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荒中的生活原始而单调,日复一日的时光看似无尽地漫长,因此几年的时间在生命中会显得很短暂。这里的族人夭折率和意外死亡率虽然非常高,但是健康的幸存者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呈现出一种很古朴的状态,很多人往往年近百岁而气力不衰,直至某天寿元已尽、忽然而逝。

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健康的人会很健康,而生老病死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太多的回避与拖延的余地。在蛮荒部族中,有许多人一辈子可能只会做一件事或几件事,因为并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事实上他们也不会更多,因此往往可以用所做的事情来称呼一个人或一个部族。

比如路村的祖先武丁,他曾经就是为巴君开路的,后世族人便以路为姓。再比如有鱼村人,他们主要就是以打鱼为生,后来族人便都姓鱼。但蛮荒中的变化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到来的,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清晰意识到。

而在鱼梁带着那一队精锐手下失踪后不久,有鱼村的长老们便意识到他们已遭遇了意外,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这对有鱼村的打击是沉重的,意味着他们企图偷袭花海村或路村的计划失败了,可能将无法再凭自己的力量与路村全面对抗、统领蛮荒各部族。

假如这件事另有内情,说不定还会引来血腥的报复,有杀身灭族之祸。于是族长鱼大壳做了个决定,派族中最出色、也是他最器重的一位晚辈鱼与游离开了有鱼村。鱼与游率领一队族人带着族中历代传承最珍贵的器物,还有在蛮荒中收集的珍稀物产,穿越那艰险崎岖的道路,下山去了巴原。

那条路的尽头是如今巴原五国中相室国的地盘,鱼大壳让鱼与游去寻找上次来到有鱼村的那位使者悦耕大人。有鱼村以举族之力供奉或者说是贿赂,希望得到这位大人的一个承诺,帮助有鱼村平定蛮荒各部的纷争,建立一个部族联盟,该联盟将效忠于相室国的国君。

自从巴国分裂之后,周边群山中蛮荒各部族也就没有了共主,山野来朝的事情近百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悦耕大人见到鱼与游一行很意外,他随即想到如果国君知道有这么一队“使者”来朝,一定会非常高兴。他们送来的东西倒是其次,但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常重大。

悦耕特意让有鱼村的这十几位族人先好好洗漱休息,并让他们都穿上了鞋、换了几件新衣服。但为了表明他们的身份,还让他们披着原先的皮袍,服饰仍是原先的样子,只是打扮得更加干净正式。悦耕又教了他们一些需要注意的礼节,带着鱼与游等人去觐见国君。

鱼与游的身份变了,他不再是简单地来给悦耕大人送礼,而是代表一个蛮荒中的部落联盟向国君朝贡。相室国国君果然大喜过望,厚赏了悦耕大人,并赏赐了鱼与游等人以及蛮荒中这个所谓的“部族联盟”不少东西。

鱼与游便趁机告诉国君,如今不仅巴原内乱,蛮荒中各部族的形势也很混乱,部族联盟多有纷争不服共主,因此多年来不曾朝见国君、请国君恕罪。这些话有的是鱼与游自己想的,有的是那位悦耕大人教他说的。

有鱼村人要想实现目的,这么做是最好的选择,而悦耕大人也不能白受他们的好处,自然会设法帮他们的忙。

由于路途遥远,生产亦不发达,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地方,做一件事情往往很慢,但只要没有意外情况的出现,人们就会一直做下去。国君让悦耕大人负责此事,应有鱼一族的要求先是赐给了他们一批武器和巴原上的物产,并派人护送这支队伍回有鱼村。

对于有鱼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国君赏赐的东西,而是相室国派来的人。原本在巴原上地位很普通的来客,在有鱼村被奉为上宾。

那几人中有农师,教有鱼村人如何使用他们带来的农具、尝试着在附近开辟田地、种植巴原上的作物,并仿造与制作更多的新农具。几人中也有兵师,教有鱼村的精壮男子使用武器,最重要的是战阵操练,有一些锋锐的武器则是从巴原中带来的。

相室国国君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炫耀国威和君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的好处。只要各部族形成以有鱼一族为首的稳定联盟,将来就可以在这里招募勇士、征集各种特有的物产,当然有助于强盛国力。而且巴原周边不止这一片蛮荒,如果以此为基础,用同样的方式收复其他的蛮荒各部,相室国将国力大盛。所以这不仅是一种瑞兆,也是一个开始。

至于鱼与游,并没有跟随族人返回有鱼村,这位年轻的初境修士在鱼大壳的授意下,向悦耕大人提出请求,希望能在巴原上寻访高人、拜师修炼更强大的秘法,请悦耕大人为之引介。

这也是鱼大壳留下的一个退路,假如将来与路村的冲突演化到决战难免,虽然拥有绝对的胜算,但也不得不考虑其他结果。万一有鱼一族最终败亡,还留下了最后的血脉种子,不至于完全族灭,甚至还有复仇的希望。

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虎娃对这些事仍是一无所知。山神理清水虽然看见了蛮荒中发生的一切,却什么都没有告诉这个孩子,也没通过虎娃去提醒若山等人任何事情。因为他和虎娃约定,不要将有关太昊遗迹的一切事情说出去,当然也包括虎娃在这里能“见到”山神的事情。

蛮荒各部族中的孩子,男孩在十二岁之前、女孩在十岁之前通常是不参加集体劳作的,他们的任务只是健康地长大、将来成为族中新的力量。他们在观察中学习大人所做的很多事情,比如在村寨里看人们加工各种用具,并适当打下手帮忙,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玩耍,而玩耍也是一种锻炼。

虎娃和盘瓠是路村最特别的两个“孩子”,他们每天都跑得都比较远,偶尔还不回村过夜。一条狗通常寿命只有十几岁,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生命往往已经由壮年进入了暮年,恐怕不能再称之为“孩子”了。

但族人以前从来没养过狗,盘瓠是族中唯一的狗,从小就和族人一起长大,而且自以为是族人的一员,那么它的心态和行止也就像族中的孩子。另一方面,自从开启灵智得以修炼之后,盘瓠的寿元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不能以普通的狗来衡量,相对而言它还处于一种特殊的童蒙时期。

就在他们从太昊遗迹返回村寨后不久,虎娃发现了一件事,盘瓠身上的伤痕消失了。受了伤只要没送命,迟早都会好的,伤口也会愈合,但有些痕迹却不能完全消失。盘瓠身上有两道伤,一道在肩头,是三、四岁的时候被那只怪鸟的尖喙划伤的,当时差一点就见到骨头了,虽然被水婆婆治好了,但是伤痕还能看见。另一道伤口在腰侧,前往太昊遗迹的路上被那条突然窜出来的怪蛇所伤。

第二道伤口完全长好后,并没有留下伤痕,如此也倒罢了,可是原先在肩头上的伤痕也消失了,就算用手指扒开狗毛仔细寻找,也发现不了它曾经受过伤的样子。这让虎娃觉得很惊讶也很高兴,但他如今已懂得什么叫修炼,所以也没有太过大惊小怪,心中暗想可能这是洗炼形骸的效果吧。

确实是修炼之功,但通常情况下没这么神奇,更主要的是那五色神莲藕的强大灵效。盘瓠适时用恰当的方法炼化吸收了那些灵效,虽然不像虎娃那么完美,但得到的好处也是巨大的。否则在它从一境突破二境之时,旧伤发作会让这条狗很难受,甚至饱受折磨成为无法突破的障碍,因为二境修炼主要就是洗炼筋骨腑脏,旧伤暗疾都是隐患。

