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沛看着并肩而走的二叔二婶,眼看着他们脚步踉跄却坚持往前,也忍不住有了几分酸涩,握着来娣的手情不自禁收紧用力了一些。

秦来娣还有些懵懂的看着前头,半晌才扯了扯秦春沛的衣角,低声问道:“哥,三丫死了吗?她是不是再也不能跟我们玩儿了?”

五岁的秦来娣可能并不知道死是什么,但她知道三丫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了,叔叔婶婶很伤心,他们却要把三丫埋在地里头。

秦春沛不知道该怎么样对一个孩子解释死亡,只能说道:“三丫累了,让她好好休息吧。”

秦招娣没有再问,也许一路的逃难生活已经让这个孩子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也许她感觉到周围的人的伤心难过,不肯再为他们添麻烦。

明城之外的难民营距离并不远,走了一个时辰左右就到了,一到地方,秦春沛就对那位只闻其名的知府大人有些佩服起来。

只见难民营是在一个空旷的山坳之处,向阳背风,其中堆着无数的茅草屋,偶尔能看见三俩的官兵拿着长矛路过,想必也是在维持治安的。

在难民营的最外围地方搭建了几个草棚,下面放着一些架子,看起来像是施粥时候需要的那种,可见虽然不需难民进城,知府大人却并未完全撒手不管。

秦春沛一群人刚到难民营门口,便有一人走了过来,这人穿戴整洁,头上还带着一个布帽,看起来像是衙门里头的小吏。

那人扫了他们一眼,就直接了当的说道:“新来的难民吧,你们得先去那头让大夫看看身体,若是没有带着疫病,这才能进难民营。”

青山村人自然十分听话,只是秦小山含泪问了一句:“这位大人,我小女儿没有福气,在路上就断了气,不知道这里有没有适宜的坟地。”

一听这话,那人却皱了皱眉头,说道:“坟地是有,可现在还看什么适宜不适宜,不过你们赶紧去让大夫看看,这要是有疫病的话…”

话中的意思不难理解,若是他们有疫病的话别说进难民营了,说不定立刻就得被关起来隔离,至于死人,乱葬岗自然是不少的。

秦小山和王氏脸色失落,却也毫无办法,只得先去检查了身体。

那大夫看着年纪不大,动作倒是熟练的很,看难民一个接着一个几乎都没有停歇,当然,他并不给人看病,只是给他们检查一下身体。

青山村人的身体还算可以,至少没有带着恶疾,很快就被放了进去,只是三丫的尸体却是带不进去的,得在外头先找地方埋了。

秦小山和王氏就算是再舍不得,这会儿也没有办法,尤其是方才那人说过,待会儿就到放粥的时间了,若是错过了就得等明日。

到了最后,秦小山夫妻还是含着眼泪将女儿埋了,因为怕将来找不到地方,找来一些石块堆了上去,又插了一个木板块上去,再多的却没有了。

王氏抹着眼泪不肯离开,最后还是老郑氏将春云推到了她身边,只冷声问道:“女儿已经没了,难道你连儿子都不要了?”

春云不知道是不是被吓着了,一下子哇的哭了出来,王氏这才回过神来,看见儿子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心中怕他也出了意外,连忙抱着哄起来。

