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后又过了两旬,连胪驹河的寒冷似乎也止住了,而胪驹河流域则人数变得越来越多,在去年冬天,有数万人逃离了契丹的掌控,投入到天策大唐的怀抱中来——这数万人全都是漠北最有力气的壮士,他们受不了潢水流域的荒凉,他们也很清楚,来年开春之后,小小的临潢府养不了半个漠北的部族。

看不到希望的他们,忍耐地接受了天策唐军的苛刻要求,放下武器接受唐军的改编,然后才能通过永安山与曳剌山中间的缺口,进入到胪驹河流域获得生存下来的资格。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在来年会成为天策唐军南下征讨契丹的前驱,但眼前都快活不下去了,谁还能想到来年的事情呢?

总之谁是强者,他们就顺从谁,谁能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就跟随谁。

漠北的西部,李膑也带领人马朝这边出发了。

经过去年一个冬季的整合,赞华活佛已在黄龙城建立起了他的宗教威权,佛教追求和平倡导忍耐的教义已经初步进入人心,而那边的军事,则紧紧握在石拔手中。铁兽在去年冬天的战争中几乎残废,手脚还可以行动无碍,但石拔悲痛地发现,自己那超越普通人的力气没有掉了。

或许是他过去的几年中,激发出了过度的力量,以至于用掉了未来数十年的力气积攒。对杨易来说,活跃于战场才是他生命的全部,不能建功立业毋宁死,所以太平而无用对他来说几乎是一种罪恶。但对石拔来说,功成名就之后的生活是最大的快乐。

乐天的小石头很快就恢复了笑容,反正自己要做的事情,好像也已经完成了。而他的无敌威名也已经深入到漠北的没一个部落,现在他目光一扫已足以令任何一个七尺胡躯浑身颤抖,有他在一日,就没人斗胆妄动!有他在,李膑就能很安心地去与杨易会合。

当李膑和耶律阮踏着犹未消融的积雪进入胪驹河流域的时候,一封急报同时抵达。

“报!”

杨易打开急报,非常诧异——竟是大辽建国的消息。

“契丹建国?国号大辽?”

杨易将急报交给李膑,有些摸不准这个消息的意义。

从军事战略上,他是当世第一流的了,战绩与经历让他压过了原本这个时空的赫赫名将,然而在政治上,杨易并不具有太过敏锐的触觉。

“应该是战败之后,对内振作吧。”李膑说道。

从李膑手中接过急报,耶律阮心中则有些失落。如果不是祖母述律平的干预,他父亲耶律倍就是第二代契丹国主,而他就是第三代契丹国的继承人。而现在,连契丹的国名都被他二叔给改了。

耶律德光,他究竟要做什么?

杨易的心思在这上面停留了一会,很快就放下了,不管潢水流域现在是契丹,还是辽国,都是他即将去征服去灭亡的对象,改了一个名字,也改变不了你耶律德光死在我杨易刀下的结局!

远在秦西的张迈,和远在洛阳的石敬瑭,当然还有范质、冯道,他们比杨易迟了半个多月,才知道了这个消息。

石敬瑭对此并不很当一回事,不就是改个名字嘛。

张迈则颇为犹豫。

辽。

这个国号他并不陌生,甚至在记忆中就是与契丹划等号的。

契丹又改为辽国了,这是历史要抹掉我来到这个时代的改变,重新回到“正轨”的反动么?

但这种非理性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他转而考虑到其他问题。不过,他并非万能,也未能够洞察到数千里外耶律德光大帐内的谋略。现在关于东北,甚至关于漠北的情报都太少了。契丹在北归之后,迅速地对南北通路进行了强有力的干扰,除了第一次之外,漠北再无一支冒险情报队伍能够突破万里行程抵达秦西。

长期以来,张迈的决策很多时候还是要靠各种情报来作出反应的。这是一种最正道的决策手段,而不是那种从蛛丝马迹中进行唯心判断,神而明之、智近乎妖的庙算。

洛阳,庙算过后的冯道,轻轻叹一口气,对他的亲家刘昫说:“契丹的战略走向,要变了呢。”

“哦?如何变?”

冯道不答。

刘昫又道:“是变好,还是变坏?”

“那要看,是对谁来说。”冯道说。

“对…”刘昫的头朝洛阳皇宫的方向偏了偏,本来不以好色闻名的石敬瑭,最近刚刚选了一批秀女,这几年正在疯狂临幸呢。

“没什么好坏,无论契丹怎么变,对…”冯道的目光也朝皇宫方向一掠:“都是一样的。”

“那么…”刘昫压低了声音说:“对天策呢?”

