聂珩一脸愧色,头垂得更低了。文怡小声道:“孙女儿只有这个法子,因此…”

卢老夫人瞥了她一眼,方才开口道:“我家九丫头是女儿家,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极限了,你却不同!你是读书人,若是府试院试能高中,就是秀才了,日后自有你的前途,份量也同眼下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你再去向县令进言,他难道还能不当一回事么?!便是他不当一回事,你难道不会另找其他的官?!远的不说,平阳知府还管得着平阴县的事呢!”

文怡张张嘴,聂珩却是如梦初醒:“啊…”

“啊什么?!”卢老夫人没好气地瞪他一眼,又沉声道:“你且回去安心备考,尽力考得好些,若是能博个案首,就最好不过了!榜单出来后,拉上你那些舅舅、叔叔、伯伯什么的,到府衙各位大人跟前转一圈,若是能博得其中一两位的赏识,在平阴县令跟前,自然又添了一份筹码!你们现下那位县尊,听说为人不算糊涂,只是才能平庸些,但事情轻重缓急,他还是知道的。若是平阴出了乱子,他就算性命得保,仕途也到头了。你把事情要紧之处坦白相告,难道他还会硬着头皮找死不成?!若他要找死, 你就去平阳想法子!”

聂珩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郑重跪下,向卢老夫人行了一个大礼。卢老夫人气消了些,挥挥手:“去吧,别以为你自小聪明,会读书,就有恃无恐了。世人能人无数,你当这案首是那么好考的么?若是考不好,人家才不会把你一个寻常秀才放在眼里!”

聂珩只是微笑道:“您请放心,晚辈心里有数的。”

卢老夫人点点头,命他起身看茶,忽然又问:“今儿九丫头生日,你先前已经送过贺礼了,今天怎的你家又送了一份来?”

聂珩却是从未听说过,当时便怔了怔:“咦?”

文怡慌忙插嘴:“大表哥送我的礼物,似乎有些太贵重了,我平时其实很少戴那样华丽的首饰。”

聂珩笑道:“你明年就要及笈了,跟小时候可不能比,自然要添几件象模象样的首饰钗环。月初时我陪你小书姐姐往银楼去挑新首饰,她挑了满满一匣子呢!件件不比你那对簪子差!我其实是瞧着那簪子还算不俗,你若是去别人家吃酒,也该有两件东西充充场面,才买了下来,其实不值什么。”

卢老夫人点头道:“这话说得是。其实我也给她添置了几件,可她不爱戴那些东西,日常在家时更是连珠玉都没上过头。我劝了几回,她当时应下,回过头又忘了。”又转向文怡:“既是你表哥送你的生辰礼,你只管收好了,出门时拿出来戴戴吧。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个意思!你们年轻女孩儿,正是该打扮的时候呢!”

聂珩微笑不语,文怡原在这些穿戴首饰上并不留心,方才也不过是为了扯开话题罢了,闻言便乖乖应了,然后飞快地将话题转到聂珩在平阳城中的饮食起居上来,生怕他想起了方才祖母提的那个疑问。不一会儿,紫樱前来给聂珩请安,她又尽量将话题限制在紫樱的婚事上。

聂珩坐了个把时辰,仍旧回城去了,临行前还赏了紫樱两个一两重的金锞子,给她添妆,又答应捎信回家,让她父母前来送嫁。

文怡送他出门,见他脸上已经恢复了镇定,心下稍安,脸上露出了微笑:“大表哥,且安心备考,也要多多注意身体。心里别太着急,其实就是考得不好,也还有别的法子的。"

聂珩回头微微一笑:“表妹也太小看我了。其实到了今日,那些四书五经都在我肚子里了,不差这一两天的功夫。我心头石头去了一半,反而还能安心考试呢。”

文怡笑道:“那我就在家等着你的好消息了!大表哥也叫我有机会跟人炫耀一下,我有个一案之首的才子兄长呀!”

