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想说什么,却掩住口,让云娘吃茶,自己也喝了两口,便笑道:“午时已经快到了,总该让人将他们叫回来进午膳。”

云娘亦笑,“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如果不管他们,连饭都不想吃的,只玩个没够。”

不想,几个孩子倒是不用找便回来了。云娘见他们个个脸上都见了汗,便知玩得开心,果然寿安公主第一个拉着岚儿的手跑进来,咯咯笑着,“岚儿姐姐的骑射果真是最好的!她还能在马上站立起来!”

皇后娘娘哪里懂得,唬得赶紧道:“立在马上有多危险,若是一不小心掉下来可怎么办?可不许再这么着了!”

岚儿便笑道:“娘娘,臣女练得多了,并不会有事的。”

寿安也笑着帮岚儿分辩,“母后,你是没有亲眼看到,岚儿姐姐在马上还会蹬里藏身、铁板桥好多本事呢,再不会从马上掉下来的!”

就连太子也道:“岚姐姐骑术果真好!”

云娘瞧了一眼岚儿,正满脸的得意,心道玉瀚说的不错,岚儿的功夫都是花架子,专能哄外行的人,明明崑儿的骑射是玉瀚亲手教的,又不缀寒暑地练习,根基十分地扎实,马术高超,放箭向来例无虚发,却默默无闻,不得人夸奖。

只是在这时候,她也不好揭岚儿的底细,只笑道:“这都是辽东小孩子们常玩的,算不了什么。”

“但若练出来也是极不易的,”太子小大人般地又赞了一句,却又笑道:“崑弟的功夫应该是武定侯亲传的了,若不是年幼力气还稍弱,恐怕教吾的师傅都比不了。”

云娘才知太子果真也是学了些武学,能看得懂这些便不简单了,不禁点了点头。

皇后听了,也笑,“武定侯可是武探花出身,虎父无犬子,崑儿自然不差。”说着吩咐道:“天热,你们都换了衣裳再来吃饭。”

云娘叫跟着的丫头将备好的衣裳送去,一时之间,午宴已经摆好,却不肯如常例令外眷去别殿,而是就留在坤宁宫里一处用了。

临别时又拉了云娘的手,“你回来了,我心里竟舒畅了许多。”

云娘便笑道:“那我便常来与娘娘说话,只娘娘不嫌烦就好。”

“我只盼着你来还不够呢,哪里会烦。”皇后笑道:“想来你们府里的事情亦不少,你待忙过了便来。”

作者有话要说:儿童节,大家快乐啊!(把自己当成儿童,放松一天吧!)

第204章 本事

皇后娘娘说的不错,云娘自回了武定侯府,颇是忙碌了些日子。

辽东带来的和和东西都到了,总要安置整理收拾一番,再打点出送给各处的礼物;身为离京数年的武定侯夫人,与京中贵女们的应酬少不了;家里的事情自然也要重新接管下来,不一而足,难以事事详述。

好在事情纵然多,却难不住她,毕竟做了好几年的辽东总兵夫人,有什么没遇见过的大事难事呢?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在云娘的心里,却将大半精神用于心岚儿和崑儿的教养,玉瀚和自己固然自他们小时便用心,但是他们毕竟在辽东长大的,对于京城里的风俗人情懂得还少。特别是岚儿,也该请个宫里出来的教养嬷嬷,纵是不能全按贵女培养,但总要知道些,特别是自己在这方面也十分欠缺…

岚儿见母亲为她请了教养嬷嬷,十分地兴致勃勃,向云娘道:“母亲,你只瞧着我的吧!”将那嬷嬷请到自己院子,请嬷嬷讲了两日,然后就告诉母亲,“我已经将要学的都学会了!”

云娘哭笑不得,“我虽然没在高门长大,可也听过人家的小姐都是在嬷嬷手下练上几年学那风度仪态呢,你这才两日,能学会了什么?”

“我的风度仪态自然是好的,才学底蕴也是够的,这些都不需要学,我不过让嬷嬷讲讲她的见识而已。”岚儿说着就笑了,“母亲,前些日子我应下的那个诗会的一个贴子就是明日,你等着瞧我的吧!”

