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呸太子一脸。

那叫好安抚?面对送钱的傻子谁不乐意说几句好话,说好话又不费力气!

赵侍郎忍住开骂的冲动,缓了缓情绪道:“太子可知道每人二两银,每户一匹绢,咱们缺口多少?”

太子怔了怔:“缺口?”

赵侍郎扶额:“殿下,朝廷发放赈灾银都是有定例的,若是超出,银钱从哪里来?”

太子登时傻了眼。

众人忍无可忍,纷纷道:“是啊,殿下,银钱可不能轻易许诺,麻烦多着呢,何况您还要给一匹绢,缺口就更大了…”

太子眨眨眼。

他这是被群臣指责了?

太子不由看向郁谨。

老七许诺给那些百姓银钱被称赞,他说给银钱凭什么就被指责?

“燕王先前也许诺了银钱!”

赵侍郎抽了抽嘴角:“殿下,王爷当时许诺给银钱,是因为仅凭一个梦不足以让那些百姓安心撤离,必须以银钱激励才成。而现在,地动已经发生,该如何救济灾民自有一套定例,随意增减都会引起麻烦的…”

给少了就是灾民们的麻烦,给多了就是他们的麻烦,这位殿下真是一开口就添乱啊,还不如老老实实留在乌鸡镇呢。

再者说,太子如何与燕王比,人家燕王当时可是说了,若是没有发生地动,这笔银钱从燕王府出呢。

太子一脸不高兴:“那些百姓连家都没了,多得几两银怎么了?赵大人就莫要斤斤计较了。我累了,去睡了。”

太子甩袖而去,留下赵侍郎险些气个倒仰。

一众官员更是愁眉苦脸。

赵侍郎叹口气:“罢了,我先写急报送到京城去吧。”

第561章 急报

御书房里已经掌了灯,景明帝皱眉翻看着折子。

五月多雨,近来各地汛情频传,加之钱河县的地动更是牵挂着他的心。

人手及赈灾银等物资源源不断流向闹灾的各处,眼看着国库以令他心惊肉跳的速度空了下去。

焦虑、郁闷,就是景明帝这些日子的主要心情。

那放在角落里而忘了拣起的话本子已经蒙尘。

一阵脚步声传来。

景明帝抬起眼帘看了潘海一眼。

潘海立刻轻轻退了出去,不多时捧着一封急报快步走进来。

“哪里的奏报?”景明帝问。

潘海扫了信封一眼,回道:“钱河县那边的…”

景明帝把手中折子放下:“拿过来。”

钱河县的奏报近来每日早晨都会出现在他的龙案上,已算是形成了定例,今日的奏报他已经看过,为何入夜又有奏报传来?

凭经验,景明帝料定不是好事。

接过来自钱河县的奏报,景明帝缓了缓才打开,匆匆扫到钱河县锦鲤镇地动的内容,手登时一颤,匆匆往下看去。

急报讲究言简意赅,内容都很短,景明帝很快就看完了。

看完后,他有些茫然。

潘海见景明帝如此反应,一颗心提着,小心翼翼喊道:“皇上——”

景明帝看了潘海一眼,捏紧了手中奏报,道:“钱河县下辖的锦鲤镇地动了。”

潘海神情一震,不由道:“那人员伤亡——”

景明帝面上露出古怪来:“信中说锦鲤镇成了废墟一片,而镇上百姓因为提前几日撤离,最终仅有数十人伤亡,具体伤亡人数正在统计,待明日或后日会有更准确的结果送来…”

“这怎么可能?”潘海脱口而出。

景明帝把急报往案上一放,语气沉沉:“是啊,这怎么可能!钱河县城屋舍倒塌十之有三,尚且伤亡了万余人,占钱河县城人口的十二。而锦鲤镇成了一片废墟,如何只伤亡数十人?莫非锦鲤镇是个只有百余人的小镇?”

潘海道:“钱河县发生地动后,奴婢曾翻阅了一下资料,记得锦鲤镇算是钱河县下辖最热闹的一个镇,人口有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在房屋尽数倒塌的情况下只伤亡数十人,太离奇了。

景明帝拍了拍桌案:“这个赵如庆,急报上也不说个清楚,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潘海不接话了。

急报关键在一个“急”字,往往是匆匆写就,只要写出最重要的事情就可,至于更详细的要等到之后整理好再奏报。

翌日上朝,景明帝摸了摸手中信件,等大臣们禀报完各项事宜,沉声道:“钱河县的锦鲤镇昨日发生了地动。”

此话一出,群臣皆惊。

又地动了?

