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深先下了马车, 问道:“怎么回事?”

萧祐从头说道:“原本皇上和一群大臣方府听戏, 忽然有醉酒的官员弄脏了皇上衣服。皇上在方家更衣的时候, 临幸了方府的小姐。过几日, 这方府小姐就要进宫了。”

若澄立刻掀开马车的帘子问道:“方府小姐, 就是那个方玉珠?”

萧祐连忙垂下目光, 不敢看她:“闺名好像是叫这个。此事还没宣扬开, 只是属下听郭茂说起, 十分震惊, 也没来得及细问, 就连忙赶回来禀报了。看来昨日方府的事情就是个圈套, 方家胆子也真大, 就不怕惹恼了皇上?”

朱翊深沉吟不语, 方家一直都是温嘉一派的,昨日徐邝被气走,没随皇帝去方家看戏。他是个武人, 对此也没兴趣。而温嘉故意留下跟他说话,显然也是要拖住他,这么一来方府的事才能继续进行。他原本想的是皇帝在方家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威胁, 没料到是美人记。

方玉珠姿容尚可, 只是那性情, 实在是太过小家子气。他原本也不至于惧一个女人,可她做了皇帝的女人, 内外命妇就免不得要常常打交道, 他是怕若澄在宫里吃亏。

若澄对方玉珠更没什么好感。从小时候方玉珠硬要抢她的走马灯摔到地上, 再到上次在方府的故意刁难,注定了两个人不是一路人。她记得方玉珠以前就去选过太子妃,但朱正熙没看上她,怎么这次去方家看戏,反倒临幸了她?

回到留园,她不解地问朱翊深。朱翊深说道:“后宫与前朝是息息相关的。五军都督府的几个武职,如今就只有温嘉尚且有能力跟徐邝一争。但温嘉没有家室,皇上要拉拢他,只能找温嘉的近亲。皇上未必不知那是个早就设好的美人计,只不过顺水推舟罢了。因为他需要温嘉,也需要方德安。”

若澄枕在朱翊深的腿上:“所以我不喜欢紫禁城。怎么好好的一个太子,当了皇帝,也变成这样了。”

“他不能不变。不变的话,皇权就会旁落,对他本身就是个很大的威胁。为君王,必懂得驾驭人心,权衡朝臣的关系,使之相互牵制。这些东西你还是不要听,听了该觉得无趣了。”

若澄抬眸看着他,看得很认真:“说得你好像当过皇帝一样。如果没有娶我,你娶了别的大臣的女儿,可能真的会当皇帝。而且你当皇帝,一定比太上皇和现在的皇上强。”

朱翊深清咳了一声,见她无意中说中了他上辈子的轨迹,有几分心虚。说到上辈子,他记得四川马上就要有流民因为不堪养兵的重负而叛乱,杀了布政使司不少官员,还抢夺府衙。他上辈子奉命出蜀,平乱以后,手中的兵权更重,而且功高震主。这辈子,不知是否一样。

“对了,过几日我去沈家一趟,伯父从鸿胪寺辞了官职,要带祖母回江南养老。他本来要二哥也辞官,可是二哥在都察院做得正好呢,如何都不肯听他的话,干脆从沈家搬了出去,自立门户。但伯父要离京,我总该去送送的。”

朱翊深也听说了此事,没多干涉。人各有志,沈雍可能在书画方面的造诣的确很高,称得上大师,但为官真的是差强人意。与其让他继续呆在鸿胪寺郁郁不得志,倒不如放归山水,也许还能给后世的人多留下一些佳作,而不是那些透着腐儒之气的奏折。

“去送送也好。只是别送太远,藩王和使臣眼下都聚集在京中,不太安全。”朱翊深叮嘱道。

过了几日,宫里就下旨封方玉珠为如妃,迎奉入宫。皇帝刚登基,内宫空虚,就皇后和昔日东宫的几个旧人,方玉珠的位分仅次于皇后,一时风光无限,很多朝臣都赶着巴结方德安。原本纳妃就只是皇帝的家事,朝堂里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到了二月份,奉诏入京道贺的藩王就要陆续回到自己的封地。而李青山的调令不仅没有丝毫更改,还有让他在平凉常驻的意思。徐邝处处受制,闭门谢客,他就在离开前,专门送了封信给他。柳昭送李青山到京城外,竟无一人前来送行。