“对天策…”冯道的眼皮低垂了一下:“或许是好事。”

“好事?”

“嗯。”冯道说道:“也许会与张龙骧的设想有出入,但一味冒险,并非谋国之道。缓图之道,对国家,对生民,都是好事。”

云州城头。

在契丹的旗帜旁边,多了一面更加大气的旗帜——辽!

契丹国从此要改称辽国,而契丹军从此也要改成辽军。

耶律屋质一边将韩德枢派往南边向石敬瑭通报契丹更改国号的消息,一边则向敕勒川平安城派出了使者,希望能够与薛复见面。

今日,他得到了唐军的回复,薛复邀他前往平安城,但要耶律屋质保证在这段时间内不得对怀仁县采取任何行动。

耶律屋质答应了薛复的条件,同时准备起身。

听到消息后的郑家掌柜,提出了要离开云州,赶往幽州做生意的要求。

萧辖里是不想允许的,耶律屋质却道:“让他去吧!潜伏着的奸细才可怕,一个在眼皮底下活动的商人,怕他何来!”

耶律屋质有着钦差的身份,他既发了话,萧辖里还有什么话说。再说,现在大辽刚刚调整了军事布防,幽州那边,已由耶律朔古接掌,萧辖里也归由耶律朔古管辖。郑家的商队去了幽州,耶律朔古自然会盯着。

不过,就在耶律屋质出发前夕,也同样是在郑家商队出发的前夕,云州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云州城内一个著名的畜医失踪了。这个畜医是奚族人,确切来说是汉化的奚族人,精通兽医,在整个晋北地区十分出名,他本身没什么民族立场,但有手头这一技之长在,无论哪支军队统治这个地区他都过得十分滋润。就是契丹人对他也是相当的客气,连萧辖里都有自己的爱马,有自己的爱马,就得防着什么时候爱马得病,什么时候得用上这位兽医中的华佗。

所以这位畜医的失踪,便引起了有关官员的重视,最后官司捅到韩匡嗣这里,韩匡嗣命人调查,蛛丝马迹竟然牵连到了郑家商队那里——好像这位著名畜医最后出现的地点,就是在郑家商队居住点附近,而且听他的家人说,那天他出去就是想去买一点西域货——要买西域货,显然就得找郑家掌柜啊。

这算来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畜医的家人想要留住那个姓郑的,因此事涉及外交,韩匡嗣就来找耶律屋质。耶律屋质想了想,觉得一个畜医固然可贵,却还没到值得因此大动干戈的地步,就算真的是发生了什么凶杀案又如何?小小一条人命而已。便吩咐放行。

耶律屋质也没怎么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带了十几个从人,出了长城旧址,进入到天策唐军实际控制下的敕勒川地面。

敕勒川是漠南最肥沃的牧场,同时,由于地近南方,这里也是一块宜农亦宜牧之地。在汉、唐两代,这里都是帝国京畿面对北方胡骑的重要屏障,耶律屋质进入的时候,这里有着比张迈所来那个时代更好的水草,黄河的流量也比那个时代更加丰沛,一条黄河的支流——金河(也就是后世的黑河)从东北流向东南,所经之地有着阴山之南黄河之北最膏腴的土壤。

新立的平安城,正好位于金河河畔。

还没到达平安城,先望见沿河一垄垄的灌溉水田,冰河都还没完全解冻,土地还很寒冷,去年汗血骑兵团抵达的时候,寒冬早已降临,冬小麦是来不及播下了,只能等土地彻底解冻之后,才能进行春小麦的播种,但田亩的规划已经看得出规模,视野所及至少有数百顷土地——也就是上万亩的规模!

