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凶多吉少。

他没说完,朱翊钧也听懂了,他看看病榻上的王氏,暗叹了口气,在床边坐下。

“陛下……”王氏费力地睁眼。

“你好好养病,别想太多,有什么心愿,朕帮你完成。”朱翊钧拍拍她的手,谁都知道前半句不过是安慰而已。

“孩子,孩子……”她转头朝皇后的方向看去,却因被皇帝的身形阻挡住,有些着急。

朱翊钧侧过身体,接过皇后手中的孩子,抱到她面前。

“陛下,孩子……”王氏喘了口气,眷恋的目光扫过孩子,却没有伸手去抚摸,只是指着孩子,似有所盼地瞧着皇帝。

朱翊钧明白她的意思,点点头,郑重道:“此子是朕的长子,朕定会善待于他,你放心罢。”

皇后也道:“妹妹不必担忧,本宫也会好好待他的。”

王氏看了看他们,眼眶湿润,似乎想说些谢恩的话,张了张口,却吐不出来,越发喘得厉害。

等两位太后来到时,王氏已经去了。

李氏是亲娘,这些事情她自然更有资格开口:“这孩子,皇帝打算怎么办?”

皇后抱着孩子,低声哄逗,一边暗自竖起耳朵听皇帝的回答。

朱翊钧冷眼旁观,心知她这是因为还没有自己的儿子,是以对王氏的孩子如此稀罕,一旦自己也有了儿子,那就是当之无愧的嫡子,皇位的继承人,到那个时候,这个孩子自然会被冷落。

“照规矩,自然是该由皇后来抚养。”

皇后大喜,连忙谢恩:“多谢陛下,臣妾定当视他如亲子,好好待他的。”

朱翊钧淡淡道:“皇后记得这番话便好了。”

知子莫若母,李氏却看出儿子心里想的必不止这些,只是这些年皇帝大了,越发有自己的主意,心思内敛难测,加上上回因为潞王的事情,母子俩闹得不大愉快,这个疙瘩还没解开,她便也不去点破,又嘱咐了几句,便和陈太后一并走了。

话分两头,闻道台那边,也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先前还没准备就绪的时候,王锡爵就很赞同赵肃希望开辟一个地方让天下士子辩学的想法,等闻道台一建,身为国子监祭酒的他自然当仁不让负起总责,花了不少心思制定里头的各项规则。

这里头的讲究就多了,既要避免这里沦为不同门派吵架的场所,又要避免辩题内容空泛,否则久而久之,闻道台也就失去了意义。再者,暗地里也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因循守旧的,别有用心的,甚至是张党一派希望借着此事去讨好张居正的,都在等着闻道台出错,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所以王锡爵越发不敢马虎,一向做事刚猛的他难得细心地去做这件事情。

虽然想法是赵肃提出来的,但实际工作,却都是王锡爵在做,闻道台自创建伊始,至今将近半年,没有发生过意外,与王锡爵是离不开关系的。

报名讲学的士子,将论题呈上去之后,经由国子监的官员筛选,然后排期进行宣讲,待他说完自己的观点论题之后,开始引申详解,如果论题过于乏味,台下没什么人反驳,好,今天的氛围很和平,但也未免太平淡,如果他的观点非常精彩,自然也有不甘寂寞的士子出来与之辩驳,届时闻道台就半天也结束不了。

自古文人相轻,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半年以来,闻道台上,通常和平的时候少,争论激烈的时候多,当然,要是一时半会讲不完,还会分成上午和下午两场,现场还有官兵把守,以免出现情绪失控动上手的情况。

在王锡爵的周全安排之下,闻道台至今没有出现过意外。

然而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

原本今日的论题,是由一名叫孙晴君的士子发起的,据说此人还是泰州学派李贽的记名弟子,他一上去,废话不多,就开门见山,提出了国与朝廷的概念。

大概的意思是,国为国家,如古时春秋诸国,陈国、晋国等,一国百姓,就相当于如今九州百姓,而朝廷则只是国家里的权力中枢,朝廷只能作为国的代表,而不能跟国混淆在一起,朝廷不等于国。这就将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思想加以延伸,将民衍生为国,而君衍生为朝廷。

