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和小于氏虽是姑侄,但相貌却毫无相似之处,不过比起几乎找不到什么姿色的朱姨娘来,于氏仍旧出色许多。只是她看起来也像蒋老太爷一样,在眉心有深深的川字纹,以至于虽然精心保养过,仍旧显得苍老。

见蒋锡行礼,于氏脸上挤出一个笑容:“快扶起来。走了这么远的路,定然累了,不要多礼。”

那笑容真的是挤出来的,桃华在旁边瞧着,总觉得于氏似乎对他们一家前来并不欢迎,别说跟蒋老太爷那种发自内心的亲热相比,就是跟小于氏那种有点模式化的亲近相比,都差一大截子。

小于氏大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马上笑道:“父亲母亲,快瞧瞧三弟这几个孩子,这个是桃姐儿,十年没见,父亲母亲可还认得出来?”

这下等于是把曹氏跳了过去,曹氏正要上前行礼,闻言脚下一顿,不知如何是好。倒是蒋老太爷看了她一眼,先点了点头:“老三,这是你续娶的媳妇?”

虽说点明了续娶,到底是看在了眼里,曹氏连忙福身行礼:“侄媳给伯父父母请安。”

蒋老太爷打量了一下曹氏,点头道:“瞧着是个老实人,好好过日子。”微一点头,朱姨娘就笑盈盈走上前,将一个荷包送到曹氏手里。

这可多少有点尴尬。朱姨娘虽是妾室,却长一辈儿,还生了儿子,曹氏接了荷包,也不知是行礼好还是不行礼好。若是不行礼,未免碍着蒋老太爷的脸面;可若虽行礼,于氏那里尚未见过,倒先给一个姨娘行起礼来,不啻是将于氏的脸面又踩在了地上。

曹氏一时手足无措,蒋老太爷也发现了,咳嗽一声,向朱姨娘道:“让丫头们来。”

朱姨娘低眉一笑,柔顺地道:“是妾冒失了。”退后一步,仍旧站到蒋老太爷身后。

曹氏松了口气,连忙向于氏行礼,也得了一个荷包。

曹氏还未站起身来,蒋老太爷的目光已经落到了桃华身上,略微有些激动:“这是桃姐儿,竟出落得这般高了。”

桃华微微一笑,带着蒋燕华和蒋柏华上前磕头行礼:“给伯祖父、伯祖母请安。”还没等拜下去,蒋老太爷就连声叫丫鬟:“快扶起来,快扶起来。”身后的丫鬟早就备下了荷包,流水一般送到姐弟三个手里。

蒋老太爷看看桃华,又看看蒋柏华,连连点头:“好,好孩子。”

蒋柏华一下子得了两个荷包,小胖手里抓不住,便都塞给桃华:“姐姐给柏哥儿拿着。”

蒋老太爷不禁笑道:“这孩子真是聪慧。”

桃华抿嘴一笑:“他哪里是聪慧,就是偷懒。”

蒋柏华立刻抬起大脑壳分辩:“柏哥儿勤快,会认字,不偷懒。”这是桃华在船上表扬他积极认字的时候说的话,他活学活用,马上拿来为自己辩白。

这下连于氏都笑了,伸手道:“柏哥儿来伯祖母这里好不好?伯祖母有花生酥,柏哥儿爱不爱吃?”

蒋柏华眼睛一亮,刚走了几步又沮丧起来:“姐姐不让吃…”桃华怕他糖吃多了坏牙,这个时代的牙刷牙膏又没有那么好用,所以对他的甜食有诸多限制。

他耷拉着大脑壳的模样十分逗人,一屋子连丫鬟们都笑起来,桃华也笑着说:“伯祖母给你的,许你拿着,慢慢地吃。”

蒋柏华立刻一溜小跑到于氏面前,把两个小肉拳头抱在胸前,仰起脸来甜蜜蜜地道:“谢谢伯祖母。”

于氏伸手摸摸他的小胖脸,喜笑颜开:“不用谢,伯祖母这里还有好些好吃的,都给柏哥儿吃。”

蒋老太爷看着柏哥儿,脸上笑容也深了,转头对蒋锡和曹氏道:“颠簸了一路,还站着做什么,还不快坐下歇歇。”

满屋子人里,只有蒋燕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虽则她也跟桃华和蒋柏华一样,从蒋老太爷和于氏处各得了一份见面礼,但却既没有人跟她说话,也没有人的目光放在她身上。蒋燕华低了头,慢慢缩到曹氏身后去站着了。

曹氏眼睛正放在儿子身上,并没有注意,桃华倒是看见了,却也没说什么。蒋燕华再怎么改了姓氏,也是陈家女,对蒋家人来说,她永远不可能跟桃华和蒋柏华一样,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蒋锡虽然待她好,但也没打算让她跟桃华完全一样,蒋燕华若是也能明白这个道理,日子倒会过得轻松些。

于氏逗着柏哥儿说了几句话,忍不住往门口张望:“丹丫头和杏丫头怎么还没过来?”蒋锡一家子到了,蒋松华出城迎接,蒋榆华在书塾中念书,一时回不来也就罢了,家里的两个女孩儿却是应该赶紧过来拜见叔父的。

小于氏也觉得时间有点久了。刚才蒋松华接到人之后就先派了下人飞奔回来报信,小于氏一面自己收拾了到二门迎接,一面就叫丫鬟去告知了蒋丹华和蒋杏华,就算两人从那时起才换衣服做准备,现在也该过来了。

“太太,太太,不好了!”一声尖锐的女声突然从外头传过来,一个丫鬟跑得头发都散了,气喘吁吁地扑进来,扑通就跪到地上,打着哆嗦道,“四姑娘,四姑娘不好了!”

