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阮道:“上京有这么强的兵马,士气有如此旺盛,看来我这个二叔还真不肯死心,要和我们决一死战呢。”

其实他明白杨易要问什么,但郭漳是老郭家的人,郭师庸的血脉,他就不想掺和,谁知道郭汾的枕头风会怎么吹!

李膑道:“郭漳作为先锋要探虚实,无可厚非,而辽军之强也的确是出乎意料之外。不过此一败毕竟折我军心,必须重处,但请看在已故老郭将军份上,请杨将军宽容一二。”

杨易道:“探虚实是对的,作为先锋,有心一战也是对的。他若畏惧不前,我一样要重处他!但坏就坏在最后临战贪功,若他能适可而止,以左箭营右箭营的神速,就算契丹十万大军涌来也一样能全身而退!这就是他的失误所在,不能不罚!拉下去,重打二十军棍!今天的军事会议,就此结束吧。”

诸将告退的同时,郭漳也被拉了出去,当众打了二十军棍,将两条大腿打得血肉模糊,复拖入帐来,耶律阮等都已散去,只剩下李膑、丁寒山等安西故人,杨易睨着郭漳道:“知道错了吗?”

郭漳擂地垂泪道:“我不该贪功冒进,以至失陷了卫飞兄弟!”

杨易听到这话,眼中好像冒出火来,猛地跳起来,拔出了横刀,就朝郭漳冲来,叫道:“你个没长进的东西,我这就替庸叔宰了你,免得留着给他了老人家丢人现眼!”

第259章 大会战前夕

杨易拔出横刀,就要杀了郭漳,丁寒山想都不想就扑过来,抱住杨易左腿,李膑也推着车过来按住杨易右手,叫道:“小孩子不懂事,何必如此!”

杨易怒道:“小孩子,他还是小孩子?他儿子都快会骑马了!”

李膑叹息了一声,道:“这也是我安排不当之故。”

杨易怒道:“有什么安排不当,前锋三角,耶律先行!用元帅的话说,鬼面军这种新降求功、战斗力又不弱的降军,那就是最好的炮灰部队!胜了契丹人自相结怨,败了不损我汉家气势,他只要协同卫飞,逼胁耶律安抟设法取胜就是,何必擅改阵势,竟然以汉家精锐行险,而让耶律在后面偷笑,这等没眼力界的子弟,留来何用!”

郭漳身子一颤,忽然间明白了杨易如此大怒的原因了!

杨易最恼怒的,不是他军事上的失误,而是他政治上的弱智!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战场之事千变万化,常受各种环境因素、突发事件、情报正误甚至个人情绪的影响,不敢冒险者常是庸庸碌碌,敢冒险者或者一战成功,或靠谋虑,或靠直觉,名将与蠢夫之间往往只差一线,凡是建立大功业的将领几乎没有未失败过的,但政治之事必经深谋熟虑,出现政治弱智那就是难以原谅了。

张迈固然以“万族如一”作为理念,且对薛复、卫飞等都抱怀真正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些人都已经真心归华。而对于像耶律安抟、耶律阮这样的新归之人,天策政权的高层在拉拢、劝化、利用的同时,也不是没有防范,甚至设法削弱——这么做,就是基于新归之胡尚未真正与华族融为一体的政治现实。

政治理念必须是一个光明的旗帜——而且不是伪装的光明,而必得是真实的光明,正如张迈提出“万族如一”时他是真心的,但政治理念是政治理念,政治现实是政治现实,理念可以作为未来与口号,但治国理军却必须依照政治现实行事,若将政治理念当作政治现实,就在施政上真的万族如一了,那就是不是伟大,而是愚蠢了。

现在的天策唐军盘面越铺越大,但论到权力中心,还是以安西旧部为团结的核心,安西旧部中又以郭杨鲁郑为核心,郭杨鲁郑四姓之中,又以郭杨为最核心。郭家杨家,同气连枝,祸福与共,所以郭漳虽是郭家子弟,但杨易却敢拔剑杀他——这是代表他郭家家主郭洛行罚!若无上百年的家族密谊,以及郭洛杨易之间心照不宣的过命交情,杨易岂能如此!

现在郭洛、郭汴远在万里之外,而且在未来回来的可能性都不大,恐将形成郭家在外、杨家在内的格局,而郭家留在中原者,将来恐怕将以郭师庸一支为代表,郭师庸的儿子当中,倒是郭漳这个小儿子最冒头,则将来承继郭师庸政治遗产的十有八九也将是他。

郭漳目前在的地位并不突出——至少远不能与薛复郭威等人比肩,但设想三十年后,如果杨易已死,二郭不归,则郭漳将很有可能成为郭杨二姓乃至安西唐军在军方的旗帜性人物,这样的人一言一行都会对国家大事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他参加过漠北之战且立下大功,年纪又小,若是数十年后漠北出事,下一任的皇帝能不问他这个元老的意见?届时如果出错,那就不仅仅是遗祸于郭杨,甚至是会祸乱整个国家了!

