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怔了怔,勉强笑着直起了身体:“哪有?想是今日去了武德庙,有些累了。

“你又哄我”李春熙挑了挑眉,“你还有什么事可愁的?不就是为了柳东行要去边疆打仗的事么?去的人多了,我听说你这未婚夫婿的武艺是不错的,又是个从五品,你还担心什么呢?”

文怡见她这样问了,只好坦白道:“我听说他被分派到的京南大营…每逢大战死的人就特别多,足有三成…”

李春熙嗤笑一声:“这是哪里的谣言?京南大营每次打完大战,都会减员两三成,但那些人可不都是送了性命,还有许多是因为立了功劳,升迁了,才会被调走的。是谁以讹传讹,把实情传成这样的?”

文怡不由得一呆,旋即惊喜:“这么说,那京南大营的精兵每次总会遇上最凶险的战事的传言…”

可惜李春熙随即而来的话却浇了她一头冷水:“这倒不是假的。京南大营的兵最是凶悍,死得多,但立的功劳也多。名门子弟生来便有了青云路,但那些寻常人家出身的将官,没有那样的福气,想要出人头地,自然就要拿命去拼了。这也没什么,京南大营的抚恤银子比别处都高呢,只要进去了,为了保家卫国,就算送了性命,家里也有人照应。听说那里还有苦囚营,营里都是犯了死罪的,为了能把罪过赎了,挣一个自由身,那些苦囚比寻常士兵都要拼命。我在北边时曾听人说,有一个死囚,原是个强盗,最是凶悍不过,本来是要处死的,到了营里,正好赶上北疆有战事,居然叫他砍翻了敌军一什人又抓住了敌军的斥候,结果不但挣得了性命,还在边地做了个小把总呢。”

文怡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只是为柳东行担忧:“那柳大哥怎么办…他还没上过战场呢…”

“谁是一生下来就上过战场的?都有第一次,等打过一仗,只要不是个孬种,很快就会习惯了。”李春熙有些不以为然,“你是过惯了太平日子,没在北疆历练过,所以才会这样愁来愁去的。要我说,还是放宽了心的好,不然等他真的出征了,你要怎么熬过去?便是这回他平安回来了,以后要再去呢?”

文怡睁大了眼,几乎没想过这个问题,在她看来,柳东行这一次出征,就够叫人担忧的了,不过见了李春熙的反应,她又有几分不甘:“他是我未婚夫婿,要上战场了,我心里担忧,也是人之常情。我知道我不象你,是久在北疆,见惯了世面的,心里只知道害怕,一听到消息,便手足无措了,倒叫人笑话…”

李春熙忙道:“我不是笑话你,只是劝你想开些。以前在北疆时,每次有战事,我爹要上城头,或是出城去,我娘也是要担心的,但该做什么,还是会做,总不能因为担心,便把正事丢下了。北边可不象京里这么太平悠闲,女眷只要在家里担心自家男人就好,还有许多事要做呢,哪里还有闲心去想东想西?”

文怡略红了红脸,又有些好奇:“你们都要做些什么?”

“要做的多了去了。”李春熙道,“我娘她们要给将士烧饭、洗衣服、做衣裳鞋子,若是蛮族难打,我们还要帮着烧滚烫滚烫的油,或是往木板上钉钉子,若是懂医术,还要帮着照料伤兵呢。什么事都要做,忙得厉害的时候,一整天都没功夫喝口水,我娘说,到了那个时候,她连我爹在做什么,都顾不上想了,更别说担心。”

文怡心下大感佩服:“北疆的女子,果然不同凡响。”

李春熙扑哧一声笑了:“这固然是真话,但你也别小看了南边的人。我在京城也认得几个将士家眷,她们是不用帮着做那些杂事的,却也全都安心守在家里等消息呢。有人问过她们,为什么不怕?她们说,怕是怕的,但该做的事还得做。家里的男人在外头打仗,她们要帮着照应家里,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然,家里有老子娘或是小儿女,老婆却是个不顶事的,男人跟蛮族打起来了,说不得还要分心去想,家里不知如何了。那可是要送命的”

文怡心下一动,沉默了一会儿,点头道:“我明白了。”光是在这里发愁是没用的,她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李春熙却有些糊涂:“你明白什么了?”

