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还是头一回听到这件事的详情,眼神一变,急问:“这是真的么?!丽君当时是这么问的?!”她心下有些不安,郑丽君问得有些太仔细了,与其平日的性情大不相同。她其实对翠羽并不亲近,不过因在母亲处常常能见着,还算熟悉罢了。若不是当天她的丫头都没跟去,郑丽君又点了翠羽的名字,她有事是不会派后者去办的,说不定宁可找交情更好的双喜!

得到文怡与蒋瑶肯定的答复后,文慧脸上终于出现了几分慌张,忙道:“我…我…茶会开始的时候,丽君跟我说,她的一个丫头身体不适,侍候不了,她又不想叫人知道了笑话,央我派人去她家里捎个信,再送两个丫头过来。她当时点了翠羽的名字,我也没多想,就叫了王府的一个侍女捎信出去了…”

品琪挑了挑眉,温言恭顺地问:“请问顾六小姐,您当时是怎么挑中那个侍女的?”

文慧哑然,沉默了一会儿才道:“我见她就站在跟前,所以…”咬了咬唇,“我去寻丽君时,她正跟丽君说话,后来我去与姐妹们同座,这侍女便一路给我引路…我本不认得她…”说完了,她的脸色便露出了几分苍白来,身体微微摇晃了一下,手撑住身后的茶几,方才站稳了。

文怡眉头重重跳了一跳,偷偷打量了品琪一眼,见她与两个婆子交换了几个眼神,眉间带着恼意,却也有几分明了,便暗暗松了口气。

只要将这个王府侍女的事说清楚了后面就好办了。

于老夫人问翠羽:“后来你就在外头接到六小姐的口信了?王府的人是怎么说的?你当时就出发了么?都有些什么人看见了?”

翠羽忙上前行了一礼低头将这些天来早已在心头理顺的事情详细经过说了出来。她当时听到侍女传话时,还有几个同伴在身边,还有几个别家的丫头婆子在场,她记得其中几个人的名字与主人身份。

一一说明白了,路王府的一个婆子便掏出纸笔记下。接下来出门时遇到了什么人,去到郑家后,又见过谁,都说得清楚明白。那婆子一一记录完毕,便回头对同伴们道:“这个丫环离开王府时,确实有不少人看见了,府里的门房也都禀报过。只有郑家说来的是个婆子。既然她说路上还看见了两家官眷的轿子,还有衙役办差,回头叫个人去京兆府问一声也就清楚了。”品琪等人点头。

翠羽这边的事实清楚了,接下来便轮到了文怡那头。

她回忆了茶会结束后的经历,又请蒋瑶确认过,倒没什么麻烦之处,就连与蒋瑶和林玫儿分手之后,路上遇见文慧与郑丽君等人,为了回避而改走夹道的事也都说了,最后还笑道:“说来也巧,我是为了避人而走了那条路,没想到六姐姐她们也走了那条路呢,听说原本同行的人里有一位小姐是要从梅林沿原路返回的,不料惹恼了郑小姐,她先走一步,其他人才会跟上的。结果不巧,居然在夹道里遇上了偷偷潜进来的男客,两边人还闹了一场。”

品琪神情有些高深莫测,看了文慧一眼。文慧脸色更是苍白,手都在发颤了:“丽君当时走在前头…我们也没留意,便一直跟着她走…后来她说要抄近路,庄凌两家的小姐都不乐意,也是她发了火…三皇子一向宠她,便依了她的意思,其他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她在路上还说,那条夹道有屋子可以歇脚,若我们实在累了,可以去那里坐一坐…”咬咬唇,“那姓周的混小子原本带着人走了,也是丽君眼尖瞧见了他们的背影,大声嚷开来,我们才去质问他们为何擅入王府后院的…庄凌两家的小姐后来报怨说都是因为她坚持要走夹道,才会叫个混人看了去,但丽君当时的脸色十分难看,也没理会她们…”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相当清楚了。虽没有人证、物证可以确认郑丽君就是幕后主使,但这个圈套其实并不十分完美,纰漏之处绝对不少。接下来便走路王府自己的事了。

