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被母亲一瞪,乖乖的低头听训。

长宁看着搭在身上的披风,心里暖暖的,“阿姆,我给你做了花香蜜丸,你天天吃一丸,可以调养身体。”她原想给做些养生香,但养生香做完后要入窖封存一年才能用,她就只能先做花香蜜丸,养生香等来年再送。花香蜜丸要说制作工序,也比不养生香简单多少,但很多干花药材粉都是现成的,她只要混合枣泥、野蜂蜜捏成药丸就好,做起来方便不少。

“哎。”荣氏得了长宁做的蜜丸,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就算长宁只送她一根草,她都是开心的。

平江府河道繁密如蛛网,各家出行大多乘船,长宁坐着马车到湖边时,湖岸码头上已停泊了五条大船,一艘画舫是长宁、青黛和荣氏乘坐的,一条用来装长宁随身行李,还有三条则是随同伺候的下人。

来接长宁的是一名二十出头,面相憨厚的青年男子,见长宁远远的走来,他脸上浮起欣喜的笑容,“阿妹!”

“阿兄。”长宁看到这青年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这青年是长宁名义上的嗣兄沈六郎,长宁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沈家的女儿,阿翁跟沈家现任族长是亲兄弟。其实这是阿翁给她安排的身世,长宁名义上祖父二十年就病逝了,名义上父亲也在十年前去京城的路上遭遇流寇,一整个车队都被流寇杀了,据说连尸骨都没有找到。当时他妻子已经怀孕七个月,听闻噩耗,早产生下了一个女儿也走了,那可怜的孩子在世上只活了二十天,就去找她爹娘了。正巧当时沈抟捡到了长宁,他有心想给孙女在世俗安排个身份,就让沈家对外宣称当时生下的是双胞胎,姐姐夭折,妹妹活了下来。

沈抟修行已有三百年,他是沈家不知道多少辈之前的老祖宗,沈家只有族长和继承人知道沈抟的存在,在沈抟没捡到长宁前,他是沈家传说中的存在。直到沈抟抚养了长宁,才跟沈家恢复了联系,他不方便回师门,也不会自己养孩子,才想起来自己俗世家族。沈家当时的族长欣喜若狂,不仅将长宁安排成自己侄孙女,还给沈抟在林屋岛建立一个清修之所。

长宁三岁那年,沈家族长想给侄子过继嗣子继承香火,当时选了十来个合适的人选,族长拿着名单上林屋岛征求沈抟意见。这些孩子年纪不一,但各个聪明伶俐,若精心教调必成大器。族长也是聪明人,他看出长宁在沈抟心中地位不同,为她找的嗣兄也是挑最好的读书胚子,打定主意倾全族供养这对孩子。

却不想沈抟一个都不中意,而是亲自去族里挑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人选。这人就是沈六郎。沈六生父母是沈家远亲,家中有六子三女,家境贫寒,他过继时已经十二岁了,文不成武不就,唯一能称得上的优点就是老实,老实的近乎木讷。沈抟的意思很明确,他不需要孙女的嗣兄多有出息,他只需要老实听话不惹祸即可。如果孙女想要当个普通人,他有的是法子确保鹤儿一生平安喜乐,要是鹤儿想要修行,那么嗣兄就更要安安分分过日子了,不然鹤儿替他收拾烂摊子都来不及。长宁既然占了沈家女儿名分,由沈家抚养长大,沈家也算她的家族,嗣兄也是兄弟,不能不管。

沈家明白了沈抟的意思,就把沈六往老实本分上教,这么些年下来,沈六郎也不枉费族中教导,学业刻苦,尊敬长辈、友善兄姐、善待弟妹,族中口碑极好。他对嗣妹也很上心,时常会派人送小礼物来给长宁,兄妹之间感情不说亲近,也兄友妹恭,十分和睦。前年他成亲,长宁还精心制作了一盆石榴盆景作为贺礼,当时枝上结满了累累石榴,红艳喜人,很得新婚夫妻喜欢。