耶律屋质是契丹一族中同时兼有战略眼光和政略眼光的高级人才,只一看,心中便有了谱,暗道:“天策于此地乃有长远之规划。”

他同时也是契丹族中最重视谍报系统运用的人之一,在南下之前就已经调出谍报系统对薛复的了解,和对杨易不同,在套南大战之前契丹对薛复的直接接触不多,只知道他长期驻扎于兰州,既负责着当时天策政权的东南边境的稳定,也是兰州这座已经十分繁华的商业城市的重要奠基人。

“看来,他是有打算在这里建立第二个兰州。”

进入平安城后,进一步证实了耶律屋质的这个想法。

当初郑家的掌柜没有说谎,郑家关于敕勒川的商业资讯的确来自政府的公告,听说了这里的特产之后许多商队都往这边赶,可惜他们都迟了一步,最大最甜美的蛋糕已经被郑家吃了,不过后来者虽然得不到最丰厚的利润,却也不是完全无利可图,敕勒川这块土地太过富饶了,只要有点眼光与资本总能找到商机的。

更何况现在主掌这里的是薛复,想想兰州曾经发生的情况,再想想这个地方南通河套,东接燕云,在太原—云州一线因军政形势被切断的情况下,这里分明就是丝绸之路通向东北的重要节点啊!在薛复的主导下,这里也许就是第二个兰州!如果薛大将军能允许他们购买城内城郊的土地,兴许这将是一笔更长远的投资。

当然,就眼下的形势而论,如果能说服薛大将军,设法打开前往云州的商路,那就能迅速实现短期商业利益与长期商业投资的完美结合了。

差不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耶律屋质进入了平安城,平安城正处于草创阶段,甚至都还没有完整的城墙,至于城内的商业区,更是一片荒芜,没有一间房屋,到处都是帐篷,即便如此还是掩盖不了初步显现的繁荣——竟然已经有晋北的商人冒着危险偷偷溜出边关,来这边走私做生意了。

眼下这些商贸活动还说不上繁荣,只能称之为活泼而有潜力,但耶律屋质已经看得心中有谱,上万亩田土的垦殖,商业区的开设,都可以看出这位薛大将军用了多少心力在这上面。就军事功业来说,薛复也许远远比不上杨易,但就民生事业与军事事业的结合来说,或许薛复可称为天策唐军第一人呢。

终于,在平安城最中心的府邸,耶律屋质见到了薛复。

没错,不是帐篷,是府邸!

薛复利用原本留存的三面断壁颓垣,垒起了一座三间面三进纵深的府邸,屋梁铺就之后,室内再加以装修,府邸的规模虽然不大,但至少正厅已相当华丽,光是地面那从远西运来的大食绒毯就价值千金,再加上四支柱子上的琉璃吊灯,一整套的实木桌椅,训练有素的盛装婢女,就简单而完整地构成了一个华丽的厅堂,就算在契丹的上京,这也是可以拿来招待贵客的场所了。

从城外开荒的田亩,再到城内商业区的布局,再到这座府邸,耶律屋质还没见到薛复,却已经能够把握到薛复七八成的性格了。而见到薛复之后,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没错!

薛复坐在太师椅上,向耶律屋质伸出了请坐的手。

这是第一次见面,耶律屋质已经无比惊叹——他同时明白了这位汗血骑兵团的主帅在战场上为什么要戴上面具了——他的脸实在太俊美了,若不戴上面具,恐怕就不像一个将军。

但同时耶律屋质也在他的脸上,明显看出不属于汉人的血统。尽管他姓薛,尽管从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看他都很像一个文武双全的汉族大将,但真见了面,一眼就看出他是异族——甚至是比耶律屋质更明显的异族!

耶律屋质如果改掉契丹独有的发型,再在洛阳生活上两年,只怕谁也分不清他是胡是汉,但薛复就算再洛阳生活一百年,他也仍然会让人看出他就是外族。

坐下之后,耶律屋质笑道:“看看你我,这里真的是大唐么?”

薛复一下子明白了耶律屋质的意思,那是说你我都不是汉人,在这屋子里却要为汉家之事而谈论,他瞳孔收了一下,随即一笑,道:“大风狂飙,席卷万里,马蹄踏处,即为大唐!”

耶律屋质的笑容为之一敛,随之天策唐军故事的传播,就是耶律屋质也很清楚地知道这十六个字的出处了,薛复是很直接地告诉他自己的心迹,表白了自己对于大唐的忠诚!

无论是在张迈麾下,还是二百年前的李唐时代,都的确有金头发白皮肤的异族良将在为这个国家服务。他们也许不是汉族人,但他们都是大唐的子民,大唐的将士,他们肯用自己的生命为大唐效忠,是因为大唐对他们有足够的包容。

入座之后,薛复设了酒席,薛复的话不多,耶律屋质也不是话痨,两人都是以异族之人而学习汉文化,并学习得很好,这时见面对话用的就是汉语,而且不时还能引用儒家经典与唐诗。

酒过三巡,薛复道:“大辽立国的消息,本将早已听说,贵国也已有使者赶赴秦西相告,那位使者我也已放行。耶律将军此来,不会是为了这件事情吧。”

“自然不是,但也有关系。”耶律屋质道:“正是大辽立国之后的第一次出使,来此是为重新确立两国关系而来。”

薛复道:“两国关系这等大事,自有元帅即中枢决定,至于我薛某人,负责的只是这边的防务与战场而已。耶律将军来我这里,怕是来错了地方!”