郭漳跪倒在地上,全身颤抖。

李膑在旁叹息道:“这事也不能怪他,他一路以来都是作为前锋冲杀,没怎么经历过全局谋划,历练不足罢了。”

杨易这时却忽然想到了另外一个人——现在也正在军中的柴荣。柴荣真正进入杨易视野之内其实是去年漠北大战之后,但现在杨易已经很喜欢跟这个年轻人说话了。

柴荣也同样是年纪幼小,也同样是常在军中,又有什么机会进入决策层?虽说曾数度与元帅通信,但这并非柴荣的特权,以郭漳的身份,他和张迈交流的机会更多!若说柴荣是有郭威这个养父,则郭漳的长辈资源更是柴荣的数倍以上!

但两个人还是不同了,那怕是天赋使然了。这时更是忍不住叹息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他终究没将柴荣两字说出来,只是照引了曹操的话。

他这时也慢慢平静了下来,忽然说道:“好,好,这次败得好!”

郭漳愕然抬头,但很快就明白了杨易的意思!

这次前锋失利暴露了郭漳的缺点,对郭漳来说这是一个污点,这个污点会大幅度削弱将来郭漳在军中的话语权,若郭漳以后仍无长进,则对郭杨两大家族甚至对天策大唐来说,这是好事,但对郭漳来说,他的政治前途恐怕就堪忧了。

杨易道:“前锋不能没有主事,卫飞就算不死,辽主也不会轻易放他回来,也不能就将大权交给耶律安抟,临阵易将,乃是大忌,你还是回去主事。但这次大战之后,元帅可能会对你另有安排,你心里要有准备!”

郭漳连遭打击,神情萎顿,却还是勉强应道:“是。”

杨易他顿了顿,又道:“接下来这场大战,不要再出失误了。庸叔为国捐躯,只要你不犯下滔天大罪,将来安乐封侯都逃不掉的。但你若再出失误,影响到的就不只是你自己,而是世人对郭杨二姓乃至安西众将的评价了。”

郭漳惕然称是,他出去后,李膑忽道:“他锐气已失,就算不再犯错,一时间只怕也难以承担先锋重责,将不能换,阵却可改。而且其军新败,必须给点时间让他们整肃。”

杨易点了点头,道:“那就以先锋为左军,以左军为先锋。”

杨易这次南下,中军有鹰扬本部人马、龙骧军部分人马以及新征集的甘陇兵马西域部队共五万人,辅战部队一万人,这是横扫漠北的主力,再加上去年收伏的漠北部落军四万人,共十万大军为中军。

柴荣以四府孤儿军以及拔野六千骑兵,脱离石拔而进入杨易麾下,加上漠北部落军两万人,共三万人马为左翼。

石坚以八府龙骧铁铠军,以及漠北部落军两万人,共计大军约三万人为右翼。

慕容旸以五千骑、辅战部队一万人、部落军两万五千人,共四万人总理后勤。

再加上三支前锋部队,总兵力超过二十万人。

这是一支庞大的部队,由于马匹的广泛应用,辅兵比例压缩得很小,所以就作战兵力而言在冷兵器时代古今罕有!

这时先锋已经和契丹打过几仗了,中军和左翼已经度过曳剌山和永安山之间的缺口,右翼有一半还正在曳剌山附近,后军延绵较长,最后的队伍尚在胪驹河流域。

各路大军的统将之中,石坚、慕容旸都无骄人战绩,但资历老,资格也够,一个压阵势,一个管后勤。前锋三部,实际上是以耶律安抟战斗经历最丰,有资格独镇一军,但他以新归之将,未得信任,而郭漳卫飞年轻识浅,未够老辣,所以李膑安排了这个三角前锋阵型,既以郭漳卫飞的监视来防止耶律安抟的变节,也以耶律安抟的经验来弥补郭卫二人的不足,这个阵型在去年冬天前锋三部就运作得很好,但如今出现这样的情况,却是李膑始料未及。

杨易以五万骑兵加一万辅兵奇袭漠北,到斩首滩与石拔会师,又收拢了漠北骑众,规模扩大了五六倍,光是这回带到潢水流域的军队,就是原本兵力的三四倍!