“湖边冷,阿妹先上船吧,你阿嫂要不是有了身孕,这次也要来接你的。”沈六让长宁上船。

“阿兄,阿嫂身体还好吧?还吐吗?”长宁关切的问,她嫂子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儿,这一胎怀相有些不好,一直孕吐。

“好多了,这几天都可以让人扶着在花园里散步了。”沈六嘴上笑着,但眼底依然隐有忧色。

长宁看在眼里,却没多问,“我给阿嫂带了一盆茶花,颜色挺好看的,又没什么味道,让阿嫂和我未来小侄子闲来赏赏花。”

沈六笑道:“你嫂子一定喜欢,你上次送的石榴,她都放在房里谁都不让碰。”

长宁和沈六上了船,船队一路往府城驶去。

府城沈家大院中,沈家大夫人林氏坐在堂屋窗下闭目养神,沈家三姑娘坐在母亲身侧拈起一粒香丸丢入香炉中,幽幽的四和香气随着袅袅的烟气散开。林氏闻到香气,才睁开了眼睛,“我又睡着了?”

沈三娘说:“阿娘才睡了一盏茶时间。”

林氏叹气自嘲道,“果然是老了,坐着都能睡着了。”她以前看一天账册都不觉得累,这段时间自觉精神短了不少。

沈三娘说:“应该是天气热了夏困吧,我这些天也一直想睡。”

林氏吩咐下人,“以后把饮品都换成菊花茶,可能是苦夏了。”

仆妇说:“夫人要是嫌热,不如开冰窖取冰山吧。”

林氏摇头,“刚入夏,还不到三伏,哪里需要冰块。先喝点菊花茶、绿豆汤下下暑气。”

仆妇应是。

这时屋外进来一名俏丽的年轻丫鬟,“夫人,阿晨刚遣人来说,五姑娘已经进城门了,大约在有半个时辰就到了。”长宁在沈家排行第五,她名义上的父亲是族长的侄子,但族长并没分家,长宁这一房还是跟宗房住在一起,算嫡系五房。

林氏放下茶盏,“三娘,你一会去门口接你妹妹。”

“是,阿娘。”沈家三娘子今年十四岁,正是豆蔻少女初长成的时候,沈家女儿颜色都生得好,她也不例外,眉目若画、肤若雪玉,犹如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她性子温顺,跟长宁见过好几次,“我们都快一年没见面了,也不知道鹤儿是不是又长高了。”

林氏微微笑道:“她会在家里住上好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好好叙叙旧。”

“阿娘,鹤儿还要回林屋岛?”沈三娘问,她以为鹤儿都十岁了,应该会长住府城了,不过沈三娘弄不明白,明明她叔祖父很早就去世了,那么抚养鹤儿的那位祖父又是谁?没听说她祖父有第二个兄弟。

林夫人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几月前丈夫还跟她说,以后鹤儿会长住沈家,跟她商量平江府里合适鹤儿的未婚小郎君,可这几天又说只是暂住,过段时间就要去北方了。难道林屋岛那位老太爷还想让鹤儿嫁到北方去?不过说来家里对那位老太爷也太尊敬了,听说家翁都年年去拜见他,这都是执后辈礼了,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身份。既然鹤儿是他亲孙女,为何还记到别人名下?

“不过我听说,鹤儿过段时间就要去北方了,说不定以后你们可以多亲近了。”林氏含笑望着女儿说。

沈三娘脸微微泛红,沈三娘今年年初跟雍州秦家的郎君订婚,两家订好等沈三娘满十七岁就成亲。

林氏望着满脸娇羞的女儿,心里暗暗叹气,她心里是不满意这门亲事的,女儿嫁的太远了,万一在婆家受了欺负,她想帮忙都帮不上。可女儿的婚事是老太爷和丈夫定下的,她做不了主。

“夫人,六少夫人来了。”屋外轮值的仆妇进来回报。

沈三娘起身相迎,一名容貌端丽的少妇掀帘入内,“大伯母、三妹。”