因自家初入京城时的特别情况,许多人都知道岚儿在辽东长大,长于骑射。只是京城里的小姐们哪有几个骑过马的,是以除了在宫里与太子们玩了一回,就再没有机会,倒是诗会什么的贴子不少,岗儿挑挑拣拣地选了一个准备参加。前两天祖父知道了,还替岚儿担心,只怕她出丑。

云娘却知道岚儿读书识字并不差,就连诗也能做几首。因此只帮她打理了衣裳首饰,安排了车辆侍女,最后嘱咐道:“这一次诗会请的都是各府的小姐,我便不好陪着过去,但是想来别的事也没有的,只是你以平常待之即可,我们家倒也不用你非要有什么名气才好。”

“但是我也不必雪藏才华的吧?”

以武定侯府如今的地位,根本不必顾及别人,云娘便笑了,“都随你心意了。”

果然岚儿去了非但没有怯场,几首诗下来还得了些小小的声望;接着又有几次闺阁女子们的雅会,她亦在弹琴画画这些杂项上大出风头。原来更没有人比岚儿喜欢处处涉猎,因此每有机遇,露出一点便惊艳四方。

一时之间,岚儿便颇为得意,大有将京城贵女都不放在眼中的意思。

云娘自知岚儿也有骄傲的本事,而且她还有些能为并没有展现,若是到了时机,怕还是要引人瞩目的。

就比如她岚儿还长于绣兰,绣品正是她书画的翻版,一块奇石,几茎疏叶,点缀两朵素雅的小花,旁边题了字。就连眼界颇高的云娘,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绣的兰亦不如岚儿的清雅疏朗。

可是,自己的女儿自己最清楚,岚儿远不及崑儿肯用功刻苦,精益求精,从来学了些皮毛便不再深入。但她真正的本事,其实却在这里了,能将这点皮毛的东西挥洒自如,幻化得异彩纷呈,让人看不穿她的深浅。

云娘只怕她因此便更不知天高地厚,想了两日向她道:“既然回了府里,我正要重新接过家事,不如你跟我学管家吧。”这处理家里的杂事,可没有什么讨巧的东西,日常过日子,柴米油盐的,最是单调,但却没有人离了它。一是煞煞她的性子,二就是她日后少不了要嫁到高门之中,那时候自己过日子,管家总是必要的。

岚儿看了看帐本,“这又有何难?我方才在心里算了一下,这一页数目都对。”

云娘便笑了,“你既然只会如此看帐,那家里家外的管事们岂不要将你糊弄?想管好家,可不是会算数就行的。”想当年,她初接玉瀚的私产,帐本看起来都没错,但是铺子里的情形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岚儿毕竟是贵女出身,别的事情再机灵,可在银钱上再不如云娘从小便懂得生活艰难的,因此半晌方醒悟过来,“如果有人特别拿了一份看起来都对的假帐,果然我就被骗了!”却又问:“母亲,那可怎么办?”

云娘便道:“这才是我要教你的呢。”

岚儿之所以学了许多杂学,就是因为极喜欢各种新鲜的东西,眼下立即便对管家之事生了好奇之心,倒催着云娘,“母亲,你赶紧教我怎么管家。”

云娘却将帐合上,“若说管家的事,看帐还不是最重要的。”

见岚儿一双扑棱棱的大眼睛看着自己,便笑了,“管家可不是有了什么事记个帐,再让这帐数目与实际一样,那是帐房先生的事,而管家的人应该做什么呢?”

