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啊?”

小婉画完最后一幅图,然后说道:“你是朝廷命官,给朝廷想办法是你的事情,关我什么事?”

“呵呵,”

张陵笑了,他眨眨眼睛道:“婉姐,你可别忘了,你也是朝廷命官,为皇上分忧解难也是你的职责。”

“我?”

小婉愣了一下,这才想起自己还是公主府女官,也算得上是朝廷命官,但她转念一想,她笑道:“阿陵,我是公主府的女官,跟你负责的不同,这一点你休想混淆概念。”

“婉姐,你不是在教我们念书的时候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现在我们的日子好了,就应该让天下的百姓同样过上富足的生活。”张陵书生气十足的说道。

“你觉得我们有能力改变天下百姓的生活吗?”

小婉反问道,她本来想加上一句,“除非你或者我做上皇帝。”

但这句话在这个时代来说,有些太惊人了,既便是至亲,小婉也不会这么鲁莽。

张陵认真地答道:“我们不能,但是朝廷呢,就算改变不了所有人的生活,至少能够让沧州的百姓得到改变。”

“书呆子。”

小婉微微一笑。张陵可不是书呆子,他文武双全,懂得变通,否则也不会如此受上官的赏识。

“呵呵,我是书呆子,所以才需要贤妻指点一条明路。”张陵也不生气,双手扶着小婉的肩膀笑嘻嘻地说道。

“穷则变,变则通。你既然都想到了明‘路’,那怎么就不知道变通呢?”小婉笑道。

“你说的是——”

张陵突然想了起来:“码头?”

“当然先要将码头建起来,就跟你整顿沧州城一样,如果不是先将沧州城的环境治理好了,那些商人又怎么会来,码头同样是这个道理,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小婉说道。

“还有呢?”

张陵追问。

“桌子摆好了,客人上桌了,那就该上菜了,你现在想的是应该给客人提供什么菜。”小婉说道。

“菜?”

张陵沉思起来,沧州有什么‘菜’呢?他当然不会真的以为小婉说的是沧州铁狮子头,但他确实是没有想到过这一点。

“对。你不能指望着商人们自己整货物来,商人们将本求利,你应该想想沧州有什么东西可以往其它地方运。”小婉提醒道。

“金丝小枣?”

张陵灵机一动。

“没错。还有盐、海鱼、我们马上就要种植的木耳、蘑菇,玻璃大棚的菜,沧州有没有矿?可以找一找,当光修路、建码头不行,要有吸引力的话,还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小婉说道。

“可沧州现在没有太多的东西,而且你的木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长出来,玻璃大棚的菜冬天才能够出来。”张陵依然皱眉。

“再想一下,河北可不只沧州一个地方有特产,你的目光不要只看着沧州,完全可以将沧州作为河北的一个交通枢纽。”小婉说道。

“交通枢纽?”张陵轻轻重复道。

“对。”

小婉取一张纸,在上面划了一个圈,“这是沧州,这里的码头可以到其它地方,河北各地的道路都通向沧州,只要将各地的特产都汇聚到沧州,这货物的种类自然就多了。”

“可是…从陆地也可以运这些货物。”张陵皱眉道。

“如果仅仅是河北内地,当然是陆上或内河运输最为方便。但你不要将目光局限在河北,要让大唐的其它地区也能够享受到河北的特产,走海路不仅快,而且货物的损失比较少。”

小婉将海上贸易的好处说了千千万,就差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总结了一遍,其实唐朝挺注重海上贸易的,尤其是与日本的海上贸易,在当时还是相当发达的。而在陆地上,在南北朝时期,中原已经开始与阿拉伯地区进行贸易,到了唐朝,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大约半个多月左右,张南命人带着一个铁桶来见小婉,里面已经生满了菌丝,感觉上时间似乎有些提前,估计是没有精确控制温度的原因。

“夫人,这样行吗?”张南忐忑不安地问道,在他看来,这就是‘长毛’了,表明东西坏了,担心小婉训斥。

“挺好的。”

小婉点点头:“张南,耳木准备好了吗?”