“那也不然。”耶律屋质道:“两国关系,最终自然是由贵国天策上将与敝国大辽皇帝决定,但薛将军身负边境重责,手掌兵权,张元帅那边,也要听听将军的意见的。”

薛复笑道:“你想做说客,来说我么?”

耶律屋质道:“的确是说客,但不是为了将军,而是为了贵国而来。”

“为我们?”薛复笑道:“契丹若是会为大唐考虑,那可就是天大的笑话了。”

“国家之间,哪有千年不变的仇恨。”耶律屋质道:“有的,只是彼此利益而已。彼此互损,便需战争,彼此互利,便可和平,这不正是这平安城平安二字的真谛么?”

“我大唐与契丹之间,是否算国家之间,还要看元帅如何定性。”薛复道:“不过我可看不出契丹与我大唐之间,有何互利可谈!至少就眼前而言,哼哼!”

“真是如此么?”耶律屋质道:“就算我契丹愿意寸金不求,便送出晋北,并助天策吞太原、并河东——薛将军也认为完全不值得考虑么?”

薛复有些诧异地盯住耶律屋质,似乎在询问这是什么意思!

晋北的地盘并不大,却是一块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要契丹心甘情愿地吐出口中肥肉,这里头自然不会那么简单!

耶律屋质笑道:“狮虎相争,看似你死我活,但我们若转个方向,暂息争议,一起瞄准另外一头麋鹿,那么狮虎之间暂时也可平息争端,甚至和平共处,难道不是吗?”

薛复怔了一怔,然后陡然间放声大笑!

第233章 毁家争胜

天策七年,对韩德枢来说是一个十分有趣而诡异的年份。

在不久之前,他才受了张迈之命,北上潜伏于契丹,任务是搜集契丹情报并策反契丹内部的汉军。

但很快,他又受到了耶律德光的任命,让他南下作为使者前往洛阳,通报大辽建国的消息。当然,这还只是明面的任务,其真正的秘密使命还不在于此。契丹给他的任务自然是对付天策。

洛阳这座城市,几乎是整个中原地区最繁华的地方。为什么要加上几乎两个字?因为这几十年中它实在破落得厉害。

现在它当然已经不可能比得上隋唐全盛时期的东都,几经战火之后又不断破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长安已经全面衰落而汴梁又还未迎头赶上的情况下,洛阳还是勉强保住了他天下第一大都市的地位。

可韩德枢这次进入洛阳,看到的却是一片死气沉沉的光景。

去年关中一战,石晋的军队实际上并未遭受重大挫折,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不败而败的铩羽而归。当张迈奇袭漠北大捷的消息传来,关中立马人心浮动,而石敬瑭起家的核心人马——河东军也变得不稳。

河东是隋唐五代天下争夺中最重要的割据区域,李唐靠之兴起,石敬瑭靠之兴起,后来的刘知远也靠之兴起。自隋末以降四百年,河东地区精兵辈出、名将累起,又由于靠近东西二都,因此割据政权一旦占据河东,就能南压河洛以窥天下,同时又由于临近北胡,因此河东军也常常是抗击胡虏的第一战线。

在这种经历下河东将士有一种天然的骄傲,认为自己是整个中原地区唯一能与契丹一战而不逊色的部队,其对契丹皮室的态度,与中原其它地区不同,并不是纯粹的畏惧,而是有抗击、有争竞,由于上百年的厮杀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仇恨,河东军中的大部分人,要么亲戚家人曾命丧胡儿之手,要么朋友曾在对契丹的战争中战死沙场。

因此张迈能够正面击败契丹,已经得到了河东军下层兵将的心里认同,尽管是敌对阵营,仍然让这些丘八们心里服气!能够抗击契丹的士兵就是好士兵,能够击败契丹的将军更是好将军,至于漠北奇袭,更是让张迈人望大增,“张氏乃真命天子”的流言,已在整个西北地区不胫而走,就是河东军内部也很有市场。