文怡笑了笑:“我会放宽心的。”既然柳东行有出征的勇气,她也要有在家中等候消息的勇气,不然就真的辜负他了

她抬起头,对李春熙笑了笑,转而问起了军衣、盔甲之类的事来。

第二百二十七章 夫妻夜谈

柳复看着手中刚刚得到的密报,眉眼一挑“京南大营的从五品?哼,便宜他了!”

柳顾氏早已将身边侍候的丫头婆子全都赶了出去,此时屋里只剩下他夫妻夫人,听到丈夫这么说,忙问:“怎么?我听说这京南大营是要直接派赴北望城的,凶险得紧,那小子怎么还能占得了便宜?”

柳复不耐烦地瞥她一眼,将密报放到烛火上烧了,再扔进水盂里,方才靠向椅背,伸了伸懒腰:“你知道什么?进了二甲的武进士,一般都是封的五品,四五十名开外,才有可能封到从五品呢。东行那小子的名次如此靠首,却只才从五品,定是有人故意做了手脚!”

柳顾氏听得有些糊徐了:“这难道不是好事么?那小子虽说认得几个将门子弟,但指不定也得罪了不少人,不然人家也不会这样为难他。如个他官儿做得比别人小,去的还是如此凶险的她方,不定什么时候就把小命给丢了,从此再不是我们家的心头大患!若他死前还能立点功劳,说不定朝廷还有嘉奖给咱们柳家呢,到时候咱们给他在祠堂里立个牌位,再给他过继个嗣子继后香灯,也算是对得起他了。”心下一动,若是儿子娶了媳妇后,能多生几个儿子,过继一个给大房,日后他们这一支就更加名正言顺了,只是不知柳东行能不能撑到那时,嫡长孙却是万万不能送出去的,若卖在不行,索性就把两个庶子过继一个给柳东行的父亲,省得他们在自个儿眼肯晃眼,既是庶出,便是过继了,日后想要争那族长之位,也是不成的。

此时此到,她巳经把柳复实际上也是庶出的事实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柳复却不以为然地道:“你以为他做的是从五品,就比正五品差?若在别处倒也罢了,但在京南大营里,正五品的武官,却是不如从五品的好呢!”

柳顾氏闻言一愣:“这是什么缘故?”官做得大的反倒不如做得小的好?一样的武官,一样的将军衔,难道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柳复给哼一声:“在别的大营倒罢了,在京南大营里,五品的武官,一向是要留守中军帐的,不是做文书,便是押运军资辎重,相比其他人,要安全许多,却也不容易立什么功劳,若是辐重有个差迟,随时随地都要吃挂落,是个最不讨好的差事。但从五品却不同,可以独领一军,虽只有五百人,但无论守城还是出击,都能参与。只要不是个废物,一场大战下来,想要立上几个不大不小的功劳,简直易如反掌。连平民百姓之家出身的将官,到了那个位置上,都能立功,更何况东行的武艺在会武中是数得上号的。这顾任命,表面上看,似乎是他吃了大亏,其实只要他能熬出来,日后的青云路便无人可挡了!”

柳顾氏大吃一惊:“那…那怎么办?!难道说这是东行故意托了人,把自己弄到那个大营去的?”她还以为他这一去,必定会九死一生呢,没想到反而便宜了他!

柳复却摇了摇头:“虽是个立功的好机会,风险也大大了些。若果真是东行自己的意恩,那就等于是拿自己的小命来拼!这小子还没这个胆量,年纪轻轻,才考了武进士,分了家又订了亲,他还有大把好日子要过呢,才不会冒这个风险。”

柳顾氏听了,倒有些不明白了:“那…那还会是谁?他几时认得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么?”