盘瓠就是从太昊遗迹回来后不久,初境九转圆满迈入二境,继续它的自悟修行之旅,过程很顺利,并没有碰到太大的麻烦,但二境修炼对它来说,岁月可能比初境还要漫长。虎娃则在回来的路上二境九转圆满,但他一直仍在二境修炼之中,不仅精力充沛、身轻体健远离伤病,而且感觉总是那么舒服、清爽。这就是虎娃想要的,或者说他并不需要去想。

时间又过去了三年,这三年中虎娃始终在修炼二境,他早已九转圆满,但也无所谓圆满不圆满,就是在这样一种天然混成的状态里,每天过得都很开心。他每过一两个月时间便悄悄去一次太昊遗迹,不算太频繁,也没有引起族人的疑心。可能是大家对他总是跑到外面玩早已习惯,渐渐熟视无睹,而虎娃每次都会带着盘瓠。

那处“修炼宝地”中,有十二株龙血宝树、五株琅玕树,池中开放了八十一朵五色神莲,围绕莲花共有九百七十二片莲叶,另外还有十八枚结了莲子的莲蓬。虎娃在定境中,神气与那奇异的小世界融为一体,对这里所有的东西都已熟悉无比,虽然还不清楚它们叫什么名字。但这也没关系,天地万物最初本就无名。

第025章、无名(下)

这三年中,先后有十二朵五色莲花的花瓣落入水中,花芯结成了莲蓬,同时也有十二朵莲蓬成熟脱落。原因很简单,虎娃和盘瓠总共吃了十二次藕茎。五色神莲是不谢之花,每天都会感应天时在日出开放、日落时分重新合为花苞。假如虎娃和盘瓠没有闯进这里,恐怕再过千年仍是如此,不会有花瓣落下,也不会有新的莲蓬出现。

这一片小世界虽神奇无比,但是太昊天帝所凿建的灵池,它所汇聚的天地灵息也只能生长这么多五色神莲,早已达到一种恒常的状态。藕茎被摘取后,才出现了新的变化,有新的藕茎开始抽芽生长,也有成熟的莲蓬落入水中。

理清水适时地提醒虎娃,赶紧将莲蓬下的那一截长长的青茎从泥土中的藕节上摘下来,它将会长青不腐保持原来的样子,以留待将来所用。否则仍然留在藕节上的青杆会在水中化掉,什么痕迹都留不下,仿佛又重新归于天地灵息中。

至于莲蓬,理清水也会叮嘱虎娃赶快捞起来收好,就放在白玉祭坛上,永远都会是新鲜的样子。否则落水之后过了几年,莲蓬和莲子也一样会化掉。虎娃曾亲眼看到五色莲花的花瓣落入水中后,并不是凋谢枯萎,它仍鲜艳如初,却自然地缓缓化散于灵泉中,捞都捞不起来。

理清水知道五色神莲的特性,自莲子发芽至花朵开放,需生长百年,自莲花开放至莲子成熟,又需要百年时间。当莲池中能够容纳的五色神莲数量到达极限后,就不会再有新的花叶生长,除非出现意外的变化,比如被人采取。至于这里的五色莲花与莲蓬,有很多历经千年未变了。

五色莲花的花瓣入水即化,而花瓣落水时虎娃往往都不在现场,所以他也来不及收集。只有一次时机恰好,他得到理清水的提醒,让盘瓠进入莲池,在花瓣未落水时便顶在脑袋上接住,由此收集了十五片,与那些莲蓬、莲茎放在一起。

莲蓬入水过几年也会化散,但并非所有的莲子都如此,千年来,已有不少莲子落入万年长清之泉的泥土中,没有任何腐朽的迹象。当泥土中存积的莲子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新落水的莲子便不会再留下,因此理清水才会叮嘱虎娃和盘瓠将那些脱落的莲蓬赶紧收起来。

假如有人能将泉水下的泥土全部翻一遍,会发现其中埋藏的莲子总共有一千零七十一枚,恰好是莲花、莲叶、莲蓬数量的总和,那是千年之前五色神莲尚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落下的。如今当某根伸出水面的莲茎消失之后,土中才会有一枚莲子重新发芽。

所以虎娃这三年收集的东西,可以说是这片遗迹中多年来的积累,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也是短时间不可能再长成的,还好这里的五色神莲足够多。理清水对这个孩子和这条狗可真大方,先后让他们吃了十二次藕茎,就是当饭吃的,因为这片太昊遗迹中以及周围也没什么别的食物。

成熟脱落的十二枚莲蓬,每个莲蓬里有九枚莲子,总计一百零八枚。这三年中虎娃和盘瓠一共来到太昊遗迹四十九次,其中十二次吃的是藕茎,其余三十七次他们每“人”都服用了一枚莲子,是理清水叫他们吃的。

白色的莲子肉有补益元气的奇效,青色的莲子芯芽则可解世间一切毒。莲子肉香甜清脆、入口即化,非常好吃;但莲子芯芽却极苦,根本无法入口,这种“苦”简直超出了味觉概念,让人全身都紧缩成一团喘不过气来,苦到了元神中、涩到了灵魂里,服用它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与折磨。

能解这种苦,唯一的东西就是莲子肉,假如不伴随莲子肉一起入口,恐怕将没办法将芯芽嚼碎咽下去,而服用芯芽又必须完全嚼碎,否则不能吸收其灵效。理清水告诉虎娃,不能只吃莲子肉,每次都要和莲子芯芽一起吃,并在定境中行功修炼。盘瓠很不喜欢这种吃法,它想只吃莲子肉,可是虎娃每次都要盯着它把芯芽也嚼碎咽下去,这是山神的吩咐。

五色神莲,其花瓣、花蕊、莲叶、莲茎、莲子、莲蓬、藕茎、藕节,都是传说中的不死神药。从炼药的角度,最精华的部分是花瓣和花蕊,但是想直接食用助益神气,精华可食的部分就是藕茎和莲子。

虎娃这几年服用了这么多藕茎和莲子,究竟有怎样的效用,理清水也不清楚,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试过,这也不是区区的二境修士可以想象的事情。反正理清水很舍得,再说这里的五色神莲还会生长,总不吃也是浪费。至于吃下去浪费了多少灵效——就不要去想这种无聊的问题了!

虎娃能将五色神莲的灵效完全融于神形之中,就算现在不能发挥完全的作用,在将来修为更高时也一样可以显现。它的炼化吸收过程,也就成了虎娃漫长的修炼过程。盘瓠显然没有虎娃做得这么完美,但也有很多好处留在了将来。

理清水甚至怀疑,这一人一狗特别是那个孩子,全身的血肉是否也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死神药?在五色神莲所有的部位当中,也只有藕茎和莲子的灵效能被虎娃这样吸收,它们代表着生机循环不息的状态。而其余的部分是不可以的,若境界不足强行服用,甚至会有特殊的伤害,所以理清水让他们都留下了。

至于琅玕树,其枝叶是不能吃的,就算是盘瓠的狗牙也啃不动,所谓的不死神药专指琅玕果。现在的琅玕树上还有琅玕花,那是因为理清水以前采过一些琅玕果,新的不死神药至今还没有长成。可是已经成熟的琅玕果若无人采摘,便永远挂枝不落,哪怕再过一万年也一样。

假如这里的琅玕树上已经结满了果子,那么它看上去就不会再生长,只是保持着万年不变的生机。所谓不死神药,只要它生长的环境合适,自身就寿元不尽,是永远不会凋枯的草木。

世上有的植物生命很长,比如说深山中的青冈橡,很多老树都有数千年的树龄了,据说它们中有的能生长上万年,但其寿元总有尽头。而琅玕树、五色神莲这样的不死神药,寿元却无尽头,或者说根本没有寿元的概念。

盘瓠很馋,莲子虽好吃却每次都伴随芯芽入口,所以它总想吃莲藕,那味道多好啊、吃完了多舒服啊!所以这三年来理清水总共让他们采了十二次藕茎、每次三节。

但是盘瓠从来没有打过琅玕果的主意,因为它不知道那东西可以吃。而且琅玕树是这一片奇异小世界中的光源,假如把树给弄坏了或弄死了,不就没东西照亮了?那么池中的花恐怕也难以生长了。所以“机灵”的盘瓠从来不碰那些琅玕树,这条狗已经学会怎么避免可能闯祸的嫌疑了,比如它现在在村子里也从不再追公鸡、母鸡。

虎娃已经十一岁了,这天他又一次来到太昊遗迹定坐修炼。行功洗炼周天已毕,突然在心神中问了一句话:“山神,那树上结的果子可以吃吗,它为何从来不落?”