“什么不好了!”小于氏眉心一跳,猛地站起来,“你有话好好说,别惊到老太爷和老太太!”

蒋老太爷和于氏倒不像被惊着的样,蒋柏华倒被这丫鬟吓了一跳,手里还捏着一块花生酥,就一头扎回了桃华身边。

丫鬟浑身打颤:“四姑娘掉进荷花池里,这会儿,这会儿已经没气了!”

轰地一下,屋子里立刻乱了套,小于氏一把揪住这丫鬟,厉声道:“五姑娘怎么也没过来,难道五姑娘也——也落水了?”

丫鬟哭道:“五姑娘没有,这会儿在池边救人呢。”

蒋老太爷已经起身先出去了,蒋锡紧着去扶他,桃华抱着蒋柏华哄了哄,将他交给薄荷先抱着,自己跟着蒋锡也出去了。

蒋老太爷虽然看着老态,但一走起路来就发现,远志的话是不错的,老人家脚下生风,一步能迈出那些女眷们两步,原本应该领路的丫鬟,几下就被甩到后头去了。

除了蒋锡之外,还能跟得上的也就是桃华了,三人大步流行,朝着宅院西边就去了。

这宅子据说原本是个什么高官的宅院,修得颇为讲究,因为原本家中人口少,竟舍得把一大块面积挖了个荷花池,此时虽然还是早春时分,池子里已经有初生的小小荷叶,如铜钱般大小的一点点绿色,看着十分喜人。

不过这会儿没人有心思看什么荷叶,池子边上围了一群丫鬟婆子,只听一个女声哭着在喊:“姑娘,姑娘你醒醒啊!你别吓奴婢啊——”几步外的柳树下,一个穿石榴红袄子的少女由一个丫鬟扶着,按了胸口站着发呆,直看到蒋老太爷,才喃喃地叫了一声:“祖父——”

“老太爷!”那哭号的丫鬟猛然看见蒋老太爷,立刻就扑了过来,“老太爷你救救四姑娘啊!”

蒋老太爷一到,旁边围着的人连忙往两边散开,露出躺在地上的一个少女,身上的杏色褙子已经沾了泥水,脏皱得不成样子,惨白的脸有些发青,静静躺在那里,完全是一具尸体的模样了。

“将她翻过来吐水了没有?”蒋老太爷沉声说,一面蹲下去就按少女腹部,“落水多久才救上来的?”

几个婆子面面相觑,方才求救的丫鬟扑通就跪下了:“姑娘落水之后,五姑娘的丫鬟都不去救!姑娘沉下去了,才有人来…”

“你胡说!”旁边一个丫鬟立刻急了,“我们也不会游水,怎么救?你不是也没有下去救吗?”

蒋老太爷没心思听这些丫鬟们推卸责任,他连按了两下,躺在那里的人都没有丝毫反应,心里不由得就沉了下去,立刻反手拔出头上束发的簪子,连刺了几处穴位。

满脸是泪的丫鬟抱着希望盯着蒋老太爷手中的簪子,那簪子是铜包银的,尖端十分锐利,看得出来是特地打磨成这样,只怕就是蒋老太爷用来在必要的时候代替银针的。然而这几下刺下去,地上的少女仍旧直挺挺躺着,并无反应。

丫鬟身子一软坐倒在地,蒋老太爷脸色也变了。桃华在旁边紧紧盯着,这时候一步上前道:“伯祖父,我来试试。”

蒋老太爷看她一眼,略一犹豫,竟然让开了位置。桃华摸出袖子里的手帕蒙在少女嘴上,捏住她的鼻子就低下头去,开始做人工呼吸。

“四丫头——这是干什么?”于氏惊讶的声音传了过来,一群女眷们终于气喘吁吁地赶了上来,一直呆站在柳树下的蒋丹华仿佛看见了救命稻草,一头就扑了过去,“祖母,祖母,吓死我了!四姐姐她,她走着走着脚下一滑,就掉进池里去了!”

跪在地上的丫鬟迅速转头,投过去一个带着恨意的眼神,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然而旁边的丫鬟已经抢先道:“是啊是啊,这池子边上有些冰,四姑娘不曾看见,一脚踩上去就滑进去了——姑娘想拉都没拉住!奴婢们想救,一时间连根绳子都找不到,叫了好几声,才有人过来…”

“你们——”跪在地上的丫鬟眼圈都是红的,但也只说了两个字,就颓然转回头来,只管盯着地上的蒋杏华了。

桃华对这些喧哗充耳不闻。她向蒋杏华嘴里吹进一口气后,就迅速放开,用另一只手去按压她的胸部。这样大力的吹气十分吃力,没一会儿就会觉得耳朵里嗡嗡作响,头也有些发晕。

“姑娘——”蒋杏华的丫鬟呆呆看了一会儿,连滚带爬地过来,“我来吹气可行?”

