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转愁为喜:“这话说得对!我几乎忘了,还有老四两口子呢!”倒不是她真的忘了,而是她还未适应过来,此时顾氏一族的族长已经不是长房的人了,于老夫人自然也就算不上全族地位最高的长辈,论身份,她只是顾氏一族其中一房的老太太,论诰命,六房的卢老夫人与她可算齐平。加上她的次子顾二老爷因为不体面的罪行丢了进士功名,在族中丢了大脸,她的声望早已不如从前了。

文怡看着蒋氏脸上的喜意,不由得多提醒一句:“若是大伯祖母执意要做主为六姐姐定亲,甚至送信进京去请大伯父做主,恐怕大伯母还要再想法子说服大伯父。不过我想,大伯父如今应该比先前明白许多了吧?”

蒋氏一怔,过了好一会儿,才长长地叹了口气:“自然是明白许多了,他本来在礼部侍郎位子上做得安安稳稳的,便是柳姑老爷出了事,也没丢了官职,却因为老太太纵容二叔胡闹,害得他在朝中丢了脸面,好几次被上峰当众喝斥家风不正、趋炎附势…他如今兢兢战战的,真真是一个字都不敢多说,一步路都不敢多走。至于慧儿的亲事,他那时也是胡涂了,不知被二叔灌了什么迷汤,才会松了口。贤哥儿在信里说,老爷如今后悔莫及,余姨娘拿慧儿做例子,教十一丫头仁孝礼义时,还被他大骂一顿,撵出屋去。我想…慧儿将来要再议亲,他应该不会再犯糊涂了。”

文怡对此不置可否,只是命冬葵:“茶冷了,去换热的来。”冬葵领命而去。

蒋氏没留意,继续在那里自言自语:“慧儿的亲事实在是难办。如今我也不求她能嫁入高门大户了,只盼着能寻个和气知礼的良人,不至于孤寂终生便好。族人与亲戚们也曾给我说过几户人家,我叫人仔细打听过了,虽有些不足之处,但当中也有性情好、品性佳的人选,年纪略大些也不要紧,只是慧儿执意不肯,我又不好逼她,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会改主意,就怕她念那佛经念得久了,移了性情,那就不好了。”

冬葵送了新茶上来,文怡替蒋氏倒了一杯,又给自己倒了,低头默默吃茶。

蒋氏又在叹气:“可惜了,老太太上京前还算明白的,那时候她看中了罗家老二,我嫌弃是个商家子弟,身上又无功名,不肯答应。但现在回头想想,若真是罗家,倒也不坏,那似乎是个性情豁达又风趣的好孩子,又孝顺,又知礼,看他说话行事,也颇为不俗,皇商人家的嫡子,身份也不算低微了。若不是瑶丫头她爹给她订下这门亲事,我还真愿意厚着脸皮跟罗家二太太说一说。以他家的门第,也不敢嫌弃我们慧儿。”

文怡直起腰来,正色道:“大伯母,您别怪我说话太不客气。罗家二公子已经跟蒋家姐姐定了亲事,如今再说这个话,又有什么意思?何况郑王起兵叛乱,青州锦南沦陷,蒋家舅老爷现任锦南知州,还不知安危如何呢,您不顾念手足之情,羡慕他家的女婿做什么?”

蒋氏的脸一下涨红了,吱吱唔唔了半日,才道:“我不过就是这么一说罢了,并没有特别的意思。至于瑶丫头父女俩的安危…郑王不是没有杀青州锦南两地的官员么?我那兄弟素来滑头,只要郑王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人的,他自然不会自己找死。我还不知道他得性子么?就是知道他不会有事,才不担心的…”

文怡抿了抿嘴,没说话。蒋氏对文慧自然是慈母,只是对其他亲人,就未必真心关怀了。别人的家事,她也没兴趣多管,便找了个借口,告退回房去了,只留下蒋氏一脸讪讪的不知该不该笑脸送人。

文怡回房闷坐,忽然顿悟了。世人都是偏心的,遇事自然会偏着自己的家人与亲友,而家人与亲友之中,也有亲疏之分。别说大伯母蒋氏亲近儿女,却疏远冷待庶弟一家,便是她自己,也会更亲近祖母卢老夫人多于其他族人与舅舅一家,出嫁之后,则是与丈夫柳东行最为亲近,至于柳东行的家人亲友,不管是关系不睦的柳复一家、东平王妃,还是关系亲近的苏太太夫妇,都要靠后许多。她不能忍受柳东行穿着又湿又冷的衣裳出门,却能对东平王妃有可能因罪被废冷眼旁观,更能想办法算计柳复夫妻,不就是这个道理么?