“舅舅得势的时候,他们就来李府巴结。舅舅被弄出京城,他们恨不得撇的干干净净。这帮小人!”柳昭义愤填膺地说道。

李青山倒是觉得没什么。他本就是从行伍出生,一点点到了今日的地位,人情冷暖看得太多了。但他走,某些人也别想安生。他抓着柳昭的肩膀说道:“我此番离京,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你在京中无权无势,又没有我护着,晋王要对付你太容易。先回保定吧。”

柳昭知道舅舅的一片良苦用心,反正姚家那边的婚事也告吹,便回道:“我听舅舅的。但我们总会回来的。”

李青山点头,带着两个随从,上马扬鞭而去。

春时未至,太上皇的病情便急转直下,太医轮流守在仁寿宫,朱正熙也去看了几次,但因国事繁重,皆来去匆匆。这日夜里,刘德喜特意到乾清宫请朱正熙,说太上皇要话要跟他讲。

朱正熙听太医院院正说,太上皇大行,大概就是这几日,怕是父皇有遗言要交代,也顾不上政事,跟着刘德喜到了仁寿宫。仁寿宫在夜晚十分安静,只有风吹动庭前的老槐树,树叶的沙沙声响。

太上皇如今不能言语,也不能动弹,秽物经常弄脏床,所以仁寿宫的暖阁里有一股怪味。朱正熙进来时就皱了眉头,看到徐邝也在,只淡淡地点了点头。

他跟徐邝在朝堂之上,政见多有不和,本来关系就紧张。徐邝甚至为了李青山调任的事情,求到徐太后那边去。徐太后来劝皇帝时,也与皇帝发生了口角,几日没有说话。朱正熙现在可谓看到徐家的人就头疼。

门外太医端了汤药进来,朱正熙道:“朕来吧。”

太上皇喝药时因嘴巴闭不紧,药汁多数都淌了下来,朱正熙又给他仔细擦拭。于太上皇而言,现在死了反而是种解脱,比这样屈辱地活着强。太上皇看着曾经顽劣的儿子,近来稳重了不少,眉间隐藏着威势。他欣慰之余,又难免担心。他听徐邝说朱正熙不知当年旧事,亲近朱翊深,大有重用之势。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急在心头,却苦于不能言语。

他不能将那个秘密带到地下去。

他看向刘德喜,眼睛一直盯着多宝阁上的一个地方。刘德喜会意,去拿了一个锦盒过来:“您是要拿这个吗?”

太上皇闭了下眼睛,表示肯定。

刘德喜便将那个锦盒呈给朱正熙。朱正熙迟疑地打开,里面是一道有些旧的诏书。他慢慢展开,看到诏书上的内容,一下站了起来。这是当年父皇在皇爷爷的梓宫前,要大太监刘瑛念的遗诏。

“父皇给儿臣看这道圣旨,有何用意?”朱正熙问道。

暖阁里安静了一会儿,此时只有四人,灯台上的火焰被夜风吹得晃动,连带墙上的四道影子也晃了晃。徐邝说道:“皇上再仔细看看这道诏书。”

“这,这并不是皇爷爷的笔迹。”朱正熙握着诏书的手已经有点发抖。若是按照父皇当初登基时的说法,诏书是皇爷爷早就立下的,那么这么重要的诏书,应该是他亲手所写的才对。可是他记得皇爷爷的字,非常平正的楷书,与这个匆忙写诏书的人完全不同。

而且这诏书上的字迹,还隐有几分熟悉。

“父皇,是您写的!”朱正熙几乎难以抑制地叫出来,这字体虽然刻意改变了笔锋,但一些书写习惯还是容易辨认的。

“您怎么刻意伪造皇爷爷的诏书?你们怎么可以…!这么说这皇位真的应该是九叔的,您抢了他的皇位,又传位给我,那我岂不是等同于跟您一样?”朱正熙难以置信地摇着头。虽然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百转千回,不止一次出现过,但他都下意识地否定。

直到真相浮出水面,他心中最后的那点幻想终于如水泡般破灭。他的父皇竟然是这种篡位的贼子!而他所坐的龙椅,本就是偷来的!他觉得周身冰冷,看着床上之人的目光有几分陌生。

太上皇说不了话,徐邝的面容狰狞起来:“那又如何?自古成王败寇,将江山交给一个低贱女人所生出来的儿子,难道他就有本事能坐稳吗?实话告诉你,先帝没有留下任何一道遗诏。这皇位也不是朱翊深的!”