众人这才松了口气,不再怕王氏想不开,毕竟之前她的样子看着有些吓人。

钱氏摸了摸秦来娣的头发,心中也说不出的难过,这也是她看着长大的孩子呢,说没就这么没了,最后连个坟包都没能置办。

但伤心过后,日子还得继续,难民营并不是那么好待的,他们身上虽然还有一些粮食,但这会儿却不肯轻易吃了,急急忙忙的去领了粥。

虽然这些粥里头总有沙子,但至少能填饱肚子,吃饱了之后还得弄一些茅草回来搭屋子,不然连个挡风遮雨的地方都没有。

第四十二章打算

这里的茅草屋与农家的茅草屋不同, 与其说是屋子,还不如说是窝棚,这种茅草屋搭建起来不难,一天的功夫就能搭好几户人家所需的。

在青山村的时候, 他们村里头最差的茅草屋都是用茅草竹子搭建而成, 最后还得在外头敷上一层稀泥,这样勉强还能说一句冬暖夏凉。

但这种窝棚除了能挡风, 搭建起来简单容易和快之外, 几乎就没有其他的优点了。

屋子又低又矮,还不透气,人住在里面的话肯定是不通畅的,但对于一路逃难的青山村人而言, 住在小小的窝棚里头, 竟然还觉得分外的安心。

大约是守在外头的官兵给了他们安全感,这一天的晚上, 除了秦家人还在为三丫黯然神伤, 其余人竟然都睡了个难得的安稳觉。

第二天一大早的时候, 青山村人是被米粥香喷喷的味道叫醒的,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窝棚的房门往外看, 这一看,果然外头已经开始施粥了。

钱氏一看,连忙把身边的孩子都推醒了, 一边爬起来找碗, 一边说道:“快去排队, 待会儿只能剩点底了,快点,招娣,把你弟弟妹妹都叫起来。”

等青山村人赶过去的时候,果然已经排在队伍的后方了,每一个难民都伸长了脖子朝着前头的粥桶看,一副恨不得扑过去的样子,但碍于官兵在场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想法。

打粥的男人动作极快,队伍虽然看着挺长,但轮到秦春沛等人也没用多久,偏偏轮到他们的时候一桶粥都喝光了,后面的人连忙搬上来第二桶。

钱氏眼中闪过一丝喜色,要知道这粥原本就清汤寡水的,偏偏打粥的人还喜欢老是搅动一下,米粒都先被打走了,最后剩下来的可不大好。

那桶粥打上来之后,那打粥的人忽然转身抓了一把尘土,直接洒在了粥桶里头,这动作看在周围难民的眼中,许多人却已经习以为常了。

就是秦春沛也是如此,一路上看过施粥的人多了,便知道这样的举动其实是为了照顾难民,难民可不在乎粥里头有没有土,在乎的只有那些本地的想要占小便宜的地痞无赖。

很快就轮到了秦家人,打粥那小吏扫了他们一眼,看见队伍里头还有两个明显不到髫年的孩提,心中倒是有些同情,逃难的人多,但这么小的孩子却是少见的。

小吏家中也有一个这般大小的儿子,当然是吃的白白胖胖的,这会儿难得有几分怜悯,手底下一用力,打出来的粥果然又稠又厚,比旁边的好了不知道多少。

钱氏王氏自然拉着孩子道谢,两人不约而同的捂着饭碗往回走,生怕被旁人看见了,不过他们人多,这会儿又有官兵在,施粥更在继续,虽说有人眼红,到底也不敢真的做什么。

青山村人先是经过一场恶斗,后来又丢了大部分的粮食,随后因为三丫的病还得加紧赶路,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吃饭了,这会儿喝着热腾腾的粥,竟有一种感动。

秦春沛喝完了自己的粥,旁边的老郑氏拉了拉他,低声说道:“阿沛,喝饱了吗,没有的话奶奶这边还有半碗。”

秦春沛哪里不知道老郑氏是怕他正在长身体饿得快,这才从自己嘴里头省出粮食来,他连忙说道:“奶奶,我吃饱了,您快吃了吧,要是凉了多伤胃。”