品琪给两个婆子递了个眼色,其中一个婆子便笑道:“这样说来,事情果然巧得很。”另一人则收了纸笔,略过文慧,却向文怡行礼:“多谢九小姐告知了,九小姐好记性,事事都说得清楚明白。”文怡不去看文慧脸上的表情,只笑说:“其实我事后虽不敢告诉人,却也是在心里来来回回思量过的。此时只盼能尽一点绵薄之力,既是为了我们顾家人的清白,也是为了朝廷与王府的脸面。毕竟这种事…实在是骇人听闻。若非因缘巧合,兴许我大伯父一家就要莫名其妙地被人陷害了。”

众人互相对了个眼色,都没把话说明白。接下来,该告辞的告辞,该送客的送客。等路王府的人走了以后,蒋氏又打发了蒋瑶,便满面感激地对文怡道:“好孩子,若不是你,大伯母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你六姐姐差点儿就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了!”文怡只是淡淡笑着,道:“都是顾家的女儿,若有一人闺誉受损,其他人也要受累的。侄女儿不过是为了维护家族清名,尽自己身为顾家人的本份罢了。”

于老夫人脸色沉了沉,轻咳一声,瞪了文慧一眼:“如今你可都清楚了?!那郑丽君心肠恶毒,枉你还将她当成密友,哪怕我们都告诉你她不是好人,你还是千方百计地要给她送信,如今可认清她的真面目了吧?!我告诉你,你给我老老实实在家待着,等明年开春,几位皇子与王世子的婚事定了,就办你跟东宁的事!你赶紧把那些不该有的小心思都给我收起来!若敢再有妄动,我们顾家不缺你这个女儿!”

文慧打了个冷战,忽然坐倒在地,大声嚎哭起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那样做?!我对她那么好…从小就跟她一起玩…一起上课…一起学骑射…她为什么要害我…”哭得十分伤心。

蒋氏看得心疼,忙上前安慰道:“好慧儿,这回是咱们没提防,没认清她的蛇蝎心肠,往后就不会再上当了。你别哭了,娘知道你伤心,回去睡一觉,明儿就好了。你不是想去大报国寺上香礼佛么?那里的梅园极好的,比路王府的还强呢,等你把身子养好了,娘就陪你一道去,你想吃那里的素斋也行…”

她温言安慰着,文慧渐渐地收了泪,只是神情仍旧带着悲忿之色。文怡没吭声,又见于老夫人不说话,便一直冷眼站在边上看着,等文慧好不容易收了泪,于老夫人便淡淡地吩咐她回房去,却留下了蒋氏说话。

文怡送文慧出门,心里还挂念着尚未到达的柳顾氏,却冷不妨被文慧一把抓住手腕,吃了一惊:“六姐姐,你怎么了?”

文慧脸色白得发青,双眼却有些骇人。她直直地盯着文怡,问:“我没得罪过她…当时在路上,也只跟她说了一件事。若说有哪里惹恼了她,也就只有那时候了,可是…她为何要恼我?!”

文怡有些不解,只是叫她抓得生疼,便没好气地道:“连姐姐都不知道,我又怎会知道呢?若姐姐能想明白,今后也能提防些,别再中了她的暗算。”

文慧惨笑,松开了她的手,复又怔忡:“她本来离那天下女子最尊贵的位置不过一步之遥,就算稍稍降了一级,别人也比不得她的,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却又生出那不该有的心思…生便生了,横竖只是妄想,我与她多年情谊,她便是许了我又如何?岂不胜过叫别人占了那个位置?为什么…她宁可害我,也不愿意让我称心如意?!难道我与她自小的情份…就这么薄么…她竟然恨我如斯,要叫我从此生不如死…”顿了一顿,话中竟带了说不出的苍凉,“我将她视为至友,她却把我当成了什么…”

她脚下踉跄着往外走,身形单薄的踏雪寻梅慌忙跟了上去。文怡目送她的背影,皱了皱眉,好象一瞬间明白了什么。

第一百八十章 互换庚帖

文怡回到屋里时,于老夫人与蒋氏之间的对话已经结束了。后者脸上犹带泪痕,见文怡进来,遮遮掩掩地拭去泪迹,勉强笑道:“九丫头,方才真是多亏你了。若不是你把事情说得如此明白,让路王府的人知道你六姐姐是清白无辜的,毫不知情,只怕我们家就要麻烦了。大伯母真不知道该如何谢你。”

