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讶然。樵几年前曾经从马上摔下,跌得梃重,后来就一直疾病缠身,这些我是知道的,却不料已经发展到了这个程度……这么说来,怪不得陈妫起心,益的确是个上佳的人选。而对于益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改变身份和命运的绝好机会……

将近正午的时候,父亲宫中的寺人前来,说父亲刚刚议事完毕了,让我过去。

我应下,随他往正宫走去。待我走到堂上,只见这里静悄悄的,父亲正坐在案前,靠在几上,以手支额,一动不动。

“国君正在休憩……”寺人面色尴尬,小声地对我说。

我点头,没有说话,让他拿来一件裼衣,轻轻移步走上前去。

父亲的宫室比别处都要大上许多,光线照在前堂,渐渐淡下。父亲没有一丝动静,低着头,发间的银丝清晰可见。我在案前驻步,静静地凝视,他身上的齐衰稍显宽大,看上去,竟有些说不出的佝偻和苍老,不复往日的衣冠楚楚。

心中忽而有些酸楚,自己似乎从不曾这样仔细地看过他,对于这个我称为“父亲”的人,自己或许有很多看法,却谈不上了解。或许,他与母亲根本是不同的角色,我无法像对母亲那样对他,也从不主动接近他,而现在……我感到一阵无力的讽刺,自己的动机又何尝单纯……

忽然,父亲的头往下掉了掉,一下醒了过来。发现我站在面前,他似乎吓了一跳,惊奇地看着我:“姮?”

我窘然退后一步,解释道:“姮本欲为君父披衣……“

父亲看看我手中的裼衣,神色缓下,露出笑意:“如此,有劳吾女。”

吾女?我愣了愣。过去从来只有母亲这么唤我……心里想着,我行礼,上前为他披上衣服。

“吾闻姮不久前曾至此,”父亲看着我:“何事?”

“姮无事,”我答道:“不过在宫中散步至此。”

“如此。”父亲颔首。

寺人端来一只盛着清水的小陶盂,呈在案上,父亲将它捧起,慢慢地啜饮。

“姮许久未抚琴了吧?”过了一会,他突然说。

我一怔,点头说:“然。”

父亲微笑,让寺人从堂后取来一把琴,对我说:“为君父抚上一曲如何?”

我应诺,坐到琴前,调好音,缓缓拨弦。

父亲倚在几上听着,一言不发。微微抬眼,只见他的目光定定的,若有所思,好像在盯着我的手指看,又好像不是。音有些涣散,我垂眸,将注意怜中到弦上。

良久,一曲完毕,我再度抬头,却发现父亲又闭上了眼睛。我示意寺人来收琴,他轻手轻脚地过来,搬动间,却一不留神弄响了弦。

父亲睁开眼睛,片刻,问:“完了?”

我颔首:“完了。”

父亲看着我,语气柔和:“我几日前听乐师艮言,姮习乐神速,乐歌听过三遍即可背诵,”他忽然低低地笑起来:“你竟还说要亲自教她琴乐。”

我怔住。

旁边的寺人朝我使眼色,要我随他离开。另一名寺人走上前去,恭声道:“国君劳累,再饮些水吧。”说着,将身体挡在案前。

我起身,随寺人向堂后走去,后面隐隐传来父亲疑惑的声音:“沫如何不弹了……”

走出宫室,我迫不及待地问那寺人:“君父不是好转些了?”

寺人答道:“国君确是好了些,医师却说此疾无法根治。”

我沉吟,问他:“此症可常犯?”

寺人一脸愁容:“国君每每劳累,便会如方才一般,时而识人不得。上月有两回,国君几乎将上卿逐出宫室;公子益归来时,国君还曾将其误认作太子。后来,公子益每日来宫中陪伴国君,又常往苑中散步习射,国君精神稍好了些,却仍不时犯病。”

我默然。

父亲将我错认作了母亲,他把益当作觪也并没什么可奇怪的。只是,在这个微妙的时候,父亲的病情着实令人担忧……回头望向身后,庑廊下空空的,木柱和檐梁逐渐将视野引入宫室的幽暗之中。微风自另一头徐徐吹来,似仍有堂上的话语声传来,仔细地听,却又杳然一片。

踌躇片刻,我转身返回父亲的宫室。

“君主!”寺人惊诧地赶上来:“国君正犯病……”

“不妨事。”我说,头也不回地加快脚步。

堂上,寺人还在案前劝着父亲,请他到寝室中休息。

“不去不去!”父亲挥挥袖子,皱起眉头,一脸执着地说:“我俟沫于此,尔何以多言!”

