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东宁想了又想,奈何他素来对这些事情不上心,实在是想不起来,只能将自己知道的坦白告知:“我是真不知道内情,不过…倒是听母亲提过几句,好象是跟姑姑姑父有关系…”

“东平王府?”柳东行挑挑眉,“我听说东平王为了藩地的事与圣上过不去,可二叔与王府那边不是很少往来么?怎么会被牵连上了?”

“我也弄不清楚,以前,大兵看在姑父面上,对我们家总是多一份亲近的,但如今却是冷许多。母亲又告病,有一年多没进宫给太后请安了…”柳东宁红了红脸,心中知道母亲告病的缘由,“本来姚家那边,与咱们家还有往来的,可这几个月,竟是连七夕中秋的节礼都不肯收了。我曾悄悄儿让当年祖母陪嫁过来的一个老仆回姚家打听,好象是…”他偷偷看了柳东行一眼.“好象是太后为姑姑以庶女的身份冒充嫡女嫁入皇家而生气…”

柳东行打断了他的话:“这不可能!当年的事,外人不知道倒罢了,但圣上既下旨赐婚,怎会不知情?况且王妃过门后,连嫡长子都生下了,到这会子才提这种话,分明是故意生事!更何况,姚氏太大人已经扶正为填房,王妃与二叔若说是继室嫡出,也不是不行,谁会在这种小事上挑别?再说了,若只是为王妃与二叔的庶出身份,姚家疏远你们做什么?你们终究是姚家的骨肉,他们会与你们生分,除非是你们对姚家有不敬之处!”

柳东宁涨红了脸,讷讷地低下了头:“这原是我猜的,当不得真…”

柳东行放缓了脸色,柔声道:“宁弟,朝廷上的事,哪有这么简单?圣上从前看重二叔,难道是因为二叔乃柳家嫡出么?我们柳家还没那个体面!二叔会遭到圣上疏远,肯定有别的缘故!若是因为东平王府那边,你就跟二叔说,当断则断,千万别被连累了。东平王乃是圣上亲手足,宫里又有太后在,圣上不过是要削藩,哪里就亏待了兄弟?东平王没了藩地,仍日是体面的当朝亲王,王妃与世子的体面也不会折损分毫,可别因为这点小事,就犯了圣上的忌讳!说到底,这都是皇家的事,咱们做外臣的,何必搅和进去?”

柳东宁听得万分信服,只有点头应是的份。柳东行又加一把火:“我原先还要去向二叔二婶请安的,既然你们家出了这样的事,我暂时还是不见二叔的好。我虽只是个小人物,手下却也领着兵,叫圣上知道二叔与军权也拉上了关系,岂不越发要疑心了?等这一关过去,我再好好向二叔赔罪。”

柳东宁听得有些迟疑,柳东行不等他想明白,又继续道:“对了,我的任命兴许不久就要下来了,若是还在京中,少不得要多讨几日假,若是出外任官,那就得安排行程,咱们还得回老家祭祖呢。说来你成亲也有几个月了,还未拜过祠堂,这可是不合族规的,你回去问问二叔二婶,看方不方便,若是方便,不如随我一道回去吧。你也可趁机避开京里的事,若有个万一......回老家读书,也是个退路。”

柳东宁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虽然已经信服了,但还不敢对这样的大事做决定,忙道:“我回去就跟父亲商量。”顿了顿,忽地眼中一亮,“行哥,我从前读史书,曾听说过‘以退为进’这四个字,你说父

亲眼下这样的处境,若是以退为进,暂时告病回家休养,会不会让圣上回心转意?”

柳东行眨了眨眼,笑道:“这也是个法子,但我说不好合不合适,还得二叔自己拿主意。不过这种事你就别亲自开口了,没得叫二叔骂你,那岂不是便宜了你弟弟们?”