文怡心道自己用不着她们谢,只要她们不给自己添堵就好,当然她不会老实说出这些话,只是道:“其实我只是说了自己知道的事罢了,倒是多亏了蒋家姐姐配合。若没有她帮腔,路王府的人未必就会相信我一家之言呢。毕竟我与六姐姐都是顾家女儿。”

蒋氏这才想起了被自己冷落的侄女,脸色有些不大自然:“你说得是,回头我得好好赏她。”

赏?文怡有些啼笑皆非,却正色道:“当时蒋家姐姐虽也在场,但若不是她机灵过人,方才未必会听出我话里的暗示,句句都把责任往郑家小姐身上引。换了别人,也许就只会平白说出实情,那就不好指证郑家小姐了。路王府的人听了,兴许不会相信六姐姐确实不知情。”

蒋氏恍然大悟,对蒋瑶溪倒多了几分喜欢。她虽然不大看得上这个侄女,但对方如此有眼色,没经过自己提示,就懂得为自家女儿开脱,她还是很高兴的。又觉得对自家长子心存妄想的其实是庶弟,蒋瑶行事倒还算规矩,既如此,横竖是自己的娘家侄女,她做姑母的亲近些也没什么。

文怡见于老夫人一直沉默着,不由得生出几分警惕,便瞥了对方一眼,见对方面无表情,心中猜想方才这对婆媳不知在谈论什么事,蒋氏竟然会哭出来。想了想,她又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多事的好,这毕竟是人家的家务事。

于老夫人察觉到文怡的目光,心中冷笑,只道她是见女儿迟迟未来,心里着急了,便淡淡地说:“行了,蒋家姑娘毕竟是亲戚,又与六丫头从小亲近,帮着说几句话也是应该的。她们姐妹几个都不是笨人,遇到这种事,难道还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么?正经道谢反倒显得生分了。那孩子原是个苦命的,早早没了娘,父亲又在任上,你做姑妈的,帮她寻一门好亲事,岂不比一句空话要强?”

几句话说得蒋氏不愁反喜:“婆婆说得是,媳妇会好生留意的!”

“这倒罢了,只是别忘了她们姐妹几个还未许人呢,年纪都不小了。别为了亲戚家的孩子,便把自家孩子给忘记了。她们做小辈的,嘴里不敢说什么,心里却难免要怨你呢!”

“婆婆放心。媳妇一定会把事情办好,等看准了人家,就请婆婆过目。”

文怡在旁冷眼看着,心中冷笑。

她早就猜到了,既然前些日子闹了这么一出,如今回来了,就算于老夫人不明着给她下马威,也不会轻易吞下这口气的。这种闲气她没必要去争,不过作为一家子的族人,她还是好心提醒她们一句吧。于是她便忽然微笑着开口道:“方才我其实犹豫过的,不知该请蒋家姐姐来,还是请五姐姐。毕竟郑家小姐问翠羽的事时,五姐姐也在场,后头我与蒋家姐姐去梅林的事,关系不大,只要说清楚就行了。蒋姐姐虽聪明,到底不如五姐姐亲近。”

于老夫人怔了一怔,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蒋氏却道:“你五姐姐虽也在场,但这种事还是让瑶儿来就好,你五姐姐也是顾家女儿,说的话…”她忽然停住了,接着的语气便有些迟疑,“你五姐姐快要嫁到路王府去了,这事儿你也是知道的,若让她出面,未免有些尴尬…”

文怡笑道:“这也是其中一个缘故。侄女儿原本是想着,路王府本是看中了五姐姐做孙媳妇的,前些日子也没少召她去,若让五姐姐出来作证,路王府的人见了,说不定会误会五姐姐对他们有所隐瞒,不然这么多天的功夫,几次上王府做客,为何从没听她说起呢?但这件事五姐姐又不知情,平白无故的怎会跟王府提起?于是侄女儿便找了蒋家姐姐来,省得耽误了五姐姐的亲事。大伯母回头可得提醒五姐姐一句,若是路王府的人再请她去做客,可别漏了口风!”

