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电视机的好处,摊主说得天花乱坠,她听了的确心动,到底平时她和孟海各自出工,阿海下海打渔,她到镇上渔市卖鱼,家里只有婆婆和女儿一老一小两个人。

阿嬷终究年纪大了,精神头不如年轻时候那么足,让她追在精力旺盛的明月身后,渐渐显出力不从心来,虽然阿嬷嘴上不说,然则她却看在眼里。

假使家里添置一台电视机,每天让明月安安静静地看一会儿,阿嬷也可以趁机休息一下。

只是两百块钱的价格,他们节衣缩食,也要攒半年才攒得下来,要她轻易拿出来,她一时下不了这个决心。

“我们再考虑考虑,好不好,阿海?”她轻声对孟海说,“这东西新鲜,市面上刚刚出来,恐怕多少价格有些贵…两百块呢,可以买多少挂肉啊!”

孟海也知道家里一下子拿出两百块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遂点点头,“好,我们再考虑考虑。”

一家人在角落里歇息片刻,就着蜂蜜水各吃了些饼子,孟海看看时间,招呼妻子母亲,抱起明月,“慢慢往回走罢。回程还要好几个小时呢。”

明月已经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头,被阿嬷抱在怀里,伏在阿嬷肩上,虽然仍四处张望,可是身体却不再拧来拧去,安静下来。

阿嬷知道孙女困了,伸手轻轻一下下拍抚明月的后背,边悄悄对孟海说:“到底是小孩子,撑不住,要睡觉了。”

“阿妈,让我来抱罢。”明月阿妈对阿嬷说。睡着了的孩子抱起来格外沉,她怕阿嬷吃不消。

“没事,你和阿海也好久没有一起出来赶集,别顾着我和明月,看看有没有喜欢的东西,叫阿海给你买。”阿嬷笑呵呵地道。

忽然明月在阿嬷肩头直起身来,指着远处,“姐姐!姐姐!”

一家人闻言,顺着她的手望去,看见一个老伯在路边支着个小报摊,几份报纸用黑色铁夹子夹在两根竹竿间扯起来的铁丝上,其中一长以醒目的红色标题印着天才少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运动会跳水冠军,为闽州争光!

下面配着一张大大的黑白照片,照片中间是笑容灿烂,手捧鲜花的少年,他身后围着一群同他年龄相仿的小运动员,其中一个笑容清澈明朗的女孩子,赫然是他们家孟英。

孟海和妻子有些难以置信地对视一眼,没想到他们家阿英上了报纸!

阿嬷眼神不好,看不太清楚,然而儿子媳妇的反应她却悉数看在眼里,忙问:“阿英怎么了?”

孟海三步并做两步走到报摊前,付钱买了一份清江日报,回到家人身边。

“快读一读,看看都写了什么,提到我们家阿英没有?”阿妈拍拍孟海的手臂。

“这就读!这就读!”孟海翻开报纸,找到刊登获奖内容的版面,“…本市少体校选拔参加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的十二岁选手林渊,在本届青运会上表现抢眼,获得男子一米跳板和五米跳台跳水的冠军…受到本市领导的热烈欢迎…将大力推动水上运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

孟海将报纸合上,小心翼翼地折叠好,以免在头版照片上留下痕迹。“新闻里没有提到我们阿英,但是里面说要大力培养水上运动的运动员。”

“这孩子真有出息。”阿妈忍不住对着照片里的少年喃喃道。

“以后我们阿英也能有出息,上报纸头条。”孟海十分自信,转眼见明月目不转睛地望着报纸,笑着倾身过去香一香女儿面孔,“明月将来也有出息。”

明月双眼一霎不霎地看着阿爸将报纸折叠好,放进贴身的上衣口袋里,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她见过姐姐前面,捧着灿烂花束朗然而笑的大哥哥。

明月就这样伏在阿嬷肩上,坐着阿爸的三轮车,在颠颠簸簸的回程,渐渐睡去。

作者有话要说:我的明月是个由懵懂无知的渔村少女一路经历波折坎坷成长起来的,现在她还幸福懵懂呵~

7

7、第6章 中元节 ...