柳东宁心下暗叹,却也有几分感激:“多谢哥哥提点。”

兄弟俩又说了一会儿话,柳东行便露出疲态来,柳东宁见状连忙告辞,文怡在内院得了信,早已打点好一份礼物,叫人送出来,让柳东宁带回家去。柳东宁千谢万谢,出得门来,暗暗叹道:“兄嫂果然都是厚道之人,父亲与俊弟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随即发现自己将父亲说成是小人,又暗道一声惭愧,便扶着小厮要上马。

就在这时,羊肝儿胡同外驶来了一辆马车,在他前方停下了,车帘子一掀,露出了妻子文娴急切担心的脸,看得他一愣:“你怎么来了?”

第二百九十九章 小夫妻

文娴身上穿的还是早上起来后换的内件家常衣裳,脸上薄施粉黛,却未能掩饰住红肿的双眼,头上也没戴几样首饰,整个人就象是在家里一样,并不是出门的打扮。

她神情间还带着忧虑与焦急,一见柳东宁,整个人便仿佛松了口气般,软了下来:“相公,你这是要回去了?”

柳东宁皱皱眉,回头瞧瞧身后的大门,门房的老王夫妻已经看见这边的情形了,老王家的似乎去报信了,老王则探头向这边张望。柳东宁深觉妻子的行为有些丢脸,便走过去压低声音斥道:“你这是做什么?!瞧瞧你如今是什么样子!”

文娴脸一红,咬咬唇,低头小声道:“早上我去给婆婆请安,婆婆问起相公去了哪里,我照实说了,婆婆便发了火,催着我来接相公回去,说是怕相公在这边受委屈......”

柳东宁心中暗暗叹息,语气放缓了几分:“母亲是过虑了,我来看哥哥,能受什么委屈?你怎么不劝母亲几句,反倒真的来了?瞧你这个模样,叫哥哥嫂子见了,还以为我亏待了你呢。”

文娴满腹委屈,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转,咬着唇不应声。她双眼红肿,还不是他昨儿晚上害得?她分明派了侍琴请他回房的,结果他仍旧还是在书房歇下了,叫他的脸面往哪儿搁?今天他早上匆匆丢下两句话就跑出了家门,也不跟长辈们说一声,结果婆婆问起他的下落,她就得一个人承受婆婆的责难,若不是婆婆催的紧,她怎么会急急跑出来?她自然知道自己现在的模样不好看,可是婆婆吩咐做的事,她总不能耽误了吧?这怎么会是她的错呢?!

柳东宁其实也不是真的怪罪她,他自然知道自家母亲是什么脾气,不过是教她个乖罢了:“日后在遇到这种事,派个小厮来找我就行了,只要我回去了,在母亲面前露了脸,她才没空追究你是不是亲自去找我的。还有眼睛肿成这样,不知道叫了丫头去寻点药擦擦么?我早上出门急还没功夫问你呢,昨晚上是怎么了?我也没做什么你为何哭得这样?”

文娴扁扁嘴,低着头不说话眼圈却是又红了。柳东宁见状,没好气的扭开了头。

这时,门房老王夫妻过来相请:“宁二爷宁二奶奶,我们大爷大奶奶听说宁二奶奶来了,邀请二爷二奶奶再进去坐坐呢。”

文娴听了这话,脸色忽得一白柳东宁没留意到,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回头对妻子道:“既然来了,就进去坐坐吧,你也可以借嫂子的地方收拾收拾。”

文娴咬咬唇,小声道:“我这个模样,有不曾被礼物,怎好上门?没得叫......叫人家笑话我不懂礼数,还是改日再来吧。”

柳东宁皱皱眉:“这里住的又不是外人,是哥哥嫂子,你与嫂子还是娘家姐妹呢,自家人哪有这么多讲究:”

文娴却十分坚持,无论如何也不肯进门。且不说她眼下不曾打扮光鲜,光是那一堆红肿的眼睛,她就不能出现在文怡面前了--那岂不是明摆着告诉对方,自己过得不好么?她是姐妹里头嫁的最风光的一个,相比之下,文怡定亲时,柳东行还不过是个白身,连出身名分都不清楚的,眼下他虽然有了官职,却也无法跟大学士家的显赫门第相比,要她在身份不如他尊贵的姐妹面前自曝其短,他如何能接受?如不是柳顾氏催的紧,她连这条胡同都不愿意来呢!

