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夏圆场道:“谢谢翟老师,我以后会注意的。”

翟老师见她如此聪慧懂事,不由得点了点头:“好的,老师想跟你们说,你们五个人,都是我们竞赛班的好苗子,你们有事就来找老师,不用自己解决,老师是你们坚强的后盾。行了,你们先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

五位学生齐声应好。

天幕已黑,月光浅淡,林知夏和她的同学们结伴走出校园,并在学校门口分道扬镳。

金百慧只和林知夏说了一声“再见”。她头也不回地走向公交车站牌,既不需要朋友,也不需要陪伴。似乎她和旁人多讲一句话,都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沈负暄遥望金百慧的背影,耸了一下肩膀。他站在路边,打开一辆S级奔驰轿车的车门,坐上副驾驶的位置,还朝外面喊了一声:“林知夏!我爸爸开车来接我了,要不,我们顺道送你回家?”

林知夏忙说:“不用了,我自己回家,明天见!”

沈负暄挥了挥手,那辆奔驰轿车发动引擎,逐渐驶向了昏暗的夜色。

天空降下一场小雪,雪花纷飞如飘絮,落地时又微不可见。

雪天路滑,段启言推着一辆自行车,从林知夏的面前缓缓经过。他好像要对林知夏说点什么,奈何江逾白一直盯着他。江逾白的视线如同千万盏明灯,照得他无所遁形,无法表达内心的感谢。哪怕他脸皮再厚,他也不能当着江逾白的面说:林知夏,谢谢你,你是个大好人。

如果段启言把心里话讲出口,江逾白就会一边冷笑,一边嘲讽他。段启言只能放弃了原本的打算,含糊其辞地说:“林知夏,你是个好班长。”

林知夏点头:“请叫我林班长。”

段启言迈开长腿,跨上自行车的车座:“好,林班长!”说完,他鞋底用力,狂蹬脚踏板,就像一根离弦之箭,疾速滑向了非机动车道,丝毫不怕在路上摔倒。

这几位同学都陆续离开了。江逾白也走向他家里的一辆轿车。他斟酌片刻,才开口说:“林知夏,我送你回家,天黑了,我们可以在车上讨论几何代数题。”

路灯洒下了暖橙色的光芒,夜色中的雪景微微发亮,江逾白的周围只有他自己的一道影子。他转过身,才发现林知夏早就一个人穿过了马路。她站在对面的公交车站牌处,朝着江逾白挥了挥手。

“明天见!”她开心地说。

她笑得非常甜。她刚刚和另外三位同学告别时,并没有露出这么灿烂的笑容。比起段启言、金百慧、沈负暄……她更期待明天与江逾白的见面。

江逾白也回了一个笑:“明天见。”

*

对林知夏而言,寒假集训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日子。每周一到周五,她都能见到同学,周六周日,她还能去大学图书馆充实自己。朱婵姐姐对她特别好,或者,更确切地说,她认识的所有博士姐姐们都对她特别好,虽然那种“好”更像是把她当做了一个年幼的小朋友,而不是她最渴望的完全平等的信息交流。

只要林知夏在场,成年人都会注意自己的措词,办公室的氛围也变得庄重而沉静。有些院系的博士们错误地把林知夏当成了沈教授的外孙女,大家相处起来,就更加的客气。林知夏明白,这主要还是因为她的年龄太小了。

她向江逾白倾诉道:“世界复杂而多变,成年人会不会用一套固定的标准去评价另一个人呢?江逾白,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她在小班教学的课堂上,偷偷地问起江逾白。

江逾白看着黑板,低声应道:“下课再讲。”

林知夏频频点头,乖乖闭嘴。

寒假集训第一周的考试结束之后,翟老师根据考试分数,划分了快班和慢班。林知夏仍然保持了第一名的水准,她的总分甚至超过了初二年级的学姐和学长。她和江逾白、沈负暄、金百慧、段启言都是初一竞赛班的重点保护对象。翟老师亲自开班,担任他们的总教练。

翟老师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他不仅擅长因材施教,还很会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下课找金百慧闲谈几句,就能让金百慧不再一脸苦大仇深地刷题。金百慧每天刷题时的表情都舒展了一些。

翟老师的课程内容精炼、优质、充满条理。江逾白在他的课堂上从不走神,甚至不和林知夏聊天,等到下课铃打响,江逾白才会离开数学的世界,和林知夏谈起她感兴趣的话题。

林知夏双手捧脸,高高兴兴地说:“江逾白,你听课这么认真,也许我们很快又能跳级了!”

