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正目不斜视:“大人过奖了。”

哼,德性!穆华轻蔑地扯了扯嘴角,大步走了进去。

屋子里,赵肃正负手站在案边,见了他,热情招呼:“凤章,来了啊,快坐!”

“不知大人召下官来,是……?”

赵肃笑得和蔼可亲:“凤章啊,本部堂是来给你赔不是的!”

穆华心道来了来了,脸上却故作懵懂:“大人这么说,下官就更糊涂了!”

“大年初二那天晚上,与令郎在街上偶遇,不慎打碎了他一盏灯笼,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这不,还厚着脸皮去跟陛下讨了一盏灯笼来相赔。”

理智告诉穆华这灯笼不能要,但眼看那比金子还贵的东西被摔碎了,他心疼得要命,眼下见了一模一样的玻璃灯笼,自然眼前一亮。

赵肃见状,打趣道:“那会儿令郎说那灯笼贵重得很,我就押了一枚私印在他那儿,上面所刻,为先帝御笔,幸好从陛下那讨了灯笼来,否则这私印怕就回不来了。”

他提私印的来历,一则提醒穆华不要装傻充愣,二则告诉他,这印不是一般的印,别想着糊弄过去,把事情都推到儿子身上,自己推脱责任。

穆华心头大骂穆玉臣,一边从袖子里摸出那枚印信,双手递过去:“大人瞧瞧,是不是这一枚?犬子无状,万望大人宽宥。”

“哪儿的话,是本部堂有错在先。”赵肃把灯笼送到穆华手里,看着他忍不住翻来覆去地把玩,笑眯眯问:“我先前看这灯笼漂亮,也想买几盏,可惜有市无价,稀罕得很,不知你原来那盏灯笼是从何处买来的?”

穆华一愣,目光闪烁:“这是别人所送,下官不甚清楚。”

“哦?这灯笼贵逾十金,据本部堂所知,与穆家相识的亲朋好友之中,都没有买得起灯笼的商贾巨富之家啊。”

穆华笑容一滞,面色随之一沉:“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赵肃从案上抽出一本簿子,推到他面前。

“这里是佛郎机人在市舶司登记入册的三百五十七盏琉璃灯笼,其中除了十盏上贡之外,其余去向,被何人所买,都清清楚楚注明了,本部堂想请你认一认,这里头究竟有哪位是送灯笼给你的‘别人’?”

穆华瞠目结舌,终于意识到对方来意不善,甚至是早有预谋,否则怎么能连市舶司的登记册子都拿到手,先前这人请工部诸人吃饭,还一副与他们推心置腹的模样,莫非都是做做样子?他一个工部尚书,难道还想兼职刑部的活计,把工部掀个底朝天?

工部之贪,非他一人之贪,除非赵肃能把所有人连根拔起,但这里头还有不少背靠大树的人,穆华不相信他有如此魄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大人是工部尚书,而非刑部尚书,更非大理寺卿或御史!”

赵肃不愠不火:“你似乎忘了,本部堂还是内阁大学士。”

穆华定了定神:“大人如此做派,置张阁老于何地?”

他口中的张阁老,不是张居正,而是同为内阁阁员的张四维,穆华抬出他,只不过想吓吓赵肃,可他也知道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凤章,”赵肃温厚一笑,“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子维兄秉公为国,自然不会为了一个贪官污吏而自毁名声,再说考成法一旦出来,不用我手里头这些证据,你也是过不了考核一关的,届时在首辅面前,你道他是听我的,还是听你的?”

他说得没错,自己和张四维并没有多深的交情,真出了问题,他肯定不会力保自己,也许还会为了讨好赵肃而把他推出去,正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穆华这才有些慌乱起来,思来想去,咬了咬牙,撩袍子跪下:“还请大人指点下官一条明路!”

“凤章快快请起!”

对方识趣,赵肃也没端着架子,伸手扶住他,将人托住。“你我之间,何须说这些客气话,我就是不忍你将来误入歧途,这才出言相劝。”

什么话都让你说尽了,挖了个坑给老子跳,现在又来装好人!