柳复皱了皱眉头,他记得密报里曾提过,柳东行的任命原是锦阳驻军所的副将,却在送到东宫后,改成了京南大营的武略将军,莫非柳东行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得到了大子殿下的青睐?但他也曾打探过与柳东行有过来往的京城权贵,除了几个将门子弟,就没别的了,若不是能时常从通政司那边得到些消息,就跟一个寻常世家子弟没什么区别,大子更是不曹与他有过交集,又怎会独独看中了他?想必只是偶然吧 …

柳复低头想了想,决定将此事暂时接下不表:“他若认得了什么大人物,又哪里瞒得过我们?况且,若他真的有了靠山,想要立功升迁,是轻而易举之事,犯不着冒如此大的风险。咱们且给眼看着,若他一去不回,此时精得再多,都不过是白费力气,若他果真立下大功,

锦衣还乡 “他目光一闪,微微翘了翘嘴角”,想要在朝中站稳脚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从前他小孩子家不懂事,只知道与我们怄气,等到他功成名就了,就会知道独木难支的道理。没有我们,他在朝中孤立无援,可是连大平日子都过不成的。我们又是他的长辈,把他

抚养到这么大,又让他有了出息,若他对我们有半点不敬,光是御史那关,就过不了了。”

柳顾氏听得抚掌大笑:“老爷果然英明!那咱们就安心等他的消息吧。若他回不来,那是他的命!若他回来了,一个孝字压下去,他就得乖乖听我们的教训。便是分家出去了,他也仍旧是柳氏一族的子弟,想要压倒我们?做他的春秋大梦去吧!他敢不听话,管叫他被千夫所指!”

柳复微微一笑,却又想起另一件事:“有件事你要留心,如会东行得了正式官职,不知几时要到京南大营去报道。想来北疆军情告急,圣旨既说了大军下月开拔,他又是新官上任,需要时日熟悉差事,应该不会有大多空闲才是。你要仔细,避着他些,别叫他寻着了空子,我上门来商议给他父母请封诰命之事。”

柳顾氏吃了一惊,这才想起来,接朝廷律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受封,是要连其曾祖父母、祖父母以及父女妻室一并封了的,生者称为“诰封,“死者称为“诰赠”。如会东行得了从五品的武职,万一向朝廷请封,那岂不是要把他的身世当着全京城的人的面摊开来?容氏大夫人的元配身份是族里公认的,做不了假,柳东行也不可能做假,而姚氏大夫人出嫁的日期,却也是京城上下皆知的。这下柳尚书的尴尬出身就要大白于天下了。

她忙道:“从五品比起五品还差着半级呢,东行还够不上资格,那里就能够请封了?”

柳复给笑:“平日里从五品的官,朝廷也是照样诰封的。即便这回我们拿看品阶为为借口挡下,等他立了功从北疆回来,升到了五品以上,便再也挡不住了!”

柳顾氏气闷地咬咬牙,骂道:“那他还是死在北边的好!瞧他那阴沉沉的性子,也不家是忠烈之辈,指不定会在北边闯下什么祸事,连累了柳家的名声呢!”

柳复淡淡地道:“话不能这么说,他本不是个蠢人,又有些小心什,怎会无缘无故闯祸呢?以他的武艺,立点小功劳还是不难的。”

柳顾氏撇撇嘴:“他一个小孩子,便是学过些武艺,又能有什么大本事?北疆是什么地方?他会点花拳绣腿,就能打仗了?还想立功呢,当心把小命送了!”想了想,神色倒是放缓了些”,若是那样,倒也不是坏事。他自个儿把小命弄没了,咱们也能省事些,免得还要整日为他烦心。族里那些老头子,也就不好再说我们亏待了他。”

柳复眉头舒展,虽无笑容,却有几分笑意,低头缓缓喝茶。

柳顾氏却顿了顿,忽然叹道:“只是可惜了九丫头,虽说脾气倔些,又不知好歹,毕竟是顾家的女儿。若是东行回不来,她岂不是要守望门寡?真真可借了!”

柳复瞥了妻子一眼:“又不曾过门,东行死了,把她再另许一家就是了。我们柳家不会不点头的。”那个女孩子他见过,容色虽不算十分出众,倒也清丽端庄,还是嫡出,仗着侍郎府侄女的名头,不难我人家,且看她的性子,不是个软弱的,倘若有些造化,顾柳两家也能添一门得力的姻亲。

柳顾氏却道:“不成的,我们顾氏一族素来规矩严,定了亲的女儿,若是未婚夫没了,必是要守节的。顾家可没有再嫁之女。”但一想到这还是长房做主时立下的规矩,如今族长巳经换了人做,她又有些拿不难了”,光是为了家族名声,九丫头就难再许人了。”二房一向

讲究礼数,应该不会自打嘴巴吧?