“你们现在告诉我这个作何!”朱正熙将那道圣旨猛地一摔,叫道。

“皇上,您已经是皇上了,接受了各藩王和使臣的朝贺,是天下的正统,没有人能把您从这个位置上拉下去。可是朱翊深不得不防啊。他倘若知道这道遗诏是假的,他对您还会忠诚吗?他肯定想着怎么推翻您。所以京卫不能交给他!”徐邝义正言辞地说道。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京卫的指挥权。那么舅父觉得朕应该交给谁?”朱正熙冷冷地问道。

第114章

徐邝见朱正熙终于问到了正题上, 难得收起那副长辈的姿态, 跪在地上说道:“臣是皇上的亲舅父,臣不会害您。若是京卫交给臣您不放心, 又怕温嘉反对,那就交给王骥, 或者把李青山从平凉府调回来。总之京卫绝对不能继续交在晋王的手上。”

朱正熙在最初的震惊过后,已经慢慢平静下来。他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 既成的事实都无法改变。

他看了躺在床上只剩一口气的父亲, 感情复杂, 对徐邝说道:“你跟朕出来。”

徐邝跟着他到了主殿,朱正熙负手站在窗前。外面的夜色像是浓墨一样,只有老槐树的树影参差,而未到春天, 晚风还有点刺骨的寒意。宫人要过来关窗, 朱正熙挥手让他们退下去。

“九叔知不知道?”朱正熙平静地问道, 神色隐在灯火的阴影里,神色莫辨。徐邝忽然有一种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孩子,已经不是朱正熙,而是帝王的感觉。这些日子, 朝臣出入乾清宫,新皇也在培养自己的势力。当太子时的近臣叶明修和沈安序, 一个被插在吏部, 一个被安在都察院, 都是要害的部门。

看着脾气不温不火的皇帝,其实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草包。

事已至此,已经没什么好隐瞒的了。徐邝回答:“晋王从小跟在先帝身边,应该是有所觉。那个时候他在外地,人不在京城,所以我们才能成功。等到他回来奔丧,已经是尘埃落定,他也只能乖乖俯首称臣。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又没有母家外戚,连他自己都知道坐不稳皇位。可是现在他羽翼渐丰,皇上如果不防着他,他若有一日报复,会杀我们个措手不及。”

朱正熙回头看了他一眼:“既然如此,当初舅父和父皇夺位的时候,怎么就没想过斩草除根呢?”

徐邝心里咯噔一声:“怎么没有想过?当时太上皇尚未坐稳皇位,需要几个阁老的襄助。而苏濂那个老匹夫是晋王的恩师,肯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我们杀了晋王。所以皇上才把晋王派到皇陵守陵三年,原想着等他回来,就塞给他一个贵州之类的藩地,让他死于非命,这不是当时被殿下您阻扰了吗…”

朱正熙这才明白父皇对九叔的种种忌惮,并不是出于对九叔能力的担心,而是这皇位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他不安的是人言,是人心。朱正熙也不知道,若当时便得知真相,自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也许是直接逃离紫禁城,反正他也不爱做这个皇帝,皇位就还给九叔好了。

但是现在,已经昭告四海,他便是天下之主。江山易主,岂能等同于儿戏?他穿上这身龙袍的那天开始,责任两字便重于泰山了。而且九叔若真的想要皇位,当时苏濂逼宫的时候,他分明有一击的机会。

