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糖生意火爆,引起了不少同行的注意,在长安做大生意的货栈商铺,多多少少都有些背景,有不少人都打听这白糖的货源,想分上一杯羹。而且卖白糖的是郑家的铺子,郑家是荥阳大族,便是王公贵族也不愿意轻易地得罪,而且这白糖的生意虽然火爆,但货源显然是有问题,出货量始终没有提高,为这件事大动干戈。

但张诚却暗中下了功夫,千方百计地打听到了郑家店铺是从山阳那边进的货,便跟柜上打了招呼。

数日后,他进了山阳县城,没有费太多的时间,便打听到了张氏糖坊出售白糖的消息。这件事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就能分析出来,郑氏自己的货源都不足,这白糖的货源肯定不是郑氏。

只有两个可能,要么郑氏和张氏有着共同的货源,但以他所知道的郑氏经营风格来说,这件事不太可能。那么,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比较接近事实了——货源掐在张氏的手里。

带着一腔的疑问,亲自前往张氏糖坊打探虚实。到了‘张氏糖坊’门前,他便吃了一惊,那个本来不小的店铺前面排起了长队。让他感到有意思的是,这间店铺的大门中间有一根直通上下的立柱,一个伙计站在那里维持着秩序,立柱右边的那个是入右,左边是出口,虽然人很多,却是秩序井然,丝毫不觉得乱。

看了一会儿,张诚便站在右边排队,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顺着人流进入店里,站在那个大大的柜台前,他发现只有两个伙计在秤货,上秤、包装,动作十分麻利。

再看货柜里的白糖,果然是跟郑家店子里的货色一样,他在长安曾经专程去郑氏店里买过一斤,二者绝对是来自同一地方。

“先生,您秤多少?”伙计热情地问道。

“嗯,我可以见见你们老板吗?”张诚问道。

伙计脸色一变:“先生,是不是我们的服务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

“别误会!”张诚笑道:“我不是对你们的服务有意见,而是想和你们老板谈笔生意。”

“哦,请稍等,等我招呼完这几个客人好吗?”伙计微笑道。

“哦,没问题。”张诚点点头,心里却觉得稀罕,他还第一次见过这样的伙计。

过了不一会儿,那名在外面的伙计进来替班,那个伙计这才匆匆地从柜台后面走出来,冲张诚笑了笑道:“对不起,先生,请问您贵姓啊?来自哪里?”

“没关系,我姓张名诚,来自长安,是泰安货栈采办,麻烦你通报你们老板一声。”张诚满脸堆笑地说道。

“是,张先生,请跟我来。”伙计领着他从另一扇门来到店铺后面的一个小房间中,里面摆着一张桌子和几张凳子。

“张先生,请您先坐下来等会儿,我立即去通报老板。”伙计热情地请张诚坐下,然后给倒上茶水,向张诚告个罪,便去通知小婉。

“你说他是长安泰安货栈的采办?”小婉问道。

“是。”店伙计答道。

“多大年龄?”

“大概…三十来岁,姓张,叫张诚。”

“好,你去前面忙吧。我马上就过去。”小婉点点头。

泰安货栈的采办,无事上门,非奸即盗…咳,肯定是为了白糖来的,见见倒也不错。

************新书推荐***************

《萌萌仙游记》

肉身成仙,永生不死,一个卑微的生命在通往长生的路上挣扎求存,双手撑开生死路,一剑斩破永生门。美食也是灵药,仙酒饮料帮助修炼,一个仙术如烟花般灿烂的世界,一个法宝如魔兽般多姿多彩的世界,帅哥?…哪有帅蝈蝈可爱!人,妖,神,仙,魔,一切的爱恨情仇都在我脚下,在我的头上,只有那神秘莫测的永生之门…

第一卷乱世第五十六节意向

张诚在屋里坐等,心里盘算着如何与对方交涉,泰安货栈的后面是秦王府,这在长安都是场面上知晓的事情,但在山阳这等小地方,却未必有人知道。

从郑家铺子的买卖来看,货源的产量不大,如果能够弄来白糖的制作方法那是最好的,以泰安货栈的实力,扩大生产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不过,对方是否肯将的制作方法出售,那又是一回事,扪心自问,张诚自家要是掌握了这制作方法,是绝对不肯卖出来的。

正沉思间,房门被人从外面推开,一个少女走了进来,看了他一眼,问道:“请问是泰安货栈的张掌柜吗?”