回到家里,孟海将报纸上的黑白照片小心地裁下来,装进孟英周岁时拍的周岁照相框里,摆在女儿房间的小桌子上。

每当家中有客来,明月都会拉着客人的手,去看看姐姐孟英的照片。

偶尔孟校长过来,望一望明月,看看她识字的进度,见明月与有荣焉地将相框指给他看,不由得微笑起来:

“阿英真有出息,都上照片了。”孟校长自口袋里摸出一把松子糖来,摊开明月的小手,放在她的手心里,“明月也非常厉害,一整盒识字卡片都认得了。”

明月垂睫,手心里的松子糖一颗颗拇指大小,做成粽子形状,蜜色糖块中有一粒粒松子在里头,她只在过年的时候,去大伯伯家做客,吃过一颗。

明月抬眸,将小手伸向孟校长,阿嬷和阿妈都对她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

“这是孟伯伯奖励你的,你只管收起来。可是一天只能吃一颗,不能多吃哦。”孟校长极喜欢明月,“下次孟伯伯给你带拼音学字卡来,如果你学的好,孟伯伯还有奖励!”

明月闻言,又转眸去看一旁的阿嬷,见阿嬷不反对,这才攥起小拳头,奶声奶气地说“谢谢”,然后转身跑开,将手里的松子糖,藏到一只空蜂蜜瓶里。

孟校长望着明月跑开的背影,对阿嬷说:“明月是个聪明孩子,就这样放任她在外头玩儿到七岁,这孩子的心就玩野了。”

阿嬷点点头。虽然照顾明月饮食起居不成问题,然而要让她手把手教明月识字,到底有些力不从心。偏偏孙女是喜欢读书认字的,

“等阿海阿霞晚上回来,您和他们商量看看,能不能早两年把明月送到我这里,让她提前入学?”

阿嬷颇觉意外,“可以这样吗?”

在阿嬷看来,能提前入学的,都是天才和神童,她从来没有往自己家孙女身上联想过。看看搬了小板凳到院子里,就着天光看识字卡的明月,心间微动。

“可以的。”孟校长努力向阿嬷解释,“教育要从小抓起,明月现在的短期记忆力很强,但是如果不系统的学习,过一段时间她就会慢慢忘记。”

“这样啊…”阿嬷沉吟。

“您要是不放心,可以带着明月先来学校听几节课。”孟校长微笑,村里好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大字不识一个,虽然村里也组织过识字扫盲班,但是前来参加者寥寥,老人们觉得枯坐在教室里认字,还不如围在一起喝喝功夫茶,听听梨园戏来得逍-遥快活。

倘使能教老人带着孙辈走进教室,祖孙两代人一起学习,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阿嬷想想自己这么大年纪,还要和孙女一道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很有些踯躅,“让我想一想。”

“没关系,您慢慢考虑,我有时间再过来。”孟校长并不打算催阿嬷仓促间作出决定。

阿嬷送走孟校长,看看天色,便领了明月到海边去。

农历七月的闽州时有台风过境,旧时苛政猛于虎,即使狂风大作,为了生计,也有渔家冒险出海,为此溺海者不计其数。时间久了,渐渐便有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祖先,设香案,燃灯放秫秸舟,奠祭溺海而亡的先人的习俗。

这时离农历七月十五还有七天时间,村里的精壮劳力恰因伏季休渔,多半歇在家里,故而凑在一处,以细竹糸为骨,扎成船骨,外头糊上轻盈的油纸,再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耆,为大纸船绘上精美繁复的花纹,好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天,放到海里去。

而老弱妇孺,则围在一起,折锡箔,扎秫秸舟,一边说说笑笑,十分热闹。

阿嬷领着明月到村中心的沉水樟树下头,青石砌就的大花坛边已经围了一群婆姨阿妈,放了暑假又无处可去的大孩子带头,引着一群小孩子在学校操场上奔来跑去,嬉笑声传得老远。

见阿嬷牵了明月的手走过来,有人忙里偷闲问:“阿海阿妈,带明月一起来啊?”

“是啊是啊,阿海和阿霞呢?”

“明月,叫我,叫阿婶!”

一干婆姨阿妈七嘴八舌,有新婚的小媳妇喜欢明月,擦干净手,从宽袖兜里摸出新鲜龙眼来,塞到她手里。

“阿海两夫妻到镇上去接阿英了。”阿嬷笑呵呵,寻个空隙坐下来,叮嘱明月在一边玩,不要跑远,随后折起锡箔元宝来。

“说到阿英,怎么暑假都快过完了,她还没回来啊?”同村一起被选进市少体校的阿雄妈趁机问。

“阿英写信回来,说教练要给她强化训练,所以到中元节才放她十天假,过好中元节就得立刻回去。”阿嬷也十分想念孙女,只是训练要紧,只好眼巴巴等了又等,盼了又盼,这才盼到日子,赶紧让儿子媳妇一早骑车去镇上接人。

阿雄阿妈听了,睁大眼睛,“哟,这是给阿英开小灶啊!”