这皇位有的人争得头破血流,而有的人却未必看在眼里。他依然是相信九叔的。

“朕今日收到奴儿干都司的密报。上次作乱的朵颜三卫,好像又在暗中召集兵马,舅父去一趟吧。将朵颜三族处理干净再回来,别再留后患。”朱正熙面无表情地说道。

“皇上!”徐邝觉得难以置信,叫了一声。

朱正熙看着他,眼里有不容置疑的天威:“平国公,这是朕的圣旨,就算你去搬太后,也绝无更改的可能。你退下吧。”

徐邝当然不肯走,后来还是刘德喜过来把他请出去。刘德喜看了一眼殿内的身影,轻声道:“国公爷还不明白吗?一朝天子一朝臣,已经不是太上皇的时候了。您现在逆着皇上,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他压低声音道,“自古君跟臣之间,又哪有绝对的信任。您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为了平国公府,还是不要惹恼皇上了。”

徐邝看着刘德喜低眉顺目的模样,心想不愧是在紫禁城里熬了多年的人精,一语就点中了要害。李青山离京以前,给他发了封信,说是要在新皇那里挽回局面,唯有揭开当年的旧事,让皇帝跟晋王离心。

“罢了,我先回去,你多看顾太上皇吧。”徐邝甩袖,下了台阶而去。

这日天未亮,整个京城还在酣睡之中,紫禁城里忽然响起了丧钟。若澄一下惊醒,只觉得这场景好似有些熟悉,莫名地心慌。朱翊深也跟着坐起来,摸着她的肩头问道:“怎么了?可是做噩梦了?”他人未醒,声音带着暗沉沙哑。

“王爷,我听到丧钟了。”若澄小声道。

朱翊深凝神听,果然听见钟鸣。过了一会儿,李怀恩在槅扇外敲了敲:“王爷,宫里的太监来传消息,太上皇驾崩了。”

太上皇绵延病榻多日,宫里內诸司该做的准备都做了,一切事情都井井有条。大臣必须在闻丧的次日着素服进宫哭临,如是三日。各衙门皆停歇宿,京中不能食酒肉。

到第四日,在京文武官员,四品以上命妇,皆穿麻布圆领大袖衫,麻木盖头,到思善门外哭临。若澄的位份最高,所以跪在最前头,黑压压的一群妇人,哭起来震天动地。她对大行皇帝十分不喜,实在挤不出几滴眼泪,就只能垂着头,好在人多也发现不了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这哭临是个体力活,到了中午在旁边的思华殿休息的时候,人人都疲惫不堪,也不敢出口抱怨。内宫赏了一些茶水和糕点,哭了一早上,嗓子眼冒火,茶水供不应求。若澄心想,还好皇帝是在初春时节驾崩的,要是夏日,非得出几个中暑的人不可。

她身子本来就娇气,经不得风吹日晒的,幸而最近几月被朱翊深抓着勤做“体力活儿”,好歹练强了一些。

她身旁坐着两个叫不出名字的妇人,一直在偷偷打量她。她不习惯陌生人的审视,看过去的时候,那两个妇人连忙低头吃东西,装作没有看她。可她一移开目光,她们又看过来了。

沈如锦去拿了两杯茶过来,坐在若澄的身边。若澄道:“姐姐,那边两个人一直在看我。我身上有什么地方不对吗?”

沈如锦回头看了一眼,了然道:“不是不对,是你太小,也太好看了。你瞧瞧这京中四品官以上的命妇,能熬到的都已经三十出头,半老徐娘。你这个如花的年纪,自然十分稀罕。而且古语说,要想俏,一身孝。你平时不怎么交际,很多人都对你不熟悉。陡然看见你,自然要多看几眼,饱饱眼福,否则怎么对得起你这京城第一美人的称号。”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打趣我。”若澄横她一眼,却不是真生气。

沈如锦喝了口茶:“怎么是我打趣你?你去问问她们,哪个不知道咱们晋王妃是国色天香的大美人?刚才有一队官员从门前走过,有几个年轻的就傻愣愣地盯着你看,是你自己没发现罢了。”