“当家人最要心中有数,家里有多少田,多少铺子,每处田能交多少粮,每间铺子有多少收益,都要清清楚楚。再就是要明白家里有多少花销,什么是必要的,什么可用可不用的,再有什么定然不用的。两下相加,便是量入为出,再有,无事时思有事,总要备出些银钱预防万一…”

这些道理一摆出来,倒将岚儿果真听住了,她又是不服输的,因此倒用心管起家事来,云娘便渐次地将武定侯府的一些事情交给她。

杜云娘这一次进京,与她当年自江南进京可是完全不同的,不只整个侯府,就是宫中对她也非同一般的热情,更无论京城各府的女眷们。更有许多人来探听岚儿和崑儿的消息,露出结亲的意思。

但凡做父母的,都十分盼着儿女出色,可是儿女果真出色了,又免不了担忧起来。

岚儿才十岁,在辽东时就有少年向她示好,幸亏她还不明白,只当小伙伴们在一处玩,可是就在那偏僻之处,一向不大与朝中诸臣往来的靖海侯还特别带了妻儿过去求见;今日就连皇上也打趣要把她指给自己的儿子。

但岚儿的亲事,决不能这样轻易许了,总要用心挑选,还要她自己情投意合,就像自己和玉瀚,不,比自己和玉瀚还要好,因为她不需要经历自己和玉瀚曾经走错过的路。

因此,再听哪位贵妇提到岚儿的亲事,云娘便一笑道:“先前我们曾遇到过一位世外高人,说岚儿不该早定亲事的,因此这些年,她父亲竟从没有提起过,我也是这个意思,还是再等她大一些的吧。”将人都拦住了。

至于崑儿,云娘亦有打算,他毕竟年纪小,父亲出征时在府里闭门读书习武倒是正好,学得了本事,因此就是与皇子们来往,也不过一旬一次的沐休时间,总是有限的。

一转眼便到了过年的时候,这一年武定侯府里不同一般地荣华富贵,皇上皇后赏赐下无数的东西,太子及皇子们亲临贺喜,至于公侯高官女眷们拜访的车辆往来不绝,再没有过的体面——当然这一切自然来自在前方征战的平南将军。

玉瀚到了西南,挟雷霆之势带兵将被围困了几个月的车里宣慰抚司自蛮人手中解救出来,然后驻军顺宁、车里一带,收整临江伯被蛮人击溃的大军,准备再战。

云娘已经收到他十几封的信了,时常在无人时将那些信都一一摆开,从头到尾读上一遍。其实很多信她几乎背了下来,但是她还是喜欢读,看着信纸上他的字,正与他的人一样,十分地挺拨、英俊,再用手在上面描过,便感觉到他写信时的思绪。

西南的形势与辽东并不同,如果说玉瀚在辽东以狂风暴雨般的猛烈来对付夷人,那么他在解了车里宣慰抚司之围后,便再不能以辽东铁骑如那般一路碾压过去。

毕竟西南与辽东地形截然相反,自车里宣慰抚司再向西南完全没有一马平川之地,而尽是连绵不绝的山脉,其间又隔着数条奔腾汹涌的大江,骑兵完全无法渡过;所有物资极难运送过去,军粮不继,粮食价比天高,况且又有烟瘴之气,北人到了多生疾病,先前临江伯便大意之下在那里吃了亏。

不过玉瀚还要自己放心,他先前初到辽东时也是败过的,但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一次的失败,他如今才能想出许多办法,才能不急不躁地停在顺宁和车里,稳稳地与蛮人周旋。

云娘自是放心的,玉瀚生性恬淡疏朗,可他却是有着雄在大略的人,西南之局势,他早看得很透,现在也想好了应对之策,自然会得胜。

只是她还是很想念玉瀚,就如他想念自己一般。玉瀚的书信后面附了几页纸,正是平日里略有空闲时随手写下的,看到了什么,吃了什么,军中有什么事,一字一句,平淡得正如两人在一处闲聊般,字里行间却都是思念。

可他却不肯让自己过去,只为了那里的难。在京城人看来,数日间铁骑便能兵临城下的夷人才是天|朝真正的威胁,便是寻常百姓对于辽东的情况也能说上一二,可是对遥远而又陌生的西南却一点也不了解。若不是大名鼎鼎的临江伯在那里折戟,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天|朝在西南的战争。

云娘并不怕艰难,可是她亦知道眼下自己不该过去。玉瀚正在重整军队,将不适应西南的重骑兵替换下来,接下来要带大军自车里再向西南,一路上行军作战,带着自己只能是累赘。

如今自己在府中管好家事,照料祖父和孩子们,便是最难令他安心的了。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曼曼的云扔了1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6-05-31 19:23:00