只要虎娃不开口,而修炼中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变故,理清水是很少开口说话惊扰他的。此刻理清水答道:“这些果子,成熟之后若无人摘取,它就不会落。”

虎娃:“我可以摘一个试试吗?就怕摘了之后,树就不会发光了。”

理清水在意念中笑道:“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琅玕树上如果没有成熟的琅玕果,整棵树就不会再发光,而成熟的琅玕果越多,它的光芒就越明亮。如今树得丘上虽然还有琅玕林,但已经没有琼林辉光了,因为成熟的琅玕果都被白煞摘走了。

虎娃答道:“在定境中神气与这小世界融为一体,感受着这片世界中的东西,就像感受我自己。我发现这些树的光芒很奇异,定境中它仿佛能将我的形骸照透,却不是那有形的光线,我就像在受到洗炼。这光线随天时也有运转波动,感应来自树上的那些果子。”

理清水赞道:“你已经感应到生机的律动,假如把树上成熟的果子都摘了,这树就不会发光,旁边水中的花也不能再生长。可现在这五棵树上的果子已经挂了很多年、结了足够多,你摘一部分是不会有影响的。

当然此果不是一般人能摘取的,若强行用手摘,果一离蒂,就会化为一团光雨(羽)散去,重归天地间的菁华气。所以它必须以神通法力摘取,不能像在山里摘野果那样随便伸手就拿。如果你的修为到了,倒是可以试试。”

这段意念印入虎娃的元神,其中包含着一段法决,就是怎么摘取琅玕果的手法,如果虎娃还没有这个本事,他是解悟不了的。然后几乎是瞬间,就见琅玕树上飞出了一枚琅玕果,散发着淡淡的光辉,很轻巧地飞到了虎娃的身前悬停。

正泡在莲池水中只露出一个脑袋的盘瓠突然站直了身体,用既羡慕又惊讶,同时也充满钦佩的目光望着白玉法座上的虎娃。而真身远在树得丘上的理清水,若不是实在动不了,恐怕差点就要一头从法座上栽下来。

第026章、善御外物(上)

良久之后,理清水的心神才恢复安定,于元神中问道:“虎娃,你是何时突破三境的?这三境初转御物之功,你又是如何掌握的?”

理清水之所以惊诧,就是因为虎娃并非是用手将琅玕果直接从树上摘下来的,而是隔空以御物之法摘取,此刻还能将那枚琅玕果就这么悬停于身前,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托着。三境与二境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隔空御物,因此三境也常被称为“御物境”。

理清水并没有教虎娃各派修炼秘诀,更没有教他什么神通法术,就是让他在这种符合大道本源的自然状态中修炼。比如二境,在理清水所修的法诀中,被称为朝元境,而在赤望丘的传承中,二境又被称为练形境。虽然境界是一样的,但注重的求证方式不同。

可是理清水从来没和虎娃讲过这些,对虎娃而言二境就是二境,只是体验这种自然的身心状态,不必刻意去追求像开山劲那样的力大无穷、或朝元境那样的生机不绝、或练形境那样将来可拟化各类神通。虎娃什么都不刻意去追求,但他的根基却是最纯粹的,将来一切皆有可能。

理清水当然知道虎娃早已二境九转圆满,但他根本就想不到虎娃此时便突破三境,这与他此前的判断不符啊,十一岁的孩子并没有完全长成,难道其中另有他所未解的玄妙?没想到也就罢了,可是虎娃刚才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定坐行功,他居然要等到虎娃施展出御物之法后才忽然意识到这孩子已突破三境,如何能不震惊?

这是理清水第一次和虎娃提到三境之妙,意念中自有讲解。而虎娃也有些好奇地反问道:“原来这就是您所说的三境修为吗?我最近一直在体会啊,但是还没有试过,方才听您告诉我如何摘取果子,我听懂了,所以就试了一下。”

有那么一段时间,理清水除了叹气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然后虎娃又说道“谢谢山神的指点,刚才您教我怎么摘果子,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我小时候曾看见一只怪鸟伤了盘瓠,还差点将绿萝姐姐抓走了,它能隔空摄物,原来就是这种境界。”

理清水能清晰地察知虎娃的神气运行,为何没有发现虎娃已突破三境?可能是因为成见太深吧,世人皆称三境为御物境,到了境界自会拥有相应的手段,而虎娃却从未施展过这些手段。理论上他随时可以突破三境的修为,实际上却一直仍在修炼二境。

在二境九转圆满状态中,那延伸的感知仿佛能触摸到周围的事物,这种“触摸”越来越清晰,到最后,感知会凝成实质的力量,就像无形的手伸出去,甚至可以抓住与操控身边的东西。虎娃的“手”确实是伸出去了,但他一直都在“摸”,却从未“动”过任何东西。

直到今天,理清水告诉他可以动琅玕果试试,意念中包含一段将这种感知凝成实质的法决。于是虎娃就这么摘下了一枚琅玕果,他是第一次,却如水到渠成般地自然。

理清水没有发现虎娃不知何时已突破三境、或在这种状态下随时可突破三境的原因,就是从二境突破三境,是有关障存在的,很多人终生也迈不出这关键的一步。在二境九转圆满之后,延伸的感知仿佛能触摸周围的事物,这种感觉越来越清晰,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往往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造成很大的惊扰。

练形之功已到极致,但一个人的心态或者说精神状态却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想突破三境仅靠继续洗炼形骸是不可能的,需要伴随心境的改变,精神上也需要更加安定与强大。虎娃是怎样经历这个过程的?困惑中的理清水突然想明白了某些事。

虎娃三年前来到太昊遗迹,定坐中就能将形神与这片小世界的气息融为一体,感受着琅玕树琼光的洗炼。这片小世界中所有的东西,包括它们的气息,对助益修炼皆有神效,不会对虎娃造成什么惊扰或刺激。况且虎娃这几次都是服用过莲子之后再定坐修炼的,想炼化那苦涩的莲子芯芽,又使元神保持着清明自然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艰“苦”的锻炼。

可以说虎娃在前段时间已不知不觉突破了三境,或者说就是方才尝试摘取琅玕果的那一瞬间真正突破了三境,而在此之前是谁也无法察觉的。

至于这孩子为什么在十一岁时就迈过了二境?按理清水原先的推断,在虎娃十六岁之前是不可能迈入三境修炼的,因为二境伴随了筋骨腑脏的洗炼,而虎娃的身体还没有完全长成呢。通常情况下的确如此,理清水的猜测没错,但虎娃这种情况也不算“反常”。

虎娃服用了这么多不死神药,而且一直在二境圆满状态中炼化吸收,腑脏筋骨早已达到理想中最完美的纯净状态,已经无所谓继续洗炼。在将来的岁月里,他就会继续在这种完美的状态中长大成人,伴随着不死神药灵效的不断炼化发挥。

理清水错愕良久之后,终于渐渐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虎娃却突然睁开眼睛喊道:“盘瓠,你不能去爬那棵树,也不能摘树上的果子!你现在修为未足,不入三境有御物之功,就不知道怎么把那些果子摘下来,反而会浪费了!”