若澄被她说得脸红,她光顾着哭临了,连有人来过都不知道,哪里还记得什么年轻官员的事情。

到了傍晚,好不容易哭临结束了,众人疲惫地各自归家。皇后在宫中准备了素菜,特别请几个有亲缘关系的命妇到坤宁宫一坐。若澄和沈如锦都在受邀之列。

苏见微已经哭临几日,满面憔悴,在她身边的几个嫔妃也好不到哪里去。若澄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升为如妃的方玉珠,两个对视了一眼,双双把目光移开。按照品级来说,亲王妃是一品,仅次于皇后,不必行礼。但因为妃子是皇帝的女人,君臣有别,因此若澄还是拜见了方玉珠。

方玉珠有些得意,坐正了受着,也不叫若澄起来。若澄跪了一日,本就腿脚酸软,见她故意刁难,手在袖中握紧。殿上安静了一瞬。

苏见微看了方玉珠一眼,代为说道:“晋王妃免礼吧。辈分上来说,你是长辈,请上座。”

“谢皇后。”若澄起身,到了皇后说的位置上坐下来,没再看方玉珠一眼。

苏见微召见她们,主要也是说先皇的后宫如何安置的事情。毕竟内容中人数众多,苏见微又要操办皇帝的丧事,又要照顾两宫太后,有些分/身乏术,便想着让这些宗亲命妇一道来帮忙。

若澄建议道:“皇后娘娘,宫女倒是好办,只不过太妃太嫔毕竟都是有身份的人,不便草草安置。不如先让内诸司将几位太妃太嫔的籍贯,还有家中人现在的下落打听清楚,交给她们看过之后,再行处置。要出宫的,干脆通知她们的家人来接,方为妥当。”

苏见微听了之后连连点头:“晋王妃想得周到。本宫这几日实在有心无力,其它妃嫔又没有如此能力,不如此事就交给你来操办?”

若澄从小耳濡目染,知道活在紫禁城里的女人不易,就答应下来了。有些宫妃进宫的时日长了,家乡又远,稍不得宠的,连收到家里的消息都很难。宫外世事变迁,贸然放她们出去,她们恐怕还没办法生存。但她们能离开紫禁城,后半生跟家人团圆,已经是天大的幸运。永明帝登基以后,立刻就废除了人殉的制度,以后再也不会第二个娘娘了。

从坤宁宫出来,太阳已经落山了,若澄满身疲惫。沈如锦先她一步离开,好像有宫人来禀报,平国公府传信,鸿儿在家中哭闹不止。若澄想着早早出宫回家,但在甬道上,忽然被方玉珠叫住。

方玉珠穿着素服,但身后跟着十几个宫人,摆足了宫妃的架势。

若澄不欲与她纠缠,神色淡淡地问道:“如妃娘娘有何事?”

方玉珠嘴边似喊着讥诮:“你我同为妃,但我是天子的女人,与你乃是君臣。刚才在坤宁宫,我让你向我行礼,并不算委屈你吧?”

“应该的。”若澄回道。这些虚礼,她不怎么放在心上。但她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任由方玉珠胡来。若是对方故意找事的话,她也不会一味地忍让。所以她想看看方玉珠到底要做什么。

方玉珠走到若澄的面前,直直地看着她,若澄被看得浑身不舒服。待方玉珠看到若澄身后走来的一群人,忽然抓着若澄的手。若澄不喜欢被陌生人触碰,下意识地要甩开,方玉珠却抓得更紧。若澄叫到:“放手!”方玉珠趁势往后跌了两步,堪堪落在宫女怀里,满脸惊惶。

“你们在干什么?”身后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

第115章

若澄转过身, 看到穿着孝服的朱正熙和几个朝臣都在。坤宁宫跟乾清宫本来就在一条直线上,相距不远, 会碰到皇帝也不奇怪。

她不知如何解释, 反正先跪下行礼:“臣妇冲撞了圣驾,还请皇上恕罪。”

朱正熙老远就看见方玉珠在跟一个人拉扯,看不清是谁, 好奇之下过来看看,没想到是若澄。若澄的声音微哑, 脸上透着疲惫。朱正熙抬手道:“晋王妃不用多礼,起来吧。”

若澄跪了一天, 双腿有些发软,起来的时候一个趔趄,朱正熙忙扶了她一把, 温声道:“没事吧?”

