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瀚在外院停了许久,一直到晚上吃了酒方回来,云娘忙起来要叫人做醒酒汤,却被玉瀚拉住了,“也没喝许多,倒不用。”

因岚儿已经睡了,便与云娘相拥在一处说话,“明日祖父便将折子送上去,恳请皇上许我直接承袭武定侯爵位。”

以玉瀚的圣眷,只要折子上去,便没有不批下来的道理。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三个月,袭爵的一应事务办妥当,玉瀚便是第六代武定侯爵爷了。

武定侯府这一次传承便平安渡过。

这正是祖父这几年一直最企盼着的。

云娘早知道了,只是她虽然懂得祖父的心思,却更懂得玉瀚的。他原不是热衷功名的人,生又不是侯府嫡长子,便从没有想过爵位。可是现在爵位却一定要落在他身上,在别人看来都是天大的好事,可他心里却未必有多开心。

毕竟他最初肯接过侯府的重担只是为了保住侯府,保住家人,现在他成功了,而原本应该承袭爵位的一母同胞大哥被贬到了荒僻的东南海边,偏他又是重情谊的。

因此,云娘也就没多高兴,现在听了,只将刚调好的一杯玫瑰蜜水送过去,“你既不肯吃醒酒汤,喝点这个也好。”

汤玉瀚就着云娘的手喝了半杯,却伸手将杯子接过送到她的唇边,云娘饮了后方才放回炕桌,回手她揽在怀里,轻轻地抚着她微笑道:“你不必再担心我,我已经想通了。我年少时曾视富贵为粪土,又曾跌过跟头心灰意冷,可是终是还是爬了起来,又重新回到了京城,不到而立之年便官至从二品,如今再承袭爵位,于国于家,于公于私,并无亏心之处。”

“现在祖父年过古稀,大哥不能再回来了,府里上百亲眷,成千下人都指望着我,而我也已经有妻有女,将来还要再添上几个孩子,早该将少年时的不羁收了起来,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云娘却不意玉瀚说出这番话来。她知道,玉瀚回京城时并不情愿,参加到夺嫡中更是事出无奈,甚至他对爵位还有些反感,毕竟他的本性正如朗月清风一般,更喜欢过轻松散慢、自在无争的日子。

自己再三劝祖父不要硬逼他,为的就是怕他心里难过,但没想到如今他却主动地找了祖父,一时竟有些惊讶,在他怀中仰头去问:“你怎么突然变了?”

汤玉瀚也正垂头看她,眉目温文,“其实我一直在变,特别是认识你之后,心情不再阴郁,性情也平和多了。”

“而有了岚儿后,我觉得自己的心境又变了,毕竟已经为人父,再不能任性,总要担起责任来,让孩子过得更好,长大了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可以引以为骄傲的。”

云娘不由自主地去抚他的眉眼脸庞,过去的剑眉星目没有变,英气之中又添了几分沉稳,正是自己可以依靠的良人,女儿可以依靠的父亲。,轻轻道:“你真好。”

汤玉瀚便笑了起来,“你是在说自己很好吗?因为我向你学了很多才变好的吧。”

第162章 滋养

武定侯上表请将爵位传给嫡次孙的折子最是皇上喜闻乐见的,甚至他早想直接下旨命汤浩接替侯爵,但武定侯府支系繁杂,先前又有世子和世孙之事,汤浩又一向表明对爵位并无心思,因此纵为君上,亦不好对于臣子之家事干涉过多。且由皇上指定终不如由着老武定侯亲自写折子递上来,汤浩心甘情愿地接下来为好。

皇上的根基毕竟还是太浅了,虽然有太上皇的禅位诏书,礼法道义也都毫无缺欠,朝中文臣们也都接受他为天下之主,但是皇上还是希望身边有一位在军中有极大实力,身份够又得上的勋贵,替他镇住京城上二十六卫,守住皇宫。

武定侯府的汤玉瀚就是最适合的人选。

因此,礼部便在皇上的授命下,以最快的速度办理了汤浩承袭武定侯一事,不到一个月,万事齐备,玉瀚在朝中接到圣旨,从此以武定侯的身份兼散秩大臣,羽林卫指挥使。

云娘同时也被封了武定侯夫人,待穿了全套的诰命服饰,进宫叩谢之时,正是皇后产子满月,承恩侯夫人及一众贵妇都到了,坤宁宫内重换了陈设,真锦堆绣砌,葳蕤生辉,所有到来的人亦满面喜色,坤宁宫内只听得恭维之声不绝于耳。