虽然佛陀说,众生平等,但众生何尝有过平等?她虽是信佛之人,心存善念,但也无法达济天下,能做的,不过是抱着一颗善心,量力而行罢了。如今她只是众生的一员,难免要偏心些,最重要的,不过是护着自己所关心爱护的人而已。

这么想着,她又记起先前跟柳东行说过的话了。为了丈夫日后着想,她还得多用点心思才行。别的事上她无能为力,但康王府那群人,她倒不是完全没有法子对付的。

大概是老天庇佑,没两日,柳东行与胡金全便探听到了康王府众人私下聚会商议的是什么事。

原来这些曾经凭借康王府权势在康城呼风唤雨的管事、掌柜们,虽然损失了大笔钱财,生意经营遇到了困难,还先后被知府衙门与通政司的人审了又审,但心里的不甘却越来越盛。他们的不敢不是针对朝廷,而是针对郑王。他们虽是仆从的身份,但也都是富家翁,康王世子上京以后,留在康城的那些秘密产业便是他们在掌管,无论是官府还是同行,谁不敬他们三分?而他们当家作主的日子过久了,自然不甘心再被人糟践。郑王府所为分明就没把他们当成是盟友,事情八字都没一撇,就卸磨杀驴,谁还敢指望郑王夺得江山后,真的会给他们回报?

康王府的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助郑王造反,却一点好处没得,就失了几百万的财产,死的人与被烧的货物就不算了,更要紧的是,官府已经留意到他们了,没有武力保护,他们岂不是死路一条?造反的罪名可是要诛九族的!这都是被郑王所害,就算死,他们也要报复郑王一把!叫他知道,马王爷头上有几只眼!

康王府旧人的报复行动,很快就开始了。

第三百八十四章 康王府在行动

康王府一众旧仆报复的招数其实很简单。

康城是天下第二大港,仅次于归海,虽然地处偏西,但它的西面与南面有一大片产粮区,周围又有许多富庶的城市,与此同时,西边的山区里有两个大盐井和几处铁矿,丘陵地带则盛产各种药材,每年不知有多少船只满载粮食、布料、药材、铁器与食盐等货物,路经康城,送往东江中下游的城镇,其中一部分还会在归海积存,转运往北方。

康城曾经是康王府的藩地,经济命脉几乎都掌握在王府中人的手里,虽然现在很多王府的产业都已经转入地下,但影响力犹存。康城知府就是因为这一点,才对他们一再纵容的。可以说,这些人的底气,不仅仅在于钱财,还包括了人脉与进货销货的渠道。被申屠刚领着的一帮郑王府打手掳走了数百万两银钱,固然是能让他们伤筋动骨,但做生意,更多的是依靠诚信与名声。再有钱的商家,若不讲诚信,顾客也未必会买账;而一时资金周转不灵的店铺,却有可能凭借着老板或掌柜的个人信用,赊账取货,并顺利将货物销售出去,让店铺起死回生。

对于康王府的旧仆来说,他们眼下所面临的境况就是:钱被抢走了,又被官府盯上,即便能将生意重新做起来,若将来被朝廷定了造反的罪名,便连性命都保不住,那还花这么多心思干什么?与其顶着巨大亏空,劳心劳力,倒不如先把店给关了,多想想自己今后何去何从还好。

等他们想不出为自己脱罪的办法,终于决心要报复的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是现成的。在东江与太平江上营运的船行他们都熟,甚至有一部分船行的价钱是他们做主定的;做粮食生意的商家也都跟他们交情不浅——若是交情浅,那商家也没法在康城做生意了;做铁器的商家,当初更是靠他们才把生意撑起来的,还有盐商们也是,要知道盐铁这两样东西一向是朝廷官营的,不许民间私自贩卖,也就只有藩王这样身份的贵人,才敢伸手分一杯羹了。若没有康王撑腰,那些商家也没胆子发这个财。

