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当真糊涂!那裴家如何肯为皇上再度卖命!若是到时候,他们与萧国联手,把我大魏的军队吃掉,直逼都城,又该如何是好?皇上只想着裴家忠君爱国的前事,却忘了他们与萧国暗中来往的前事吗?若是皇上不记得,那臣妾不介意再提醒一遍。”

皇帝从龙案后站起,负手踱步,来到皇后面前,缓缓抬起双眼,对上皇后的,皇帝沉声说道:

“这些事情,朕心里明镜似的。还需要皇后提醒吗?你以为,就凭抚远侯他们那几封蹩脚的通敌信函,就足以定下了裴家的罪?这么多年来,朕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不管抚远侯如今是否成了岭南的土皇帝,朕都希望皇后能够清醒一些,仔细想想,你身为大魏的皇后,应该站在哪一边。这些事情,难道还用朕一字一句的再提醒皇后吗?”

皇后惊愕,说不出话来。皇帝给了她很深的震撼。皇后不服,既然当初皇帝选择了她们袁家,那如今就不该再转回裴家那儿。一个淑妃回宫,皇后还勉强能忍受,若是再加整个裴家,那皇后可就不能再有半点的容忍之心了。

“你不用这种表情看着朕,朕还没老糊涂呢。你在后宫里做的那些小动作,朕全都看在眼里。淑妃回宫这一年里,你明里暗里的对她下了几次手,朕都知道,没有戳破你,是顾全你皇后的面子。但如今,淑妃已然替朕再添一位皇子,她的心在朕的身上,一如裴家的心,也在朕的身上,朕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再说了,就算裴家回京,对你们袁家并没有什么影响,抚远侯可以继续在岭南当他的土皇帝,练他的袁家军,只要不做出令朕和朝廷蒙羞的事情,朕对抚远侯还是很宽容的。”

皇后咬着牙关,流下了两行热泪:

“皇上,家兄在岭南镇守边关,日夜不敢懈怠,到底是哪个馋臣诬告家兄,说他是岭南土皇帝,皇上居然就信了吗?这话幸好实在臣妾面前说的,若是传到家兄耳中,只怕家兄就要心寒了。”

皇后哭了,皇帝才略微有点恻隐之心,伸手替皇后擦掉了泪痕,轻柔说道:

“朕的皇后。到底要朕说几回你才能明白。不要成天胡思乱想了,朝廷的局势和你这个妇道人家没有任何关系。袁家是你的娘家,却也是朕的臣子,近年来确实有参本参奏抚远侯,朕将一切都看在眼里,若非知道抚远侯还算忠心,朕断不会不闻不问,先前那些话,就是那么一说,裴家已非当年的裴家,纵然回京,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鼎盛,皇后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呢?你是朕的结发妻子,难道还不相信朕的为人?”

皇后在心里冷笑,就是相信皇帝的为人,所以才会这样迫不及待的站出来,皇帝生性多疑,谁与他走的近,谁威势大了,他心里都会埋下疑心的种子,随着那些旁枝末节的壮大,他心里怀疑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当年裴家,就是毁在皇帝心中那颗怀疑的种子身上,如今袁家势大起来,皇帝又故态复萌,对袁家开始怀疑。

但这些话,皇后都不能在皇上面前说出来。因为不可否认,当初袁家就是利用了皇帝这个性格,才把那百年将门府邸给扳倒了。如今十年过去了,袁家渐渐在起步,只需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声望就能与当初的裴家相比拟,可惜十年来,岭南未曾发生大战,只有一些丝丝缕缕的小战,根本不足以显示袁家军的军威,因此军中声望始终上不去。

这其实很好理解,当初袁家为了怕皇帝迁怒,便主动离开了京城,生怕在京城扎根以后,被皇帝很快拔掉,然而他们转撤岭南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军中的功绩虽然都是在战场上达成,但是声望却得来自京畿。