因为基层将领的出色,让天策唐军军队规模在迅速扩大时不致产生混乱,但打到现在,在大将配置上已颇有缺失,可以说天策唐军自去年大破漠北的辉煌之后,包括将领结构在内的各种问题正在爆发边缘。

这时不得已调整阵势,杨易不免叹息道:“春华当初是要代表我在甘陇作疑兵,没法跟来。否则以他监临前锋三部,何有今日之误!现在南方有薛复,有郭威,有马继荣,更别说还有元帅坐镇,春华在那边只怕反而是闲置了。眼下若是有春华为我前驱,薛复骑兵在左,郭威车兵在右,我还管他什么上京城下京城,一口气推过去就是了!”

李膑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去年的配置有去年的想法,当时也没法完全算得到现在的所有细节。契丹是万乘之国,几年时间把他们打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去年若不是我们争取到了时间差,这漠北是那么好平灭的?现在既得漠北,又想围歼契丹,却是得陇望蜀了。”

杨易哼了一声道:“我们以五万铁骑,横扫漠北,如今坐拥二十万人马,难道反而要畏缩了?”

李膑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去年的五万人马精锐简约,我看还是远胜现在的二十万大军的。”

杨易便不说话了,其实他何尝不知李膑的话有道理,但将漠北新归部落军带来潢水,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兵力,还有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这些部落军带在身边可以作为战力,但若留在漠北,石拔身边兵少难制,却将是祸福难测。

李膑道:“更可虑者,是现在南边的形势,现在我们和中枢之间辗转不便,消息不及时,从轮台转发来的消息,都是报喜不报忧,这些天既有传闻说汗血骑兵团出现问题,虽然可能是契丹散布谣言,但从现在薛复还未赶来会师看,则南边难说没有变故。”

他心中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那就是怕天策唐军一路得胜,只怕气势已尽,或许如今应该采取保守策略更为妥当。在唐军之中,张迈、杨易是典型的乐观派性格,这派人一直占据上风,而李膑郭师庸则偏向悲观派性格,未虑胜先虑败,他们则是这个政权这支军队的压舱石。

杨易挥手道:“别管南边有没有变故,咱们就凭现在手头的力量与耶律德光一决也一定能赢!以我常胜之军,难道还怕打不下一个苟延残喘的胡国!”

唐军改变阵势,以左翼为前锋,立马就将柴荣推到了最前面来。

前后东西四路军马中,本以左翼的建制最不稳定,那两万部落军都是胁从部队,关键还是看柴荣的孤儿军四府和拔野的六千骑兵,拔野因战功提拔而目前与柴荣品级相等,但在现实情况中他自然不可能与柴荣抗衡,因此左翼的情况,实际上是柴荣以四府孤儿军节制拔野,再联合拔野节制两万漠北部落。

柴荣年纪比郭漳还小些,资历也比郭漳更浅,本来是绝对没资格去统领三万人部队的,就是统率四府也有些勉强,但杨易在见了他之后却力排众议,让他成为左翼实际上的领军人物。当时出发时他就告诉柴荣:“你们在斩首滩头一战出了大力气,如今走这一趟临潢府就权当好好休养吧。这一路去不求有功,只要用四府孤儿军将那几万人笼住别出乱子就好。等到时机合适,我会安排你们立功。”

去年漠北一战,铁兽军与孤儿军战斗最苦,如果以收取城池以及斩首而论却是功劳最小——这与左箭营右箭营完全是颠倒了过来,杨易这话已经说的很明白,就是要柴荣将两万多漠北部落管好就行——这说不好听就类似于牢头的工作——到了合适的时候他会再安排孤儿军去捞捞功劳,作为去年血战的补偿。

但与郭漳让杨易失望相反,柴荣的表现却让杨易喜出望外。那两万多部落军是由梅里急部、萌古部、茶扎拉部等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构成,在短短几个月中,柴荣就和其中十几个部落的青年领袖结成了好友,他在冬日里轮流停宿于诸部落之间,教会了那些青年领袖简单的汉语,又在军中举行比武大会,在那个寂寞无聊的冬季,唯有左翼最是热闹,最后比武大会决出了茶扎拉部的忽惕厉,梅里急部的讷可温,萌古部的孛端察儿,加上拔野,号称左翼四大勇士!

柴荣又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拿出来,半作奖品,半作礼物,就在胪驹河畔与四大勇士结为了兄弟!

拔野得到了张迈赐给柴荣的横刀,讷可温得到了薛复赠给郭威郭威又送给柴荣的汗血宝马,忽惕厉得到了柴荣从杨易那里求来的横槊,杨易病愈之后甚至还偷空指点了忽惕厉横槊的用法——这自然是卖柴荣的面子,孛端察儿则得到了一条美轮美奂的丝绸披肩——这是郭汾亲自制就送给石拔,石拔在去年血战之后又转赠给柴荣的礼物,孛端察儿拿着这条丝绸披肩去向他们族中一个女子求婚,成功抱得美人归!

