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人?”阡陌道,“何人曾为馆人?”

片刻,有两人站出来,阡陌看去,打量着他们,问他们曾经在哪里做馆人。二人回答说,他们都是陈人,在郊野的馆驿中为馆人。数年前,楚人伐陈,将他们俘来楚地,投入囹中为奴仆。

阡陌默然,谁说世界上的不幸都是各有不幸,他们和她,遭遇明明很一致。

她的钱有限,不能凭着同情心乱花。这两名馆人有管理经验,自然优先,阡陌再看向剩下的人,又问,“谁人识字会算?”

只有一个人回答,阡陌看去,却见是个约摸四五十岁的人,面容消瘦,身材有些矮小,神色却有几分精干。

阡陌想了想,给他出了道算数题,又问了些他的经历。那人算得很快,思维亦颇有条理,他做过商队首领的副手,对经商之事颇为熟稔。

阡陌问伍举的意见。

“言语倒是无差,可他长项在商旅,并非经营逆旅。”伍举说。

“逆旅亦是为商,且日常所接纳之人,大多行商,二者乃是互通。”阡陌道。

“此人,我以为不可。”这时,囹吏插嘴道。

阡陌和伍举皆讶然。

“为何?”她问。

“这是个罪隶。”囹吏鄙夷地说:“他杀了商旅头领,因而获罪。”

“我杀他乃不得已!”那人突然眼睛发红,望着他们,“小人一向安分守己,可那恶人觊觎小□□子,欲行不义之事,被小人撞见,故而失手打死!”

囹吏看他顶撞,作色,“岂敢无礼!”

那人却忽而下拜叩首,泪如泉涌,“小人什么都会!经营算账,只求带小人出去!需爱热播无父母,妻子病重,儿女尚幼,若可让小人见他们一面,当牛做马亦是甘愿!”

囹吏大怒,正待叫人押下,被阡陌阻住。

她看着那人,问,“你叫何名?”

“娄狐!”

“娄狐,”阡陌正色看着他,“我可带你出去,但那些暴虐之事,不可再犯。且你方才所言,若有半点虚假,我仍将你投回此处,知晓么?”

娄狐望着阡陌,神色大动,忙叩首再拜,连声道,“小人敬诺!小人绝无半点虚言,若有,听凭处置!”

阡陌看向伍举。

伍举看着她,面露微笑,接着,对囹吏要了这三人,立契付钱,带着人离去。

阡陌不能把这些囹人带回官署,只得再次拜托伍举。

伍举十分自然地答应下来,看着阡陌,意味深长。

“你说你不曾做过逆旅,如今,我倒有些不信。”他说。

阡陌赧然,道,“我确不曾做过,只是近来想得多,总要考虑到各处。”

伍举颔首,似乎想起什么,道,“你先前托我修整房屋,说有图依照?”

阡陌答道:“正是。”说罢,她从牛车上取下一个包袱,递给他。伍举接过,却见是几块尺来见方的木板,上面画着房子的图,竟是栩栩如生,好像真的一样;细节之处,还在旁边写着小字标注。

伍举看着,只觉叹为观止。

“你画的?”他问。

阡陌点头。

“用完了送我可好?”他带着玩笑之色问道。

阡陌莞尔:“大夫若喜欢,尽可拿去。”

伍举看着她,忽而道,“我始终以为你做这逆旅辛苦了些,你有这般才能,做些惬意之事亦可安身。”

阡陌抿抿唇:“可那些,首要之事,是要博得他人欢心。”

伍举哂然:“逆旅便不必博他人欢心?”

“那不一样。”阡陌道,“逆旅可由我说了算。”

伍举笑笑,不再多言,收好木板,告辞而去。

延年宫里,寺人呈上鱼羹。

穆夫人尝一口,皱皱眉。

郑姬在一旁看着,忙道,“夫人不合胃口?庖中还另备了枣羹,清淡些…”

“不必。”穆夫人淡淡道,说罢,叹口气,倚在凭几上。

“宗伯可来了?”片刻,她问。

旁边的寺人录忙道,“禀夫人,宗伯还不曾来。

穆夫人看他一眼:“昨日让你将卜尹选好的各国适龄宗女名册呈与大王,他可说了什么不曾?”

寺人录答道:“大王只说知晓了,不曾多说。”

穆夫人似乎毫不意外,无奈地笑一声,对郑姬道,“你看,这最紧要之事,只有老妇在操心。高阳宫摆几回冷脸,连宗伯也倦怠了。”

郑姬神色平和,忙道,“大王事务繁忙,此事自然不如夫人远虑。”

“远虑?”穆夫人不置可否,忽而问道,“那个司衣陌,如今还在大王宫中么?”

寺人录愣了愣,忙答道,“禀夫人,小人问过,那司衣陌自从大王回来,就离开了高阳宫。”

郑姬目光微动。

“哦?”穆夫人讶然,“大王厌弃她了?”