云娘此时并不十分往前凑,皇后尚在月子中,她便来过几次,该做的事早做过了,该说的话早说了,眼下只随在大家身后凑数。倒是皇后十分喜悦,过了会便让人将皇六子抱了出来,大家团团围住,个个夸天庭饱满贵不可言,那个夸地阁方圆福气满门,赞不绝口。

突然觉出袖子被拉了一下,她回头一看,原来是容妃,也就是大哥家的敏儿,皇上登基后已经册封为容妃,正向云娘悄悄笑道:“东西收到了,十分合用,多谢婶娘。”

原来是说侯府里进上的东西,这本是成例,每逢年节,侯府里都要给宫里的娘娘们进上一些物品。宫里再富贵,供给再丰裕,但是每一样器物都有帐册记载,平日里的花用也都有女官们管着,而被禁锢在深宫的女人总会有不大方便的时候,这时有一个时常能送上物品银钱的母亲家就非常重要了,生活会变得更加容易。

武定侯府几代里都出过后妃,因此在这方面十分地明白,总能送上既不违禁又合用的东西。但是,这事情岂用得着在大家面前说上一回?

云娘便一点头,却将声音放得略大一些,笑盈盈地道:“我管家的日子毕竟还短,进上的时候只怕选不好东西,这一次便按先前贤妃娘娘时候的例,容妃娘娘觉得满意,那以后便也都一样了。”

敏儿嫁进四皇子府时,云娘进武定侯府的日子尚不长,与她也不熟识,可是阴差阳错,她却成了敏儿与四皇子成亲的媒人,在大家的眼中应该也是不同的,眼下容妃有意无意间又总流露出不同一般的亲密。便更引得人注目了。

方才两人刚说了一句话,云娘便能感觉到,承恩侯夫人的目光已经盯了过来,似乎她们正做着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而别的贵妇,表面上仿佛并没注意到,但其实又怎么能瞒着得过每一个人的火眼金睛呢。

大家都知道,云娘自然也心知肚明,容妃是在为四皇子做打算呢。

虽然皇后生下了嫡子,但是,眼下的皇上还不是以庶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更何况容妃所生的皇子也正巧行四,皇上也曾拿这个排行打趣。

是以容妃要与母亲家保持良好的关系,而武定侯府作为四皇子的外家,对四皇子自然要更加亲密。

可是,云娘却绝不会赞同,甚至她每一次进宫见过皇后并不去容妃的玉秀宫,唯有在专门宫妃接见眷属时才会进玉秀宫,在女官的陪伴下行礼说话,循规蹈矩,多一步不走,多一句不说。

可是容妃却不会这样想。

当初容妃被嫁到四皇子府上时,虽然也有许多憧憬,但最高的梦想不过是生下儿子继承王爵而已,至多亦不过取代家世不显的王妃,成为四皇子妃。

就在还是藩王侧妃的敏儿幸运地抢在另一位侧妃之前生下儿子后,她尚未从喜悦之中清醒过来时,又如坐云雾般地入宫,封妃。然后,她便又有了新的梦想,如果皇后不能生出嫡子,那么她的儿子在庶子中出身最高,又较出身相差无几的淑妃之子年长——自己的儿子会成为天下之主?

可是皇后竟然生出了儿子,将她的美梦打碎了。不过,人的贪欲没有那样容易消失,从她心中生出的欲念再不能湮灭,她无论如何也要拼上一回。

但这一切,她知道靠她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的,父亲随东海王就藩去了,嫡母失了诰命身份,她唯有把希望放在叔叔和婶娘身上,

只是想起来容易,但真正实行起来却难。宫规森严,平日里见面都是少的,更不必说单独在一起说话,眼下容妃在坤宁宫里倒抓住了这么个时机。而且她原也想好了,先不必果真说什么,只要让婶母亲觉出自己与她亲近的心意便行了,毕竟儿子还小,日子也还长着呢。