柳东宁见她不愿,心里也有几分气恼:“过门不入,才是最不懂礼数的行径!你这人怎的如此拘泥?!”一想到哥哥嫂子方才待自己的好,他心里越发惭愧了,看相妻子的目光中便添了不满:“对骨肉至亲尚且如此,你这性子也忒无趣了些!”

文娴眼圈又红了,委屈的眼泪直掉。柳东宁见她这样,觉得与其让她在兄嫂面前丢脸,还不如就此返家呢,便回头对老王道:“于我替哥哥嫂子陪个不是吧,他们弟媳妇身子似乎有些不适,不敢打扰了,我们这就回去,改日再来向哥哥嫂子赔礼。”说罢回身瞥了妻子一眼,一甩袖:“走吧!"便扶着小厮上了马,命车夫赶着马车掉头离开。

文怡听得王嬷嬷禀报门前发生过的事,心中不由得有些好笑,文娴这是做什么呢?想想当初自己又不曾亏待过她,她无事生非,遇自己的晦气,自己也不是不痛不痒地警告回去就算了,时候没有丝毫报复之举,结果一直以来,忘不了往事,耿耿于怀的反而是文娴自己,名份上既是姐妹又是妯娌,居然过门而不入,传出去了,也不怕人笑掉大牙!

往嬷嬷还小声说:“我在门上瞧得分明,宁二奶奶两只眼睛都肿了,昨儿或是今早定是大哭过一场。从前听人说,宁二奶奶是个极规矩的大家闺秀,我们底下人都是信的--只是要想到宁二奶奶与大奶奶是姐妹,大奶奶又是这般出挑的儿,就知道她也不差了。没想到宁二奶奶会这幅摸样到别人家里来......

文怡笑着温言谢她恭维,又赏了她一块料子,把人打发走了,才走进西暖阁里,对柳东行道:”我那五姐姐不知道在婆家又受了什么委屈,竟哭得眼皮子都肿了,还急匆匆地连穿戴都没顾上,便跑过来接人,活像是来的略迟一些,你兄弟就会被我们吃了似的。”

柳东行刚刚换了一生干净衣裳,正在绑衣带,闻言抬头笑道:“不用说,定是我那二婶娘做的好事。她自己心虚,便总以为我会害他们母子。真真可笑,以前住一起时,我就没害过,这会子都分家搬出来了,我难道还会下手?对付他们,直接下手,那是笨蛋才会做的事。你瞧,方才我不过是动动嘴皮子,宁弟就对我心悦诚服了,等他回到家,无论二婶说什么,她最宠爱的儿子都会一句一句替我反驳回去的。那时候才有趣呢!”

文怡白他一眼,走过去替他整理衣裳,嘴里道:“我瞧着二弟待你到还过得去,你这样哄骗他,会不会太不厚道了:”

柳东行笑笑:“我已经很厚道了不过是哄他几句罢了,他又不会少一根头发。况且他这个人,道理是明白的,为人性情也还算温和,可就是太懦弱了,又自命清高。别瞧他今儿心急地来寻我问计,其实他往日何曾对这种事上过心?若不是事情威胁到他一家子的太平富贵,他才没空理会呢、这样的人,最适合作个闲人,有大出息是不可能的,与其在京里文不成、武不就的混着,倒不如回老家去,凭着曾经的尚书公子的名头,到还能风光几年。”

文怡没好气地道:“你这张嘴是越发刻薄了。我不跟你说、”转身便要走,却被柳东行一把拉住,撒娇道:“好娘子,我再不说了,你别恼。”做小伏低地哄了几句,文怡本就没有真的生气,见了他的模样,脸也板不住了,结果笑闹成一团。

笑完了,文怡喘着气挣开他的搂抱,略整了整头发,嗔他一眼:“别闹了,一大早的,连饭还没吃呢,你怎不觉得饿?我叫人做好了汤,最是补身活血的,你给我多吃一碗、”说罢便扬声吩咐丫头把烫热了送上来。