这时接到命令,柴荣先将四府都尉、副都尉传来,下达了命令,让他们准备将军马前移。孤儿军是天策唐军下了大力气训练的人马,无论战术训练还是政治灌输都做得很到位,再加上去年的铁血淘汰,如今这四府兵马已堪称精锐,行动迅疾,阵势森严。

然后柴荣又将四大勇士传来,说道:“你们以后,不能再叫左翼四大勇士了!”

四人愕然,柴荣道:“刚才中军传来号令,我们要和郭漳他们换防,从现在起我们就是前锋了,你们得改称前锋四大勇士了!”

四人一听都欢呼起来,大叫过瘾,摩拳擦掌就要去和契丹厮杀立功。

柴荣激励了四人一下,又作沉稳描述,说道:“这个前锋可不好打。郭漳他们才吃了个不小的亏。咱们不需要就冲上去,但第一,是要把士气挽回来,第二,是要进一步试探出契丹的虚实。这样杨将军那边总体规划,接下来再打胜仗。”

四大勇士除了拔野其他三个汉语水平都很有限,所以这番话柴荣是连说带比划。

忽惕厉用结结巴巴的汉语问:“怎么才能试探出那个,虚实?”

柴荣道笑:“自然是用进攻来试探!”

他当日就将部队挪到整个大军阵的最前方,耶律安抟和郭漳那边也派了经历过上京战事的人来作向导,柴荣将其中两个府分散出去,天策唐军在改制之后,一府都改成一千人,两府共两千人,二十个百人队,以一个百人队率领大概一千人的部落军,成为一支一千多人的大队。

柴荣又从两万部落军中,选出最强悍的九百人,另从孤儿军中抽出一百个火正、副队正作为这支人马的基层领导,共计千人,分为三营各三百余骑,分别由拔野之外的三大勇士率领,又从杨易处求得特许,用正规军的武器将这三个胡营武装起来,加上柴荣留于中央的两个府,共三千人——这便是原来左翼的核心战力了。

柴荣不急不躁,以三千人为中央,二十个千人大队为两翼,拔野在后,骑兵纵横,缓缓挺进。他的三千中军集聚为一小块,二十个千人队却远远地分布出去,越是前进分布得越是广远,军马分布中央密集两翼疏薄,南北七十里,东西十余里,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将视野所及扩展到数百平方里的地区。

契丹虽然清野,终究不可能将数百平方里弄得寸草不生,因此柴荣又吩咐:有水源便占据,有草地就牧马,敌来则退,呼应周围兵马组织起优势兵力再作反击,视敌人来势,敌有十骑,则组织五十骑反击,敌有百骑,则组织五百骑反击,敌有千骑,则由中军人马亲自反击。

他自接得杨易帅令,一直到挺进至上京城附近,契丹都没有派出过千骑以上规模进行拦截,因此一路上虽有小波折,却基本没什么大障碍,五日后便军驻云门山。

这一路柴荣虽未取得多少炫目的战绩,但不知不觉间却让天策唐军重新居于主动进攻的位置上了。

杨易在后方听说之后,心为之一放,跟着又忍不住对丁寒山叹息道:“此子前途不可限量。郭威虎父,此子不负乃父威名!我安西众将,可不知有没有这般出色的后人了。”

鹰扬军的一切运作早已上了轨道,杨易在今年开春之后身体也越发好了起来,这时亲率百骑,带了李膑、耶律阮、丁寒山,径到云门山来。

柴荣听说杨易亲至,吓了一跳。

杨易也不入营,让柴荣点了些人马,就随自己去踩踏观敌。

唐军和辽军已有过一次大战,契丹防务的大体形势杨易已有了解,这时欺近前去,直接就看其中几个关键处——有一些细节,看手下呈上来的地图和比划描述,终究不如亲眼一看来得实切!

上京城处于潢水流域,却不在潢水主河道的河畔,而是位于狼河河畔,那狼河是西北、东南走向,有时候是向南汇入潢水,有时候则是转而向东在沙漠中干涸,狼河又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支流白音河,上京城就位于白音河汇入狼河处。

杨易绕到上京城正北偏东狼河上游处眺望,从这里一看,契丹的侧面尽收眼底。

杨易回顾李膑道:“这是什么布局?”

