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肃披着大氅疾步走进来,面色冷肃,后面跟着薛夏等一干锦衣卫。

薛夏等人都换上了飞鱼服,提着绣春刀,所到之处无人敢拦。

侯继高不认识赵肃,却瞧见他后面的锦衣卫,又看他面容清隽,且没蓄胡子,只当是朝廷派下来的监军太监,正不知如何称呼,便听到杨汝辅惊呼:“大人,您怎么来了!”

赵肃朝他们微微颔首,也没多作寒暄,径自走到桌旁,看着摊开的地形图。

“现在情况怎么样了,红夷就停在海坛岛,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吗?”

侯继高反应过来,面色古怪,这人就算是朝廷派下来的,也不该如此无礼吧,而且近几年已经绝少瞧见监军太监的踪迹的,怎的这里又冒出这么一位?他是武将出身,对太监自然没有什么好观感。

旁边杨汝辅却没想那么多,一看到赵肃出现,就像吃了颗定心丸,他不知道皇帝让赵肃回京的事情,只知道申时行才刚刚去找过赵肃宣读皇上的旨意,且两人并肩作战过的经历,让他对赵肃有着莫名的信心,闻言回道:“是,据探子回报,红夷人就停在海坛岛上了,目前没有进一步的动静,下官与侯大人正在商讨对策。”

赵肃点点头,看向侯继高:“你就是侯龙泉?很好,元敬多次在我面前提起你,果然是名将风范。”

眼前这个内宦,年纪不大,口气倒不小,自己堂堂总兵在他面前倒似乎成了手下,侯继高有些郁闷,但是对方既然提到戚继光的名字,可见来头不小,他只能拱拱手:“大人过奖了,不知大人是?”

赵肃瞧见他面色古怪,隐含不满的模样,这才想起自己来得匆忙,连自我介绍也没,以他现在的身份,是决计不可能指挥巡抚和总兵的。

“我就是赵肃,上回出京之前,陛下有旨意,让我在必要时,可接手两广闽浙的兵权。”他一面说着,一面把随身带着的手谕拿出来,递给侯继高。“先前来得急了,没有表明身份,还请侯大人勿要见怪。”

侯继高大吃一惊,接过手谕匆匆看了一眼,忙拱手行礼:“末将不知礼,请大人恕罪!”

“不知者无罪,是我没说清楚。”赵肃一摆手,不想再在这个小事上纠结。“你们商讨的结果如何?”

杨汝辅看了侯继高一眼,道:“下官认为应该兵分两路,一路去长乐,一路去福清,以防万一。”

“侯大人呢?”

“末将认为,福清被攻打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甚至,他们可能连福清都弃而不取。”

侯继高不是只知军事的武官,他知道长乐是赵肃的家乡,自己这么一说,明显是不想派兵去长乐,说完也有些忐忑,不由看了赵肃一眼。

赵肃盯着地图,脸上却没什么不快的神色,头也不抬地问:“何以见得?”

“大人请看,”侯继高指着地形图上的海坛岛,“海坛岛虽然不是个孤岛,但上面没什么人烟,几年前开了海禁,迁移过去的百姓也还不多,相比内陆的繁华来说,海坛岛可以称得上贫瘠荒凉,但如今,红夷却舍弃沿海的州县不取,转而占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海岛。听闻红夷对濠境一带觊觎多年,濠境目前为佛郎机人所占,广东沿海又有水师,红夷不好下手,依末将看,他们是想以海坛岛为据点,向南扩张。”

赵肃沉吟半晌,手指点向其中一处:“如果往南,不去金门的话,也可取澎湖、流求吧?”

侯继高凝目一看,面色越发凝重:“不错,澎湖、流求一带,孤悬海外,防守不足,补给救援很难跟上,红夷人也极有可能转而占据流求!”

“你对水师也是颇有研究的,以你看,如今大明水师若对上红夷人,可有获胜的可能?”

侯继高想了想:“水师现在规模不大,胜在精悍,如果全数出动,获胜的机会约有九成,但是……”

赵肃接上他未竟的疑虑:“你担心水师全部调过来这边,万一红夷人又出兵攻打广东沿海,我们会措手不及?”