于老夫人的脸色忽地一变,急忙问蒋氏:“路王府最近一次请五丫头过去,是几天前的事?!”

蒋氏不明所以:“约摸有三四天了吧?”

于老夫人的脸色顿时不好看起来。三四天了…这几天文娴一直都在家里,莫不是路王府那边改了主意?

蒋氏也渐渐回过味来,一脸惊诧:“这…不至于吧?我们慧儿是清白的啊!既然与那件事不相干,王府又怎会怪到五丫头头上去?!”只不过是三四天功夫,也不是什么奇事。

于老夫人却黑着脸道:“我记得路王妃有一个妹子嫁去了镇南侯家,上回别家的堂客来咱们家时,就曾提起她快要过大寿了,就是这两天吧?可曾送了帖子过来?”如果路王府没改主意,这种场合多半是会请文娴出席的。

蒋氏一脸不安,镇南侯家确实没有送帖子来。照理说,文娴名义上总是路王妃的未来孙媳妇,王妃的妹妹过寿,那么多不相干的人都请了,怎的却把未来亲家给忘了?

婆媳俩对视一眼,都觉得很不踏实。于老夫人直接命令:“想法子去打听打听,若能给王妃和世子妃捎几句话,就最好不过了。咱们家不过是受了池鱼之灾,可别为了一点子小事,叫她们误会了五丫头!”顿了顿,“这事儿你心里有数就好,先别让五丫头知道。若路王府真是这个意思,咱们得先看好一户人家,事情不成时就将五丫头许过去,也省得叫人笑话。”说罢又看了文怡一眼,神色有些复杂。

若不是文怡方才提起,她还未必会留意到这点,若等到路王府另聘了别家的女孩儿,她才发觉,顾家的脸面就难看了。还好这些天顾家并不算张扬,也就是几家来往密切的人家听过风声而已,路王府若没变卦,当然最好,若是变卦了,她们及早预备,也可以多少挽回些脸面。

这个九丫头,到底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呢?

文怡温顺地低着头,仿佛方才什么话都没说,心中却不以为然。路王府是宗室贵胄,想要给庶孙寻个世家出身的大家千金为妻,只看文娴的出身,就知道合适的女孩儿有多少了,未必就一定要找文娴。若他们真对文娴起了**(这两个字看不清楚),日后她嫁过去,人家心里也会留根刺儿,她说不定会吃苦头的。文娴这回是受了郑丽君与文慧的连累,但毕竟是无辜的,若顾家行事坦荡,日后另寻好人家,也未必不会过得好。何必非要强求路王府呢?

这时候天色已经不早了,早就日上三竿,再过个把时辰,就该吃午饭了。文怡心里想到庚帖的事,便暗暗皱眉。三姑母迟迟未到,是什么意思?还是打算吃过饭再来?

不一会儿,外头下人便来报说,李太太到了。文怡先是一喜,继而眉头皱得更紧。

李太太进来后,先向于老夫人与蒋氏见礼问好,接着便状若无意地笑问:“怎么不见府上的姑太太?我听说她今儿要来,特地带了送她的礼呢。那日我在柳尚书府上做客,就听柳太太说,平日爱吃大红袍,偏柳大人爱毛尖儿,家里备的茶也以毛尖、龙井之类的茶多。我想起家里就有大红袍,我又不好这一口,就说了要送她的。这两天事儿多,我一时混忘了,听说她也要来府上,我便把茶带过来了,省得还要派人多走一趟。”

于老夫人微微一皱眉,淡淡笑道:“让李太太笑话了,我们家姑太太就是这个脾气。”心中却对女儿也生出了几分不满。若是不甘不愿,别来就是了,为何说了要来,又迟迟未到,叫她这个母亲难堪?!

蒋氏暗暗擦了把汗,扯开了话题,与李太太聊起了天气,先是说起今年京城周边的田地收成不佳,又抱怨起了今冬雪下得少,不知明年的雨水可会受影响,然后又说起了腊月的家务来。李太太心情似乎不错,居然由着她扯皮,说到无话可说了,她皮笑肉不笑地又问起了柳顾氏,这回连于老夫人也冒汗了。

如今李大人升了正二品,比顾家大老爷顾宜敦还要高半级,因此于老夫人虽是长辈,却也不敢对李太太无礼。若柳顾氏再不来,李太太生气翻脸,她们婆媳要如何应对?!