老郑氏这才吃了自己的那一份,吃完之后整个人便有些精神不大好,不只是她,其余人也都是如此,大约是逃难路上精神太紧绷了,这会儿到了目的地松散下来反倒是不好。

秦春沛有些担心老郑氏和秦老村长的身体,不过这里的大夫只懂粗浅的医术,之前检查也只是说了一句身体虚需要养养,但现在哪一个难民的身体不虚。

吃完了早饭,趁着大家伙儿都躺着休息恢复精神的时候,秦春沛走出窝棚到处看了看,发现这里的难民有增无减,大部分人都窝在小小的窝棚里头,就等着每天的两顿饭。

当然,也有一些心思活络的人忙不迭的跟那些小官小吏打交道,指望能讨好了他们,有朝一日秋收了,他们就能进入明城,换来一条活路。

秦春沛仗着年纪小嘴巴甜,也跟一个小吏打上了交道,就是刚才故意多给了他们稠粥的那位。一开始是秦春沛上赶着帮忙搬东西,他看着年纪小,但其实力气大,动作也利索。

那小吏看着觉得惊奇,也不嫌弃他碍手碍脚了,笑着问道:“小孩儿,你这力气倒是不小。不过你忙活也没用,知府大人下了死令,你们现在是进不了城的。”

秦春沛嘿嘿一笑,只说道:“大人,小的不是图进城,只是感谢大人方才施粥之恩,要不是大人您,家里头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怕也吃不饱,小的谨记大人恩德。”

那小吏有些自得,但想到了什么,连忙说道:“这哪儿是我的恩德,要谢就得谢谢咱们青天大老爷知府顾大人,要不是他在,你们别说吃饱了,别饿死就不错了。”

秦春沛眼神微微一闪,连忙说道:“小的自然也感激顾大人,但大人的大恩大德,小的也铭记于心,只是小的们都从外地来的,不知道顾大人如何清廉高明。”

那小吏似乎对这位顾大人顾知府十分尊从,秦春沛这么一问,他顿时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在他的口中那位顾大人简直是天神在世,官中文曲,从样貌到品格无一缺点。

这话秦春沛只信了五分,但看难民营的情况,倒是不难推断出这位顾大人至少是个有决断,但又不算狠心的好官员。

至于其他的,他从这位小吏的话里头能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这位顾大人样貌出色,乃是六年前来到明城的,他来之后励精图治,比上一任知府好了不知道多少。

说完之后,那小吏才擦了擦嘴角的唾沫,笑着说道:“你们也别觉得顾大人冷心冷肺,阻止你们难民进城,殊不知一开始没有难民营的时候,那些难民就跟蚂蚱似的,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也不管地里头的粮食熟了没有,可糟蹋了不少好东西。”

秦春沛连忙说道:“小的怎么敢责怪知府大人,小的感激都来不及。”

那小吏这才笑了笑,挥了挥手说道:“好了,别待在这边了,我们也得收拾收拾回去了,你们好好待着,等到秋收之后,知府大人自然对你们有所安置。”

等那小吏走远了,秦春沛才回到自家的窝棚里头,刚走回去却见秦老村长正坐在门口的位置,看见他回来招了招手,示意他坐在自己身边。

秦春沛顺着他的意思坐了下来,秦老村长才问道:“可打探出什么消息来没有?”

秦春沛就把自己所得的消息说了一遍,最后才说道:“听那位大人的话,再看看这个难民营,这位顾大人就算不是完人,也是一位好官了。”

秦老村长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一些,他下意识的咗了一口烟嘴,才说道:“若是如此的话,咱们留在明城倒也是一条路子,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能不能过,还得看官老爷好不好。”

就像是当年青石县,因为县太爷清廉爱民,所以周围的村子就富裕,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但他们隔壁的地方,也有县太爷比较贪婪的,各种各样的税务加了一层又一层,老百姓的日子虽然不至于过不下去吧,肯定没有他们那边滋润的。

秦春沛也非常同意这一代,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当地的官员如何的性格,对老百姓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明城这样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知府的话就相当于土皇帝的话。

不过他随即说道:“我瞧着,这位大人大约是不太想让难民进入明城的。”

秦老村长的眉头再一次皱了起来,问道:“这话怎么说?”

秦春沛压低声音说道:“明城虽然是产粮的地方,但每年需要送到京城的粮食也多,恐怕养不住这么多的难民,否则的话既然有官兵在,现在就将难民收编岂不是更好。”

“难民收编之后,一来不会混乱,二来可以给他们安排活计让他们自己挣吃的,明城的压力岂不是更小?”秦春沛继续分析道,“秋收之后,明城的粮食或许是丰裕了,但这时候能让难民做工的地方肯定也越发少,难民如何过冬?”

