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岁的年纪,本该风华正茂,连外头那些大臣,随便拎出一个来,岁数也比躺在病床上的皇帝大,可他却因纵情声色,沉溺过度,甚至服食虎狼之药,导致身体亏损,最终一病不起。

外臣提起这位皇帝的私生活,都要叹息唏嘘几声,伴随着不赞同甚至暗含嘲笑的眼光,但朱翊钧却并不以为羞耻,他认为以皇帝来说,他的父亲已经算称职了,虚心纳谏,从不因言降罪,对于底下的人,也都是无条件信任,因此才有了与嘉靖朝截然不同的平和气象,虽然父亲未必有先帝的一半聪明,可因此却也给了臣下最大的发挥空间。

这样的皇帝,难道不是臣子们梦寐以求的吗?

朱翊钧暗自冷笑一声,只不过有许多人,总喜欢以明君的标准来衡量一个皇帝,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标准,就不是明主,却也不想想,难道他们自己就能做到清白无垢?

隆庆帝的眼皮微微颤动,良久,缓缓睁开眼睛,他的眼窝周围肿了一圈,连这样一个动作也做得很困难,鼻息不自觉粗重了一些,惊动走神的朱翊钧。

“父皇!”他忙凑过来,低声道:“可要喊太医?”

隆庆帝轻轻摇头,张了张嘴,示意要喝水。

幸好旁边还放着一碗参汤,是宫女刚刚送进来的,朱翊钧忙端起碗,一手拿着汤匙,一点点喂他,他平日里很少服侍人,难免笨手笨脚,但却极认真。

一碗参汤下肚,隆庆帝的脸色好了一些,也有了说话的力气。

“也该是到交代事情的时候了。”

朱翊钧没想到他醒过来第一句话竟是这样的,愣了一下,喉咙堵得发慌。

没等他说话,隆庆帝又道:“上回还问你婚事来着,本想趁着朕还在的时候顺便替你办了,现在却不能够了……”

“父皇,”朱翊钧打断他,“您龙体康健,就是儿臣最大的指望!”

隆庆帝呵呵一笑,也不知是不是那碗参汤起了作用,他的精神看起来与先前的颓靡判若两人,脸色甚至有了一点红润。

“你不小了,父皇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已经娶了王妃。”隆庆帝自顾说道:“你的两位母妃,贵妃就罢了,她是你的生身母亲,你定然不会亏待,皇后虽然无子,可对你也是万分疼爱,所以你以后也要善待她们。”

“是。”朱翊钧应道,面容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已依稀可见沉稳,神情不肖其父,倒有几分其祖的影子。

隆庆帝见状,又是欣慰,又是叹息。

在他心里,一直有块很深的心病。

隆庆帝不是长子,更不是嫡子,他能得到皇位,完全应了那句话,天上掉馅饼。他少年丧母,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眷顾,那位聪明至极却把精力都花在修仙和与大臣斗法上的先帝,到死也没对他说过一句赞许或鼓励的话,所以他对自己父亲,是有恨的。

可恨归恨,隆庆帝很有自知之明,论资质,他远远不如其父,眼下这个儿子,却是像极了年轻时的嘉靖。

“你和你祖父一般聪明,可不能学你祖父那样,要做个好皇帝。”隆庆帝没什么文采,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很直白。

“父皇放心。”朱翊钧擦干眼泪,道:“儿臣年纪尚幼,不知大事有谁可托付?”

隆庆帝不假思索:“高拱高师傅。他是朕的老师,可以说是看着朕一步步走过来的,也没有人比朕更了解他,有他在,诸事无忧矣。”

这位父皇对高阁老的信任还真是非同一般,朱翊钧暗自苦笑,又道:“但儿臣担心,高阁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势必得罪不少人,届时不好收拾。”

他学习政务,旁听会议的日子不是白过的,内阁的几股势力,底下的暗潮汹涌,纵然没人告诉过他,朱翊钧也看出七八分,故而有此一问。

隆庆帝闻言,也皱起眉头:“底下那些言官御史,成日聒噪不休,连朕都不放过,更何况对高师傅,确实棘手了些……”想了片刻,脑子有些打结,索性不再费神,“这些事情,船到桥头自然直,总会有办法的,要么你和父皇一样,关上门,任他们争吵去,等最后看谁占了上风,再出来当个和事佬,也就可以了。”他顿了顿,又加了句:“当然,高阁老还是要尽量保护的。”