“六娘,你身子不好,怎么不在屋里歇着呢?”林氏问少妇。

少妇微微一笑,“我身体好多了,听说五妹要来了,我就过来了。”她就是沈六的妻子文氏,性子十分温厚贤惠,到了沈家后知道夫家对嗣妹的重视,更不敢怠慢长宁。

“铃儿身体好些了吗?”林氏关切的问,铃儿是沈六和文氏的长女,因出生时哭声响亮如铃,沈六给女儿取了个小名叫铃儿。

“还好,哭累了,让乳母抱着去睡了。”提起女儿,文氏眼底有着淡淡的悲色,女儿这段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日夜啼哭不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大夫都没用,这些大夫都隐晦暗示,这孩子可能养不大,她为了女儿的病,她都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她这胎怀相不好跟心情焦虑也有关系。

林氏也知道他们夫妻的苦楚,没多说什么,只拉着文氏的手轻拍,她也夭折过孩子,对文氏的痛楚感同身受,“不管怎么样,要先顾着自己身体。”

文氏听得眼眶一红,忍着泪点头。

两人说话间,下人前来回报说,五姑娘已经到水码头了,沈三娘和文氏忙去后花园水码头相迎。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我是桃花扔的一个火箭炮、牧月扔的两个手榴弹、飞戈扔的一个地雷

古怪的病症

长宁长住林屋岛,文氏还是前一次见长宁还是在铃儿洗三礼上,算来也有一年多没见面了,她一直知道小姑长得好,可这一次见面,她还是再次被小姑惊艳了。长宁今年十岁,或许是因为修炼的缘故,她身量要比同龄的女孩子高挑些,已经有几分小少女的姿态,眉目尚未完全长开,却已精致之极。阴雨天气,光线黯淡,可她却如一颗微微发光的明珠,肌肤透着玉质的光泽,眉间的一点朱砂痣更让她多了几分灵气,端是十足的美人胚子。沈家不缺美人,可长成小姑这样的美人还是少见,难怪家里人都这么喜欢她,这样的小美人谁不喜欢?

文氏上前轻唤:“鹤儿。”

“阿嫂。”长宁对文氏甜甜一笑,又朝沈三娘行礼,“三姐。”

“鹤儿你可来了,我都等了你好久了。”沈三娘笑盈盈的望着长宁,“你比以前长高了不少。”

“因为我长大了嘛。”长宁笑着说。

大家被她孩子气的话逗笑了,连文氏眉间的愁意都似乎少了些,三人说笑着往正房走去,拜见林氏后,林氏没多留她,让她去梳洗休息,等午膳时再叙旧。

长宁跟沈三娘同住,沈家五房,每房一个女儿,沈大娘、二娘已经出嫁,四娘是四房的女儿,跟父母俱在扬州。沈家前朝就是显宦世家,在平江府承传数百年,族中屡出大儒才子,是平江府大族、清贵门第。

沈三娘的绣楼也没时下流行的奢华之风,布置的清丽素雅,长宁的房间就设在她隔壁,丫鬟们早就备好了热水,长宁虽说早上已经洗过澡了,可出门了一趟,忍不住又洗了一次,连原本干了头发,也重新冲洗过了。

房里沈三娘正在烹茶,她身侧的紫铜香插上点了一柱线香,清爽的薄荷香气在屋里弥漫,沈三娘见她散着头发进来,招手示意她坐下,“鹤儿,多谢你的桃露。”

“三姐喜欢就好。”长宁用干布给自己擦头,心里奇怪三堂姐不是一向最爱花果香吗?怎么想到点薄荷了。

沈三娘见长宁看香炉,歉然一笑,“我最近有点蛀夏,爱点薄荷提神,你闻不惯吧?我换一支。”说着就要换熏香。

长宁说:“不用了,薄荷香也挺好闻的。三姐,你知道阿兄家出什么事了吗?我怎么看阿兄、阿嫂心情不是很好。”

沈三娘叹气道:“是因为铃儿。”

“铃儿?铃儿怎么了?”长宁问。

“这孩子最近不大好。”沈三娘说着也面露悲色,沈家子嗣单薄,五房每房也就两三个孩子,听说铃儿可能会夭折,三娘也哭了好几场。

“不好?怎么会?”长宁吃了一惊,“三姐,我去看看铃儿。”