穆华腹诽,面上却还要露出一副感激的神色:“请大人明示。”

赵肃微微一笑:“我看过工部的账册,实际用途写得含糊不清,而且数额庞大,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在你们手里,有没有另外一份暗帐,我也不计较了,如今只要你把其他人贪污受贿的证据列举给我,我不仅保你无事,还会替你美言,保你升迁。”

穆华叹了口气:“大人这是要把下官往火里推啊!”

赵肃摇头:“本部堂这是要救你一命,否则大可让御史弹劾你一本,何须绕这么一大圈子!”

穆华苦笑:“大人是放过我,但如果把他们供出来,我照样没什么好下场罢。”

“凤章,何须如此悲观,”赵肃按着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又亲自端了茶递给他。“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穆华一愣:“五十有八。”

“你可觉得自己有如当年严嵩徐阶一般的圣眷么?”

穆华皱眉:“大人就别揶揄下官了。”

“非是揶揄。”赵肃的语调如和风细雨,慢慢深入他的内心。“朝廷有制,官员年满六十则需致仕,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严嵩那样,令嘉靖帝青眼有加,耄耋高龄还在首辅位置上。满打满算,你也还有两年而已,很多人到了你这岁数,想的不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而是怎么尽可能为子孙后代多着想些。你说对吗?”

穆华想到自己还在国子监当监生的儿子,心头猛地一跳:“大人……”

“别急,你回去好好想想。”赵肃善解人意地拍拍他的肩膀,没有逼迫他立时作出决定。

穆华内心翻江倒海,作着天人交战,许久才慢慢起身往外走,竟也忘了向赵肃告退。

“等等。”

赵肃见他瞬间受了惊吓的表情,不以为意地一笑,把那盏琉璃灯笼塞到他手里,霭声道:“好好收着,别再碎了。”

穆华手一抖,只觉得他话里有话,却又挑不出毛病,对上赵肃那张温和无害的面容,他的胃部就一阵痉挛。

现在他才发现,前任尚书朱衡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可惜这么好的一位老尚书,竟然被他们联手逼走了,结果接任的这位……

哎,悔之晚矣!

穆华回到家,越想越觉得胆战心惊。

赵肃说得没错,朝廷风云变幻,谁也摸不清以后是个什么情形,他在这里几十年,见多了人走茶凉的凄凉景况,从严嵩到徐阶再到高拱,谁不是这样,官场无父子,他虽然头上顶着张四维同乡的名头靠着张居正这棵大树,可赵肃那边也有一干同年和高拱旧党,真掐起来,谁赢谁输还不知道,他自己肯定要成为赵肃杀鸡儆猴的对象,在工部这些年,他也私吞了不少钱,可要是没命花,一切都白搭。

穆华又想到穆玉臣,这个独子自幼被捧在掌心,读书不成,当然也没法通过科举当官,这才靠自己的关系成了国子监荫生,如今的国子监祭酒是王锡爵,听说还是赵肃的同年好友……

他想了整整大半宿,直到两眼红肿,脑袋嗡嗡直响,才终于下定决心。

第二天一大早,赵肃刚到工部衙门,就瞧见自己办公的屋子门口站着个人,而且看模样,已经等了一段时间了。

“凤章,这么早……这是怎么了?”

招呼还没打完,对方一抬头,赵肃就被他的憔悴形容吓了一跳。

穆华脸色灰败:“大人就别调侃下官了,下官这是来请罪的。”

赵肃声色不动,仿佛早已料到:“呵呵,进来说罢。”

进了门,只有他们两个,穆华也不拐弯抹角:“大人,下官可以把这几年工部的账目明细一一奉上,但是下官想知道,大人昨日说的那些话,是否还算数?”

“自然算数,我保证绝不让你被牵连进去,而且此事一了,就会保举你到南京六部,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穆华苦笑,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相信赵肃,更何况官场也是讲信用的,正所谓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办到,反而赶尽杀绝,就会被视为不守承诺,这样的人,以后也没有人敢相信他了。

“大人是叫人来记,还是想亲自记?”