容妃十分地笃定,如今的武定侯府虽然不是她的父母做主,但是大家还不是都姓汤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叔叔和婶娘也一定巴望着汤家的外甥能登上大宝

可是,婶娘明显没有会意,反倒引来了别人的注意,容妃尽力控制住尴尬之意,心里免不了还在寻思:婶娘应该是不懂吧,毕竟她可能从没见过。只是,她终不敢再做什么出格的举动了,老老实实地退回到自己的位次上。

云娘也只当并无什么发生,依旧如常。

及至觐见结束,皇后娘娘留下了云娘,向她笑道:“你也未免太小心了,自家侄女,说几句悄悄话也没什么。”

云娘便笑,“虽然是自家侄女,可是一刚则国家法度不能废,二则万事须防防微杜渐,切不可让她们生出什么不该买有的心思来。”

按朝廷的礼仪,皇帝皇后面前,大家是不许在下面窃窃私语的,容妃虽然我没说什么不该说的,可内外勾连的意思却很显然,皇后偏又是心思细腻的人,现在身登高位,更容易多疑,自己何苦被猜忌呢?

且云娘自认论心机自己怎么也比不了皇后,是以在皇后面前从来都是坦然相待,也正是她如此,反让皇后不疑心她。

皇后听了云娘的话,心中那隐隐的不快消了下去,便笑着示意云娘到身边坐,“别人我不知道,只你我还是信得过的。”

云娘谢了坐,便向容妃起居的玉秀宫方向指了指,“年纪未免太小,也不够懂事,还请娘娘多包涵呢。”

总归是自家侄女,这句话云娘于情于理都要说的,且容妃在宫里出了错,武定侯府也要跟着倒霉,起码名声不好听。

皇后娘娘多玲珑的心思,有什么不懂,“怪都怪你的那个嫂子,面上贤良,其实心里却是藏奸的,庶女吃的穿的都不差,唯有教养不行。”

云娘方才见容妃言谈举止,便立即觉出她与贤妃差得远了,同样是没有什么准备入宫,可贤妃无子却有宠,掌过凤印,平过宫乱,行事滴水不露。苦是容妃处于贤妃的境地,恐怕当年在贵妃手下活不过一年。

云娘本应奉承一声皇后贤良宽厚的,可是她们俩人平日里什么话都说的,皇后哪里是真贤良,她对敏儿这样出身勋贵人家的女子尤其顾忌,过去防了十几年,四皇子身边也没有出身好的侧妃。

只是在那最紧要的时候,太子亲自给四皇子指的侧妃,她再不敢有一丝反对,反恐怕一着不慎被殃及,失了自己正妃之位,反而十分热心地张罗,先后给四皇子纳了两个贵女出身的侧妃。

如今她入主中宫正位,亦不能随心所欲,皇后的一切地位权势,其实都源于皇上,而当今的皇上,刚刚登基,许多人还以为他是个极软弱的皇子,只因幸运才得到大位,但是皇后却是明白的,皇上可是心思深沉的人,她绝不能有一点点的错处。

而打压宫妃,是蠢而又蠢的行为,皇后才不会做。

于是云娘又实实在在地道:“若是大嫂知道能有今天,定然将亲生的畋儿送到四皇子身边,哪里还会让敏儿捡了这个便宜呢,我想她现在一定后悔了。”

虽然在云娘看看来入宫没有什么好的,可是大家却不这么想,能进入后宫,那是许多女子最高的荣耀,大嫂若是知道敏儿能从四皇子侧妃一跃而成为容妃,早将畋儿嫁过去了。

“这都是命,”皇后娘娘道了一声,却将容妃置之脑后,她果真没有把容妃放在眼中,一个没多少心机的皇妃,对皇后来说不是什么坏事。却亲热地向云娘笑问:“如今你是什么打算?竟一直不想给你们家大人身边添人了?”