虽然对方年纪不大,而且衣着朴素,却不是丫环朴妇的服饰,张诚不好怠慢,连忙站了起来:“不敢,在下张诚,是泰安货栈的采办,请问小娘子怎么称呼?”

“小女子姓夏,正是张氏糖坊的掌柜。”小婉说道。古时候少女可自称‘奴家’、‘妾身’…但感觉中总是不自在,所以她见官称‘民女’,平常都自称‘小女子’,可她更愿意使用第一人称。

张氏糖坊的掌柜姓夏?

张诚微感古怪,微微笑道:“想不到张氏糖坊的掌柜如此年轻,真是年少…有为啊!”

小婉心里好笑,“张采办,请坐。”

两个人客气一番,坐下之后,小婉也不着急,端的是要看张诚如何开口。

沉吟片刻,还是张诚先开口:“夏掌柜,你可知道我这次为何而来?”

“我知道。”

小婉点点头,“张采办,实不相瞒,这白糖的货源是我提供的,但我和郑氏已经立下合约,在关中地区,除了我们两家之外,张氏糖坊出产的白糖不提供给第三家,恐怕你这次要白走一趟了。”

“夏掌柜…”刚一开口,就被堵回,张诚心中千回百转,虽然时间很短,却生了无数主意,好一会儿之后,他才试探着问道“关中门阀世家众多,虽然荥阳郑氏势大,但与你合作的郑老板…说实话,不是张某在人后搬弄是非,他不是郑氏嫡系,恐怕一旦郑氏进入关中,就没有他的话语权,届时白糖的生意如此之好,恐怕难免要遭人嫉妒。”

他的话很明白,郑天福不是郑家嫡系,一旦郑家发现白糖生意有利可图,恐怕就会索求无度,而且也可能利用家族势力打压张氏糖坊。而且那些门阀世家之中,有一些是郑氏也不愿意得罪的,要想没事,就要找一个后台够硬的。

“多谢张采办指点。”小婉颔首为礼,然后笑道:“小店卖的白糖,小本经营,想来不会影响别家,何至于遭人嫉妒。”

张诚打了个哈哈,心里却有些不满,正琢磨如何敲打小婉,让她知道厉害,小婉却仿佛没看出他的不快,接着说道:“张采办,我和郑老板立下的合约是关中地区,但在关中以外的地方,却尽可以合作,小店愿以同样的供货价,将白糖卖给泰安,想来以贵货栈的运输能力,将货物运往大江南北没有问题。”说着,小婉指尖蘸着茶水写了一个价钱。

张诚听了小婉的建议,又看了她在桌上写的价格之后,默默地在心中盘算了一下之后,他的脸色顿时变了。

按照小婉所报的价格,再加上泰安货栈的销售渠道,也就是说,即便是没有关中地区,那利润也是十分巨大的。毕竟唐朝在关外所控制的地区,都是秦王府的势力,生意甚至比长安还要好做,几乎没有竞争压力的存在。

“张采办,如果你觉得合适,便可与我张氏糖坊签下合约。”见他脸上惊疑不定,小婉乘热打铁:“若是张氏糖坊不能照约供货,愿意双倍赔偿!”

她说这话是有底气,位于岭南的糖坊已经能够源源不断地大量提供原料,而设在药王坪的加工厂也实现了类似流水作业的方式——从灰糖入厂到滤除杂质、二次熬质,都用一条龙的方式流转,一拨人只负责一道工序,生产速度也大大提高,在满足本店的同时,也开始提高了对郑氏的供货量,只是郑天福另有考虑,一直压着出货数量,而小婉也不愿意将宝押在一家上,正想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泰安货栈她听说过,只知道规模甚大,却不晓得后台是李世民。

张诚的脑子转了转,终于想明白了:“贵店可是有了提高白糖产量的方法?”他话一出口,便知自己孟浪了,对于作坊和商贩而言,这些秘术便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别人是探问不得的。

小婉却不以为意,坦然承认道:“谈不上什么方法,感谢朝庭的恩泽,如今商路顺畅,自然能够保证货源充足。”