若不是场合不对,朱翊钧简直要满头黑线,这不是教他逃避责任吗,他本想着老爹经验丰富,或许会有办法,结果刚刚仿佛还一脸睿智的父皇,转瞬又是原形毕露了。

罢了,说了等于没说。

一气说了那么多话,隆庆帝也有些受不住,喘了喘,道:“去把人喊进来把。”

朱翊钧低低应了声,转身走到门口,推开门。

外头已经站了不少人,有陈皇后、李贵妃为首的后宫嫔妃,也有外廷官员,站在前面的,赫然是高拱、高仪、张居正、陈以勤四人。

继徐阶走后,李春芳、殷士儋等人相继告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内阁还是那个内阁,可人几年就换一茬,转眼又是新面孔,有的高升,有的落马,今天也许还是你的手下败将,明天转眼就变成你的顶头上司,看似安静平和,却是暗藏杀机,运气好的如徐阶,起码还能衣锦还乡,倒霉的如夏言,自己被陷害不止,连累全家都被斩首弃市。

这就是官场。

朱翊钧一眼扫过去,目光在四人身上逗留了一会儿。

高拱脸上是难抑的悲痛,君臣里面,说起来要算他与隆庆帝的感情最深,对于隆庆帝来说,从来没有领略过父子情的他,却在高拱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而高拱对于这位心软耳根子软的皇帝,同样也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心血,也许他们不是最成功的君臣,却是最相得的君臣。朱翊钧想着,心里竟浮起一丝羡慕。

再看高仪、张居正,乃至其他臣子,自然也是面容悲戚,又或低垂着头。

朱翊钧轻声道:“父皇有旨,召母后与母妃入内,诸位大臣也进去吧。”

陈皇后以手拭泪,与贵妃李氏相携走了进去,高拱等人跟在后面,鱼贯而入。

龙榻上,隆庆帝强撑着精神,对跪伏在底下的众人低声交代。

书面的圣旨是一回事,有些口头的安排却还是必要的。

交代好陈皇后和李贵妃的事情,又嘱咐她们别忘了太子婚事,便对内阁诸人道:“朕去了之后,请诸位如待朕一般侍奉太子。”

“陛下!”

隆庆帝闭了闭眼,续道:“高拱、高仪、张居正、陈以勤。”

“臣在。”四人以袖擦泪,颤声回道。

“太子就交给你们了。”

“朕没法看着他了,太子年纪尚轻,有些事情做得不妥的,诸位师傅要多提点。”

“朕不希望他成就什么霸业,但起码,能做一个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皇帝。”

“不要像朕一样,碌碌无为,到头来,什么也没做。”

隆庆帝说一句,喘一下,断断续续,才把话说完。

底下四人早就泣不成声,尤其是高拱,眼泪顺着脸颊流到下巴,把胡子都浸湿了,强抑着的悲怆化作呜咽,连身体也颤抖起来。

这几人都是经历过先帝大丧的,但如今情状,明显比那时要悲伤许多。外面那些言官御史们也不会想到,这个时常被他们弹劾沉溺妇人温柔乡的皇帝,却能在临死之前,还让太子要以百姓为重。

“请陛下放心,臣等定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听见他们起誓,隆庆帝面带欣慰,目光落在高拱身上。

“高师傅……”

“陛下!”高拱膝行到他跟前,紧紧握住隆庆帝的手。

“这十几年来,你一直不离不弃地在朕左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有你这样的师傅,是朕的福气……”

高拱双目红肿,喉结滚动几下,才能勉强抑住哭声。

“陛下言重了,能够跟随陛下,辅佐陛下,也是臣等莫大的福分!”