阿嬷摆摆手,“哪里呢,笨鸟先飞罢了。”

又笑着指一指不远处和村里男人一起在扎大船的阿雄,“哪像你们家阿雄,身量都长开了,一副小大人的样子,都可以撑起一边天来了。听阿英说,阿雄在体校里专业成绩优秀呢。”

阿雄阿妈掩嘴笑,顿时打开话匣子,“教练说了,按照阿雄的成绩,开年州游泳队选拔一定能入选。到时候得了名次,上报纸头条都是小的,说不定还能上电视呢。”

阿雄阿妈一直对孟英上了报纸而他们家孟雄没有上报纸一事耿耿于怀。

如今见阿嬷一副示弱服软的样子,十分得意。

阿嬷笑一笑,“是啊,阿雄有出息了。”

一群婆姨阿妈小媳妇们便纷纷恭喜阿雄阿妈。

“到时候可要请同村的人一起庆祝啊。”

“阿雄阿妈,恭喜恭喜啊。”

阿雄阿妈笑不可抑,“一定一定,谢谢谢谢。”

明月并不晓得阿雄阿妈同阿嬷暗暗较劲,在一旁吃了几颗龙眼,无聊了,就跑进学校操场里,和大小孩子疯成一片。

疯玩得累了,便回到阿嬷身边,伏在阿嬷膝头,没一会儿就睡着了。

等明月在自己床上醒来,天色已晚,夕阳的霞光透过院墙,洒落在窗前。

逆光中有一道批着浅浅光芒的剪影,侧身坐在小桌旁。

明月看仔细了,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赤脚扑过去,一把搂住,嘴里叠声叫:“姐姐姐姐!”

孟英笑得露出一口洁白牙齿,嘴角有小小酒窝若隐若现,“明月睡醒了?”

明月把脑袋在姐姐胸腹前钻了钻,“我想姐姐!”

“我也想明月。”孟英伸手,不费吹灰之力将妹妹抱起来,“让姐姐看看,你胖了没有?”

已经三岁的明月还带着婴儿肥,身上仿佛仍有奶香,头发乌黑浓密,额头饱满,一双深褐色大眼,清透明澈,嘴唇红润,许是刚刚睡醒的关系,小脸上还带着一点点惺忪睡意,十分可人。

孟英在妹妹脸颊左右各香一口,抱着她出了房间,往客堂走去。

“我不在家,你有没有听阿嬷的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孟英问妹妹。

“有!”明月举手,“听阿嬷的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真乖。”孟英揉一揉明月头顶。

跨过客堂的杉木门槛,孟英走进客堂,看到阿妈已经在摆碗布筷,轻轻将明月放到地上,抢前一步,“阿妈,我来帮你。”

阿妈看看比过年时候又长高一截的大女儿,摆摆手,“你放假在家就好好休息,不用你帮手。”

孟英笑眯眯地凑过去,“可是我想帮阿妈嘛。”

说着取过阿妈手里的筷子调羹,一一摆放好。

明月“嗵嗵嗵”跑过来,“我也帮阿妈!”

被阿妈半路一把捞进怀里,拿额头抵着额头,“我的妹仔哟,打碎了碗盘割伤了你可不得了。”

明月吱吱咯咯笑起来。

这时候阿嬷端着一个五瓣梅花盘走进来,后头跟着一手能端两个盘子的孟海。

阿妈忙放开明月迎上去,接过阿爸手里的两个盘子,放在饭桌上。

等汤端上桌,阿妈去盛了饭,一家人坐在八仙桌边上,待阿嬷喝了第一勺汤,就正式开饭。

孟英看着梅花盘里的卤笋卤牛肉酥炸龙头鮳,抬眸望向父母,她只在信里提过一次,体校伙食极好,每天都有二两牛肉,叫阿爸阿妈不用担心她的饮食。

不想回到家里,也在饭桌上看到牛肉。

靠海人家,一年也未必会吃上一回牛肉。这卤牛肉分明是专门给她买的。

“来,阿英明月多吃点。”阿妈给两个女儿各夹了两片卤牛肉放在碗里。

“谢谢阿妈。”孟英轻声说。

“傻女,快吃饭。”

明月看看阿妈,又看看微微红了眼圈的姐姐,把自己碗里的卤牛肉夹到孟英碗里,“阿妈,我的也给姐姐吃。”

一家人都笑起来,“还有很多,明月,你也吃。”

孟英望着眼前默默不语笑着的阿嬷,替她夹菜舀汤的阿妈,寡言少语却奔波劳碌的阿爸,还有可爱的妹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训练,有朝一日,像体校里的前辈一样,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给家人争光。

作者有话要说:霸王,别~~~~

8

8、第7章 跃入大海 ...