李膑双腿残废,平时坐车,但经过多年训练的他也能够骑马,只要有人把他扶上马去,他策马奔腾起来并不比健全的人差。

这时综合各方面送上来的情报以及眼前局势,李膑说道:“这是锥行阵,又叫牡阵。就像一个锥子一样,从最前方的一点向左后、右后两翼延展,前锋如锥,锥尖就是上京城,上京城后面的军营沿着东北、西南布置,形成两翼——这是《孙膑兵法》所列十阵之一。契丹这个布置,和孙膑所记载的古法有所不同,可能是契丹人自己总结出来的阵法,但和锥行阵差相仿佛。”

杨易点了点头,战争是一种普世艺术,汉民族祖先能想出来的作战方略,其它民族未必想不出来。

李膑又道:“此阵前小后大、前尖如锥,则其最精锐的部队必在最前方——也就是上京城。而两翼亦必然是强军。古人云:尖不锐则不能突入,翼无锋则不能裂敌。前尖的作用是突破敌人,两翼的作用是割裂敌人。这本是骑兵战阵,曹操虎豹骑最喜此阵。但契丹用在此处,是示意将与我军一决!《孙膑兵法》十阵篇有云: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也!这一看就知道不是防守的阵势——可惜郭漳学问不够,他若有师庸将军的三分学养,就能看出契丹人的决绝之意,就不至于贸然入城了。”

柴荣在旁边听着,眼看李膑只看了几眼,就点出契丹军事布局的来源、特点、强弱、意图,不由得大为佩服,同时心中默记。他天资过人,但毕竟年纪太小,知识储备不能和李膑同日而语。

杨易又道:“此阵有何缺点。”

李膑道:“最前方战争遭际最多,而后方两翼自保有余,却很难对前方进行救护——因这是进攻姿态的阵势,而不是防守姿态的阵势,不过以城为阵,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弥补这个缺陷。此外就是视野较差。两翼在后,难以远望,前锋尖小,只能关注于正前方中轴线以及中轴线左右各三十度左右的视野。在此之外就很难顾及了。柴荣如今的布置,却恰恰是对此阵势有所因应了。”

张迈在改革军制之外,还引入了后世一些几何学的内容,以一个圆为三百六十度,切割出来,半圆为一百八十度,四分之一圆为六十度,正前方中轴线左右各三十度,就是正前方六十度视野。

李膑回顾柴荣道:“你较先抵达,可是看破了这阵势了?”

柴荣忙说道:“我哪里懂得这个,只是觉得这个地方的地势,似乎应该如此摆布。”

李膑哈哈一笑,道:“你不懂,却能如此行军布阵,那是天赋使然了!”他又对杨易道:“此阵势最强在锥尖,而锥尖遭遇战最频繁,一旦攻破,则后方阵势不战而溃。”

这时契丹城瞭望手已经发现,有数百骑向这边冲来。丁寒山急叫:“将军,快回去吧!”

杨易却好像没看到,好整以暇继续问道:“如何破此局面。”

李膑道:“锥形阵锥尖最利,两翼亦强,但就好像孔雀开屏,最华丽的羽毛展现出来,后面最丑陋的屁股也就跟着暴露。若能迂回到契丹背后,这个阵势可以一战而下。此策若能成功,取胜最易,但契丹以营为阵,延绵数十里。若我们真要迂回绕到他们背后,他们也大可有时间进行兵力调整。”

杨易点了点头,李膑继续道:“其二,避开锥尖锋芒,先取两翼。但既是锥行阵,待我大军抵达两翼,契丹锥尖或不守而攻,直插我军中军,那时军就有被契丹中央突破的危险。若是只取一翼,则上京城可以从容回防。”

“那其三呢?”

“其三,就是正面决战,以强破强。锥尖最强,也是敌军精华所在,锥尖既破,其他就不用考虑了。从破阵难易来说,此策最难!但最为堂堂正正,纯粹就是兵力战力的较量了。”

杨易笑了起来,道:“闻弦歌而知雅意,耶律德光的雅意我已经知道了,天下事没有便宜事,若求便宜,必有陷阱!”

这时契丹的骑兵已经越冲越近,眼看看就要进入骑射范围,丁寒山急叫:“将军!”

杨易这才挥了挥手,道:“踏勘已毕,回吧!”

引了骑兵,径回军中。

第260章 范质入洛

杨易亲上前线勘探时,上京了望手望见,派骑来追,杨易早已去得远了,追之不及。

耶律德光闻报,韩延徽说道:“杨鹰扬如今也是身系军国重事的人了,怎么还如此以身犯险。”

耶律德光对韩延徽的说法却不以为然:“开国帝主也会终身临战,何况将军!”他却是想起了耶律阿保机,其发动战争若不亲眼看明白战场从来都不放心,别说阿保机,就是耶律德光自己,也是常为将帅,领兵在外,他们这种从铁血中杀出来的帝将,和末儒认为将、主应该身处九重安全之地的看法截然不同。

耶律颇德道:“杨易既来看战场,不日必有一场恶战。”

耶律德光道:“你看他会如何?”