在当时一般人的心目中,并没有后世这种明确的国家概念,由于国门封闭,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过自己那一小片土地,即使是文人官员,眼界也仅仅局限在明朝两京十三省,也就是整个明朝的版图。当然同时,由于放开海禁,打开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明以外的国家,个别目光超前的人,自然就会提出国家这个概念。

这种思维,在当时可谓震动人心,这个叫孙晴君的,显然是把他老师李贽那种“离经叛道”的思想都继承过来了,还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说得并没有错。

赵肃正是因为事先知道今天的辩题,才会特地抽出时间,换了便服混在台下人群里旁听。

他旁边站着曾朝节。

论起年纪,曾朝节比赵肃还要大上十一岁,但是辈分摆在那里,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而且赵肃两辈子的年龄和气场加起来,当人家的老师也绰绰有余,是以曾朝节执弟子礼恭谨随侍一旁,也没有违和感。

孙晴君这种石破天惊,有悖常理的言论,自然受到不少人的围攻,甚至有士子轮番上去与他辩驳,却都败下阵来,谁也没有他能说,更不比他渊博,所以一一被驳倒。

但孙晴君毕竟缺乏经验,双方辩到后来,难免偏离了主题,变成讨论“忠与孝”,于是就有人提出,张居正身为首辅,上个月老父去世,却不上表自请回乡守孝,不仅有违孝道,而且不符合朝廷规制,既不忠,更不孝。

曾朝节心里咯噔一声,暗道不好,再看赵肃,面色已经微微沉了下来。

第120章

在现代,国家这两个字,不仅仅指朝廷,也就是权力机关,还包括领土、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等,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所以孙晴君把国家与朝廷分开的说法,其实不能说错误,恰恰相反,他提出了这个时代许多人从来没有去想过的一个概念,这种眼光和思维,无疑是超前的,按照历史上一直要到清末民初,才有人因为国家沦丧而提出类似的概念。

但是没错归没错,这种想法却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如今还是皇权至上,包括士子官员在内,大明人心里尚且没有国家的概念,谈何区分?

在赵肃的计划里,开放海禁,打开国门仅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利用闻道台启迪民智,让人们的脑海里逐渐形成国家的概念,有了国家,才会爱国,普通民众、军队中下层也更容易接受信仰,将来面对外敌时,才会有更多舍生忘死,奋勇驱敌的人,而不单单是那些文官武将冲在前面。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往大了说,就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后世日本人侵略中国,之所以那么多中国人奋起反抗,并非因为大家都饱读诗书,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被唤醒了,明白了国家和民族的含义,不愿麻木地等待别人杀到头上,侵占自己的土地,杀害自己的同胞,这就是赵肃想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而你孙晴君倒好,直接就越过这道坎子,把朝廷与国家区分开来了,超前是超前了,却完全无益于眼下。赵肃有些后悔,早知道就该请孙晴君的老师李贽亲来,以他的口才,必能舌战群儒,不至于被人有机可趁。

但闻道台上本来就是畅所欲言,不以言定罪,所以孙晴君“大放厥词”,赵肃也没想过让人去阻止他,坏就坏在此人没有临场经验,轻而易举被人转移了话题,往毫不相干的方向上带,甚至牵出张居正是否应该回乡守孝的争论来。

事情要从上个月讲起。

张居正之父叫张文明,一生也没能考上举人,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张居正不仅青出于蓝,而且大大超越了他爹的期望,一路平步青云,直到帝国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养儿如此,人生何憾。

自从张居正在京城当了大官,张父在家乡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由于他生性不羁,周围朋友良莠不齐,仗着张居正的名头没少犯下事,地方官碍着张居正不好处置他们,久而久之,张父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好,但再怎么不好,他也是张居正的亲爹,张居正对父亲,自然是孝顺之极,百依百顺。

上个月,张父去世,按照常例,父母过世,官员应回乡守孝二十七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他自然不可能再处理本职工作,虽说孝期一过还可以起复,但谁都知道官场多变,三年之后再回来,说不定又换了一番天地,黄花菜都凉了。

但是朝廷制度摆在那里,连当年严嵩妻子去世,严世蕃也得老老实实回乡,这才直接导致了后来严党失去主心骨,被徐阶轻而易举地扳倒,所以张居正这一次,照理说也不能例外的,除非皇帝下旨,夺情起复。意思就是,此人的地位太过重要,没了他,工作进行不下去,所以可以不用守孝,依旧留任。

