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心里很高兴,她们谈论的话题终于不再是那些虚伪的问候。说起监国,这皇帝的想法也着实奇怪,圣旨下得糊里糊涂,正好给了荣王一个好机会。

  “哀家从不猜测圣意,哀家只看旨意。圣旨上怎么写,哀家便怎么做。”

  太后知道,城澄不过想要她一个答复,让苏临麒转告他们还是不安心。不过也是,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可要有十足的把握才是。这孟城澄初时瞧着只是个花瓶,现在看来竟还成了关键人物。荣王有她这么个女人,不错了。

  城澄不知太后心中所想,只是暗自揣摩着她的话。圣旨——圣旨只说荣王监国,这从避暑山庄回来之后如何,却是不清不楚。太后的意思,无非是拿先前那道不够周全的圣旨做文章,倒是精明。既然皇帝要歇,避暑那几个月又怎么够,多歇几年岂不是更好。

  城澄会意一笑,莞尔道:“太后娘娘说的是。只是后宫这里,难免就要辛苦您,稳定一下局势。”

  若是可以,不妨以后宫大选,伪造出一片歌舞升平的假象。不过后续这些事情,太后心中定是有数,就不需要她来多嘴了。

  城澄一点即通,让太后原本微皱的眉头略略舒展开来:“这个自然不用荣王操心,就是昭祉,哀家也会接到慈宁好好照料,不会让她受到一丝影响。”

  荣王夫妇做事求个保险,非得亲自入宫面谈才肯合作,证明其戒心甚强,并不能完全信任苏家。太后又如何能够尽信于他们呢?昭祉,她见过,是个不错的孩子,更是枚不错的棋子。太后笑笑,颇有些此地无银地补充了一句:“你和荣王便是安心吧。”

  苏太后能坐到今天这个位置,自然是个精明之人,不肯吃一点亏的。只是荣王和城澄这一回大费周章,为的就是女儿,又怎会让她才出狼口,又入虎穴。城澄起身,不卑不亢地笑道:“昭祉这孩子是得让太后娘娘费心,不过王爷想她想的很,自是要接她回家,就不在慈宁宫叨扰了。”

  凡事皆有度,还望苏家能把握好这个度,省得有朝一日像皇帝这样,不得不兵戎相见。

  “城澄打扰您已久,这便先回去了,改日再来给您请安。”

第74章 撕心

  第七十四章撕心

  从慈宁宫出来,城澄并没有径直回府,而是去往皇帝所居的乾元殿。

  一别多年,自当日诀别,她便从未再私下见过裴启绍。宮宴是能避则避,觐见能免则免。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昭祉的声名,可皇帝竟然不懂,甚至亲口将他们的过去透露给妍嫔,以至于让妍嫔用女儿的安危威胁于她。这口气城澄咽不下,也不可能咽下。是以筹谋数日,只为今朝的宫变,也好让他尝一尝什么叫做背叛的滋味。

  这么多年过去,城澄早已不信皇帝对她还有什么感情,也许在她拒绝进宫时,也许是在他朱批荣王请旨赐婚的折子时,他们的情分便早已断了。但城澄知道,他一定会见她。

  荣王妃求见天子,本应是一件与理不容的事情。但御前的人显然都见过世面,并没有露出什么惊讶的神情,都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不出所料的,城澄在门口瞧见了安福海,这个从她怀中夺走襁褓的狗奴才。她轻轻瞟了他一眼,没什么表情地说:“进去通传吧。”

  已是初春时节,但皇帝抱恙,屋内仍然燃着炭火。

  皇帝今日难得一身清闲,兀自靠在龙椅之上,手中捧着一卷书,享受着春日静谧。

  近来他时犯头疾,太医百般诊治,都不见有什么进展。皇帝也不怨太医院,大抵是他一直没有从痛失爱子的打击中缓过劲来,心血不足,故发于此。

  今日不知为何,整个后宫非常安静,安静得让他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殿外静悄悄的,甚至不闻鸟鸣,殿内宫人屏息凝神。一切都是井然有序,可又莫名叫他感到心慌。

