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一生为了修仙,一生为了自己,根本不可能体恤臣下,想起修葺内阁这茬事,先帝隆庆倒是心慈,可惜那会儿内阁没钱,而且他一辈子也没亲自踏足过内阁,更想象不到这里的恶劣,于是到了朱翊钧这里,他从内库里拨出五万两,交由工部承办,又亲自过问,叮嘱务要办得妥妥帖帖。

工部早已不是以前的工部,赵肃接任之后就进行大幅度整顿,考成法之后又涮下一批人,现在已经是六部里头分工最明确,办事效率最高的部门了。

皇帝有了吩咐,又是自己掏钱,所有人都没话说,赵肃把这件事交给一丝不苟的苏正,这个人把认真精神发挥到极限,从头到尾一共花了四万三千六百一十五两,全部记在账上,剩余的退回内库。

花费如此之少,与以往工部动辄就十几万两的开销截然不同,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也让满朝上下都看到赵肃治下的成果。

此时的赵肃,外有元殊、陈洙、戚继光等人,内有刑部尚书葛守礼,礼部右侍郎申时行,国子监祭酒王锡爵,还有张廷臣、邹靖平等人,手下还有整个工部,虽然这些人里没有一个在内阁,也还无法与如日中天的张居正相比,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俨然已经成为朝廷中一股新的力量,纵然这股力量还很弱小。

放眼古今中外,想要做事,没有人手是不行的,即便古人说君子不党,你也不得不刻意经营,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拉到自己麾下,久而久之,就形成党派。

有党就有纷争,在当时,没有法律严格规范的情况下,党争往往会成为拖延进度,危害国家的毒瘤,张居正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才要铲除异己,好为自己的政策方针清路。

但是这样做的后遗症也是严重的,明朝两百多年,自有内阁制以来,凡是大权独揽的首辅,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的下场,纵然在位的皇帝与其君臣相得,新帝继位之后也难得善终。归根结底,除了皇帝难以容忍比自己权力还大的首辅之外,还因为首辅得罪的人太多,所以无形中也有很多敌人,欲置其死而后快,如此一来,恶性循环,以至于历史上明朝到了后来,朝纲败坏,百官成天为了权力争吵不休,党同伐异。

而赵肃想要做的,既不是将来取代张居正,大权独揽,陷入又一个怪圈,也不是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被人踢下去,他想要做的,是让内阁制能真正成为治理国家的机构,而非互相倾轧的工具。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首先还得让自己先强大起来,才有资格去改变游戏规则。

闲话休提,回到眼前。

万历二年春天,内阁里的所有人看到眼前焕然一新的屋子,都忍不住感动了,历经三帝,他们从来没感受过帝王如此的体贴,就连张居正也微微激动起来,朝朱翊钧叩拜。

“陛下体恤之心,臣等肝脑涂地,也无以为报。”

他这一跪,身后众人自然也跟着跪。

朱翊钧原先只是心疼赵肃住得不好,到后头来无心插柳,竟有了收服人心的效果,实在是始料未及,但眼见赵肃也向他投来笑容,目光赞许而温暖,他便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逐渐能够独当一面,他手里牢牢掌握着京师三大营,而地方军队在逐步改革下,一切也往令人乐观的形势发展,如今纵然是张居正,也不能不考虑皇帝的意见。

当然,朱翊钧很明白,一个国家想要治理好,光凭皇帝一个人在那里指挥是没用的,强盛如唐朝,正是因为唐太宗善于将权力下放分工,且听取不同的意见,如今内阁班子个个能干,得来不易,他也无需事事都在那里指手画脚,所以他虽然经常参与内阁会议,但却干涉得很少,只有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者内阁众人争论不休时,才会作下决断。