“嗯。”云娘点点头,近些日子她越来越感觉到这方面的压力,玉瀚的前程越好,大家便越是注意到他的内院,背后笑她太妒的;想送人进门的;一力规劝的,搅得她不得安生。

“已经有几位夫人劝我送武定侯夫人两个美人呢,”皇后愈发笑得开怀,“毕竟朝中三品以上官员,谁家没有妾室?只除了你家。”

云娘便答道:“娘娘只管赏,臣妾家里空屋子还有两间,一日三餐、四季衣裳的供应都少不了。”

“瞧你酸的,我开句玩笑你都不许,我哪里会做那讨人厌没身份的事,”皇后笑着,脸都笑红了,借着笑意盖了脸悄声问:“你可是有什么法子,也告诉我一声,我还想再生一个。”

皇后先前不信的,但是她母亲言之凿凿地告诉她,大家都说武定侯夫人有媚方,才引得武定侯身边连个收房的丫头都没有的。一次两次地说,由不得皇后不动心,皇上一直给她颜面,初一十五都要过来,但其实大多是面子情,并无实质。现在已经出了月子,她自然想多侍寝几次,再怀个孩子。

再过上两年,她到了三十五岁上,自然就该断红断绿了。

云娘再没想到皇后会问这话,也红了脸,“哪有什么法子,我们就是情分深,谁也舍不得谁罢了。”

“那你怎么养得这么好,哪里像生过孩子的人?”皇后瞧着云娘,见她一张脸上白里透了红,连粉都不用,却莹润得令自己都想捏一下,更兼眉眼温婉动人,也无怪汤大人喜欢得紧,也不怕外面的人笑话他怕老婆。

云娘倒还真有些法子,“现在奶着孩子,好补品没少吃,每天早上起来喝一碗燕窝粥,里面要加上红枣、酒酿蛋,晚上熬了花胶…”

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皇后每日里也吃,而且一定比汤夫人吃的还要好,可是她瞧着镜子里的自己,却一天天地老了下去,可见并不是这些补品有什么作用。心里却明白了,定是汤大人日日的滋养,才将汤夫人养成如此娇嫩的模样。

第163章 封

新皇登基第三年,方过了春节,太上皇于仁寿宫驾崩。

整个京城前一天还到处喜气洋洋,消息一经传出,各处都换了装饰,特别是三品以上官员们,急忙糊了大门前的灯笼,取下家中一应的彩绸花缎,换上孝服,俱到宫中哭丧。

太上皇对自己是有恩的,云娘一直不能忘记,如今跪在皇后下首,真心实意地滴下泪来,又拿出素帕子掩着脸哭。

晚上回到家里,也不免向玉瀚道:“这两年太上皇身子一直很好,却没想到突然间便去了,想想太上皇与我们一起逛琉璃厂的往事,心里就酸得很。”

玉瀚对太上皇也是极感念的,现在却又劝云娘,“太上皇虽然去了,可是这几年日子却过得极舒心,也算是安慰吧。”

云娘又岂不知道,太上皇自退位以后,便再不问朝政之事,于仁寿宫内静养,偶招祖父等老臣前去闲话,很有几分悠然自得。而朝中自皇上开始,谁又敢不恭敬?体面也是十足的。

其实,太上皇当初退位时几次昏迷,辄几欲死,大家都没有想到他能平安地过了古稀之年。

想到这里,心里的伤痛果然轻了一些。

皇上是孝子,丧礼自然极尽隆重,一应大事完毕,云娘自陵园处回来,方才歇下,就有皇后懿旨宣她入宫。

送丧时云娘一直陪在皇后身侧,现在却不知有何事,却也不敢怠慢,急忙换了衣裳坐轿去了,方到宫门前,早有大太监侯着,“轿子已经备了,还请侯夫人过仁寿宫。”

云娘听这语气,便知事关贤妃,如今已经封了太妃,且又十分地紧急,亦不敢再谦,赶紧再次上轿赶过去。一路上难免寻思,太妃是个最刚硬不过的人,处事又有手段,入宫几十年,从来没有生过什么事端需要家里帮忙,反是她一向帮着家里度过重重难关。

太上皇在仁寿宫静养后,一应后妃都没有带去,唯有太妃在身边服侍,宫里宫外外无人不知太妃的“贤”,当今皇上和皇后又感念当年贤妃太手持凤印出面平定皇城,为皇上登基铺平了道路,对太妃也极敬重。

现在能有什么事呢?

宫里抬轿子的太监都是专门练过脚力的,走得又稳又快,宫殿最深处的仁寿宫很快就到了,云娘下了轿,又有大宫女接着进去,就见贤妃素着一张脸,散了头发,身上穿了件青布道袍,坐在屋子当中,皇后穿着雪白的素服,正陪坐一旁说着什么,见云娘进来赶紧招她过来,“你过来帮本宫劝劝太妃。”

云娘上前施礼,又急问:“太妃娘娘,可有什么事?”