行伍起家的石敬瑭,对于这些其实不是完全不知道,正因为知道,所以令这位儿皇帝更加失落。割让燕云十六州已经让石敬瑭在士林之中名声臭到无法扭转,再失去河东军心,对石敬瑭的心理打击可想而知。关中战后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张迈在苦思再进,耶律德光在卧薪尝胆,孟昶在掩耳盗铃醉生梦死,石敬瑭却在自暴自弃。

自关中回洛阳之后,石晋皇朝的这位皇帝经常陷入忽而易怒狂暴、忽而情绪低落的半精神病状态中,而他底下的文武大臣,要么趁着混乱升官发财,要么首鼠两端有意西投,君臣都是如此,整个洛阳的氛围自是可想而知,蔓延到市井中来,商业氛围也大受影响,这就是韩德枢“死气沉沉”的感触由来。

也幸亏还有冯道在,他在这等局势下仍然有能力将石晋皇朝的文官系统统合起来,这才维持起中原官场以及洛阳市井的基本秩序。关中那边,也有刘知远整顿军务,确保了西北边境的无恙。

这一文一武,是当下维系石晋政权不至于崩溃的最重要基石。

不过,冯道和刘知远的心还在石敬瑭处么?

天知晓!

桑维翰是满朝文武之中,仍然还在忠心为石敬瑭办事、并希望这个皇朝能尽量延续下去的重臣之一。他下了那么大的力气,是因为他已无退路——士林对石敬瑭出卖燕云国土的事情深恶痛绝,而这件事情的直接操盘手就是他桑维翰,现在石敬瑭还在,士林不好将他怎么样,一旦石晋皇朝覆灭,一路高举民族大义的张迈,在士林喊打喊杀的舆论声中怎么可能给他好果子吃?

因此桑维翰效忠石敬瑭,实际上是在救自己。他没有选择。

去年三家共围天策,本意是要将张迈打压下去,而现在三家仍然有联手的政治基础,只不过攻守之势已经转变,三家联手,势将变成共同防御张迈。在桑维翰看来,失去秦西之后,再没有战略防卫地理的关中地区迟早不保,这已是很难扭转的事情了,但如果能弃关中而守住黄河、崤山一线,由契丹、石晋、孟蜀共同在阴山、黄河、秦岭,构建成一个向西的凹形防线,只要挡住天策的前几轮攻势,那么接下来东西就会进入拉锯战状态,石晋政权,便能保住中原地区,或许能够形成南北朝时期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那样的分治状态,而他桑维翰,也足以保住一生富贵了。

若非石敬瑭处于半癫狂状态中,桑维翰早就推动这个外交计划了。去年耶律德光的突然北返让桑维翰无比失落,这时见到韩德枢再来洛阳,他心中便仿佛看到了一线曙光。

韩德枢在面见石敬瑭、递交国书之后,石敬瑭没有邀他详谈,如果韩德枢完全是以契丹使者的身份前来,他对此会感到极度失望,但现在又有替张迈干秘密活的差使,就让他能以更加超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石晋果然不可依赖。”

倒是桑维翰将他请到了府邸——桑维翰如今是枢密副使,手握大权的副相,以他这个身份与契丹使者之间本该避嫌,不过眼前这个局面,他却不理会这些诟病了,就是石敬瑭知道了,大概也不会搭理。

走入桑府,宴会设在占地二十几亩、分成春夏秋冬的后花园,在洛阳地界,府邸中有这么大的花园已属罕见,至于花园之中尽是四时奇花、东南奇石以及通过商贸而购入的西域雕塑更是难以穷数,若以金钱论,整座花园可以说是寸步寸金,一排开三十六个妙龄侍女,捧着十二式美酒、十二式佳肴、十二式点心,跪前而奉,这般奢华,这般排场,能把天策政权内部最讲究生活格调的郑渭与薛复活活羞死!

韩德枢刚刚从秦西来,亲眼看到张迈是生活在怎么样的简朴条件之中,天策唐军将所有战利品全部换成民生物品,投入到战后的恢复性生产中来。而石晋政权这边,对国家最用心的桑维翰,也是不忘乱中取财,韩德枢暗忖着,若是只能在天策与石晋之间做一个选择,他绝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入席坐定之后,又欣赏了一番歌舞,酒喝得脸耳酣热,桑维翰这才屏退下人,靠近韩德枢,道:“韩学士,你看我洛阳盛景如何?”