寺人声音为难:“国君……”

“君父。”我走上前去。

寺人和父亲皆是一愣。父亲看着我,目光茫然,好像不认识我了一样。

“君父,”我示意寺人退开,微笑地在他身旁坐下,温声道:“沫要你先去歇息。”

父亲怔了怔,望望堂前,又看向我,疑惑地问:“沫在何处?”

“沫……”鼻间忽然泛起一丝酸涩,我缓缓地呼吸一口气,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沫还未归来,她说你若不去歇息,便再不理你。“

父亲蓦地定住。

“再不理我……”稍顷,他确认般地喃喃重复道,表情似有落寞。

“嗯。”我躲开那目光,垂眸看向衣袖,伸手整理上面的皱褶。

面前一阵窸窣声起,我抬眼,父亲已经从席上站起身来。他神色间若有所思,慢慢地向堂后踱去。

刚走了几步,他忽然停住,回头说:“沫归来时,要告知我。”

我没有说话,只略一颔首。父亲不再言语,随着寺人离开,身影消失在灰白的堂壁之后。

双阙(完结版) 卷四 致书

章节字数:4489 更新时间:09-05-02 14:20

致书

太阳光耀眼,门楹处亮堂堂的。室中,织物散着干燥的香味,像小山一般地堆在席上。

天气渐凉,夏天的衣服已经显得单薄了。见这两日晴好,寺人们打算将父亲夏天的衣裳拿去浆洗晾晒,收到衣箱里。我见父亲寝室里的帐幔有些时日未清洗了,便吩咐寺人一并拆下,再把被褥等物也拿出去晾晒。忙了大半日,所有的东西都收了回来,几名寺人围在一旁,翻检的翻检,整理的整理;我坐在榻上,将衣物一件件叠好。

前堂那边,父亲正听卿大夫们讨论国事。一名上卿嗓门响亮,声音隐隐地传到□中来,突兀不已,寺人们吃吃发笑。

那日父亲清醒之后,见到仍在宫中的我,满面诧色。

我没有解释,只笑着对他说,以后我天天过来给他弹琴好不好。

父亲怔了怔,看着我,片刻,微微颔首。随后,他像是忆起什么,疑惑地问我,说他记得之前在堂上听我弹琴。

“君父睡着了。”我莞尔答道。

从此,我每天都来正宫中陪伴父亲,如同过去照顾母亲一样。

父亲睡得很浅,每天早晨我都早早起来,先与他到苑中走上一段时间,再回到正宫中一同用膳。觪不在,他隔两日便要与卿大夫们会面,除此之外,一切时间都很空闲。我有时随他到藏室中翻阅书籍,有时为他抚琴,有时陪他四处走动,不一而足。

我发觉父亲的生活规律有些欠妥,不知道是不是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他一接触到国务就放不下,任何时间都是这样,非要看完不可。我对他说作息不定最是伤身,必须纠正,于是每天盯着时辰来安排。

对于我的监督,父亲表现得相当合作,我提醒两遍,他顶多拖拉上一会便放下了简牍。寺人们见状都很惊讶,跟我说他们从不敢在国君阅策时打扰,因为国君是要骂人的。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与益相处,并没有想象中的隐隐机锋。

如寺人所说,他几乎每天的早晨和下午都来,父亲想射箭了就同父亲射箭,父亲想聊时事就与父亲聊时事,父亲想听我弹琴就陪父亲听我弹琴。

父亲很喜欢与益讨论策论,益也颇为认真,会说出自己的观点,两人经常要辩论很长时间。除此之外,益的话并不多,行为规矩非常。

对于我,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表现得礼数周全。

我常常感到困惑,若说他是觪的敌人,他却收敛得很,与陈妫阴阳怪气的样子比起来,似乎本分得一点野心都没有;而若说他对君位没有想法,我却仍不太信,或许自己疑心太重,总觉得他过于平静,像戴了面具一样让人看不透。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平和过去,转眼就到了这七月末。