这丫头胆子不小。桃华看了她一眼,立刻让开位置,指点她:“这样,我说吹气你就吹。”

有了一个人协作,桃华有节奏地按压蒋杏华胸口,不停地道:“吹,吹,再吹——”

“这,这究竟是在做什么?杏丫头到底怎么样了?”于氏搂着蒋丹华,睁大眼睛看着桃华和那个丫鬟的奇怪举动,“紫藤这是——”

蒋老太爷摆了摆手,打断了一众女眷们的疑问:“都安静些!”

荷花池边安静了。然而许多人相互交换着眼色,彼此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这吹吹气,能救人吗?

“咳——”一声低微的咳呛声在死一般的静寂中响了起来,紫藤已经吹得头昏眼花,心里几乎要绝望了,忽然听到这声音,还疑心是自己耳朵响,待低头一瞧,见地上的蒋杏华眼皮真的已经微微动起来,才一阵狂喜,大喊道:“姑娘醒了!”

桃华停下手,感觉着蒋杏华的心跳已经渐渐恢复了正常的节奏,也渐渐有力起来,这才轻轻吁了口气,对上蒋杏华慢慢张开的双眼,微微一笑:“四妹妹,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第40章 重生

蒋杏华觉得胸口里一阵阵火灼般的疼痛,就像有一回喝姜汤呛了一口,却比那还要厉害些。眼睛被阳光闪得有些发花,脑子也昏昏沉沉的,然而一张脸俯下来将耀眼的阳光遮断,让她看得清清楚楚——这个,不是三叔家的堂姐桃华么?或者说,应该是贵妃娘娘?她怎么会在这里?但不对,这张脸为什么如此年轻,绝对不像是三十多岁还生了一对儿女的模样啊!

“姑娘,姑娘你总算醒了,吓死奴婢了!”耳边传来的哭声让蒋杏华吃了一惊。她有些困难地转头去看,果然看见了一张熟悉的脸。这不是紫藤么?可她现在应该在百里之外的夫家,为什么在她悬梁自尽的时候却出现在身边?而且,紫藤看起来也是过份的年轻,完全不是一个庄子上的农妇应有的面容。

不不,蒋杏华随即发现了更多不对劲的地方。她是在自己那冰冷破落的小屋里深夜悬梁的,可现在她却躺在屋外,身上还湿淋淋的——没等想完,一个喷嚏先打出来,蒋杏华想说句话,牙齿却不听话地捉对打起架来。

“好了,没事了。”桃华站起身来,只觉得腿都跪得发麻了,“四妹妹衣裳都湿透了,快送她回屋里去,熬一服姜汤先灌下去,然后赶紧去抓祛寒的药。”这天气北方还很冷,水里更是冰凉的,照这个丫鬟的形容,人在水里泡的时间也不短了,好不容易救回来,别再因为冻成肺炎丢了小命。

紫藤又哭又笑地向着桃华就磕头。小于氏已经唤了一抬软轿来,将蒋杏华放上去,飞快地抬走了,小于氏才低眉顺眼地对蒋老太爷道:“还要劳父亲给杏姐儿诊诊脉,看该吃什么药…”

蒋老太爷扫了一眼蒋丹华,转身往蒋杏华住处走的时候,淡淡地道:“桃华跟我来,其他人都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

于氏的脚步停了一下,看着朱姨娘袅袅婷婷地跟着蒋老太爷去了,抓着蒋丹华的手不由自主地握紧,攥得蒋丹华叫了一声:“祖母,你捏痛我了。”

于氏连忙放开手,低头看看蒋丹华的手,果然手背上现出几个指印来:“祖母是担心你姐姐…”

蒋丹华心里一紧,顾不得手上疼,偎到于氏身边,像蚊子似的道:“祖母,我没推四姐姐,是她自己走的地方太滑,脚下一滑就摔下去了…”

于氏望着蒋老太爷的背影,心不在焉地道:“知道,是她自己不当心,走路还不离池边远点…”

蒋丹华心里稍微踏实了一点,又小声道:“四姐姐不会有事吧?”

“不会。”蒋老太爷的背影都看不见了,于氏便又恢复了淡然的神态,拉起蒋丹华的手,“有你祖父呢,没事。今儿你也吓着了吧,走,跟祖母回去歇歇。”

蒋丹华乖巧地扶着于氏,又忍不住回头:“那个就是三姐姐?她怎么会治病呢?”

于氏不怎么在意地道:“无锡老宅那边有许多祖辈留下来的医案,偏方也不少,她会一点也不算什么。”

“可是——”蒋丹华隐约觉得这事并不像祖母说的那么简单。祖母来得晚没有看见,她可是从头看到尾的,分明是祖父施了针之后蒋杏华都没有反应,桃华才上前来施救的。想得再大胆一些,是否连祖父都没有办法,三姐姐却还能救人呢?