江逾白暂时没有跳级的打算。他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晚八点半,他躺在床上,不到一分钟就睡着了。如果他再跳级,他可能要在八点半之后睡觉。成长期缺乏睡眠,那他成年后的身高也许就达不到1.88米了。

这绝对不行。

江逾白非常看重自己的身高。

于是他说:“因为我……不懂,所以我听课认真。”

亲口承认自己不懂,这对江逾白而言,已经算是极大的挑战。

林知夏充满耐心地安慰他:“没关系,每一个人都有不懂的知识。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来的,你的眼睛、鼻子、耳朵和一切触觉感官,都是你的信息输入源。”

江逾白问她:“你在课堂上,还能输入信息吗?”

“能,”林知夏回答,“用初中数学竞赛的标准来看,翟老师的题目偏难,我能让那些题目继续变形,比如一个圆圈,我会想到环形,然后是黎曼空间。”

“黎曼空间”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很像高等数学。江逾白对这个领域没有一丁点了解,他的笔记本上,只有初中竞赛的几何题。他默默地合上了笔记本。片刻后,他才问:“你认识的博士生,每天都在做什么?”

“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林知夏描述道,“他们要读论文,做实验,找出创新点……因为我认识的都是基础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系的博士生,我觉得他们的日常工作都比较孤独,可能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热闹。”

江逾白指尖一顿,转了一下钢笔。确实,在他的想象中,博士们在学校里念书时,每天都要开会讨论学术问题,日子过得非常热闹,就像是一百个林知夏从早到晚围在一起。

而林知夏却对江逾白说:“学者选择了某个方向,总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而思考本身,大多意味着安静和孤独。当你有了思考结果,你才能和别人交流。”

江逾白转过头来看她:“那是你想走的路?”

“是呀,”林知夏回答,“我和沈教授拉过勾了。”

林知夏和沈教授拉勾的那一天,江逾白也在场。他对沈教授印象深刻,对科研也有一丝向往之情。

林知夏好像猜到了他的心思,她又问他:“江逾白,你也想做科研吗?”

“做科研”可能需要林知夏那种先天条件——想到这里,江逾白决定趁早放弃。他并没有产生畏难情绪,他只是明白“有舍有得”的道理。爸爸说,成熟的男子汉,也无法事事兼顾。

江逾白经过了慎重的思虑,才简短地告诉林知夏:“不是很想。”

他以为林知夏会劝他三思,劝他热爱科学、投身科研。然而,林知夏的反应出乎他的预料。林知夏小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这才是世界的美妙之处……”

江逾白打断道:“我将来不能和你一起研究科学……”

“你和我不一样,所以你是江逾白,我是林知夏,”林知夏和他对视,更认真地说,“你是独一无二的江逾白。”

没错。

他是独一无二的江逾白。

林知夏只是在阐述事实而已。

江逾白的耳尖微热,可能有一点泛红。他不想让同学们发现。

好在,江逾白冬天的外套都有帽子。他当机立断,单手抓起帽子,盖住自己的头。他坐在靠墙的位置,背影笔直而端正,字迹工整而充满劲力,翟老师从他面前经过,还问了他一句:“江逾白,你在教室里干嘛戴帽子,你好冷啊?我把空调温度再调高一点?”