于老夫人看了文怡一眼,希望她能说些什么,安抚李太太。文怡却只是安静地坐着,似乎还有些脸红,俨然是一个即将定亲的少女在人前满面娇羞的模样,姿势端庄无比,处处合乎礼仪。于老夫人不由得有些气闷,连声唤如意:“把早上泡的参茶给我端一碗来。”如意看了文怡一眼,迅速转身去了,到了门外,便派小丫头去二门上叫人,务必要将三姑太太请到。就在李太太的脸色越来越黑时,柳顾氏总算到了。她的脸色看起来没比李太太白多少,似乎还有些有气无力。给母亲请过安后,她看到向自己见礼的文怡,忍了忍,才淡淡地道:“起来吧,都快是一家人了,用不着多礼。”又从袖中掏出一个折子来,递给蒋氏:“嫂子收了吧,这是行哥儿的庚帖,九丫头的庚帖可备下了?我带回去叫阴阳先生看一看,若没什么问题,就…”又看了文怡一眼,“就把事情定下吧,省得那边又闹起来。”

蒋氏小心地接过庚帖,干笑道:“姑太太多虑了,两个孩子的亲事早就看好了的,能有什么问题?至于那边,姑老爷都发话了,又是你这位尚书夫人出面,她还能怎么闹?”又悄悄扯了小姑的袖子一把,向李太太的方向示意一眼。

柳顾氏有些不大自在,将那不甘不愿的神色收了。说到底,这件事虽然驳了她的脸面,但对白姨娘的脸面损伤更大,加上丈夫昨晚又发作了后者一顿,她本该高兴才是。只是想到丈夫勒令她必须亲自将庚帖送上门,母亲又叫人送信来说李家太太会出席,她就满心不自在,能往后推迟一时是一时。

文怡瞧着她的神色,有些疑惑,若是不愿意,昨日又何必送那样的信过来?但她没有多想,只道是自己所为惹恼了一向好脸面的堂姑母。

李太太却冷不妨从蒋氏手中抽过庚帖,笑道:“说来我却不大清楚侄女婿的身世,都说是柳尚书的侄儿,父母双亡,不知家里还有些什么人?”说着翻开庚帖一看,便问出声来:“咦?这位不是柳尚书家的老太爷么?原来是一家子?可是…怎么是容氏太夫人?我听说柳尚书的先母乃是皇后娘娘同族的姑母呀?”

柳顾氏的脸一下就黑了。

当年容氏因是元配,加上婆母尚在,柳老太爷不敢违了母亲的意思,只能给正室请封了诰命,不过不曾大加宣扬。容氏太夫人虽受尽冷待,但该有的体面都有。姚氏太夫人不过是在任上做夫人罢了,诰命却是直到今上登基后,才以继室的身份得封。这件事若有人特地去查,根本就瞒不过,柳复想着顾家是知情的,便如实写了庚帖,省得节外生枝,横竖顾家是不会宣扬出去的,却没料到李太太会插了一脚。

于老夫人清了清嗓子:“这是柳家老太爷生前娶的元配,只是早早没了,柳姑爷的生母原是继室。”

“原来如此。”李太太笑道,“我听说柳家老太爷中了进士后就娶了姚氏太夫人,京城的人都说是一桩佳话呢,没想到他老人家之前曾娶过亲。这么说来,这位太夫人的诰命是后来追封的罗?柳家老太爷真是位君子呢!”说罢将庚帖还给蒋氏,笑着对柳顾氏道:“只是瞧容氏太夫人所出嫡长子柳宽老爷的年纪,好象是在姚氏太夫人进门两年后才生的,这事儿真有意思。”

柳顾氏的脸更黑了。

文怡不易察觉地翘了翘嘴角,暗暗为表姑母叫好。

她总算明白柳顾氏的脸色为何这么难看了,但那又如何?等柳东行日后有了出息,知道这件事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柳顾氏得了文怡的庚帖,便开始坐立不安,只略聊了一会儿,就借口家里有事,急急告辞了。李太太却心情很好地与于老夫人和蒋氏聊了大半个时辰,方才告辞。