第205章 偶遇

京城里的新年比起辽东又是另一番喜庆,云娘做为诰命夫人自是要入宫庆贺的,且她如今已经被排在外命妇的最前面,与宗室里一位辈份最高的亲王夫人分别领着两排外命妇行礼拜见。

如今玉瀚已经将武定侯府的尊荣推高到祖父也未曾达到过的地步,而这荣耀便都落在了自己和孩子们的身上。

岚儿得了皇后娘娘的特别恩旨,随了云娘入宫领一年中最隆重的宫宴;而崑儿,也随着曾祖父入朝,并且在这一天被封为武定侯世子。

整个正月里,家里人来人往,各府贺喜送礼请酒,云娘虽只带了岚儿和崑儿略做应酬,但也日日不得闲。

年刚刚过去,祖父便招了她过去道:“你带着两个孩子回江南住些日子吧。”

云娘自跟着玉瀚到京城,再到辽东,便没能回过江南,纵然书信往来不绝,可她如何能不想娘家呢?

只是眼下,玉瀚在西南,自己方回京城没多久,家里又有年迈的祖父,况且京城到江南中途遥远,往来不易,她只能将思念放在心底。原想着再过些时日,待西南时局平稳些,她去看玉瀚时顺路过江南住些日子,倒不想祖父提了出来。

云娘本该拒绝的,可是她却说不出,因她着实想回去,回到盛泽镇,回到杜家村,看看父亲母亲、兄弟们和姐姐,她还想看看自己的织厂…

祖父便笑了,“既然想娘家了,就回去吧,这也是浩哥儿的意思。”

玉瀚给自己捎信的时候自然也写信给祖父,不想他在西南军务如此繁忙之时,竟还虑着这些小事。云娘便将自己的打算说了,“再等上一年半年的,西南的情况好了,我去看看玉瀚,顺路再回娘家住些日子就行,不必眼下兴师动众地专门走上一回。”

祖父摇摇头,“浩哥儿和你都是重情的人,两个孩子们都已经大了,还没有见过外祖家呢,就让他们跟你一同去江南住些时候吧。等再过上几年,他们若是谈及婚嫁,便更难出门了。”

再看六孙媳妇早已经满心想回去了,只是因自己年高而不好答应,便又笑道:“也不只为你,这些时候家里的客未免太多了,你带孩子出门,也正能清静一些呢。”

正月里功课都减了,皇子们来得越发频繁了,尤其是四皇子,他本是武定侯府的外孙,先前每到南书房放假时过来看望老武定侯,给武定侯夫人问好,再与侯府的公子小姐见见面,也只是平常,正月里便差不多日日过来。

至于太子,他虽然没有那样频繁,可是过来的缘由却更不能忽视,遵皇后之命往来侯府,或传话,或赏赐,或问好,更与岚儿和崑儿日渐相熟了。

年纪相仿的小儿女们,在一处却正玩得来,太子和四皇子与岚儿、崑儿渐渐熟了,友情便日胜,尤其是两位皇子对岚儿,皆十分地相让,竟没有一点皇子的架子。

眼下祖父亦看得明白,云娘懂了,且又欣喜,出嫁了的女子能回娘家不易,尤其是她这种相隔千里的,不想却能借此机会回江南住上些时候。可又转念一想,“待我为祖父操办了生日之后再回去。”

祖父就要过八十二大寿了,当年八十大寿时玉瀚和自己在辽东便没能回来,今年她在京城,无论如何也要为祖父操办好庆寿的诸项事宜。

老武定侯神情淡淡的,“其实不过是虚热闹罢了,办不办的又有什么?”但其实他心里却极开心的,当年他这一代的人,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就连老皇上也过去好几年,他却熬过了种种的难关,看着孙子将侯府日渐光大,哪里能不得意呢?

且到了这高龄,寿日便过一个少一个了,虽然八十寿辰时他一定不许孙子回来,但是眼下孙媳要为他操办,他却是极意动。

云娘度祖父之神色,倒也能将老人家的心思猜得七七八八,只笑道:“先前我回不来是没法子,眼下在府里,却一定要大办的!”