耶律颇德道:“汉人擅守城,也必擅攻城,但汉人攻城依靠的是器械犀利,唐军从甘凉出发,辗转轮台,行程万里,攻城器械笨重无比,必然不能长远携带,而且杨易既有漠北一战的成功在前,多半会选择与我野战。”

耶律德光道:“若杨易真要与我野战,应战否?”

耶律颇德大声道:“我大契丹从未怯战!何况这是临潢府,家门前面,岂能不应!”

撒割也道:“若是不应,汉军便会封锁上京外出通道,将我们堵在一座孤城之中,届时这上京城便犹如鸡肋一般了。守来何用!”

耶律德光道:“若是应战,尔等有几成把握?”

耶律颇德道:“以大战略而言,天策漠北方胜,以小战略而言,天策上京新败,总体而言,他们仍占天时,而我大辽上下对上天策内心仍有惶惧,但正因如此才更需一战,打破我大辽勇士心中的障碍!以地利而言,却是我军占优,这里本是我契丹老家,本土作战,于我有利!虽说如今不是草原作战的好季节,但马力疲怠是我与唐军共有,以兵力而论,天策或稍胜我,但而且我军老幼女子都已东迁,剩下的人马最堪死战,真正打起来不会弱于他。细算起来是五五之数,接下来就要看战场的发挥了。”

韩延徽忽然插口道:“前两日杨易派使者来,要以卫飞换萧驸马,陛下以为如何?”

卫飞只是一介偏将,综合价值远远比不上萧翰,但耶律德光却另有考量,说道:“换人可以,却不能在现在,且等我与杨易决了胜负再说!”

就在这时人报杨易又有使者前来,送上战书一份,乃是杨易亲笔。

杨易的字是跟郭师道学的,郭家传承自郭子仪——那是华夏历史上排得上号真正出将入相的大军事家——虽不以书法为务,一手字却极有底蕴,和张迈的野路子不同,笔走龙蛇,筋骨劲健。

韩延徽打开战书一看,先对字暗喝了一口彩,说道:“先前有消息说杨易在漠北患了重病,今日看来要么情报有误,要么他病躯已愈,这字是春阳向夏的气象,我们要想以杨易病重来进行的计划,不可能了。”

耶律德光点了点头,道:“他若无病,那是更好,朕就与他正面一决!战书说什么?”

杨易的战书写得豪霸简单,若换了别的人向耶律德光说这样的话自是大逆不道,但杨易却有这个资格,当下韩延徽也不避讳,就将杨易的战书读出,行文却甚简单:

“胡儿乱我汉土一百九十二年矣!我大汉武帝有训:寇可往,我复亦往!今杨易秉训来复此仇,五日之后,乾德门外,将以汝族尸为台,血为祭。不知契丹有胆城下一战否。”

耶律德光听了,不怒反笑:“要战便战,何须激将!”

这时天策大军已经陆续开到,唐军帐中,杨易召开军事会议,前后左右中五路大军诸将齐聚,杨易道:“我已向耶律德光下了战书,他应也罢,不应也罢,我必与之一战。今日在此,一是誓师,二是安排战阵。”

李膑铺开一副布阵图,说道:“我军胜于辽军者,器械更精,但万里北征,重器械如今都未曾带。辽军胜于我军者,良马更众,但我自有漠北,契丹骑兵优势不复存在。来日之战,我军将没有既有优势之重步兵、远程器械,而契丹也将不能以他以往对汉家的轻骑优势制我,彼此将是骑兵冲杀,属于同质化战争。道路相逢勇者胜!期待诸君奋勇杀敌了。”

他指着军略图,一一讲述敌我战阵,并作安排。安排既定,按照惯例,就是要征求诸将意见,以求拾缺补遗。

别人都无意见,独柴荣出列道:“前日听军师说,契丹军势安排有决绝之意,军师的这个安排也是堂堂正正决胜之道,但前日听军师道破敌军布局的破绽所在,既有破绽,为何不针对这破绽作一安排。”

李膑道:“世间任何阵法都不可能没有破绽的,有其长就有其短,有其短就有其长,契丹既敢作那般安排,对自己的短板必然有所估量,我们若一味盯着他的短处,很可能反而会落入无法应对其长处的困境。”

柴荣道:“但既然知道对方可能有的破绽,却不试图攻击,岂不是让契丹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挥其长处?”