秦老村长显然也想到了这些,眉头又成了川字,咳嗽了一声问道:“你刚才不是说了,那顾大人是好官吗,他不会放着我们不管吧?”

秦春沛却又说道:“正因为是好官,所以他考虑的才更加的深远,明城若是无法容纳这么多难民,无法让他们安然过冬,如今贸贸然放人进去必定会产生大乱。”

“可,可把人留在外头施粥又是为了什么?”秦老村长有些想不通了。

秦春沛却说道:“大家都知道明城有粮食,若是明城强硬的驱赶难民,即使他们有官兵,难道还能真的动手砍杀难民不成?只要是不想大动干戈,此时就得先稳住难民,至少得等到秋收之后再处理这些人,这样明城的秋收才不会被影响到。”

秦老村长顺着他的话越想越觉得如此,可不是吗,现在闹起来的话明城的良田这么多,又不是在围墙之内的,肯定会收到难民的冲击。

但弄了难民营施粥就不同了,他们有吃的,有希望,肯定就不会愿意跟官兵发生冲突,等秋收完毕,明城再来处理难民就容易许多。

第四十三章谷城

歇了两日之后, 青山村人渐渐都缓过气来,不像一开始那般只有施粥的时候才起身离开屋子,他们纷纷出门打探消息,不愿意只留在难民营里头。

秦小山和王氏心情还有些低落,但好歹也打起精神来, 毕竟身边还有一个五岁出头的儿子呢, 现在秦春云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生怕再出什么事儿。

没过两天,出去打探消息的人却又纷纷回来了, 一个个垂头丧气的,一看就知道不太顺利, 秦老村长叹着气一问, 果然他们便抱怨起来。

秦峰无奈中带着几分焦躁:“爹, 明城那边管的太严了, 明明当地的老百姓也想要便宜的短工,但官兵时不时走着, 他们有贼心也没那个贼胆。”

孙明也说道:“可不是吗,原本想着就算不能进城,在城外头也能找点活儿干, 谁知道官家把的这么严, 咱们想要挣一口吃的也不容易。”

原本他们觉得, 这会儿真是农忙的时候, 谁家不需要一个短工呢, 不说银钱, 至少也能赚到一把粮食不是,只可惜知府大人偏偏不允许。

这样子的一刀切自然是不利于难民们的,但对于官府来说管理起来确实是容易了许多,秦春沛大约能理解那位知府大人的想法,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分辨好坏,还不如这样子一刀切的处理来的方便。

秦大山也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每日就两顿施粥,那粥清汤寡水的,也就是让人饿不死罢了,一直这么吃肯定是不行的。”

秦小山转头压低声音问道:“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老郑氏是管着粮食的人,就说道:“不多了,扣着吃也就只够吃两三日。”

这话一听,众人都有些皱眉了,孙明家的扯了扯孙明的衣角,心中是有些怨言的,总觉得都是为了秦家那边,他们的粮食才这么少。

孙明瞪了一眼媳妇,转而说道:“咱们要在这儿继续待着吗,只难民营落脚虽然不错,但我心里头总是没底,生怕哪一天就被赶走了。”

秦老村长咳嗽了一声,将之前秦春沛打探到的消息告诉了他们,最后才说道:“这位顾大人虽然不错,但眼看着是不大欢迎我们难民的。”

秦峰倒是问道:“既然顾大人是一位好官,总不至于不管我们吧?只要能进城,咱们身上还有一些银钱,或买或租,总能找地方安置下来的。”

秦老村长却不这么乐观,反问道:“若是他一直不让难民进城,等秋收之后或者遣返原籍,或者归为劳力呢?”