  终于,沉寂被打破,那是安福海的声音,跪在地上通禀,大抵是有人进来了。只不过这么冷的天,又会是谁求见呢?待听得安福海回奏,皇帝心中升起三分疑惑——城澄,她来作甚。他许久未曾见过她了,荣王的王妃。

  “宣。”一句平常话,但话里的意思自是不同了,安福海自然领会得到,宫人遂是撤下跪垫,换上锦凳。

  城澄本是生性畏寒之人,却最是讨厌裹上厚重衣物出门,故而春寒料峭之时,仍着一身轻薄红衫。通禀得允后,她随宫人入内。屋内极暖,还摆着个瓶子,插着几枝红梅,一室春意,却藏不住一星药味儿。许是骤然间冷热交替,她忍不住回过身,用帕子遮了脸轻声打了个喷嚏。她这时才想起,皇帝似是病了,且病了许久。

  待稍稍整理过仪容,城澄复往内室暖阁走去。初次来,就算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也禁不住用余光暗暗打量。这就是他生活的地方,然而并没有多少生活的气息,显得有几分清冷,正如他的人一般。略一沉吟后,城澄施礼道:“给皇上请安。”

  正儿八经地给他请安,还真是破天荒头一回。她有些不耐,但为了大局,只得压住性子,且按规矩行事。

  皇帝高坐上首,看着安福海领着红衣女子进来。来人不着礼服,只是红裳一件,在窗外枯灰的映衬之下,愈发突兀而耀眼。

  裴启绍心想,可惜城澄婚后总是回避着他,倘若能够时常见面,他们断然不会陌生至此。而今,只有默然看她行礼,坐者为尊。

  待她行完礼,安福海携一干宫人退下,殿内又归于沉寂。四周无人,皇帝肆无忌惮地打量着她。彼时看她的时候,扶风弱柳,惹人无限爱怜。现在看她,依旧如是,只是眉宇之间多了几分坚毅,不再是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了。

  只是城澄,终究是城澄。裴启绍放下手中的书,言道:“免了,坐吧。”

  城澄敛裙落座之时,皇帝暗暗揣摩着她的来意。她躲了他这么多年,如今一来必有所求。他这里唯一的筹码,只是昭祉一人,无事不登三宝殿,想必是也还是为此事!

  一时之间,皇帝不免有几分感伤,嘴上最只是言说:“怎么突然进宫了?”

  自延祚二年的冬天昭祉被抱进宫,至延祚七年的冬天,整整五年,城澄没有一日不想着冲进乾元殿去,向他要回她的女儿。而现在他问她,怎么突然进宫了。城澄“呵”的轻笑一声,眉眼微动,风流多姿,明艳不可方物:“我若说是想你了,你可相信?”

  这话若说在十年前,自是柔情蜜意,然而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距上回小兰亭一别,也有七年光景。如今两人之间只隔着一座御案,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她不再说笑,低眉道:“听说皇上病了,城澄是来为您分忧的。”

  皇帝闻言,发觉自己脑内竟是出乎意料的清醒。他早先便听说荣王夫妻恩爱,只当城澄是不得不委身于荣王。现今看来方知,城澄心里的人,竟当真从他换成了裴启旬。想念,多么美好的词汇,他曾无数次地想念她,然而如今从她口中吐出,不过为了嘲讽他当年的软弱罢了。

  可是也不知是怎么了,尽管裴启绍知道城澄方才说的是假话,但她的笑语还是如同打在清潭之上的一滴水珠,虽无七分力气,终归是打下数圈涟漪,使他内心难以平静。

  皇帝看着她脸上淡淡的笑意,越发揣测不出其内心之心境究竟如何。但他知道,自己这内心深处少许的惊澜,他终归是要将其稳定下来。美酒醉人,美人又何尝不是呢?