“原本如此!”张诚点点头,微微一顿,道:“既然夏掌柜有此美意,在下岂能不识好歹,我愿意以此价自张氏糖坊进白糖,销售地区当在关中以外的地区。”

他说的话很有技巧,胃口也很大,关中以外的地区有多大?简直是没边了,好在小婉在合约中定有最低供货量,所以也不担心对方需求量过大的问题。据张仁所说,岭南那面风调雨顺,而且没有太大的战乱,甘蔗的产量很大,只要商路和加工厂的生产能力没问题,他那面的供货也绝对可以保证。而且小婉现在有一个打算,那就是她逐渐转成批发商的角色,然后寻找类似郑氏和泰安货栈这样的零售商。这样不仅可以借助零售商的销售渠道,而且还可以借助他们的人脉,而张氏糖坊只需要想办法扩大生产就可以。

双方在协商了一些细节问题之后,小婉便让人拿来笔墨书写合约…虽然张诚是采办,但他在泰安货栈中也是有这个签约权力的,而且这只是相当于现代的意向书,他回去还要请掌柜的确认。

“张采办,贵货栈都卖什么什么货物?”小婉突然想到这个问题。

*************完本推荐**********************

《新一品修真》

都说凡人常懵懂,神仙也会犯错误.

雷天君的一次失误将少女沈月影的肉身击毁,为了弥补过错,几个不负责任的神仙用甜言蜜语将她哄骗到一个叫亚马迪斯大陆的地方附体重生…

推荐青柳的另两本书:《创神传奇》、《飘泊在异界的日子里》

第一卷乱世第五十七节印刷

第五十七节印刷

这就是在问泰安货栈的经营范围了。其实这个问题没什么太难于回答的,但张诚还是微微一顿,才回答道:“夏掌柜问的这个…呵呵,可以说,只要有利可图,不是官府严禁的买卖,我们泰安货栈都做。”

其实这话答得有些空泛,犯法的不做…那是没抓着或者后台硬,李世民最出名的一支部队就是玄甲骑兵,那是他仿照突厥人训练的一支骑兵部队,所有的战马都是从突厥采购的,而在当时,即便他是王子,也很难大批的买进战马,因为突厥人要的是铁、盐等物资,这是历朝都严格控制的,如果不是通过泰安货栈这种商业协会组织,他根本凑不起那支部队所需要的战马。

不过这个问题是不能谈的,即便是在诸王子争夺储位的斗争中,也不可能将这件事明显的提出水面,大家都是八仙过海。通过其它手段相互打压。

“书籍呢?”小婉问道。

自从印刷厂开工之后,凤舞只印了一小批《红楼梦》在山阳县试卖,虽然全部售完,但传播的并不广,她原本就没把山阳当做市场。但印刷厂既然开工,就要养活那些工人,赚取利润,在周边州县的官学陆续开学之后,她就印刷了大批量的《论语》等读物,还印刷了一批专供山阳县学的《三字经》,这些书以批发的形式供给那些批发商,每本书不过是十文钱,而且她要求那些书商的零售价不得赶过十五文,否则停止供货。

当时市场上卖的书籍少说七、八十文,高则逾百,许多寒门士子无钱买书,只能以手工抄录,其辛苦可知。如今小婉以低价位供货,而且照样可以获得利润,那些书商欣然从命。因此,印刷厂倒显得比白糖加工厂还要忙碌一些。

张诚闻言愣了一下,点点头:“也有这方面的买卖,不过这方面的利润一向不厚,我们很少做。”

做就好,就怕你不做。

“张采办,请稍等一下。”小婉叫进来一个仆人,低声跟他说了几句。仆人点点头立即出去。

张诚有些好奇,也想到可能是件有关书籍的买卖,泰安货栈原本看不上这种生意,书籍这东西的印刷成本太贵,卖出去的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所以卖不出什么利润来,只是最近泰安货栈也接了秦王府的一件差事,正要找寻印刷工坊加工一批书籍,而这个任务正落在他身上,这才稍为关顾了一些。

不一会儿,那仆人拿了几本书过来,放在桌上之后,行礼告退。小婉伸手虚请,道:“张采办,你看看这几本书质量和内容如何?”