如果说先前钱河县的地动让众臣觉得离之尚远,太庙前那一场小小的地动却吓破了这些人的胆。

今年是怎么了,竟连京城都发生了地动。而今锦鲤镇又地动,莫非地动之患没完没了了?

地动可比水患要可怕,水患好歹不是一日造成,若是防范得当甚至能避免,而地动却避无可避,发生之时只能听天由命。

“朕昨晚收到了赵侍郎的急报,说锦鲤镇屋舍几乎全部倒塌,上千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拨款安置百姓…”

“不可能!”户部左侍郎脱口而出。

户部尚书已到了致仕的年龄,户部左侍郎与右侍郎同为户部副官,都瞄着户部尚书的位置,二人间的较量已经持续多时。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这种关键时候左侍郎可顾不上讲同僚之情了。

景明帝看向户部左侍郎。

“皇上,锦鲤镇总共一千多人,在屋舍全部倒塌的情况下,又怎么谈得上上千百姓流离失所?以微臣来看,定然是赵大人夸大其词,想让朝廷多拨银钱!”

户部尚书定定看户部左侍郎一眼,重新垂下满是褶皱的眼皮。

倘若他再年轻几岁,左侍郎是不会如此迫不及待攻击同部官员的,让别的衙门看户部的笑话他第一个就忍不了。

如今他马上要致仕,能理解左侍郎与右侍郎之间的争锋。

也罢,由着他们去争吧。

户部左侍郎都这么说了,与赵侍郎素有嫌隙的大臣当然不会落后,立刻附和起来。

景明帝十分沉得住气,等这些人攻击完,淡淡道:“赵侍郎急报中提到锦鲤镇仅伤亡数十人,具体人数这两日应该能报来。”

“什么?仅伤亡了数十人?”

刚刚还算秩序不错的大殿登时变成了菜市场,乱哄哄一片。

景明帝并不反感这样的热闹。

许多大事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争执、议论中定下来的,这样的热闹至少比一言堂令他安心。

众臣议论不休,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此事定有蹊跷。

景明帝看向老神在在的户部尚书:“爱卿怎么看?”

户部尚书虽然要致仕,可现在毕竟还在这个位置上,景明帝自然要问一问。

户部尚书眼睛睁开了些,缓缓道:“钱河县距京城不远,若是快马加鞭,用不了两日就到了。既然大家都觉得事有蹊跷,皇上何不派人去看看?”

景明帝一听,不由点头。

他正有此意。

加之太子与燕王都在那边,离地动如此近,安全上他也不大放心。

至于太子此次赈灾的表现——景明帝好奇且期待。

正这般想,就有大臣道:“皇上,太子乃国之储君,千金之躯,不该以身涉险。锦鲤镇继钱河县之后发生了地动,焉知别处不会发生?臣以为应该召太子回京。”

“臣等附议。”

景明帝沉吟片刻,道:“派监察御史一名前往钱河县探查此事,至于召太子回京一事…待监察御史奏报之后再定。”

于私,他是太子的父亲,当然不愿儿子涉险。于公,正是因为太子是储君,他才想让太子多些磨炼,将来才能管理好这偌大江山。

有这么个嫡子,景明帝稍微多想想就头疼,这番心塞不足为外人道。

很快监察御史与潘海的徒弟就一同奉皇命出京,匆匆赶往钱河县。

第562章 偷腥

锦鲤镇地动一发生,有大量事务要做,由赵侍郎至下边每一个小吏都忙得不可开交。

郁谨深得锦鲤镇百姓的爱戴与信任,许多事由他出面会好推动许多,因而不比官吏们清闲。

只有太子成了彻彻底底的闲人。

自从那晚太子随口许诺了大把银钱出去,坑惨了这些官员,众人为了避免太子再出去添乱,特意挑了个机灵的小吏陪太子在乌鸡镇游玩。

乌鸡镇自然没什么好玩的,太子又不敢去别处乱晃,唯恐如锦鲤镇那般发生地动,百无聊赖之下吩咐内侍:“让小吏带你去一趟锦鲤镇百姓的落脚处。昨日本宫在那里讲话时,发现有个穿青衣的小娘子,长得还挺水灵…”

内侍为难道:“殿下,那位小娘子昨日穿着青衣,今日不一定还穿着青衣啊,奴婢怕领错了人…”

在这方面太子脑子就灵活多了,白了一眼内侍,骂道:“蠢材,你不想想,那些都是灾民,家都成了一片废墟,还能有换洗的衣裳?昨日那小娘子穿着青衣,今日必然还穿着青衣的。”

“殿下英明!”。

唯恐内侍领错了人坏了兴致,太子想了想道:“那小娘子腮边有一粒小痣,记住了。”

“奴婢记住了。不过——”

“不过什么?”