  指腹摩挲羊脂扳指,皇帝看着茶碗碗口的水汽渐渐凝结,而后又归回茶水之中,拿起茶盏轻泯一口,淡淡道:“偶染微恙。”

  宫禁之内,皇帝的病自然是大忌,内阁需存档,太医则需三缄其口,她又是如何知道的呢?不过想来也是,他每日饮药,抱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她若有心,自然会知晓。只是皇帝不认为城澄会是真心为自己分忧,毕竟他将昭祉接到宫中,使得她们母女分离,城澄心中有恨意,皇帝自是晓得。眼见着她言不由衷,裴启绍浅浅笑道:“朕为政事所累,你一女子如何分忧?且直言吧。”

  心口不一,大抵是城澄现今最大的本事,纵是心里头恨极,面对裴启绍时尚且能露出三分笑意。而这也是成婚七年以来,裴启旬教会她最有用的东西。若不如此,何以麻痹这些不好对付的对手呢。她眉眼弯弯,带着温和的笑意,娓娓道来:“皇上既为政事所累,自是不该再为后宫分神。昭祉像我,顽劣不堪,留在宫里,岂不是让皇上伤神?倒不如叫她回荣亲王府,让我们夫妻管教。”

  皇帝看着城澄,颇觉陌生。自打她进了王府,裴启绍便觉得自己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欢愉,甚至还不如她杳无音信的时候好过,起码那个时候还有个盼头。

  现在呢,纵使他可以不顾祖宗法制,突破宫禁去见她,故人却已不是从前的故人,两人早已渐行渐远了。人生长恨水长东,大抵如是。

  那时候他要来昭祉,一是为了牵制荣王,二来他也是想让荣王知道,天下是他的,这一切都是他的。包括你王妃,以及你子女。氤氲自裴启绍眼底浅升,但觉笑意自城澄的眼角流露,皇帝不知,她何来的自信呢?

  “朕的答案,想来你心中有数——让昭祉出宫,断然不能。”他牢牢盯着城澄,“原因么,很简单,你且说说看,昭祉如今是谁的女儿?”

  断然不能,斩钉截铁的四个字,字字如针一般扎在她的心口窝上。城澄一时分不清,皇帝究竟是恨他大哥,亦或是她,总之无论怎么说,他早已不是那个会心疼她的人了。而她却也是错得离谱,还顾虑着他的安危,想着如果他愿意放回她的女儿,日后便有可能免去兵戎相见。多可笑!听到他的问题,她也当真笑了出来。

  她想挑衅一般地告诉他,昭祉就是荣王的女儿,他是平白替人家养了孩子。但这样只会让皇帝愤怒,而不会让他难受。她的锥心之痛,岂能让她一人独自承担呢。故而盯着他的眸子,淡淡道:“左右你也不会放她走,那告诉皇上也无妨。她本应是我和启绍的孩子,可当年的裴启绍,早已经死了。”

  皇帝沉默,自然明白她话中之意。当初她愤然离京,一走六年,可见对他用情之深。她刚刚回来的时候,或许对他还有几分余情,只要假以时日,不是没有被他打动的可能。可皇帝轻易地放弃了她,将她拱手送给荣王。不然如今,他们也该有好几个孩子了,何至于落到这般境地?

  如城澄所愿,皇帝心中的确不大好受,但他只能强撑着,说出一段颇有意思的话:“既然如此,死者已矣,就让朕来照顾她,尽这份人父之责。当年的启绍的确已死,可是启绍便是朕,皇帝即是国家,国家未亡,朕即长存。”

  她心中的启绍死了,这一点,皇帝心里多少过意不去。因而他在心中暗自决定,终有一天,他会让城澄与自己合葬。想到这里,裴启绍壁眸之中泛出几分柔光,浅笑道:“将昭祉带回自是不可能,但朕念你来之亦不易,且去后宫看看她吧。”