隆庆帝扯了扯嘴角,似乎想笑,却没有力气:“诸事繁多,内阁如今又只有四人,你们怕是忙不过来,朕想让一个人来帮你们的忙……”

四人心头咯噔一声,都不知道皇帝想叫谁,张居正却隐隐有种不妙的预感。

“等太子登基,就把赵肃召回来吧,朕对他也算熟稔,品行不错,又外放多年,经验丰富,正好帮上高师傅的忙……”

他越说越小声,到最后,竟是不闻了。

只见隆庆帝微微阖眼,嘴角仿佛还带着一丝微笑,却已经没了声息。

第77章

隆庆帝驾崩了,却亲口将太子托付给四位辅政大臣。

高拱,高仪,张居正,陈以勤。

经此一次,这四人的威望必将更上一层,内阁阁老不少,可被皇帝托孤的却不多,最近的还要追溯到七十年前的弘治帝朱祐樘,他将太子,也就是那位著名的正德皇帝,托付给大臣,当然,后来那些大臣,有好下场的不多。

旧话不提,如今这四人,也是内阁的所有班底,高仪、陈以勤两人,没有太大的野心,本身才能不低,却不是当首辅的料,也不想和高拱争,而张居正自从老师徐阶走了之后,就刻意低调,从不和高拱正面起冲突,于是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内阁出现前所未有的和谐。——因为大事几乎由高拱说了算,没人和他吵,内阁自然也没有硝烟。

但是,高拱在内阁一人独大,却并不代表在整个官场也吃香。

他脾气火爆,能受得了的人不多,更何况他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

隆庆四年,高拱对吏部进行整顿,规定每月都要将吏部各司一应官员的资料整理上呈给他看,隆庆五年,他又上奏改革边戎事宜,主张加强边防,更提议将驻边官员的考核分为积饷、修险、练卒、锻甲、督屯、理盐、养马、招降等八个标准。

这些事情,固然对朝廷有好处,但是要知道,无论是在富庶江南还是艰苦塞北,只要官场所及,必然有利益团体,而高拱手伸得太长,又迫不及待,不肯慢慢来,必然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也许这些人一时忌惮他的威势不敢作声,这股怨气却不会因此消失,反而越积越大,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中国讲究死者为大,丧事历来比婚事还要繁琐,更何况皇帝驾崩,更可称为国丧。从小殓、大殓、闻丧,到上尊谥,一步都马虎不得。

一般来说,一家之主去世,子女们也得等忙完丧事之后,才来讨论谁继承家产,或者分家的问题,但如果去世的是皇帝,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储君登基也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于是在隆庆帝驾崩之后,除了操办先帝丧事之外,还要准备新帝登基的事情,新君的衣帽服饰都要现做,陈皇后与李贵妃,如今已经晋位为皇太后了,她们的服饰也要赶制出来,而且根据定制,一丝一毫都错不得。

内阁大臣乃至朝廷百官们就更辛苦了,他们除了处理政务之外,还要一连几天,每天两次,着素服,冠乌纱,到思善门外哭灵。许多人除了第一天流出眼泪之外,到后面只能站在那里,脸色木然,嘴里跟着发出呜呜声,借以鱼目混珠混过去,年富力强的也就罢了,回家喝碗参汤,咬咬牙还能撑过去,很多老臣这么几天下来,病的病,倒的倒,惨不忍睹。

按照礼部的计划,登基大典的各项准备,起码要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朱翊钧要等到七月才能正式登基,然而在那之前,大家称呼的时候,已经不是“太子殿下”,而是“陛下”了。

文渊阁内,几乎每个人都顶着一个熊猫眼,就连一向抖擞的高拱,这会儿都有点精神恍惚,陈以勤拿着本折子过来喊了他三声,他才反应过来。

这些日子,所有人除了内阁日常事务之外,还要天天准时准点去给皇帝哭灵,任是铁打的也受不住,这边高拱还能勉强看折子,那头高仪已经是哈欠连天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十五六岁模样的小黄门站在门口,轻轻喊了句“张大人”,张居正抬首,朝他递了个眼色,那人点点头,转身走了。

过了一会儿,张居正也起身离开。

出了文渊阁右转,再转过一段宫墙,冯保正站在屋檐下等着他。

“太岳兄。”

“先帝怎么会在临终前提到少雍的名字?”这些天兵荒马乱的,两人好不容易才找到单独谈话的机会,张居正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

冯保摇头:“这我也不知晓,先帝临终前,除了陛下之外,谁也没见,兴许是看在高拱的面子上吧。”

张居正道:“陛下对赵少雍一直怀有师徒之情,也可能是陛下在先帝面前进言所致,这倒有些麻烦了,这赵肃一回来,必然是要和我们作对的。”