“不用了,谢谢,”江逾白答道,“我在专注地记笔记。”

寒假长达一个月。除了春节放假三天,周末双休之外,其它时间,竞赛班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参加集训。江逾白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经过一个寒假的集中训练,他在小班教学的竞争中成功脱颖而出,翟老师对江逾白的评价非常高。

训练营结束之后,翟老师为班上每个同学写了一份评语。

翟老师留给江逾白的评语是:江逾白同学,勤奋上进、敏而好学,老师认为你一定能在竞赛中取得好名次。只有一个问题,你下课经常戴着帽子,如果你感冒了,请你及时汇报,学习不是第一位,健康才是第一位。

江逾白能体会到老师的关切和照顾。他心中尴尬、表面淡定地收好了评语和成绩单。

当晚,江逾白照常回到家中。他在卧室收拾书包的时候,叔叔突然闯进他的房间,问他:“小江,你叔叔我去南半球演出的这两个月,你有没有很想叔叔啊?”

江逾白静静地看着他,却说:“没有。”

叔叔做出了西子捧心的动作:“真的吗?叔叔不信。”

江逾白解释道:“我补课补了一个月,很忙。”

去年十二月,叔叔跟随乐团去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南半球正值阳光灿烂的夏季,叔叔的肤色似乎被晒黑了一点,叔叔也不在乎。他甚至摘下了手套,露出一双完美无瑕的手,从骨骼到肌腱都展示了男性力量。而他自称:“澳大利亚的演出,把我累坏了,还是弹钢琴好,你们都不用自己扛琴。对了,小江,我听你爸爸说,你寒假哪儿都没去,疯狂地补课,是吗?你的勤奋,太像我了。你叔叔我十岁的时候,每天疯狂练琴,你爸爸被我的勤奋吓到,特别佩服我的毅力……”

叔叔还没说完,江逾白的爸爸也来了。

江逾白喊了一声:“爸爸。”

叔叔立马扭头,跟着喊道:“大哥。”

爸爸走到江逾白的面前,坐在一把软椅上。他注意到江逾白放在桌上的成绩单。但他从不主动伸手去拿江逾白的东西,他只瞥了一眼,江逾白就把成绩单藏进了书包里。

爸爸笑了,低声问他:“考得不好?”

江逾白迟疑片刻,又把成绩单递给了叔叔。

叔叔打开成绩单,就像一个扩音喇叭,当场播报道:“江逾白,初一(十七)班,寒假集训数学总分,A+,总排名,年级前百分之五。”

“很好,”爸爸说,“考出了你的水平。”

叔叔附和一句:“对,我们家是这个水平。”

爸爸左手搭住了软椅的扶手。他的腕间戴着一块蓝宝石镜面的机械表,显示了当前时间为晚上七点半,爸爸提醒道:“再过一个小时,你得去睡觉了。”

江逾白点头:“嗯。”

爸爸略微俯身,温和地问道:“你没有别的话,要和我说吗?”

叔叔盘腿坐在了地上。地面铺着一层柔软整洁的地毯,叔叔挺直腰杆,也建议道:“小江,你有话要直说。”

江逾白坦诚道:“我想参加省赛,全国联赛,国际奥林匹克竞赛。”

爸爸点了一下头:“很好,志向远大。”

江逾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放开书包,接着声明道:“我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混一个名额,是为了一等奖。团队赛,我的队友很强。个人赛,我不能拖后腿。”

爸爸和他四目相对:“你整个寒假都在学习,几乎没有轻松过,我和你妈妈稍微有些担心,但不打紧,你有坚定的目标,我乐于看到你的进步。”

爸爸朝江逾白伸手,江逾白就和爸爸握了个手——这是父亲鼓励他的一种方式。从小到大,只要他遇到困难,并且向父亲透露了一丝端倪,父亲就会和他握手,并像现在这样鼓励他:“加油,儿子。”

叔叔也把他的手搭了过来。爸爸却说:“你这双手上过保险,几千万美金,还是算了。你别和江逾白握手。”

叔叔非常震惊:“几千万美金对你来说算什么?一个小小的小数字。”

爸爸缓缓地说:“这不是小数字,是一笔大数字。在孩子面前,大人要把钱当钱。江逾白将来去了投资场,更应该注意风险管控。”

江逾白回答:“是的,我赞成爸爸的话。”

叔叔从没和爸爸抬过杠。他很快妥协道:“确实,你们说得对,这是我们家的思考方式,我也赞成。”随后,他就问道:“江逾白,你们的比赛……什么时候开始?”