柳东行笑着重新端坐,拉着她的手,正色道:“宁弟是没什么大恶,但是我见了他,实在是亲近不起来,其实没有害他的心思。”

“我知道”文怡微微一笑,“你心中积怨深了,要你对她们真心亲热,也是为难你了、就比如我,从小儿也没少受长房的气,因此对长辈们只是面上的礼数到了,对兄弟姐妹们--虽然有说有笑的,但心里也是亲热不起来的。就像方才在门口的情形,虽然我明知道五姐姐受了委屈,却也没打算过去侍郎府通风报信,叫她娘家人给他撑腰。”

柳东行笑道:“说起来你们顾家教女儿,倒是有趣。我几乎见过你们家所有的姐妹,从出嫁多年的,到只有几岁的,都见过了,可我怎么觉得,除了你就没一个好的呢?”

文怡失笑:“那里就到这个地步了?比如说十妹妹就不错,只是性子直率些,少些心计,另外还有几位姐妹,心情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又温柔平和的,也有活泼爱笑的,还有内柔外刚的,虽与我并不亲近,但不代表就不少女儿。已经出嫁的大堂姐,就是个温婉和气的人,相夫教子,在婆家颇有贤名,只是她并非出生长房,因此在平阳名声不算响亮,也很少回娘家来、”

柳东行摇摇头:“其他房头的人,我不清楚,但我对你们顾家,除了六房之外最熟悉的就是长房了。我就是觉得长房教女儿没什么章法,看看我二婶娘,还有那位六小姐,听说令十一妹的性子也不大好,如今再看这一相以温柔贤淑著称的五姑奶奶......心里着实有些庆幸,你不是出生长房。”

文怡怔了怔,细细一想,叹了口气:“我年纪虽小,但也听祖母提过以前的事。以前顾家女儿的名声在外,人皆称颂的。族里闺学教的课,不但有诗文女红与琴棋书画,还有女德,教出的女孩儿不但知书达理,形势也优雅从容。

第三百章 重阳前夕

第二日,柳东行带着文怡去了一趟学士府,向叔婶请安问好。不过在出发之前,他已经命人做好了准备工作。

羊肝儿胡同的柳家宅子,原有从学士府分过来的柳家家生子,或是柳家旧仆,与学士府的仆从世代有亲,关系密切,即使两家主人少有往来,也没断了亲戚情份。柳东行不在时,家中主人只有文怡,他们心有顾忌,在许多事上都要低调慎重些,但如今柳东行回来了,他是正经柳家嫡脉,奴仆中也有深受礼法影响,以嫡为重、以男为尊之人,加上对方又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小主人,自然更信服几分,做起事来,也积极许多,不到一日功夫,就已经从学士府的亲戚那里,打听到了柳复在九月初八这天的行踪。

这一日,柳大学士正好打算出门访友。因为他近来在朝上处境有些尴尬,又有政圞敌时刻盯着他不放,为了不引人注目,他并未大肆宣扬这趟会面,就是家里人,也只有极少数是知情的。不过以他的身份,既要出门,自然不可能步行,因此车马棚那边早就得了信,备下了一辆外表极寻常、完全不引人注目的马车,连路上要用的用圞具都照吩咐办好了,因为命令有些特别,底下人颇议论了几句,消息便透过王家的人脉,很快传到了羊肝儿胡同。

于是九月初八大清早,柳复柳大学士前脚坐车出了家门,不到半个时辰,柳东行便带着文怡,同样坐着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来到了学士府。

门房很快就把这个消息报给了女主人柳顾氏,接着,在半炷香的功夫里,柳东行与文怡已经被迎到上房里了。

柳顾氏似乎有些气急败坏,在柳东行与文怡向她行礼时,她还撇开头,板着脸,生着闷气,只是让她失望的是,不等她说话柳东行与文怡便已经起了身,言笑晏晏地问候起她的“病情”来了。

急赶过来的柳东宁没察觉到母亲的气闷,只是惊喜地对柳东行说:“大哥身上的伤已经好全了么?怎的不在家多休养几日?”

