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顿了顿,没说话。柳东行笑道:“不妨事的,我已经跟舒嬷嬷说过了,她其实就是不清楚你的为人,总害怕我会吃亏,才会防着你罢了。她从前在我二婶那里吃过不少苦头,对顾家的人难免有些想法。如今她知道你与二婶娘不是一路人,自然就不会再对你有所偏见了。事实上,我还没回来的时候,她就已经改了对你的看法,只不过拉不下脸面罢了。”

文怡笑笑:“我知道舒嬷嬷是真心为你的,只是怕她好心办坏事。其实她辛苦了半辈子,也该好好享享福了,不过我若劝你让她回家荣养,你难免要多心,索性都由你做主就是。”

柳东行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行,就交给我吧。”

文怡又道:“七哥的事,你也别放在心上了。我是正主儿还没说什么呢,你倒先替我出头了。他从前虽顽劣些,如今对我倒没什么不好的,而且他的性子直率,反比别的兄弟好相处些。况且民乱那一回,他也吃不少苦了,如今渐渐地改了许多,你若不想与他亲近,冷淡些便是,也别特地设什么陷阱。”

柳东行笑着点头:“既然是娘子有命,为夫自当遵从!”

他们接下来又去了上官将军家,略说了一会儿话,便回家去了。因为明日要去顾家赴宴,卢老夫人便提议今圞晚在家中摆一桌酒菜,庆祝重阳佳节,一家三口和乐融融。与此同时,学士府那边的气氛却完全相反。

柳复回家后,得知柳东行夫圞妻来过,还很快就走了,当即沉下了脸,接着又从次子那里得知了事情始末,便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冲着柳顾氏发火:“东行来了你怎的不派人给我送信?!再不然也可以让他到前院去坐着,叫儿子们去陪他说话。东俊赶过来,你还当着东行的面把人赶走了,误了我的大事,你什么时候才能消停些?!”

柳顾氏被他骂得眼泪都冒出来了:“老圞爷说的什么话?你去访友,又不曾告诉过我是去哪一家,我往哪里送信去?况且我叫了东行两口子进来说话,也是为老圞爷留客的意思。有东宁陪着,东俊在不在又有什么要紧?你有什么正事要吩咐东行,东宁也一样可以转告呀?老圞爷,东宁才是你的嫡长子,你怎的就只听东俊那小子的谗言?!”

柳复气得浑身发圞抖。东宁虽是他嫡长子,但对俗务朝事一概少理会,反而东俊虽是庶出,年纪又小,但对朝中的事更清楚。他要跟东行说的话,东宁一无所知,东俊倒还听说过一点。他也不想越过嫡子看重庶子,但也要嫡子能帮得上忙才行啊!

想到明日在顾家,还有与东行见面的机会,柳复什么也没说就摔手走了。柳顾氏哭了半日,怨气却更深了,听得外头丫头报说文娴过来向她请安,她目光一闪,重重地哼了一声。

第三百零一章 冤家路窄

重阳当日,东行与文怡大清早便起来了,陪卢老夫人吃过午饭,文怡又略料理了几件要紧家务,一家三口便齐齐坐车骑马往侍郎府去。

他们到得比别的客人都早,顾大老爷还不曾从朝上回来呢,文贤倒是向翰林院请了假,只是吃过早饭后,便趁着客人还未到,带着妻子葛氏回娘家请安送礼去了。因此卢老夫人与文怡夫妻俩一进侍郎府的大门,门房便急急将消息报到了内院蒋氏处,蒋氏忙命人去叫了次子文安,然后扶着丫头,快步走到二门相迎。

相互见过礼,文怡搀着祖母卢老夫人在蒋氏的陪伴下去了于老夫人的院子,东行则由文安相陪,到前院大书房说话去了。

说来也巧,不年春闱时,原有几个平阳籍舟举子赴京赶考,当时曾在侍郎府借住过一段日子,后来为了避嫌,都在开考前撼出去了。

当中有人顺利考得功名,各自奔了前程,但也有人名落孙山,滞留在京中,苦读备考下一科。不知顾大老爷从哪里听说了这个消息,便派人把他们都接进府中,一日三餐供养,又提供书本纸墨,只让他们安心读书,说自己身为平阳人,本就有提携家乡子弟的责任,让他们不必在意。因此眼下侍郎府里颇有几个平阳举子,今日主家无人,便被请过来作陪,提起顾家大老爷,人人都称颂不已。