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在旁边围观的几个丫鬟婆子,不过她们倒还没敢大胆地想蒋老太爷是束手无策,只是私下里悄悄议论了几句,说新来的这位三姑娘居然吹吹气就把人救活了,不知是从哪里得到的偏方——家里有个做太医的主子,下人们也能说得出一点皮毛的。

想法更明确的,自然是蒋老太爷自己了。他给蒋杏华诊了脉,开过方子,吩咐立刻去抓药熬给蒋杏华喝。打发走了屋里的一干人等,便转头问桃华:“你今日用的那个法子,是哪里来的?”

桃华这一路上已经考虑好了托词:“伯祖父给五妹妹施针,是因为五妹妹已无脉了吧?”无脉,就是心脏已经停跳,“我从前在庄子上,曾经看见有个人夏日里被雷击,脉象全无,心亦不跳,其妻子俯在他身上痛哭,手肘在他胸口乱压,后来这人竟醒过来了。那时我就想,这按压之法,大约可以令人心跳重起。”

蒋锡怔怔地看着桃华,忍不住道:“这事,你怎么没对爹说过?”桃华时常去庄子上看药田,蒋锡反而去得少了,还真不知道女儿究竟遇到过什么事。

蒋老太爷摆手阻止蒋锡发问,盯着桃华道:“继续说。”

“那吹气之法,却是我在外头听见人闲聊之时,说起的偏方。说是有小儿溺水后没了气息,那母亲平日里信奉观音,头一日晚上菩萨托梦,让她对着儿子的嘴吹气,母亲照着做了,果然小儿便活了过来。”桃华觉得在蒋老太爷的目光下撒谎真有点儿压力,盖因老头儿虽然年纪不小了,此刻却是一脸的求知,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这不叫偏方。”蒋老太爷淡淡地说,皱起了眉头,“有些人管这叫神赐方,譬如什么解砒霜毒、驱狐方之类,但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根本不可信,更不能拿来救人。”

“可是这个方法,想一想却是有可行性的。”桃华镇定地说,“人若不呼吸必死,若是无法自己呼吸,那么有人吹气,岂不就是代他呼吸了么?”

蒋老太爷目光一闪:“你继续说。”

桃华只得继续往下编:“侄孙女想过。这吹气之法是代人呼吸,按压之法却是代人心跳,两者似乎同理。侄孙女亲眼看见按压令人醒,那么吹气之说,未必仅仅是神言鬼语。所以今年中秋节间,无锡望月桥突然塌陷,有个孩童落入水中,捞起来的时候已经没了气息,侄孙女就冒险用了这法子,居然救活了。”

蒋老太爷眉毛一扬,但没有说话。这法子听起来仿佛十分的难以令人相信,然而今日桃华刚刚用它救回了蒋杏华,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这个法子,其实用的时候,我也心中并无把握…”桃华悄悄观察了一下蒋老太爷的脸色,不敢确定他是不是已经相信了,不过她的话说得很含糊,只用过一次的法子,无论蒋老太爷相不相信,都找不出什么破绽来,“不过是实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死马当作活马医,无论如何总要试一下的…”

人工呼吸不是神仙的返魂香,绝不是什么人都能对着嘴吹一下气就救活了的,桃华也是看蒋老太爷还肯行针,证明蒋杏华身体还是温暖的,还有救活的可能,所以才跳出来毛遂自荐。

“据侄孙女想,这法子也不是包试包灵,若是人气绝时间过久,恐怕就…”

“人若气绝身冷,就是已然死去,便是神仙也救不得,何况是你呢。”蒋老太爷摆摆手,又问,“你用帕子蒙了杏丫头的嘴,又是何意?”

桃华想不到蒋老太爷观察得如此仔细,只好道:“这个…侄孙女只是觉得,这样会更干净一些…”预防唾液交叉传染什么的,让她怎么能自圆其说呢?

好在蒋老太爷不但没有质疑,反而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医者须要时时注意保持清洁,有备而无患。”他沉吟道,“你呼气及按压要用多大力道,节奏如何,可有仔细想过?”

桃华想了一想,答道:“呼气力道总要尽量大些,但若遇到孩童,理应适量减小力道。至于按压也是如此,尤其要注意对方是否已有外伤,若是按得伤上加伤,反而更加麻烦。至于节奏,侄孙女倒未曾仔细想过,不过大约三息一次,若太快的话只怕力道不足,慢的话又恐救不过人来,毕竟人之脉搏总在一息左右便是一次。”

蒋老太爷静静地听着,忽然又问:“你只用此法救过一个孩子,就考虑得这般仔细了?”

桃华顿时有些汗颜。人工呼吸是已经成熟的急救方法,也就是“验方”,可不是她自己考虑出来的。然而瞎话已经编上了,也只能硬着头皮装糊涂:“当时救人时稀里糊涂,也不曾注意,回家之后才细细回忆,大约就是这样做的,所以…”

“很好。”蒋老太爷到这时候才露出了笑容,“老三,你这闺女,有大医之才,亦有大医之心。”

桃华脸上一阵抑制不住地发热:“伯祖父您太过奖了,我不过就是——总不能见死不救。”什么大医之心她是不敢当的,但上辈子养成的职业习惯,有些时候也实在是忍不住。

“不能见死不救,这便是大医之心。”蒋老太爷肃然道,又看一眼蒋锡,“老三,不是我贬低你,你还没有这份才能,桃华丫头是跟谁学的医术?”