赵肃讶然:“没有账簿?你都背下来了?”

穆华坦然点头:“账册这种东西,一旦被查出来,就是真凭实据,最安全的作法,自是铭记于心了。”

“那你说罢,我来记。”

穆华便说了起来,某年某月某日,因什么工事用了多少材料,其中每份实际花费银两,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事后赵肃找人核对,确实也分毫无差。这样过目不忘的本事,即便放在后世,也是罕有,可惜他这份聪明才智,却没用在正道上。

有了这份册子,整顿人事自然不再是难题,赵肃趁机把工部上下都清理了一遍,该走的走,可以戴罪立功的暂时留下,当然吞下的银子也要吐出来,不过半个月时间,工部左右侍郎都已换人,苏正被拔擢为右侍郎,而复职的潘季驯则被任命为左侍郎。前者擅长核算,后者长于治河,赵肃就让他们各自负责一块,又将各司职责明确下来,这其中还裁了不少无用的职位,罢了不少冗员。

自然有些人不甘心,上疏皇帝,可都没掀起什么风浪,因为这次整肃让工部生生从赤字抠出五十万银两,原定拨给工部的一百万两,直接可以省下一半,挪作军费,这下内阁里皆大欢喜,人人开心,张居正自然也不会去找赵肃的不痛快。

到了年中,张居正眼看条件成熟,便正式向皇帝上疏,提出考成法。

第94章

考成法,说白了,其实就类似于现代公司里头的绩效考核,年初官员们把今年各自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在折子里呈到京城,就是工作计划,京城会有专门的人员将这些工作计划记录在册。比如你说去年县里洪水泛滥,今年要修筑堤坝,等到年底检查,好,堤坝没修,处分。处分程度也因你的完成程度而不同,如果大部分完成了,可能就是降职,如果完成率很低,那就是革职了。

大明虽然有针对官员考核的京察和外察,可除非是像太祖皇帝那样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才能震慑百官,否则这些考核只是流于形式,甚至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隆庆六年曾经利用京察清楚高拱余党的张居正当然再明白不过,所以“工作考核”的实施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把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淘汰掉,提拔一批会做事的人上来,他后面那些改革才能实现。

这是张居正的得意之作,在他之前,几乎从来没有人明确提出这样一个办法,而且对于那些只会埋头做事,却不会讨好上司的人来说,考成法无异于一件好事。——当然,这种人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就算张居正身为首辅,也压不住许多怨声载道的声音。

赵肃也赞同考成法,只不过他旁观者清,却也看到一些其中的不足之处。

首先这里头对官员的工作计划规范并不足够明确,赵肃建议把每一个部门具体的职责分情况罗列出来,再根据各个事项制定具体的奖罚制度。

譬如说一个知府,他今年需要巡视辖下所有县的百姓,再将每个县的情况上报,要主持府试,要征收赋税,要审理若干案件,那么如果他全部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就能得到丰厚的奖励,包括银两和全国性通报褒奖,其中银两的奖励,则是从其它革职官员的俸禄里扣除,不需要朝廷再出一分钱。

其次,考成法还容易出现一个弊端,那就是由上级下,工作计划的层层积压。如朝廷要求某地今年需要征收多少的税收,巡抚或按察使当然不可能亲自去收,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下头的人,知府又分派给知县。

以前的税收,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要求,朝廷担心老百姓负担过重,把赋税一降再降,低得不能再低,但即便这样,也有很多大户中户拖税漏税,官府也乐得清闲,收多收少没所谓,反正自己吃的是公粮,损失的是国家,但是现在不行了,税收得少了,今年“工作计划”没完成,大家都别想好过,所以知县感到压力很大,就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地主们,而地主们当然转嫁给佃户。其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成法反倒可能失去它原来的优势,成为老百姓的沉重负担。