柳东行面上带着和气的微笑,听着那几名举子的恭维之语,时不时点头应和两句,眼角却瞥见坐在对面的文安脸上有不屑之色一闪而过。

他微微一笑,心中敞亮。

顾大老爷会把这些平阳举子留住家中,免费供养其学业,用意不言而喻,他大概也发现了吧?从前他在朝中有柳复支持,即便人脉不广,也没什么大碍,照旧做他的官,但一朝柳复失势,形势就会急转直下了。他与东平王府的关系更疏远,暂时还没受到连累,因此地位还算稳当,但只要柳复真的被拉下马,他身为柳家姻亲,必定会受到牵连。

两家的亲密关系是人尽皆知的,此时不好明着翻脸,但否大老爷也需要考虑退路了。

他已经做到正二品侍郎的高位,估计很难再往上升了,若是有朝一日退下来,其嫡长子文贤目前还只是区区翰林院编修,要熬出来,还要等上许多年,而其嫡次子文安似乎自民乱后便弃了文举,无心读书,三子文儒年纪尚小,与此同时,同胞兄弟顾二老爷谋官多时,却仍旧没有结果,即便真的得官,也得从低熬起。由此可见,一旦顾大老爷不再是侍郎,平阳顾氏,尤其是长房,声势必定要一落千丈。

柳东行了解这些世家望族出身的人,心中所想的,除了自身一人的仕途荣辱,也会考虑家族的前猛。一时失势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未来可以东山再起。

几个落榜的平阳举子,或许不算什么,但只要他们当中有一两个人能在将来金榜题名,自然不会忘记顾家在他们微时曾给予的助力,日后有事也会关照一二,平阳顾氏一族,便等于有了臂膀。即便他们将来毫无出息,一辈子都做不了官,那也不要紧,顾家长房只是提供了几顿饭食,几匣子笔墨纸砚,便在家乡平阳得了好名声,这第一望族的名头,仍旧稳稳当当的。

柳东行对顾家大老爷头一回生出几分敬意,只是也不由得暗暗叹息,对方的打算自然是极好的,可惜有些太晚了,若是提前十几年、甚至是几年施为,顾家此时也不必时时担忧会受柳家牵连了,而且,顾大老爷的眼光不能算很好,培养年轻后进,原是好事,但人选也该仔细挑一挑。

那几个举子,倒也不乏有真材实学之人,但柳东行与他们聊过后,却没什么结交的心思,只觉得性情不相投。平阳离康城近,这几人中也有康城书院出身的,只是与柳东行并非同期求学,倒是他们认得的一个学子,并未接受否家好意留在京城,反而辞别同窗返回家乡去了,却是柳东行的旧识。

柳东行有些惊讶地道:“我却不知韩兄进京来了,不然我定是要去探访的,他既落了榜,又说要留在京里等待下一科,怎的又忽然回去了呢?”

几名举子相互对视几眼,其中一人吞吞吐吐地说:“韩云吾不是与我们一道进京的,又自己赁了屋子住,若不是在一个文会上遇见,我们还不知道他也来了呢。不过我们平日与他来往不多,只听说他一个同窗得了急病,无钱医治,他为了帮人请大夫抓药,将身上的银钱几乎花了个精光,可惜人还是没能救回来,他又帮着把那同窗的后事办了,便精穷了。我们本来还劝他一道过来,横竖都是平阳人,他家在平阳也有些名望,说来与顾家也是远亲,只是他不肯,只说学问不足,还需要苦读几年,便回家去了。”

柳东行皱皱眉:“韩兄的同窗?是康城学院的同窗么?”他看了那几人一眼,心中冷笑。这些人也都是康城学院出身,怎么不见他们出一把力?

那几个人心虚,目光闪烁,有一个性子急的,被柳东行看了几眼,便忍不住脱口而出:“虽然大家都是同窗,但我们与韩天霜不同,他家境富足,进京赶考连仆人都带了三四个,还赁了独门独院的宅子住,在京城住个几年都不成问题,我们如何能与他比?”