聂珩笑了,伸手轻抚她的头,淡淡地道:“难为你了。我总说会把你当亲妹妹般照顾,可事实上,却是你一直在照应我,却在暗里受了不少委屈。”

文怡默了默,展开一个笑:“大表哥,等你考完试,就跟秦家姐姐订亲吧?她是个很好的姑娘,配得上你。”

聂珩点了点头:“放心。”说罢行了一礼,便翻身上马,急驰而去。

文怡心下暗叹,正要转身走回大门内,眼角却瞥见斜对面的路口有人在看自己,转头望去,原来是柳东行。

第六十章 贵戚临门(下)

文怡心中立时想起了那枚玉兰簪,脸一下红了,慌忙背转身,不敢去看他。柳东行的表情却有些落寞,见她不肯看自己,心里就更难受了。文怡哪里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是觉得脸上发烧,忙不迭叫上丫头,抬脚就往门里走,却听得不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她扭头看去,只见一匹黑马从柳东行身前迅速跑过,不知柳东行在发什么怔,差点儿就被它撞上了,吓了她一跳,不由自主地惊呼出声。柳东行反应过来,迅速往后退了一步,险险避开,只是脚下有些踉跄。他却顾不上许多,两只眼睛只冲文怡这边看过去,似乎听到方才那声惊呼,神色倒缓和了些,眉间隐隐带了喜色。文怡见他没事,暗暗松了口气,又见他只是盯着自己瞧,脸上不由得臊了,扭头就回了门里,命门房的钱叔关大门,便匆匆往内院走去。钱叔领命,却走到门外张望了路口几眼,面露古怪之色。

钱婶从他身后走上来,不解地问他:“小姐让你关门呢,你在看什么?”

钱叔道:“方才那骑马的人,远远瞧着倒有几分象从前咱们在长房时认得的一个熟人,叫胡桐的,你可记得?”

钱婶忙道:“怎会是他?他不是随大老爷一家上京了么?”转念一想,“是了,大概是回来送信的吧?大老爷的儿女都在这里呢,如今虽不是节,也没哪位主儿过生日,但离端午也不足一个月了,兴许是回来请安送礼的吧?”

“你知道什么?!”钱叔白她一眼,“这胡桐听说在京城早已成了外院二管事,送信的差事哪里需要他来做?!何况他是单独回来的,也不见有什么礼物随身带着,哪里象是回来请安的?况且眼下离端午还有二十来天呢,谁会这么早就遣人送礼?!这事怎么瞧着都有些古怪,不然我干嘛要问呢?!”

钱婶白回他一眼:“你管这么多做什么?咱们都不是长房的人了,又是你说的,心里要时时记得自己已经归了六房,你整日挑我的刺,自己却去管长房的闲事!”

钱叔没好气地道:“若是常事,我才不管呢!但如果长房出了大事,六房也会受牵连的。你怎么连这个也不懂?有眼色儿些!”

文怡不知道发生在自家大门前的这场小争论,只是照常过着自己的日子,也没觉得族里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她在经过一晚上的斟酌之后,寻了个机会,挑挑拣拣地将柳东行的身世告诉了祖母和赵嬷嬷,前者只是皱着眉头沉默不语,后者却唏嘘道:“那位容氏太夫人好生可怜!柳家老太爷待她委实太不公了!”她转向卢老夫人,“老夫人,您要不要劝一劝三姑太太?这是作孽呀!柳大公子都成年了,放他分家出去自立便罢了,不肯放人,又压着不许出头,还把他当下人似的使唤。要是传出去了,柳家姑老爷也要名声扫地的!”

卢老夫人微微一笑:“三姑太太怕是听不进我的话的。况且,你也别可怜那位柳大公子了,只怕他心里早有了盘算,如今不过隐忍一时,他叔叔婶婶委屈不到他!”又用颇有深意的目光望向文怡:“只是这些话…说来也算柳家阴私…你一问,他就都告诉你了?”

文怡硬着头皮,垂首道:“孙女儿当时也问过他,他说他随萧老学医数年,没少到咱们家来出诊,家里上下也有不少人认得他。孙女儿既算是知情人,若他仍旧瞒着,反而显得心虚,倒不如以实情相告。他还让孙女儿别传出去,不然他在家里会很难过…”

“这倒算不得什么大事。”卢老夫人轻描淡写地吩咐赵嬷嬷,“跟底下人说,萧大夫师徒的事,别跟外人混说,违者重罚。”

赵嬷嬷应了声,转身往外走,临行前还给文怡递了个意味深长的眼色。

文怡有些局促地缩了缩脚,又把头垂得更低了。

屋中只剩下了祖孙俩,卢老夫人便道:“如今知道了他的身世,可见你在梦里是被人哄骗了,你四伯父四伯母给你说的这门亲,倒不算离谱,那什么庶长子、破相、填房之类的话,都当不得真!这都是你二伯母的侄女儿跟你说的?虽是梦里梦见的,但可知其人品行!你离她远些儿,别与她亲近!”