这时盘瓠已经从莲池里蹦了上来,抖了抖身上的水,见虎娃摘了发光树的一枚发光果,它也很好奇地想模仿,已经跑过去准备爬树了,却被虎娃喝止。理清水又吃了一惊,因为虎娃与盘瓠说话时并未出离定境,所施展的法术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那枚琅玕果仍然悬于身前。

绝大多数修士刚刚突破三境之时,尚未将御物之功掌握纯熟,定境中勉强延伸感知之力、隔空抓起了某样东西,但稍一分神东西便重新落地,很难始终保持那种专注施法的状态。虎娃现在当然是分心了,否则怎么会睁开眼睛对盘瓠说话,但他分心却未走神,仍在那种元神定境之中,是否睁眼说话并无区别,御物只在似有意又无意的一念之间。

理清水没有再说什么,虎娃很自然地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再令他有更多的惊讶了。他想了想又问道:“孩子,你还记得那只怪鸟当时从天空扑下的情形吗?”

虎娃:“当然记得,那一天的情形,是我能记起的最早的事情。”

理清水:“怪鸟差点把绿萝抓走了,它是以御物之功直接抓人的吗?”

虎娃答道:“不是,我今天才知道不是。怪鸟不是直接隔空摄取绿萝,它是以御物之法卷动了风,而风将绿萝卷向了天空。御物之法就像意识的操控,对于本身就具备自主意识的生灵无效,只能操控那些毫无灵智的东西。”

理清水追问道:“你刚刚掌握三境中的御物之功,怎么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虎娃:“我方才发现盘瓠想爬树,就想用御物之法阻止它,却发现并无作用。它的身体受它的灵智控制,御物之法无效。…山神,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定住这条狗呢?”

理清水笑着答道:“有倒是有,那是定身法,以你目前的境界尚无法掌握。但也可以用别的手段达到同样的效果,想当年若山凌空定住了那只怪鸟,用的也是御物之法,操控怪鸟周身的流动之风,却比那怪鸟高明多了、功力也深厚多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只怪鸟死得也够冤的,起因不过是想抓两只母鸡而已,不料却惹出了人,当它再想抓人的时候,盘瓠蹦了出来,然后山爷出手了。

其实以御物之法操控无形之风,要比操控琅玕果一类有形之物难多了。那怪鸟飞翔在天上,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就是风,在漫长的岁月中自悟掌握了此道。但它却无人指点,虽有御风之能,但对御物之法的根基还没有领悟透彻,碰见山爷这种高手当然是死定了。

接下来山神并没有再说话,而虎娃也闭上眼睛继续行功,也不知是在修炼二境还是三境,但看上去他应该是在修炼三境吧,因为那枚琅玕果就一直悬停在身前三尺处,散发着淡淡的光辉。虎娃继续定坐了整整一夜至第二天正午,也就是说他也始终不停地在施展御物之功。

这世上恐无人把施展法术本身当做一种修炼,但虎娃不是故意在卖弄什么,而是在入定中好像忘了这枚琅玕果,就一直保持在这种状态里。假如换成其他刚入三境的修士,看见这一幕恐怕会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这孩子怎么能这么干?

三境修士施展御物之功,通常只在斗法或演练之时,突然隔空催动外物,出其不意让人防不胜防。但这只是一瞬间的功夫,就算时间长一点也不过是片刻而已,谁能像虎娃这样一直在施法,始终都操控这么一件东西悬于空中,一般人也消耗不起这等神气法力啊!

但虎娃并没有感觉自己消耗了太多神气法力,这是一种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状态。理清水看得清楚,却也没开口提醒,反正虎娃已经吃了那么多不死神药,刚刚突破三境之后,其吸收的灵效将会更充沛地被炼化,管他浪不浪费呢,只要虎娃能够保持在这种恒常的体验中,就是最大的收获。

倒是盘瓠一直盯着虎娃身前那枚悬空发光的琅玕果,神情仿佛在说:“老大,你怎么还不收了神通?”

第026章、善御外物(下)

相室国的使者悦耕大人第一次来到有鱼村的时候,若山并不知情,但后来相室国国君又正式派人来到有鱼村,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发生了那么多事情,不可能不走漏任何风声。一直在关注有鱼村动静的若山,自然打探出了很多消息,他还悄悄地潜入有鱼村附近暗中查探,掌握了不少更隐秘的情报。

于是若山返回路村,找来若水以及花海村的族长蛊辛商量对策。按若山推测,自从上次鱼梁失踪后,有鱼村已经难有异动了,不料事情却出了意外的转折。鱼大壳派鱼与游去了巴原,竟然成了代表蛮荒各部向相室国国君朝贡的使者,由此得到了相室国的赏赐与支持。

有鱼村本就是如今蛮荒中最强大的一个部族,拥有鱼盐之利,远比其他大部分部族富足,如今又得到了相室国派来的农师和兵师之助,生产更为发达、物资供养也更为丰富,有更多的人可以脱离日常劳作,专门操演军阵。

若山道:“有鱼村训练了一支百人战阵,并非为狩猎所用,就是专为攻伐备战,恐怕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强令蛮荒各部奉其为尊,不再是如今相安共处的局面。”

蛊辛说道:“就算他们有百人战阵,难道还能穿越蛮荒中这么艰险的漫长道路,来攻打路村和花海村吗?在这种地方,他的战阵也摆不开啊,只要稍受挫折,时间一久必然溃败。”

若水也说道:“就算有鱼村得到了相室国的支持,那相室国还能派大军深入蛮荒帮助有鱼村攻打各部族吗?再强的国力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而且得不偿失!”

他们俩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蛮荒中各部族之间的争霸,漫长艰险的路途是天然的屏障。劳师袭远,小股队伍起不到作用,若是大队人马长途征伐,其后勤压力恐怕是任何一个部族都无法长期承担的。况且这种山路上根本无法运送辎重,武器和粮食都要靠人随身携带,在很难运送补给的情况下,这么多人也不可能只靠打猎为食,谁也坚持不了太长时间。

只要路村和花海村有所准备,占据地利在咽喉要道上据守,有鱼村就算有强大的军阵,也是不可能攻占村寨的。

若山却摇头道:“有鱼村根本用不着长途远袭路村和花海村,也用不着去攻打别的部族。他们进入那片中央谷地,路途是最方便的,而且早已建立了据点。因此只要在谷地中决战就可以,摆开军阵谁也难敌,若是有鱼村完全控制了那片中央谷地,各部族将不得不听命。

届时就算路村和花海村不愿听从,但与山外联系的道路已被掐断,与各部族之间的交流交换必须通过有鱼一族的地盘,也必须遵守他们的规定了。否则我们就只能封闭自守在这里,无法与各部族交换所需之物,更得不到除了自身物产之外的东西,部族迟早会衰落下去,将来还是无法对抗有鱼村。”

蛊辛皱眉道:“如此说来,中央谷地中迟早会有一场冲突。若我们提前有所准备,将两族精锐战士都集中在那片谷地,再将精壮男子都带上,足有三百多可战之众,能否一战而胜呢?”