“是,耳木都准备好了,庄子也收拾了。”张南回答道。

那天跟张陵说了买庄子之后,第二天就让云飞扬帮忙在外面买了一座庄子,里面原本就有几名下人,小婉又让张南招了几个人,将庄子按种植场的要求布置好。

“用高纯度的酒精消毒,然后将菌种塞在耳木的孔里,一定要按紧,按紧之后将预制的树皮盖盖上,不要露出缝隙。”小婉吩咐道。

“是,夫人,就这样吗?”张南问道。

“菌种接种之后,就应该上堆发菌,将接菌的耳木按‘井’字形或‘山’字形堆垛,同样要注意温度,还有湿度,当菌丝已伸延到木材表面并产生少量耳芽时,再进行下一步。”

“是,夫人。”张南恭声应道。

第一卷乱世第三百零六节半夜三更

第三百零六节半夜三更

清风习习,夕阳余照,将天边的云彩染得一片醉红。

张家庄,这是位于沧州城外十里处的一处庄院,围绕着庄外的是一垅垅的菜畦,里面的蔬菜已经长出了新鲜的叶子,十几只母鸡探头探脑地想跑到菜畦里,刚一靠近,便被放鸡小孩子用土圪瘩打得咕咕直叫,慌慌张张地跑回去。

在距离庄子不远,有一条小河,河边种了不少垂柳,一个带着草帽的小男孩坐在一株柳树下,悠闲地吹着柳笛,近百只大鹅和鸭子安静地在水面游弋。

“给我再快一点,注意一下,要把两端都架起来,角度要大一些,注意方向。”

庄子里,张南带着几名下人正督促着雇工们散堆排场。

“听着,如果今天晚上全搭完,再浇上一遍水,全都有赏,如果再用石灰洒一遍,今天晚让请你们吃宵夜。”

张南对着那些雇工又喊着,这些雇工都是雇来的短工,真正受过种植培训的就是张南和他手下的那几名下人。

黑木耳种植一共可分为制种、耳木准备、定植管理、散堆排场和出耳。张南此时让雇工们做的就是将那些耳木铺好,这个过程在时间把握上非常关键,早了或者晚了都不合适,都会影响木耳的产量。

张府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凡是主持一个项目的人,只要做好了,就有可能提升为管事,永久的负责这项事务,那可比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管家强得多。

张南在得到小婉的吩咐之后,知道这是一个进身的机会,只要一安排完府里的事情,就带着那几个培训好的下人来庄子上忙活。小婉吩咐过,虽然着天气的变化,不仅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且还要注意空气的流通和光照,特别是防治病虫害,虽然现在能够使用的消毒手段有限,但只要勤快一些,多加照顾,一样可以起到防治作用。

那些雇工也知道张南是什么人,听到有更多的钱可拿,而且还有宵夜可吃,一个个干得都十分的卖力,他们都清楚应该怎么办,其实也没什么难度,就是做的要细致一些罢了。

不过,一些心眼儿活络的雇工却想得更深一些,他们打的工多了,乡下的活儿都是那些,但这次在新东家做的完全不一些,不仅是工钱优渥,而且感觉都不同。一个个还在感叹着哪个人那么聪明,竟然能够种植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他们也懂,岂不是都可以自己种?

但是,小婉在吩咐张南做这些的时候,不让他告诉那些人具体的技术,尤其是制种和耳木,完全由张南他们几个心腹下人一手完成,那些雇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沧州城里,张府大门悄无声息的打开,两个人从门里走出来,大门随即在身后轻轻掩上。前面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青衣小帽,正是张松,而他身后的人自然是张陵,但他此时并没有穿官服,而是穿了一身青衫。

“老爷,您仔细着点儿,别摔着”张松叮嘱道。

“张松,你仔细着点儿,别摔着,要是你的灯笼摔灭了,老爷我真的要摔着了。”张陵低声训道。

“放心吧老爷,我就是摔着了,也会将灯笼高高擎着,不让它摔灭。”张松笑嘻嘻地说道。

主仆二人低声说笑着,向刺史官邸走去。二人没有走正门,而是敲开后院的门,让看门的人进去通报。看门的人正打瞌睡呢,见有人半夜过来,本想拒绝,等看清楚是张陵的时候,二话没说拔腿就路去通报。