柳复有些不以为然。他们这样的名门望族,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儿女资质不一,未必个个出众,但凡有个好的,就该仔细教养,日后安排一门好亲事,也能给家族添个助力。若是巳嫁之女,夫婿死了要守寡,倒也罢了,还能得一个贞洁名声,给娘家增光,但未出阁的女儿便是守到死,也睁不回一个贞节牌坊,顶多是在乡间名声好些罢了,平白浪费了一个联姻的好人过,得不偿失。他若是顾家族长,断不会做此蠢事。所谓百年望族,其实族规中多有不会理之处。

不过,他毕竟姓柳不姓顾,顶多是在心里嘲讽几句罢了,倒也不会在妻子面前说她娘家族规的不是。

他清了清嗓子,道:“这件事现在说还大早了,咱们且看眼首要紧。宁哥儿的婚事筹备得如何了?你那二哥二嫂几时才能上京?不会误了吉日吧?”

柳顾氏听了这话,倒有些讪讪的:“婚礼上要用的东西,才得了三成罢了,新房也才开工四五日,哪里有这么快?京里派去平阳送信的人,就算是骑了快马,这时候算来也不过才到平阳,二哥他们还要难备五丫头的陪嫁 …老爷,一定要在五月里完婚么?实在是大赶了,再往后延些日子,也是使得的。咱们就这一个儿子,婚礼大过草率…”

“宁哥儿虽是嫡长子,但他还有几个小兄弟呢。”柳复打断了妻子的话,“况且那件丑事也闹得大不堪了,再拖下去,衣长梦多,还不知道会出什么变故。倒不如早早办了婚事,绝了后患才好。你瞧瞧他如今那魂不守舍的棋样,若不让他赶紧把媳妇娶回来,万一他又忽然改了主意,闹着要娶你那六侄女,那可怎么办?!”

柳顾氏讷讷地道:“哪儿能啊?这婚事是他自己点了头的,他再糊徐,也不如 …”又露出了几分不安:“老爷,我听到府里有人在议论,说 ,说你急着让宁哥儿娶亲,是想…她偷偷看了丈夫一眼,“是想让五丫头过门后接手家务 …

柳复漫不经心地棒起了茶碗:“说起家务,我倒想起一件事来了。首些日子我在外头听说,你那五侄女在侍郎府住着,管家时大过严苛,不但常常数落几个姐妹,连寄住的亲戚家的女孩儿,都受了她的训斥,可是真的?”

柳顾氏一愣,忙道:“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五丫头的性子最是娴静温柔,又怎会是个严苛的人呢?”

”那就最好。”柳复道”,管家严些没什么,但分寸却需把程好,姐妹不睦,未免有不悌的嫌疑,数落客人,更显得不知礼数。你要跟你娘家人打声招呼,让你五侄女赶着还未嫁过来,赶紧把这些坏毛病都给改过来,省得日后给我们家抹黑。”顿了顿,补充一句”,我给宁哥儿改聘这个媳妇,就是看中了她性情娴静稳重,若是连这点好处都没了,传出去,我也要没脸的!”

柳顾氏忙应了,再三保证会提醒娘家人,柳复随即嘱咐了几句闲话,便声称要去书房看会儿书,起身走了。柳顾氏看着他朝白姨娘的院子方向去了,暗暗咬牙切齿,又隐隐党得自己好家忘记了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柳家夫妻这番密议,文怡自然是不知情的,她如今安坐侍郎府,却是在偷偷照着李春熙教的款式,在给柳东行做贴身的小甲。这原是事大大从前给李大人做小甲时用的秘法,只用小片的丝絮,再以特别的针法连接起来,贴身穿着,既轻巧,又能在刀枪刺入身体时,减低一点伤害。

文怡那日在李家特地花了半天时间,习得了缝制的针法,回来后便日夜赶制,又因为怕被人发现,每日都让秀竹在门外把守,待一有人来,便赶紧把东西收好。

如此做了大半个月,眼看着快到月底了,方才做好了一件丝甲,又有两双结实的鞋子,并三套便服。她想着东西做得多了,就不方便送出去,便特地严严实实地打了个包袱,正要命人悄悄给羊肝儿胡同送去,却听到秀竹急急来报:“小姐,二老爷和二大大到了,还有…还有我们老夫人也来了!”