太妃瞧见云娘,却也道:“太上皇大行了,哀家准备出家修行,皇后娘娘却不许,你帮哀家劝劝皇后。”

两下里都要云娘听自己的,劝对方,云娘也顾不上先依谁,反先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原来她曾听过,先前本朝皇妃都是要殉葬的,后来虽然废了那怕人的规矩,可依旧会有皇妃走这条路,以彰显自已的贤德。

是以,她一直以为贤妃为了她的好名声更进一步而要殉葬,唬得心呯呯直跳。

现在不急了,便缓缓地劝道:“太妃娘娘,宫外的日子比不得宫里,山寺中尤为寒苦,您千金贵体哪里能受得住?果真想修行,不如就在宫中静修,岂不便宜?”

不料皇后却拦道:“太上皇在世的时候,就要封太妃为皇太后,只是太妃一直拦着才没有成,大行之前,太上皇又嘱咐皇上,一定尊太妃为太后,在仁寿宫里奉养,眼下皇上正与群臣们在前殿拟旨,太妃正要尊享富贵呢,哪里能静修!”

这话云娘也曾听过,却只当谣言,却不想如今皇后也这样说,倒也为难起来。贤妃进宫时位份便不低,后来又执掌凤印,但是终未能再进一步,一则是因为先前有皇后与先皇情谊非同一般,后来有贵妃专宠,另一则就是本朝武定侯府已经出过一位皇后了,便难在一姓之中再出一位皇后。

汤玉瀚一向不屑于以后宫之事为晋身手段,云娘则因知道一段隐情,亦对太妃最后能否得到后位并不在意,所以,干系最大的武定侯府反倒并不十分看重此事。

但不论怎么样,太妃果真能晋位太后,于姑姑亦是极好的事,太妃和太后,虽然只差一字,可是名分、供养可都是天差地别的,云娘亦愿意委屈了一辈子的姑姑能有一个富贵尊荣的晚年,因此便也顺着皇后的话劝,“太妃,皇上皇后一片孝心,太妃还是依他们吧。”

太妃却十分地坚持,摇头道:“哀家知道皇上和皇后的孝心,亦知你和浩哥儿也愿意姑姑好,可是哀家早打定了主意,太上皇在的时候,总要在侧服侍,眼下太上皇走了,哀家决不留在皇宫,将身舍出,了断尘缘。”

云娘听太妃话语里的坚定,便明白她的心意,一时之间倒不肯十分地再劝,又说了几句出宫的难处被太妃驳回后便向皇后道:“既然太妃一意坚持,皇后何必不从了太妃的心愿?”

皇后倒十分地不许,“皇上和本宫一向奉太妃如亲生母亲,现在太妃不肯留在宫中,让皇上和本宫如何自处?”

云娘再一思忖,便明白皇后为何如此坚持,皇上和皇后故然感念太妃的恩情,但其实他们相处日短,未必有如此真情,只是这一次册封,应该不只册封太妃为太后,恐怕还要将皇上的生母太妃也一同册封为太后。

皇上的生母位份十分低微,先前只是贤妃宫人,故而太上皇退位时只封她为丽太妃,仍在太妃之下,眼下太上皇故去,在册封之时,朝中便有不少文臣反对册丽太妃为太后。而皇上自然一心想册封自己的生母为太后,眼下的形势总绕不过贤太妃,是以最好将两人同时册封。所以皇上也好,皇后也好,自然不愿太妃出宫。

想通了此处的关节,又思如何才能两全。

这时太妃却先道:“皇上和皇后纯孝,太上皇自然是知道的, 哀家自然也清楚,只是孝不只在这上头,皇上和皇后能依本宫心愿行事,那才是至孝呢。至于册封,哀家亦请皇上册本宫栖霞道人的法号,哀家早已经令人在栖霞山布施建观,现已经初有小成,是以哀家明日便出宫修行,终身不再下山。”