寺人录赔笑:“小人也不知,只听说,她去了司会府,如今是女史。”

穆夫人神色诧异,很是不解。

“司会府女史?”她问,“怎去了司会府?”

“据说她算术十分高超,故而去了司会府。”

“大王待她如何?”

“据说大王与这位女史也再不曾见面。”

穆夫人看着寺人录,似乎觉得此事颇有趣。

“如此说来,大王再不喜欢这女子,却将她送去了司会府?”她缓缓道,看向郑姬,不觉失笑,“久闻我儿惜才,不料竟是珍惜至此!”

郑姬亦笑,轻声道,“大王乃贤德之君。”

穆夫人心情好了许多。

可想到楚王的婚事,她又觉得烦恼。他们母子二人,近来生隙,都是因为此事。穆夫人本一心想让楚王从母国婚娶,可楚王脾气倔强,执意不肯,不准她再插手。穆夫人无奈,退让一步,想着只要楚王好好娶妇,便也无妨。但楚王似乎丝毫不热心,自从上回僵持之后,就不闻不问,让穆夫人很是头疼。

宗伯知晓穆夫人召见自己,必是为了楚王婚娶之事,很是为难,又不能抗命,只得硬着头皮前来拜见。

果不其然,穆夫人提起了此事,宗伯亦不再含糊,道,“臣自上月以来,每每见大王,都曾告知卜尹贞问进展,每获一位良配,必细细禀告。可大王始终不予示下,只说再议,臣亦是无法。”

穆夫人决心已定,听得此言,笑了笑,“大王庶务缠身,此事确繁杂了些,他未必理得清。”她不紧不慢道,“我昨日以遣人将名册一一细纳,呈与大王。宗伯莫忧,待我亲自去见大王,此事断不得再拖。”

第47章

宗伯见穆夫人终于肯亲自出头,心底松一口气,连声赞同。

郑姬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未几,体贴地往穆夫人的杯子里添些水。

宗伯离开之后,穆夫人派人去高阳宫看楚王在不在,从人却回来禀报说,楚王去了郢郊,巡视新建的水港,要两日才回来。

穆夫人听得这话,只得将心思缓一缓。

她坐了半日,有些乏了,与郑姬说了会话之后,到寝殿歇息去了。

郑姬回到后宫之中,才进宫门,瞥见一个寺人立在檐下。

她神色平静,让从人退下,走过去。

“伍举?”她听完那寺人的禀报之后,神色诧异。

“正是。”寺人道,“小人跟了两日,发现那女子与伍举来往甚密。昨日她到囹圄中去,道是去行公事。大王的人未曾跟去,我却去了。果不其然,伍举也在那里。”说着,他瞅瞅四周,将声音压得更低,“小人问过了囹中的小吏,她买走了三个囹人。”

郑姬的目光定了定,少顷,从袖中掏出一块碎金,递给他。

“继续打探,此事勿告知他人。”她吩咐。

寺人满面欢喜,接过金子,唯唯连声,自行退去。

郑姬看着那人消失在回廊的转角,慢慢走回去。

经过伍举的提点,阡陌留心观察,发现确实一直有人在跟着自己。

那应该是高阳宫的寺人,她出门往何处,那人总会尾随。阡陌一直觉得,楚王如果想知道她的行踪,实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官署到王宫,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她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找当事人来一问便知。但是楚王却是用最原始最笨拙的方法,好像唯恐会被别人知道真相。她心中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可想到楚王那又傲气又别扭的性子,倒有些同情起那寺人来。

这些天来,阡陌去过两回逆旅。荚的父母得了伍举的羊,这些天正在收拾宅子,打算回乡。阡陌正巧遇着府中无事,又要安置那三个囹人,便索性过去看看。

她在买逆旅之前,也来过这里,心里估摸着楚王大约已经听说过。

这其实是好事,反正那寺人也就是远远盯着,阡陌大可以让楚王继续以为她还是来探望荚的父母,只要没人说出去,他就不会知道。

而伍举也并不亲自出现,他派了一个懂造屋筑墙的仆人来,帮阡陌参谋修葺的事。

她在囹吾买的两个馆人,一个叫昌,一个叫典,两人都在这行干过多年,做活很上手。娄狐则颇为精明,得了阡陌的赎买,亦是卖力。

阡陌的构想很大,她巡视了宅子里的各处,觉得厢房倒是够多,但并没有什么规划。这屋宅有前后两间院子,前院厢房多,而后院清静,完全可以根据客人的经济能力划出档次,普通客房和高级客房,任君选择。

但计划归计划,她的钱不多,还是要一步一步来。首先,这处宅院建造多年,有些地方已经屋漏壁透,需要大修。人对着逆旅的现状评估一番,娄狐跟她把各处需要的钱财算了一下,发现跟伍举借的那点钱根本不够。思索之下,阡陌只能决定暂且将前院修好,其余的,将来再作计议。