于是,就在郑王的军队被挡在锦江以南、战况僵持的时候,原本源源不断被运往东江中下游的装有粮食、食盐、铁器、布料等货物的船只,还未到达归海城所设定的封锁线,便现在康城被截住了。青州与锦南两地的粮食与食盐供应很快就开始收紧。郑王为了积攒粮草,早就在这两地搜刮过,民间的盐粮存量本来就有所不足,眼下更是雪上加霜。不过因为郑王起兵前积攒了不少物资,他手下的军队暂时还未受到影响。

但这种情况也只是暂时的,倘若战事持续僵持,而政王的军队又长时间无法占领更多的城池,无论是粮草、食盐、衣料还是铁器,都迟早有用尽的时候。

康王府的人就等着他物资用尽的那一日,因此更加卖力地拦下运送粮食铁器的船只,并且运用他们在康城商界的名望,半逼着那些货物的主人将东西卖给他们。于是他们名下的货仓越堆越满,但他们却一粒米、一粒盐都不肯往外头卖,宁可让康城下游的百姓陪着他们一起遭殃,也不愿意便宜了郑王。甚至连康城本地的粮店,也被他们逼着不做外地生意,以防被青州锦南的人钻了空子。

这时候已经是整月中旬了。本应欢乐喜庆的新年,不知不觉地笼罩上了一片阴影。

虽然百姓家中都还有粮有盐,生活未受影响,但传闻却已经在城中发散开来。人人都担心自家过完年后便要断粮,也有人忧虑开春时无足够的粮种下种,会误了农时,一时间人心惶惶,连花灯会也都比往年冷清了许多。

柳东行与胡金全等人早就留意到了康王府等人所为,只是刚开始时,想着给郑王添点麻烦也好,并未多想,到后来发现已经给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带来麻烦时,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了。即使他们命人控制那些管事与掌柜们,底下的人也会依靠这些管事与掌柜们事先吩咐的步骤,继续扣住来自上游的船只。而且,就算他们有心阻止康王府旧人的做法,也不能真的主动将粮食等物送往青州、锦南两地——那里已经是郑王的地盘了,这么做无异于资敌。

柳东行与胡金全为此烦恼不已,而康城知府则完全惊慌失措了,一味主张要将康王府旧人扣下的粮食食盐铁等物分发给本地百姓,只要能保住康城一带的百姓就好,至于青州与锦南的人如何,那不是他该管的。柳胡二人哪里能顺了他的心?康城本地的百姓还未到缺粮的地步,粮店也在继续做生意,那所谓年后会缺粮的谣言,不过是误会而已。他们要担心的是整个东江中下游地区的人,除了归海可以依靠南边的物资支撑,其余地区都受了青州的连累。

如果让郑王继续得到东江上游的粮食铁器补充,增添他的实力,柳东行与胡金全等一众通政司司员在朝廷里固然是讨不了好,但如果让大批无辜的百姓断粮受饿,他们即便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也要吃挂落的!

柳东行一连几日都在为这件事烦心。他已经安排好驻军所的人守卫康城周边地区,也派了人去搜寻申屠刚逃走的路线,而郑王那边的战事又陷入僵持,他便闲了下来,每日除了四处巡逻,便是跟通政司的人碰头商议。对于康王府那些人的做法,他又是生气又是郁闷,还有几分后悔。早是如此,当初他应该拦住他们才是,坐视不管的后果,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文怡对他的烦恼早有耳闻,也一直在留意关于这件事的消息,细细想了几日,得了一个主意,这一日见他又再坐在跨院的小书房里皱眉苦思,便捧着亲手做的一盅人参鸡汤过来,放在桌上,给他舀了一碗,放到他面前。

柳东行抬头朝妻子露出一个安抚的微笑,便开始吃起鸡汤来,还边吃边夸:“娘子的手艺越发好了,这几日天天变着法儿地给我进补,若是我被补成个大胖子,马也上不去,枪也挥不动了,一定要叫人笑话死呢。”

文怡低头轻笑,再抬起头,看着他将一碗鸡汤吃得干干净净,却又不知不觉地皱着眉头发起呆来,心下一疼,便忍不住伸手去抚平他的眉间:“别烦了,我有个主意,说给你听听,看能不能成。”

柳东行惊醒过来,不好意思地笑道:“真对不住,这几天事情多,我竟一时走神了,是什么主意?”