冯保对赵肃的印象很好,昔时二人在裕王潜邸时,交情甚为不错,只是后来隆庆帝登基,赵肃外放,这才疏远了,不过这份交情,在他与张居正的共同利益面前,自然就不算什么了。

闻言便不以为然:“太岳兄未免对他看得太重了,依我看,赵少雍虽然颇有才华,却怎么也不及你的。”

张居正道:“你错了,我非是惧他。高拱此人,虽有大才,却生性急躁,而赵肃行事沉稳,如果在高拱左右,必然会时时提醒,以免高拱犯错,两人一急一缓,天衣无缝,届时要抓他们把柄,只怕就不容易了。”

冯保一听也有道理,他想了想,压低声音:“那如何是好?先前陛下既然亲口托孤,我们的计划,只怕就不大好施展了。”

张居正微微皱眉,思忖道:“你所说的,正是我的顾虑,高仪、陈以勤二人不足为虑,如今挡在我们面前的,惟高拱耳。”

冯保心生一计:“陛下虽还年幼,却已颇有主见,但高拱强势,假以时日,主弱臣强,必有冲突,我们不妨从这方面下手?”

张居正颔首:“所言甚是,只是此事要尽快,谨防夜长梦多,赵肃那边,我拖延一下,不让他那么快进京,百官那边也没什么问题,至于内廷,就交给永亭兄了。”

冯保道:“你放心就是。”

高肃卿啊高肃卿,你别怪我,要怪就怪你得罪的人太多,这内廷之中的宦官,竟都被你开罪了大半,恨你入骨,就算没有我,也还有许多人想拉你下马。

心念电转,冯保迟疑道:“若赵少雍回京,不知太岳兄想如何处置,我看陛下与他交情不错,若逼得他罢官,只怕陛下那边……”

张居正苦笑:“你放心,难道我是斗鸡不成,见谁啄谁?我想做的事情太多,而真正能用的人才又太少,若是他肯尽心办事,与我意见一致,不像他那老师一般,我不仅不会忌惮他是高肃卿的学生,反而还会大大重用他!”

他说着说着,心情不免有些激荡,胸中豪气涌动:“若举国上下,除去那尸位素餐,庸庸碌碌之徒,官员尽忠职守,假以时日,国库充盈,兵强马壮,我大明何愁不能重现汉唐盛世!”

要说张居正与高拱,其实并没有深仇大恨,不仅没有,两人的政见还时常取得一致,只不过高拱这人性子一急,任对方是天皇老子,也照样拍桌谩骂不误,这一来二往,心高气傲的张居正如何受得了?

他自忖才能不下于高拱,人望更比他高,既然如此,又何必屈居人下,自他之手,照样能开辟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

冯保也被他的话激起一股血性:“好!愿有生之年,能与太岳兄共同见证此景!”

张居正笑道:“公勤诚敏练,通达世情,将来之功绩,必能超过永乐年间的三宝太监!”

冯保笑叹:“我也不求流芳千古,但求千百年后,不要被划入佞臣传,便也罢了。”

赵肃要回来,最高兴的当属朱翊钧,其次就是高拱了。

刚开始的一个月,大家都忙着举丧哀悼,朱翊钧不便提起此事,待诸事稍定,他便下旨让赵肃回京,旨意一路从京城出发,等达到四川,已经是两个月后。

赵肃接到旨意,却不能马上走人。一来要等接任者抵达,彼此交接完毕,方可离开,二来他执掌布政司,进行不少改革,这一走,很多事情都要被迫中断,继任的布政使虽然是高拱推荐,他也不能完全放心,所以接到回京旨意之后的这些日子,都在忙着接见官员,整理文书档案。

七月的时候,一切终于料理妥当,继任的四川布政使也跟着抵达成都,赵肃离开成都,先护送陈蕙与一双孩子回去。

陈蕙自生产之后,身体每况愈下,虽然一时没有性命之危,却常常一病就是十天半个月,这种情况,自然不可能跟着上京,而要在温暖湿润的南方休养,而孩子太小,赵肃一个大男人也无法照顾周全,索性一并送回长乐,顺道看看母亲,这一来一回的耽搁,等他快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初秋时节。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桩举国震动的大事,却是他不能阻止,也阻止不了的。

隆庆六年六月,也就是隆庆帝驾崩之后的一个月,在朱翊钧正式举行登基大典的一次朝会上,高拱上呈条陈,提出“凡章奏尽呈览,览毕送票,票后再呈览,果妥而后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