文怡送她出了二门。李太太低声嘱咐她:“等柳家人过来给你插戴时,千万要给我捎个信,我还要来观礼,不能叫她们怠慢了你去!明儿我把赵嬷嬷给你送回来,再把她侄儿一家也送给你,省得你在这家里住着,连个能使唤出门的人都没有。若这府里的人还敢做什么过分的事,你也不用顾着他们的脸面,只管带了人到我家来,我替你出气!”

文怡心头感动,红着眼圈,在她面前郑重拜下身去。

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怀鬼胎

柳顾氏得了文怡的庚帖,便黑着脸回了尚书府,问了下人,得知丈夫在书房,就往那里去寻他,将庚帖摆在他面前,板着脸道:“这是我娘家九侄女儿的庚帖,老爷看看,是不是寻人合一合八字?往年您过生日时,不是有几个钦天监的官儿往咱们家来贺过寿么?您先前还说要请他们瞧一瞧我们宁哥儿与六丫头的八宇,索性就请他们顺便把这两个孩子的八字也看了吧,倒比外头请的强些,又省事。”

柳复漫不经心地翻了翻庚帖,听到妻子这么说,抬眼瞥了瞥她,冷笑道:“你当这是谁的婚事?哪里用得着请钦天监的人?!那都是朝廷命官,行哥儿这辈子还不知道能不能爬到人家的品级上呢,没得折了他的寿!”说罢将庚帖随手往妻子怀里一丢,便道:“你看着办吧,若有闲心,就随便找个人看看。

“横竖行哥儿已经认定了这桩婚事,八字合也好,不合也罢,结果都不会有什么不同。只要跟你娘家人说合过了就行。”他扯了扯嘴角,冷笑一声:“倘若他们的八字果真不合,倒是桩好事。行哥儿家宅不宁,哪里还有心思跟我们斗?”

柳顾氏听了,心情有些复杂。她同样不待见柳东行,对忽然一改平日的老实温顺,忽然与她做起对来的文怡,也不大喜欢,然而她毕竟是顾家女儿,听到丈夫如此轻视她的娘家人,她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再想到丈夫借口皇子、王世子们还未定亲事不能打了皇家的脸,拖着不肯将儿子与文慧的婚事定下来,甚至在母亲与嫂子送了庚帖过来后,还压着迟迟未请钦天监的人来瞧,她便不由得起了警惕之心。莫非丈夫想要跟顾家生分了?如今她已经遭到了他的冷待,若是连娘家人也疏远了,日后这家里还有谁会把她放在眼里?

柳顾氏犹豫了好一阵子,最终还是忍着没将这话说出来,只是问:“既如此,那老爷觉得咱们几时回复顾家好?小定时要用的礼也该早些备下了。按理说九丫头的身份是万万攀不上皇家宗室的,便是这时候定了亲,也没什么要紧。她与行哥儿的事早些定下,等宫里给那些贵人们赐了婚,就该操办我们宁哥儿跟文慧的事了。”

柳复挑了挑眉指着她怀里的庚帖道:“夫人这话就说得不对了,你这位内侄女儿可是二品大员的嫡孙女呢,身份能低到哪里去?况且又是咱们家出面操办的,外头的人不知道,还当咱们家果真如此狂妄呢!你明儿就回复你娘家,说是八字没问题,只是碍着皇家的贵人们尚未定亲,我们两家都是朝中大员,也要避讳些,等明年开春圣旨下来后再正式下文定之礼。若是他们家实在等不及,那就悄悄办了也行,只是不能广邀宾客,也不能大肆宣扬,省得叫人说我们两家的闲话。”

柳顾氏却心下一喜:“这也是个好法子,咱们且晾一晾行哥儿,免得他太得意却不把咱们放在眼里!”若是不用广邀宾客,她也不必在人前再丢一回脸了!这么想着,她再看向丈夫,神色便温柔了许多:“老爷,妾身昨儿听到你说要让行哥儿独立门户,还要将那两处庄子送给他,妾身还当你糊涂了呢!如今才知道您心里明白得很。行哥儿再出息跟咱们家也不是一路人,咱们要宠的该是宁哥儿才对,他才是咱们的嫡长子,又自小聪明,先时虽病了一场,但这两日已经好了许多…”