这是特殊的处理方式,但一般很少有人愿意用这个法子,因为这样的话,权力是保住了,名声却不好听了,尤其是清流御史,必然也会以“有悖纲常”的理由来攻击你。

张居正经营多年,好不容易有今日的局面,一旦返乡守孝,等于多年盘算付诸东流,先不说那些新政改革要如何进行下去,单单这首辅位置,必定花落别家,以他的本意,当然万般不情愿。

而赵肃,张居正一走,他就是当之无愧的首辅,但现在当首辅,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清丈全国土地的事情,张居正已经进行到一半,他中途接手,未必能做得更好,再说他本身也有不少事情要做,压根抽不出空,一个人即使再有能耐,事情太多,难免会忙中出错,容易授人把柄。

再者现在张赵两方,势力均衡,张居正略占上风,一旦没了张居正,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张党里足够资格接手张居正位置的,只有张四维,此人政见与张居正略有不同,少了那种一往无前的气魄,多了拉拢人心的手段,到时只怕又是一场风波。

这两种情形,都不是赵肃所乐见的,所以他同样不希望张居正走。

皇帝亦然。朱翊钧一面安抚张居正,一面下旨夺情,这正合了张居正的意,可为免被人骂不孝,他仍要三番四次地推辞,采取拖字诀,希望时日一久,没人议论,这事也就过去了。

可他们都低估了朝野清流的势力,原先大家还慑于张居正的权势敢怒不敢言,结果这闻道台一开,立时就有人蠢蠢欲动,把这件事也牵扯进去。

于是事情就复杂了,谁都知道闻道台是赵肃提倡创立的,现在出现公开指责当朝首辅的言论,焉知不是赵肃背后授意的?而且有这个这么一个开头,朝中那些本来不敢吱声的言官们,势必也会针对张居正,群起而攻之。

所以不管是不是,可想而知,张居正一定会把帐算到赵肃头上。

曾朝节本是聪明之人,眼见孙晴君被驳得节节败退,赵肃面沉如水,便立时想透了个中关系,低声道:“老师,学生上去与他们一辩如何?”

这种场面,赵肃不可能大失身份,亲自上去搅和,那样就成了以权压人,曾朝节却没什么顾忌,他如今不过是翰林院一名翰林罢了。

赵肃看了他一眼:“你有把握?”

“学生尽力而为。”

赵肃思忖片刻,点头:“那你去罢。”

申时行、王锡爵等人,毕竟是同年,交情再好,充其量也是盟友,甚至是元殊这样亲密的师兄弟,可以与自己同进退,却不能像师生那样传承自己的思想,而所有门生里,他最看好的,不是状元沈懋学,而是这个低调稳重的曾朝节。

有了前面数次的失败,十几年的蹉跎,曾朝节褪尽年轻时的冲动,行事比其他人要更加沉稳和谨慎,这点与申时行有点相似,但谨慎过头,容易变成优柔寡断,曾朝节却没有这个缺点,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只见曾朝节越过人群,朝场中那几人走去,朗朗一声:“张阁老忠于国,便是忠于父,夺情起复,又有何不可?”

他的声音随即吸引了所有注意力,驳倒孙晴君的士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道:“阁下既是来为张太岳撑场子的,不妨报上名来!”

这人刚把孙晴君说得体无完肤,正顾盼得意,连张大人三个字都不喊了,直呼其名号。

曾朝节道:“曾直卿。”

“咦,莫不是今科榜眼曾朝节?”旁的有人出声。

“正是在下。”曾朝节落落大方。

那人愣了愣,反应过来,这才施了一礼:“原来是曾翰林,在下周灵海,失礼了。”

曾朝节笑了笑,转头问那主持辩学的官员:“闻道台上,不论尊卑,我虽为翰林,却也是读书人,不知能否共襄盛举?”

官员道:“自然可以。”

周灵海见曾朝节上来,也不露出惧色,便道:“为父母尽孝,乃人子所为,父丧则子守孝,这是自古以来的人伦,我朝以孝治天下,夺情之举,有悖万古纲常,张……阁老何孝之有?无非是贪位忘亲罢了!阁下既是榜眼出身,当更知礼义廉耻,何故竟颠倒黑白!”