别人可以怠慢,这位别驾大人不仅沧州二号人物,而且还是刺史大人的亲信…刺史大人有过吩咐,无论这位张大人什么时候来,都要立即禀报他。

等张陵进到客厅的时候,刺史王守拙已经穿好衣服,睁着朦胧的睡眼坐在那里等着,一名同样睡意朦胧的侍女刚刚给沏好茶水,见张陵进来,打着哈欠苦笑道:“鸿渐,你也太被实在了,就算是有什么事情,也不必半夜三更的跑到这边吧?来,快坐下喝杯茶醒醒神。”

“我不困。”张陵在桌子旁边的一张椅子坐下,拱手答道。

“你不困我困啊”

王守拙瞪了他一眼,端起茶碗,抿了一口茶:“不过看你这个样子,肯定是好事,是不是上次说的事情有办法了?”

张陵点点头:“大人彗眼如炬,一下子就猜到了下官的来意。”

他取出一本折子,递给王守拙:“请大人详看。”

王守拙拿起折子细细地读了起来,时而点头,时而蹙眉…大约过了小半个时辰,他才放下折子。右手抚在桌面,中指轻轻敲点着道:“重修码头,构筑商路…这都是好事。但是,鸿渐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别说咱这沧州,就算是整个河北道,朝廷,也拨不出这笔钱修路。”

“大人,不在于能否做,主要是想不想做。”

张陵笑道:“只要能够得到朝廷的同意,便是没有钱,这码头和道路也修得。”

“嗯,这话怎么说?”王守拙目光一亮,连忙问道。

“羊毛出在羊身上,码头和路修完之后,都是给那些商人使用的,这钱自然是要让他们来出。”王守拙说道。

“可是,那些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怎么才能够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王守拙狐疑地问道。

“商人谋利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他们在给自己谋利的同时,也要给朝廷,给百姓谋利才行,否则他们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这个钱还不能以朝廷的名义让他们掏出来,要让他们自己掏出来才行。”

“可能吗?”王守拙十分怀疑。

“当然可能。”张陵笃定地答道,“大人,您刚才也说过,商人都是逐利的。码头修好之后,那些商人自然蜂涌而至,为了赚钱,他们肯定乐于掏钱。”

“噢?鸿渐此话当真?不是哄我开心吧?呵呵,如果真的能让那些商人出钱,将码头和路都修筑好,那这可真是大功一件,只是这件事具体该怎么错,你有几分把握?”

“大人您别急,听下官慢慢说。”

张陵喝了一口茶说道:“自从大人来到沧州之后,就昼思夜想地要为沧州百姓谋划得更多的好处,想为朝廷库房增加入项。但是,一个地方要想真正的繁荣,除了看庄稼的收成之外,更要看那里的商业是否发达。

大人,细想起来,咱们沧州的特产可不少,再加上河北其它地方的一些特产,就因为运输的问题,才导致没有吸引大量的商人,如果我们能够将河北的东西介绍出去,然后承诺将来给他们一定的利益就足够了…”

小婉曾经与张陵研究过招商引资的问题,在前一阶段,沧州城乃到整个沧州都进行了一番清理,环境的改变吸引了一些商人。但是,这种改变只是相对而言…就像是一条陈旧的水渠,尽管疏通了渠道,但并没有扩张渠道和源头,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渠道扩大,发现或创造新的源头。

张陵细致地将计划详解了一番之后,就恭敬地看着王守拙,等他继续发问。

王守拙一边看那折子,一边听张陵在那边说,刚开始虽然很兴,但还有些犹豫,再到后来,已经是十分的兴奋,困意早已经抛到了一边。

当官的要么是做盘剥一方的贪官,要么是想做实事的官。王守拙自从来到沧州,他颇想做一番大事,但由于府库拮据,很多事情没钱就难以展开拳脚,虽然目前的形势有所好转,但仅能小打小闹,距离李世民给他的目标还有着十万八千里呢。

修筑码头和道路的议案早就有了,也都知道这对于沧州乃至河北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但是,由于财政上的原因和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王守拙也是有心无力,如今张陵提出了这个方案,既可造福于民,又能够使用朝廷节省钱帑,一举数得,让他如何不兴奋?