“是啊是啊。”另一人也道,“其实他也没到绝路,虽然手头的银子花光了,但只要日常用度节省些,再把身边的用具典当几件,又或是将奴仆卖掉一两个,也足够他在京里过上两三年的了。无奈他心意已决,我们也不好劝他。想来他回了老家,继续在书院求学,还能得到先生们的指点,倒比我们清静些呢。

“可不是么?”其他举子连连应和,“他是富贵人家子弟,吃不得苦头,不象我们,随便在哪里都能过,与其留在京中受穷,倒不如回家去还要舒服些。他才学一向不错,在家读书也是一样的,不一定要象我们这样,留在京里向名家大儒求教。”

文安在旁忍不住冷笑道:“我倒觉得这个姓韩的为人不错呢,至少还有点风骨,钱没了就回家去又怎么了?今科不中,下科再来就是了,强似别人...”

“安弟!”柳东行打断了他的话,笑道,“这位韩兄与我倒还同窗过两年,你们性子说不定挺合得来的,日后有机会,我介绍你们认识如何?

文安愣了愣,忽然明白了他的意思,只是笑笑:“好啊,我也希望能多认识几个这样品行正直的好朋友。”

几个学子脸上都不大好看,他们接受顾家供养,留住在侍郎府,确实有些不够风骨,但那又如何?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将来能出人头地,一时受些委屈又如何?再说了,他们也不是穷书生,全都是正经有功名的举人呢,在平阳谁不是风光无限的?顾家收留他们在府中借住,确实对他们有恩,但他们这些举人能在顾家住下来,何尝不是顾家的体面?

话不投机半句多。柳东行与文安同这几名举子聊了有个把时辰,便有小厮报说大少爷回来了,东行便趁机起身,拉文安去见文贤,借口说不打搅几位举子读书用功,把人打发走了。

那几个人并不是没有怨言的,但柳东行并不放在心上,他如今是武官,靠真本事打前程,几个趋炎附势的书生,有什么可顾虑的?反而是文贤那边更要紧。他回京几日,对朝中的情形已经打听得七八分了,但许多事不是局内人是探听不出来的,柳东宁那边是靠不住了,他得从顾家这边想办法。与柳二叔的关系,他也要小心把握好才行。这种机密事,自家人密谈,怎能让外人来打搅?

且不说柳东行在书房与文贤说什么秘事,后院这里,文怡陪着卢老夫人见过于老夫人与段氏,将祖母留下来也老妯娌谈天,自己则去与姐妹们坐在一处说话。因他们来得早,葛氏还在娘家未回,文娴也还没过来,文慧更是在自己的院中准备,于老夫人屋子的暖阁里,只有文娟与文雅在。

文雅原本坐在角落里与自己的丫头小声说话,文怡跟她打了招呼,她回了礼,露出甜美的笑容,正要上前亲热一番,却不料文娟从旁杀出,将文怡扯开去了。她与文娟素来不和,见状只能干瞪眼,暗暗气恼,继续与自己的丫头说话,还时不时瞥向文怡文娟那边。

文娟见状冷笑,凑近了文怡小声道:“九姐姐瞧着吧,那丫头真真势利眼!虽然九姐夫的封赏令还未下来,但满京城的人都知道他有大好前程的,九姐姐的诰命说不定又要往上提了。她以前对你爱理不理的,整天皮笑肉不笑,今儿倒亲热起来,不过是想巴结你,好哄得你帮她算计一门好亲事罢了。”

文怡失笑:“她才多大年纪?就算计起这种事来?十妹妹,我知道你看不上她,但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文雅是正经侍郎千金,哪怕是庶出的,自有父母操心她的婚事,哪里就到要求自己一个五品武官之妻的地步了?

文娟撇撇嘴:“你还别不信!前些日子,祖母要给六姐姐说人家,伯母不乐意,又不敢拦着,就把她也提了出来,说要是六姐姐说的人家门第太低,她的亲事就只能再往下面看了,急得余姨娘在伯父跟前又哭又求的,事情才拖了下来。如今伯父又说,不一定非得挑读书种子做女婿,刚从北疆回来的年轻武官里头,也有好的,叫伯母给她看人家呢。她大概担心自己真的要低嫁,这些天没少在祖母跟前讨乖卖好,见你来了,还不上赶着巴结呀?要知道,九姐姐如今可是咱们姐妹里的头一份儿,连大姐姐,也不过是个七品敕命罢了。”