桃华还没说话,蒋锡已经笑道:“伯父您说得对,我这份能耐可教不了桃姐儿,不过,我也教过她一点诊脉方法的,至于其它,桃姐儿是跟苏家那位老郎中学的。”

“苏老郎中——”蒋老太爷回忆了一下,“他的确是行医经验极之丰富。在民间行医,比我被困在太医院里强得多了。不过这吹气救人之法,他也未必知道。桃华丫头能想得出来,可谓青出于蓝。”

蒋锡得意洋洋道:“伯父有所不知,桃姐儿在这上头的确有些天份。家里那些医书医案,她已经全部读过,今年在药堂之中,她凭望诊之法,就看出一桩风热错诊为风寒的病症…”

“爹爹——”桃华不得不低声叫了蒋锡一声,打断他的吹嘘,“都是些皮毛,让伯祖父笑话…”

蒋老太爷微微笑道:“这却不是皮毛了。何况你今年才多大年纪,若是假以时日,必定——”他说到这里,忽然没了声音,桃华心下明白,便笑了一笑:“侄孙女是女儿家,也不曾想过要成什么名医,不过是喜欢读那些医书医案,多少学一些打发时间罢了。就是今日之事,也还是不要外传的好,毕竟这法子在大多数人看来怕也是匪夷所思,若是以伯祖父之名传出去倒也罢了,若说是侄孙女发现的,只怕非但没有人相信,反而要被有心人捉住把柄,给家里带来祸患。”

“你说得对——”蒋老太爷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转头对刚从蒋杏华屋里出来的小于氏道,“老大媳妇,今儿这件事,杏华丫头究竟是怎么落水的,你可知道?”

小于氏怔了一下,强笑道:“媳妇问过那几个丫鬟,是那池边上有些冰,杏姐儿跟丹姐儿说着话,不曾看见,所以滑了脚跌下去。丹姐儿也是胆小,见了吓得不成,也不知如何救人…”

自己的女儿自己知道,小于氏一看蒋丹华的模样,就知道蒋杏华今日落水,与她脱不了干系。然而到了此时她还能说什么?既不能把蒋丹华扯出来,当着蒋老太爷的面又不能将责任全推给蒋杏华——这位公公虽然平日里对蒋杏华并不多过问,但毕竟是他的孙女,如今险些出了人命,看蒋老太爷的模样,就知道不能随便蒙混过关了。

蒋老太爷看了她一眼,淡淡道:“女孩儿名声是最要紧的,若是今日之事传出去,外人要怎么说丹姐儿?”

小于氏心里惴惴,她怕的也就是这个。女儿娇纵些,争一争长辈的宠爱,于姐妹之间有些小龃龉都不算什么,可若是出了人命,纵然没有证据说是女儿害死的,外人也会疑心,将来谁还敢聘这样的女孩儿回家做媳妇?

“父亲说的是,媳妇日后一定对丹姐儿严加管教…”小于氏这会儿也不敢再替蒋丹华开脱,但又忍不住要含蓄地说,“丹姐儿是淘气了些,之前媳妇总觉得她年纪还小——都是媳妇的不是。”

蒋老太爷瞥她一眼,没有再深究下去,只是道:“这件事交给你,管束好了下头的人,还有今日桃姐儿救人的事,都不许传出去一言半语。”

“媳妇知道,父亲放心。”小于氏心想若传出去救人,就掩不住有人需要救的事实,她哪里会有那么傻呢。

蒋老太爷嗯了一声,站起身来:“杏姐儿这里你也上上心,再怎么说,春蕙已经亡故,她不过是个孩子。”

小于氏脸色微微变了变,低下头道:“媳妇知道了。”春蕙是她的陪嫁丫鬟,却趁着自己有孕之时,在蒋钧酒醉后爬了床。她自己带来的人,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可是这口气却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

幸而春蕙没多久便难产而亡,却留下一个蒋杏华,仿佛一根刺扎在肉里,只要碰到了就是一痛。她所能做的,也就是不克扣她的份例,却绝做不到嘘寒问暖,如对自己女儿一般的关心。

外头的对话,蒋杏华自然是听不见的,此刻她正倚在床头上,睁大眼睛仔细打量着自己的房间。

这里不是她在刘家那个破败的小院,这些陈设看起来熟悉中又透着一些陌生,毕竟她已经十几年没有在这里住过了——这是她做姑娘时的房间,她在这里一直生活到十八岁,才嫁到了刘家。

墙角的铜镜有些时日未磨,照起来已经有些模糊,但蒋杏华从那里仍旧能够辨认出来,镜子里映出的绝对不是一张被难以启齿的病折磨得蜡黄憔悴的脸。这张脸两颊还有几分丰润,眼睛也还透着神采,这是她从前的脸,是她未出嫁之前的脸,不会错!

“姑娘,药煎好了。”一股子浓重的苦味冲进鼻子,蒋杏华有些想呕吐。为了治那病,她不知悄悄喝了多少药,几乎花光了自己的嫁妆,以至于听见一个药字就要作呕。然而她强行压制住了,只盯着端药进来的人:“紫藤?”