江逾白如实说:“联赛四月开始。还有另外两个比赛,三月初赛,四月决赛。团队赛是国际比赛,假如我这几次考得不错,我会和同学组队,参加国际赛。”

“哪个同学?”叔叔敏锐地察觉道,“是不是林知夏?”

爸爸一下就捕捉到了重点:“林知夏?”

江逾白还没回答,叔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介绍道:“大哥,我跟你说,江逾白班上有个同学,名叫林知夏。林知夏本来和江逾白一起在实验小学读四年级,后来,他俩去了一趟沈昭华的实验室,都决定要跳级,这就跳到了省立一中的初中竞赛班。大哥,你可能要问,林知夏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她怎么能和我们小江一起跳级呢?难不成她家里也有一群数学和英语家教?”

江逾白打断道:“这没什么好讲的。”

爸爸却说:“我不常有机会了解你的同学,听你叔叔讲一讲也好。”

叔叔从善如流地补充道:“林知夏没有家教。她的技能都是天生天养,她在物理系的实验楼里,把沈昭华的一群博士生唬得一愣一愣的,我也被唬住了。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小的女孩子,那么喜欢物理和数学,还能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她的外语水平也不错 ,她至少会讲德语和英语。大哥,你知道的,我的德语水平蛮不错,我亲自检查了林知夏的德语,林知夏和德国人用德语日常交流应该没问题。江逾白跟我说,林知夏的智商差不多有174……174,大哥,你仔细想,我们小江虽然聪明,但是也比不上智商174的小女孩。小江和智商174的同学做朋友,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叔叔的话具有非常强烈的导向性,爸爸却没被叔叔影响。爸爸听完,立即看向儿子:“江逾白,你想跳级,是因为,你要追随这位同学的脚步?”

江逾白否认道:“不是。”

爸爸没有反驳。爸爸只是看着他,等待他阐述自己的理由。

江逾白在谨慎思考之后才回答:“跳级是我先做的决定。林知夏也同意跳级。我和她……相处得挺不错,朋友关系,我们经常谈论数学问题。”

“谈论”这个词,用得并不准确。

大多数时候,基本都是林知夏单方面地辅导江逾白。而江逾白也逐渐习惯了林知夏的辅导。

江逾白在学校里接受林知夏的点拨,在家里接受老师们的教导,因此,他在数学竞赛方面的进步,可以称得上神速。

“不管怎样,”爸爸下定结论,“听你的语气,你是打算把竞赛这条路走到黑了。要是中途遇到挫折,你随时可以放弃,不用跟智商174的同学作比较。”

江逾白点头应好。

他忽然开始期待三月份的初赛。

爸爸想教他学会放弃,但他会用比赛结果来证明自己。

作者有话要说:我读初中的时候,班上有同学去老师办公室偷试卷,然后被发现了,我记不清他后来怎么样了,只记得老师找来他的家长,他在走廊上被他家长扇耳光,声音非常大……非常震撼灵魂,我们坐在教室里都能听见,多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一幕QAQ

————————

【下集预告:初赛与复赛!加油!林知夏和江逾白!】

——————

截止到下章更新前,本章所有15字以上2分评论发红包,感谢

☆、慎终如始

三月开春, 气温回暖,校园内绿草如茵, 桃李初盛。

对于竞赛班的同学而言, “三月”意味着挑战, 也意味着机遇。

2006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的初赛就在三月中旬举行,考试时长两个小时, 竞争非常激烈, 仅有百分之十的考生能进入复赛。

初赛当天, 江逾白的叔叔亲自开车送侄子去学校。

江逾白还没说什么,他叔叔倒是先紧张了起来:“小江, 你才刚上初一, 你还跳了两级,这种全国级别的考试,你要用平常心去对待, 就算你考得不好, 那也不打紧。你叔叔我第一次面试交响乐团都没成功, 我没有气馁。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小提琴首席的位置。小江,金子总会发光……”

江逾白打断了叔叔的话:“如果我今天没考好,明年我还会参赛。”

叔叔把他的保时捷停在了路边。他握着方向盘,扭头看向江逾白:“好,小江,加油!虽然你的智商没有174,但是, 在叔叔心中,你就是一个小天才。”

江逾白双手握拳:“嗯!”