“我同你一起去。”沈三娘说。

两人到文氏房里的时,正听到铃儿声嘶力竭的哭声,伴随着乳母、文氏不停的哄劝声,屋外轮值的丫鬟的见两人来了,忙上前行礼,“三姑娘、五姑娘。”

长宁掀帘入内,文氏脸色苍白的靠在短榻上,脸上泪痕隐隐,一名白胖的年轻妇人抱着一个幼儿在房中踱步,长宁就看过铃儿一次,是在她洗三礼上,当时小丫头裹着襁褓在睡觉,胖乎乎的很可爱。可现在乳母怀里的孩子让长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孩子瘦瘦小小的,露在外面的小手小脚就跟火柴棍一样,一头枯黄的头发,脸色青紫,完全不像快满周岁的小娃娃。

文氏看到长宁,忙用手帕拭去眼泪,“鹤儿,你怎么来了?铃儿哭的太厉害了,我不放心,回来看看她。”

长宁见乳母不停的抱着她摇晃,孩子被晃得很痛苦,忍不住伸手道:“给我抱抱。”

乳母迟疑的望着文氏,文氏勉强笑道:“这孩子被人抱着都不安分,我怕你抱不住。”

“阿嫂,铃儿这样看过大夫了吗?大夫怎么说?”长宁从乳母怀中接过孩子,轻轻的拍着她的背,说来也怪,孩子一入长宁怀中就不哭了,她睁着黑黝黝的大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长宁,这孩子本就瘦,显得一双眼大的不正常,这么直愣愣的盯着人,显得有些渗人。

“大夫说着孩子先天不足。”文氏听长宁一问,忍了许久的泪终于落了下来。

“先天不足?”长宁困惑的重复,怎么可能?她又不是没见过铃儿,她出生时那胖乎乎的模样怎么看都不是先天不足,她手搭在铃儿细细的小胳膊上,给她把脉。

文氏见长宁如此,不由一愣,“鹤儿,你会医术?”

“我跟阿翁学过些。”长宁随口道。

“是叔祖父吗?”文氏知道长宁是族里一位长辈养大的。

长宁没说话,皱着眉头给铃儿换了一只手诊脉,那些大夫还真没诊断错,铃儿真是元气不足,人体内都有先天元气和后天真气,普通人先天元气是固定的,娘胎里有多少就是多少,不会增加,后天真气却是可以通过食物摄入、休养等方式增加,人要生存每天都要消耗后天元气,铃儿就是后天元气消耗太过,来不及补充,开始消耗先天元气。这在普通大夫看来就是典型的先天不足,但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丫头,能做什么消耗了这么多元气?

小丫头乖巧了一会,又开始不安分了,挥舞着小手去抓长宁的手链,长宁左手戴了三串手链,一大两小,一串是不起眼的黑木手串;一串是黄豆大小的珠链;一串最大的是奇巧的桃核花鸟手串,每颗桃核都雕琢成了不同的花鸟形状,长宁戴了快有五年了,被她蕴养的色若红瑙、温润若玉,孩子都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铃儿也不例外,被手串漂亮颜色吸引住。

长宁怕手串太硬,小丫头抓了会手疼,手腕一抬,避开了小爪子。铃儿见状小嘴一瘪,眼看又要哭了,长宁无奈的摇头,有节奏的轻拍她的背,柔声道:“铃儿乖,不哭了,睡了。”

铃儿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居然乖乖入睡了,文氏激动的身体微微发颤,“鹤儿你怎么让铃儿睡着的?她以前都要哭累极了才睡的。”

长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她只是用真气把铃儿浑身裹住而已,铃儿没病,就是元气不足,先天元气她不知道怎么补,后天真气很好补,最方便的法子就是把真气输入孩子体内,但幼儿经脉还没成形,这种做法很危险,她还只是个半吊子大夫,更不敢乱动,就用真气把她裹住,让她身体自然吸收真气,这样虽然会浪费大半,可不会伤了孩子。

“阿嫂,你除了给铃儿看大夫外,有给其他什么人看过吗?”长宁转移话题,“铃儿病得那么重,你们就没想来找过阿翁?”