是的,的确是紫藤,虽然这张脸也年轻了许多。蒋杏华觉得自己已经有些僵化的回忆正在慢慢苏醒——是的,她还记得,就在自己十四岁那年,恰逢祖父六十大寿,远在京外的二叔和三叔都携妻带子回来贺寿。就在三叔一家抵达的那天,她掉进了荷花池,几乎淹死,是被祖父施了针才救回来的。没错,今天就是那一天,再过几个月,就是她十四岁的生辰!她,又回来了…

“姑娘——”紫藤看着蒋杏华,有些担忧,“姑娘是不是还有哪里不舒服?”

“不,没什么,我只是吓着了…”蒋杏华接过药碗,一口气灌了下去。

紫藤松了口气,眼圈又红了:“姑娘可真把奴婢吓死了!都是五姑娘,好好的路不许咱们走,才把姑娘逼到荷花池边上去的。若不是老太爷来施了针,三姑娘又给姑娘吹气压胸,说不定…”

“你说三姐姐给我吹气压胸?”蒋杏华有些疑惑,“这是做什么?”难怪她觉得胸口现在有些痛。

“奴婢也不知道…”紫藤当时只是一心想帮忙,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一头雾水,“当时老太爷先给姑娘施了针,姑娘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三姑娘就说让她试试,之后就一边向姑娘嘴里吹气,一边压姑娘胸口…”

蒋杏华下意识地按了按胸口,觉得一阵疼痛,拉开衣襟一看,胸口上已经有一片瘀青。

“呀!”紫藤吓了一跳,“刚才给姑娘换衣还不曾注意,怎么就——姑娘可疼得厉害?”

蒋杏华微微一笑:“还好。”在刘家,比这更疼的情况还有得是,这点闷痛可算什么呢?

“对了。”紫藤猛然想起来,“三姑娘说了,到明日给姑娘用热帕子在胸前敷几次——刚才奴婢还想呢,用热帕子敷什么,原来是为了这个。”

蒋杏华并不在意地点点头,问道:“你说三姑娘又是吹气又是压胸,这是什么法子?”

“奴婢不知道…”紫藤讷讷地答不出来。

蒋杏华微微皱起眉头。虽然她的时间其实已经过了十几年,但对这位后来做了贵妃的三姐姐,她的印象还是极其深刻的。

这位三姐姐是个活泼的性子,虽然早年丧母,但父亲宠爱,继母不敢难为,比起她这个庶出的女儿实在是幸运得太多了。且她生得美貌,那年来京城为祖父贺寿,被宫里的大姐姐蒋梅华召见,不知怎么的就遇见了皇帝。

蒋杏华极力回忆着。自从那次之后,三姐姐就屡次被召进宫去,打的幌子却是说她会烹制药膳,要为大姐姐调理身子。之后这调理着调理着,她就成了宫中一名美人,之后连连升位,很快就超过蒋梅华,成了九嫔之一的昭媛。

皇上子嗣稀少,几名宫妃有孕都未能保住,偏这位三姐姐有福气,进宫三年一举得男,直升贤妃。到蒋杏华自尽之前,贤妃所出的大皇子被封为太子,她本人也升为贵妃,至于皇后,当时已经失势,只是在中宫闭门不出,熬日子罢了。

蒋杏华眼前不由得出现一张雍容华贵的脸——生育之后两颊微丰,肌肤白腻,上头又沁着薄薄一层微红,气色极好;乌黑的头发上压着九翟冠,圈口为翡翠雕成,排镶着赤金珠宝花钿十八件,冠上用翡翠鸟的羽毛贴成九翟之形,四周围绕金玉所制祥云四十片,两边还有一双赤金凤凰,口衔滴珠,坠下来的珍珠最大有莲子米大小,滚圆莹润,在鬓边微微晃动。

这九翟冠仅次于皇后所戴的九龙四凤冠,但据说贵妃娘娘戴的这一顶冠是特制的,品制虽不逾制,工艺却极其精致,无论是其上镶嵌的珠宝,还是所花费的手工价值,都绝不逊于皇后那顶冠。就是配冠的那顶黑绫头巾,也是精工细织,绣的金线凤凰栩栩如生。因贵妃素爱红色,所以头巾上镶嵌的二十一颗珍珠皆是粉红之色,戴出来比皇后的还要显眼。也在蒋杏华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她知道,原来女子的生活,还可以是那个样子…

☆、第41章 计划

如蒋贵妃那样的尊贵宠爱,是别的女子一辈子连想都不敢想的。彼时蒋梅华入宫二十年,才从婕妤升为淑媛,只是早已不再被召幸,人人都说那不过是贵妃念着姐妹之情,提携她一二罢了。

那是蒋杏华嫁入刘家之后有限的几次出门机会。刘之敬要在皇帝面前博个孤臣之名,不但自己不与僚属上司应酬往来,连女眷也不许出外饮宴,蒋杏华嫁他十五年,出门的次数简直屈指可数,且大部分都是几位姐妹之间的邀请。

那次入宫贺贤妃升为贵妃,也是蒋杏华最后一次出门了,之后没有几个月,她就因不能忍受身体上的折磨以及婆母的冷言冷语,悬梁自尽。现在想起来,如果她没有进宫,没有亲眼看见姐妹所能得到的幸福与尊贵,或许还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那样难以令人忍受。