侯继高点点头:“正是。”

赵肃问:“那末依你之见,红夷分兵再攻打广东的机会有多几成?”

侯继高苦笑:“机会不大,但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末将有此担忧。从前方探子的情报来看,对方此次出动了十五艘战舰,共计百来门巨炮,十分棘手,如果不能把水师全部调过来作战,倒不如彻底抛开水师,孤注一掷。”

赵肃清楚,侯继高说的是经验之谈,也是对的,战争往往也是赌博,情报再多,也抵不上临场的变化,但是他也很明白,这场仗,大明非赢不可,是为了鼓舞人心,更是为了与北方的战事遥相呼应,一旦输了,对北方将士的士气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你说得对,若没有必胜的把握,倒不如直接不要水师。”赵肃转身,当机立断:“竹石!”

薛夏上前:“属下在!”

“我现在写一封调令,你亲自出发,快马送到水师,命晏继芳悉数将水师调过来救援!”

“是!”薛夏肃容,待赵肃几下写完,接过墨迹未干的手谕,转身便走。

“报——!”就在此时,外头有人一路小跑过来,到了门口,高声道:“禀大人,探子来报,在福清城外发现一小股倭人踪迹!”

杨汝辅大吃一惊,忙望向赵肃。

赵肃对侯继高道:“侯大人,我是文官,不谙军事,如今虽有陛下旨意,可凡事还是得与你多加商讨,还望侯大人不吝赐教。”

侯继高是沙场老将,从方才与赵肃的对话中,就知道他对军事不是真的一窍不通的,忙道:“大人过谦了,末将自当与大人共进退!”

赵肃拍拍他的肩膀,牵起嘴角,转眼又敛去笑容:“侯继高听命!”

“末将在!”

“你即刻带兵前往福清,可相机行事。”

“末将领命!”

一道道命令有条不紊地发布出去,巡抚衙门成了临时的指挥中心,仗要打,后勤粮草要跟上,如果荷兰人往内陆打,福建的兵力是足以应付的,但万一对方只想像之前倭寇那样,劫掠一番就走呢?又如果像他们预测的那样,对方转身直取澎湖一带,就非得水师出动不可。

赵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海上霸权的重要性。

一场战役,或许在史书上只是寥寥几句话,但是身临其境,才发现自己作为当事人,特别是作为一个统帅全局的人,下达一道道有可能将战争引向胜利或者失败的结果时,心头那种不确定的茫然感尤其强烈。领先几百年的知识也只能让他拥有大致的判断方向,却不能保证绝对的输赢。

如果这一仗胜了,你的压力也可以小一些,也可集中更多的精力应付北边。

默默攥紧手掌,念及京城那个人,赵肃发现自己心头的思念忽然铺天盖地涌来。

如果你在身边,此时会说什么?

十有八九会说:肃肃,没关系,只要咱俩联手,没有什么难关过不了的吧。

我想赢,我想让这个民族,不再重复数百年后八国联军的耻辱,我想让大明的旗帜飘扬于海上,让诸国不敢再轻易冒犯,我想让你成为一代明君,名垂史册,功盖千秋。

赵肃笑了一下,慢慢地松开掌心。

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151章

尼德兰提督赖臣刚过四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两年前,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他就被议会推举出来,派驻到遥远的东方。

在此之前,尼德兰爆发了多次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在尼德兰的控制区域越来越小,加上天时地利人和,尼德兰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异常迅速,日积月累,整个地区的繁荣甚至超过了依靠海上霸权而富裕起来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赖臣出身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如今占据着濠境的葡萄牙人,也十分蔑视的。在他看来,这两个国家非但没有把聚敛来的财富反馈于民,反而收拢在一起供贵族老爷们挥霍,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并没有好处,目前大不列颠势力的扩大,总有一天会与西班牙爆发一战,这几乎已经是许多尼德兰人的共识了,所以面对一个跟西班牙同样渐渐腐朽的葡萄牙,他又怎么可能生起敬意呢?

尊敬应当是赋予强者的。

“嗨,我说亲爱的赖臣,你就不出去喝一杯吗?”有人推开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两杯红酒,笑容满面。

“范德里安,我在想,接下来我们就不去攻打濠境了。”

叫范德里安的人大吃一惊:“你开什么玩笑?这是我们早就定下的计划,把葡萄牙人赶跑,濠境就是我们的了!”