“殿下,万一那小娘子不从怎么办?如今毕竟是在外边——”

太子不以为然笑起来:“就是在外边才好办。本宫是太子,想睡个山野村姑难不成还有人敢多嘴?小娘子若是不愿意,你就多给些银钱,拿银钱砸到她愿意为止。”

“奴婢知道了。”

内侍叫来小吏,低声提起此事。

小吏稍稍惊讶了一下就恢复如常。

太子离开京城繁华来到这小地方,想找个乐子太寻常了。

嗯,比起金光闪闪的燕王,这位太子才是他想象中贵人该有的样子嘛。

小吏没有犹豫就领着内侍悄悄往锦鲤镇百姓落脚处去了。

水灵灵的青衣小娘子——

内侍一双眼滴溜溜转,但凡是梳着少女发髻的女子都扫了一圈,穿青衣的倒是不少,可水灵真谈不上啊。

到最后他连十二三岁的女童都没放过,愣是找不出个水灵的来。

这下子内侍犯了愁。

小吏眼看耽误的时间不少了,忍不住问:“公公究竟要找什么样的啊?”

内侍有气无力道:“穿青衣的,水灵的,腮边有痣的。”

小吏伸手一指:“公公,您瞧瞧溪边洗衣的那名妇人,是不是您要找的人?”

妇人?

内侍第一反应是否定,视线下意识随着小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

溪边不少女子正在浣衣。

往日里,女子聚在一起浣衣定会说说笑笑,热闹不已。可是如今家园被毁令她们再笑不出来,大多沉默搓洗着手中衣裳,有说话的也只是低语。

内侍的目光落在一名青衣妇人身上。

妇人瞧着二十出头的模样,身姿窈窕,脸蛋白皙,漂亮当然谈不上,但比起那些肌肤粗糙的妇人,确实称得上水灵了。

更重要的,年轻妇人腮边赫然有一粒黑痣。

这是太子要找的人!

内侍先是松了一口气,而后又傻了眼。

这,这是个已婚妇人呐…

小吏见内侍愣神,十分善解人意道:“公公莫要担心,已婚妇人比小娘子还要好办些。”

“嗯?”

“殿下将来定不会带这女子回京吧?”

内侍脸一板:“这是自然。”

这等姿色的女子连宫女都远远不如,不过是穷乡僻壤聊胜于无罢了,殿下当然不会带走。

再者说,殿下是来抚慰灾民的,真带一名女子回去,定会被皇上训斥。

小吏笑笑:“这不就是了。若殿下看中的是未出阁的小娘子,回头想要把人撇下,恐怕还要费些力气呢,毕竟小娘子以后还要嫁人,没了处子之身总是个麻烦。已婚妇人就不同了,到时候只要好处给足,风过不留痕…”

内侍笑起来,重重拍了拍小吏肩头:“你是个好的,回头咱家会跟殿下说的。”

“多谢公公美言。”

“那就去办吧。”内侍努努嘴。

这种事,自然由当地人出面最好。

小吏并不急,先找别人打听了青衣妇人是谁家的,也不去找妇人谈,直接找上了妇人的男人。

男人一听就急了:“这怎么行!”

小吏把一个小荷包塞入男人手中。

男人摸出来看,脸色登时变了:“这,这是金子?”

荷包里赫然是一些金叶子。

小吏笑了:“没见过吧,让你的婆娘陪贵人几日,有你享不尽的好处。”

望着晃花人眼的金叶子,男人迟疑了。

见男人迟疑,小吏立刻道:“兄弟,哥哥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么多金叶子你就是买个天仙都够了吧?何况回头贵人还会有重赏。你拿了这些银钱,等你婆娘回来是继续过日子也好,或是换个更年轻漂亮的婆娘也行,只有赚的没有亏的,我说你还犹豫什么呢?”