文怡心下讶异,顾家嫁女,倒未必非要书香门第,但联姻武将人家,恐怕也就只有自己一个而已,大伯父怎的忽然生出这个想法,想要将女儿嫁给武官呢?但她很快又想到,自朝廷大军胜利班师回朝,朝中军威大震,又有许多立有功勋的年青武官是未有家室的,京城人家多有求亲者,若不是柳东行在出征前便娶了妻,兴许也逃不过呢。

这么说来,大伯父有意与军中武官联姻,倒也不是没理由的。

年轻未娶妻的武官,多半品级不高,文雅便是嫁过去,只要没有大战,便要多熬几年。这么一来,即便文慧嫁的人家门第低些,这嫡庶之别也不至于太显眼了。

文怡犹在那里思索,文娟已经说了半日闲话,见她漫不经心的模样,便有些抱怨:“九姐姐,你在想什么呢?平日让你常来,你也不来,好不容易来了,又在那里发呆!你不知道我如今在这府里有多闷!

五姐姐已经出嫁了,十一丫头跟我合不来,瑶姐姐又离了京城一一说起来你可有她的消息?她都去了两个月了,怎么还不回来呀?我如今就天天盼着父亲早日得派官职,我们好回老家去,至少那里还有许多姐妹们可以一起玩耍。”

文怡看着她,微微一笑:“你都多大年纪了,还只顾着玩耍。你方才说起十一妹为自己的亲事烦心,怎么忘了,你年纪比她还要大两岁呢,她要说亲了,难道你就不用出阁?”

文娟脸一红,咬牙拍了她一记:“九姐姐,人家在跟你说正经事呢,你就只知道打趣我!”

文怡掩口暗笑:“是,对不住,妹妹继续说正经事吧。”文娟越发羞恼了,一跺脚:“我不理你了!”转身就要走,文怡忙拉住她,好说歹说,才将她哄顺了。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丫头们的声音:“五姑爷和五姑奶奶回来了!”文怡与文娟忙停下交谈,起身预备去迎接文娴,不料院子外头又有人报说:“六小姐来了。”

屋里屋外忽地静了一静,文怡暗叫一声好巧,忙拉文娟出了暖阁,来到正堂,果然看到文娴与柳东宁站在门边,前者脸色苍白,后者神情呆滞,而在他们身后,文慧正怔怔地立在院中,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脚下一动,缓缓走来。

第三百零二章 得意失意

文慧今日打扮得十分淡雅,但并不素净。她头上只挽了个简单的堕马髻,插了两支玉暮、一朵策莫绢花,身上穿的是宝蓝色的袄儿,月白色的领子,袖口与前株处浅浅绣着折枝花卉,下身系着白绫子百褶裙,裙稠也是浅浅的折枝花。加上她脸上仅是淡扫蛾眉,几乎一点脂粉妆容都不见,整个人倒衬得越发清艳了。

只见她款款走向正屋,慢慢上着台阶,举手投足间,说不出的优雅窈窕。然而她走得越近,文娴的脸色就越发苍白,柳东宁的目光更是粘在了她的脸上,再也没朝别处分过半点心。但她仿佛什么都没察觉到似的,走到门前,跨进门槛中,便抬头朝文娴一笑,笑得云淡风轻:“五姐姐回来了?妹妹有日子没见你了,近来可好?”又斜斜地看了柳东宁一眼,笑容淡了几分:“柳表哥也多日不见了,啊,我说错了,如今该改口叫五姐夫了呢。”她屈膝款款一礼:“见过五姐夫。”

柳东宁脸上痛苦之色一闪而过,身体轻微地晃了一晃,随侍在他身后的妙露迅速扶了一把,他才稳住了,仿佛忽然醒过神来,移开了视线,草草拱手还礼:“六妹妹有礼。”顿了顿,“六妹妹身上可大好了?听说你卧病多时,我…你姐姐十分担心呢。”

文慧微微一笑:“我已经好了,不然老太太和老爷也不可能让我出来。”

一旁的文怡立即留意到,文慧对祖母与父亲的称呼改变了。时下世人在家这样称呼长辈的也不是没有,但多数是庶出的,比如文娟从前称呼祖母、父亲与嫡母,就是老太太、老爷与太太,不过如今随着她越发受宠,已经改了口。文慧是嫡出,这样称呼祖母与父亲,是因为心冷了么?

屋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文慧与柳东宁两人身上,文娴一时被忽略了,她的脸色惨白,却忽然收敛了面上的凄色,露出一个不大自然的笑容,呵呵两声,引和众人都朝她望去:“六妹妹身上大好了,姐姐看着真欢喜,只望妹妹好生保重身体,可别又病了。你这病反反复复发作几回了,若是再病倒,岂不又要受罪?”