在几十年后,一个叫黄宗羲的人,曾经总结过一条规律,说历朝历代的所谓赋税改革,每改革一次,老百姓的负担反而要相应地增加。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涉及到考成法的弊端,那就是考成法并没有按照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征税标准。无论是颗粒无收还是五谷丰登,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征税标准,这就容易造成灾荒之年,下面拿不出一粒粮食,但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还要强迫老百姓交出粮食。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在张居正死后,朝廷废除了考成法的重要原因,像王安石一样,张居正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却忽略了很多实际情况,而其他人只看到坏的一面,不由分说就把这个东西彻底废除。

针对这个情况,赵肃又向内阁和皇帝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考成法所制定的征税标准要按照地区和收成不同来区分,有些地方今年丰收,那就按照实际情况多收一点,有些地方今年洪水淹没了农田,那不仅要降低税收,还得拨款赈灾。

二是为了防止各地官员中饱私囊,出现向下横征暴敛,向上瞒报的情况,定期从朝廷派人到各地暗访抽查,如有发现这种情况的,严惩不贷,以震慑余者。

世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考成法也一样,但它所涉及的层面,又如此庞大,如果能够很好地推行,不仅吏治卓有成效,国库收入也将大大增加,因此赵肃不希望它的效果只能维持几年,更不希望它被彻底否决。

所以,他竭尽所能在给张居正拾漏补缺,让它起码在这几十年内能够适用,至于几十年后,他也并不担心,到时候文化的开放早已达到一定程度,在他的推波助澜之下,西方科学将会冲击这个古老帝国,届时自然会有有识之士,提出与时俱进的办法。

从这几条建议,都能看出赵肃的用心良苦,朱翊钧那边自然没有异议,张居正也不是不识好歹的人,内阁由此进入几十年来难得一见的和谐时期。张居正刚当上首辅,性格里霸道的一面还不太显露,他又急于在考成法上得到内阁其他人的认可,所以大家纵然在小事上各有异议,大方向上却很有默契地达成一致。

另一方面,朱翊钧也开始从军队下手。

自从戚继光那本《练兵纪要》刊印出来,发放全国军队将领之后,他自己也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直到能把书倒背如流为止,并且要求驻边将领将自己在带兵过程中的心得也写成条陈,上呈御前。

每个武将带兵的经验都不一样,但这里头也不乏对军事一窍不通,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人,东西写上来,是龙是虫,是抄兵书的还是自己体会的,皇帝对照着看,又找来久经沙场的兵部尚书杨博一起研究,也能挖出不少浑水摸鱼的蛀虫。

熟悉军事,了解军事,是为了在战争一起的时候,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至于被人欺瞒,两眼一抹黑,很容易闹出笑话,而且身为皇帝,也是军队最高统帅,理应拥有武将的拥戴,但如果你没有本事,就算因为地位的缘故而不得不让人屈服,也终究达不到打动人心,让人心服口服的效果。

从小受赵肃熏陶的朱翊钧很明白这一点,而且身体力行,每天起码要花上两个时辰亲自参与京营禁军的操练,有时甚至亲自下场与将士一起训练比划。为此内阁不少人,包括张居正都强烈反对,认为天子不该和士兵厮混在一起,有失身份,但赵肃独排众议,与兵部尚书杨博一起,支持皇帝这样的行为。

实际上,效果是显著的,由于朱翊钧不怕吃苦和一视同仁,得到了京营中不少将士的拥护,而皇帝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也想出了不少办法,用来提拔有才能的人,淘汰在军队里混日子的。

为了让皇帝能够更加熟悉地形地貌和战场上的情况,赵肃让工部又做了蓟州和宣大两地的沙盘,而这个时期,在戚继光手下当兵的贺子重,也会经常与朱翊钧书信往来,跟他描述一些实际情况。

当然,要指望贺子重的书法和文笔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皇帝经常会在信中看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别字和病句。

这就又让朱翊钧发现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提高军队士兵的文化水平。

在明朝当武将有几种途径,一是进士出身的文官外放,像谭纶。二是世袭武职,像戚继光。三是通过武举授职,一步步升上去,像毛文龙。四是虽然没什么文化水平,但是跟着老大打天下,后来老大成了皇帝,下面的人自然也就鸡犬升天了。

如今第四种情况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明朝武将一般都要识字的,但是对士兵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明朝士兵的地位极其低下,加上国库空虚,常常拿不出军饷发放,一支连吃都吃不饱,也没有任何信仰的军队,怎么能指望他们打赢战?