“大人,时间不等人,事情办得越早、越快,百姓和朝廷就越得利啊”张陵低声道。

“那具体该如何做?你可有了章程?”王守拙平复了一下心情,沉声问道。

“两件事需要同时进行。”

张陵伸着手指头数道:“第一,下官亲自携带河北特产赶赴各地,联络当地巨商,进行引资;第二,由大人出面组织人员规划道路和码头的设计方案。”

“鸿渐,你可有适合建头的地点?”王守拙问道。

“盐山县。”

张陵早已经胸有成竹,拱手说道:“下官已经人考查过,盐山县那里就有一处叫做鲇鱼湾的地方,是天然后的深水码头,地势也好。从这里放船,上可以直奔辽东,下可以去岭南,四通八达。”

“呵呵,鸿渐既然是早有成算,本官自当全力支持,哈哈哈…”王守拙大笑起来,心情十分愉快。

注:

盐山县是隋朝所设,后来以抗日英雄黄骅的名子命名为黄骅市,但与沧州最大的黄骅港相距甚远,诸位有熟悉地理和历史的,就不要跟青柳较真了(^_^)。

第一卷乱世第三百零七节小婉的计划

第三百零七节小婉的计划

天色将明的时候,张陵才返回家中,小婉等人还没有起床,他担心惊扰小婉睡觉,便不让张松惊扰他人,轻声吩咐道:“你回去休息吧,我去书房看会儿书。”

“老爷,要不…我给你拿床被褥?”张松打着哈欠问道。

“算了。”

张陵看了看天色,吩咐道:“给我沏壶茶,再去睡吧。”

“是,老爷。”张松答应一声,立即跑去烧水,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张松便将一壶茶水送进书房。

书房内,张陵捧着热乎乎的茶盏,轻轻啜饮着茶水,翻看一本厚厚的书册…《沧州风物志》。

房门轻轻地打开,身后响起小婉的声音,“昨天晚上跟王大人谈了吗?”

“哦,谈过了。”

张陵放下书,“婉姐,宝儿醒了吗?”

“还没有,小孩子要多睡一会儿才能长肉。”

小婉看了一眼桌上的茶盏,“昨天一夜没睡吧?待会儿我会让厨房给你送碗粥,少吃一些回去睡一觉吧。”

“这个建议不错,但只需要一其中的一部分。”张陵说道。

“一部分?”

“喝碗粥就行了,我还要去衙门,恐怕接下来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忙活了。”张陵说道。

“哦,王大人同意你的计划?”小婉惊喜的问。

“当然同意。其实这个计划早就通过了,只是没有资金,一直无法启动。现在已经找到解决资金的办法,码头和道路的修筑很快就可以开始。”

“鲇鱼湾是吗?”小婉双眼又冒出了金光。

“当然…婉姐,你又有什么计划吗?”张陵对于小婉还是非常了解的,一看到她的目光就立即知道她又在计划着什么。

“相夫教子就是我的计划,还会有什么呢?”小婉一本正经地说道。

张陵翻了个白眼:“婉姐,不想说也要换个理由吧?”

“我还不是怕你太费脑子?”小婉嘿嘿一笑,不等张陵继续发问,便出去吩咐下人给张陵准备早饭。

“哎——”

张陵还有问题没弄明白,可小婉已经走远了。

等送张陵出门,小婉总算是松了口气,其实家里的事情她一向是不瞒张陵的,只不过这一次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她不准备现在就告诉张陵。

大厅里,小婉双手捧着一杯果汁,喝了一口之后轻轻地放下,“张南,最近种植场的情况怎么样?”

