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深淡淡一笑,让人扶着他去休息了。

他们说的是蒙语,语速很快,其余的人都听不懂。但见鄂伦恭敬臣服的姿态,大概知道他不会再逃了。

李怀恩端着野菜汤给朱翊深,轻声道:“王爷,只能找到这些东西,您将就着喝些,热热身子。”朱翊深接过碗,二话不说地喝了起来。

鄂伦对汉人的恐惧,侧面印证了康旺这些汉人官吏在奴儿干都司的暴行。听说各部族每年都要向他进贡,才能维持族民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而那些强大的部族只要多进些金银,就能去贫瘠的部族抢掠,因此部族之间的矛盾逐年加深。

在开国的时候,奴儿干都司的指挥使本是流官,几年便更换一次。那时都城还在应天府,塞外苦寒,朝廷官员不愿跋涉千里赴任,后来奴儿干都司的指挥使就变成了世袭制,历任官员借着朝廷之势,越发霸道贪婪。

前世朱翊深和温嘉到达奴儿干城之后,虽然受到康旺的热情招待,但康旺对都司事务多有隐瞒,导致年轻的朱翊深判断失误,酿成祸端,险些被端和帝问责。

今生朱翊深虽已从这个漩涡中抽身,但从进入奴儿干都司的所见所闻来看,东北的局势显然不容乐观。前世他登基之后,便处死了康旺,重新改派流官接管奴儿干都司。尽管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里的问题,但至少不会再激化矛盾。

李怀恩感慨道:“不知不觉,离开京城已经四个多月了,也不知道王府一切是否安好。”

昨日朱翊深共收到两封来自京城的信,一封是关于朱正熙的,另一封是若澄寄来的。

她在信中提及已经进了苏家的女学,沈家上下都对她很好,要朱翊深不用担心。信纸有好几张,似乎要把所有趣事都跟他分享。

信写于盛夏之时,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她是快乐的。不过她从小就很知足,不管遇到怎样的环境,从没有垂头丧气过。

只是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上辈子她也是进的苏家女学么?他没有关注过,一直以为是沈家请了先生来教她们姐妹俩。

如此,他忽然记起了一件事。叶明修在高中之前,似乎跟苏家颇有些渊源。他前生无意中发现苏奉英喜欢的人是叶明修,这才向朱正熙示警。苏奉英嫁给朱正熙之后,的确全力辅佐,无可挑剔,但她心里喜欢的始终是叶明修,所以一直郁郁寡欢,最后难产而死。

而朱正熙也因她早亡,一直心怀愧疚,以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发妻。后来不知从何处得知真相,对叶明修猜忌日深,性情也有所改变。若非如此,叶明修恐怕也不能为他所用。

朱翊深不知道换了一个人,朱正熙今生的命运会不会跟着改变,但叶明修始终是他最担心的变数。他分不清,前生叶明修帮他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对沈若澄又是什么感情。他只知道,那个人对于权力和高位的渴望,如同深渊般可怕。

若那丫头又遇见了叶明修…朱翊深看着跳动的火焰,心中仿佛堵住了一样。

前生,他不自觉地忽视了她仰望的目光,还有她亲手缝补的衣服,费心做的吃食。她似乎在用各种方法暗示想要留在他身边,他却一无所觉,只将她视作妹妹,更不知她从何时转变了心意。若她当真喜欢他…若这一生依旧如此…

他无法深想,只决定一出哈剌温山,立刻给她写信,让她一定不要靠近那个叫叶明修的人。

第24章

转眼到了十月,若澄进女学也快半年了。功课先撇开不提,女学里的学生都不怎么待见她,没人愿意跟她说话。因为她并不是凭真本事进来的,而是靠苏濂的特许才能入学。苏家女学的学生都有几分才气,不屑她此举,而教书的先生也不大喜欢她。

若澄并不在意。她自出生便饱受争议,在宫里的时候,也有太监宫女背着她偷偷说坏话,所以被人排挤,遭受冷眼这些,她统统都不会放在心上。她能进女学,与其它大家闺秀一样接受好的教育,对她来说已经是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此时已经下课,其余的学生都走了,只剩若澄还坐在位置上。她每日最重要的事,便是等朱翊深的来信。