曾朝节不答反问:“我问你,张文明是何人?”

周灵海一愣,答道:“张文明自然是张阁老之父。”

曾朝节:“错!张文明乃是我泱泱大明的百姓,是大明的子民之一,这话是也不是?”

周灵海被他闹糊涂了:“是又如何?”

曾朝节:“你可知道这孝道,还分大孝与小孝?”

周灵海:“正要请教。”

“大孝者,为国尽忠,为民请命,小孝者,奉养父母,兄友弟恭。如今国家新政方开,种种事情百废待新,张阁老为国为民,舍小孝而尽大孝,何罪之有?难不成为了一家之孝,放弃自己本该为百姓做到的事情,才是尽孝吗?错矣!此方为不孝不忠之极!”

众人哗然。

周灵海张口结舌,虽觉得他在胡搅蛮缠,可一时半会偏又说不出反驳的话。

谁知曾朝节还不过瘾,又把矛头调转指向孙晴君。

“孙兄方才所言,我也有诸多异议。”

孙晴君提振起精神:“愿闻其详。”

“朝廷本是天下人之朝廷,受百姓供奉,当为百姓做事,人君亦是天下百姓拥戴之君王,代表九州亿万生灵,又如何不国?朝廷所为,即是国家所为,但凡有外敌入侵,骚扰子民,朝廷挺身而出,抗击外敌,庇佑百姓……”

曾朝节竟是越战越勇,俨然有舌战群儒之势,后来又有不少人不服气,上去辩驳,却都一一败下阵来。

赵肃站在树下远观,心里为自己的眼光默默得意了一把。

这个曾朝节,孺子可教,假以时日,也许可以继承他的衣钵。

只可惜还没等他得意完,那头便有人匆匆过来,赵肃认出这是朱翊钧身边得用的侍卫。

“大人,陛下有要事相商,请您即刻进宫!”

第121章

赵肃一听说有要事,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倭寇入侵,鞑靼叩边之类的字眼,也来不及问什么,就匆匆跟着来人进了宫。

等入了乾清宫,发现里头只有皇帝一人,正坐在盘腿坐在炕上看奏折,一脸风平浪静。

看起来是没什么大事了。赵肃定了定心,行礼:“陛下召臣前来,可是有何要事?”

“肃肃,来!”朱翊钧招了招手,见赵肃纹丝不动,便起身亲自来拉了他坐下,两人肩并着肩,紧挨着。

“告诉你一件大事。”

赵肃的心又提了起来,如果不是外患,莫非是张居正那边……

“朕刚得了一子。”

赵肃脸色一滞,皇帝后宫人数有限,一个手指头也数得过来,并不像历史上那么荒淫,他没听说皇后有孕,那就是地位不高的宫人诞下龙子,这在皇家来说再寻常不过,赵肃没想到皇帝特地找他进宫就为了说这么一件事情,一时表情有些反应不过来,但随即又记起这是皇帝长子,虽然是庶出,可要是将来皇后无子,按照明朝无嫡子就取长子的规矩,这长子就很可能身登大宝。

看来自己最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忙晕了头,竟连这种事情也忽略了,便道:“陛下喜得皇长子,上天庇佑,可喜可贺!”

那些成天先吃萝卜淡操心怕皇帝生不出儿子的御史言官们也可以消停一阵了。

朱翊钧见他脸色变幻不定,却难掩倦意,又是心疼,又是好笑,一手拿起刚奉上来的茶盅递过去:“你才反应过来呐?”

顿了顿,叹了口气:“不过他生母却是难产去了。”

赵肃歇了会儿,又喝了口热茶,精神也恢复了些,转瞬便明白这自小带到大的学生的心理:“陛下这是想将皇长子记在皇后娘娘名下抚养?”

朱翊钧点头:“你以为如何?”

这里只有他们两人,连张宏都被屏退下去,赵肃知道皇帝这是想说些私下的话,也就少了许多顾忌:“万一皇后娘娘将来诞下嫡子……”只怕会两虎相争。

朱翊钧沉默片刻,才道:“这个就是她的嫡子了。”

赵肃唬了一跳,平日里未语先笑,温温和和的一个人,倒瞧不出有这般的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