在辽东这许多年,大宴不知办了多少次,这一回云娘更是拿出十分的精神来,在侯府里开了九天的宴席,遍邀了京城显贵,将寿筳办得极是风光。

第一日,皇上亲自过来为老侯爷祝寿,第二日太子带着兄弟们给老侯爷送寿礼,这在京城里也是极少见的,除了皇亲、承恩公侯两府之外,竟是第一份,可谁又比得了,毕竟武定侯为天|朝立下的功劳也是一时之翘楚!

但寿筳最热闹的却是最后一日,云娘将汤氏宗族之人,包括先前分家出府的各房全部请了回来,祖父同辈的几位长者们坐在上席,下面孙男娣女们将屋子挤得满满的,家里又备了南北戏班、说书耍戏的,宴上水陆兼备、山珍海味,从宴初起就没有断过的祝寿之语,更是让祖父极为少见的开怀大笑起来。

宴罢,老武定侯招了云娘过去,叹道:“祖父这辈子,年少得志,中年荣耀,到了老年竟又能得以享受如此的福气,中间虽有失意的时候,但毕竟都过去了,总算不枉过了!”

云娘笑道:“祖父本就是有福气的,怎么倒叹了起来,如今正应该享福才对呢。”

“我叹是因为再不想我的福气是从浩哥儿和六孙媳妇上得来的。”先前老武定侯对六孙子并没有多关注,对这个六孙媳妇更是十分不满,却不想临到自己老了,武定侯府却要他们来支持。

因此,纵是铁石心肠,老侯爷也有了感慨,“我招了你来,就是想告诉你这些。”又摆手道:“你带着孩子们回江南吧,替我给亲家们送些东西,感谢他们养了这样的好女儿。”老武定侯再不会说出自己错了的话,但是他会亲自为亲家备了礼,也已经是平生头一回了。

云娘应了,谢了祖父回来便收拾了行李,带了岚儿和崑儿回江南。

他们一行专门包了一艘大船,自船出了港,云娘便指着两岸给孩子们讲了起来,“当年娘从江南到京城时…”

那时是从江南到京城,眼下她却是倒着讲的,每到一处,都有许多的故事,岚儿和崑儿正是第一次下江南,亦兴奋不已。

伴着一路的回忆就到了江陵府,如今三弟和三弟妇正在江陵府住着,又有江陵府赵知府的夫人早遣人乘小船送来了帖子,请她到府里作客,云娘必要是停上两日的,而且此时又正逢端午节,江陵府赛龙舟是极有名气,她便想借此机会带着岚儿和崑儿看看,再顺路一游当年她与玉瀚曾经玩过的地方。

大船靠了岸,云娘听得下人回禀赵夫人等一众夫人皆按品大妆在岸边等候,便也穿戴了诰命服饰,见人抬来了车轿,便笑着摆手道:“不必如此麻烦。”京城里极讲究这些,可云娘回了江南,便觉得到了家,过去坐船自跳板走下早习惯了,亦不愿如此麻烦,便携了岚儿和崑儿一道下船。

江陵府的港口自是极繁华的,他们这一艘大船到了,马上便有许多小船围了上来,卖粥的、卖炸鲜鱼的,卖点心的,卖鲜果的,早看出船上人家的富贵,扯着嗓子叫卖,皆是为了讨生计,但这些江南最常见之物却让云娘越发地觉得亲切起来。

转眼见一艘小船上放着荷叶荷花,这营生更是无本的生意,多是家贫无着落的人清早到水边采了新鲜的花叶,只要一两个钱就随人意挑选,挣碗饭吃。

云娘向来是喜欢花的,尤其是江南的荷,更是心头之好,先前穷时还时不时地买了两枝摆在案头,如今便向那花看去,心思便略微一动。岚儿就早知道了,母亲再不买外面的吃食,只怕不干净,如今去看,一定是喜欢那花,便笑着向那小船招手,“卖荷花的,给我们拿几枝来。”

那卖荷花的原本挤不上来,现听了这贵人招唤,哪里不奉承,赶紧划了小船上前,手里捧了满满一把荷花荷叶,却将身子躬得低低的,语气里要多巴结有多巴结,“夫人、小姐,我这荷花是五更天在清水湾那处采的,最是新鲜漂亮…”

云娘听了声音却怔住了,再向脸上一看,正与那人四目相对,果然不错!