文氏不解为何女儿生病要找林屋岛的叔祖父,还是解释道:“铃儿以前虽也哭闹,但没这么厉害,哄哄也能睡着。直到三个月前,她非每次哭得累极才能睡去,当时我找了很多大夫,都没什么用,就带她去找福济观的主持玄尘道长,玄尘道长曾给铃儿施过金针术,铃儿也好了。可这几天她又开始哭闹不休了,我再去找玄尘道长,可观里说道长出门了,观内其他道长都不知道该怎么治。”

林氏也道:“前段时间她都好了,真正重病是这几天,等我们想到找老太爷,老太爷都出门了。”林氏是过来看铃儿的,正巧遇上长宁和三娘。在长宁面前,她不好意思说,林屋岛上的老太爷一向喜清静,连家中老太爷都不敢轻易登门,他们哪敢因孩子生病就上岛打扰沈抟清修。玄尘道长医术高超,他没说铃儿得的是绝症,大家都以为他都把铃儿治好了,谁想到病情会复发?

真是太不巧了,长宁很无奈,低头轻拍小丫头。

“福济观会举行大法事,玄尘道长会赶回来吗?”沈三娘问。

文氏摇头,“观里的道长也不知道,他们说道长走的很急,像是有什么急事。”

“阿嫂,以后要是铃儿还哭,你就派人来告诉我,我来哄她睡觉。”长宁轻声对文氏说,也不让乳母抱铃儿,抱着孩子入内室躺好。

“好,麻烦鹤儿了。”文氏不知长宁用什么法子哄睡了女儿,但女儿肯睡觉就好,她每天睡的觉比大人还少,还不到周岁的孩子怎么能休息这么少。

长宁和文氏才退出内室,铃儿眼皮就微微扇了扇,过了一会,她居然睁开了眼睛,哇哇大哭起来。长宁一愣,文氏见惯不惯,对长宁苦笑道:“她时常这样,累极了才会睡,可睡的不踏实,一会就又醒了。”

长宁不假思索,上前抱起小丫头,铃儿哽咽了几声,小手紧紧抓着长宁的衣襟,小脸埋在她怀里,眼睛却闭上了,不一会又沉沉睡去。

房里众人皆直直的望着长宁,长宁不解的摇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原以为自己能把铃儿哄睡是因为真气的缘故,现在看来似乎不是。难道她身上有什么让铃儿能入睡的东西不成?长宁低头看着身上的饰物,她一向喜欢各种漂亮的小挂件,身上戴了不少饰品,一时还真挑不出哪件对铃儿有用。

长宁摸到手腕上的珠链,心中微动,退下珠链套到了铃儿脚上,“阿嫂,这条珠链先给铃儿戴着,任何时候都不要拿下来,它能让她病情暂时不恶化。”

“鹤儿,这是什么珍珠?还有买吗?它真能治铃儿的病?”文氏现在只要听到有可能就女儿的物品,她都会买回来。

“这是海南玄珠,不能根治铃儿的病,但能补充她流失的元气。”长宁说,“铃儿的病很怪,她似乎随时随地都在流失元气,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她也自认书破万卷,可还没见过有人睡觉都能消耗元气的,只有等阿翁回来了。

这串珍珠是长宁戴着长大的,是一件法器,叫润玉珠链,由十一粒刻了聚灵阵法的玄珠和一粒刻了春雨如酥阵法的玉珠串成。玄珠是海南灵贝产出的一种特殊珍珠,本身没有灵气,却能自动吸收灵气,有聚灵珠之称。春雨如酥一种滋养身体的阵法,顾名思义就是让灵气如春雨般温和滋养肉身,有轻微的洗髓伐毛作用。

这珠链对幼儿格外有用,刚出生的孩子体内本就没什么杂质,阵法不仅能滋养幼儿身体,还能帮幼儿保持干净体质。不过玄珠聚集灵气时间很慢,修士往往都是直接往玄珠里注入灵力,而不是等玄珠自动聚集灵气。长宁引气入体后,珠链对她就没什么用了,她是从小戴惯了,一时没舍得拿下来。正好用在铃儿身上。