  皇帝倒是愈发从容起来,城澄暗自冷笑,只愿他的这份从容,在与荣王兵戎相见之时还能延续下去。现在他有几分得意,之后便会有几分甚至加倍的痛苦,且让他畅快一时又如何呢。只是城澄怎么都未曾想到,当年如胶似漆似的两个人,好像到天崩地裂之时都不会分开的他们,竟会走到今日这个地步。

  她轻叹一声,也不欲与他再做无谓的争辩,福身一礼,转身离去。

第75章 谎言

  第七十五章谎言

  天气转暖,京城里热得燥人。梧竹幽居之内,城澄与裴启旬坐于凉席之上,荣王正看着她写字。都因城澄只着一件薄薄的纱衣还一直嚷着热,闹着要叫婢子多端几盆冰山到房内。裴启旬怕她受凉,不肯依她,便看着她写字。

  城澄打入府起就开始练字,到如今也有好几年了,一手行书写得妩媚风流,只是做不到横平竖直,和她这个人给人的感觉一样,就是两个字——懒散。他无数次试图纠正她,最后都不得不放弃,只得由她去了。

  不过叫城澄意外的是,临宴特别喜欢她的字,还求她写了几幅扇面,据说在红袖招一露面就大受好评,甚至有客人想要出价购买。城澄听了,就当笑话说给裴启旬听:“要是以后咱们没钱了,我还可以卖字养家。”

  荣王听说她要养家,不由好笑道:“偌大的荣王府,若是要靠你的字来养,只怕这么娇弱的腕子就要累得断掉了。”

  她轻轻白他一眼,娇嗔道:“你傻呀,都到了需要我出马才能维持生计的时候,还要什么王府,什么下人啊?就咱们两个,找处地方种地去吧!”

  他被她噎得一愣,忽然想到什么,一时竟有几分紧张:“城澄,你…”

  “嗯?”

  “你有没有想过,本王举事之后的日子?”他问得小心翼翼。

  城澄垂眸,似乎在沉思,但实则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有没有想过,当然想过了,这么大的事情…只是该怎么同他说呢?

  她手中的羊毫,已经无意识地画起了圈。荣王看破不说破,只是耐心地等待着她的回答。

  “其实很简单,不过成,与败。”

  裴启旬追问道:“成若如何,败若如何?”

  “这要先问你——王爷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周围没有旁人,城澄放心地问他,“阿旬,你想做皇帝么?”

  他似是微微一怔,这个问题,从没有人当面问过他。

  想做皇帝么?他不是没有想过,只是,城澄…他记得城澄说过,她没有想要杀裴启绍。如果裴启绍不死,他又如何做皇帝呢。

  “年底即将举事,王爷还不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么?”她温和地笑着,语气温柔,话语却显得有几分咄咄逼人,“还是,王爷想瞒着我?”

  “当然不会。”他攥住她的手,沉声道:“本王不敢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但本王…”他不知该如何说下去。

  城澄盯着他的眼睛,缓缓掰开他的手指。

  裴启旬心中一沉,正要说话,却见城澄将自己手中的毛笔放下之后,却又反手握住了他的手:“阿旬,你知道么,其实我很想让事情按照我的期望发展,但我知道我不能这样自私…你答应我,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要受我的影响,好么?”

  “可本王记得你说过,只是想夺回昭祉,并不想伤害三弟。”

  城澄微微一笑:“那么现在,王爷尽可以告诉我,你想要裴启绍的命么?无关城澄,只问王爷自己。”

  荣王沉默。

  城澄涩然一笑,本以为已经得到了他的答案,谁知裴启旬却说:“应该不会。”

  “嗯?”她支着下巴看他,“我已经搞不懂了,阿旬…你忙活了这么久,到底是想要什么啊。”

  他摸摸她的头发,笑道:“不瞒你说,起初得知三弟继位之时,我的确想杀了他。但现在,本王想出了更好的办法?”

  “什么办法?”