只是再不想他们还会再见面!

作者有话要说:写到这里,心里特别的痛快!

第206章 故人

杜云娘看着**,虽然还认得出,模样却变了许多,原来还不错的皮囊已经被讨生计的艰难磨得没了,额上、鼻侧那几道深深的纹路更是显出他平日里便时常皱着眉,苦着脸,粗糙而棕红的脸定然长年吹着江风,还有拿着花的那手,黑脏而蜷曲着…真不想他如今沦落到这地步!

饶是杜云娘经历过大风大浪,见多识广,竟也一时怔了一怔。

那边**更是傻了,眼前这个戴着七凤金冠,上面镶着无数珠宝,身上穿着大红绣花衣裙,又披着金光灿灿披帛的人是杜云娘吗?

当然不可能错,因为她几乎与自己在盛泽镇上最后一次与她相遇时没有变化,还是那样年轻秀美。不,这样说也并不全对,她身上还是多了种感觉,与先前不同,**只觉得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仿佛天上的仙女落在了凡尘。

而他还没有忽略她身边那两个一身锦绣的小儿女,一定是她的孩子,从面容上便能看出来,况且那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挽着她的手,神态是那样的亲密,再不可能是别人的。

是了,不能生养的是自己,当年云娘是白白背了不能生养的罪过,她嫁了别人自然会生儿育女。

其实**早就知道云娘再嫁后过得好,就是他离开了盛泽镇到了江陵府,也一样听到了许许多多的传言,可是他再没想云娘能过得这样好,远远超过所有人传说的。

如果…平日里他会时常想,老迈不堪的爹娘也会时常念叨,可是到了如今他却再想不下去了,云娘早不是他能想的了。

恍惚间,**手中的一捧荷花荷叶都落了下去,正在江面的数只小船间,那花和叶是不沉的,就浮在水面上,在云娘身侧的岚儿便“呀!”地一声叫了起来,又笑道:“都撒在水上倒也好看!”说着便转身向后面的小丫头道:“是我们叫他来买荷花的,掉了便算我们的,拿几两银子赏他吧。”

这时赵夫人见武定侯夫人并没有乘轿,而是自船上走下来,便早带着一众官夫人迎了上来,正在岸边,与云娘母三人只隔了几步,便笑道:“小姐从京城来,不知道我们这里最多的是荷花,根本不值钱的,哪里要几两银子?虽小姐宽厚,但也只拿一把铜钱给他便尽够了。”

说着,赵夫人身后的仆妇早走上前,将一把铜钱扔向**的船,几十枚铜钱落到船上发出一片叮当声,又有些钱却掉落到水中,噗地一声沉了下去,却也不管,只口中不饶人的,“我们江陵府的人再没有你这样的,为了讹人将荷花荷叶故意掉到水中,真是在京城贵人面前给我们江陵府丢人!”

虽然赵夫人拦着,可是岚儿身边的丫头哪里会不听小姐的话,且在她心中,几两银子又算什么,因此亦从荷包里拿出一个银锭子来,她会些功夫,手头也准,正将那银锭子扔到了船正中间,却笑,“拿去吧,我们府上最是怜贫惜弱的,再没有让人吃亏的时候。”

那些卖粥卖果子的俱笑了,又都纷纷道:“今日郑大得了巧宗,一把荷花荷叶竟得了这许多的钱,可是要请我们吃酒。”

云娘早转了头,携着岚儿和崑儿一同下了船,拉住赵夫人不让她福下去,又笑道:“你们家赵大人可是我娘家的父母官,再不必这些虚礼的。”

赵大人到江陵府任职之初便到杜家村拜访过杜老爹,又给先皇亲笔手书“耕读人家”的匾行过礼,是以云娘总要给赵夫人颜面,因此她特别妆扮了应她之邀到知府家里坐上一坐。

赵夫人便躬身道:“我与我家大人一同去过杜家村,夫人的娘家果真无愧得先皇称赞之家,家风清正,待人宽厚。特别是皇上新政初下时,夫人的娘家是乡绅中第一个交税的,又劝着众人,我们家大人感念得紧。”十分恭敬地请云娘入府,又请酒唱戏宴客。