“流失元气?”文氏闻言脸色变得更白了,铃儿的乳母也似乎想起了什么事,面露惧色。

“阿嫂你怎么了?”长宁问。

文氏对乳母使了一个眼色,乳母会意的让所有伺候的下人都退下,她亲自站在门口守着。

“鹤儿,你说铃儿元气流失,是不是有邪物作祟?”文氏等下人们都退下后迟疑的问。

“应该不是,我没觉得这里有邪物。阿嫂,你是不是见过铃儿身上有什么奇怪的地方?”长宁问,她之前也曾怀疑过是阴物作祟,但这里是沈家祖宅,阿翁亲自看过风水,还摆了不少镇邪之物,断不可能有阴邪之物,除非那阴邪之物比阿翁还厉害,但这样厉害的邪物,害一个还没断奶的小娃娃作甚?而且邪物吸取元气是生存本能,要吸取就吸取全部生灵元气,不大可能避开别人单找铃儿。

“倒不是铃儿身上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就是我偶尔会在抱着铃儿的时候,听到很多奇怪的声音。”文氏吞吞吐吐的说,要不是女儿的病实在没法子了,她也不会这么说,毕竟时下大部分人都很忌讳这种事,旁人要是认为女儿是不祥之人就不好了。

“奇怪的声音?什么奇怪的声音?”长宁问。

文氏摇头,“就一瞬间,那声音很吵,我也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我起初以为是幻觉,后来阿清也有,我才知道不是。”阿清就是铃儿的乳母,她是文氏的心腹。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 萍梓媛媛、飞戈 投的霸王票

神仙庙会(上)

文氏的话非但没解开长宁的疑惑,反而让她更困惑了,很吵的声音?这是什么原因?“我想不出铃儿的病因,但铃儿肯定没被阴邪之物附身,这里也很干净。”长宁的话让文氏松了一口气,但长宁却情愿铃儿被阴邪之物附身,也不愿这样完全摸不着头脑,找不到病因怎么治病?

“六娘,玄尘道长给铃儿救治时,他没说铃儿的病因吗?”林氏问。

“道长没说什么,只给我开了一张方子,说铃儿先天不足,要我多加调养。”文氏说着,从妆匣底下取出一张方子。

长宁单手抱着铃儿,一手接过方子,玄尘道长的字很端正,两张方子都是食疗的方子,不是直接给铃儿用的,一个是给乳母调养身体,一个居然是喂鸽子的鸟食,玄尘道长让铃儿一天吃一个鸽蛋。这比直接给铃儿吃补药好多了,这位道长果然医术高超。

文氏见长宁一直抱着女儿,很不好意思,“鹤儿,你要不把铃儿放下来吧。”

铃儿不重,让长宁抱一天都没关系,但她不可能一直抱着铃儿。长宁想了想,把铃儿放在自己身侧,替她调整了下睡姿,小丫头小嘴微微张着,依然睡的很熟。长宁又把身上所有的饰物全部退下,装在一个大荷包里,放在铃儿身侧,自己悄悄的往后退,退到离铃儿三丈远时,小丫头皱起了没毛的眉头,嘴里也开始哼哼唧唧了,长宁快步上前,把她搂在怀里轻拍了几下,她又安分了下来。

“阿嫂,不如让铃儿这段时间跟我住?”长宁提议,看这样子铃儿似乎不能离她太远,长宁若有所思,除了她生父母留给她三件宝物,她身上所有东西都拿出来了,那三样是阿翁再三吩咐她不能拿给别人看的。

“鹤儿——”文氏又想哭了。

“阿嫂,你还有身孕,别老是哭,对身体不好。你放心吧,等阿翁回来他一定会治好铃儿的。”长宁安慰文氏。

沈三娘也附和,“六嫂你放心,我跟鹤儿一定会好好照顾铃儿的。”

林氏作为母亲的私心,不大愿意让爱女亲近铃儿,毕竟还不清楚铃儿的病因到底为何。她以前以为铃儿只是体弱,却不想她这病居然这么邪性。可看着悲伤欲绝的文氏,她又不忍心,“你们两个自己都是孩子,怎么能照顾铃儿。”林氏吩咐身边的仆妇住在女儿绣楼中,万一有什么事,人家也能及时发现。