若山:“我担心的正是这个问题,有鱼村本就富足,又得到相室国之助,所以能长期供养与操练一支百人战阵。而我们虽然能够聚集三百多名战士,但也只是临时之举,不可能让他们长期驻守谷地操练,我们也供养不起。

经过训练的战阵,加上他们装备的衣甲与武器皆适合作战,战斗力远非寻常狩猎队伍能比,更非杂合之众能敌。假如真的在平原上列阵作战,就算我们能及时召集三百名战士,恐怕也不是对手。而且这样的一战,其损失也是你我两族无法承受的。”

此话也是实情,蛊辛所说的三百多名可出山作战的战士,同样也是两部族最重要的壮劳力,他们不可能长期脱离生产只在中央谷地中防备着有鱼村。假如冲突来临,他们很可能根本来不及集结,就算能够集结一战,结果也会很惨烈。

假如这三百多名壮劳力伤亡过重、折损太多,对于部族来说也是灭顶之灾,在蛮荒中将很难继续维持以往一样的生存,届时胜负都没有意义了。

若水冷哼道:“若山,到时候你我出战就可以,直接冲垮他们的军阵,宰了鱼大壳!”

若山苦笑道:“我也曾这么想过,假如这样就能解决,当然是最好不过。届时无需你冲锋陷阵,我一人前往即可。”

若水很不满意地说道:“什么?你难道看不起我的修为,就算想死也要一个人去!”

蛊辛一听这话的语气不对,赶紧劝道:“水婆婆,山爷的意思是不想让您涉险,若有凶险之事,他将冲锋在您的身前。”

若水:“我就是不满意他这种想法,总以为自己本事大,有什么事情一个人就能搞定,用不上我这个女子帮忙!”

若山赶紧解释道:“我绝无此意,你还没有听我把话说完呢。方才说假如能这样解决,当然最好不过,可惜你我在这片蛮荒中虽算高手,怕也不能独自战胜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战阵。须知他们中也有修士,只要能抵挡拖延你我片刻,兵甲一围而上,情况可就不妙了。

而你我若有闪失,路村和花海村就失去了庇护,就算想独存于蛮荒亦不可得。而且我们要对付的不仅是有鱼村,还有相室国。相室国虽然不能派大军至此,但总可以派几位高手来。他们不必比你我的修为更高,只要能配合军阵挡住我们的冲击便可。”

若水也皱起了眉头:“你说了这么多,左右都是不敌,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难道就这么认命了吗?”

若山温言道:“你别着急嘛,其实对这件事,我另有想法。想当初清水氏一族是蛮荒中的共主,大家相安无事也没什么不好的,如今我们只是不希望看到鱼大壳实现他那种野心。相室国若想整合蛮荒各部,使之结为部落联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路村与花海村结盟至今,对两族人不是都很好吗?”

蛊辛突然插话道:“我多少明白山爷的意思了,既然相室国插手了蛮荒中的事情,想让各部族结为联盟,那我们就顺应形势推动结盟,但不能让有鱼村得逞,也不能让鱼大壳实现他那种独私之野心。”

若山点头道:“没错!各部族结盟,从此打通与巴原的正式联系,我们能得到巴原上的很多东西,那是蛮荒中出产不了的,也可以将这里多余的物产交换出去,又有什么不好呢?路途艰远,相室国也不可能派大军征伐与控制此地,只能是名义上的招抚而已。若各部族人愿意接受巴原上的征召、去山外的世界闯荡一番见见世面,就像我路村的祖先一样,那也未尝不可。”

蛊辛连连点头,若水却又冷哼一声道:“去巴原上闯荡一番见见世面?你当年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如今还念念不忘,还想再去吧,说不定还能在巴原上弄个城主当当?”

若山又赶紧解释道:“不不不,这可不是说我自己。只要你在哪里,我就会在哪里。”

蛊辛发觉现水婆婆今天对山爷说话的语气很不对,总是想挑刺争执,也不知这两位之间有过什么往事,今天在讨论正事呢,水婆婆却翻起旧账来了,他便知趣地闭嘴不言。

若水又说道:“你说来说去,还不是得在平原上战胜有鱼村的军阵吗?刚才已经分析过了,我们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若山:“战胜与战胜的含义不同,既看清了形势,便要想最合适的应对之策。我们也可以训练一支军阵,届时足以与有鱼村的军阵对峙,并告诉相室国的使者,他们受到了有鱼村的蒙蔽,假如放弃支持有鱼村独尊的想法,蛮荒各部仍可结盟,只是要听各部的意见。”

蛊辛又忍不住开口了:“可是我们怎样才能训练一支军阵?好像并没有这个条件啊!”

若山:“这就是我今天找来二位商量的原因。早年我曾在巴原中闯荡过,当时巴原各国正陷入内乱纷争,我也曾学过怎样操演军阵,那与利用地形的狩猎不同。我们也训练一支队伍,人数不必太多,五十人左右即可,这是我们两族能够供养的。若这支军阵中人人都拥有强大的力量,甚至有人力大无穷、比普通的二境修士更强,就足以决定局面了。

我早年亲身经历过战乱,听说当年统一的巴国,鼎盛时在平原上统御近四十万人口,可是经过长年内乱,各国人口最少时一度只剩下十余万,近几十年来才渐渐恢复,但也不复当年鼎盛局面。我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这一带蛮荒各部族也陷入那样的局面,否则有很多小部族将就此消亡。因此若掌握制胜之道,能不战而胜是最好。”

蛊辛不解道:“可是我们怎么可能训练出那样一支军阵呢?如果有这等本事,还用坐在这里发愁吗?”

若水却突然反应过来了,看着若山道:“难道你要训练路村和花海村的族人,修习我们的祖先武丁传下的开山劲吗?”

第027章、山爷的旧账(上)

若山的打算,就是让大家习练祖先传下来的开山劲,不仅传授路村人,也包括花海村的族人。两个村落加起来共有九百多名族人,除去老弱妇孺,其中能出山作战的精壮男子约有三百余人,他们全部都要修习。按照若山的估算,最后能够练成开山劲者大约能有五十人左右。

开山劲是一套秘传功法,追求的就是远超常人的力量。它也讲究定坐行功,身心进入一种类似初境的体验中,感应全身气血运转,但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勤修苦练,在非常艰苦与专注的状态下锻炼与打熬筋骨。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锻炼,不同于劳作中被动地消耗体力,在运动中要保持着意识清醒、仔细感知身体的变化,特别是那种新“出现”的力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迈过这一步,大多数人就算锻炼一辈子,可能筋骨肌肉会比常人强悍,但是并不能练出开山劲。

假如获得了这种力量,那么还有更高深的功法,指引修炼者运转这种力量,反复洗炼形骸,掌握可运转与发动的劲力,使他人难以相信那股力量竟然是由血肉之躯发出的,修炼到极致甚至可以外放攻敌。比如有人靠墙站着,高手在另一边出拳打在墙上,劲力可透墙而伤人。

这种功夫,被路村祖先称为武丁功,它是开山劲的最高境界。

在理清水这样的大宗师看来,武丁功所呈现的身心状态,就类似于二境九转圆满,但它需要常年坚持不懈的苦练,否则这种功力就会退失。而练出开山劲的功法,也类似于修士迈入初境的过程,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初境。

登天之径八层九转七十二阶,最终的目的是长生久视。无论习练者目的是不是长生,每一层境界的身心状态都是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修炼去印证。而修炼开山劲看似艰苦,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和辛劳,且要常年坚持不懈,但在理清水眼中走的却是一条捷径。

能练成开山劲者,其中大部分人原本是迈不过初境的。也许是勤能补拙吧,也许是因为这套秘诀所追求的就是另一种目标,所以在长期而专注的艰苦习练中能得到一种类似初境的体验,甚至进而获得相当于二境的修为。但这种功法修至武丁功的境界就是极限,不可能再往上突破了。

理清水早就看出修炼开山劲是一条永远走不通的死路,若人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强大的力量,修炼它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在锻炼筋骨时损耗过度,或者练成开山劲之后过度使用力量、超过了血肉之躯所能承受,会留下内伤隐患,不仅难得长寿甚至可能会暴亡。

理清水曾向若山指出过这些,并给了这一带各部族更高明的指引,所以若山并没有再传此功。可是今天因为形势的变化,若山终于改变了决定,部族存亡为头等大事,族人修炼开山劲的隐患倒是其次的问题了。

若山向蛊辛详细讲解了开山劲的传承来历以及功法特点,蛊辛又惊又喜道:“原来山爷还掌握着这样一种秘传,那么方才的计划就可以实现!…习练开山劲有隐患,我们要和族人说清楚,只要不过度运用那强大的力量,也就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内伤。”

若山沉吟道:“长期勤修苦练,终于获得了远超常人的力量,谁不想拥有那种畅快使用它的感觉呢?内伤隐患是不知不觉中堆积的,这要看他们自己怎么掌控了,但我们的确必须把话说清楚。…我们明天就召集族中所有壮年男子,让他们习练开山劲的入门功法。”

水婆婆却突然插了一句:“还是只有男人才能习练吗?这到底是祖训,还是你若山自己的意思?”