秦老村长口中的做工,是大周朝用来赈灾常有的法子,其实就是让难民去修路,修围墙等,换来一顿两顿的粮食,至少不至于饿死,等灾祸过去了再遣返原籍。

虽说劳力做工也是一条活路,但被官府压着做工换吃食跟自己找活儿还是十分不同的,尤其是他们老的老小的小,也不适合走这条路。

在青山村人的心中,这自然是没有法子时候最后的法子,若是可以的话,他们自然更想要进城,然后拿出积蓄来置办一些田地,这样才能再一个地方扎根下来。

要知道以工代赈虽然听着好,但那些工通常不轻松,难民的身体原本就虚弱,在里头熬不下去的人比比皆是,不然每年的徭役为什么那多人有怨言呢!

秦峰也想到了这个,他看了眼自家的儿子,成家立业年纪虽然不小了,但在他眼中还是半大小子,这都还没有娶妻生子呢,要是做工累坏了身体的话,以后怕是有伤寿元。

其他人也都有这个考虑,他们这些成年人且不论,小辈里头年纪最大的孙大海也就十六,成家立业一个十四一个十三,剩下的更是连十岁都没到。

最后,还是孙明开口问道:“村长,您有啥法子就说吧,反正我是肯定舍不得孩子也去做工的,不到万不得已,我实在是不想选这条路。”

他还有一个担忧没有说,那就是秋收过后天气就要冷了,北方原本就比南方冷的早冷的多,到时候这种窝棚能顶多少事儿?

孙明能想到的事情,其余人也都能想到,他们纷纷对视一眼,心中都是说不出的担忧。

虽然已经到了明城,进了难民营,但难民营并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方,一日不能彻底的安顿下来,他们心里头便有些落不到地。

秦老村长又咳嗽了一声,他一路上身体也不大好,虽说秦峰已经十分照顾孝顺,但落下的咳疾却一日坏过一日,难民营的大夫也只说不碍事,不会过人,只是得好好将养。

忍住喉咙的瘙痒,秦老村长才说道:“老夫看着,咱们还不如早日启程去谷城。”

“爹,谷城那边靠谱吗?若是咱们过去了,那边也不让进城怎么办?”秦峰担心的问道。

秦老村长却说道:“现在正值秋收,谷城那边肯定也需要人,咱们过去了说不定能找到活儿,再有一个,咱们在谷城毕竟还有亲戚在,找找门路,让他们在城里头也使使劲,就算不许进城,路子也比明城这边多。”

说到这里,秦老村长扫了一眼在场的人,继续说道:“还有一个,明城这边人太多了,我瞧着有几户人家以前必定是富户,论门路,论钱财,咱们不能比。”

秦老村长口中的那户人家其他人也都知道,虽然都在难民营,但他们的茅草屋却有些讲究,身边还带着两个小厮一个丫鬟,以前肯定不是普通人家。

在看见那户人家的时候,秦春沛心里头也是皱了皱眉头,这般能用得起丫头小厮的人家都逃难了,可见有些地方必定是乱了。

但是同样的,这样有钱有人的人家都找不到门路进明城,就算是后头明城愿意容纳一部分人,这群人也比他们有优势的多。

在秦老村长慢语分析下,其余人也想明白起来,知道留在明城看似不错,但是样样没有着落,相比起来,谷城虽然偏远一些,但一来他们还有亲戚可以投奔,就算是许久不联系,但至少还有一个名头可以联络,二来许多人都滞留在明城,谷城那边逃难的人肯定很少。

尽管如此,青山村人却还是下不了决心,毕竟留在明城这边的难民营至少还有两顿稀粥,谁也不知道谷城那边的情况,若是那边的官员吝啬,连这点稀粥都不给的话,他们进不了城花不了银子,岂不是要饿死?

秦老村长最后咳嗽了一声,只说了一句话:“现在还未开始秋收,咱们过去还能做一些事儿,等秋收过后天气冷了,就算是想要走,怕也不容易。”

秦春沛在旁边看着众人脸色,补充了一句:“明城与咱们青石县不同,我们那边一直到年末才下雪,但这里听说九十月份下雪都是常有的事情。”

一旦下雪,尤其是北方容易下大雪,到时候封住了道路他们还怎么走?