三弟和三弟妇也在宾客之列,云娘与赵夫人等应酬之后便叫三弟妇过来,笑着问:“方才在岸边我便找你,只没看到。”

三弟妇便笑,“我自然在后面,想着待知府夫人请过之后,我们家人自然有机会说话,便没有十分上前挤着。”又笑道:“如今在座都是官夫人,我倒不好一直在这里呢,不如我带了岚儿和崑儿,姐姐且先忙着。”

云娘便点头,果然眼下也没有空,便将岚儿和崑儿交给她。

自当年奚知府被罢了官后,又经历了两三任知府,再一直到如今的赵知府,并没有如奚知府那般贪弊的,因此江陵府倒越发地繁华了。

今年赛龙舟之事便极盛大,赵夫人便一定多留云娘一日,看过那盛事方才依依一舍地送去她离开。

云娘这才到了三弟家,原来三弟中了秀才之后,依旧一心向学,虽然于科举之上再无寸进,可是却搬到了江陵府住,为的这里文风远较吴江县胜,又有许多士子可以在一处开文社集会,研讨学问。又有三弟的长子次子都已经起蒙了,在江陵府里读书,也远胜家中。

三弟妇到了门前便笑着告诉云娘,“这院子我们已经买了下来,虽然不大,但住着倒还舒服,离街面也近,平日里极方便的。”

这一处两进的青砖小院,房舍整齐,大门上书杜宅,两侧贴着“耕读为本铭祖训,诗礼传家垂风范”,一进门的影壁上画了一个童子,正搭弓欲射三枚铜钱,势在必中,正是连中三元的寓意。

再看院子里倒也宽敞,第一进有书房、客房,堂屋,第二进又多了倒座并两侧厢房,虽比不了富贵人家,但在江陵府中亦算上乘的了,云娘便点了点头,“自家住着很好了。”

三弟妇便又指了厢房给云娘看,“这正是我的织房。”

云娘便随她走了进去,却见里面摆了两台织机,一台寻常的,另一台却是妆花纱机,而且正是当年自己在郑家时用的那台!不由道了一声“再不想这织机竟被你买了来!”想到**的样子,这织机流出郑家也不奇怪。

三弟妇笑道:“如今官织厂依旧不许妆花纱机外流,因此我便将这台织机买了来,也不知道姐姐还能不能教我织妆花纱了?”

“你倒还记得当年的话,”云娘重新见了这台自己用过的织机,其实倒也不怎么样,就像她昨日见了**一般,虽然心里有那么一点感慨,但也并不多,便是机灵如岚儿也没有发现,现在更是笑道:“我自然还是同先前答应的一样,你若想学,我便教你。”

原本说到三弟家里略坐一坐,大家便一同乘船回杜家村的,可是如今云娘却与三弟妇坐了下来,将那织机上了丝线织将起来,又指点她,“这是最基本的织法,若要加花样,还要记丝谱,且加金银线时,手法亦不同,要特别的小心…”

正说着,三弟走了进来,便笑道:“这个时候,你们竟还在这里织锦!”又催道:“赶紧上船吧,我们都备好了。”

三弟妇便笑道:“都是我缠着姐姐教我的。”

云娘亦笑,“我这一路上也没碰过织机,竟有些想了,是以才织了起来。”又道:“这一次我回家,是要住些日子的,定然教会你。”

上了船,还是说织锦的事,三弟便指了三弟妇道:“我时常说不让她再织了,可是再不肯听的,又一定买了那织机。”

云娘便笑,“我平日里也常织的,眼下倒不是为了挣银子了,果真是喜欢,怎么也舍不下。”

三弟妇瞧着三弟带崑儿到船舷上去了,便放低了声音道:“我倒不如姐姐那般舍不得,但是为了银子织着也算开心。”

云娘方才去了三弟家中,见家中殷实,又有看门的小厮,做饭的婆子,便知他们过得不错,听了这话不解地问:“家里织厂分红的银子并不少,你们这一房不够用吗?”