她写给他的信总是删减了又删减,怕信封装不下那么多页纸,可还是写了好几张。他可能很忙,回信的字数都不多,只寥寥数语,大体交代一下到了哪里,或只报平安。可就算那几行字,若澄也能反复读上几遍。

隔着千山万水,这点仅有的联系便显得格外珍贵。

若澄每次在信里都说些开心的事,比如她又长高了一些,又读了哪几本书。尽管这些事在他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她想把他离开这半年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这样好像每天还跟他在一起。

这回,她已经有半个月没收到他的来信了,心中不免担心,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张舆图来看。

这舆图是她托书坊的坊主买的,画得十分翔实。朱翊深每次来信,她就在舆图上标注一下,大抵知道他的行进路线,最后一次发出是在木里吉卫,他们要进哈剌温山。她虽然没去过奴儿干都司,但也知道哈剌温山地势复杂,人迹罕至,想必是无法通信的。等他到了有驿站的地方,应该会给她写信报平安。

这样想着,她才稍稍放心一些,拿出课本来温习。

女学不仅要学诗书礼仪,还要学琴棋书画。她本就落下别人许多,因此要更加用功才行。她知道那些先生不喜欢她,平日问问题也爱答不理的,反而是沈如锦会帮她解答问题。

她起初觉得在沈家只认识沈如锦,所以努力与她亲近,不至于孤立无援。这半年来与这个堂姐同吃同住,发现她当真刻苦,对自己也算热忱,不禁有了几分真的感情。

但沈家也绝不是她久留之地。大伯平时待在前院,很少看见他露面,只管三餐温饱。大哥常出门游学,行踪不定。而二哥在家中的时间多,时不时会碰到,却不怎么与她说话。后来太子选伴读,不知怎么选中了他,他便常常进宫了。

他们倒也罢了,最让若澄头疼的是住在北院的沈老夫人。老夫人是沈时迁的原配,沈家虽然祖上的时候做到了宫廷画师,但传到了沈时迁这一辈,家中已是一贫如洗,故而配了个村妇,便是沈老夫人。沈老夫人一直住在乡下,侍奉公婆和哺育孩子。

后来沈时迁声名日隆,有些嫌弃糟糠之妻,便纳了妾室,那妾室是小户人家的庶女,有几分才气,极为得宠,生下了沈赟。故而沈老夫人并不喜欢沈赟这个妾生子,沈赟出事之后,也是她极力反对收养若澄。

这次若澄回沈家暂住,朱翊深先是送了老夫人很多礼,并再三许诺一旦回京,就将若澄接回,老夫人看在朱翊深的身份和那些礼的份上,才勉强同意了。

虽然说朱翊深如今是个破落的王爷,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沈老夫人就是个村妇,不知道沈时迁和沈雍那一套不入世的文人作风,只知道家里有人当官,沈家才有地位,自己的两个孙子才能出息。因此也不好得罪朱翊深,想着以后从他身上捞点好处。

若澄每日跟沈如锦去请安,老太太都是勉为其难地应承。一则实在是看这个妾生子的女儿不顺眼。若澄虽还未长开,但眉眼之间有其父的风采。二来若澄已经极力不在老太太面前说话,免得说错什么话得罪她。可这在老太太看来,还是不喜。以为她自小长在紫禁城和王府,看不起他们这些亲戚。

总之每日请安必不可少,可若澄每每又如坐针毡,做什么错什么。

沈老夫人不仅不待见若澄,也不待见沈如锦。她认为女孩没什么用,既不能光宗耀祖,也不能抬高门楣。唯一的希望就是嫁到高门帮衬家里,可又被沈雍断然拒绝。因此对沈如锦更没有好脸色,嫌她到了嫁人的年纪,却赖在家里,还得多一张嘴吃饭。

沈如锦每回从北院出来,也是憋着一肚子气,反要若澄安慰。

若澄幽幽地叹了口气,手托着下巴,将书推到旁边。她喜欢朱翊深,也喜欢宸妃娘娘。但无论王府还是宫里,说到底都不是她的家。她虽曾许下常伴哥哥的誓言,可王府如今没有王妃,周兰茵尚不能容她,若是以后哥哥娶妻,又如何容得下她这个孤女?