韩德枢笑道:“洛阳自古繁华,我们契丹大漠草原荒芜之地,国势虽强,繁华却是远远不及。”

桑维翰听得一喜,他几次出使契丹,在契丹君臣面前畏缩如狗,这次在韩德枢面前摆排场,也会有找回面子的意思。

韩德枢又道:“尤其是桑相这里,更是让我想起了一首唐诗。”

自天策唐军喜爱唐诗,甚至阵前也以唐诗振作士气,影响所及,中原士林对前唐诗篇的追逐,又掀起了一股热潮。且唐诗多有勇武阳刚之气质,桑维翰被士林骂他是“女子小人”骂惯了,听韩德枢要以唐诗为比喻,心中大喜,忙问:“不知韩学士想起了哪一首?”

韩德枢吟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桑维翰的脸一下子变得如同涂抹了猪血一样!

他桑维翰卖国求荣,于舆论中素来不受待见,不但在中原如此,到了契丹那边,契丹人也鄙视他,不但契丹人鄙视他,连同是汉人、同为走狗的韩德枢竟然也敢在自己的府邸内直接讽刺自己!枢密副使的高位,在这一刻一文不值!

但桑维翰还不能生气!走狗当了第一回,以后就休想再挺直腰杆,被人虐也还得笑,虽然那笑已变成苦笑,赶紧顺着话叹息道:“亡国之危,岂止敝国,临潢府之危只怕也不在我洛阳之下,而且我看西面那位元帅,似乎矛头先要瞄准契丹…嗯,先瞄准大辽呢!”

韩德枢道:“那大晋皇帝打算怎么办?坐视天策灭了我大辽,然后挟大胜之威,传檄而定中原么?”

桑维翰的脸色阴沉了下来,知道韩德枢这句“传檄而定中原”并非空口白话。本来“传檄而定”一向都是书生们想当然的屁话,但如果张迈真灭了契丹,以他如今的人望再加上军威,再加上中原地区的人心走向,传檄而定中原说不定还真可能实现!不看现在石晋内部已是士无抵抗之志、兵无作战之心了么?

韩德枢道:“去年杨易奇袭漠北,我军不得不暂时返回应急,如今北面战局已经稳住,我大辽皇帝陛下特使我南下,希望联系大晋,再结同盟,共破天策。”

桑维翰道:“漠北那边的局势究竟如何,请韩学士给我一个实讯!”

到了这里,韩德枢心中忽然一阵纠结!

他现在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大辽的使者,负责敦促石晋加入反天策统一战线。同时,他又接受了张迈的秘密命令,潜伏于辽国,策反在辽汉人。此时他若是心向天策,大可将耶律屋质的叮嘱抛之脑后,对桑维翰一阵恫吓,桑维翰若对辽、晋国势完全失去希望,说不定会在绝望之中被迫倒向天策也未可知。

然而,让张迈胜利得太过容易,并不符合他韩家,以及他韩德枢本人最大的利益。那时候只有像杨易、薛复、石拔、郑渭这样的人能够在新的政权中得到绝对好处,而像韩德枢这样的后来者不死已经庆幸,能够分点汤汤水水就是喜出望外了。相反,若是诸方混战,脚踏几条船的韩德枢才能在三角地带得到最大的好处,因为各方都需要他。

韩德枢一阵沉吟之后,还是说道:“漠北的形势,胜负难知,不过这就要看大晋的态度。若能出兵关中,或者由河东度过黄河,在河西之地陈列大兵,牵制张迈的攻势,让我大辽能集中兵力对付杨易,那么我大辽的胜算便极高。杨易一败,漠北收复,则天策唐军势必精锐尽失!那个时候我大辽固然能收复漠北,大晋收复关中,甚至一口气吞并河西也未可知!”

桑维翰听得心中一动!没错,眼下局势虽然困顿,但韩德枢的说法也并非不存在。实际上去年在关中的那场战役中,天策是奋尽力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在前期取得局部的不稳定胜利,即便在那等情况下,若再僵持一段时间,最终能够取胜的多半还是辽晋联军。之所以会造成现在的困局,还是由于漠北遭袭,契丹临时抽脚,这才导致整个辽晋联军的破局。

而现在形势又是不同,若辽军真能在漠北取胜,对天策唐军军心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而且现在已经失去陌刀战斧阵等强大战力的陇右天策军队,还真能抵挡得住另一轮辽晋联军的攻击么?