皇后一点都不想让裴家回来,一来为了袁家,二来为了自己。袁家不需要裴家这样的对手,而皇后更加不需要淑妃。

看来裴家的事情,她得早些传信去岭南让兄长知晓了。

第142章

又过了一个月以后, 西北的战事便现出了趋势,三天一个喜讯,五天一个捷报,文武百官每天上朝都是乐呵呵的。

皇帝心里是五味陈杂,这日下了朝, 而是在御花园里踱步, 想来想去, 皇帝还是决定去淑妃那里坐坐, 因是临时起意,所以并没有事先令人通传,皇帝到了淑妃的宫殿,一个小太监迎上前, 告知皇帝说定王今儿一大早就过来了。

皇帝一愣, 然后便对所有人比了个噤声的手势, 悄悄的到了花厅外,回廊上的椅子上坐下,这里是淑妃专门摆设了晒太阳的地方, 从侧面过来,不会惊扰到厅里的人,自然也能将厅里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

魏尧抱着小皇子, 在厅里踱步,淑妃笑眯眯的看着他,说道:“你生下来的时候,可没有他个头大, 小猫儿似的,眉眼却是很像。”

魏尧抱着这个让他哭笑不得的弟弟:“这都二十几年了,母妃还记得我那时是什么样儿吗?”

“当然记得。你是我生的,就算再过几十年,我也记得你刚出生的样子,那时候皇上抱着你,笑的眉眼都开了花,还非要说你生的与他很像,其实谁看不出来,你的眉眼像我。”

淑妃的话让魏尧笑了起来,也让回廊上坐着的皇帝陷入了回忆,是啊,当初淑妃产子,他是何等高兴,一晃都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他何曾好好的对他们好过呢。

“父皇这些天是不是没来瞧母妃?”魏尧将孩子交给了奶娘,扶着淑妃坐下问道。

淑妃点头,叹了口气:“是啊,西北边关吃紧,战事胶着,你父皇心系天下,自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了,不来我这里也没什么,我一个人照顾个孩子还照顾不来嘛。”淑妃极其明事理。

魏尧坐下后,短暂的平静,然后才对淑妃说道:

“母妃,父皇有没有与你说裴家的事情?”

淑妃从软下去的身子又坐直了起来:“裴家?裴家何事?皇上只与我说,西北边关之事,不会祸及西北奴营,裴家上下该当安然吧。”

皇帝在外面也把心宁静下来,眼睛危险的眯起,他也很想知道,定王会怎么跟淑妃说裴家的事情,看来今天还真是来对了。

魏尧毫无所觉,只开口道:

“前些日子,西北来了战报,说是裴家身处的奴营成了萧国的战区俘虏,不过外祖父带着几位舅舅,领着二千奴隶将萧国营地搅了个天翻地覆,还杀了几个领头的将领。”

淑妃吃惊:“还有此事。那,那你外祖他们可有受伤?怎么会这样,皇上还答应我,只要我将小皇子平安生下来,他便大赦裴家,让他们回京,不求高官厚禄,只求寻常门庭,安然度日,可,可怎么会又卷入了萧国的战事呢。这,这可如何是好?”

说着说着,淑妃就哭了出来,皇帝在外面为之动容,他之前确实这么与淑妃说过。

魏尧上前安慰:“母妃莫哭,他们没事。裴家儿郎,生就忠肝义胆,宁死绝不做敌国俘虏,他们杀出了重围,应该是没事的。”

淑妃这才止了眼泪:“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我真是怕了萧国,当初裴家就是因为一个萧国,被小人诬告成叛国之人,裴家因此被流放西北苦寒之地,至今不能回京,若他们再出点什么事的话,我就真的一点念想都没有了。”

短暂的沉默,魏尧再次发问:

“母妃,当年父皇流放裴家,您可曾怨过父皇?”