柳顾氏露圞出冷笑的表情,文怡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柳东行则笑着回答柳东宁:“也不是什么重伤,歇了几日,已经好多了,我估摸圞着出门是没问题的,走动走动,也可活络筋骨,因此便过来了。回到京圞城几天了,还不曾来向二叔二婶请安,我心里着实过意不去,正好明儿就是重阳了,趁着送礼的机会,我无论如何也要来一趟,虽说骑不得马,但厚着脸皮跟你嫂圞子挤一辆车,还是不成问题的。”

柳东宁笑了,又叹道:“可惜的是父亲出门访友去了,刚刚才走,若是你事先打发人来说一声就好了。父亲一直盼看见你一面呢。”

柳顾氏没好气地在旁插嘴:“傻孩子,人家是故意的呢,你父亲若在,恐怕他还不来呢!”

文怡抿了抿唇,弯着嘴角微笑道:“二婶娘误会了,我们原是打听得二叔今日休沐,想着必定是在家的,才会过来,却没想到二叔居然出门访友去了,实在是不巧。我们为了讨二叔喜欢,还特地给他备了一份礼呢。”

柳东行冲柳东宁笑笑:“是一幅前朝名家张熙驰的画作,我记得二叔素来欣赏张熙驰的画风,正巧近日得了,便特地留下送给二叔的。既然二叔不在,只好托宁弟转交了,希望他老人家会喜欢。”

柳东宁喜出望外:“父亲最爱收集张熙驰的字画了,收到这样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的!”又道:“大哥难得来一趟,不如就留下来吃饭吧?咱们兄弟可以多聊一会儿,等父亲回来,你也可以见他一面。”

柳东行叹道:“我并不知道二叔今日出门,因此打算离了这里,就往上官大将军家去一趟的。

你也知道,他是我上司,在北疆又对我十分照顾,我能保住这条小命,还立了点微末功劳,都多亏了大将军的提携。帖子已经事先送过去了,若我留下来吃饭,又等二叔回来,怕是要耽榈那一边。大将军日理万机,我怎好耽误他的功夫?不如这样吧,明日顾家设重阳菊宴,想必你们也要去的,到时候咱们再好好聊一聊,如何?”

柳东宁也没多想,便答应道:“那也好,明日我们在顾家见了面再好好说话。”

柳顾氏板着脸听了半日,又要插嘴,文怡眼疾口快地打断了她:“二婶娘,我听说你病了好些时日,今儿见您气色倒不错,可是已经大好了?”

柳顾氏冷笑:“原来你还知道我病了?我见你几个月都没上门,还当你把我这个婶娘兼姑母给忘了呢!”

文怡笑道:“二婶娘息怒,侄圞儿圞媳圞妇原是要来看望的,只是宁弟娶亲的时候,我过来帮忙,想要给您请安,这府里的人跟我说,您要静养,不好见人,我只当是您病重,受不得打扰,也就不敢来了。早知道您已经大好了,我就来看您了。”

柳顾氏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嘴动了几下,咬咬牙,半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瞪着文怡生气。

柳东宁心中暗怨母亲失礼,忙扯开了话题:“大哥,前两天我去看你时,因心里有事,也没仔细问你在边疆的情形,到底战事如何,你与我说说吧?”

柳东行也乐得露一露自己的英勇事迹,更乐得看柳顾氏一脸气闷的模样,便应了,与柳东宁有说有笑地聊起了自己的北疆经历。

就在这时,外头丫头忽然报说:“二爷来了。”柳顾氏立即找到了发圞泄怒气的对象,不等柳东行与柳东宁有反应,便摔了杯子大骂:“哪来的二爷?!下圞贱婢子生的小崽子,也敢在我面前称爷?!赶紧给我赶出去!也不瞧瞧这是什么场合,自己配不配,就跑了来,没得叫人笑话我柳家没家教!”