文怡一愣,不敢置信地睁大了双眼。

第二百二十八章 祖母驾到

文怡赶到正院去的时候,于老夫人也在丫头婆子的簇拥下到了,直接劈头就问蒋氏:“这是怎么回事?我听说你六婶也跟着老两口子来了?”

蒋氏脸上还带着几分惊诧,闻言忙答道:“是,这是东平府才送过来的急信。船已经到那儿了,想着要先捎个信让我们知道,二叔就派了家人快马送信进京。这会子他们坐的船离京城还有两天路程呢。”

文怡听说祖母还未进京,心下有些失望,但也安定了许多。既然还有两天路程,那她就可以事先做些安排,好让祖母到了以后,能够好好休息,舒缓旅途的不适。

于老夫人却显然有别的想法:“老2两口子来得倒快,想必是日夜兼程赶过来的,但他们也太胡闹了,你们六婶那么大的年纪了,又素来体弱,怎么经得起千里奔波?他们怎么就不知道拦一拦?送信的人在哪儿?赶紧叫来,我要问话”

文怡听着心里有些不大高兴,如果祖母与二伯父二伯母一行走的是陆路,兴许她还要担心祖母的身体会受不住,但走的是水路,祖母又不会晕船,怎么就经不住了呢?如今是温暖的春天,与去年秋冬时节上京的于老夫人不同,祖母的身体不会有受风寒的危险,而且北方的春季跟南方比起来,也略微清爽些,祖母应该会觉得好受点的,因此她顶多就是担心一下祖母是否会觉得劳累,或是不大适应船上的生活而已。

不过于老夫人的话让提醒了她另一件事:祖母怎会平白无故上京来?如今要出嫁的是长房的文娴,卢老夫人身为六房的长辈,不一定要上京参加婚礼的,加上家中嗣子年纪又还小…文怡开始猜想,会不会是自己的婚事拖到月初方才定下,让祖母她老人家对长房产生了不满?又想到东行如今出征在即,祖母也不知道听说了没有…她暗暗叹了口气,向于老夫人与蒋氏行过礼,便默默退到一边去了。

于老夫人用有些复杂的目光看了看文怡,随即便盯紧了儿媳蒋氏,蒋氏只好让人把那报信的家丁重新叫回来,让他再重复一次二老爷交待的话。于老夫人却还觉得不足,硬要他把自己知道的详情通通说一遍。

那家丁道:“二老爷是三月初三得的信,正巧是上巳节,二老爷在朋友家里吃酒,听到二太太传信,立时就赶回家里了,接着又忙着收拾东西。五小姐的陪嫁有大半是早就备下了的,只是先前二太太留下来的妆奁,有几样产业是在外地的,一时半会儿收拢不齐,二太太便从自己的陪嫁里拿了些东西出来补上,凑齐了一份嫁妆,就吩咐底下人去备船。六老太太得了信,便赶过来说要跟着一块儿上京,说是九小姐日后嫁了人也是要在京城过活的,倒不如趁机会在京城里置办些产业,省得事到临头再办,会手忙脚乱。”

“只是这样?”于老夫人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暗暗在屏风后打量了文怡一眼,“六老太太若只是为了置办产业,只需派几个人上京就行了,何必亲自过来?二老爷就没什么话交待的?”心里暗暗骂二儿子糊涂。

那家丁想了想,便道:“二老爷没说什么,只是二太太…倒提过…曾向六老太太赔过不是,为着九小姐的亲事拖了小半年才定下来,是长房办事不力…”

于老夫人几乎咬碎一口老牙,她就知道,这个二媳妇心里藏奸,断不可能让自己好过的卢老夫人会上京,说不定也是她进了什么谗言九丫头的婚事会拖这么久才定下,怎么能怪到长房头上?去年秋冬季节里,满京城的高门大户,有哪家敢擅自给自家儿女定下亲事的?要知道等着宫里下旨配婚的可是一大群龙子凤孙

如今老妯娌无缘无故地上京来了,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于老夫人头痛之余,又对文怡添了几分不满。六房这几年是越来越不安份了

文怡察觉到于老夫人看向自己的目光中隐隐带了几分恼怒,顾不上多想,便向蒋氏轻声道:“大伯母,不知我祖母带了几个人来?家里的兄弟们又是如何安排的?”