原来杜家这几年虽然没分家,但却不再如先前一般吃住都在一处了,家里水田桑蚕的利,只做爹娘的日常用度。爹娘又将家里织厂的利分成了四股,老人家、三兄弟各算一股,到年底各家自领银子过活。

云娘有织厂的八成,因此她便能知道大家都得了多少。按说这些银子三弟家里应该是尽够的。

三弟妇摇头道:“并不是不够,但是我们这一房却与两位哥哥家里不同。”

云娘便听三弟妇轻声慢语地一一道明,“两个哥哥家里花用都有限,余银便买田买桑树的,又有出息,如今日子皆比我们还好,只是我们房不同,得的银子却用在江陵府里置宅子,至于日常用度,相公和孩子们读书费用也高,至于那些文会要交的份子钱更是不少——皆是有出无进,唯我织锦一项收益。”

“而且,我想着,便是眼下银钱尽够,我还是要再多攒些,相公如今已经是秀才了,再中了举,将来又要到京城赶考,笔墨纸砚、行路住店,还不都是要用钱的?”

第207章 家人

云娘先前便知道三弟妇一心供三弟读书,且她对三弟殷殷盼望之心竟比望子成龙的杜老爹还要强,现在听了她的打算,忍不住道:“中秀才毕竟要容易些,若是想中举,那可又难了。”当年玉瀚看了三弟的文章,便觉得他的资质也不过就是考中秀才而已,自己立即便听懂了,三弟妇可能还不明白。

因此便婉转劝道:“三弟也老大不小了,参加那些文会白白靡费银钱做什么?不如一面读书一面坐个馆,或者就在家里办一个小学堂,房子是现成的,收些束脩也不错…”

“那可不成,”三弟妇将头摇成波浪鼓,“就算相公不能中举,多读书也是好的,至于参加文会花用虽大,但如此方能与那些文人们往来,多听到些科举之道,总有益处。”

满满的都是憧憬,“而且我还有两个儿子呢,他们从小就在江陵府最好的学堂启蒙,又有他们父亲提点,中秀才是一定的,甚至中举也并非无望。因此我还想着,等再攒些银钱,便送他们到京城去读书,听说到了那里比江陵府的见识又不同了。”

云娘听着三弟妇款款道来,便知每人都有自己的想过的日子,别人是勉强不了的,而且又都是美好的盼望,因此也笑了,“无怪我爹当年定然要为三弟定下你,三弟果真得你之力甚多。”

又许诺道:“我们家虽然是武勋,不以读书为根本,但是家中书房还是有成千上万册的书,又请了些有功名的先生教导孩子们,如果三弟妇想要侄儿们进京读书,只管在我们府里住,日常所用都不必操心。”

三弟妇便笑着谢了,却还是道:“我亦知道姐姐定然心疼侄儿们,如此的厚意我先领了,只是我若是能学了织妆花纱,多为我们这一房赚些银钱,终强于依靠别人。”

云娘便点头道:“你这话我亦赞同,至于那妆花纱,我瞧着你织锦的手法早已经不错,正是可以学的时候了,待到了家里闲下来,我将丝谱说给你,你按着织想来能成的。”一路又将织妆花纱的一些秘决告诉她。

三弟妇认真记了,又问道:“我听说姐姐织了锦画,皇上都特别喜欢。又有人说千金也难买上一幅,可是什么样子的?”

云娘便笑了,“什么千金难买一幅?只是你们姐夫性子古怪,又不肯我多织,又不肯那锦流出去,所以只进过上那么一两次,而市面上却没有,大家见不到便胡乱传而已。”

“那是姐夫疼姐姐,”三弟妇向来是心里有数的,“先前姐姐进京时,我们还会替姐姐担心,只恐那高门大户里度日不易,姐姐又没有儿女傍身。爹娘便时常带了我们去庙里给姐姐祈福,只盼着姐姐平安顺遂,再不想姐夫待姐姐一直如此好,且现在又有了岚儿和崑儿,大家接了信都着实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