淑妃没有犹豫便摇头:“我不怨你父皇,他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身为一国之君,对乱臣贼子自然是要严惩的,我只是恨那些诬告裴家的小人,若非他们有心冤枉,我裴家也不会受这么多年的苦。”

“王爷,你能否再派人去西北打听打听,我真是放心不下裴家,你外祖父今年都六十岁了,我不敢说一定能让他回京安享晚年,但至少,得有些照应吧,你托人去西北,我给他们准备点衣服银子,你一道让人捎过去。”

淑妃的声音在颤抖,情绪十分哀怨,听得在屋外的皇帝都不禁红了眼眶。

淑妃当年是那样傲气冷艳的女人,这么多年来,时光将她的傲气磨平,也就这点要求了。

当年裴家盛世之时,淑妃别说是给边关的人送点东西了,只要一开口,多的人是人告诉她想知道的事情,替她去办想办的事情,可如今,她深锁后宫之内,能够求助的,也就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儿子,又被他的父亲冷落多年,手里没有权利,背后亦没有办事的能力,朝中没有人告诉他西北的战况如何,他也无从得知。

裴家如今正在帮陈亮和杨硕与萧国打仗,并且捷报连连,但这些捷报只是送到了皇帝的案头和兵部手中,他没有人脉,所以没人告诉他。

这对母子同样是皇妃,同样是皇子,却过得这般低调,饶是如此,居然还有人成天的想要诬陷他们,若非今天凑巧他想来淑妃宫里坐坐,若非魏尧今日凑巧入宫瞧淑妃,他又岂能在外面听到他们说的这些真心话。

一直以为淑妃和定王因为裴家的事情,对他多少有些怨言,但今日听他们私下说话,皇帝感到十分意外,他们不仅不恨他,反而还在心里替他开脱,当年裴家的事情,确实算是诬告,证据若是想要深究的话,根本站不住脚,可皇帝他偏偏不想深究,直接就下令把裴家定了罪。

没想到他们不怪他!

还有裴家。最让皇帝意外的就是裴家,十年的冤狱,十年的苦楚,并没有将他们那一身忠君傲骨磨平,十年如一日的铁骨铮铮,纵然深受冤屈,亦不会怨天尤人,在国家有难,皇帝危难之际,还肯尽心尽力,为国出力,这样的人家,若是再继续打压,那他这个皇帝未免也太没有心肝了。

而遇到事情,皇帝也会推己及彼,如果当年被冤枉的不是裴家,而是其他人家,又有谁能像裴家一样,做到这等地步呢。

听到这里,基本上皇帝想听的都已经听到了,接下来都是母子间家常的话。

皇帝如来时那般,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淑妃的院子,并让大总管亲自嘱咐淑妃宫里的人不许将今日皇帝听墙脚的事情告诉淑妃知道。

从淑妃宫里出来之后,一直困扰在皇帝心里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他先前就在犹豫,裴家在西北战事中,居功至伟,到底该不该履行承诺,将他们迎回京城封赏,因为之前皇帝担心,裴家回京是祸患,怕他们不肯原谅,心存怨愤,可是裴家用行动告诉了皇帝,他们一如既往忠君爱国,淑妃和定王无意间也透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管旁人说什么,做什么,总归比不过自己亲耳听见,亲眼瞧见的,淑妃定王心态平和,善解人意,裴家又毫无芥蒂,为国征战,那皇帝还有什么理由不将他们迎回京城呢?

若是不迎的话,给文武百官怎么看?

当年裴家的事情,朝中本就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只是一直没有发出来,每回边关战事战败,朝中就有人怀念裴家在时,军队的强悍,说也奇怪,这十年来,朝中大臣小臣换了一拨又一拨,可是在打仗的将领里,却没有出现过什么特别拔尖的人才,皇帝每每也会反省,会不会就是因为当年他对裴家那等态度,寒了一众武将的心,觉得他这个皇帝重文轻武,所以,人们渐渐的偏向了文臣,读书写字比打仗斗武容易出头,就是因为这个观念,所以才遏制了武将的发展。