张诚略为一翻,这几本书的内容是《论语》、《大学》、《中庸》等,其中还有一本叫做《红楼梦》的,却是他从来未听过的,随手便拿起翻看。

看了片刻,张诚已经是频频点头:“纸张好,印刷清晰。层次分明,尤其是这句读…其中似乎有一些在下前所未见的符号,不知是什么意思?”

许多人都以为中国古代不讲究标点符号,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早在汉代,就有‘读书不能不明句读’的说法,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但现代中文的大部分标点符号,却是从外国进口的,后来才成为标准的标点符号。

小婉在印刷之前,便已经整理了一份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说明,附录在书的后面。小婉拿起其中一本书,翻开附录页,指着其中一张说道,“张采办,这是所有符号的使用方法,每本书后面都有。”

张诚闻言翻看后面的附录,只见那后面不仅有关于标点符号的说明,还有一些关于单位换算的小常识,虽然很简单,但又十分的方便。

“这一本书售价几何?”张诚感叹一番之后,直问主题…对方既然知道书籍的利润不大,依然向自己介绍。那说明还是有一定人信心的。

小婉指了指《论语》等几本书道,“这些的批发价都是十文钱,零售价为十五文钱。”她又指着《红楼梦》道:“这本书的批发价为十五文,零售价为二十文。”她将一本书的后面指给张诚看——在书后的封皮上,印刷着‘张氏印刷厂’和加工的地址及定价。

竟然这么低?

张诚有些惊讶地看了看手中这本颇具分量的著作,问道:“夏掌柜,这书价为什么订得如此低…”他的话嘎然而止,想起来这已经是自己第二次失言了。

“成本低,售价就低。至于这个定价,是我们为了防止零售商为了牟取暴利,肆意抬高价格所定下来的,如果不能够按照这个价格出售,我们就停止供货!”

先小人后君子,不管对方是不是要做生意,先把这些规矩亮出来,免得到时麻烦。小婉不太清楚古时间有没有‘批发’和‘零售’这两个词,但她说出来后,那些人都明白,谁也没有提出异议。

张诚还在沉吟,他倒不是考虑这笔生意能不能做。做为商人,他立即捕捉到这里的商机,如果书籍降到这么一个价位的话,那大多数人都可以买得起书。如此一来,这销售渠道的扩张…不抓住这个机会简直就是在犯傻,如果将白糖和书籍的买卖都抓起来,自己在泰安货栈的话语权也必是水涨船高。

想到这里,张诚已经是激动异常,血色上涌,看得小婉头皮发乍…这位该不是有什么心血管疾病吧?

“夏掌柜,你看这部手稿如果是印刷,成…批发价是多少?”张诚取出一个薄薄的手抄本问道。

“三字经?”

小婉愣了一下,这是她手抄的当然认识,只是不知如何到了张诚手里。“张采办,这本手稿你是从哪得到的。”

张诚没发现她的情绪有异,坦言道:“这是秦王府交下来的任务,本月底必须交五千本,我正准备谈妥了这笔白糖的生意就去南方一趟,不知道你这里可不可以印刷,完成五千本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

原本泰安货栈的后台是秦王府,小婉这回恍然,看来这个合作伙伴找得不错,歪打正着,抱到了最粗的一条腿…那可是未来的大唐皇帝啊!

印刷厂本来就印过这本书,所有的东西都记在了小婉的脑袋里,但她还是微作沉吟,然后才慢慢说道:“五千本的话,第一批的批发价为八文钱,建议零售价为十二文;如果有后续的话,大批量供货时,每本批发价可以是六文钱,零售价可以下调,也可以不动。至于出货时间…合约签订后,付定金,十天之内可以交货。”她有意地将周期放长了一些,给日后留下余地。

“十天?夏掌柜莫非在说笑?”张诚愕然,他之前在长安的一个印刷作坊打听过,被告知近期恐怕无法抽出人手作版,而且这本《三字经》若是作版的话,怎么也得一个来月才成。

小婉也愕然,“张采办,我之所以说十天,是因为我的人手不够,否则出货期还可以提前。还是那句话,我们张氏如果不能按期交货,愿双倍赔偿!”