一时之间,桑维翰又仿佛得到了巨大的期待,沉入一种恍如幻梦般的战略构思中。但很快,他就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叹息道:“非是我们不愿出兵,实在是中原屡经战火,如今已是兵疲粮尽。否则去年冬天也不会仓促收兵了。今年关中处于兵火之后的第一年,怕会小有饥荒,靠本地粮饷负担不起任何战事。而河东、河南的收成也不好,没有足够的余粮可以远输河西的。要从山东、河北转运粮草,那…千里输粮,必耗国本!”

韩德枢道:“那么石晋就真打算坐视大辽与天策两虎相争了?”他冷笑道:“现在贵国若勒紧裤带,竭山东之力,仍然能西向一战。可若是等我大辽与天策决出胜负,万一我大辽一灭,正所谓唇亡齿寒,贵国再想毁家争胜,恐怕也来不及了!”

“毁家争胜”!

这个词荡漾在桑维翰脑中。

这的确也是一个选择,如果下定最大决心,石晋政权仍然能够从中原地区榨取出极其庞大的人力物力,这是华夏的深厚所决定的,不过这样做后果将不可预料。就算最后真能取胜,对石晋政权来说也必是惨胜,而且会大大伤及中原的国运与元气,甚至将整个北中国拖入万劫不复之中。

不过,中原的国运元气、华夏的万劫不复,和他桑维翰又有什么关系?保住性命,保住富贵,保住前程,那才是最重要的啊!

毁家争胜。

如果张迈听到这个词,一定会大生同感,不过韩德枢说的是一种还未进行的战略规划,而张迈则是在过去两年将事情付诸实践。

为了取得对契丹的战略优势,天策唐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现在的战略形势虽然顺利地在推进,但对于奚胜的死,对于陌刀战斧阵的重创,张迈都负有很深的负罪感。陌刀战斧阵真正战死的人数,只能算一场小型战争,但这支铁军对战局的影响力却不是它的人数所能形容的。

现在,漠北去年冬天的情况已经抵达秦州,知道石拔身体状况的张迈,心中又是一阵剧痛。自己最爱的小石头,就这么废了啊!尽管小石头给自己的书信中还是充满了乐观与欢笑,但张迈却挥不去对他的愧疚。

“这样做真的对么?以生命去换取国运,真的值得么?”

但很快张迈就压下了这种念头,告诉自己不能动摇!恢复盛唐荣光的梦想,并不属于他张迈一个人,而是属于一路东进的全体安西旧部,属于所有一路归附天策政权的故唐遗民,甚至属于整个华夏!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理想,而是一个国家的理想!就是死去的奚胜,还有他麾下的陌刀战斧阵将士们,也并不是为了效忠张迈而战斗,如果能够起死回生,奚胜不会后悔自己的死亡,甚至他会谴责张迈的动摇!

“我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为了已经死去的战友们!”

大胜利已经看到了希望,大复兴已经看到了曙光,在这一刻自己必须坚强!

一直新的军队在去年冬天被召集了起来,人数不多,主力一共才四千人不到,却是从秦西各地、各军中选拔出来的,个个都是身强力壮、思想单纯而又充满活力,从他们一双双充满精光的眸子中,张迈可以看出这些小伙子们强大的生命力和对胜利、对战争的渴望。

这些人,再加上残存的陌刀战斧阵将士,构成了新的陌刀战斧新军!

隋唐以来,就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哪怕到现在,甚至在张迈所来的时空里一直延续到宋朝,关西都一直是中国最好的兵源地之一。当下秦西原有军马低下的战斗力,是被原有军事体制破坏掉的,要从秦西十州之地,选出四千拥有陌刀战斧潜力的将士,其实并不困难,甚至就是人数再翻一倍也未必不行。

不过张迈没有在数量上进行过分的扩张,现在的新军规模,刚好是目前天策政权财政负担所能允许的范围。

和为了胜利甚至不惜毁家的桑维翰不同,现在张迈千方百计地要恢复辖地的元气。这一支新型部队的初期构建费用并不多,这支部队的军饷并不高,但为了满足训练、蓄养体力的需要,这支部队餐餐有肉!在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的陇右地区,要做到这一点,成本相对于中原来说低多了。但就是这一点,已经让这支新军拥有强大的吸引力了。更何况陌刀战斧阵的,许多小伙子就是奔着的名声来的。

至于兵器,天策唐军的旧库存已能满足训练和低强度战斗的需要,盔甲还没有,服装是旧军袍——但不要紧啊,看看啊,龙骧张元帅,从一月中旬以后就一直住在军营里,和将士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吃着一样的东西,甚至每隔三天就从政务中抽身、投入到一样的训练中来!