  “三弟继位,已有七年,除去早夭的大皇子,膝下还有三个皇子,皆为年幼。”

  城澄会意,欣喜地看着他。如此自然是最好的,没有人会死,而她能得到女儿,他能得到实权。

  只是事情真的可以这样顺利么?她略为狐疑地看着他:“若真的到了那一日,唾手可得的龙椅,王爷不要?”

  “当皇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荣王长叹一声,“你看看三弟,这几年被折磨成什么样子。天灾,*,都要罪己。整日要防敌人,防亲人,与不爱的女人同床共枕。与之相比——”他摸摸城澄的脸颊,无限怜惜,“本王只要你。”

  他这样说,她自是感动,只是这并不是城澄想要的回答:“我就怕你是因为我…”

  “怎么?”

  她伸手抓住他握在自己脸上的手,低声道:“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等过几年,城澄老了,王爷就会后悔今日所做的决定,也会迁怒于城澄吧…”

  “傻姑娘。”他捏捏她的脸,“并不全都是为了你。本王方才说过,三弟膝下已有三名皇嗣。若是他无子也就罢了,既然有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皇位又如何轮到本王来坐?除非本王狠下心,把那三个侄儿都给杀了。”

  他在她面前摊开自己的手掌,干干净净,修长匀称。裴启旬看着自己的手心,略略出神地说:“死在本王手下的人已经够多了。就算是为了咱们的孩子积一点福气吧。女人,孩子,本王不想动。”

  “嗯…”她也盯着他的手看,那样漂亮的一只手,根本看不出半点血腥气。

  “或许是年纪大了吧,”他收回手,看向窗外的景色,“突然之间,也想在史书上留一点好名声。弑君篡位,好听么?”

  他说这话之时,庄征自门口出现,遥遥出声:“殿下。”

  裴启旬看城澄一眼,见她点头,便叫庄征进来说话。

  “交代的事如何了?”

  庄征的性子慎之又慎,断乎不敢有错:“奴才不敢疏忽,已尽数办妥。”

  裴启旬点了点头,让他下去候着,喝杯茶消消暑。

  新来的婢子一直在外头候着,想要进屋更换茶水,却被忍冬拦在外头。最后还是忍冬亲自端了进来。

  荣王接过茶,轻抿数口后,忽然抬眼看向忍冬:“谷雨的事情,本王不希望再有。”

  忍冬立马跪倒在地,慌忙道:“殿下放心,奴婢对殿下对王妃忠心耿耿,定不会…”

  裴启旬抬手制止她:“本王不需要听你说,而是要看你如何做。下去吧。”

  “是…”忍冬强忍住发抖的冲动,尽量镇定地退了出去。

  “谷雨竟然,真的是皇帝的人。”城澄叹息,“他到底想怎么样呢?”

  裴启旬轻轻一笑:“先让谷雨挑拨你与解忧,再让谷雨挑拨本王与庄征,无非是离间之计罢了。想不到三弟为头疾所扰,还有这样的闲心。只可惜让荣亲王府分崩离析,没那么容易。”

  “那咱们动了谷雨,皇帝那边会不会察觉到什么?”

  “庄征办事,你且放心。”裴启旬起身拍拍她的手,“本王还有些事要处理,晚些再来看你。”

  城澄点头应下,目送他出门。

  裴启旬一路目不斜视,径直往书房走去。忽然,他顿住脚步,看向身旁的庄征。

  “殿下?”庄征一愣。

  “方才从王妃院里出来,你便吞吞吐吐。是有话要说?”

  庄征咬牙躬身,不敢隐瞒,只得如实道:“殿下恕罪,方才奴才进屋的时候,听到殿下同王妃说,您并不打算…”

  “弑君篡位?”

  三丈开外即是碧湖,水露荷华,摇曳生发。午时的日头照在水面上,偶泛鳞光。

  一片宁谧之中,庄征低声道:“奴才不明白,难道您真的…不打算除掉后患?”