这回裴家又立下汗马功劳,如果皇帝不管不顾,不闻不问的话,那说不定将来就更加没有人愿意做保家卫国的武将了。

所以裴家的功劳不能埋没,得赏,得好好的赏。连同那十年,让他们受的苦都要一并的赏回来。

做好了这个决定以后,皇帝只觉得周身轻松,仿佛背了十年的债马上就要还清了。

淑妃宫里,魏尧与淑妃对面而坐,目光交流,口中虽说着家常的话,然而魏尧的目光却始终盯着外面,淑妃自然也知道外面的情况,两人配合着说话,等到外面声息全无之后,魏尧才缓缓站起身,走到了门边,看着廊下已然空空如也的椅子,唇角露出一抹不着痕迹的笑,回首与淑妃对视,母子俩的神情如出一辙。

又过了一个多月,边关终于迎来了最大的捷报,萧国的那些游击军队,被打的溃不成军,萧国主帅萧云呼,在一鼓作气攻下高句国之后,仍野心不死,转而攻击大魏边境,被我大魏雄狮,赶出了大魏,并且我方的临时副帅勇猛无敌,于乱军中,取地方主帅首级,萧国主帅萧云呼首级被取,萧国大军不战自败。

皇帝收到捷报以后,便当朝下旨,封赏三军,并大赦裴家满门,言其将功补过,特大赦,随三军回京接受封赏。

皇帝此言一出,令朝野震惊,那个消失了十年,被皇帝贬至边关的裴家居然真的要回京了,满朝文武,喜忧参半,喜的是大魏朝再添几员猛将,忧的是经历十年苦寒流放,裴家还是当年那个忠肝义胆的裴家吗?

第143章

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起来, 但是天气再热,也热不过最近朝中发生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安乐驸马一跃从礼部的官吏成了吏部尚书,这吏部是六部之首,任职官员无一不是在朝野颇有建树之人,就连前吏部尚书褚闻杰也是在朝中熬了好多年资历才做到吏部尚书的, 可这位驸马爷凭着公主的裙带关系, 一下子就越过了一切勤恳的官员, 做到了这个高位, 朝野中自然议论声一片,反对之声居多。

但不管再怎么反对,谁又能制止皇帝老子偏爱自己的女婿呢,对于这样一匹轻轻松松杀出来的黑马, 众臣心中暗自祈祷, 希望这位新上任的, 年纪很轻的尚书大人,是一个真正有才干之人,可以对得起他神童的名号。

而第二件引起朝臣们热议的事情就是裴家终于要从边关回到京城了。比起第一件事带给人们的不满, 第二件事倒是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大魏朝已经好长时间都没有这么痛快的打过一场胜仗了,而这一切,全都归功于当年被赶出京城的裴家, 这一次裴家能华丽打个翻身仗,确实不容易,但正因为不容易,所以特别令人敬佩。

大部分的官员都自告奋勇的跟着皇帝来到城门前, 等待着英雄们凯旋而归的时辰。

云招福就和魏尧一同去了城门,今日是西北征战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日子,礼部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布置,就为了这日皇帝要亲自到城门迎接将领们。

云招福和魏尧自然是在最前方站着了,正午的太阳有些晃眼,云招福眯起了眼睛,魏尧转过来瞧见了,便抬起手,将自己的袖子挡在云招福的头上,为她遮阳。

此时的魏尧与几个月前相比,身份上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几个月前,淑妃回宫,魏尧初初受到皇帝的重用,但那时在大多数人心里,并不觉得有什么,毕竟魏尧的身份与太子,晋王和宁王相比,在背景上自然差了十万八千里,包括回宫的淑妃,多数人也未曾真的看好她,将她归入了以色侍君的一类妃子里,而魏尧作为淑妃的儿子,更加不会受人敬重。

可现在不同了,当年那个横扫千军的裴家就要回来了。他们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堂堂正正让皇帝亲自迎到城门口的回归了,举朝瞩目。

所以,人群里现在关注度最高的,可能并不是站在队伍最前列的皇帝陛下,而是这位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身份就连着八级跳的定王殿下,关注的人多了,连带他的行为也被更多的人看在眼中。