栖霞庵在京城西北几里处,云娘曾经与玉瀚浏览,知那处风景绝胜,但山路亦险绝。近山顶的一处密林中果然正建一小小道观,也曾见匠人挑土运石,却不知原来那处正是栖霞观,更不知原来正是太妃布施建观。

因此赶紧道:“可是栖霞山极为荒僻,不通人烟,太妃如何能去那里?若是一定出宫,还不如慈云庵呢。”

太妃身处深宫,能令人在宫外布施建栽塔,自然用了些心力方才得成。此时便冷笑道:“慈云庵,那里可是清修之所?”又唯恐不能实现心愿,发下誓言“如果皇上和皇后再不许,哀家便从此不饮不食,脱下这身皮囊离去。”

云娘早已经没有相劝之意了,太妃恐怕恨极了厌极了这宫这殿,说什么也要离开的,此时反劝皇后,“太妃心意坚定,恐不能回转,且建栖霞观必是太上皇所命,亦算是先皇遗旨,皇后不如劝皇上如太妃所请,封太妃为栖霞道人。”

只以利益看,最反对太妃出宫修行的应该是武定侯府,因此皇后才急招云娘入宫,现在见她倒站在了太妃一边,便为难起来。

而且,太妃出宫,其实于皇后是有好处的,免得容妃仗了太妃的势心更大起来,因此此时便十分为难地道:“本宫亦不敢担逼死太妃的责任,这样大事,总要报知皇上。”

太妃见皇后终被说动,便站起身道:“你们随哀家到大殿上去。”

皇上和群臣们议事的大殿平日里是不允许女眷们进入的,即使是正宫皇后,也只在册封的那一天能上殿。但是太妃却在皇上昏迷不醒、皇子争斗不休、宫外□□之时手执凤印曾在大殿之上发下谕旨,一举平定了京城形势。如今她再次上殿,皇后自不敢反对,云娘更是只能随在她的身后。

早有人传了消息过去,皇上下了丹陛率群臣迎到了殿门前,太妃进殿,却并不坐,只立在殿侧道:“丽太妃在时,服侍先帝谨慎,又诞下皇上,理应册封为太后。至于哀家,先帝在时已经为本宫在栖霞山修建栖霞观,故而哀家近日即辞别皇上明日入观修行,终身不再出观。”

皇上便跪下哭道:“太妃于国有大功,先帝亦赞不绝口。朕一向视太妃为亲母,正应册封为太后,奉养于仁寿宫,如今太妃何出此言,置朕于不孝乎?”

太妃便上前扶起皇上,“皇上仁孝,先帝在世时常赞许之,本宫亦深以为然。如今本宫入观修行,乃本宫多年夙愿,如皇上果能成全,才是至孝。”

此时众臣亦叩头恳请太妃留在宫中,亦有人反对丽太妃晋封太后,太妃只摇头道:“哀家修行,众臣不许再拦。更有先帝之丽太妃,抚育皇子,福泽□□,理应封为太后,陪葬陵寝,四时供奉。”说毕,转身回了仁寿宫。

太妃强势出面,压住了众臣的非议,为丽太妃争得了慈孝太后的晋封,而她亦被封为栖霞仙人,皇上亲命钦天监择吉日送栖霞仙人入观修行,并命内府,今后栖霞仙人的一应供养,均按太后的份例送入山中。

皇上和众臣之所以轻易地同意了太妃的意见,一方面是因为太妃威望颇高,一方面就是大家听了太妃的话后都觉得这两个事项都是太上皇之意,是以不敢再反驳。

唯有云娘,听的时候便带着心事,便发现其实太妃只说太上皇同意她在栖霞山建道观,却并非太上皇同意太妃出宫修行,可是这样的事情她又如何敢说出来呢?

第164章 栖霞

正值盛夏,云娘带了一儿一女到栖霞观看拜见栖霞仙人。

栖霞观虽然只是新建的小观,可是因有栖霞仙人在此,故而已经成为皇家道观,除最初太妃命人建的小院,又有一处大殿正在修建,观外亦驻了官军。

与慈云庵比起来,栖霞观的规矩要严厉得多,寻常人根本到不了山门外,唯有栖霞仙人的娘家武定侯夫人可以递帖子,待仙人许了才能进山一见。

云娘也不过是第二次来,第一次栖霞仙人只留了一顿饭便赶她走了,这一次她索性带了儿女,摆明了要住上一日,她是想陪一陪姑姑的。

见了两个雪团般可爱的孩子,姑姑果真绷不住了,抱起崑儿道:“才两三个月,就长这么多了。”又拉了岚儿笑,“这孩子倒会长,专挑父亲母亲的长处学,竟是难得的美人坯子。”