若澄连忙退后一些避嫌:“多谢皇上。”她实在是不喜欢旁人触碰, 倒不是故意不敬。

朱正熙不以为忤,倒是她穿这一身素服, 毫无别的装饰,皮肤白得仿佛透明, 两颊微带红晕, 明净柔美。如蝶翅一样轻轻扇动的睫毛,眸中似盛着两汪秋水,极易勾起人的保护之欲。朱正熙暗道, 九叔真是捡了块宝。这丫头越长大, 越发美得惊人。难怪宫里宫外都盛传她的美名, 说晋王跟藏宝一样,不许她轻易外出见人。

如妃想必也是因嫉妒她才故意找事的。

方玉珠看到朱正熙的目光,心中了然。男人只有在问鼎权力以后,才会毫无保留地露出他的欲望。她原本只是听内宫中有些流言,说皇上与晋王亲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原本还不信,今日一试,果然给她试出来了。若说皇上是器重晋王,那也当真是器重,自然会袒护晋王之妻。可那般眼神,分明是一个男人看女人的眼神,而不是君看臣,侄子看婶婶。

朱正熙身后的朝臣有的也是第一次看见这位传闻中的晋王妃,虽然离得远看不太清,但亭亭玉立,气质如莲,可以想见天姿国色。如斯佳人,年纪又尚小,难怪都说晋王疼她如命。

这个时候,方玉珠上前跪在地上:“皇上,都是臣妾不好。臣妾以前跟晋王妃有些恩怨,原本想着今日在皇后宫中遇见了,与她好好说说,冰释前嫌。可是我们之间还是有些误会…是臣妾错了。皇上要怪罪的话,怪臣妾便是。”

朱正熙听她这么说,脸色有所缓和:“朕不知你们二人早就认识。如今宫中正办丧事,诸事繁杂,你二人为先帝哭临一日,应当都劳累了,各自回去休息吧。”

“是。”方玉珠应道,诚恳地对若澄说,“玉珠不懂事,改日再向晋王妃赔礼道歉。”态度跟之前,判若两人。若澄觉得莫名其妙,但也懒得搭理她,向二人行礼之后,就跟着宫人离开了。

朱正熙折步前往乾清宫,与朝臣议事,眼角的余光不由地又飘向那道渐渐远去的丽影,只觉得她的容貌身姿印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直到刘忠小声提醒了一下:“皇上,小心台阶。”

他才用力地摇了下头,集中精神,拾阶而上。

方玉珠站在甬道里,一直目送朱正熙离去,脸上的笑容渐渐敛住。身后的宫女问道:“娘娘,您这是…?”

方玉珠没回答。刚才夹门内一道身影匆匆离去,那是皇后身边的女官。她嘴角又扬起一个得意的微笑。苏见微啊苏见微,你坐着母仪天下的皇后宝座,到底有没有容人的雅量?这晋王妃美如宝珠,皇上与她又是旧识,听说关系一直很好,难免不动凡心。

“我这叫,祸水东引。”方玉珠朱唇轻启,然后转身回自己的宫殿了。

***

朱翊深早就从宫中出来,一直在马车上等着若澄。若澄从宫门内走出来,谢过带路的太监,走向自己的马车。她掀开帘子坐进去之后,才发现朱翊深也在里面,吓了一跳。

“王爷?”她以为他早就回府了。

“怎么这么晚?我都看见你堂姐出来很久了。”朱翊深注意到她脸上的汗水,满脸疲惫,心疼道,“你明日告病假吧?连跪三日,你的身体恐怕吃不消。”

“我没事。都是你把我养得太娇气了。”若澄靠过去抱着朱翊深,在他宽阔的胸膛里,好像也没那么委屈了。

“好,都是我惯的。”朱翊深笑了一下,取过旁边干净的汗巾给她擦脸,“今日一切都还顺利?”