我停下手中的活,望望门外,只见庭中日光灿烂,一片秋日景色。心中不禁思索,往年父亲去宗周朝觐,往返也就一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已经月底了,觪却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杞国这边可还等着他回来……

“此等繁杂琐事,君主还是交与小人吧。”这时,一名寺人走过来,不好意思地对我说。

“无妨。”我淡笑,又瞅瞅天色,对他说:“将近申时了,你去堂上看看国君是否仍在议事。”

寺人应诺退下,往前堂而去。

我低头,继续将手中的衣服展平叠起。说实话,我折衣服的技术并不高明,总要很仔细才能做出丘教的那种方整模样,不过现在反正闲着,打发打发时间也好。

一件衣服叠好,我将它放到一旁。当我随手从衣服堆里拿出另一件上衣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些眼熟,怔了怔。只见它颜色灰白,质料却极好,柔软而细密。我左看右看,在目光落在衣袂边上的刹那猛然忆起,这正是那日母亲缝补的絺衣。

怅然涟漪般掠过心头,我定定地看着絺衣不动,日晒的余温淡淡地触在指间,一如抚着记忆里那人的手……

“国君。”突然,不知谁叫了一声,我抬头,只见寺人们都起身行礼,父亲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门外,正踱着步子进来。

“君父。”我从榻上下来,上前见礼。

父亲点头答礼,精神似乎不错。他的目光在四周环视一遍,饶有趣味地看向我:“吾女今日操劳,现下事毕否?”

我笑笑,看看依然凌乱的居室,说:“尚未。”

父亲含笑地走到榻边,拿起几件我折好的衣服瞧了瞧,正要开口,视线忽而停在了那件絺衣上。

笑容微微凝在唇边,父亲注视片刻,将絺衣拿起。

“姮方才正收拾,君父便来了。”我轻声道。

父亲看看我,胡子动了动,神色稍缓:“如此。”他将絺衣放在榻上,俯身仔细折好,再叠到整理好的衣服中。

“先用膳吧。”稍顷,他转过头来对我说,神色平和。

我望着他,颔首:“诺。”

卿大夫们刚离去不久,堂上的寺人仍在拾掇茵席。朝会地点本来是在公宫,由于父亲近来身体不佳,这种临时会面便改在了他的宫室里。

膳食已经备好,待我和父亲入席坐下,寺人们便鱼贯地将食器呈了上来。刚摆好,外面有人来报,说益到了。

我看看天色,似乎申时刚至。玩味地猜想,益知道父亲要见众臣,这种场合他从未被允许参加,于是只瞅准了用饭的时候来……这做法倒是很识趣。

未几,益进来,一番见礼后,父亲吩咐他在下首入座。

我打量着益,发觉他的头发有些显乱,像刚从外面回来。

“孺子从何而来?”父亲和蔼地问道。

“益自泮宫而来。”益答道:“君父昨日问起泮宫学子射术,益今日前往查看。”

“哦?”父亲看着他:“孺子所见如何?”

益道:“师氏言,泮宫学子向来甚重射御,今日益往观之,中侯者十之七八,诚无虚言。”

父亲捋须而笑:“如孺子所言,仲秋泮宫会射,却是可待了?”

益在座上略一欠身:“益浅见。”

“彼时,孺子可为司射。”父亲道。

司射?我愣了愣,记得往年泮宫司射都是由觪担任的。瞅瞅益,我终是忍不住,开口问父亲:“不知今年长兄司何职?”