若山苦笑道:“自古以来,开山劲都是传男不传女。这门功法的修炼过于艰苦,劲力练成之后又过于刚猛,的确不适合女子习练。女子习练开山劲不仅难以入门,对身体的伤害也更大,祖先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

若水冷笑道:“我还记得你当年说过的话呢——女子怎么能修炼开山劲?恐怕练到最后会变得不男不女!”

若水的脾气很要强,她知道族中有祖传的开山劲,曾经也想研习,可能也不是真的想练这套秘法,就是想参照印证一番。可是当年被若山回绝了,她为此事一直耿耿于怀,直至今天还在翻旧账呢。

蛊辛听明白了,原来两人之间还有这么一段过节,赶紧劝和道:“水婆婆,山爷的话很有道理,我方才听闻了秘法,开山劲确实不适合女子习练,山爷当年也是关心您。再说了,不仅是您,这些年来山爷谁都没有传授,因为此功法大有隐患。您如今已是五境高手,又何必再为当年这点小事介怀呢?”

若水哼了一声道:“我也清楚它不适合女子习练,当年只是感兴趣、想研究研究而已。开口相求之后才知道,原来在若山族长眼中,我与族中其他女子并无什么区别。”

若山一脸苦笑不知说什么才好,蛊辛只得笑着敷衍道:“这话说的!水婆婆您怎么会是寻常女子呢,而是这蛮荒中最出色的女子!山爷,您说是不?”

若山连连点头,若水的脸色才好看一些,又对蛊辛道:“开山劲需要长期勤修,三百名壮年男子也是你我两族中最主要的劳力,不可能全部修炼开山劲而不做别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也是承受不了的。”

大规模组织族人修炼开山劲,在他人看来这是脱离劳作而无谓地消耗体力,并且是极大的消耗,会让最精壮的成年男子每天都精疲力竭,需要的食物与营养补充也远比平时多得多。一方面所有的壮劳力都脱离了劳作,另一方面又增添了比平时更多的供养负担,路村和花海村也不可能承受得起,水婆婆的担心非常有道理。

若山沉吟道:“这几年,两个村子的物产比以前丰富多了,我们目前的储备也有不少,短时期内还是勉强能做到的。三百人也不能同时习练开山劲,将他们分成三组、轮流练习,每组练开山劲一个月,另外两组则加紧狩猎与耕作。其实平时的劳作,也是锻炼气血筋骨的一种方式,可与练功穿插进行。”

蛊辛补充道:“假如一年之内,还练不成开山劲的那些人,就可以不必再练了。在这一年中练成开山劲的族人,则专门集中起来,让山爷指挥他们操演军阵。”

若水今天虽然和若山翻旧账,但正经事还是分得清的,她也建议道:“练习开山劲的同时,还可以顺便操演军阵。就算这三百多人大部分练不成开山劲,但也经过了军阵训练,紧急情况下也能列阵出战。我这段时间就监督族人打造兵甲器具,有些器物的炼制,恐怕也只有我亲自动手才行。”

若山说道:“我和你一起做,突破四境方能以法力炼制器物,如今两族中只有你我才有这等本事。”

若水瞪了他一眼道:“都多少年了,你这脾气怎么一直都没变?有什么事情总想着自己一个人逞能!既要带领族人修炼开山劲,又要操演军阵,还得盯着有鱼村和巴原那边的动静,你能忙得过来吗,不怕把自己累死?炼制器物之事,不用商量了,就由我一个人来负责!”

蛊辛在一旁打圆场道:“可惜我修为低微,尚无炼器之神通。但普通的用具不必都由水婆婆来操心,我自会监督族人用心打造,水婆婆只需负责最后、最关键的步骤即可。”

若山和若水当年确实有“事”,假如不是这样,他们早成一对眷侣了。若山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若水有意思,可是当时的老族长却不同意若山娶若水。

原因也不复杂,不仅因为当时的原始氏族已经开始尽量与外族通婚了,同族同姓通婚的情况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清水氏的祭司曾来路村提亲,他就看好若水了,老族长希望若水嫁入清水氏一族。

若山一气之下,便离开村寨去巴原上闯荡,临走之前声称一定要闯出个名堂,在巴原上成为一城之主,带着受封的氏号回族。而若水的性子倒也刚烈,就是不同意嫁入清水氏一族,老族长也没办法,而且若水此时已突破三境修为,谁也不好勉强她什么。

又过了三年,若山回来了。他并没有在巴原中当上一城之主,只是经历了战乱纷争。有意思的是,若山早就知道若水不会嫁给清水氏的祭司,他们俩还是当然的一对,所以才会回来得这么快。接着若山又成为路村新一任的族长,自己的事情那就自己决定吧。

若山离开村寨的时候,若水当然盼着若山回来;可是若山回来之后,若水又不理他了。可能是记恨若山当初留下她一个人就这么走了,居然没有拐带她一起私奔!若山讨好哄劝的话说了很多,若水却提出了一个要求,想修习族中祖传的开山劲。

第027章、山爷的旧账(下)

若山拒绝了,若水便更不高兴了。其实这也不能怪若山,因为当时山神已在,明确地告诉若山习练开山劲有极大的隐患,更不适合女子修炼。再加上若水就是受到山神的指点迈入初境的,当时已有三境修为,实在用不着修炼什么开山劲。

若山当时堪称这一带蛮荒中最出色的年轻才俊,修为恐怕也是各部族年轻一代中最高的。他从山神那里得知突破六境方能留下心印传承、才可称真正的高手,曾经夸下海口——要以六境高手的身份迎娶若水,而清水氏的那位祭司又算什么!

若山回村后当然又向若水求亲了,因为先前的疙瘩,若水便说道:“你不是自以为了不起吗?没在巴原当城主也就算了,但当年说过的话要算数,我就等着——等你突破六境再嫁给你。”

这一等时间可就长了,若山突破五境修炼至九转圆满倒也没用多少年,可是在五境九转圆满后却迟迟无法突破六境,就这么一直等到了今天,到最后谁也搞不清究竟是谁在等谁了。

蛊辛是外村人,也是后辈,如今绝大部分路村人都已不清楚这段隐情,他就更不知情了,所以今天看见水婆婆和山爷翻旧账,一度也摸不着头脑。

几人商量已定,便组织族中所有的壮年男子分为三组,一组每日修炼开山劲,另外两组也加紧劳作。开山劲的入门功夫十分艰苦,皆是超负荷的力量与耐力锻炼,就算是最精壮的男子一天下来也给累趴下了,然后有定坐调息的秘法使他们恢复精力。

还没有入门前的第一关就会淘汰不少人,因为有人掌握不了定坐调息中的状态,第二天便无法继续练习此功。山爷便让这部分人另行集中操演军阵,过一个月再换另外一组。就这样一年时间过去了,族中的壮年男子几乎都被累瘦了,但也大多变得更加健壮剽悍。