李膑一时沉吟下来,杨易道:“这话有理。大军战争,仍然以堂堂正正之师为主,但我们现在兵力比较充足,不妨再安排一支偏师作为奇兵。谁愿领此命?”

上京城中,耶律德光亦召开军事会议,对诸将说道:“汉人贪得无厌,其我太甚,他们既占有中原膏腴沃野还不满足,连我漠北这样苦寒之地也要夺占,连上天留给我们的牧马养羊的地方也不肯留,若让他们得志,我诸胡的子孙将来肯定没有容身之地。来日之战,基奠百年族运,愿诸位与我并肩抗敌,誓拒唐军!”

耶律颇德紧接着耶律德光道:“唐军兵多,中军严整,难以击溃,来日之战,以破敌人军心为主,要破敌人军心,莫过于取敌首脑——也就是杨易。杨易一死,天策唐军将不战而败,漠北也将人心思变,那时候我们就可以收复故土,让草原的一切回复正常。”

耶律德光道:“我在此号令,来日之战,能伤杨易者,赏万金,加爵五等,能取杨易首级者,无论胡汉,朕裂土千里,立为国主,永为我大辽屏藩!”

各族将领闻言大喜,想想裂土千里,那就是分封了!契丹自建国以来,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因此人人踊跃求战。

“我愿为!”柴荣说道。

“末将也愿领命!”丁寒山也说道。

李膑大喜,道:“这事也需得二位将军方可行此事!”

大军事会议结束后,杨易李膑留下柴荣丁寒山续议,李膑对柴荣道:“你即刻回去,挑选人马,迂袭敌后之事,交付汝手!”

柴荣大喜领命。

李膑又对丁寒山说道:“我军自入临潢府,被上京所牵制,不能南下,来日决战,必能吸引契丹全部注意力,你却引三千轻骑,今夜连夜出发,以勘筹营为导,向南作试探性进击,不求杀敌,不求略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看看能否带来南面最新的消息。”

丁寒山道:“军师还在担忧我军军心?”

李膑神色凝重,说道:“漠北诸族新降,尚未归心,而我汉家士兵出征已逾一年,身在隔绝之地,与本土难通消息,思乡忧怀之情自然难免,本来预计着到了潢水便能与汗血骑兵团会师,若能会师,这种心情中的空虚难受就会被乍见亲人的欢喜所代替,偏偏汗血骑兵团迟迟不到,最近又有了流言,军中自然人心不稳。你此次南下,求的不是援军,而是南面一个确切的消息!只要能得到个确切的消息,不管是好是坏,都能让我和杨将军的心稳下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丁寒山也领命去了。

春秋时代,列国打战似运动会多过像战争,各国兵马常常是以礼行军,下战书,定地点,列阵然后厮杀,那个时代讲究君子胜败,伤亡率甚低。

进入战国之后,战争变得无所不用其极,战斗变得越来越灵动也越来越惨烈,阵而后战几乎成为历史陈迹,上京城外这次会战,不是因为双方都是君子,而是因为此时敌我分明、此地四野苍茫,阴谋诡计无用武之地,因此爆发出了这样一场近乎复古的战争。

天策唐军这边,已经到达潢水流域者接近二十万人马,契丹这边留在临潢府的人马,以五万契丹骑兵为主力,其中更以三万皮室军分核心,分左中右三路各万骑,耶律德光自居中路。五万契丹之外,有东胡铁骊部一万人,渤海军两万人,漠北阻卜部九千人,漠南奚族两万人,漠北敌烈一万五千人,东海室韦五千人,黑车子室韦五千人,汉军五千人,回纥五千人,女直五千人,总人数也超过十五万人。以总体战力而论,彼此难分轩轾。

决战前夕,耶律颇德命身边卫士唱歌,歌声传出,引起共鸣,不久整个上京城都附和着唱了开来。

杨易夜卧,忽然上京城隐隐传来歌声,杨易睡不着,出账策马出营,迎风而听,此时正吹东南风,歌声传来,杨易亲炙胡务日久,略能辨别胡语,但听唱的是:

契丹家,云沙中

车如水,马若龙

草色春来一万里

芍药艳,牡丹红

大胡歌,小胡舞

自有穹庐障风雨

平沙软草天鹅肥

海东青,健如许

划见纷纷落毛羽

胡儿千骑晓打围

万里追奔驰骋飞

马为龙骑箭生翼

旌旗低昂围渐急

健儿嗷嗷从军征

四向战伐报我王

复我胭脂山

使我妇女喜若狂

复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重兴旺

匈奴胡雁哀鸣远

契丹勇士入高昌

四海内外皆臣属

长城南北牧牛羊

杨易聆听了半夜,回到军中,但见军中行止中规中矩而已,依赖军律,无乱无波,然而听见胡人唱胡歌,颇为思乡,多有辗转难眠之士兵,杨易密对李膑道:“来日之战,恐难大胜,恐有大败。”

李膑惊道:“何出此言!”