沈家就更不用说了,有亲缘却无亲情,久留也只会惹众人不快。她得想个法子,最好在京城里头买处院子,谋个生计。可以离王府近一些,这样并不算违背诺言。

可她这样想完,马上摇了摇头。王府在京城的一等地,凭她一个人,别说是买了,就是租都租不到王府的近邻。

若澄拍了拍脑袋,觉得真是伤脑筋,起身到学堂外面的院子里走一走。

她走到墙角的老槐树下,忽听得墙外有几声猫儿叫的声音,十分细小孱弱。她一时好奇,开了侧门出去,果然看见乌色的墙檐底下或趴或躺着几只小奶猫,都只比巴掌大一些,颜色或白或灰,十分可爱。

她连忙走过去,蹲在小奶猫面前,点点它们的小脑袋:“是谁把你们扔在这儿了呀?小乖乖。”

猫儿圆溜溜的眼睛一直望着她,不停地叫着。

若澄猜它们肯定是饿了,可手边又没有吃的东西,正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时候,身后传来一阵很轻的脚步声。

她转过头,看见一个男子广袖宽袍,立于槐树的树荫下。那双眼睛深如大海,面容极清秀,仪态翩翩。他手上端着一个很大的白瓷碗,看到若澄时也愣了一下。

若澄连忙站起来。这不是在族学那边教书的叶先生么?半年前跟沈如锦猫在墙下的时候见过一次。虽不是她的先生,她还是行了个礼。

叶明修走到她面前,微微笑道:“我还当这几个小家伙跑到哪里去了,原来在你这里。”说着,弯腰把白碗放在地上,里面装着乳白色的东西,小家伙们便熟门熟路地围过来舔,吃得津津有味。

“这些都是先生养的猫?”若澄觉得他说话的声音有几分熟悉,但记不起来在哪里听过。

叶明修侧头看她,这个小姑娘虽有些胖,但眼睛极为灵动有神,万物在其中似乎都鲜活起来,应当是他见过的最好看的一双眼睛了。再一看隔墙便是女学,猜测是在这里上学的姑娘。

“母猫前几日离开后,一直没再回来,我便帮着喂养。今日不过有事晚了些,它们就等不及跑到这里来了。女学下学很久了,你怎么还不回去?”叶明修看着小奶猫们说道。

若澄摸了摸脑袋:“先生心善,我这就回去了。”这个人说话的声音虽然很温柔,但是声线清冷,有种莫名的距离感。若澄告退离开,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个修长的背影,只觉得清冷孤寂。

明明是很温柔的人,却有种很难接近的感觉。

日光斑驳,树荫底下,正在舔食的小奶猫们,争先恐后地团在一起,憨态可掬。叶明修轻轻一笑,心善?他从不是什么良善之人,只不过见不得弱小的生命被蹂/躏或践踏,如同他一般。纵然卑微如尘土,依旧有活着的权利。

而那些曾经践踏过他的人,也必将付出代价。

阿柒在族学附近绕来绕去,大半日才找到叶明修:“先生,您在这里,要我一顿好找。”

阿柒原本是个小乞儿,那日叶明修得了若澄的银子之后,一直没舍得花,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城郊的破庙,遇见了阿柒。阿柒将讨来的包子撕了一半给他,他是他来京城以后,收到的第二份善意。后来才知道阿柒自幼是个孤儿,靠乞讨长到这么大。女子和小儿尚且不轻言放弃,他如何能放弃?于是叶明修又有了斗志。

机缘巧合,他被苏濂发现,引进了苏家的族学。因为一场论道,扬名京城。

叶明修将地上的小奶猫一股脑儿地抱在怀里,阿柒连忙去拿大碗,小声说道:“您家乡来人捎了口信,说姚家要退婚。”

叶明修并不意外。姚家和父亲定了娃娃亲,后来家中遭逢变故,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家境一年不如一年,姚家早有退婚之意。之所以强撑着,不过是看中他有几分才气,盼他今次能够高中。如今他名落孙山,姚家自是不愿再将女儿下嫁给他。

“退便退吧。”叶明修满不在乎地说道。庸脂俗粉于他,不过是拖累而已。

等到过街的时候,叶明修看见女学门前停着一辆朴素的马车。刚才遇到的小姑娘正笑着仰头跟两个丫鬟说着什么,而其中一个丫鬟正是在平国公府前赠银子的人。

叶明修怔住,目光锁定在若澄的身上,莫非就是她?