外头的柳东俊刚刚跑过来,还在喘着粗气,擦着额头上的汗,咋一听闻屋里的骂声,脸色立时就变了。他双拳紧圞握,深吸几口气,努力压下心中怒火,镇静下来。若不是父亲不在家,柳东行却忽然来了,还被迎到上房就座,他也不会跑到嫡母跟前自讨没趣。兄长虽在屋里,却是半点用也没有的,他再不来,就要误了父亲的大事了!

然而,柳顾氏再不得丈夫爱重,也仍旧是学士府的女主人,这里又是她的院子,她已发了话,丫头婆子只好来请柳东俊。

“俊二爷,这都是夫人的意思,夫人的脾气您是知道的,还请二爷不要为难我们做下人的。”柳东俊脸色又变了,咬牙站了一会儿,终究还是扭头走了。

柳东宁在屋里,却是尴尬非常。他不敢当面顶撞母亲,更不想母亲在柳东行面前失礼,大吵大嚷的一点仪态都没有,加上她说的话又太难听,分明是让族人知道她对庶子不待见呢。这种事,虽然各家都有,但闹到族人面前,也是极丢脸的。

文怡低头吃茶,柳东行也装作什么都没听到,脸上的笑容不曾少半分,仍旧说着他在边疆遇到的趣事,还有北望城的风土人情。柳东宁心下感激,对这位堂兄便更亲近了几分。

聊了一会儿,柳东行便露圞出惊觉的神色:“时候不早了呀,我该回去了,一会儿还要去看望大将军呢,咱们明日再聊吧。安弟再三要我一定过去,说是今年生辰要我们好好替他庆贺一番呢,这种事我哪里晓得?宁弟可要帮着出主意呀!”

柳东宁听得一愣,有些为难:“七表弟…一向对我有些成见,怕是不乐意见到我吧?我原本还想着,明日去了侍郎府,要避着他些呢。”

柳东行笑道:“自家亲表兄弟,哪里有那么多仇怨?那都走过去的事了,况且如今他又成了你小舅子,你做姐夫的,就让他几分吧。明儿我做个中人劝和,你们就此和好了,如何?”

柳东宁本就对顾文安没什么怨气,闻言自然是欣喜地应下了,再三谢过,眼角瞥见母亲似乎又要开口,忙忙起身送客。

文怡上了马车,出得学士府,便轻笑一声,打趣地瞥了丈夫一眼。

柳东行挑挑眉:“这是怎么了?”

“好个伶俐人,我从前竟不知道你也会如此挖空心思地算计别人。”文怡好笑地道,“宁弟对七哥是没什么怨言的,你说要劝和,他自然就应了。可是七哥那边,对宁弟却是积怨甚深,岂有轻易原谅的道理?我笑你明日这中人定是做不成了,他们表兄弟俩闹成一团,宁弟自然就没心思跟你提别的事了,说不定连二叔与大伯父他们,也要忙着教训自家儿子,无暇他顾呢。”

柳东行笑了,凑过来搂住她的腰:“我就知道娘子聪明,这种粗浅的陷阱,再瞒不过你的。”

文怡挣开他的手,嗔他一眼,正色道:“这样是不是不太好?你对宁弟亲近不起来,有心算计他就算了,我七哥可没什么亏待你的地方,素来对你,也一直敬重亲近,你这陷阱,可是把他也陷进去了呢。”

柳东行轻描淡写地道:“他没亏待我,却亏待过你,况且这种少年得意、生来就没吃过什么苦头的公子哥儿,与我本就不是一路人,便是我诚心待他,也难成知己,既如此,倒不如早些生分了,省得他见天儿缠上来,扰得我不得清静。”

文怡吃了一惊,细细一想,便明白了:“你是如何知道的?”

“赵嬷嬷告诉我的。”柳东行笑笑,“只要我愿意,我可以很讨人喜欢。赵嬷嬷疼你,自然也就连我一块儿疼了,你小时候的事,我如今可是件件都清楚呢!”

文怡脸一红,嗔道:“你打听那些个做什么?”

“你要是愿意,也可以向舒嬷嬷打听我小时候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