文慧盯了她两眼,忽然轻笑一声:“多谢五姐姐关心,我会保重自己的,倒是姐姐有日子不见了,瞧着气色不大好,可别是身上有什么不适之处吧?”又瞥了柳东宁一眼,“五姐夫的脸色也不大好看,我听说你前些日子也病了,不要紧吧?”

柳东宁已经收回了视线,闻言也不敢正眼看文慧,只是低头道:“我很好,只是近日家里事多,略有些疲累,并无大碍。多谢六表妹关心了。”

文娴抿了抿唇,勉强笑道:“咱们都堵在门口做什么?快进屋吧,祖母与两位太太想必都等急了。”手却轻轻推了柳东宁一把:“方才你不是说要赶着去前头见大哥么?还不快去?这里都是女眷,你不方便久留。”

柳东宁直到这时方才将注意力转回她身上:“我还不曾给外祖母、外叔祖母与两位舅母请安呢。”

文娴勉强笑笑:“这里有我呢,你与大哥原是一样的,大哥没进来,就是因为知道男女有别,他身为外男不好进内院,你还是随了他的例吧。”说到这里,又冲文怡笑了一笑:“九妹妹别见怪,他这人素来没什么心眼,做事又粗心,大哥没进来,他却来了,倒象是显摆他知礼似的。”

文怡无端被牵扯进来,心下暗恼,不由得皮笑肉不笑地道:“二弟妹这话就说得过了,你们大哥不来,确实是因为顾虑到内外有别,但二弟不一样。他是顾家的外孙,本就不是外人,既来了,自然该向母家的长辈们见礼的,总不能过门不入吧?那才是不知礼呢!”

文娴脸色一变,咬牙着着文怡,眼中隐隐透出几分恨意。文怡心中冷笑,也不去理她,反而冲文慧笑道:“六姐姐,自打上回见面,已经过去几个月了。我听说你已经大好了,今儿见面,瞧着气色也不错,妹妹为你欢喜。”

文慧淡淡一笑:“多谢惦记着,我领你的情。”文娴听了脸色越发难看了,却没留意到,柳东宁正转头看她,神色间有些恼怒。

几个人僵持在那里,文娟左望望,右望望,撇了撇嘴,忽然望见有人进了院子,忙笑道:“大嫂子回来了!”众人忙扭头望去,果然看到葛氏正从院门走进来,到了台阶下,见众人都挤在正堂门口,不由得露出几分惊讶:“怎么都在这里不进屋呢?”见文娴东宁与文怡都回来了,忙向他们打招呼:“五妹妹五妹妹来了?九妹妹两口子来得真早,方才相公已经到前头见九妹夫去了。六妹妹也在这里?今儿气色不错呀,这绢花儿做得挺好看的,显得人精神,是哪个丫头的巧手?”说笑间,已经把几位小姑半推半拉地带到了于老夫人等人面前。众人要忙着向长辈们见礼,自然也就把方才的尴尬都暂时抛开了。

方才在外间发生的事,屋里这几位长辈虽未亲眼目睹,但也听得只字片语,心中更是敞亮。卢老夫人无意涉足长房的家务事,便只是面带微笑地拉着蒋氏说闲话,偶尔给孙女一个安抚的眼神。蒋氏却不能专心,时不时转头去看女儿,面带忧虑。坐在她对面的段氏神色淡淡的,只有眼神中略泄露出几分暗恼之色。

于老夫人仿佛对方才的事一无所知似的,一心问起葛氏回娘家的经过,不但事无巨细,还非常关注葛家人对文贤的态度。

葛氏恭顺地一一回答,足足说了一盏茶的功夫,于老夫人满意了,她方才乖顺地回到蒋氏身后,继续站立。蒋氏看了她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于老夫人接着又淡淡地问了文慧几句身体,便转开了视线,专心问起柳东宁来。

柳东宁似乎自从婚前“病”了一场后,身体便一直有些不好,此时更是显得气色不足。于老夫人问了又问,嘱咐了又嘱咐,还叫丫头把自己平日用的名贵补药拿了两匣子来,交待文娴带回去,盯着柳东宁用。文娴应了,棒着那两匣子药,脸色又好了起来,回头淡淡地打量了文慧与文怡一眼,眼角眉梢都是志得意满,对祖母的叮嘱,应得比平时更大声。