男人越发心动。

小吏继续劝道:“我还打听了,你们成亲好些年了你那婆娘都没给你生下一儿半女,说难听些就是不下蛋的母鸡。兄弟,有了这么多银钱,就算你舍不得换婆娘,至少还能再讨一房小的…”

男人终于点了头。

小吏见状笑起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真道理。这么多金叶子别说这庄稼汉,就是他都心动了。

摸一摸藏在暗兜里的金叶子,小吏心情飞扬。

雁过拔毛,这也是真道理。

等到晚上,太子如愿以偿睡到了水灵灵的“小娘子”,甚至因为女子是已婚妇人,愈发得趣。

与杨妃那一场对太子来说既是噩梦,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太子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对已婚妇人的兴致要比小姑娘大得多。

当然,这些就不能对外人道了。

太子一时沉迷起鱼水之乐,再顾不得其他。

而众臣巴不得太子少添乱,竟也没注意太多。

直到这日监察御史与潘海的徒弟小乐子两位钦差赶到,太子大惊,这才慌张张把人给送了回去。

第563章 核查

两位奉命调查的钦差给太子与燕王见过礼,开门见山问起赵侍郎:“赵大人,你在奏报上说锦鲤镇伤亡仅数十人,皇上派我们前来就是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为何锦鲤镇一场地动房屋尽毁,伤亡人数却如此少呢?

赵侍郎看了一眼郁谨,道:“二位钦差有所不知,锦鲤镇伤亡能如此少,多亏了王爷!”

燕王?

二人登时看向郁谨。

郁谨神色淡淡,瞧不出端倪。

赵侍郎解释道:“殿下与王爷来后本来住在锦鲤镇,结果当晚有神人入梦王爷,示警锦鲤镇将要发生地动。王爷第二日便劝导镇上百姓搬离,这才使百姓们躲过这场大祸…”

监察御史与小乐子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

竟然有这种奇事?

监察御史是正儿八经科举出身,对这些可不大信,缓过神后淡淡道:“赵大人带下官去镇上看看吧。”

小乐子则多看了郁谨几眼。

神人给燕王示警?

到底是神人不讲究,还是燕王不讲究啊,怎么能绕过太子呢?

好奇之下悄悄瞥了太子一眼,果然见到一张不爽快的脸。

小乐子心中叹了口气,越发好奇了。

真不知这些人怎么异口同声说神人给燕王示警,这让太子的脸面往哪搁。

太子此刻确实又在第一百次后悔了。

这么光彩的事没把握住,实在是天大的遗憾!

只可惜老七得神人入梦示警的事早已传开了,他不好揽功。

不过——哼,赵侍郎当着巡查钦差的面还敢扯谎,这是欺君,回头他就告诉父皇去!

监察御史等人从京城赶到这里,快马加鞭也用了将近两日的时间,而此刻景明帝已经收到了赵侍郎送出去的第二份奏报。

八百里加急送出去的信件,当然比寻常队伍快多了。

有了充裕时间,这封奏报就厚多了,详细说明了郁谨假借神人入梦示警的说辞劝离百姓,这才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而实际上燕王之所以能提前预测会发生地动,是因为那条正五品的大狗啸天将军。

景明帝握着厚厚的奏报,惊奇又庆幸。

惊奇的是一只狗竟然能预知地动,庆幸的则是锦鲤镇百姓能躲过一场灾难,太子等人亦平安无事。

倘若太子等人一直住在镇上,后果不堪设想…

景明帝打了个冷颤,暗想:等太子一行人回京,定要问问是哪个混账提议住在锦鲤镇的,简直是扫把星!

景明帝暗暗记下这笔账,对潘海道:“你还记得朕数年前封的啸天将军么?”

潘海微怔:“您是说燕王养的那条大犬?”

景明帝睨他一眼,纠正道:“那也是朝廷命官。”

潘海嘴角一抽,笑道:“奴婢错了,一时忘了啸天将军的功劳。”

景明帝把奏报放下,长叹道:“这一次多亏了啸爱卿啊,等他们回京,朕要召啸天将军入宫一见。”

啸爱卿?

潘海眼皮颤了颤,没敢笑,顺势恭维道:“都是皇上仁德,才有如此神勇的啸天将军现世。啸天将军与去岁连中三元的状元郎一样,都是咱当朝祥瑞呐。”

景明帝听得连连点头。

糟心事太多了,祥瑞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