若山根据历代祖先的经验做出的判断没错,两村三百多名壮年男子中最终有五十一人练成了开山劲,若山便把这些人集中起来专门修炼,同时也操演最精锐的军阵。至于其他人没必要再继续无谓地苦练下去,便回到日常的劳作中。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两族的日子过得都很苦,天天累得半死的那些壮年男子自不必说,而其他人的食物也不像以前那么丰富了,因为劳作的人少了,而壮年男子们需要的供养却更多,如此坚持一年时间已是极限,连两族的储备都快耗尽了。

好在山爷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不仅让三百多名壮年男子都轮流接受了军阵训练,还集合了五十一名练成开山劲的强大战士。人数看似不多,但已接近这两个村子能长期供养的极限。也就是在这种古朴的原始部族中,族人们才会日复一日承受最艰苦的锻炼煎熬,而不会有怨言或异心。

假如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年代、换一种环境,就算用同样的方法,也绝不可能在三百多名壮年男子中就能有如此之多的人练成开山劲,三千人中能练成五十人就不错了。

两族开始这一番大动作的时间,就在虎娃找到太昊遗迹后不久。族人轮番修炼开山劲的地方,就是路村外至断崖边那片开阔的平地上。大人们都很忙,而虎娃这么小的孩子也帮不上忙,所以谁都没有太关注他。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若山操演精锐军阵已成,他将这批人带到了中央谷地驻守,无论有鱼村何时攻伐,路村和花海村都能随时应对。这五十一人中大部分只是练成了开山劲,其中约有十余人则功夫更深、已初步掌握了武丁功,但短短几年时间内当然尚未修炼到极致境界。

他们平时在中央谷地也会从事劳作,但每天都要坚持习练开山劲,假如太长时间不练功的话,功力便会渐渐退失。

虎娃问过大人,族人们都在干什么?水婆婆告诉他山爷在教人练功、要打造一支精锐战阵,而虎娃还太小,所以还无法加入其中。其实在水婆婆的心目中,并没有打算让虎娃这么出色的孩子将来也去修炼开山劲,等到他的年纪差不多了,还是要尽量设法指引其真正迈入初境的。

同样的问题,虎娃也问过山神。理清水则告诉他山爷是在练兵,以防备意外的冲突、为了更好地保护族人。山神还告诉虎娃,若山教族人练的开山劲,其实很像早年巴国国君训练精锐亲卫的功法,修炼的过程非常艰苦、想练成也不太容易。

理清水知道开山劲的隐患,他本人没有教过虎娃什么别的秘传功法,当然更不会教他开山劲,只是讲解了其修炼的原理。开山劲可能是一条“取巧”的捷径,能够获得类似初境或者二境的某些神奇之效,在专注的苦练中感受到力量的运转,再洗炼形骸追求强大的力量。

理清水也很明白地告诉虎娃,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地迈入初境,如果将来他们想继续突破三境,需要回头从初境重新开始,因为他们并没有体悟到那条道路的本源。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些人当初就能突破初境得以修炼的话,山爷也用不着以如此方式教他们苦修开山劲了。

因为接触到这样的话题,虎娃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很多是与修炼无关的,理清水开始告诉他越来越多的事情。诸如山中各部族的情况,包括地处偏远、很少与外族打交道的妖族村落。山神也讲到了山外的巴原、古老的巴国以及近世的内乱纷争等等事情,虎娃都是当故事来听的。

虎娃至今尚未走出过这片蛮荒,却在太昊遗迹中了解到很多山外的事情。理清水不仅要让这个孩子在修炼中感悟天地自然之道,也要让他在成长中了解世间诸事。虎娃当然也听说了巴原七煞以及巴原九丘的故事,非常好奇与神往。

但理清水并未告诉虎娃自己就是清煞,更没说自己的名字叫理清水、是清水氏一族的祖先,虎娃只知他是山神。虎娃也曾问过山神,清水氏一族为何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山神则告诉虎娃暂时不要问这个问题,等到可以告诉他的时候,自会有人告诉他。

这两人之间的交流比较特殊,因为理清水从不露面只用意念,而在虎娃心目中,面对的是自幼便跟随族人所祭奉的山神。当山神告诉他不要再问某些问题的时候,他当然不会去继续追问。

就在虎娃正式突破三境的一个半月之后,他和盘瓠又一次悄悄来到了太昊遗迹中。以往他都会剥出两枚莲子,自己吃一枚、喂盘瓠也吃一枚,而那些从水中捞出的莲蓬一直就放在白玉祭坛上。假如不吃莲子,便再去挖一截藕茎,这是盘瓠最喜欢干的事情。

但无论是吃莲子还是挖藕茎,事先都要征得山神的同意。这次白玉祭坛上又多了一枚发光的琅玕果,虎娃入坐后便随口问了一句:“山神,这发光的果子也可以吃吗?”

这随口一问竟将山神给问住了,理清水过了一会儿才答道:“这果子当然可以服用,却不能像别的果子那样吃,它是天地间的菁华气所凝炼。”

意念中伴随着解释,所谓菁华气,无形无质不可见,是天地万物所勃发的生机,来源于天地间蕴化生灵的气息。有些地方可能并无生灵,却具备了孕育生灵的环境和条件,在漫长的岁月中若机缘巧合,生灵就会出现。当生灵出现之后,伴随着自然的演化过程,人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气息。

太昊天帝曾留下一套秘法传承,就叫菁华诀,此诀专修旺盛的生命力、所追求的极致境界就是生机绵绵不绝。登天之径有八层九转七十二阶,一路破关重重而上不知要经历多少岁月,不仅需要修炼中的各种机缘,更需要青春鼎盛的长久寿元,否则未临尽头便生机已绝,终究还是一场空。

菁华诀本身可能并不是直接指引人迈过登天之径的秘法,但其中却蕴含着长生久视的玄妙。随着修为更高,修士寿元也会比一般人更长久,但只要没有迈过登天之径,终究是有尽头的。修炼菁华诀者,其实就是在修炼自身的生机,相比同等修士拥有更长久的青春与寿命。

理清水并没有告诉虎娃,他当年教过若山和若水一套秘诀,就是菁华诀。这两人皆已修行入门,但至今亦未达到大成之境,他们也不知这套法诀的名字。

虎娃又好奇地问道:“那这发光的果子也是助益修炼之物,它应该怎么服用呢?”

理清水又沉默了。琅玕果号称不死神药,当然可以服用,但炼化它最少要有四境修为,而在六境修为时服用,灵效才能达到最佳,可是虎娃怎么才能服用此果呢?它可不像五色神莲的莲子和藕茎那样,就算浪费了灵效也可以当成普通的食物吃。

第028章、先天地生(上)

五色神莲的主要灵效是洗炼形骸、祛除伤病、化解毒患、补益元气,使人达到一种完美“无病”的状态,虽不能真正地“不死”,但这也是追求长生的根基。而琅玕果凝炼了天地万物中所蕴含的最纯粹的生机,它不像五色神莲那样有些部位既可炼药、有些部位又可直接服用。琅玕果是没法直接吃的,普通人的肠胃也吸收不了。

当年太昊天帝便是在此遗迹中悟出菁华诀并流传后世,他当时就是得到了不死神药琅玕树的启发。琅玕树能汲取天地间缥缈无形的菁华气、结出琅玕果,每一枚琅玕果便是一缕菁华气所凝炼,无中生有化而成形,散发出象征着永恒生命力的琼光。