云娘便笑,“崑儿可不正是长的时候,现在一岁零一个多月了,上次抱到宫里时还不会走,如今能跑能跳的,带着他特别的累人。”又瞧瞧女儿,“岚儿越长越懂事了,都懂得帮母亲照管着小弟弟了。”

先前云娘带儿女去宫里,姑姑虽然不大亲近,可云娘看得出她眼中的喜欢,现在见她放下在宫里的那些端庄严肃,便说起儿女经来。她想着,姑姑一人住在这荒僻的山中,一定是寂寞得紧,应该是愿意听这些的。

果然她们的话题就没离开两个孩子。

到了晚饭时分,只摆出了几样菜肴,因上一次来时姑姑赏的饭菜还有几十样,云娘便抬头看向姑姑,还不及问,姑姑便笑道:“这是跟我一起吃,就简单些,若是你要吃客饭,一百样菜也是有的。”

云娘便放下心来,她来,很重要的一样事便是看姑姑的生活可好,东西可曾缺乏,皇后娘娘虽然是个周全的,但难保宫女太监们见姑姑出了宫便狗眼看人低了。若有什么不足的,武定侯府自然要补上。

两个人带了孩子一同用了晚饭,两个孩子亦不常出门,今天竟然到了山中,竟什么都觉得好,玩乐得够了便呼呼地睡着了。

云娘便嘱了丫头婆子们小心看着,与姑姑携手退出去,“今天没午睡,晚上便困得早,他们睡了,我们也正好说话。”

山间幽静,入了夜就更凉浸浸地上来,早有人送来了皮毛披风,裹上竟不觉得热,云娘剔了剔灯蕊,“祖父和玉瀚亦十分惦记姑姑,只是进不了栖霞观,来前一再嘱咐我陪姑姑说说话,看有什么缺的,只管告诉我,家里备了送上来。”

“我什么也不缺,你回去告诉父亲和浩哥儿,让他们只管放心。再替我代话给父亲,嘱他用心保重。”

上一次来拜见栖霞仙人时的对话差不多就是这样,云娘便赶紧起身应了,又将家里的事说给姑姑听,“祖父还是过去的老习惯,每日起床先打一会儿拳,然后养神,身子还是那样健旺,脾气又好了许多,再不发火的。大哥前些天来信了,先帝事情出了的时候,皇上曾下旨给东海王,令他在府中设祭,不必回京,故而大哥也没有回来,又说在那边一切都好…”

静修的小屋里没有别人,云娘说了半晌,见姑姑端坐无语,心中恻然,大约姑姑是恨武定侯府的吧,正是为了侯府,她几乎失去了一切,到了晚年,一个人在这荒凉的观中清修,便止住了话,正要起身告退。

不想姑姑却开口道:“我实在是太累了,一定要从宫里出来,对不住府里,也对不住你们,以后的日子,浩哥儿和你自己挣去吧。”

云娘哪里想到姑姑会这样说,赶紧道:“家里一向借姑姑的力甚多,姑姑何出此言?如今姑姑在山中清修,只管珍重身体,颐养天年。”

越是对朝局懂得多些,云娘便越是明白姑姑为武定侯府做过多少:玉瀚年少时为皇上所赏识正是姑姑时常将他接到宫中,又在皇上面前为他扬名;当年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如果没有姑姑,武定侯府可能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后来太子复出、玉瀚回京中也都有姑姑在宫里的运作;至于皇城动乱时,姑姑更是直接帮助了玉瀚;哪怕是现在,她在栖霞观里清修,皇家也不能忽视武定侯府出来的这一位太妃。

而且云娘还是知道一件隐密,所以她更懂得姑姑的牺牲,她所做的这些,正是将她一辈子的幸福都断送了才得到的啊!