第25章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叶明修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这句话,没想到竟出自一个如此稚龄的丫头之口。他当下是有几分不信的。这样的胸襟气度,他以为至少也该是破瓜之年的少女了。

他侧身隐蔽到了巷子里,对阿柒说道:“你去问问那是哪家的姑娘。”

阿柒跟着先生几月,从未见他主动打听过哪位姑娘,不由往若澄那边看了一眼,只觉得是个圆乎乎的小姑娘,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既然先生吩咐,他也不敢怠慢,还是跑去女学打听了一番。

等回来之后,他气喘吁吁地说道:“先生,问过了。那是沈家的姑娘,这姑娘身世倒离奇,出生不久父母双亡。后来养在宸太妃膝下,宸太妃死后,又送去晋王府。这次晋王出使瓦剌,她回到了沈家。这姑娘入女学,是苏濂大人亲口应允的,但在女学里表现平平,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阿柒一字不差地背到,不知这么普通的人,先生怎么会有兴趣?

叶明修看着那个身影,丫鬟他面对面见过,肯定不会认错。那丫鬟说的姑娘,不可能再指别人,必是她无疑。表现平平,或者只是某种掩饰。能说出那番话的人,绝不是平庸之辈。

他正想走出去,怀里的小奶猫叫了两声,挣扎着要从他怀里逃离。他伸手护了一下,还是有一只掉在了地上,摔了个四脚朝天。

等他重新将小东西们拢好,那边马车已经离开了。阿柒要追,被他伸手拦住。她方才蹲在墙角下逗猫,好像很喜欢小动物。

叶明修微微一笑,不着急,还会有机会的。

今日沈如锦去苏家,听说是苏奉英生了病,几个同窗相约去探望,故而没有跟若澄在一块。沈如锦本来邀若澄一起去,但是若澄婉言谢绝了。她跟苏家的两个姑娘并不熟稔,也不想让人家误以为自己想攀附。

若澄坐在马车上,经过闹市,忽然停下。素云在马车旁边问道: “姑娘,奴婢能否告假半日,去看望一个故人?”

若澄掀开窗上的帘子,看素云脸色不好。素云向来是寸步不离地守着她,难得提此要求,想必真有要事。若澄点了点头:“你去吧。”

“多谢姑娘。”素云行礼,又对碧云附耳交代了两声,匆匆地走了。

若澄放下帘子,却越想越觉得不对。素云恐怕是遇到什么难事,想自己解决,不愿意拖累她。她们主仆三个人从紫禁城到王府,再到沈家,若澄早已当她们是亲姐姐,若真有什么困难,她也不能看着不管。

这样想着,她叫停马车,将碧云叫了上来。碧云钻进来后问道:“姑娘,怎么了?”

若澄看向她:“素云到底去哪里了?”

碧云没想到姑娘会追问,扯了扯嘴角:“真的就是去见一个故人。”

“若只是探望故人,她怎么会是那种神色?你不要瞒我。”若澄肯定地说道。素云自小养在宫中,在京城根本没有什么亲人,又哪来的故人?她忽然间想起来那个叫绣云的宫女,也许这个就是她们俩隐瞒的原因?

若澄试探地问道:“跟绣云有关?”

碧云一下睁圆了眼睛,没想到若澄竟知道绣云的事。她们可从来没有在她面前提起过。

“那日你跟素云在王府里说的话,我不小心都听到了。我也知道洪福的事跟王爷无关,所以你们不用再瞒我。最近你们总是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究竟是何事?”