文怡便凑近道:“康王府那些人,即便在你们面前乖乖顺顺、伏首听令,想来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无他,不过是怕死罢了。他们知道自己犯下的是谋反大罪,按例是必死无疑的,甚至还有可能被诛九族,即便被背信弃义的同伙害了,吃了大亏,也无法改变他们曾经是逆贼同党的事实。他们此刻只想着自己这回事九死一生了,对将他们害到如此境地的郑王,那是恨之入骨,拼着自己吃更多的亏,也要将他拉下马来。但如果他们知道自己不一定会死呢?”

柳东行苦笑:“我们何尝没想过这个法子?只是康城离京师有千里之遥,而早前无论是圣上还是太子殿下,给我们下令时都曾说过对康王府一众贼心不死的仆从绝不能姑息。宗室皇亲还可以念及骨肉血脉之情,网开一面,留他性命,对一群背主的家奴,有什么好宽容的?康王府这些人,先是为主人之利而忘朝廷,接着又为了私利而背主,朝秦暮楚,圣上断不能容!”

文怡道:“我的意思并不是就这样饶了他们,不过眼下的局势不妙,若继续放任他们胡闹,康城以东会有多少百姓遭殃?他们本地出产的粮食都叫郑王搜刮去了,没了外地的盐粮,能撑到什么时候?朝廷虽然已经下旨让郑太尉领兵平叛,但是朝廷的大军三日前才过了淮江,还要等多久才能赶到锦安?更不知道朝廷的大军几时才能打败郑王的叛军了。难道叛乱一日未平息,太平江与东江上游的粮食就无法送到中下游去?只怕到时候就算战事早早结束,粮食也及时送到那些地方,民心也会有所动摇的。”

柳东行直起身来,眼中有几分明了:“娘子的意思是…让康王府的人戴罪立功?叫他们想办法将收到的粮食送到那些地方周济百姓,却不叫郑王的军队沾一点光?这能行么?”淺草微露整理

文怡笑了笑:“康城的大商家,可不仅仅是在康城一地呼风唤雨而已。这里的商人除了将上游的货物运往中下游,也会将中下游的货物运到上游去。所谓的商人,不就是让各地互通有无的人么?康王府的人既能控制上游的商家,想必在中下游也有人脉,只需将粮食运往郑王势力薄弱的地方,只要能掌控住当地的粮店,还是有可能在缓解百姓粮荒的同时,避开郑王大军搜刮的。而且,这个法子还有另一个好处。”

她压低了声音,微微一笑:“相公,我从前知道罗大哥是通政司中人的时候就曾想过,罗家的生意遍布天下,许多行业都有涉足,他们家这样的人要去做探子,真是易如反掌。那些开遍了大街小巷的粮店、盐店、布庄、小酒馆…”

她话未说完,柳东行便猛地紧紧抓住了她的手,眼中满是惊喜:“好娘子,你提醒了我!”说罢又忍不住捶起自己的脑门:“我怎的这般糊涂,连老本行都忘了!”

文怡笑道:“相公不是忘了,只不过那些都是外人,不知底细,你从未想过要将他们变成朝廷的探子而已。但现在的康王府已经是穷途末路,若是知道有活命的机会,那群人未必不愿意戴罪立功。而对朝廷来说,这一群刁奴死不足惜,但若还有点用处,能为朝廷出力,便是饶他们一命又能如何?他们再得意,也只是一群王府旧奴,日后他们若再惹出祸事来,朝廷有的是办法收拾他们!”

柳东行大笑几声:“依我说,圣上多半是不肯饶了他们的,如果他们真的立了功,顶多就是让他们死得痛快些,再仁慈一点,饶过他们的妻儿也就罢了。但若是太子殿下拿主意,却极有可能会答应饶过他们的性命。对太子殿下来说,康王府根本不足为虑!若我们能给太子殿下递个话,这事儿八成就成了!”

这么想着,柳东行就坐不住了,立刻起身要出门:“我去找老胡商量商量。”文怡忙道:“若是有需要,我可以帮忙。”柳东行疑惑地回头看她:“你?你要怎么帮?”