张诚也终于想明白了,眼前这位夏掌柜一定是掌握了新的印刷方法,能够大量而迅速地出货,所有才能够降低成本。做为生意人,他当然知道这种新式方法能够带来的利润。但做为生意人,并不是见到有利可图都要攥到手里的…吃多了不消化,他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而且一个弱质女流出面张罗生意,如果说一点背景也没有,也不太可能,其它的事情大可以放一放,反正泰安不是靠加工赚钱的。

两个人又是一阵商议,敲定了《三字经》和其它一些书籍的数量,再次签了合约之后,都是皆大欢喜。

现在张诚已经多少明白了小婉的意思,张氏看中的是批发这一块,而不是零售。而且以张氏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批发这一块并没有面临多少竞争,而泰安货栈的长项便是零售渠道,双方如果能够长时间保持合作关系,那就是一个双方盈利的局面,自己也不必动那个心思。

想到这里,张诚便有一个疑问,道:“有一件事,在下欲向夏掌柜请教。”

“请说。”小婉点点头。

“贵店奇货可居,为何要让利与我?”

很明显的,零售的获利大,在当时,有许多的店铺都是自产自销,张诚有些不明白。

“独乐不若众乐,有财大家发,这样才能和气生财。”小婉笑道。

“高明!”

张诚点点头,小婉这一手可以化解不少的矛盾,只要大家都有利可图,那就很少有人出头对付她,毕竟零售商也是牵扯到一些惹不得的利益集团的。

第一卷乱世第五十八节人材储备计划

第五十八节人材储备计划(收藏/推荐/订阅)

(撒花!祝亲们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

与郑天福的合作虽然还算不错。但郑天福毕竟不是郑氏的核心族人,否则当初也不至于给扔到关中来了。因此,在各大门阀世家纷纷涌入关中,带来大批资本的同时,小婉已经在考虑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了,而泰安货栈看来还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这是从另一条线上跟秦王府搭上了关系。

可她总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

差哪儿呢?

突然,小婉轻轻一拍桌子,暗骂了自己一声糊涂。

不对的地方就是白糖的交易合同,将关中以外地区的代理权交给了泰安,虽然省了不少的麻烦,但也容易伏下隐患——这个合同将导致在关中以外地区,张氏糖坊也无法出售白糖,这对志在成为批发商的张氏来说,可是很致命的,幸好水果糖马上就要推出,这次她绝对不会再签这种弱智的合同了。

关于书籍的合同倒是不错,张诚比较仔细,《三字经》要求五日后看样书,然后再正式开印,第一批五千本;那些学习方面的书籍每种先要了两千套。《红楼梦》却只要了五百套。小婉还记得张诚在看到《红楼梦》的作者名字时,那吃惊的表情——她很不厚道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倒不是她有意盗版,而上署上原作者的名字后,就要用无穷的谎言来介绍作者的生平,还不如来个痞子办法…就是我编的!后续将要出版的《西游记》等书籍,也都将一些敏感的朝代、皇帝、历史人物等,做了处理,最多就像香港连续剧那样,加上一段: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果雷同,实属偶然。

※※※※※※※※※※※※※※※※※※※

张松兴高采烈的四处张望,到江南走了一遭,还是觉得山阳县看得亲切。不过,这一趟的变化还是有的,出去这一趟,脸上的稚嫩少了几分,嘴上也多出一层乌黑的绒毛,透露着几分成熟。

在他前面,张仁走得很是沉稳,他的手上拖着一个带轮子的手提箱,里面装着一千两白银。

这种手提箱当然也是张氏的出产,因为唐朝的一些政策,有不少吐蕃和突厥的商人带来了大量的皮革,小婉便收购大量的皮革,成立了一个革制品的加工作坊,熟皮是个很麻烦的工作。她费了不少劲儿才从商州那儿找到了一个懂得熟皮的匠人,缝制箱包的工人倒是好找,田庄上的那些妇女农闲的时候都很多,对她们进行一下培训,倒是都喜欢干这种工作,毕竟有钱可赚,还可以贴补家用。

目前加工的皮制品主要是书包和箱包,张陵背的双肩包在上学的第一天便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小婉听后,跟李氏商量了一下,缝制了数十个后,命人到县学门口贩卖,竟然全数卖出,而这个时代的皮制品相当便宜,这才使得小婉有了建立皮制品作坊的想法。箱包的制作纯粹是为了方便那些行旅的,箱下带轮,行李沉重的时候,就十分的方便。