碧云知道事已至此,恐怕瞒不住了,索性将事情说清楚:“说来话长。绣云嫁给他表哥以后,本来日子过得不错。后来为供他表哥考科举,绣云就出来做事。哪知道她表哥考不上,还陷进了赌坊,不仅把家里的积蓄都输光了,还打绣云。昨日绣云被他打得遍体鳞伤,下不了床。素云从一个绣娘那里听说了,就想去她家看看。她家的两个孩子都还小,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下去…唉。”

“绣云住在哪里?素云单独过去,不会遇到她丈夫吗?”若澄问道。

“距离此处不远的万四胡同。”碧云回道,“绣云的丈夫…奴婢倒没想过。”

若澄让车夫直接将马车驶到万四胡同去,碧云虽觉得直接过去不妥,但也有些担心素云。他们人多,万一真的遇到事情,也比素云一个人应付来得好。

万四胡同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巷弄窄小,每家门前都堆放着不少杂物。碧云扶着若澄,提醒她担心脚下,车夫则跟在她们后面,一点点地往里头走去。

到了一道半掩的破旧木门前,碧云说:“姑娘,好像就是这里了。”

若澄提起裙摆走进去,院子里很小,散落着一些东西,好像不久前刚被人翻过。左侧窗子里有很微弱的说话声:“素云,我怎么好意思再拿你的钱?你已经帮了我很多了。”

“你拿着吧。家里现在这样,两个孩子还要吃喝,你留着防身,别再给他搜去了。”这是素云的声音。

里头沉默了一下,绣云似乎没有再推辞,而是说道:“这钱我先收着,以后一定找机会还给你。我听说王爷出使瓦剌,已经去了大半年?姑娘现在还住在沈家?”

素云“嗯”了一声,绣云接着说:“转眼间,娘娘都走了几年。我也没想到,有朝一日,日子会过成这样,还不如跟你们在一处。还记得那时候娘娘就常说,王爷的性子冷,姑娘生得玉雪可爱,性子又活泼,王爷肯定会喜欢她。若将来姑娘长大了,王爷肯收了她,两人有打小的情分在,再合适不过。可这事一跟王爷提,就被他拒绝了。你看着,王爷对姑娘还是没有那种心思么?”

“王爷是觉得荒唐,姑娘当时太小了,所以没有答应。你先好好休息,别想这些事。”

若澄听到这里,怔怔地往后退了一步,脑海中像有什么东西炸开。她慌不择路地往外走,碧云连忙追了出去,喊道:“姑娘!”

若澄仿佛没听见,走得很快,一口气走到马车旁边,自己爬了上去。她抱着膝盖,脑海里面回忆起很多娘娘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原来那样细心地教她,做汤圆,做针线,都是有深意的。她说让她陪伴王爷,并不是以妹妹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女人的身份。

若澄的脸涨得通红,头埋在臂弯里,心里乱糟糟的。她一直记着答应过娘娘的事,也努力去做。她把自己放在妹妹这个位置上去看待朱翊深,可原来娘娘的期望根本不是这样的。

她希望他们能在一起。可他们的身份是云泥之别啊!她有什么资格,站在他身边?他对自己,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吧。

她脑海里固有的认知被打破,一下子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她要把他当成男人,而不是哥哥么?那一切都会改变的。而且他是尊贵的王爷,以后自有门当户对的王妃来配,她纵然想要陪在他身边,又用什么身份呢?

“姑娘?您没事吧?”碧云在外面拍了拍马车壁,焦急地问道。这一声询问,彻底将若澄惊醒,她慢慢平复下来,轻声说道:“我没事。素云发现我们了吗?”

“好像没有。”

“我这里有些钱,你拿去给绣云请个大夫看看。给钱也不是长久之计,人一旦染上赌瘾,很难戒掉的。”若澄拿出荷包从窗子上递了出去,“可惜王爷不在,也没有人能够为绣云做主。不如你让素云劝劝她,先带两个孩子回娘家或者到乡下避一阵子。”

碧云应声离去,若澄就坐在马车上等。

也不知过了多久,素云和碧云一道回来。绣云那边已经请大夫看过了,伤势没有大碍。她也已经答应去乡下亲戚那里暂住一阵子。

她们也只能帮她到这里,余下的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等回到沈家,沈如锦还没有从苏府回来。素云知道若澄听到了她跟绣云的对话,怕她胡思乱想,想要解释几句。刚好家丁送来朱翊深的信,若澄就马上回房间去看了。

信上说,他已经出了哈剌温山,接近蒙古高原,很快就会有瓦剌的人去迎接他,后面不会再有什么危险。

若澄知道真正的危险其实刚刚开始,他这么说只是想让自己安心。在他眼里,她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但其实她什么事都知道。若澄接着往下看,看到最后有很潦草的一句话,好像是最后添的:“我需提醒你防备一人,此人叫叶明修,与苏家有些渊源。他城府极深,心思难辨,我与他从前有些不快,你当远离此人。切记,切记。”

这口气完全不像是他说的话,而且这封信也是他离京以来写过最长的一封了。只是若澄觉得奇怪,叶明修…莫非是苏家族学的那位先生?朱翊深怎么会跟他有牵扯?