定王殿下对定王妃的宠爱那是无微不至的,以前觉得定王妃倒霉的人,此刻也不得不承认定王妃确实是个幸运的人,不说其他的,就定王现在这样翻了几番的身家,就有无数的人后悔的打自己嘴巴,当初为什么没有抓住定王这支潜力股。

谁能想到,裴家还能再回来呢。

裴家要回来的事情,魏尧早几天就告诉云招福了,言语间没有赘言,但云招福还能感觉的出来,魏尧情绪里的激动,这种逆袭的事情,无论搁在什么地方,那都是痛快的,令人激动的。

这件事与魏尧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不是他一手促成,云招福并不想知道,她只需跟在魏尧身旁,全心全意的相信他,支持他就好。

魏尧察觉云招福在看他,问道:“是不是挡着你的风了?”

云招福忍不住笑了出来,魏尧又将腰间的扇子拿出来,展开后,旁若无人的替云招福扇风。

这些体贴的动作看在好些个女眷眼里都觉得很是刺目,薛碧霄和吴欣常更是心里不是滋味,当初她们可是相当嫌弃定王的,觉得云招福嫁给定王,这辈子也就只能在定王府那一亩三分地里逞威风,可是现在…谁不是暗自咬碎了银牙。

远处的号角吹响了,城门上的号角也跟着呼应,众人往官道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一条蜿蜒的细龙队伍正往城门行经。

皇帝命人取了千里眼看了一会儿,才将千里眼收起,转身往城门下走去,众人追随其后。

城门大开,长角吹响,鼓声四起,在人心震撼中,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及众皇子皇媳迎出城门外,自古以来,皇帝亲迎战将的事情并不少见,这是立下战马功劳的将军们才得以享受的待遇,曾经皇帝也在城门外迎过裴家,不过那时候,迎的是裴家军,这回迎的是裴家众人与众将士。

陈亮和杨硕两位将军走在队伍最前方,看见城墙上满是王旗,便带领众马上将军翻身下了马,走着来到皇帝面前单膝跪下行军礼,皇帝抬手让他们起身,目光边往他们身后看去,只见几张熟悉的,却饱经风霜的脸,裴震庭是个威武之人,身量颇高,西北的苦寒并未令他身体消瘦,反而十分壮硕,但头发却已现花白,周身满是来自边关的风尘仆仆,他身后跟着十多个与他差不多样子,穿着边关百姓的短打,皮肤黝黑,雄健有力。

裴家一行十多人上前整齐划一的跟在裴震庭身后,单膝对皇帝跪下参拜。

皇帝看着这位裴家最是威严的元帅,此时经历风霜之后,与那些百姓并无二致,心中愧疚更深,亲自倾身向前,将裴震庭扶起,握着裴震庭的手,红了眼眶:

“爱卿归来,朕心甚慰。这么多年,爱卿们受苦啦。”

裴震庭面上一悲,确实露齿一笑:“皇上,这点苦对裴家儿郎来说不算什么。”

裴家是铁血的战士,是屹立不倒的坚石,十年的风霜不足以摧垮这些顽强的灵魂。

皇帝感慨裴家家风的同时,后退一步,以帝王之尊,对着裴震庭鞠躬而下:

“朕以天子之名,迎裴公回京,西北战事,多亏裴公出手,才不至于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裴公真乃我大魏之真英雄也。”

皇帝鞠躬了,后面的文武百官,皇子皇媳们也自然得跟着弯腰了,一时间,城门外就听百官山呼:

“恭迎裴公得胜归来。”

裴震庭再次面对这样的场景,表现出了一丝丝的慌乱,赶忙再次跪地不起,不敢受皇帝和文武百官此等大礼。

君臣腻歪了半天以后,裴震庭的目光才落到了魏尧身上,魏尧拉着云招福上前,裴震庭激动的对魏尧伸出了手,魏尧握过去,喊了一声:“外祖父安康。”