蒋氏忙替她问了那家丁,那家丁便道:“六老太太带了七八个丫头婆子,还有仲总管与两三个男仆,家里的小少爷年纪太小了,便托给了四太太,恰好六少爷与十一少爷从年后开始,便每日往四老爷家里请教功课,正方便照应,想来是无碍的。”

文怡听了,略放下了几分担忧。四伯父如今是一族之长,对族中子侄的功课学问是相当注重的,四伯母照顾孩子,也还算仔细,虽然未必会真心相待,但至少弟弟的吃穿用度是不愁了。只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文怡盘算着,等到柳东行出征,自己还是陪着祖母回家去吧,总不能长年累月地把小dd托付给别房的长辈,哪怕是族长之妻,也不如自家人细心。

于老夫人又问了许多话,直到把二老爷一行带的所有物件都打听明白了,那家丁再也说不出更多的情况时,方才让他下去了,然后便是沉默。蒋氏听得二太太段氏为继女置办了一副听上去颇为丰厚的嫁妆,暗暗撇了撇嘴,没说什么,只小心地试探一句:“婆婆,媳妇没料到六婶也会来,因此只备下了二叔一家的屋子,要不要再去收拾房舍?”

于老夫人淡淡地看了她一眼:“如今家里哪里还有多余的房舍?你莫不是忘了,文贤马上就要娶亲了,新房还没收拾完呢,老2一家子过来,又是拖家带口的,你六婶可不是一个人来的,男男女女的下人一大堆呢。”蒋氏一时语塞,也犯起愁来。

文怡略皱了皱眉,心下不快,但想了想侍郎府里的情形,也确实是没多少空房舍了。因为文贤就要娶亲,他的院子重新修整过了,在新娘子进门前,为了讨个吉利,是不许人先住进去的,文贤本人也只是住在外书房里,而外院还有文良在。她们姐妹几个占了一个院子,二伯父二伯母进京后,连着身边侍候的人,又要占上一个院子,侍郎府中便只剩下前院还有几间客房了,原是先前平阳学子上京赶考时曾经借住过的,但是卢老夫人乃是女眷,万没有住在外院的道理。

文怡又想起了于老夫人住的院子,那院子位于侍郎府西路,前后三进,除了正院外,就是全府最宽敞的院落了,于老夫人连主带仆住进去,也还有空房间,但她是这个家里的正经老封君,会愿意让出一两间空房招待老妯娌吗?

文怡想了想,索性微笑着对蒋氏道:“大伯母,不妨事的,祖母在京里想必也不会久住,让她老人家住在我那里就行了,我那屋子的西耳房里还有一张床,我住那儿也是一样的。”

蒋氏忙道:“这如何使得?那原是丫头们上夜的去处,你一个小姐,怎么能住那里呢?”

文怡笑道:“只要祖母她老人家住得舒服,我睡丫头的床又有什么要紧?况且大伯母家的屋子,便是丫头们住的,也比别处强多了。”

蒋氏听了心下欢喜,越发觉得文怡知情识趣,又有眼色,忙道:“你六姐姐的院子还有空房间呢,她如今也大好了,比从前稳重许多,你若不嫌弃,不如搬过去住吧?”

文怡闻言吃了一惊,正要婉拒,于老夫人便瞪了媳妇一眼:“九丫头若还在原本的院子里住,倒还罢了,若她搬出去了,你六婶一个人跟几个小辈住在一个院子里,还是偏厢,你倒也有脸面”

蒋氏涨红了脸,讪讪地闭了嘴,不敢再提这件事。文怡倒是松了口气,但随即又发起愁来:便是祖母有了住的地方,跟来的下人又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