江逾白朝气蓬勃地走下车,他的叔叔目送侄子离开。

省立一中的校门外,杂声喧闹,人影攒动,林知夏穿过拥挤的人群,跑到了江逾白的身边。她只背了一个小挎包,包里装着准考证、公交卡、电话卡、还有一支钢笔。

她打开小包的拉链,掏出准考证,江逾白立刻问她:“你没带文具盒吗?”

林知夏却说:“没关系,我不需要文具盒。”

江逾白提醒道:“至少应该有一套圆规和尺子。”

江逾白非常看重全国联赛。他做了充分的准备,还带了两套文具,果然派上了用场。他放下书包,找到那两套文具,并把装备最齐全的那一套送给了林知夏。

林知夏没有推辞。她迈出一步路,才说:“江逾白,你真好。”声调比平常轻一些,不像是特意说给他听,倒像是在自言自语。

“这没什么,”江逾白淡定地回应,“小事一桩,不用谢我。”

林知夏原地一蹦:“以前我还觉得,你嘴上说的,和你心里想的不一样,现在我有了新的看法。江逾白,你对朋友非常好,不求回报,甚至连‘谢谢’都不强求。”

她伸出手,指向远方,轻声赞叹:“江逾白像是天空中的钻石,明亮又璀璨,我一睁眼就能看到。”

林知夏一个简单的比喻句,就让江逾白定格在原地。他只是随便送了一套文具,为什么又得到了如此崇高的评价?

江逾白几乎完全忘记,林知夏是他的竞争对手。

“打败林知夏”原本是江逾白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曾经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但他不得不承认,他被林知夏激发的竞争意识正在日复一日地悄悄流逝。

江逾白沉浸于自我剖析,忽然有一个人拍了他的肩膀。他往旁边一看,见到一脸肃穆的段启言。段启言单肩挎着书包,边走边问:“林知夏,江逾白,你们能考个一等奖吗?”

今年寒假的“撬锁风波”结束之后,段启言再也没挑衅过同班同学。他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因为他发现,自从升入初中以来,他就不再是第一战神,简直成了第一衰神。

省立一中的“第一战神”,应当是所向披靡的林知夏。

林知夏笃定地说:“初中联赛不算难,我会得到一等奖的。”

江逾白和段启言的心中都没有丝毫波澜。

“对你来说,初中联赛很简单吧。”段启言试探道。

林知夏谦虚地回答:“还行。”

段启言又问:“喂,你们每天晚上学到几点睡觉啊?”

林知夏诚实地说:“九点以前。”

江逾白的回答更精确:“八点半。”

段启言的呼吸一滞。他总是坚持到夜里十点半,才会上床睡觉,他以为自己算是有点偷懒了,没想到林知夏和江逾白比他睡得还早。

他听说,十八班的金百慧每天晚上都熬到午夜才睡。

林知夏像个混子一样学习,就能稳居年级第一。如果她像金百慧一样用功,她能变得多强?

为了激发林知夏的潜力,段启言提起了省立一中高中部的一位学长。那位学长初一获得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初一暑假自学了高中课程,初二就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后来,学长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并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是省立一中迄今为止培养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段启言详细介绍完那位学长,又问起林知夏:“喂,林班长,你和学长的差距有多大?”

林知夏尚未开口,江逾白斩钉截铁地说:“林知夏和学长是不同的人。他们之间的比较,没有意义。”

江逾白的这番话,说到了林知夏的心坎上。她绕着江逾白转了一个圈:“江逾白,我也想参加国际竞赛,我还想和你组队参加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那种比赛,好像挺有意思的,每个国家都会派出代表队,我听说美国、韩国、俄罗斯的选手都很强,我们可以试着打败他们!”