今日看那位先生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也不像是会与人发生不快的人。

她手托着下巴,手指轻轻点在朱翊深的署名上。他要她远离,她自会远离,可当他回来又该怎么办呢?

第26章

隔年的正月,京城还处在浓烈的新年气氛里,四处庙会不断,人群熙攘。也有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趁着庙会在京中交易。

同时,从蒙古高原上也传来了好消息。

朱翊深与瓦剌的可汗阿古拉达成和议,瓦剌同意暂时不干涉奴儿干都司的事务,只要李青山退兵,并且要康旺许诺约束都司各部,不再到瓦剌的边境掳掠。

为表诚意,阿古拉也愿意派使臣团,随朱翊深返回京城,商谈修好之事。

端和帝阅览朱翊深的上书,言词之间的分寸拿捏得刚刚好,只是客观地阐述沿途的所见所闻,还有与阿古拉会面和谈的情节,大事都请圣裁,绝不越俎代庖。这次十人的护卫队中,其实安插有端和帝的眼线,那人也会定期将朱翊深的行踪传回来。他所言与朱翊深所报,并无太大出入。

只是那人的禀报比朱翊深的更加详尽,提到此次阿古拉之所以松口愿意和谈,完全是被朱翊深的个人能力所折服。朱翊深一行甫入蒙古高原,就被大王子呼和鲁率兵团团围住。呼和鲁善战,想给朱翊深一个下马威,蒙古的骑兵骁勇却被朱翊深仅有十人的侍卫队所牵制。

入了王庭以后,阿古拉对朱翊深也是百般刁难,但都被朱翊深逐一化解,弄到最后两人还直接称兄道弟起来。阿古拉还邀请朱翊深留在草原,参加三月的成吉思汗纪念节。

这些,都是朱翊深在奏章上所没有说的。

端和帝忽然有些后悔派朱翊深去出使瓦剌,一旦朱翊深与瓦剌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关系,等于又给他加了一道免死金牌。

他这个弟弟少时为苏濂的爱徒,又常跟随先皇身侧学习政务。说句不好听的,朱翊深对举国政务的了解程度,还多于他这个原本只呆在山东封地的鲁王。这样的人,若为臂膀,必定能助他稳定江山,但是他怕朱翊深。

他内心对朱翊深的恐惧,甚至超过了瓦剌和东南沿海的海盗。

端和帝站起来,负手走到窗前。又是一年,紫禁城被茫茫大雪所覆盖。他站在这至高之处,却也是胆战心惊,殚精竭虑。在先皇的九个儿子之中,朱翊深虽然年纪最小,却天资最高。前面的八个儿子连同他在内,或有勇无谋,或优柔寡断,或贪婪好乐,都不是为君的人选。

这皇位,原本应该是朱翊深的。若不是宸妃出身过于低微,先皇一直有所顾虑,早就立朱翊深为皇太子了。

端和帝在为鲁王时,曾梦到朱翊深为帝,屠杀了他全家。他自己的儿子,头颅被砍下,被朱翊深提在手中,血涌如注。他怕梦境成真,于是趁幼弟羽翼未丰,铤而走险,联合徐邝夺了皇位。

端和帝想除掉朱翊深,做梦都想。但朝中有苏濂在,还有那些顽固的老臣,明里暗里地护着他,无法肆意动手。所以将朱翊深派去出使瓦剌,原以为有去无回,却被他屡屡化险为夷。难道,这就是天命?

他记得从前进京的时候,偶然听到先皇请进宫内的一个高僧给朱翊深算命,所批的命格是:飞龙在天。

先皇大喜,厚赏了那名高僧。从此对朱翊深更加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