柳复却眉头一皱,沉吟道:“宁哥儿身子能好转,确实是件幸事,但他的性子却是改不了了。”别以为他不知道,长子是因为家里人遂了他的意,愿意让他娶顾家的文慧,才会精神起来的,因为一个女子,便要死要活,他柳复的脸面都叫这个儿子给丢尽了!

他瞥了面带不安的妻子一眼,心中暗叹:“罢了,他也就是这样了,我也没心思去逼他。等他身子养好了,完了婚,就让他回恒安去吧。我长年在京里,族长的庶务都没空打理,除了你一年里还在老家住几个月,帮着料理些族务,其他时候我这个族长也不过是甩手掌柜罢了。虽有几个信得过的族人帮忙,到底不是长远之计,万一叫那几个老头子把人拉拢了去,咱们便是在外头再风光,日后回了乡,也要看人家眼色行事。倒不如让宁哥儿回去,就当是替我打理,他本是我的嫡长子,日后也是正经宗子,正是明正言顺的。”

自那日柳东行威胁过他,他便有了这个念头。长子虽有几分才气,无奈性子懦弱,日后还真未必是那个狡诈个东行的对手,趁着如今他在朝中还有些势力,让长子早些回乡操持族务,提前积下威望,日后便是自己不在了,东行想要夺权,也没那么容易。

然而柳顾氏却不明白他的苦衷,当即大惊失色。她虽看重儿子的嫡长地位,也盼着儿子能顺利继承丈夫的柳氏族长之职,但丈夫能一边做官一边做族长,儿子又何必非要回老家去料理族务?在家族内部的地位再高,也比不得在朝为官做宰风光,更何况儿子还这么年轻,连个正经功名都没挣得,怎能就此耽误了前程?!

她苦苦哀求道:“老爷,你不是一直想让宁哥儿读书科举么?因为宁哥儿病重在床,误了学业,你还生了好久的气,至今都没给宁哥儿好脸色看。如今眼看着宁哥儿身子好起来了,等娶了妻,性子也会稳重许多,正是读书求功名的好时机,您怎会想到这么一个念头,让他回老家去料理族务呢?!”若是回老家读书,还能说是为了图个清静,但是料理族务…那些庶务有多么琐碎,她最是清楚不过了,到时候儿子别说读书,只怕能歇口气的功夫都没有呢!她又惧又恨,不由得胡乱猜度起来:“是不是有谁在你耳边给宁哥儿下眼药了?我可怜的孩子啊——”

“够了!”柳复当即便黑了脸,没好气地斥道,“少给我乱猜疑!宁哥儿是读书科举的料子么?!你当科举考试只需要会做几首轻浮的歪诗,就能考中了?!宁哥儿能为了一个不知自爱的女子,忘了我多年来的教导,忘了为人子的本份,成天伤春悲秋,哭哭啼啼的,便是他真能考中,我也要拦着他去为官做宦,省得他日后惹下祸事,坏了我柳家世代书香的好名声!若不是念及他是我嫡长子,我早将他打死了,哪里还会容他在家无所事事,还称了他的心意,娶你娘家侄女儿过门?!”

柳顾氏本要大声哭诉的,被他厉喝一声噎住,继而听得瞪目结舌:“老…老爷…”,

柳复深吸一口气,略冷静了些:“你放心,只要他从此改过,老老实实听我的话,我也不会亏待了他。

我本是柳氏族长,让嫡长子继承家业,也是明正言顺的。让他回老家去料理族务,也是为了他日后着想。他身子不好,成了亲后,若花太多精神在功课上,未免于子嗣不利。我让他松泛几年,也是想让他多多为柳家开枝散叶。若是七八年后他性子定下来了,又有了子嗣,功课也有所进益,料理族务也能得心应手了,再去考科举走仕途,反能事半功倍呢。我还能在朝中做上十几年呢,会护着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