江逾白和段启言都听说过“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江逾白陷入沉默,段启言直接表态:“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我高攀不起……”

话中一顿,段启言又朗声说:“林班长,你等我两年,这两年里,我要找回第一战神的状态。我和你强强联手,拿下国际冠军,让我们的名字被印在省立一中档案馆的校友录上。”

坦白地说,林知夏不想和段启言组队。

江逾白入学考试排名全班第九。刚开学的那段时间,段启言偶尔会来奚落江逾白,林知夏对此记忆犹新。而她作为初一(十七)班的班长,也不能当着段启言的面,打消他的学习积极性,她干脆含糊地说:“段启言,你先考个联赛一等奖吧。”

江逾白抬起左手,拦在林知夏的面前:“我会考出一等奖。”

林知夏为他鼓掌:“当然!江逾白当然会考一等奖!”

段启言注意到林知夏对他的态度,和对江逾白的态度截然不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初一下学期开学以来,段启言频繁向林知夏示好,林知夏一般都是客气疏离地回应他。

在初一(十七)班,林知夏是万年不变的全班第一,而江逾白和沈负暄会轮流坐上“全班第二”的交椅。段启言常年位居班级第四,或者第五,排在他前面的几位同学都不和他做同桌。

段启言在脑海中挑选下一任同桌时,沈负暄的声音从他们背后传来。

沈负暄高喊一声:“初赛,我来了!”他疾驰的身姿像一阵风,越过了林知夏和江逾白。

林知夏跟着沈负暄,向前跑了起来:“冲呀!冲呀!”

段启言一看他们的阵仗,自然不甘落后。他发足狂奔,鞋底擦地,撞出“哒哒哒”的巨响。他跑出好远一段距离,沈负暄还在大声嘲笑他:“哈哈哈哈,你们看段启言,他天生适合狂奔。”

江逾白评价道:“我有时候,不太相信他比我大两岁。”

林知夏笑声欢快:“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也不信。”

数学联赛的初赛就在一片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场。

江逾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他要把初赛的一试和二试题目全部做出来。等他升入高中,他还要和林知夏一起参加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然后,他和林知夏的名字会被印在省立一中的校史档案馆内。

于是,联赛试卷不再是一份单纯的试卷,更是未来道路上的一块试金石。

江逾白极为专注,下笔如有神。

他的解题思路畅通无阻,笔尖发出连续不断的“沙沙”声。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十分钟,他已经写完了最后一道大题。他没有提前交卷。他仔细检查选择和填空,并在心中验算了一遍。

这一次初赛,他和林知夏不在一个考场。

当他抬起头,视线扫过窗外,他忽然看见了林知夏的身影。她背对着他的教室,站在栏杆边上,仰头望着白云飘荡的浅蓝色天空。

江逾白记起林知夏今天早晨对他说过的话。她说,江逾白像是天空中的钻石,明亮又璀璨,我一睁眼就能看到。

*

数学联赛的初赛结果在三月底发布,林知夏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复试资格。在他们初一(十七)班,除了林知夏以外,还有另外七位同学能参加复赛,江逾白就是那七分之一。

翟老师再次现身,担任他们的主教练。

翟老师把初一年级十七班和十八班的好苗子全部聚在一起,每天带着他们做一些数学特训。

林知夏在寒假集训时,还没有展现她的全部实力。而在四月份的特训中,只要翟老师点了她的名字,她就会毫不掩饰地飞快答题。她和初一年级的其他学生明显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翟老师察觉她的天赋异禀,连忙找来高中联赛的题目。

那是开春以来最好的一个晴天,阳光明媚,天空如洗,还能听见隔壁班的读书声。

翟老师站在一间教室的讲台上,握着一把直尺,指向黑板上的一道题:“这是2001年的高中数学联赛的第十五题,涉及一点电阻的常识。你们的物理老师,有没有跟你们讲过电阻?”

金百慧举手:“我学过电阻!”

翟老师微微颔首。他对金百慧的印象很不错,十八班的金百慧非常刻苦认真。无论给她布置多么困难的任务,她都能按时按量地完成。

金百慧还用记号笔在数学作业本的第一页写了一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翟老师欣赏她的学习态度。

也许,金百慧和林知夏存在天资上的差异,但她能依靠自身的勤奋去弥补那一份不足。

翟老师充满期待地建议道:“你们大家都试试看,把这道题写一下……”

他话音刚落,林知夏就告诉他:“翟老师,我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