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别人就能过着那样的生活,而自己却只能在刘家默默地死去?蒋杏华几乎可以肯定,即使自己是横死而非病终,嫡母也不会因此去向刘家问责,而是默许刘家将此事遮掩下来,一口棺材就将自己草草下葬。

啊,或许葬礼不会太潦草,毕竟刘之敬素以守礼自许,自己虽是他第二任妻子,但因前妻乃是休离,故而自己在礼法上仍是原配嫡妻。嫡妻亡故,他怎能不借此机会再标榜一下他的守礼?说不定自己还能得一口好些的棺材,妾室所出的一个儿子也会披麻戴孝为自己嚎哭。

不,也不一定能得着好棺材呢。刘之敬不但标榜自己守礼,还素以清廉自得,恨不得能摆出一副家无隔宿之粮的模样来,又怎会给妻子用好棺木呢,那岂不是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姑娘,你怎么了——”紫藤看着自家姑娘脸上的神色一时怅然一时轻蔑,一时又露出恨意,简直要以为她被梦魇着了,可是明明睁着眼睛,并没有睡着啊,难道是吓得失了魂不成?若是找人来叫叫魂——可老太爷是医家,从来不信那些的…

“没什么。我只是在想,三姐姐究竟用的是什么法子,竟能救活了我。”蒋杏华随口敷衍了一句。她为何还要想刘之敬呢?虽然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死后没有去阴曹地府而是回到了未嫁之前,但老天既然可怜她,又给了她从头再来的机会,就必定不是让她再嫁去刘家,将前世的痛苦再经历一遍!这次,她一定能摆脱刘之敬。

“哦——”紫藤本能地觉得自家姑娘这种表情,不像是在想三姑娘的样子,但蒋杏华随即又恢复了平静的模样,让她放下了心,“奴婢也实在想不明白呢。不过之前老太爷先给姑娘施了针,奴婢想,会不会也有老太爷施针的功劳?”她也实在觉得,吹吹气按按胸就能救人的说法,委实太奇怪了。

“你说得有道理…”蒋杏华回忆了一下,她记得这位三姐姐懂一点医术,否则也很难在后宫里保住自己的孩儿,但她擅长的是做药膳,并不会诊脉开方,当然也就更不会救人了。所以今日自己得救,应该是因为祖父给自己施针的缘故,至于三姐姐的做法,或许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前世的时候是这样的吗?蒋杏华竭力回想,但毕竟对她而言已经是快二十年之前的事了,她只记得那次是因为自己不小心踢起一块小石头,落在了蒋丹华的裙角上,之后为了躲避蒋丹华的责骂,她不得不离开石板路,走到了荷花池边上,结果脚下一滑摔了进去。

后来被捞起来的时候,她呛得昏头昏脑,接着就生了一场大病,险些没能赶上大姐姐召姐妹们进宫相见。至于当时是谁将自己救醒的,她实在是记不得了。因为此事之后就被嫡母封禁,不许任何人再谈论——哦对了,在她刚醒过来的时候,仿佛听见过紫藤哭诉,说幸好老太爷为她施了针才救过来,那看来,如今又经历了一次,仍旧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假如这件事没有改变,那么之后的事情呢,也不会改变吗?

蒋杏华一想到这里,只觉得浑身发冷,后背汗毛似乎都一起立正了。刚刚发现自己重生的喜悦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什么都没有改变,难道说自己也仍旧要遵循旧路,还是要嫁给刘之敬吗?

不,绝不!怕紫藤奇怪,蒋杏华闭上眼睛翻向床里,假装自己困倦要睡觉了,可是在被子里,她的两手紧紧握着,指甲深陷进掌心之中。她不要再嫁给刘之敬,不要再过从前的日子,绝对不要!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呢?蒋杏华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细细地回忆。

当初父亲选择了刘之敬,就是因为觉得他有前程。父亲自己醉心于仕途,可是因为有叔祖父那件大罪,父亲再怎么努力也难出头,所以他只得另辟徯径,将女儿嫁给自己看好的年轻士子。

五妹蒋丹华也是如此,只不过她有福气,嫡母和祖母都姓于,虽然只是于家旁支,可也算是跟后族有些瓜葛。蒋丹华就凭着这个,最后嫁入高门,荣华富贵。而她没有人筹谋,就只能任由父亲安排,嫁去了刘家。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这是她无法改变的,除非父亲看不上刘之敬,否则她就得嫁。可是怎么能让父亲看不中刘之敬呢?蒋杏华反复思量,可是一筹莫展。落水后的疲惫渐渐袭上身来,她刚才因为重生兴奋而鼓起的精神慢慢消退下去,呼吸渐平渐缓,皱着眉头睡着了。

正院里,小于氏揉了揉额角,疲惫地道:“三老爷一家都安顿好了?”

“是。”她的贴身大丫鬟荷素忙上前来,很有眼色地替她揉按两边太阳穴,“东西已经都搬进东偏院去了,奴婢看,三老爷一家带的行李并不很多,眼下应该已经整顿得差不离了。”

“五姑娘呢?”

荷素垂了一下眼睛:“在老太太那里歇下了。”

“今日的事,你问清楚了?”