“不不,”赖臣摇头,“我想我发现了一个更好的去处,刚才和那帮东瀛人说话的时候得到的信息。”

范德里安不以为然:“我的朋友,你觉得那些矮子会给我们什么更好的建议?他们无非是希望我们占领的地方离他们的日本更近一点,将来他们打到明国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支援。”话语里不掩轻蔑。

赖臣哈哈一笑:“你错了,恰恰是因为那个地方,他们并不希望我们去,所以我才会发现的。”

“什么地方?”

“流求,和它附近的澎湖列岛。”赖臣用手指着一处,“你看,这个岛屿实在太大了,濠境可能还不到它的十分之一,我们可以在这里建一个军事港口,和一个贸易船队。原先我以为这个地方是明国的领土,必然守卫森严,但是从现在我们占据海坛岛的情形来看,明国军力也不过如此而已,这个岛屿孤悬海外,明国的兵力防守肯定更弱,如果可以趁机占领,那是再好不过了,葡萄牙人的舰队和火炮毕竟不是摆设,我们没必要去那里和他们苦战。”

范德里安瞠目结舌了半天,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有道理:“我的天,这真是一个疯狂的计划!但是我的伙伴,你要知道,如果明国日后要收复这个岛屿呢,难道我们要与明国作战吗?那可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听说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海军!”

赖臣露出狡猾的笑容:“我什么时候说过要占领了,那可不是绅士的作风!这是‘租借’,知道吗,就和那帮葡萄牙人一样,先把濠境拿下了,然后再向明国提出租借,既成事实,明国不也无可奈何吗?”

“好吧,我的朋友,你真是太疯狂了!”范德里安扶额惊叹,“但是我得承认,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不过那岛上的兵力你派人探查过没有?”

“已经让霍华德带几艘小舰过去探查了,很快就会有消息的。来,为尼德兰的辉煌干杯!”他端起桌子上的红酒,朝伙伴示意。

“为了尼德兰的辉煌!”范德里安仰头一口将酒咽下。

“听说之前的两百年,因为海盗横行,明国索性关闭了国门,那么大的一个帝国,连一支海军也没有,就算现在他们的水师开来与我们作战,你能指望他们现在那支新兴的水师能有多大的作用?”

范德里安张大嘴巴:“他们怎么会有如此可笑的想法?因为海盗多,所以干脆不让国民出海?我的上帝,这简直太可笑了!”

赖臣耸耸肩:“所以说东方人的思维你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就像那帮东瀛蠢货,居然想让我们打进明国内陆去,与他们在朝鲜的战争遥相呼应,最后会师?上帝!开玩笑么,我们是海军,不是陆军!再说了,你觉得我们离开了船,能比明国士兵本土作战更厉害?”

范德里安笑得喘不过气:“噢,真同情你,我的朋友!”

两人正在说笑,外头响起敲门声。

“进来。”

一名提枪的士兵推开舱门,“阁下,霍华德上士回来了,他还带回了几个明国人。”

赖臣和范德里安面面相觑。

“是奸细吗?”

“不知道,上士正在审问,您要去看看吗?”

“嗯,我这就去,把凉川正也喊上。”

凉川正是日本那边派来的使者,在此番合作中,负责尼德兰与日本的沟通事宜,此人是个大阪商人,口才流利,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更难得的是,他还通晓西班牙语和中国话,又兼任起翻译的职责。

甲板上,几个渔民缩在一起瑟瑟发抖,霍华德问的话他们一个字也听不懂,这让霍华德倍感挫折,幸好之后凉川正就赶来了,等到赖臣他们过来的时候,就看见凉川正对着几个明国渔民说话,一会儿疾言厉色,一会儿又轻声慢语,又对着他们拍拍打打,上下打量,似乎在确认他们的身份。

赖臣道:“凉川,这几个人是奸细吗?”