杨易道:“契丹民气未衰,不是灭族的气象。我为漠北大胜所蒙蔽,力求一战功成,却显得太急躁了。之前我重责郭漳,却焉知我自己没有此误区。”

李膑道:“如今夤夜之中,上京城内却传来歌声,这定是敌将故布疑阵,岂不闻四面楚歌之计?”

杨易道:“歌可以下令开唱,但千万人歌唱所透露的军心士气却假冒不来。”

李膑道:“将是兵胆,帅是将胆,君若犹豫,犹如三军失胆!来日这仗就打不得了!”

杨易低头半晌,他不是在思考,而是在感应着什么,过了一会道:“我既有警悟,大败是不会了。但看眼前形势,要大胜也难。之前我们定下三策,你趋向中策,而在胪驹河畔时,我以自己命不久矣,力求速功,务于上策,如今看来,却不妨退而求其次,你当以此为心,略做调整。”

唐军原先有三大预定战略目标:上略是一举歼灭契丹,一统大漠南北;中略是取临潢府,下并燕云,使得天策大唐的领土混成一块;下略是如果局势不利,不得已全身退回漠北,以保有去年的战果,待得中原恢复力量,再从中原、漠北分途夹击。

下略是无论张迈还是杨易都难以接受的,甘陇、漠北两大方面沟通不便,很容易被契丹各个击破。而且分隔既久,难保不会再出现内部问题。李膑倾向于中略,而杨易则倾向于上略,杨易是统帅,因此杨易的意见就占了上风。

杨易抬起头,看着天上明月,忽然吟诵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吟诵毕,忽道:“将是兵胆,帅是将胆,但而今,薛复却是我胆!薛复不至,我心不安!”

上京城内,耶律颇德对耶律德光道:“最新消息,唐军派出偏师南行,大概是想向南攻略,接应上他们在敕勒川的攻势。”

耶律德光道:“多少兵马?”

耶律颇德道:“不过数千人马。”

耶律德光道:“那就只是试探,不是决绝向南的决心。从这里到敕勒川路途遥远,唐军一直没有得到南面的消息,对他们来说,这时南行就像一个人在黑夜中走路,不敢疾奔,因为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前方地面会是怎么样,随便一点障碍就能叫他们踌躇不前。”

耶律颇德道:“那数千唐军继续南下数十里,就会到达东西横亘的潢水,我早已安排耶律勒泰古在潢水南岸,遍立营寨,作为疑兵,就算不能阻得唐军无法寸进,至少能叫他们暂时不敢妄动,只要拖到此间决战结束,大功便成!若能在此击败杨易,则舍中策而选上策也未必不可。”

耶律德光大喜。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的战略也与天策唐军几乎对应,其上略是将杨易驱逐回漠北,将唐军切割成难以合并的两块,然后再运用政略离间,若能唆使杨易独立最好,不然也能利用,使唐军陷入飞地隔绝的困境,而后联合石晋,南边拖住甘陇,北面鼓动漠北诸族反抗,一旦此势既成,则汉人在漠北肯定不能久呆。

中略则是退出临潢府,保有一个完整的东北以抗唐军。至于下略,那就是免于灭族罢了。

当初漠北新破,唐军气势如虹,韩延徽认为不如壮士断臂,耶律颇德虽然采纳了他的主张,作了最坏的打算,但族中反动声音极大,如耶律颇德等都认为应该坚持下去,以临潢府为前战地区与唐军一战,若能逼得唐军退去,临潢府就算已是不毛之地,但作为军区,仍然足以成为一个扼阻天策大唐的重要战略地。

天策七年四月,当张迈决定要北上敕勒川,当高行周的银枪白马刚刚抵达晋北,当杨易的大军刚刚离开胪驹河河畔时,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却走进了洛阳城。这个人就是范质。

他不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当世最大的都会,却是第一次以天策大唐重臣的身份抵达。当初他和魏仁浦西奔时,没人知道他二人是谁,但现如今,他和魏仁浦的名字却随着天策大唐的不断成功而传遍天下士林。

现在的范质已不是当年的范质,他的过去已经没人在乎,他的学问也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士林众人最关心的,是如果天策唐军问鼎天下,范文素将将有可能坐上文官第一人的位置——这个身份,才是整个洛阳重视他入洛的根本原因。

对于天策大唐派出来的使者,石晋朝廷内部的反应是不大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