文氏明白林氏的意思,但又想鹤儿能治好铃儿的病,她嘴张了张,欲言又止。

长宁灵觉何等灵敏,一下察觉了林氏和文氏的心思,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长宁心中暗叹,她想爸妈了,想阿翁了。“阿嫂你放心吧,这里肯定没有邪物。”

长宁手一扬,一团红光在她周围滴溜溜转着,众人定睛一看,竟然是一柄拇指大小的小剑,小剑通体红彩晶莹,长宁手一指,小剑蓦地变成了一柄长剑,嗤嗤的在屋中转了一圈,最后落在靠窗的书案上,大家这时才看清,这是一柄桃木剑,但剑气凌厉,剑身散发着如煌煌大日的光芒,光芒似照入人心底,让在场之人砰砰直跳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鹤儿——”沈三娘何曾见过这等奇景,简直比话本小说还神奇。

“这柄桃木剑是我师门的承传宝剑,用万年雷击桃木制成,历经数代祖师蕴养,剑下不知道斩过多少邪灵妖物,要是家中有邪气,此剑一定会警示的。”她不知道怎么安慰林氏、文氏,以她的年纪说出来的话,估计她们也不会全信,就用最直观的法器给她们安全感。这个世界各法显圣,像沈家这等大户人家,不说见过练气士,也听过练气士的传闻,所以长宁毫不在意的镇出桃木剑。

大家看着桃木剑,完全不怀疑长宁的话,唯有如此神器,才有此凛然正气。林氏也终于肯定了自己猜测,林屋岛那位老太爷决不是寻常人。

“鹤儿,你是练气士?”沈三娘等两人带着铃儿回到绣楼时,终于按耐不住的问道。

“我还不算练气士,就是修炼了几天罢了。”长宁说,她还在通脉期,只能算武学高手,不能算练气士。

“我以前曾听人说有练气士,一直想拜见这样的奇人,却不想自己妹妹就是练气士。”沈三娘这时看着长宁的目光就跟宝贝一样,就差就上前摸了,她性子再温柔也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还带着几分孩子气的天真。

长宁很能体谅沈三娘的感情,她当初见阿翁也是这目光,她大方的伸出手,“摸吧,我还是人。”

这举动让两人都笑了,沈三娘也真拉住了她的手,“鹤儿,你的桃木剑是怎么变大变小的?”

“这件桃木剑是法器,被我祭炼过了,所以能变大变小。”长宁手一伸,桃木剑就出现在她掌心了,她见沈三娘想摸又不敢摸,将桃木剑放入她掌心,“这是木剑,平时不会伤人的。”

沈三娘摩挲着小剑,果然是双面皆钝的木剑,她只看了一会就还给长宁了,“鹤儿,桃木能镇邪驱鬼,可如果遇上的不是鬼,是妖怪怎么办?木剑能斩妖吗?”

长宁扑哧一笑,“阿姐,你这话跟我当初问的一模一样。”阿翁给她这柄桃木剑时她也很奇怪,除了专门抓鬼的道士,谁会时不时遇鬼?难道还能用木剑对敌不成?结果被阿翁笑骂自己不识货。

“难道桃木剑还有别的妙用?”沈三娘问。

“桃木是五木之精,正阳之物,尤其是立于山顶经过雷劈的桃木,体内更有一丝太阳真火,太阳真火最克阴气。所谓纯阴而无阳者为鬼,纯阳而无阴者为仙,阴阳相杂者为人,除了仙人,世间生灵都有阴气,所以桃木剑不仅仅只能伤害阴鬼。”长宁把祖父给自己说的话,全说给沈三娘听了。

“原来如此。”沈三娘不由摸了摸铃儿枯黄的发丝,“难怪你说铃儿身上没有阴邪之物了,可她为何会这样?”