到中元节当日,恰是个难得的好天气,天空碧蓝如洗,晴朗高阔,海面微风拂动,涟漪荡-漾。

孟家村里各家各户都起个大早,洗漱更衣,举家在客堂里的供桌前上三支清香,向天妃娘娘祝祷,祈求平安。

等香燃尽了,一家人才坐下来吃过早饭,男人们将早早准备好的纸船纸人秫秸舟搬到海边祭祀台去,将中元夜祭奠庆祝活动的现场布置起来,女人们则留在家里,揉面和馅,包柳叶饺、桃花馍,小孩子们趁机在院子里蹿来蹿去,觑大人不备,抓三两颗糖果吃。

家家户户都欢声笑语,气氛较之过年也不遑多让。

孟英明月都在灶间里给阿嬷和阿妈打下手。

明月人小,只会将已经搓好的枣泥馅儿包在面皮子里,团成一团,皱巴巴看不出形状。孟英却已经能将五个瓣的桃花馍捏得有模有样。

等包得有一笼屉了,阿妈就在竹屉上头铺好半干的干净纱布,将柳叶饺同桃花馍一齐上锅蒸。待蒸熟以后,将柳叶饺和桃花馍从笼屉里移到干净的象牙瓷盘里,垫上新鲜蕉叶,拿小刷子在桃花馍晶莹透亮的表皮刷上一层红曲汁,诱人的桃花馍便大功告成了。

明月包的不成型的作品,阿妈也一同蒸熟了,装在小碟子里,交给明月,让她自己捧着,晾凉了吃。

自己的劳动果实吃起来格外香甜,明月觉得一点也不比大人包的逊色,捧着小碟子,遇见谁都要让人家咬一口。

“唔,我们家明月包的桃花馍真好吃!”阿嬷不吝赞美。

“明月真有本事,已经会帮阿妈做事了。”阿妈空不出手来,只能弯腰亲一亲女儿头顶,“阿妈等一下奖励你一颗五角星。”

孟英则揪一揪妹妹的小辫子,“明月真能干!姐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会包桃花馍呢。”

“姐姐游泳厉害!”明月大声说。在她眼里,姐姐是最棒的。

“以后明月会比姐姐更厉害。”孟英捏一捏妹妹鼻尖,“走,我们去看阿爸搭台子去。”

海边早有不少孩子围着祭祀台跑来跑去,偷偷摸摸地想碰一碰扎好的纸船。

村长在一旁看见了,照例会得呼喝两声“再皮就叫你阿爸把你领回家去关起来打”、“谁碰一碰晚上就不给饭吃”,以期把顽皮的孩子吓跑。

奈何威慑力有限,孩子们呼啦一下散开,过不一会儿就又跑过来,东摸西看。

孟英牵着明月,找到阿爸孟海。

正在往祭祀台前搭遮阳棚子的孟海看见两个女儿,咧嘴笑起来,放下手头家什,迎上去一把抱起明月,垂头问大女儿,“家里都忙完了?想到来看阿爸了?”

明月将一路捏在手心里的桃花馍递到阿爸嘴边,“我包的,阿爸吃!”

“唔唔…”孟海将女儿递过来的,奇形怪状的桃花馍一口吞下,细细嚼了咽下肚去,对上明月期待的眼神,笑着亲亲她的小手,“明月包的桃花馍特别好吃!”

一旁有赤膊大汉看了,长叹:“阿海,还是你家女儿贴心。我家那两个小子哪里想得到给我送点心吃?放假就在家里疯玩,一点忙都帮不上哟。”

“我们家小子也一天到晚不知道跑去哪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看到人。”

一时间各家阿爸的长吁短叹声此起彼伏。

孟海低头朝大女儿霎眼睛,再看看沙滩周围一地的工具竹竿木头楔子,遂道:“走,阿爸送你和明月回去,快晌午了,等一下还要进祠堂祭祖。”

孟海送两个女儿回到家里,吃过午饭,便换上干净衣裤,携母亲妻女到村中祠堂前头。

闽州风俗,中元节后晌开祠堂祭祖,族中男丁可以入祠堂祭拜先祖,女眷如果不是于孟氏一族有大功的女子,就只能在院子里,向着祠堂里三跪九叩。这么多年来也只有下海采珠,靠一己之力替全村人缴齐了珠子的一位孟氏女进过祠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