文怡小声道:“梦里…说亲是三年后的事了,孙女儿也不知道在这三年里,那人会不会破相、娶亲…况且梦里他是个武官,如今却仅是白身而已…至于庶长子的传闻,从眼下顾庄上下的风传来看,倒怪不得可柔…”

卢老夫人没好气地道:“若是别人误会,倒不稀奇,可她是你二伯母的娘家侄女儿!你三姑母要哄人也是哄外人罢了!娘家母亲和亲嫂嫂又怎会不知实情?!你二伯母知道了,自然会跟侄女儿说,那可柔又怎会误将一个长子嫡孙当成是私生的庶长子?!我反而觉得,你三姑母选中你为侄媳,倒还有些眼光手段,却保不住你二伯母更有眼光手段,也肖想柳家大公子做她内侄女婿呢!”

文怡大吃一惊,忙道:“哪能如此?孙女儿在梦里听得分明,可柔当时已经说好亲事了!若她当真有意于柳东行,直接求二伯母去说亲,岂不比孙女儿一个隔房的更容易?!”

卢老夫人皱皱眉头,觉得孙女儿的话也有些道理,再回想段可柔,只觉得是个怯懦少女,未必有胆子去哄骗孙女儿,万一有别人将她的话拆穿,她岂非里外不是人?便放缓了语气,道:“罢了,她兴许真没这样的坏心,只是你也别再与她亲近了,祖母不喜欢她的脾性!”

文怡有些沮丧地道:“她在梦里与孙女儿甚好,可如今却始终不肯与孙女儿亲近。况且她所作所为,有些不合礼仪处,孙女儿心里深以为憾,却也没法子,只能看着罢了。若日后有机会,孙女儿自当劝她几句,只盼着她能听进耳去…”她有些难过,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无论可柔做了什么,只要不象前世那样,胡乱嫁给一个中年商人,芳年早逝,就已经强十倍了,其他的,倒不必再强求。

这么一想,她神色缓和许多,恭敬地对祖母道:“孙女儿知道了,以后不会再行事唐突。”

卢老夫人点点头,忽然又道:“柳家大公子的事…我会留意,你在外头别再与他私下说话了,省得叫人拿住话柄,于你闺誉有损。”

文怡脸一下涨红了,蚊子哼哼般应了一句“是”,便一直低着头不敢直视祖母。卢老夫人倒没怎么难为她,只交待了几句紫樱嫁妆的事,便让她离开了。文怡快步走回房间,只觉得脸上热得快要冒烟了,但一想到祖母说会“留意”柳东行的事,便又害起臊来。

接下来的几天,文怡一直窝在家里安排紫樱出嫁的事宜,又亲自替后者收拾嫁妆,想到她陪伴自己几年,事事周到关心,如同长姐般,便又觉得不舍。

紫樱红着脸道:“小姐别难过,日后若是想奴婢了,叫人捎个话,奴婢立时就回府来请安,仍旧能见面的。”

文怡笑着点了点头,又道:“聂家那头已经送了你的身契过来,你以后再不是奴婢了,应该改口才是。不然到了婆家,岂不是叫他们小看了你?”

紫樱摇摇头:“奴婢知道自己的身份,可不敢拿大。”又抿着唇笑道,“他们不会的,奴婢是从顾家出嫁的,他们在顾庄上讨生活,哪里就敢小瞧了奴婢?况且奴婢父母都在聂家管事,等咱们少爷高中,他们还会觉得脸上有光呢!”

听她这么一说,文怡倒担心起来了。不知道聂家大表哥的考试怎么样了?