父亲笑了笑:“彀父往宗周觐见,仲秋未必归国。”

我一讶。

父亲却没再说什么,回过头去让寺人盛水来,满面和色地招呼我们洗漱用膳。

我看着面前的菜肴,心里狐疑不已。父亲的意思很明白,觪下月也未必回国。居然要拖这么久……我闷闷地往俎上切肉,觪不在,父亲又体弱,如果出些什么事……正想着,我忽然发现对面的益正看过来。

目光相接,他停顿片刻,即淡淡地瞥开,若无其事。

晚上,我回到宫中,立刻让人将觪暂不回国的消息告诉齐央。没过多久,她匆匆地出现在我的宫中。

“太子果真要在宗周待到仲秋之后?”还没坐稳,她便开口问我。

“然。”我点头。

齐央蹙眉,轻轻叹气:“诸侯朝觐,未有定时。想从前,我君父两月不归也是常有,可如今杞国事情不定,太子却拖延在外……”

我沉吟,轻笑:“倒也无妨,长嫂若传书于兄长,将国中之事告知,兄长或将归来也未定。”

“传书?”齐央一愣,随即展眉,稍顷,却又黯下。她为难地看我:“庄,可我从未致书与人,不知如何成文。”

我笑起来:“那有何难。”说着,起身到架上拿来一卷空白的竹简,递给她:“书信不过传话之物,长嫂将心中所想一一写下即可,无甚难事。”

齐央眼睛一亮,点点头,随即让寺人调来胶墨,伏在案上认真地写了起来。

我在旁边隔了一段距离瞅着,只见她敛容沉思,写写停停。几行之后,像是已经把事交代完了,竹简却只用了三分之一的样子。

齐央抬起头来,看看自己写的东西,转过头来,微窘地问我,能不能在写点别的琐事?

我说能。

齐央复而埋头。又写了一阵,她又不好意思地问我,可不可以再写庚?

我说可以。

齐央继续笔耕不辍。再写了一阵,她红着脸再问我,当真什么话都可以写?

我看着她,道,随便……

当我把沉甸甸的包袱交给使者时,他脸上露出些难色:“君主这信可是要交与许多人?”

我点头:“不少。”心里暗暗苦笑,那包袱里的信只有两件,齐央的一大件,我的一小件。

停了会,补充道:“你只须交与太子。”

使者应诺,把包袱背在身上,骑马而去。

昨晚,齐央一直写到深夜,最后又驳了两卷才把信写完。我看了看那篇幅,之前写正事的那段早已被淹没在了浩瀚的行文之中。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提笔再写一封,拾遗补漏地把事情再加说明。

不过,我的信也不单纯是正事。写到末尾的时候,我想了想,添上两句,要觪替我问候姬舆。

“庄。”身后传来齐央的声音。她望着使者离去的方向,问我:“不知太子接到书信,可会即刻动身返国?”

我勾勾嘴角,道:“依姮之见,不出十日,回书必至;不出半月,兄长车驾必至城外。”

“当真?”齐央看着我,半信半疑。

“当真。”我笑得胸有成竹。

十日后,使者果然携书归来了。

信件的包袱跟他出发的时候一样鼓,待寺人把封布打开,只见里面的简书依旧是一大一小——觪倒是公平得很,回了齐央一大卷,回我一小卷。

齐央捧着觪给她的信,还没拆开就已经眉开眼笑,全然没了一丝忧色。

我掂了掂手中那简书的份量,撇撇嘴,正要打开看,却听齐央“咦”了一声。她从包袱里拿出一个缁布口袋,奇道:“竟还有一卷。”看了看,她解开结头,从里面拿出一卷短牍。

待展开,她忽然愣住,脸上一红,忙递给我:“你的。”

我讶然,接过来。只见上面的字写得不疏不密,字体陌生得很,从来没见过。正疑惑,我的目光扫向末尾,一个“舆”字落入眼中。

心忽而一荡,我怔住。

“我先返宫了。”齐央起身道,脸颊仍有晕红。不等我行礼,她笑眯眯地抱着简书就往外走,寺人要帮手也不让。

我没留她,继续坐在榻上看手中的信。

姬舆话没多少,言简意赅。大致是说他上月回宗周,然后参加诸侯的秋觐和田猎;又说他遇到了觪,觪很好,他也很好;还说小悠最近还好,就是总跑到梓野中找鹿王打架;最后,他说梓土和王城里的宅院都在修葺,如今还差些细处,雪前便可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