秦小山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唯一的儿子,别人也许能熬过冬天,但他儿子才五岁,若是冬天下了雪,他们却没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岂不是要了孩子的性命!

王氏首先忍不住了,小女儿已经走了,若是大儿子再出点什么事情的话,她还怎么活得下去:“五叔,要不咱们就去谷城吧,不是还能投奔亲戚吗?”

那头孙明有些犹豫,他是相信秦老村长的话的,只是舍不得每天两顿粥,要知道有这粥在,即使他们进不了城也饿不死。

王氏这会儿倒是聪明起来,就问道:“孙大哥,孙家嫂子,你们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大海小海想想啊,小海年纪小身体也弱,这两日晚上常听见他咳嗽呢。”

这话一说,孙明家的果然脸色变了,也不再拉着丈夫的衣角表示反对了,摸着孙小海的脑袋默然不语,显然对去谷城的事情默认了。

秦老村长扫了大家一眼,就说道:“既然你们都同意,那明日一早吃了粥,咱们就出发往谷城走,若是到了那边不大好,咱们看着情势再决定要不要回来。”

这也是秦老村长为大家留下的后路,毕竟明城这边的难民营不可能立刻消失,他们去了谷城真的混不下去,再回来也没有什么两样。

果然,众人的脸色都松快了一些,显然都想到去谷城不成还能回来这件事。

当天晚上,他们吃了粥就早早的睡了,等到第二天又早早的起来收拾东西,再去排队喝粥,喝完热腾腾的粥,青山村人便结队离开了。

他们进来的时候得做检查,等到离开的时候官兵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连他们去哪里也不闻不问,可见那位顾大人肯定也是不希望难民留在此处的。

明城距离谷城并不算远,大约是大部分难民留在了明城,一路走过去倒是有些寂静,周围地里头的野菜也多,显示并未经过过度的挖掘。

这对青山村人来说倒是意外之息,能挖一些野菜出来伴着粥一块儿煮了,总算也比稀粥更能填饱肚子。当然,更重要的是这边食物多,至少能证明他们走出这一步没错,谷城那边虽然偏僻,但日子必定不难过。

第四十四章进城

去谷城的路不好走, 即使是官道也有些坑坑洼洼的, 但却比来明城的时候反倒是安稳一些, 因为路上行人少, 他们反倒是不用避讳和戒备太多。

一群人带着的粮食是少,但有野菜也能果腹, 虽然野菜这东西吃多了胃口都在发酸, 但总比一直饿着强多了。

就这么走了快十日时间,米面都数着粒数在下锅,有时候打粥的时候只能看见绿茵茵的野菜见不到白色的米粒,就这么才熬到了谷城。

一开始王氏还有心思惦记着在明城入土的小女儿,到了后头几天也饿得没这个心思了,只守着秦春云生怕他饿着, 每次都把自己碗里头的米粒往儿子碗里头扒拉。

远远的看在谷城城墙的时候,青山村人都不免露出笑容来,谷城的位置有些特殊, 这地方位于一片山峰中间的盆地之中, 要进入谷城只有两个通道,

一个是靠近明城这头的峡谷关,乃是两座山峰之间的一个窄路, 最宽的地方也只能容纳两辆马车并行而走, 但这已经是进出谷城最宽的路了。

另外就是靠近边疆玉门的梅山, 梅山是一座既高又险的山, 除了一个口子之外很难度过。可以说谷城这个地方, 若是将两个口子都堵起来的话, 那就是一个被群山包围的世外桃源。

正因为地形优势,内部盆地平原又能自给自足,即使以前战乱的时候,谷城也常常较为安定,毕竟想要进入谷城的话,要么是夺走险要,要么是爬过险阻,两样都不是那么容易,这地方又不是明城有大把大把的粮食,没人愿意在紧要关头废这个力气。