没几天,平阳城里传来了喜讯,聂珩连夺府试、院试案首,称得上是平阳府辖下近十年难得一见的大才,只可惜早年县试时因为身体不佳,未能夺魁,没凑齐“小三元”,但单凭这连夺两元,已经让聂秦两家喜出望外了。

文怡立时便禀明祖母,备下一份厚礼,命人送进城去道贺。聂珩返回平阴县城前,亲自转道顾庄郑重拜谢,正好赶上紫樱出嫁,还到新郎家里坐了一坐,给足了那家人脸面。他临走前,悄悄给文怡捎了一张字条,上头只写着两个大字:“事成”。文怡心里虽有疑惑,却也明白这是他们先前商量的事情成功了的意思,却不大明白他到底做成了什么事。只是转念一想,以聂珩素来的才智,他既然说成了,那就定然是安排妥当了,她又何必再忧心呢?便放下心头大石,将事情丢开不提,只是去信嘱咐驻守西山村的张叔,照旧行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已是四月底,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文怡一边吩咐家中上下为祖母的院子添上冰盆、竹帘、苇席、凉榻等物,一边去信西山村,让药香谷的人送一批消暑的补药过来,预备祖母要用。

三姑太太柳顾氏带着儿子迟迟未走,文怡已经开始起疑,觉得她这回“小住”也未免住得太长时间了吧?都有半个月了,她不用照管柳家家务么?只是身为晚辈,文怡不好说什么,因为祖母的话,她已经接连推了三回长房或柳家的邀约了,心里有些不安,又有几分想念,当中夹着一丝羞意,却又开始担心,柳东行会不会误会自己?

就在文怡心情纠结的时候,一行神秘的人马来到了顾庄。

他们足有五六十人,都骑着骏马,黑鸦鸦、灰扑扑地一片,十分低调,但又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他们尽管穿的不是绫罗绸缎,却有着一半人是官兵打扮,而且为首的一名少年,更是气宇轩昂,气度不凡,身下一匹白马,一瞧就是万里挑一的良驹,通体雪白,只有眉心处有一抹红,红得象血一一般。

这行人是长房宣乐堂的客人,三姑太太的宝贝儿子柳东宁亲自出门来迎,亲亲热热地将那少年请进门去,然后随那少年前来的官兵便分别守住了宣乐堂的前后门,连拐角的墙角下,都分别站了两个人,四只眼睛盯着来往行人看,右手握着刀把,仿佛随时都会拔刀砍过去似的,叫人一见胆寒。不到一个时辰,便再也没有闲人从宣乐堂前经过了。

文怡听着紫苏从外头听来的话,皱眉问:“可知道他们是什么来头?”紫苏摇摇头:“没人敢凑过去打听,门房的钱婶去找以前在长房当差时认得的熟人问过,都说不认得。宅子里的人又不出来,想问也没处问去。”顿了顿,又抿嘴偷笑道:“听钱婶说,四房五太太跟前的一个婆子曾想进宅子里打听的,才到门上就被人赶回来了,五太太要去寻二太太说理,也是才到门上就被拦回来了,可丢脸了呢!”

文怡却不觉得好笑, 反而郑重叮嘱丫头们:“凭长房的权势,尚且不敢说什么,可见来的定不是寻常人。你们别因为一时好奇,就不知深浅地胡乱打听,切防引火上身!只当什么事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别出门去!” 紫苏十分诧异,但见冬葵等人都正色应了,便知道小姐是认真的,忙连点头,乖乖答应再不出门打听这件事了。

文怡想来想去,都想不出这来的是什么人。前世这个时候,家里正因为祖母病重而忙乱,但庄上的事她还是知道一些的,当时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客人来,甚至连三姑母母子都未曾来过。她原本曾起过疑心,但一想到柳家人里头有个柳东行,便有些羞涩地猜想是三姑母要为他择妻的缘故。可眼下来这的位客人,她实在是猜不出其来意了。

门外传来秋果的声音:“小姐,老太太唤您过去呢。”文怡忙收拾,整了整衣饰,便往后院祖母居处走去。

她进了正堂,才请过安,卢老夫人便有些郑重地招她上前:“你过来,看这个帖子,是才从长房送来的。”

文怡心中疑惑,边从石楠手中接过帖子边道:“长房又有宴席了?这回又有什么名堂?六姐姐和柳家表哥也太爱热闹了吧?”低头一看帖子,却吓了一跳:“东平王世子?长房昨日上门的那位带着官军护卫的客人,就是东平王世子么?!”