在对张南等人培训之后,小婉就将种植场交给张南打理,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去种植场,是以有此问。

“种植场的情况很夫,这几天有些冒,早晚各加浇一次水。”张南恭恭敬敬地答道。

“温度怎么样?”小婉问道。

“前几天温度有些高,这两天已经降下来了。”张南答道。

“要多注意消毒,现在最担心的是虫灾,不仅种植场内部要消毒,周围也要多多注意,现在木耳还只是幼株,抗病、抗虫的能力还很弱。”小婉嘱咐道。

“是,夫人,我记住了。”张南恭声应道。

“张南,你去吩咐备马车,我们要出去一趟。”小婉吩咐道。

“是,夫人,我立即去备车。”张南答应一声,立即前去备车。

不一会的功夫,张南返回厅中禀报:“夫人,车备好了。”

“你先去等着,我们马上出来。”

小婉转头对紫鹃吩咐道:“你去和雪雁给宝儿换身衣服,我们一起去海边。”

“啊?好啊”紫鹃愣了一下,转眼被欢天喜地的跑了出去。

眼见着马车就要驶出了城门,张南才问道:“夫人,您是要去什么地方?”

“盐山现的鲇鱼湾,路上快一点,晚上一定要回来。”小婉吩咐道。

“是。”

张南答应一声,吩咐车夫加快速度。

一路来到了海边,潮湿的海风迎面扑来,马车在岸边停下,张南掀开车帘,紫鹃跳了下来,先将小婉扶下车,然后雪雁将宝儿从车上递给紫鹃。

小家伙还是第一次看到大海,他虽然还不能准确地分辨大海和大河的,但却能够感受到大海的不同,尤其是那层层叠叠的海浪所泛起的洁白浪花和沙滩上的贝壳,让他觉得很是好奇。

“跟雪雁去海边拾贝壳吧,注意别被海浪卷走。”小婉笑道。

鲇鱼湾是一个天然的深水码头,这里虽然没有正式建码头,但平日也有不少小渔船在这里停泊,所以海岸上此时还有不少渔民,在收拾帆索,海面上已经有十余艘小渔船出航,海面上帆影点点,一些海鸟围着帆篷盘旋,希望能够知道那些渔民洒在甲板上的粗面包的渣滓。

“张南,我们沿海边看看。”小婉说道。

这里她不是第一次过来,早在和张陵谈到修建码头的时候,她们就研究过适合修建码头的地点,而鲇鱼湾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上一次是和张陵一起来看修建码头的地点,而这一次…她是要看海岸。

这个时候的海滩可没人成立什么旅游景点,乱七八糟的走在上面很不舒服。不过看着这些土地,小婉却是十分的高兴。

“夫人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南跟在后面,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小婉为什么对这些根本无法种植的土地感兴趣。

“张南,回去之后查一下这些土地的所有权,看看是在私人手里还是在官衙里。”小婉吩咐道。

“怎么?夫人要买地?”张南讶然道。

“嗯。”

小婉伸手比划了一圈,“回去查一下,如果这片土地没有主,我们就买下来。”

“买下来…多少?”张南问道。

“这一带,应该是六百来亩地,都买下来。”小婉说道。

“可是…夫人,这个…”

张南还是有些不能理解:“夫人,这些土地表面除了沙子就是石子,而且距离海边太近,不适合种地,买那么多有什么用?”

“世上没有废物,只是往往不能确定其特定的用途罢了。”小婉微微一笑,现在可不是说明的时候。

“我们回去吧。”

小婉转身向马车走去。

“现在…回去?”张南更惊讶了。

“是啊,该看的都看了,还待着干什么?”小婉来到马车边,蹬上马车。

“娘,我不要回去,这里好好玩,你看,我捡了好多贝壳,本来还有小蟹子的,可它们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宝儿得意地炫耀着自己的战利品。

“很好,下回等娘设计的船建好,咱们一起出海钓鱼。”小婉说道。

“好啊,太好了。”宝儿十分欢喜。

“好啦,我们快些回去。”小婉笑着将宝儿揽到了怀里。

进城之后,小婉觉得城里的气氛有些诡异,刚进城不久,就有两名城管小队的人跑过来拦住了马车。

“什么事?难道你们不知道这是谁的马车?”张南觉得这两个人有些面熟,却想不到他们为什么要拦马车。

“张管家,请不要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