菁华诀就是在模拟这个过程,采取炼化天地间的菁华气,寻求那生机不绝的道之本源,所结之“果”便是修炼者的形神。而服用琅玕果,当然对修炼菁华诀有极大的助益灵效。

理清水也曾想过,假如若山或若水能够迈入六境,那么就赐给他们琅玕果并教以服用炼化之法,可助这两人菁华诀大成。如此虽不是真的长生久视,但至少也是青春永驻、寿元极为长久了。可是一直等到今天,这一带蛮荒中最出色的两位后辈修士并未突破六境。

如今虎娃却问理清水琅玕果该怎么吃?区区三境修士而且还是一个孩子,并没有服用琅玕果的必要,而且理清水也不知道该怎么指点他吸收炼化这种不死神药。

这位山神想了半天,心中无奈地一叹,终于以意念道:“你可以试试看,将之含在舌下,不要吞入腹中,就在修炼时以法力自然洗炼,就像洗炼你自己的形神,体会这枚果子所蕴含的一切。”

理清水终究还是让虎娃“吃”了,他心中那无比强烈的愿望,在将来只能通过这个孩子去实现,如今已没什么舍得舍不得,反正那么多不死神药都让虎娃给吃了,也不在乎多几枚琅玕果了。他还不忘叮嘱一句:“你可以这么试试,但不能让盘瓠吃这种果子,它的修为还不够。”

于是虎娃将琅玕果含在舌下,依然像往常一样定坐修炼。此果感觉很轻柔,亦无味,于舌下就像不存在一般,而口中自然生津。

三境中的修炼,包含着前所未有的奇特体验,有人称之为内景或外景。虎娃在定境中的感受,不仅是周身神气与这片奇异小世界气息相融,自身仿佛也化为了一片天地山河,且眼前清晰可见种种景象。

他分明是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什么都没看、什么都没听,但身形并非障碍,感知亦不受寻常五官所限,仍然可见一切景物,这是在元神世界中自然呈现的内景,且内景同时亦是外景。

因为虎娃所见的内景,就是这片小世界,他还可透过那高大的龙血树冠看见外面的星空、横亘的雪山、偶尔划过夜空的飞鸟则出没在远方的山林边缘。理清水枯坐树得丘上,却能察知蛮荒中的一切,其实也都是元神所见,当年所修的这一层境界亦是其神通根基。

虎娃入坐忘形、体察万物,仿佛自身与天地合一,很自然地内、外景相融,进入一种玄妙的状态中。神气的运行仿佛就是日月星辰的运转,生命的律动仿佛就是天地间万物勃发的生机,他于天地间似一缕意识般的存在。

三境又称御物境,各派秘传几乎不约而同都这么称呼,因为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得神通能御外物。而虎娃此刻所体验的境界,便是这种神通的“法本”所在。理清水除了告诉虎娃怎么将琅玕果从树上摘下来,并没有再教虎娃任何神通手段、更没有讲解各派修炼秘诀。

那么虎娃在三境修炼中体验的究竟是什么呢?他为何能隔空摘取一枚琅玕果,却动不了盘瓠?这个问题虎娃曾回答过理清水,因为琅玕果受他的意识控制,等于无生命的物体被生命所触动。这也是人们能见到的自然状态——有灵智的生命可以触动外物。

但它有一个前提,这些有灵智的生命首先要拥有可以主宰的自身、有自主的意识能控制自身去改变外物。假如一块石头也有眼睛,看见这些能思考、有欲望、能生长、并可自行触动外物的生灵,在它眼中这便是最不可思议的神通法力。

生命本身就是天地间的神通,可以控制自身有欲望地运动。哪怕是最简单的运动,都是在运转炼化天地间本就存在的能量。对于普通人来说,这能量可能来自于食物,而能运化使用它便是神奇的法力。但大多人不会意识到这些,认为所谓的神通法力只有那些已迈入三境的修士才具备。

所以在三境体验中,元神中内景与外景的呈现,人仿佛成了天地间的一缕意识,是体会御物之功最佳也是最自然的方式。隔空御物,并不比普通人用手拿起东西更神奇,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方式。

虽已入坐忘形,但虎娃的身形还在那里,神气自然发动运转周天,这时元神所见的景象中有无数光芒出现,仿佛化为一条流动的星河亦在天地间运转。盘瓠正在莲池中一块露出水面的大石头上盘坐行功,此刻却突然睁开眼睛看向虎娃。

虎娃在发光,有淡淡的琼光隐约从身形肌肤中映出。因为他舌下含的那枚琅玕果缓缓化开了,又成了天地间的一缕菁华气、万物中最纯净的生机,并已经过了琅玕树自然的炼化,融合于虎娃的生机之中,随神气洗炼发生了奇异的变化。

理清水也在既惊讶又好奇地看着,他不知该做何感想。虎娃的身形散发出辉光,说明琅玕果做为不死神药的灵效大部分都散逸了,重归于这片小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生机气息,而不像虎娃服用五色神莲那样,灵效融入形神之中以待将来慢慢地炼化。

可是这对虎娃来说未必是什么损失,消散的只是他人眼中的琅玕果而已。他的生机本就极为充沛,尚未到必须由琅玕果来补益的时候,而在这种修炼中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好处,便是那种体悟。

虎娃体悟到了什么?首先是琅玕果中所蕴含菁华气的本源,它存在于天地间,被琅玕树吸取并凝炼成形,成为生机的气息。天地间先有“生”而后有“灵”。就像是山爷曾点亮的那盏灯,就算灯从来没有出现过,但它出现的方式与玄理却是一直存在的,如同这天地间的生灵。

当琅玕果开始化为琼辉时,虎娃也进入了一种玄妙的悟道之境,元神景象中竟出现了一盏灯、山爷当年点亮的那盏油灯。他能用御物之法催动的东西本无生命,可是一土一石虽看似没有生命,但它们所聚集成的天地却在周而复始的运转之中,是谁在赋予这一切呢?

虎娃此刻仿佛化为天地间一缕意识,定境中所见的也都是元神景象。那么天地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本源的意识,或者说不能称之为意识,是它孕化了万物,却又无意成为万物的主宰,它却先于万物而存、不倚仗万物而成,万物的衍化皆遵循于它。

虎娃形容不出这是什么,或许可勉强称之为“道”;那么此刻他用以体悟这一切的,或许就是所谓道心。

它是一种原则、一种规律?更确切地说它是所有一切的源头,不倚仗某一事物的存在而存在,却体现在万事万物中。如果求证了它,便等于求证了天地万物的本源。这是虎娃尚远远达不到的境界,他只是朦胧地体悟到天地间有这样一种境界存在。

理清水看着虎娃,这位世间顶尖的大宗师毕竟没有迈出登天之径的最后一步,他仍有很多需要解答的困惑,此刻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年的太昊尚未开辟帝乡神土之前,在此创出了菁华诀,他当时到底有何感悟?

后人服用不死神药琅玕果,当然是为了炼化吸收那绵绵不绝的生机,获得青春长久的寿元。而太昊能凿建出这片小世界,当时必然已有迈过登天之径、求证长生久视的修为。因为这片小世界是理清水这等高人尚无法凿建的,他这位山神甚至连移植五色神莲都没成功。

那么琅玕果的灵效对于已求证长生的太昊,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没什么用处,假如太昊服用琅玕果,情形倒有点像此刻的虎娃。既然不死神药对长生之人已“无用”,那么太昊的收获是什么?当然不是琅玕果的灵效,而是这不死神药本身蕴含的玄妙。

玄妙可能就在虎娃此刻的感悟中,而太昊当年则创出菁华诀传于后人,这也许就是菁华诀尚未出现、正在被发现中的状态。只是以虎娃目前的修为境界,他当然还不可能创出菁华诀来。

莲池中的大石上,盘瓠的眼珠子瞪得溜圆,神情仿佛在说——老大,你的修炼也太夸张了!怎么搞得好像全身都在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