  日光之下,裴启旬眯了眯眼睛,微妙地一笑:“你说呢?”

  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反问,庄征却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笑了起来:“您还是顾忌王妃。”

  “有些事情,她不必知道。”他抬步走上白玉石桥,想起城澄曾站在此处嫣然浅笑的模样,不由微勾唇角,“本王只愿她展开眉头,轻松度日就好。”

  江山,美人,他都要。

  晚上,裴启旬一直没有忙完,就叫人传话到梧竹幽居,叫城澄不必等他。城澄却是难得来了兴致,跑到书房里来。庄征等人见王妃至此,便自觉地退了出去。

  城澄回头看他们的背影,又转过头来问裴启旬:“我是不是打扰你们了?”

  他摇摇头,冲她张开双臂。城澄能来,他不知有多高兴。

  城澄见他动作,立即喜笑颜开,快步走过去一屁股坐在他怀中。荣王故意闷哼一声,做出疼痛的模样。她嬉笑着要去扒他的衣服,看看他伤哪儿了。

  “别闹。”他的呼吸不知不觉间逐渐紊乱,且愈发沉重起来。等城澄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迟了。

  一同缠绵过后,天已然黑透。城澄瘪着嘴看他:“你吃饱了,我还饿着呢。”

  “嗯?还没喂饱你?”

  “别胡说八道!”她红了脸,从他怀中坐起来,整理衣裳。谁知不小心竟碰掉了一封奏折。

  他刚要说不要紧,就见她低头去捡。城澄“咦”了一声,奇怪道:“这折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啊?”

第76章 攻城

  第七十六章攻城

  裴启旬低眸去看,那是他延祚二年时递上去的折子,的确有些年头了。

  城澄好奇地说:“奏折这种东西,朱批后不是都会收回存档的么,怎么会在你这里?”

  他淡淡一笑:“本王既然奉旨监国,那么无论是皇帝诏令还是臣僚奏折,实录、圣训、会典、起居注,除了皇帝密旨,本王自然都有权查阅。”

  她默了默,之后十分不解地说:“你说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真就这样信任你?回京之后,竟然也没收回你手中的权力。”

  “三弟是自信,他抓住了本王的死穴。”他的目光落在那本陈旧的奏折之上,嘴角微牵,“可是五年多了,难道他与昭祉之间便毫无情谊么?只怕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城澄点头时,裴启旬又道:“况且权之一字,给出容易,想要收回却没有那么简单。如今朝中势力盘根交错,早已不是三弟能控制得了的。他见本王迟迟没有动作,只是替他办差,长此以往自然放心。就算是不放心,也没有办法——三弟的头疾发作起来,可是不认人的。”

  “竟然这样严重?”她秀目微张,颇为惊讶。

  裴启旬不愿多谈这个话题,就将那本奏折在她面前摊开,打断她的思路:“念念,看看还有哪个字不识。”

  她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依言打开那本奏章,磕磕巴巴地念道:“奏为恭报通州调防,仰祈圣鉴事。窃臣恭承简命,统领通州大营,自元年二月二十四日接印,署理军务,卫戍金瓯,已一年有余。值此一年之内,臣不敢倦怠,夙兴夜寐,诚惶诚恐。假天时运,容臣无所过错,故而具折,陈述任上。”

  读到这里,她抬头看他一眼,吐吐舌头:“虚伪。”

  荣王清朗一笑,如和风,如细雨。只听她继续念道:“通州营防,京畿之重地,国地之关隘,臣垂聆皇考圣训,操练日夜,兢兢业业。然日久则生疲,时久则生厌,年久则生党。盖将士者,着令时常调任,防滋大变。故臣拟调通州守备刘恒铭为参领,调前锋校吴子熊为守备,另有千总五人,各有升调。”

  城澄边看边在心里直摇头,心想着裴启绍能不放松警惕么,别看荣王平日里一副不好惹的样子,装起孙子来还真挺像。瞧这谦卑劲儿,城澄都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