张仁这一趟去南方,主要就是为了扩大南方的供货基地一事。去的时候,由他和张信带着几个小厮,因为以后的事情都要由张信打理。所以他没有一起回来。和以往不同,他们此行带去了不少的货物,尤其是一些皮箱和书籍。

在岭南那一带,有不少的汉人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混居,因此也带去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必须说,少数民族的人对汉人和汉文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张仁带的书籍售价便宜,十分受欢迎,连带着那些书包和箱包也都卖得火热,冯盎在得知他带了一大批书籍过来贩卖后,还特地派人买了数套,并且亲自召见张仁,希望他能够将这种印刷精良、便宜的书籍大量带入岭南。

“三管家,这次夫人和小姐见了这些钱,定然会极为高兴吧?”

想着这次的收藏,张松便喜笑颜开,张仁皮箱里不过是现银,码头那边还在卸货呢。

张仁脸上也同样是忍不住的喜色,这一次书籍的获利非常丰厚,出乎意料之外,虽然卖的便宜,可架不住出货多,他已经在钦州那边联络了几个大书商,等下次过去,多带一些,只是…还得去一趟啊!

张松又道:“三管家,咱们小姐可真是非同寻常,这些生财的法子别人都没想出来…啧啧,这要是男子,那将来还不封侯拜相?”

“不许胡说!”

张仁经过的事多。早已经不是当初跟着张须陀在疆场厮杀的军汉了,自然知道这等事情不好在外头乱说,因此低声喝斥了一声,“张松,做下人的必须记着,有些事情你可以知道,但不许乱说,否则会带来大祸的。”

“是,三管家,小的知错。”张松吓了一跳,立即老老实实的认错,但少年人的心性很快便又兴高采烈的了。

在前面的街口,张陵正领着几个弟弟、妹妹在那里玩耍,老远的见到二人,便迎了上来,招呼道:“张仁,这次辛苦了!”

“大少爷,小人有啥辛苦的,不过是跑跑腿而已。”张仁笑着回答。

“快回去吧。我娘和婉姐知道你这几天就要回来,特意嘱咐我们过来接你。”张陵拍了虎头脑袋一下,“去,让厨房快点儿做几个菜。”

“知道了!”

虎头颇觉不爽地甩了下脑袋就跑了,嘴里还念念有词:“凭什么大嫂摸你的头。就来发作我们?”

张陵听了,有些发窘,偷眼看看张仁和张松,似乎没有听见的模样,便道:“我们也回去吧。”

他走在前面,张仁和张松实在是憋不住,已经咧开嘴了…

糖坊是早已经关门上板了,他们走的是后门。进院之后,张仁让张松自去安歇,自己跟着张陵来见张杨氏。

“夫人,小人回来了。所办诸事一切顺利。”张仁连忙上前行礼。

“三管家请起,回来就好。”张杨氏点点头。

“夫人,除去支付货款,这是这一趟所赚的钱,白银一千两。”张仁将箱子打开,露出白花花的银子。

张杨氏点点头:“张仁,真是辛苦你了,赚钱固然高兴,只是你们能够平安回来,这才是真正让人欢喜。”

“多谢夫人挂怀。”张仁谢道,“如今我大唐声威日盛,兵锋所指,势如破竹,路上安全的紧。”

“那倒也是。”张杨氏也有同感,她叹息一声,不由得想起了亡夫张须陀,张须陀在世的时候,对于民不聊生的状况十分忧虑,时常彻夜不眠,如果能看到今天…

“夫人,小姐可在?”张仁问道:“还有一事,小人要向夫人和小姐禀报。”

“还在书房之中,阿陵,去把小婉唤来。”对于张仁等,虽然来张家的时间不长,但因为张须陀的原因,张杨氏是十分信任的,因此直接让张陵去找小婉。

张陵出门后来到书房里,他先是在屋前侧耳听了听,然后轻轻敲了两下门,唤道:“婉姐!”