如此一来,皇帝与内阁的相处模式倒有点儿像不列颠帝国的女皇与臣子的关系了。——当然,这是后来西洋传教士们的评语。

眼下大部分的阁臣压根还不知道不列颠国身在何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需要不时调整自己对皇帝的印象和做事方法,从嘉靖朝的消极,隆庆朝的纷闹,再到万历朝的励精图治,许多人隐隐预感到自己正处于一股前所未有的时代浪潮中,虽然他们还无法明确知道这究竟意味着好与坏。

另一方面,从市舶司关税收得的钱,渐渐投入到造船上,赵肃深知此事重要,不仅亲自督办,找了不少永乐年间的造船图纸,还托人四下寻找民间的能工巧匠,或者当年造郑和宝船的船工后人,此事历经一年多,其中种种艰难险阻不提,直到万历三年二月,第一艘仿造当年郑和下西洋,并加以改进的宝船终于在广州府的番禺造船厂完工,消息传到工部,赵肃第一时间上报了皇帝,并请他为其命名。

朱翊钧兴奋了许久,又来回想了许久,才终于提笔写下三个字:万历号。

第一艘船的试航意义重大,如果皇帝能够亲自到场,对于所有人的人心鼓舞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毕竟不可能,就算内阁答应了,言官们也不会答应,权衡之下,退而求其次,改为派出一名阁臣到场,也算代表皇帝了。

这件差事当然就落在赵肃身上,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日子也定了下来,离出发还有十来天,赵肃依旧需要待在内阁,做那些做不完的事情。

在最后一份折子上写完票拟,再抬起头,内阁里已经没人了。

往常他不是最后一个回去的,但今天事情多了点,而且要赶在去广州之前,把工作处理好,才能放心离开。

赵肃放下笔,疲惫地捏了捏鼻梁,忽然觉得心有些累。

从嘉靖三十五年到如今,一晃眼,他来到这里也有十九年了,从一个寒门庶子,一步步努力到今天,位列帝国宰辅,成就不可谓不大,换了别人,兴许已经骄傲自得了,但赵肃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戴公望,也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站在闽江边上说过的话,所以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克制,但他毕竟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这些年下来,也常常有身心俱疲的感觉。

歇了一会儿,起身披上大氅,推开门。

寒意扑面而来,外头黑漆漆一片,只有屋檐下挂着的几盏灯笼轻轻摇晃,映照出微弱的光,雪花擦过灯笼,飘落在脸上。

远处有人提着灯笼走过,看不清模样,兴许是路过巡视的侍卫或宫人。

从温暖的屋里骤然扎入冰天雪地,身体不由打了个寒噤,赵肃将手笼入袖中,慢慢走着。

雪看起来下了很久,地上积了厚厚一层,一不留神,脚步一个趔趄,身体往前歪去。

眼看要摔倒,旁边蓦地伸出一双手,将他稳稳扶住。

第96章

赵肃稳住身形,抬头一看,惊讶:“陛下怎的在此?”

“朕睡不着,出来走走,见这里灯还没熄,就过来瞧瞧。”朱翊钧笑了笑,比起三年前刚登基的时候,他现在的成长不是一点半点,不仅身材拔高了许多,更显得挺拔俊秀,头上也没戴着往常在朝会上戴的蝉翼冠,只是用一顶白玉冠束住头发,随意潇洒。

“宫门已经落下,你怕是今晚又得在这里歇着了。”他有些心疼,以前当太子的时候不知道,现在才晓得内阁阁臣们工作量有多大,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也是常有的事儿,也因此听说了张居正在外头用度奢靡铺张浪费,朱翊钧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赵肃可没有张居正那种爱出风头的嗜好,所以在皇帝看来,两位老师里,自然是赵肃更苦了。

赵肃道:“陛下命人将内阁整修之后,这里比家里头还舒服,谈不上辛苦,只是家中尚有两个小儿,臣有些挂心。”