无论是大辽、石晋还是孟蜀,当世那个政权下的领袖有这样做的?一看到张迈,再疲倦的将士也会马上充满力量,更别说刘黑虎了!

去年的战争中,刘黑虎残了。但和不残而废的石拔不同,刘黑虎却是残而不废,在过了一个冬天之后,他奇迹般地就恢复了行动力,或许是奚胜的武魄附身到了他的身上,他在能动弹之后就加紧了对自己的恢复性训练,并很快就以残身而获得了自如运使陌刀的战斗能力,并领受了张迈重组陌刀战斧阵的授权。

全军上下,从上将到士兵,没有人会看不起这位身带残疾的独眼、断指、瘸脚的副将,相反,只会对他产生加倍的敬意。

为了纪念奚胜,张迈下令,新的陌刀战斧阵,不设正将,正将由张迈亲自领受,他自称第二任陌刀战斧阵的正将,而以奚胜为首任——可以想见,这是对奚胜怎么样的一种推崇,甚至就是公侯显爵,也没有这般荣耀!

陌刀战斧阵的日常训练和作战带领,就由刘黑虎负责。在未来,这支队伍的规模不会扩大,但会有三支辅助作战部队:一支轻骑兵在左、一支骑射兵在右、一支远程射击部队在后,以及一支枪矛兵作为临时战地替补,共同构成一个全新的战斗集团。

三支外围部队都尚未构建——这三支队伍对目前的天策唐军来说,只要经费到位,要组建起来相当快捷,轻骑可以从各支队伍中选调,骑射兵可以胡汉杂用,远程射击部队更是天策唐军的强项。

一旦组建完成,这将是一支以天策老兵为骨干、而以关中籍贯为主要兵员构成的新军。

就目前来说,就是加强对新陌刀战斧阵的训练。这是当前新军组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就在这时,东北方向传来了一个重要消息:大辽向天策伸出橄榄枝,希望双方暂熄烽火,为表诚意,耶律德光甚至愿意让出云州,与张迈平分石晋!

薛复在向张迈发出书信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张迈的反应。

甚至在耶律屋质刚刚说出那个提议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张迈的反应!

他放声大笑,因为觉得荒谬。自己身后那位视汉统荣誉胜于生命的统帅,怎么可能答应所谓的“平分中原?”

薛复甚至不用想,就知道张迈的想法。

这个嚣张的现代人——虽然薛复不知道张迈是现代人,但他总直觉地觉得张迈好像是来自天外、不属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总是猖狂到让同袍诧异、让敌人颤抖!

“中原,是我们的!”

“西域,是我们的!”

“漠南,是我们的!”

“漠北,是我们的!”

“东北,也是我们的!”

“高丽半岛、东倭群岛都是我们的!”

“我们的,是我们的!”

“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有这样的领袖站在背后,天策唐军的战略走向就变得无比简单、无比粗暴也无比清晰,一个连西域漠北、东北海外都视为囊中物的领袖,怎么可能同意所谓“平分中原”的主张?莫说是对外族,就算是对中原的割据政权,天策唐军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打算!

所以当耶律屋质代表大辽伸出橄榄枝的时候,薛复才会发出那样的放声大笑,笑得耶律屋质有些愤怒又有些不安。

不过,在嚣张的战略目标后面,天策大唐的手段,又是灵活的,有时候灵活得近乎无耻。

薛复在大笑中目光闪了闪,道:“契丹要和我们平分中原?你们还有这个实力?”

大辽虽然建国,但薛复对他们的称呼却显得很随意,想叫什么就叫什么。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是万乘之国!”耶律屋质道:“我大辽如今仍有控弦之士五十万,根本未失,一旦风云起,席卷天下亦未可知!”

薛复笑道:“契丹不是控弦百万么?其他五十万哪里去了?啊,是了,是跑到鹰扬旗下去了吧?”

耶律屋质的脸色忽然间变得非常难看,不过他还是忍住了,现在的大辽可不是当年的契丹,身为使者的他自然有了自觉。去洛阳可以恫吓威胁,到了天策唐军面前就没了这等底气。

“薛将军看来,是绝无商谈诚意了,既然如此何必与我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