她忽然理解为什么荚的父亲宁可把这宅院拿去抵债也不想再做,要想维持经营,需要的投入果真大得很。

与匠人议定了修筑的细节和价钱之后,荚的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屋宅太破败,累了女史。”

“不过修缮,并无大碍。”阡陌笑笑。

众人寒暄一番,阡陌见时候不早,打算回去。

荚的母亲走过来,笑盈盈地说,他们即将回乡,明日家中设宴,问阡陌来不来。

阡陌想了想,明日倒也空闲,而且自己来荚的家里,是以做客为名,并没有什么妨碍,爽快地答应下来。

约定之后,阡陌乘车离去。走出屋外时,她看到那个跟踪她的寺人还猫在对面街的阴影里,见他看着自己,阡陌冲他笑了笑。

看他的神色僵住,即刻躲了开去,阡陌心情大好。

楚地水路通畅,舟楫便利。郢都亦有江水环抱,四水穿城,楚王为了开拓漕路,在郢郊新建水港,亲自巡视,一去就是两日。

“此地水势平缓,水深可容千石之舟,是为良港。”工尹蒍贾道。

“可惜道路不平。”一位大夫道。

“路不平便修路。”楚王道,“从寡人府库中支钱粮,秋收之后农闲,便可征发民人修筑道路。”

工尹和大夫皆行礼答应。

楚王登车回宫,护卫的士卒前呼后拥。他望向天空,太阳耀眼,拿起水囊来饮一口水。这两日忙于巡视,饮食清淡,楚王闲下来,忽而开始怀念鸭脖的味道,辛香诱人,纵然舌尖发麻也让人罢不住手。

可惜,楚王在出来之前就吃完了,忘了吩咐让人再送些过去。

想到阡陌,他心里痒痒。说实话,这几天,他很想像那晚去找她,就算只是说说话,在她身旁躺一躺,也觉得心底带着甜味。

但想到她的话,却又踟蹰犹豫。

心里不禁又是一阵烦躁。

马车驰入郢都之中,楚王望着烈日曝晒下的街道和房屋,民人争相来看,士卒护卫着马车,行进变得缓慢。这是,他忽而看到街道旁边,一个人头顶着篮子,大声叫人让开。而当楚王看清了那篮中之物,愣了愣。

他忙吩咐停下,将那人叫过来。

“篮中何物?”他问。

那人笑着行礼:“禀大王,是鸭颈。”

“用来做甚?”楚王问。

“是别人来要的。”那人道,“方才有人来买,只要鸭颈,让小人送到前街共氏的逆旅中去,说那里有一位女史,最善制鸭颈。”

女史?楚王看着他,愣了愣。

荚的父母虽不宽裕,但毕竟多年居住在此地,回乡之前,设宴款待近邻与友人。

阡陌来到的时候,发现里面已经来了好人,荚的母亲笑意盈盈,请她入内,与众人共宴。

楚人喜欢饮酒,荚的家里亦常年备酒,此番都拿了出来,陶缸排成排,开怀畅饮。

阡陌帮助荚的一家渡过难关,在这宴席中是贵宾。荚的父亲亲自向她敬酒,阡陌也不好推拒,拿起酒碗来喝一口,黄酒的味道,刚刚好,不太浓也不太淡。

正其乐融融,忽然,门口传来一阵嘈杂声,众人望去,却见是许多人走了进来,为首一人,看着衣饰金贵,一脸不善。

“共丙何在?”一个大汉粗声粗气得问道。

众人皆愕然,笑声戛然而止。

荚的父亲忙出来,看着那人,神色不定,行礼道,“石公。”

石公?阡陌看看荚,从他的神色里明白过来,这人大概就是那个叫做石促的债主。

石促看着荚的父亲,皮笑肉不笑,“共丙,我听闻你要回乡,特来问一问,你先前借的债如何处置。”

荚的父亲对他来扰兴很是不悦,按捺着,道,“自当偿还,膳后我便到府上。”

石促不紧不慢:“既然要还,何必拖延,现在交割不妨。”

荚的父亲皱眉,正待发怒,荚的母亲却将他拉住,道,“既是石公上门,便将此事了断也好。”说罢,吩咐荚把羊赶过来。

石促对他们居然能给出这么多的羊很是诧异,待得一只一只数过,不多不少,正是二十只。

“石公当初借我之数,带上余利,有养二十。”荚的父亲颇扬眉吐气,“如今,皆还与府上,还请石公将契书拿出,一笔勾销。”

石促的脸色变了变,未几,却忽而一笑。

“二十只羊,只怕不够。”他说,“共丙,近来羊市跌价,众所周知。你这二十只羊,可抵不回我当初借你的债。如今你既然回乡,我也不收你的羊,还是将这逆旅抵债,此事两清。”

众人皆是惊诧,纷纷指责石促不义。

“石促!共丙已将债还清!你这般耍赖,岂非明抢?”有人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