“你可记得那边院子里有个媳妇子与云妮颇为交好的?她是康王府世仆,素来人缘不错,就算离了王府后街,也时时回去探望故旧亲朋,能说上两句话。相公,这事儿与其让你们出面,不如私下去劝说。你方才有言,说康城与京师相隔甚远,也不知道能不能瞒着圣上让太子答应出面许诺。万一有个不好,连累了你和通政司中人,就不好了。因此,最好是让康王府的人自己改主意,向你们提出请求。”

柳东行犹豫了一下,便点头了:“你叫那媳妇子去说话,不管成不成,都别叫他们知道是你的主意,而我这就跟老胡商量去。同样的,不管成不成,在京里未有明确旨意之前,我们都不能把这件事摆到明面上来。”

他还有一句话没说:若是康王府的人真的愿意戴罪立功,那不管宫里点没点头,他与胡金全都可以先拿好话拖着他们,等到他们真的扭转了战局,再为他们请功不迟。当然,若是朝廷不愿意饶了这些背主的恶奴,那也是他们作孽在先。只要能救下千万百姓,康王府的人便是逃不掉谋逆的罪名,那也是给自己积了阴德不是?

第三百八十五章 顾文怡在行动

文怡原以为自己贡献了一条好计,心里正高兴自己终于能给柳东行分一分忧了,不想柳东行与胡金全商量了一晚上的结果,却叫她有些失望。

胡金全认为,通政司在青州锦南等地本就有分司,只是目前形势不明,暂时失去了联系,但相信同伴们都不是无用之人,尤其锦南分司,领头的还是通政司世家罗家的儿子,只要罗家的店铺不受影响,消息迟早会送出来的。相比之下,康王府一众旧人们固然有自己的人脉,但并不可靠,叫他们打听些郑王的消息还成,但绝不能托付大任,更不可以利用他们联络锦南与青州分司的人,以免暴露通政司人员的身份。

从另一方面说,就算让这些人去打听消息,也需得小心防范消息的准确信。因为郑王命人前来康城杀人夺财,只带走了一个无用的朱嘉逸,等于是放弃了康王府这个盟友,在他统治境内,但凡是与康王府诸人关系密切的商家,恐怕会受到打压。万一其中有人本就是心向郑王的,将康王府派去的人告发了,然后利用那人,将错误的消息传递回来,误导朝廷的决定,岂不是要坏事?

不过,让康王府的人戴罪立功这个做法,倒也不是不行,就怕这些人未必有那本事。倘若他们真的能做到,通政司在奏折上给他们求一求情,也没什么要紧,但若他们妄想凭借这点微末功劳,向朝廷要求大赦,就不可能了。皇帝当初是下过密旨的,必须将康王府的爪牙通通削去,以免日后再生事端。

那胡金全最后还向柳东行交了个底:康王府旧仆人数众多,男女老少足有一千多人,其中早早脱离王府另寻营生、并未参与到谋逆中来的不论,安分守己、尽管留住旧居却与谋逆罪人划清界线的也不论,年六十以上、十四以下,所作所为未曾对朝廷有所损害的,也不论,其余人等通通都要收押严审,务必不让一人逃脱。而无罪释放的康王府旧仆,也要按照奴婢名册上的清单,逐一核对过身份后,全体分成几批人,迁往不同的地方,不得再留在康城生活。

这是京城通政司秘密向各地分司下达的指示,代表的是皇帝的意愿。虽然朝廷仍未有旨意下来,官府与通政司的人也不曾将一干嫌犯押送监牢,但实际上早已派人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提防其逃走。眼下之所以还未采取什么行动,不过是想看一看,康王府诸人还隐藏着什么后手而已。因为皇帝的意思,是要彻底铲除康王府的势力。事实也证明,这些人确实留了一手。

文怡听了柳东行的话,心里有些不好受:“是我考虑不周了,出了个馊主意。”

柳东行忙道:“怎么会呢?其实我觉得这法子不错,只是老胡他们为圣上与朝廷办事,顾虑更多,不愿轻易饶恕康王府的人,也是为了杀鸡儆猴,免得让世人见了,误以为只要能为朝廷立功,哪怕是谋逆大罪也能赦免。”

文怡叹道:“是我想得太简单了。胡先生的话也有道理,若是康王府的人犯了谋逆的大罪,只因为与旧日盟友郑王有了私怨,做点事打击报复一下,给朝廷带来了好处,便能逃过罪责,对朝廷的威望也是有所损害的。”

柳东行笑道:“你只是想为我分忧罢了,出的主意也不算坏,即便有些不周全的地方,也不必妄自菲薄。事实上我已经跟老胡商量过了,让康王府的人想办法打听青州锦南两地境内的消息,这法子是可行的,也不必让他们知道通政司派到那里去的人,更不需让他们去寻找罗大哥等人的下落,只要他们能将郑王大军的动向以及粮草辎重的分布等情报传回来,便算他们立了一小功。至于他们截下来的粮食,既然是他们花了真金白银买的,咱们也不会逼着他们将粮食运到东江中下游去,以免一个不慎,便宜了郑王。但若他们能将军粮捐给朝廷,想必圣上心里的怒气也能消去几分吧?”