秦春沛等人看中谷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如此,毕竟刚经历过一次流离失所,他们可不想再经历一次,能安定自然最好。

不过谷城这地方千好万好,却有一个不好,那就是这地方的土著十分彪悍,据说常年不服朝廷,历年以来土著与朝廷力量都有摩擦,当地土著也较为排外。

这一点秦春沛曾在书中看过记载,书中曾提及谷城土著乃是一种蛮人,自称尔玛,与南蛮不同,他们是北蛮,说不清楚祖上有没有匈奴血统,但一个个人高马大,性格刚烈暴躁,常常一言不合就会动手,当地宗族力量又厉害的很,有时候知府知县的话都没有族老得力。

谷城事情且不提,如今他们已经到了谷城脚下,但怎么进城却是个麻烦事儿,这谷城与明城不同,连田地都是框在城墙里头的,他们若是留在外头的话只能忍饥挨饿。

但就像明城不乐意难民进城一样,谷城果然不能随意进出,凡是进门的人都要登记入册,若是难民的话便要问一个身家清白,并且需要人做保才能入城。

青山村人身家清白自然是没问题的,但寻人做保却有些困难,毕竟他们家虽在这里有亲戚,却是许多年没有联系的,这会儿一时半刻哪儿能联系的上。

那守城的官兵冷着脸,皱眉喝道:“若是无人作保,尔等不可入城。”

秦春沛灵机一动,将自己的童生文书取了出来,开口说道:“官爷,这是我的童生文书,原本今年就是要考秀才的,只是老家遭了难,不得已离家逃灾,不过此书是朝廷发放,可否与保书等同使用?”

这年头读书人稀少,尤其是谷城这样天高皇帝远,当地土著又不太重视读书人的地方。

那官兵拿过去看了看,别的东西都可以作假,但官府的印章终归是真的,他看了眼秦春沛,见他不过是十岁稚龄,心中倒是有些惊讶,犹豫说道:“还真是童生文书,真看不出你小小年纪还有这个本事,只是这个我做不得主,得去问问将军。”

秦春沛几人见他转身进了城楼,自然只得在城门口等着,谷城附近都是山地,城外头的村庄其实不多,说是城门,但其实这一道关卡之后都是农田,真正算是谷城城市的还得走上几日才到。所以这会儿进出的人竟然只有他们一行人。

半晌,方才那官兵再一次走了出来,这一次他身前有个男人,看着大约三十出头的样子,长得十分魁梧,一脸的络腮胡子,看起来并不太好相与。

那人走到他们跟前,扫了一眼在场的人,最后目光落到了秦春沛头上,忽然笑了起来,他的声音极大,如同雷震一般:“你就是那小童生?”

秦春沛连忙说道:“正是,秦家春沛见过将军。”

那将军将他左看右看,似乎在看什么稀奇的东西,但见他腰背挺直,在他面前也是不卑不亢的模样,却又没有读书人的酸腐气味,倒是心生几分好感。

好一会儿,一直到秦家人都觉得忐忑不安的时候,这位将军才开口说道:“既然是朝廷发的文书,足以证明这几位都是青白人家出来的,也能算得一个保书,让他们进城吧。”

说完这话,不等青山村人感激,那将军又说道:“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谷城有谷城的规矩,你们进城之后谨言慎行,若有行为不端,到时候被赶出去可怪不得别人。”

秦老村长等人自然点头称是,这才走进了这座建造在两座山峰之间的城楼,过了城楼依稀能够看见城门内的场景,与他们想象的极为不同。

城门之内,除了三俩茶寮酒肆之外,就是大片大片的空地,再往前却是一些农田,依稀能够看见远处有袅袅炊烟,可见那边应该是农家。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将军的话,守门的官兵倒是对他们颇为客气,其中一人还说道:“几位若是有铜板,在这几家店里头也能歇歇脚,不过这里可没有啥好吃的东西。”

“若是没有,再往前就是吴家村,也是能投宿的地儿。”官兵又说了一句,就自去忙了,不再关注他们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