凉川道:“不,提督阁下,我盘问过他们了,他们确实是这附近的渔民,我老家就是打渔的,所以我很清楚他们说的是否是真话,比如说怎么从海水来看鱼儿的走向……”

赖臣有些不耐烦:“但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这几个人是不能放回去了,如果他们不能提供什么有利的情报,还是不能留他们。”

凉川把赖臣的话翻译了一遍,那几个渔民吓得面无血色,拼命叩头,其中一个战战兢兢对凉川说了几句,凉川回过头,很高兴地道:“阁下,他们说他们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可以给我们带路,让我们顺利上内陆去。”

赖臣挑眉:“那你问问他们,熟悉去流求的海路不?”

凉川很诧异,啊了一声:“阁下,我们不是要往内陆去么,关白大人吩咐了……”

范德里安打断他:“我们是尼德兰海军,不是你们的海军!”

“是是!”凉川不敢再问,大阪人是日本人里少有的异数,他们身上有着更浓厚的商人色彩,趋利避害,见风使舵,而不会像一般日本人那样顽固不化。

他忙又与那几个渔民说了几句,然后对赖臣道:“阁下,他们说他们认识路,也去过几次。”

赖臣挥挥手:“那把他们带到小舰上去关起来,到时候让他们带路。”

“是!”几名士兵随即把那些渔民带走,渔民们听不懂他们的话,以为自己是要被拖去杀死了,吓得哇哇乱叫。

范德里安不放心:“他们要是对方派来的奸细,故意带错路呢?”

赖臣摇摇头:“范德里安,你忘了,明国人,连同那些倭人,个个都以为我们会往明国内陆去,现在我们偏偏要去流求,他们怎么可能猜到,而且在我们的控制下,那些渔民还能对外联系吗?”他顿了顿,露出一口白牙。“如果明国水师来了更好,我正愁没地方打一仗呢,让他们看看我们海军的厉害!”

阴暗潮湿的底舱里,苏二吐了口唾沫:“快,给我松绑,老子刚才被那倭寇捏了好几下,可恶心死我了!”

“你小声点,想把他们都引来吗!”

“放心吧,门关得很严实,还上了锁,他们还怕咱是奸细呢,要不是侯大人英明,事先找了我们这种从小在海边打渔的兵,刚才非露陷不可!”

“那种破锁也能难倒小爷?几下就开了!”

“废话那么多作甚!快帮我也解绑了,赶紧!”

“就好了就好了!”

星夜下,一队船舰扬帆起航,离开海坛岛,往东边的岛屿驶去。

宁静的大海上倒映着璀璨星光,粼粼微澜,开阔明亮,放眼望去,仿佛置身天与地的相接之处,美妙不可言喻。

其中一艘轻帆船上,几条鬼鬼祟祟的人影,正从底舱下面溜了上来,分头潜向不同的方向。

第152章

一路行程异常顺利,尼德兰舰队有地图,有指南针,还有一个半懂不懂的凉川,所以就算没有那几个渔民的指路,他们也不会迷路。赖臣让人先去盘问那几个渔民,然后再对照他们自己的资料,确认无误了,才继续前行,如此一来,路子倒没有走岔,就是速度慢了点。

苏二他们没想到一个洋鬼子也会这么心细谨慎,但对方这种谨慎,反而更方便他们行事,因为他们从头到尾就不是抱着来给这帮人指错路的目的的。

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要说苏二等人,原本也是南海边上实打实的渔民出身,只是家里孩子太多,养不了,又刚好新政改革,军队招募,且待遇优厚,只要肯吃苦,一日三餐除开,每月还有半两月钱,不像从前那样拼死拼活连张嘴都喂不饱。很多像苏二这样走投无路,穷困潦倒的人就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入了伍。

结果几年下来,其中种种艰苦自不待言,如今他们已经褪去渔民的气息,淬炼成为彻头彻尾的精兵,比起后世那些职业军人自然还远远不如,可也比原先那些战斗力薄弱的大明士兵好上太多了。最起码直到现在,他们的伪装还很成功,对方都没把他们几个当回事。

轻帆船名字虽然轻巧,实际上还能装在超过百吨的货物,当年哥伦布穿越重洋,用的也正是这种船,所以船上安置了前后左右十几门火炮,还有数十名士兵,不过比起它前面的重型战舰来说,已经算是小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