文怡呆了一呆,直直地看向他:“你是说…让他们捐粮赎罪?”

柳东行微微一笑:“郑王缺粮,其实朝廷大军的粮草也不丰富。北疆大战才结束几个月,而先前又有过一回大旱。郑太尉的大军之所以迟迟未能出发,大概也是因为粮草筹集有困难吧?毕竟眼下还是冬天,京城所在的北方又不如南方产粮多。我在军中听说过一些郑太尉的传闻,只要康王府的人向他捐粮,哄得他高兴了,他必会在御前为他们说一两句好话的。那几个罪魁祸首固然是逃不掉,但其余人等未必就不能保住一条性命。”

文怡有些不解:“既如此,那胡先生为什么又说…”

“老胡是真恨康王府的人。”柳东行道,“康王府那个王永泰,杀了不少通政司的兄弟,尽管王永泰已经死了,但其他人也是他的帮凶。要让老胡饶过他们,那是难如登天。不过,事实上那群人里已经有人透露了口风,说朝廷既然要派郑太尉领兵南下平叛,那他们收罗些郑太尉喜欢的古董字画送上去,再附上一大笔银子,说不定能劝动郑太尉为他们说情。为了这事儿,康王府里的名贵家具有不少在这两日里遭了殃,大概是他们打算拿去换些古董摆件回来吧?这些家奴,似乎早就将主人家的东西当成是自己的了。”

文怡皱皱眉:“这些人确实可恶,到了这一步,还不老实些,真真枉费了我的一片好意。”

柳东行笑道:“你的一番好意,其实都是为了我,也许还有几分是为了秦云妮和那几个投了我们的王府旧奴,与那些人有什么相干?其实,他们既然生了这样的念头,咱们也拦不住的,与其便宜了他们,倒不如顺水推舟?”

文怡听得有些糊涂:“你们为何拦不住?郑太尉领兵南下,又不会到康城来见这些人。”

柳东行摇摇头:“康王府的人脉可不仅仅是在康城而已。他们既说要贿赂郑太尉,自然会有人帮他们将东西送到郑太尉跟前。他们只是要保命,并不是要替郑王求情,于大局无碍,郑王不收白不收。至于最终能不能救下他们,那就得看他们的造化了。我劝老胡,也是为了这一点。横竖是拦不住他们的,不如让他们吐些血,也免得白费了兄弟们的一番心血。”

文怡问:“那胡先生最后是怎么说的?”

“他说,若我们这边有法子,就尽管去做。他是不会主动开口允诺些什么的,但若康王府的人知错能改,浪子回头,愿意为朝廷出力,他也没理由拦着。”

文怡听了,大大松了口气:“这么说,就跟咱们先前商量的差不多了?幸好没出大差错。我已经把事情跟那媳妇子说了,她明儿一大早就回王府后街去做说客。如果你们忽然跟我说,不能这么做,我还真有些尴尬。”

柳东行知道她劝那媳妇子,必然是说了不少好话,便笑了笑:“你就尽管让她去吧,我瞧她的为人,似乎还算明白。”

那媳妇子确实是个明白人。文怡事先向她打听过康王府一众旧仆的情形,然后细细叮嘱了许多话,她全都领会明白了。她回王府后街找的第一户人家,说来跟她还算沾点亲。那家的男人是她夫家一个远房表叔,年不过五十,掌管着两家粮店,算是个二等的管事,却不是什么头面上的人物。他才能只是平平,生意也做得平平,之所以能轮上这么个肥差,原是因为他年轻时候做过已故康王爷跟前贴身侍候的小厮,论资历与体面,都还过得去,娶的老婆又是王妃院子里的针线丫头,两口子虽然都不出挑,却又都是主人眼里的老实忠仆,于是分得了两间铺子,在一众王府仆从中,俨然已经是二等人物了,但因为侍候过老主人,所以体面更在许多管事之上。