卢老夫人叹息着点点头:“长房要为这位世子爷摆宴接风,让我们别房的人都过去作陪…如今京城里正为皇储与削藩这两件事闹得满城风雨,连我们远在平阳,都能听到风声,你柳姑父为了避风头,连你三姑母母子都一并送回娘家了,长房怎的如此不智,反将东平王世子尊为上客呢?!便是亲戚,到底隔了两层呢!”

文怡却是头一回听说三姑母在娘家“小住”的原因,闻言不由得沉默下来,半晌,才问:“祖母,那这个邀约…咱们是应…还是不应?”

第六十一章 富贵隐忧

卢老夫人闻言默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你且瞧那帖子下方的署名。”

文怡看了,发现这回下帖的居然不是五堂姐文娴,也不是二伯母段氏,更不是柳家人,却正正是大老太太于氏!她不由得一阵沮丧:“这么说,是推不得了?”于老夫人身为顾氏全族现存于世资格最老的一位诰命夫人,她下的帖子,叫别人如何推辞?

卢老夫人摇摇头:“罢了,不过是当作寻常宴席,族里女眷在一处吃酒说笑便罢。那位世子爷总不能跑到我们队伍里头混,除却见面时行个礼,倒也没什么要紧的。”

文怡皱起了眉头:“祖母这话倒提醒我了!虽然算起来都是亲戚,那位东平王世子更是小辈,可是他身份在那里,祖母依礼是要向他行大礼的。

卢老夫人笑道:“以他的家世出身,只怕从小到大,冲他行大礼的人里头,上了年纪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他是真龙后裔,福气本就比人大,不怕这些个。”

文怡冷笑,回想前世,新皇登基后不久,东平王就被变成泰城郡王,富庶的东平洲也被收回了,那所谓的新封地泰城,只是个小地方,因为靠近海边,有个不大不小的海港,还不算很穷罢了。不过泰城郡王一家并未就藩,而是一直久居京城王府,藩地内的一应事务,都是朝廷派去的官员打理。这还是看在他与今上是一母所出的同胞兄弟的份上,格外凯恩的。其他的藩王,大都只留下一个宗室身份,一座宅子,数十奴仆,外加一两个田庄,就什么都没剩下,比寻常富贵人家好不了多少。藩地也好,亲兵也好,食邑也好,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不过是由朝廷圈起来白养着罢了。她在大报国寺挂单的时候,上街化缘,还曾见过一个自称是郡王嫡孙的年轻男子因为没银子付饭钱,被酒馆老板和店小二押回住处领银子,一路叫骂,引得无数人围观。

只是这些话她不好跟祖母说,又不愿意祖母受屈,便道:“您别去算了,只说是身上不好,大伯祖母难道还会因为您生了病不能赴约,便恼了不成?就算她真的恼了,如今咱们也不用靠长房过活,得罪他们也不要紧。顶多…”想了想,“孙女儿一个人去吧?带上两个丫头婆子,就像祖母方才说的,只当是寻常宴席。孙女儿自是要跟姐妹们在一处的,哪位世子爷不比柳家表哥,是真真正正的外男,应该不会碰面。他既连我的面都未必能见到,又怎么知道咱家不买他的扎帐?”

卢老夫人笑了:“你这个丫头,也忒小看你祖母了。我身体硬朗着呢,冲他行个礼有什么要紧?祖母年轻的时候,跟着你祖父在外任上,不知见过多少贵人。这位世子爷跟那些人有事么区别?你伯祖母下了帖子,各房必是人人皆去的,我何苦冒这个尖,倒象是不给长房脸似的?”

文怡却很坚持:“帖子只说各房都去,也没说谁一定要去,谁可以不去,谁家还合家相迎不成?!孙女儿顶着六房名头去了就是。咱们家本就没有男子,去了也是在女眷堆里见礼,祖母去还是孙女去,又有什么区别?如今天热,祖母连院子都不出,活动活动。前儿偶然到前院旁听孙女料理家务,回来还觉得日头晒的慌。

您要是真的去长房赴宴,有事从午前一直到晚饭后的,人多一挤,有要胸闷都晕了!”

卢老夫人笑道:“哪里就这么容易晕了?你大伯祖母过日子最讲究的,你二伯母也孝顺,天热时必定会有冰盘,还有丫头打扇子,我坐车去,不会有事的。”

文怡不以为然地道:“长房的丫头未必有空替咱们打扇子,至于冰盆,咱们在家也轻易不敢用的,您的身子未必受得住。才在外面经了暑气,又被这湿冷寒气一冲,您回家一定又要犯咳嗽了。萧老大夫嘱咐的话,您都忘了?您的病,最要紧的是四季保养!”