长宁苦笑,“我见识太浅,找不出病因。”她也跟着阿翁学了那么多年医术,铃儿也算她第一个病人,她不能大展医术不说,连病因都找不到,看小丫头那么痛苦,她也很郁闷。

“那些大夫行医多年也能看出病因来,想来铃儿的病因很少见吧,等叔祖父或是玄尘道长回来就好了。”沈三娘安慰长宁。

长宁微微一笑,“嗯,等他们回来就好。”

姐妹两人又说了好一会话,直到晚膳时分,两人才相携去正堂陪同长辈用膳。长宁的几位伯父也回来了,她给长辈见礼后,众人其乐融融的坐下用膳。沈家是世家,自然有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沈三娘坐在长宁上侧,见她饮□□简,不过一碟水煮的青菜、一盏核桃露,不沾半点荤腥*,不由暗忖难怪有人说修行之道难于登天,光是要戒这口腹之欲,就不是常人能忍受的了。

晚膳后,长宁随同几位女性长辈在花园里散步,铃儿经过一下午的休息,精神恢复了些,被乳母抱在怀里,大眼滴溜溜转着,三娘拿了石榴花逗她,小丫头开心的咯咯直笑,看的大家都欣慰的红了眼眶。

长宁白天用阵法灵气滋养她身边,晚上修炼时又让她睡在自己身侧,不过三天功夫,就把铃儿亏损的大半元气都补了回来,枯黄的头发柔顺了些,脸上也有了红润。喜得沈六和文氏连连道谢,沈六知道长宁来这里就是为了逛神仙庙会的,十三日一早就替两人备好了马车,送两人去福济观附近的沈家茶楼。

神仙庙会这三日,人流如织,大户人家的女眷肯定不会跟寻常百姓走到一处,这不成体统,故庙会两旁的茶楼早早的就有人定好了位置,让女眷可以坐在茶楼上观赏庙会上各种节目。本来长宁和沈三娘都不想去逛庙会了,毕竟铃儿身体不好,带她跑来跑去让她再犯病怎么办?

可沈六和文氏自觉让妹妹照顾女儿已是情非得已,让她再为女儿待在家中,两人还有什么脸面当人兄嫂?反正两人逛庙会也是待在茶楼上,不会累到女儿,林氏和文氏亲自点了十来名精干的仆妇,让她们片刻不离的守在三位小娘子身侧。

福济观的法事要十四日当日才开始,但十三号庙会已经开始,庙门前一团团聚集了不少卖艺之人,一群卖艺的幼童,有人将身体弯成各种不可思议的资质,也有人弯着腰、肚子上顶着一只只的瓷碗…

下面围观的群众喝彩声不绝,沈三娘见惯了这些杂耍,也不觉得有什么稀罕,她可怜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吃苦受累,遣小厮去打赏。她回头见长宁目不转睛的看着一处卖盆栽的小摊,不由多看了几眼,摊主是一名年逾古稀的老者,小摊上摆放着十来盆盆栽,有大有小,但也没瞧出有什么特别之处,“鹤儿,你在看什么?”

“那几个盆做的真不错,都是用上等的紫砂泥做的。”长宁对装盆栽的泥盆赞不绝口,吩咐青黛道:“你去把那些盆栽都买下,再问问那摊主,泥盆都是谁做的?家中可还有?”阿翁看到这些盆一定喜欢。

沈三娘吃吃笑道:“别人是买椟还珠,你这是买盆还树?”

“谁让阿翁只会栽树不会捏盆。”长宁叹气,“我每次跟阿翁去集市上玩,就见他买盆了,回到家把盆里小树移出,换他自己喜欢的种上去。”说起盆栽,长宁又说起了她跟祖父上山找树根,栽种盆栽的趣事。

沈三娘听得悠然神往,她长这么大都没亲自逛过集市,选泥盆上山寻树根,栽种盆栽这些事,她怕是这辈子不会有机会亲自动手了。不过她也知各人所遇所求皆不同,她在府城享尽富贵,而五妹却常年在孤岛清修,可见各人自有各人的缘法。

作者有话要说:荤腥是指鸡鸭鱼肉及气味浓烈的菜蔬之类的食物,不单单只指肉类,所以女主说的不沾荤腥,就是指她素菜也只是水煮放基本的调料,不加其他香料。

吃素不仅仅限于佛教,道教也有禁荤腥的人,因为道教讲究清静,吃了肉类和刺激性的蔬菜,就容易静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