裴震庭酸了鼻子,连连点头,往旁边的云招福看去,云招福嘴甜,笑吟吟的学着魏尧的样子,对裴震庭行礼问好:“外祖父好,我叫云招福,是王爷的妻,我爹叫云公良,就是站在那儿的那个,外祖父安康。”

云招福一开口,就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的差不多了,连云公良都莫名其妙的给她点了个名,上前与裴震庭拱手作揖,裴震庭看着魏尧,魏尧抿唇笑的样子,让裴震庭明白了一切,失笑对云招福道:

“你瞧瞧我这老头子,身上也没什么好的见面礼,倒让你见笑了。”

云招福往魏尧看了一眼,见他嘴角噙着笑,于是她胆子也大了起来,对裴震庭不客气道:“没事儿没事儿,外祖父什么时候有了,再给我也成啊。”

裴震庭一愣,魏尧无奈,云公良忍不住掩面,只有皇帝发出了几声爽朗的笑声:“哈哈哈,裴公还不知道这小妮子的厉害,凭着一张嘴,就把定王给治的服服帖帖。”

周围沉闷的气氛,因为云招福的这个笑话而变得轻松起来,众臣也跟着笑了。

云招福却有点不好意思,嘟着嘴不跟这些人玩儿,乖乖躲到魏尧身旁去了,两人悄悄在衣袖里握了手,魏尧的指尖在云招福的掌心里滑动两下,把云招福逗得痒呼呼的,想挣开他却怎么也挣不开。

裴震庭瞧着他们小两口的样子,由衷的笑了起来。

皇帝亲自拉了裴震庭的手,往他们身后又望了一眼,问道:

“不知夫人们何时回来?朕已让皇后在宫中备下酒宴。”

裴震庭他们骑着马,自然走的快些,而裴家的女眷们就只能坐马车,肯定是要慢些的,皇帝觉得还是得问一问,看看时间决定要不要等。

可谁料皇帝提起裴家的夫人时,裴震庭的手微微一动,惊愕的看着皇帝,久久未曾言语,神情略显肃穆,皇帝瞧着如此,不知是何缘故,长子裴知鹏上前对皇帝小声说道:

“皇上难道不知,我裴家女眷在流放西北后的第一年,就相继染病…离世了。”

皇帝呆呆的看着裴知鹏,惊愕的表情看着不像是作假,裴知鹏与裴震庭交换了个目光,才上前又问:“皇上真的不知吗?”

皇帝摇头:“这…当然不知。朕,朕从未听过这个消息。是,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如何也没有人上报朝廷知晓呢。”

裴家女眷曾经都是身有诰命之人,她们一一亡故,按照道理说,该是要上报朝廷的,可皇帝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印象。

裴震庭音色沉重:“皇上,当初裴家去了西北,女眷们不适应边关苦寒,相继病倒,当时押送我们出京的是杜抻杜将军,他应该知晓的,竟是从未上过过朝廷吗?”

裴家还不知道杜抻将军也已经步上了他们的后尘,举家流放岭南了。皇帝此刻就算想问,也找不到对应的人问了。

第144章 (改人名)

裴家说的这个消息, 别说吓了皇帝一跳,就连云招福也很震惊。

裴家的女眷全都染病离世了?这,这么怎么听起来那么扯呢。可这些人也不可能拿这种事情开玩笑啊。

魏尧走到皇帝面前,皇帝看着他惊愕的表情,便知他也不知晓, 当年裴家流放西北, 皇帝命杜抻看押而去, 杜抻回来复命时, 只提了裴家养死士的事情,皇帝震怒,派兵将裴家的死士除去了成百上千人,却是从未听说过裴家女眷全都染病离世的消息。

若是皇帝早知道的话, 也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提起啊。

看来杜抻当年是有意隐瞒这个消息了。定是怕这个消息传来京城, 会让皇帝对裴家心软, 继而从轻发落。

裴震庭见皇帝神情震怒,也猜到是怎么回事,出言对皇帝安慰:

“这件事已然过去多年, 她们的牌位亦受帝昭回京了,随我次子唯一的骨血一起在队伍后方。”

皇帝此时还能说什么,当年流放裴家, 竟然还出了这等惨剧,可见这么多年来,他对裴家是真放心了,当年的裴家军重新整合编制入各营地, 裴家死士尽数斩杀,如今十年过去了,只留他们这一门十几人,正如雄鹰被折断了翅膀,老虎拔掉了獠牙,纵然凶猛,却已不再是皇帝的心头刺,眼中钉。

裴家的女眷都死了,也不会影响大局。

皇帝脸上故作哀泣,让裴震庭很是伤感,君臣牵着手,在百官见证之下,往城内去。

魏尧拉着云招福往前走,云招福在他身后盯着魏尧的侧脸,似乎想从他的脸上看出一些个什么端倪,魏尧从未与她说过裴家在西北的事情,她不想戳他的痛处,也始终没有细问,可是,裴家女眷全都丧命西北,这么大的事情,魏尧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

云招福想起那日杜家被流放出城,她与魏尧坐在二楼上看着那些杜家的女眷,谈及那些女眷去了边关以后的遭遇,魏尧破天荒的流下了两行清泪,当时云招福不是很理解,以为魏尧只是心软,但是现在想想,应该不是心软这么简单。

同样是流放,杜家女眷流放岭南将要遭遇的事情,可能裴家的女眷在流放西北时就已经遭遇过了,所以魏尧才会感同身受,谈及杜家流放的女眷时才那副表情。

似乎感觉到身后的目光,魏尧回过头,与云招福对上一眼,云招福在衣袖中捏了捏魏尧的手,他手心有些潮湿,云招福知道他此刻心里定不好受,紧紧的握了握,想把自己的安慰传达给魏尧知道,魏尧微微勾起唇瓣,回了云招福一捏,两人不动声色,跟着大部队回去王城。

皇后确实已经在宣和殿里安排了接风酒宴,裴震庭等十年后再入宫廷,感慨良多,坐下之后,个个姿态拘谨。

淑妃从后妃群中站起,缓缓走到裴震庭面前,提着裙摆,不顾身份,对裴震庭跪下来,磕了三个头,裴震庭眼眶通红,将淑妃裴氏扶起,父女俩两两相望,淑妃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

云招福和魏尧上前,扶住了摇摇欲坠的裴氏,云招福怕裴氏情绪崩溃,席上失态,便开口说道:“母妃,您什么时候把小殿下抱出来给外祖瞧瞧,外祖还没瞧见过这么小的外孙呢。”

提起小殿下,淑妃的情绪确实稍微稳定了一些,吸了吸泛红的鼻子,抿唇转身,让奶娘将孩子抱了过来,送到裴震庭的手里,孩子已经快四个月大了,生的虎头虎脑,结结实实的,两只眼睛瞪着霍震霆,圆溜溜的,特别可爱,云招福上前对盯着孩子出神的裴震庭说道:

“外祖父可得小心,我的这个小叔子可调皮了,总爱在看人的时候…”

正说着话,裴震庭就觉得自己的手上似乎湿了,还没等云招福说完全部的话,他的指缝里就明显有水滴下的感觉。

这位小殿下被云招福给说中了,说尿就尿,一点都不给人面子。淑妃见状,哎哟了一声,赶忙唤来奶娘,将孩子给抱了下去,又拿着帕子亲自过来给裴震庭擦拭手和身上,宫婢就近送了水来给裴震庭净手,淑妃还担心的问了句:

“要不要去换身衣裳?”

裴震庭却毫不介意:“童子尿,有什么好换的,不碍事。”

原本的认亲感触戏码,被小叔子的一泡尿给搅乱的无影无踪,云招福上前递给了裴震庭一块帕子,笑着说道:“我说的没错吧,小叔子盯着什么人瞧的时候,就是他要办坏事的时候,百试百灵,我都在他身上吃了好几回的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