若澄没说方玉珠刁难的事,只是道:“皇后娘娘找我说了下安置先皇后宫诸人的事情。她说自己忙着大丧之事,有心无力,希望我们能帮着分担一些。宗妇本就没几个,亲缘近一些的,也就我的身份高,所以后来就决定由我来主持这件事了。”

朱翊深认真听着,没想到苏见微竟然把此事交给若澄,大概跟永明帝一样,都有跟他们晋王府拉拢关系的意思。

马车行驶,路上摇摇晃晃的。朱翊深的大掌摸着若澄的头,跟她轻声细语地说话,她都没有反应,低首间才发现她竟然睡着了。到了府门前,朱翊深把若澄抱下马车,李怀恩在台阶上刚叫了一声“王”,就被朱翊深瞪了一眼。

朱翊深把若澄抱回留园,安置在内室的床上,为她脱去了鞋袜,盖头和外裳。她的脸陷在枕头里面,肤色苍白得近乎透明,美丽而孱弱,就想春蚕一样。他为她盖好被子,在她柔嫩如同婴儿的脸颊上亲了一口,这才起身出去。

李怀恩看到朱翊深关上门,才说道:“王爷,您要顺安王派人盯着四川那边的动静,好像有回音了,您看看。”他从袖中抽出一封信交给朱翊深。朱翊深看过之后,神色微凝,果然跟上辈子一样。今日他进宫,看到朱正熙虽然与平时无异,但总觉得两个人之间隔了层什么。

听说先皇驾崩的时候,身边只有皇上一人在,连两宫太后都是在驾崩之后才从仁寿宫的太监那儿得到的消息。没有人知道父子俩最后说了什么。

四川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宫中。朱正熙正在乾清宫的宝座上喝苏见微炖的参汤。徐邝被他派去奴儿干都司,李青上在平凉,而温嘉去了福广,四川这场动乱,似乎只有一人可以派了。

但朱正熙却有些犹豫。九叔的功劳越高,在军中的威望便越高,离一呼百应也就不远了。他丝毫不怀疑,九叔能顺利地平叛归来,可那之后呢?例行封赏,给更高的权力,但每当九叔爬高一分,对皇权的威胁就更大一分。他好像到现在才明白,为何当时九叔从开平卫回来,父皇毫无封赏。

在他们父子俩的立场上,的确封也不是,不封也不是。他开始有点讨厌这样的自己,算计九叔,算计人心。

苏见微看他神色有异,试探地问道:“皇上,可是有什么烦心事,不妨跟臣妾说说?”

“没什么大事。”朱正熙微微笑道,继续喝了两口参汤,似乎顺口提到,“朕近来都没见到王贵人,打听之下才知道她被你禁足在宫中,她犯了何事?”

苏见微手指微微抖了一下,早知道他会问,便恭敬地说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她命人私自从宫外带了些药,被臣妾发现了,就罚她禁足两个月。等时间到了,她自然也就没事了。”

“什么药?”朱正熙问道。

“大概是促进男女之间房事的药,对人体倒是没什么坏处。只不过宫里有规定,后妃的用药都需经过太医院,登记在册,不能私自延医,臣妾也是秉公行事。皇上若觉得寂寞,不如多去如妃妹妹那里。”

朱正熙原本怀疑苏见微徇私报复王贵人,但听她说得头头是道,也不像是小气的人,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倒不是真的多喜欢那个方玉珠,方玉珠的确薄有姿色,但跟王贵人比,温柔体贴不足,跟皇后比,端庄大气又欠缺。跟若澄比,姿容气质都逊色太多。

他不知为何又想起若澄,如果将九叔派往四川,她一人在京中,他可多加照拂…很快他就否定了自己这个想法。朱正熙,你到底在想什么?那是九叔的女人,是你的婶婶!

可有些念头,一旦冒芽,就很难忽视它的存在。他并不是要夺九叔所爱,只是没来由地想多看她几眼,与她如往昔一般说话。至于方玉珠,若不是为了稳定温嘉的心,他也不会将她纳进宫来。

但既然已经是他的妃子,他也不好厚此薄彼,还是要多加宠幸的。

二十七日朝中除服以后,晨议之时,商量四川暴民动乱之事。朝臣多推举朱翊深前往,朱翊深见状,也自请前往四川平叛。永明帝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宣布退朝。

退朝之后,叶明修候在偏殿,一见到皇帝就问:“皇上,四川的暴乱可大可小,应该快速镇压。您为何没有派晋王前去?如今朝中能担此重任的,唯有晋王,应该速速决断才是。”

朱正熙坐下来,看着叶明修:“伯陵,你可知功高震主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