“是阿陵吗?进来吧。”屋里传来小婉的声音。

张陵推开门,见小婉正在算帐,桌面上铺了几个帐簿。

“婉姐,管家回来了,说是有要事禀报,娘让我唤你过去。”张陵又看了看那些帐簿,“这些帐目我帮你核吧。”

“那可不成!”小婉笑道:“我们阿陵这双火眼金晴。是要将来上了朝堂,专察奸妄小人的,可别熬坏了。”

张陵反驳道:“如果连纸面上的数字都辨识不清,将来如何区辨忠奸?”

小婉笑了:“好,算你有理。你接着来吧,可要注意眼睛,我先过去,等一会儿就回来。”

看到张陵一笔笔的认真核算帐目,小婉微微一笑,轻轻将书房门掩上,转身去见张杨氏。

来到前厅,先给张杨氏见过礼后,她看向张仁:“三管家,这一趟去岭南,结果如何?”

张仁恭恭敬敬地答道:“小姐,李翼那边已经按照吩咐,提高收购数量,那边的俚人也很配合,毕竟这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书包和箱包的销路一般,但书籍却很受欢迎,近期如果印刷厂那边赶得及的话,可大批印刷,一定可以销得出去。”

“嗯,下次你去岭南的时候,打听一下有没有造船的。”小婉点了点头,又看了看那些白银…白花花的,实在是很养眼。

“这次带来的货已经卸了吗?”小婉又问。

“是,廖三顺正在码头上看着。”张仁答道,他顿了顿,又说道:“按夫人和小姐的吩咐,我这次在南方一共购买了六十名孤儿,其中男孩四十名,女孩二十名,全都是十四岁以下。”

张杨氏微微皱了下眉头,看向小婉:“有些多了吧?”

这件事情小婉和她商议过,张家要开枝散叶,重新兴旺起来,需要大量的人手,随着产业越来越多,手上的人是越来越不够用,张忠等人的忠心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些事情可不是忠心就能办好,所以她想培养一批张家自己的嫡系。

“不多,娘,人才是要尽早储备的,以免到需要的时候,措手不及。”小婉答道,这还仅仅是第一步…

第一卷乱世第五十九节孤儿(向亲们拜个年!!)

第五十九节孤儿(向亲们拜个年!!)

古代是没有办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而且以张家的情况来说,比不得那些世家,有大量的人手可用。当然,可以从外面招聘,可有能力的人大多是投效有实力、有实力的主子,哪里会跟随她们这种孤儿寡母当家的主家?最重要的是,在小婉的记忆中,有许多超前的知识,她不可能将这些东西传授出去,虽然张家的发展,她需要更多的、能够有相同理念的人来执行。

因此,这次张仁去岭南,小婉便禀明了张杨氏,让他回来的时候顺路买一批在战乱中失去父母孤儿,从小家以培养,有那么个四、五年也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婉姐,你在想什么?”张陵问道。

“我在想那个田庄应该扩建了,那些小孩子总要有个大地方安顿下来,而且他们今后学习也需要地方。”小婉说道。

今天县学放假,小婉便让张陵陪着回药王坪一趟,看看那些小孩子。顺便解决一下他们的生活问题。

“老宅不是刚刚扩建过吗?”张陵问道。

“那是为了扩大白糖加工厂,除了娘和咱们住的屋子外,其它的都住着工人,而且那个环境也不适合小孩子居住学习。”小婉轻轻摇头,骑在小毛驴上,看着张陵牵着缰绳走在旁边的样子,她突然有些好笑…这还真像是小夫妻俩回娘家的样子,只是两个人看上去都显得有些小,想到这里,小婉觉得脸腮有些发热。

张家的田庄是跟那些田地一起赏下来的,整个庄院分为内庄和外庄,内庄大约有三十来间房子,这里留给张家住的,外庄是给那一百户佃户住的,后来印刷厂和箱包厂也都设在外庄。

不过工厂和人在一起,总是个麻烦,因而小婉命人将庄后那一片土地也买了下来,那里比较贫瘠,种不得庄稼,尽是一些杂草、灌木之类的,清理出来之后,就可以将两个工厂迁出来。

“婉姐,还有多远?”

“快了,你看前面那片林子,转过去就能够看到了。”小婉指着前面说道。

“婉姐,你也真是的,干嘛非要跑一趟。张孝他们不是都在庄子里嘛,有什么不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