那媳妇子来之前早已打听过男主人与儿子儿媳都不在,只有女主人带着刚满周岁的小孙子待在家里闲坐,她便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进去了,仿佛就是普通的走亲访友一般,拉扯了半日家常话,方才漫不经心地问起:“我在外头总听说城里快要缺粮了,各家各户都人心惶惶的,想要去粮店多买些米,店里的伙计却又推三阻四的,只肯卖给熟客。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婆子是个不甚精明的,面对“自己人”,也没提防:“你不知道么?这是我们当家的和几位管事一起想的法子。你说,那郑王如此可恶,硬生生抢走了我们的全副身家,我们难道还能叫他顺心如意不成?一定要把东江上游的粮食都给截下来,饿死他们!也叫他知道咱们不是好惹的!”

那媳妇子故作惊讶:“哟,婶娘,这事儿原来是你们干的呀?!哎呀,叔叔怎的这般糊涂?就算要报复郑王,也不应该打粮食的主意啊!咱们王府本就有谋逆的嫌疑,还弄这么多粮食存着,万一叫官府的人知道了,说我们是给郑王积攒粮草,又或者说我们有意谋反,那真是跳进东江也洗不清了!”

那婆子吓了一跳:“哟,我可没想过这个。不至于吧?”但很快又耷拉下脸来:“就算是被官府的人知道了,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本来就被他们认定是犯了谋逆大罪的,迟早要杀头。横竖都是死,把一位王爷拉上陪葬,咱们也够本了!”

媳妇子急得直跺脚:“我的好婶娘!你怎么这般糊涂?官府的人说我们谋逆,可他们有什么证据?分明就是我们不愿与郑王同流合污,因此才叫他杀了我们的人去!更何况,就算真有人谋逆,那也是王永泰作的孽!我们可没有赞成他的意思。无奈小王爷站在他那边,虽然没入玉牒,到底是王爷的骨肉,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如今王永泰人都死了,小王爷又被郑王掳走,正是我们戴罪立功的好时机,难道还要我们一千多口人给王永泰陪葬不成?!”

那婆子听得有理,只是有些迟疑:“老四家的,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官府的人怎会信我们?”

媳妇子叹了口气:“我的好婶娘,您怎么又糊涂了?大军开拔,粮草先行。无论是朝廷还是郑王,既要打仗,就没有不要粮食的。官府既然认定了我们是谋逆,那我们就做些忠臣才会做的事,好叫他们知道,谋逆的是王永泰,不是我们!我们只是无辜受了连累的!如果官府的人不信,那想法子叫他们相信就是!看他们想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照做,也叫他们瞧瞧,我们可是真正的良民、顺民!”

看到那婆子犹豫,媳妇子索性抱过她的孙子逗了几下,叹道:“可怜的孩子,才刚过周岁,若是小小年纪就被定成了大逆罪人的子孙,日后可怎么办呀?也不知道朝廷愿不愿意饶过这么小的孩子,不然他才这么小,就要送了性命,不是太惨了么?不过就算真的饶过了,没有父母亲人照顾,他恐怕要吃尽苦头了,真是太可怜了…”

那婆子一听,眼泪便掉下来了。

这媳妇子一连几天都从文怡那里得到了指示,去了康王府后街三四回,到了第五天傍晚,便回来向文怡报告了好消息。而文怡也在当天晚上从柳东行那里得到了确认:康王府一众旧仆主动向康城知府与胡金全投诚,表示愿意将收罗到的粮食全数捐给朝廷大军,而且,还愿意帮忙截住郑王所有的购粮渠道,甚至可以买通青州锦南境内的粮商,不向叛军提供一粒粮食。

胡金全不满足于此,在他的逼迫下,康王府名下的两家粮店先后派人潜入青州,以谈生意的名义,打探到郑王军队几处粮仓的所在,同时还有郑王大军的最新调动情况。情报很快传到平阳,没多久,平阳通政司的人便使计烧了郑王几处粮仓,还顺手宰了两名郑王的得力大将,其中一人便是前任荣安驻将。

战况开始急转直下。当郑太尉领兵来到锦江南面防线之际,郑王已经在几处战场上连番遇挫,初露败象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喜讯连连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