赵耕和赵耘今年三岁,正是小孩子最调皮捣蛋的年纪,赵肃不想拘着,便随着他们的性子发展,一个成天喜欢在大树底下玩虫子,一个则拿了支毛笔见了什么东西就往上涂鸦,所幸他们身上还有点儿赵肃和陈蕙的影子,再调皮也顶不过天去,小小年纪倒常出惊人之语,颇有点早慧的意思,只是赵肃没兴趣培养出两个天才来,从来不拿书本的东西压着他们,只从日常小事上教育孩子品行,如同当年对小包子朱翊钧一般。

“有管家仆人在,不会有事的。”朱翊钧安慰,心里巴不得他不回去才好,两个小鬼小时候还好,大了就会争宠,他最近去过赵家几回,连话都说不到两句,偏偏还得摆着亲切的面孔,发作不得。

他挥退了随侍,两人在雪地里走着,朱翊钧的手也没有撤开,依旧扶着赵肃,看背影倒像二人相互搀着缓行。

万籁俱寂,静得连靴子踩雪的沙沙声都清晰可闻。

“广州离京城万里路遥,又离濠境近,那里被佛郎机人占着,你自个儿小心,朕给你派了几名武功高强的侍卫,务必要他们保你一路平安。”

赵肃笑道:“陛下放心,当初正是因为佛郎机人在濠境,臣才会将造船厂设在广州府,此去若有机会,臣还想去濠境瞧瞧佛郎机人的船舰。”

朱翊钧脸色一变,想也不想就出口:“你不可亲身涉险!”

两人朝夕相处,他很快就摸清赵肃的意图:广州府离濠境近,番禺南沙可由珠江口入海,将来若是收服濠境,自然也可以从这里出发,一旦第一艘宝船造成,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考虑组建水师的事情了。赵肃凡事都要做一步想三步,竟是打的这个主意!

“陛下无须担心,臣会量力而行的。”赵肃虽然面容温和,语意却甚是坚定,明显没有改变初衷。

朱翊钧怎舍得疾言厉色,于是苦口婆心:“濠境地靠南海,不过撮尔,可你若有事,朕却要失一臂膀,朕宁可濠境不收回,也不能没了你。”

赵肃一听不行,得和皇帝普及一下边疆国土的重要性,便道:“陛下,濠境虽然不大,却可作为一处港口,若是将来水师建成,停靠濠境,进可攻,退可守,再重要不过,如今被佛郎机人占据,百姓连从广州出海都不得安宁,时时被骚扰,平白令朝廷损失不少,大明卧榻之侧,又岂容他人鼾睡。”

“对,你说得都对,”皇帝话锋一转,仍不妥协:“总而言之,只许远观,不可亲身过去,朕自会让身边的人看着你。”

“臣遵旨。”赵肃叹了口气,似乎为不能亲自去看看几百年的澳门而遗憾。

两人神情都很随意,纵然谈的是国家大事,脚步依旧不紧不慢地走着。

雪渐渐小了一些,但却越发冷了起来,跟在后面的黄门一路小跑过来,问皇帝和赵大人要不要进屋里歇息,朱翊钧挥退了人,一只手依旧挽着赵肃,另一只手趁其不备偷偷伸进对方暖手的皮毛套子里,挨着赵肃温暖的手,赵肃当他玩心顿起,也不在意。

“你这一走,估计得大半年才回来了。”

“是,京城与广州,一北一南,臣想恳请陛下让臣顺道回家省亲一趟,这几年一直忙着新政,连省亲假也没能用上。”

朱翊钧嗯了一声,又冒出一句:“那你兴许得十月才能回来了罢。”

赵肃听出话语中的幽怨,忙问:“陛下是有事让臣去办?”