“其实我可以做得更好,可是我没那么做,”姑姑轻轻笑了一声,“你知道吗?我可以当上皇后的,还有太后,而且我还可以有孩子的,但是,我都没要。”

云娘大骇,她一直以为姑姑没争过皇后和贵妃,现在才知道她原来没去争,而且还有皇嗣,带了汤家血脉的皇嗣,她也就那么轻易地放弃了。如果真有那个皇子,局势早不会如眼下一般了。

山风吹过,啸声阵阵,似乎要将栖霞观吹走,云娘身上的寒意更重,她将披风裹得更紧,嘴唇打着战,什么也说不出。

“我现在应该留在宫里,帮着容妃对付皇后,扶植四皇子…可是,我实在太累了,也实在太烦了,再也不能留在宫里了,你和玉瀚就是恨我也是应该的。”

“不会的,我们怎么会恨姑姑,”云娘醒了过来,急忙道:“姑姑,你应该过自己愿意过的日子!”

姑姑锋利的目光盯在云娘脸上,“你真这样想?”

“自然是真的,”云娘并不躲,“玉瀚和我都愿意姑姑顺心遂意。”

真心实意是能看出来,也能感觉到,这时候栖霞仙子却又担心起,“那你们?”

“这些日子玉瀚也说,如今皇权稳固,京城上二十六卫中的叛贼余孽已清,他也正在想外调边塞,建下军功,为立身之本,亦传承武定侯府的声威。”

“也不枉我喜欢浩哥儿,他毕竟是明白的,伴君如虎,即使有再深的情谊,日子久了,也难免没有疏忽,便是嫌隙渐生的时候,出去走走正是好主意,”姑姑说着便笑了,“而且我们武定侯府以军功起家,若要维护侯府的荣耀,必得有军功的。”

这些道理玉瀚也都向云娘讲过,且她早非吴下阿蒙了,自然也都懂的,“玉瀚请调成功,我便也要带着孩子们随他去边塞了,那时候恐怕就不能常来看姑姑了。”

“边塞苦寒,你是南人,在京里尚且不大习惯呢,且孩子们也小,不如就留在京城,等玉瀚立下军功回来。”

云娘摇头,“既然苦寒,我更要过去与他在一处,至于孩子们,怎么也舍不得分开,就带在身边,也好教养。”

“也是,你们小俩口再分不开的。”京城里谁不知道武定侯夫妇正是神仙眷侣,两人都爱书画,一个会画,一个会织锦,画的画织的锦都是买不到的好东西,又有人知道了他们每到沐休时便喜欢携手在琉璃厂里闲逛,专拣他们看过的书画买,毕竟他们肯停下脚看上一看,就是好的。

大家都说,这样的情投意合,只能是上天安排下的宿命,可是栖霞仙人却知道,就算上天眷顾上他们认识了,可是他们能走到今天却并非全是上天安排,而是他们俩儿同心同德走过来的。当年他们并不是结发夫妻,又非门当户对,反对的人不知凡几,就连自己也曾要给浩哥儿身边添两个人,可是现在侯府里还是没有一个侍妾,只两个人亲亲密密的。

如果当年自己能咬紧牙关,坚决不进宫,他是不是也能侍自己如此呢,应该也能的吧。想到这里栖霞仙人笑了,“如此,我便都放心了,你明日就带孩子们回去吧,若念着我,便给我织一幅锦画,自己再不必过来了!”

云娘在先皇万寿节时献上去的江南风景的锦画一直很得先皇喜欢,就放在仁寿宫中,后来随葬帝陵,因此京城里十分追捧她织的锦画,除了皇后娘娘一处献过一座四幅的屏风,玉瀚再不许流出去一幅,因此那些人只得想法子淘她早年织的百蝶穿花、翠叶、荷花等妆花纱,一经认定是她织的,身价便翻上去百倍。

此时便笑着道:“其实也只是一般的锦,只是徒担个虚名罢了,姑姑既然要,我手中还有,回去便送来。”

“我不要你织好的,我想要你帮我织一幅风景的。”

“可是江南风景?”

“并不是,要什么样的,等我告诉你。”姑姑便挥手道:“回去睡吧,明日一早还要赶路呢。”

云娘赶紧答应,回去让玉瀚帮自己画了图,用心给姑姑织一幅是应该的。且她一向知道姑姑性子冷清,如今能与自己说这么多,已经很难得了,依言回房睡了,第二日吃过早饭便拜辞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