卢老夫人被她说得有些讪讪地,想起外头的太阳,也有几分顾虑。自打如春后,到现在已经几个月了,下雨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每天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天上暴晒,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精打采的,以她现在的身体,应该可以勉强撑上一天,但回来后必定又要吃药,反倒让孩子担心。孙女不让她去,也是体贴长辈之意,想了想,她便道:“我不去也行,只是你在你伯祖母、伯母和姑母跟前,需得好好分说。我知道你不乐意见她们,但也别忘了礼数。”

文怡点点头,又凑近了小声道:“祖母方才不是说,长房在这时候迎藩王世子为上宾,不大合适么?祖母身上有诰命,托病不去,咱们六房就只有孙女儿一个小辈在那里凑趣,便是将来有什么不好的事,也不打紧了。”

卢老夫人神情一肃,心下一想,缓缓点头:“不错,只是你需得小心些,只跟你姐妹们在一处就行,能不引人注目,还是不引人注目的好,最好别让世子留意到你。

文怡笑了:“瞧您说的,祖母也太高看孙女儿了,论容貌,论家世,论气度,还有五姐姐六姐姐她们呢,便是七姐姐和十妹妹也是不差的,孙女儿不过是一个旁支孤女,顶多是个陪衬罢了,那东平王世子有怎会留意到我呢?”

卢老夫人笑笑,没说什么。在她眼里,自家孙女儿跟长房几个女孩子比起来,没哪点是比不上的。文怡虽不像文慧那般明艳动人,也不像文娴那样温雅娴静,但这几年历练下来,见识气度,都不是寻常闺秀可比的,只要端坐在那里,或是静静地站着,就自有一番动人处,只不过本人并唔所觉罢了。那些只知道看重皮相活家世的俗人,有怎能知道自家孙女的好处?

文怡得了祖母的首肯,便立时去准备赴宴事宜。首先要打点的是“见面礼”,其实不过是孝敬罢了,以六房的家世,就算能送得起贵重物件,也没那个必要,因此她在请教了祖母后,便拿锦盒装了一对一二百年的古董瓶子,再添上几端尺头了事,至于穿戴的衣服首饰,也不用费心了,把去年夏天做的一身稍华丽些的大衣裳拿出来,带上两样珠玉钗钏,看起来与名门闺秀的身份相和,又不大突出的,也就行了。

开宴时间将近,文怡带着冬葵与何家的上了小马车,前往长房。就像她先前与祖母商量好的一般,进了宣乐堂大门后,她只是跟着丫头到了后院女眷席上,连眼神儿都没往别处瞟。冬葵与何家的早已得了吩咐,也都十分安分。后者照着长房丫头的指示,将礼物交给负责的管事,便紧紧跟回主人身边,直到有人领她和冬葵到奴婢们的下处。

文怡独自来到席间,文娴文娟与可柔已经在坐了,文慧伴随在祖母身边,笑靥如花地在头等席上凑趣,同席的还有二伯母段氏、三姑母柳顾氏、四伯母刘氏等人。

她先去向于老夫人等长辈见礼。于老夫人心情倒好,听说卢老夫人没来,也没怎么在意,还问候了几句。倒是文慧皮笑肉不笑地道:“不是听说昨儿十五婶还带着孩子上你家给叔祖母请安么?当时还好好的呀?!几时病了,我们怎么不知道?”柳顾氏听了,便有些不大高兴。

文怡低着头,一派柔顺,回答道:”昨儿夜里,祖母嫌天太热,睡了一晚上竹塌,又只盖了一层纱被。因此今儿一早起来,就有写凉,还觉得头晕。我生怕她老人家犯了毛病,就劝她在家歇息,想来大伯祖母,伯母,婶娘,和姑母们,是不会怪罪的。她老人家还让我给主人家赔不是呢!”

于老夫人笑道:“她也太小心了,几十年的老妯娌了,她身子又不好,正该保养呢,这有事么怪罪不怪罪的?你回去告诉她,好生养着,我还等着端午节进城里打蘸祈雨,要请她一道去散散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