朱翊钧幽幽道:“朕要大婚了。”

三年前,以为先帝守孝而拖延过去,但如今三年一过,张居正旧事重提,后宫两位太后自然催促不停,甚至连人选都定好了,余姚王氏,自幼长于京师,据说容貌品行都是万里挑一的,但朱翊钧连她的面都没见过,对这位未来皇后更没一丁点兴趣。

如果单以容貌论,后宫什么样的美人没有,作为皇帝,当然不可能是未经人事的愣头青,只是他登基之后,一心希望在国事上有所作为,从来不曾耽溺于玩乐,很多时间都和大臣们泡在一起,颇有当年弘治帝的风范。

更何况,在他心底,一直有一个人,又敬又爱,无比珍视的人。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早已明白,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那许多年来,从小到大,无数的点点滴滴,积攒在心头,几乎要溢出来,可朱翊钧仍不敢表露分毫,原因无它,只因不想看他蹙眉,更不想看他为此困扰。

情到深处无怨尤。

皇帝不知道这句话,可他的心情却与这句话一般无二,对他来说,眼前这个人,是万万不能因此受到半点委屈的,纵然想到让他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受到朝臣非议,朱翊钧都觉得心揪成一团,受不了。

若是全天下的人知道身为九五之尊,坐拥江山美人的皇帝竟然为了一段隐秘的爱恋,且这份情意只有他自己知晓,而苦苦忍耐时,只怕会吃惊得连眼珠子都掉了。——但这确实就是朱翊钧现在的写照。

赵肃本想说恭喜,但一听这语气不对劲,话到嘴边就变成安慰:“陛下不必心急,届时天下秀美女子,皆集于后宫。”您还有很多口味可以选择的。

其实他的想法也没错,朱翊钧不开心,那肯定是因为不喜欢皇后人选被人安排,又担心皇后不够漂亮,那没关系,后宫里头肯定有他喜欢的口味,而且他记得历史上深受朱翊钧宠爱的郑氏,也差不多该出现了,现在皇帝变了个样,估计也不会像历史上的神宗那样为了郑氏和大臣们作对了。

但想了这些,赵肃心里又觉得有些不是滋味,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小皇帝,那个粉粉嫩嫩的团子,也到了广纳后宫的年纪了。

朱翊钧就老大不高兴了,心道自己思来想去万般踌躇到底是为了什么,竟变成急吼吼的好色之徒了?

心一横,恶向胆边生,当下道:“朕早就有心仪之人了。”

灼灼盯着他的目光,让赵肃的呼吸忽地一滞。

“臣斗胆,敢问陛下心仪之人是……?”

“不可说!”朱翊钧恶声恶气地说完,又补了一句:“朕先回去就寝了!”

说罢气冲冲甩手就走,留下一头雾水的赵肃在那里胡乱揣测。

不可说,那就是不能跟别人说的,难道不是郑氏?应该不是啊,如果是郑氏的话,那应该没什么不可说的,前几年朱翊钧刚刚到了发育的年龄,也曾有过喜欢欣赏美女的时候,那会儿也没见他避讳过。

没有被已知历史局限住的赵大人开始天马行空,从现在后宫的宫女们,到宦官,再到百官,所有可能的人选都被他过了一遍。

难不成是李太后?又或者张居正?

赵肃嘴角抽了抽,过滤掉。

总不可能……是自己……吧?

第97章

这念头也就一闪而过,他自己都觉得好笑。

两个大男人,既是君臣,年龄差距也摆在那里,赵肃觉得朱翊钧即便恋母,起码还是一男一女,怎么也不至于恋师啊。

摇摇头,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甩到后头,他转身往屋里走。

可是脑海里忍不住又浮现起刚才皇帝的古怪神情。

怎么看,怎么怪异。

孩子大了,有代沟了,皇帝长大了,连想法也不是常人能摸透的了。

赵肃一边感叹,一边忍不住摸向下巴和脸颊。

嗯,还好,没什么皱纹,应该看起来也不老。

放在后世,年过三十被视为一个男人黄金时期的开始,但在古代,大家三十而立,官员更要蓄须以示威仪,所以大伙儿流行三十蓄美须,而且针对胡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保养。当然,这只是流行趋势,而非硬性规定,所以赵肃还保留着骨子里的现代观念,打死不蓄须,结果因为长得好看,下巴又光溜溜的,走在街上,有时还会被误以为是宦官。