文怡心中好笑,当着众人的面,也不愿与她一般见识,便走到祖母身边陪她与蒋氏说话,时不时与葛氏交谈两句。

文慧似乎对长辈的冷淡态度毫不在乎.径自挑了一张交椅坐下,吩咐丫头们送自己爱吃的茶与点心上来。一个丫头面上带笑,眼里却没多少恭敬地说道:“六小姐,咱们这里没有这几样,要不奴婢去回了老太太,吩咐厨房现做去?若是您急着用,那匣子里倒还有几样点心。”

文慧漫不经心地道:“有没有,什么要紧?一点小事也要回老太太,也不怕打搅了她老人家,要你做什么用?”

那丫头脸色一变,正要说话,旁边的如意立时上前瞪了她一眼,笑着对文慧道:“六小姐别见怪,这小蹄子是新来的,不懂规矩。奴婢这就叫人上茶和点心。”

文慧仍旧是那一脸的云淡风轻,懒懒地“唔”了一声。如意却不敢大意,扯着那丫头出去了,不一会儿,便有人送茶与点心进来,却是另一个丫头。

蒋氏在旁看得分明,叹道:“到底是老太太屋里的老人,最是明白规矩的。”文怡与如意素来相厚,闻言自然是跟着夸了她几句。于老夫人虽是长房最尊贵的长辈,但当家主母却是蒋氏,有了蒋氏的青眼,如意日后想必也能有个好前程。

文慧却轻笑一声:“母亲也太厚道了。如意几时对我真心信服过?不过是怕我为难那丫头罢了。我哪里有那闲功夫?随她们去吧。没眼色的东西,将来吃了亏,自有人收拾她!”

文怡听得暗暗吃了一惊。以文慧的性子,能看出如意的用意并不奇怪,但她肯轻轻放过,倒是叫人料想不到。

难道说这几个月的“静养”,真的让文慧改变了性子么?若她真的改了,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她在这边暗暗思量,就象从前还未出嫁时那样,静静地充当着陪客,但屋里却有别人没忘记她的存在。段氏忽然笑道:“九丫头在那里跟六婶娘与大嫂子说什么悄悄话呢?先前也不多回来看看我们,今儿好不容易来了,偏一早上就光顾着跟你妹妹聊天去了,大伯祖母与二伯母都惦记着你呢。”

文娴本来正与柳东宁一道听候于老夫人的嘱咐,忽然闻见继母的话,便有些不高兴,很想当作没听见,然而于老夫人却不肯配合.将孙女与外孙一并抛下不管,把注意力转到了文怡身上:“正是呢,你祖母才跟我们说,你们小夫妻好不容易团聚,这几天都在家里呆着,是为了让行哥儿养伤吧?究竟伤得如何了?真不要紧么?我这里有药,需要什么只管说!”

文怡只得起身回答:“都是些皮肉伤,还在北疆时,便已经看过大夫用了药,只是还未完全愈合,他又累了,因此回来后就待在家里养了几日,已经缓过来了。正打算再养几日,便回营销假了呢。多谢大伯祖母与二伯母关心,家里有药,若真的缺了什么,一定打发人来问。”

于老夫人还有几分不足:“真的不需要么?其实你早该打发人来跟我说的,你们年轻小夫妻,家里能有什么好药?你祖母又是客居京城,便是藏了什么好东西,也未必在身边…”

卢老夫人抬眼看她,段氏眼尖发现了,忙笑着打断了她的话:“婆婆就放心吧,别说还有六婶娘照看着,九丫头又一向是个妥当人.若真的有难处,自然不会跟咱们客气,都是一家人,不象外姓人那般生分。”又对文怡道:“我们平日闲话时说起,都道你们姐妹几个里头,就数你出挑,不但性子温柔平和,行事大方,对你祖母也是一等一的孝顺,对外待人接物,对内管家理事,都没什么可挑的,更难得的,是有福气。你瞧,当年你订亲的时候,行哥儿还是个白身,谁都没料到他会考了武举,还成了正儿八经的武进士。那时候,我们总说,九丫头是个有福的,一进门便是进士太太了。没想到你嫁过去后,这福气便越来越大,行哥儿不但做了官,官还越做越高。如今外头说起,谁不夸他是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