荷素眼睛垂得更低:“奴婢细细问过了木樨和木槿,五姑娘并没有推四姑娘,只是口角了几句。”

“那就好。”小于氏这才真正舒了口气,“今日你也听见了,老太爷十分不满。”

荷素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其实老太爷这些年也都没说什么,可见还是向着太太的,只是这次四姑娘险些丢了性命,所以老太爷才发了话…”

“你说得对。”小于氏叹了口气,“说起来我比家里姐妹们都要好运些,老太太就不必说了,原就是姑母…老爷对我也好,只是被春蕙那个贱婢使了手段…就是老太爷,这些年也不曾说过我什么…只是丹华这个丫头,也实在是被老太太惯得不像样子。”

荷素笑道:“老太太宠爱五姑娘,这也是我们五姑娘讨人喜欢的缘故。今日之事实在是个意外,太太也不必太过在意。不过五姑娘年纪也到了,太太不妨请个教习嬷嬷来,学上一两年的规矩,自然就好了。不是奴婢说,四姑娘那唯唯喏喏的样子,将来也是拿不出去,也该教导教导才是。不然人家不说她上不得台面,倒要说太太没有用心教导了。”

“你说的都是正经道理。”小于氏半闭上眼睛,“正好这次二老爷三老爷都回来了,请个嬷嬷来,给家里几个姑娘都讲讲规矩,也是我这做长嫂的尽份心。”

荷素笑着应是。横竖二老爷三老爷在京里都住不长久,请嬷嬷说是为了全家的姑娘,自然各项开支要在公中走账,等二老爷和三老爷走了,这嬷嬷就只管教导四姑娘五姑娘,岂不划算?

小于氏仿佛知道她心里在想些什么,悠悠叹了口气道:“不是我小气,实在是论嫁妆,我比不得二弟妹啊。”

二老爷蒋铸娶的是大茶商之女,出身虽然远比不得小于氏,可嫁妆之丰厚,却是一般高门大户的女子都比不得的。

“你瞧如今那朱姨娘,日日跟在老太爷身边,恐怕将来分起家来,老爷未必能多得什么。何况当初跟二房分家之时,老太爷就贴补了三老爷一些,这么分来分去,老爷还能落下什么?梅姐儿进了宫,是省了嫁妆,可平日里也免不了要用银钱。这松儿榆儿将来要娶妻,丹姐儿要嫁人——就是杏丫头,难道就不给她备一份嫁妆?老太爷怕是想不到,我却不能不替他们操心啊。”

“老太爷不爱过问这些琐事,难免是有些疏漏…”荷素也替自家主子发愁。蒋家现在三位老爷,就只蒋钧这一房子女多,这人丁兴旺固然是好事,可将来嫁娶起来开销也大。偏偏自家主子嫁妆不多,若不仔细算计一二,恐怕将来脸面都不好维持了。

“老太爷一生正直规矩,就是这帷薄…”小于氏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她一个做媳妇的,指责公公帷薄不修实在太过分,然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蒋老太爷一世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就是疏远正妻亲近妾室,实在不能不说是一大瑕疵。

这事,荷素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她是跟着小于氏嫁进蒋家的,那时蒋老太爷已经跟于氏疏远了。但据荷素看来,朱姨娘实在貌不惊人,不过是倚仗着自小伺候蒋老太爷的情分,以及生了一个儿子罢了。并且,据她向蒋家下人打听的结果,朱姨娘还是于氏做主让蒋老太爷收房的。

这事小于氏也知道:“姑母实在是错看了这朱氏…”朱姨娘本姓朱,卖身到蒋家之后,蒋老太爷给她起名朱砂,等于是变相地保留了她的姓氏,在小于氏看来,这就已经表示了蒋老太爷对朱姨娘的喜爱。

荷素倒不这么觉得:“可是也没见老太爷对朱姨娘有多宠爱…”朱姨娘到现在都只是拿着姨娘应有的份例,蒋老太爷或许私下也贴补一点,但绝不会多,瞧朱姨娘的穿戴就知道了。

小于氏轻哼了一声:“补贴给朱姨娘的算什么,朱姨娘就是有,也不会拿出来,自然是都留给二老爷了。”

荷素张了张嘴,见小于氏面色不佳,遂把话又咽了回去,只道:“太太歇歇吧,这也闹了半日了。”心里却在想,蒋老太爷当年给庶子选了一个富商做岳家,二太太嫁妆之丰厚,堪称十里红妆,那朱姨娘又何必抠抠索索,还给儿子留东西呢?真要是留,蒋家的全部家产加在一起,也未必比得上二太太的嫁妆。

小于氏点了点头,刚要起身,就听外头有人说笑,随即丫鬟打起帘子,一个蓝衣少年一步跳了进来:“母亲!”

“榆儿——”小于氏的眉眼立刻展开来,“下学回来了?今儿怎么这样早。”

蒋榆华与蒋丹华是孪生兄妹,眉眼几乎生得一模一样,是个极俊秀的少年,一跳进来就直奔到小于氏身边,笑嘻嘻道:“先生今日考做文章,我先写完,自然先回来了。”

“好,好——”小于氏极其欣慰。这个小儿子比大儿子更聪慧,无论是她还是蒋钧,都对蒋榆华抱有更大的期望,“你今年要参加童生试,可要认真准备。”

蒋榆华嘻嘻一笑:“母亲放心,我一定能考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