三月中旬,春暖花开之时,赵肃奉皇命,带着随行人员一路南下,直奔广州。

有了正使,自然要有副使,副使有两人,一是工部侍郎苏正,一是礼科给事中宗弘暹。

苏正也就罢了,但科道给事中的职责是监察六部,弹劾百官,也就是说,张居正举荐这人为副使,是想以此达到互相制衡的效果。本来这么安排也没什么不妥,官员奉命在外头办事,身边总要有个制辖的人,这是朝廷惯用的手段,但问题在于,赵肃是阁臣,他出去代表的是皇帝,而朱翊钧并不同意这么一个人选。

二人各持己见,甚至在内阁会议上出现小小的争执,皇帝脸色沉如墨水,最后拂袖而去,但张居正依旧毫不让步,他的理由光明正大,而且以他强势的行事作风,即便面对皇帝也不退缩。

最后还是赵肃说服了皇帝,因为他并不希望朱翊钧过早与张居正正面对上,虽然以两人的性格作风,迟早有一天也许会不欢而散,但现在就闹翻,对皇帝自己,对整个国家,都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至于宗弘暹这个人,赵肃并不觉得以自己的能耐,会被他辖制住。

这段小小的插曲,不仅让朱翊钧心里留下一根刺,而且也给张赵二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一层阴霾。

虽然彼此见面时依旧言笑晏晏,但赵肃很明白,他们两人,是政治盟友的关系,而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就算惺惺相惜也好,仇深似海也罢,一旦时机不对,利益出现分岔,那么转眼之间,朋友变敌人,敌人变朋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他和张居正虽然目前没什么大的分歧,但在一些小事上已经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以后更不可能永远和谐下去,人在江湖,不得不战,但赵肃只是不希望这一天太快到来。——正事尚且忙不过来,若还要从中抽出精力去内斗,那简直是自找罪受。历史上张居正壮年暴死,最大的原因除了劳累过度,还有可能就是在与群臣斗法的过程中,殚精竭虑,压力过大,赵肃没打算步他的后尘。

出发前,朱翊钧又另外指了六名贴身侍卫给他,以护沿途安全。

对外说,自然是赵肃代表的是皇帝,也是朝廷的脸面,不容有丝毫闪失,从私心里,皇帝却恨不得把宫里头那些身手好的侍卫通通给他捎上,当然最后只能作罢,所以才有了精挑细选的十人,皇帝还亲自耳提面命,让他们出门在外,不可矜骄,一切听从赵肃的吩咐。

沿途水路陆路互换,又是钦差身份,畅通无阻,不到半月,就到达广州。

广州知府范铭得了消息,带了人早早候在城门外的驿站,见远远大队人马行来,有侍卫打扮,也有官服打扮的,为首一人倒是身着便装,但掩不住一身气度。

“恭迎诸位大人,请问尊驾可是赵阁老?”范铭快走几步迎上前,笑容满面地拱手。

赵肃颔首:“你就是广州知府?”

“下官范铭,见过诸位大人。”他暗自惊讶这位阁老过于年轻。

“无需多礼,进城再说罢。”

范铭连声应是:“大人请,房间早已备好,请大人稍微歇息,晚上下官还为大人们准备了洗尘宴,广州士绅都盼着一睹大人风采,还请大人赏脸。”

这是朝廷官员到地方的必备戏码了,从古至今都大同小异,赵肃倒也熟稔,这种筵席向来就是拉关系行贿的最佳场所,赵肃虽然兴趣不大,也无意故作姿态,闻言便看了范铭一眼:“筵席放晚些,一路上乏了,大家都想先歇息。”

范铭见赵肃答应得痛快,大喜:“是是,下官这就去吩咐,让他们晚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