戚继光之所以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给了士兵足粮足饷,而且定下严格军纪,这才有了名震天下的戚家军。朱翊钧想改革军队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就要先从清点军队人数,和发放足额军饷开始。

清点全国军队人数,是为了防止克扣军饷,吃空饷的情况,发放足额军饷,则是让士兵吃饱饭,才有力气打仗。

再然后,就是对五品以上武将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军事知识,对防地的了解,每月的操练规定,并派人实地验收等,以免这些人时日一久,不思进取,敌人一来连打都不用打,就直接逃跑了。

最后则是对普通士兵文化水平的普及,朱翊钧原先的想法是让武将直接给士兵授课,但赵肃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那些在考成法中不幸落马的革职官员去教士兵识字,戴罪立功,一年之后考核士兵,如果全部考核通过了,说明这些人教得好,可以考虑让他们重新为官,如果士兵考核没通过,那不好意思,再派个人来,反正朝廷里每年因为工作考核不合格而被罢官的人不知凡几,永远不必担心没有人选。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一步步来的,光是清点军队人数这件事情,就进行了大半年,一直到万历二年春天才基本完成,其中还包括淘汰一些老弱病残,或者根本不存在,却在军队里占空饷的名额。

这段时间内,人人忙得脚不沾地,内阁阁老们一天十二个时辰,几乎有十个时辰是在内阁里度过的,有时候困了就直接倒在内阁里间的小屋子里歇会。

为了提高效率,皇帝也索性把办公场所暂时搬到内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每天待在这里,才发现内阁的环境是多么简陋,一想到赵肃,哦不,是所有阁老每天就在这种环境下办公,朱翊钧二话不说,下令扩充内阁,重新整修。

第95章

两个月后,当内阁成员集体搬迁到修葺一新的文渊阁时,都愣住了。

这还是他们两个月前待的地方吗?

干裂褪色的外墙被重新上了一层颜料并加固,破了几个洞的窗纸全部替换下来,连窗棂也都重做,里头也彻底翻修过,原先的炕头被铲平,全部摆成桌椅,但是椅子上都垫着厚厚的褥子,桌子底下则烧着无烟的银丝炭,青石砖下是地龙取暖,这会儿虽是三月,北京城却寒意不减,但有了这些东西,众人从此不用在堪比贫民窟的文渊阁里干活了。

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在,这与两个月前的文渊阁绝对是天壤之别。

作为大明帝国仅次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文渊阁向来是天底下所有读书人都趋之若鹜的地方,但他们在有资格出入宫禁之前,不会想象得到内阁的环境有多恶劣。

冬凉夏暖,阴暗潮湿,连里头的桌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份,四个桌脚明显不平,还得拿块砖头垫着,人在里头日复一日,时间一久,患上风湿也不稀奇。

这里曾经待过无数的名臣权臣,但没有一个人敢主动对历代皇帝提出改善环境,一则以前嘉靖、隆庆两代曾经几次提出要大兴土木,修葺内宫几大宫殿,让自己的居所更舒适,内阁怕皇帝铺张浪费,都以经费不足劝阻了,隆庆就罢了,嘉靖就曾因为此事憋了一肚子气,最后还是体察上意的严嵩严阁老挤出经费给办的,当然这件事情被视为文官耻辱。二则这是内阁大臣们的办公场所,太过华丽奢侈,只会让百官怀疑阁老们是来享受的,而不是来为朝廷办事的,所以为了名声,为了面子,众人以苦为乐,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