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继承这个家业的是大房。即便分家,她们二房三房也落不到什么,再加上没了爵位。家产也就少了一大半,更不够分得了。

又过了两日,岳氏和海氏拿着账本去找曹氏,账上已经没钱了,这么一大家子,主子奴才少说有上百人。光吃饭就是一大笔支出,靠海氏往里头填钱是万万不行的。

曹氏看着账本也是叹气。和周伯清商议了,然后把各房的人都叫了来,提出了分财不分家:“以后仍旧是住在府里,不过吃喝却要各归各的,平日人情往来的送礼,也是各房管各房的,公中不掏钱了,也掏不起钱了,家里老三老四和小六还没娶媳妇,三个姑娘也都没出嫁,比照前几个,这银子我和侯爷私底下贴补了,绝不会叫你们哪一个吃亏,但多的就没有了,我和侯爷也有些私房钱,也够我们俩吃喝嚼用,倒是不用你们管。”

大家听了这一番话,眼圈都红了,周经略更是道:“那怎么行!本来就该我们做儿女的奉养爹娘,如今倒让爹娘替我们操心。”

周伯清摇头:“这些都是小节,你们把日子过好了,我们才能安心,不过我有句话在这儿,大房二房三房就罢了,四房我要贴补一些,小六还小呢,将来要读书,五姑娘也没说亲事,他们是家里最小的,我额外贴补两千两银子,你们也不必羡慕眼红。”

四老爷哽咽道:“爹,儿子能养活她们母子,爹还是把钱留着吧。”

周伯清道:“我留着给谁花去?已经是黄土埋了半截身子的人了,还能活几日?”

一听这话,大家都忍不住哭了起来,曹氏也有些伤感,周伯清却笑了笑:“比起那些父子分离,无处安身的,我们倒算是好的,也不用太担心了。”

又挨个的叮嘱,让周安将来承袭周家,光宗耀祖,让周惠好好过日子,让周硕早些娶亲,让周宁好好读书,让周旭好好照顾阿顺,又告诉最小的周颂要听话懂事。

大家一听这跟交代后事似的,都是又害怕又伤感,简直要痛哭流涕了。

晚上回去后,王蘅和周旭也都是红着眼睛,开始算自己的家底有多少,两个人商量了,王蘅嫁妆里的那些好东西暂时都不要动,将来或是留给儿子,或是给女儿做嫁妆,那些都是有钱也买不回来的,至于一些金银之物,能典当的就先典当了,这是王蘅的意思:“大哥二哥那儿都不富裕,咱们多多少少送点银子过去,是份心意。”

周旭看着王蘅满匣子金灿灿的首饰,有些心酸,亲了亲她的手,道:“还不到当东西的地步,大嫂素日最善管家,她和大哥肯定也攒了不少钱,倒是二哥那边还真得伸手帮一把,不过我手头有现银,回头悄悄给他就是了。”

王蘅点点头,看着已经睡熟了的阿顺,忍不住叹气:“等到阿顺长大,不知道我们做父母的能给他些什么。”

周旭道:“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倒是不用愁,依我看,小时候多吃点苦,长大后倒是更有出息,这也不是坏事,再者说,你不是给儿子找好退路了么?”

王蘅点点头,想着赵凌不至于反悔,只要有他在,倒是不用担心阿顺吃亏,这才放下了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年关的接近,京城慢慢热闹起来,那些封侯的新贵也都相互走动拜访,各种宴席和聚会层出不穷,而以往的勋贵如今却都沦为了庶民,在家里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

周静站在桌前,凝神屏气写宁静致远四个大字,写到最后一笔,到底没有写好,棋差一招,一败涂地,她忍不住一阵烦躁,把纸团起来扔在了一旁,在屋里来回的踱步。

丫头侍立在一旁,却是一个字也不敢劝。

自打开始分财不分家,周家上下的日子就更加沉寂了,如今都是各房有各房单独的小厨房,吃喝自理,这样一来,周静就被归到了大房。

她本是庶女,当初和周琳周文一处才享受了嫡女的待遇,如今分开了,她的待遇就直线下降,这都快过年了,却还没有没有开始做新衣裳,每顿饭虽然是三菜一汤,却远远不如以往的饭菜精致可口,连月例银子也少了一半。

岳氏不关心,只为了省钱,下面的人看眼色行事,自然更不把她放在眼里,其实她就该说亲事了,她和王蘅一般大,王蘅的儿子都一岁了,她却还没嫁出去,这让她如何不心焦!

王蘅正在和周旭商议给阿顺过周岁生日的事:“看这样子,是不好大操大办了,但抓周还是要的。”

周旭点点头:“到时候把岳父一家请过来,咱们自己热闹一番就罢了。”

王蘅就拿了银子给什锦:“交给小厨房,到时候预备两桌席面。”

又让人开了库房,找到时候用来抓周的东西。

阿顺摇摇晃晃的站在铺着厚厚褥子的炕上朝王蘅伸手,嘴里还喊着:“娘!”

他还小,只会说这一个字,有时候发音不准,甚至叫成了“羊”或者“良”,惹得人发笑,偏偏他自己还一本正经呢。

王蘅把被阿顺丢在一旁的拨浪鼓递在他手里,阿顺就握着使劲挥手,屋子里响起清脆的鼓声,阿顺自己跟自己玩了一会,把拨浪鼓翻来覆去的看,跟研究什么宝贝一样。

周旭在旁边坐着,时不时的伸手在他眼前晃晃,阿顺就抬起头,冲周旭一笑,露出一排小米粒似的牙齿,周旭乐了,伸手把他抱在了怀里:“儿子,咱们不玩拨浪鼓了,都玩了一天了。”

他看王蘅去外间吩咐事情了,就偷偷打开了王蘅梳妆台上的匣子,拿出了被藏在里面的木制的小刀小剑,阿顺一见眼睛就亮了,扑过去抢在手里,嘴里丫丫嘿嘿的比划起来了。

这还是上次他看到周硕在练剑,死活都要摸一摸周硕的那把长剑,王蘅不肯,虎着脸打了他屁股好几下,周旭心疼儿子,就刻了一些木制的刀剑,结果被王蘅发现后都给没收了,如今也只是背着王蘅偷偷让阿顺玩。

等到王蘅一进来,周旭就一本正经的把刀剑藏在了褥子底下,阿顺也聪明乖觉,坐在那儿冲王蘅直笑,王蘅就把他抱了起来:“今天真听话,娘抱你去给祖母请安去。”

趁着这个机会,周旭又把东西给收起来了,父子俩已经偷偷玩了好几回,配合的天衣无缝。

从岳氏那儿回来,王蘅就提出把王莹接过来住一阵子,周旭欣然应允,第二天就去王家把王莹接过来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王莹还记得周旭呢,对这个温柔的姐夫很是喜欢,乖乖的跟着来了,结果一进屋子眼睛就黏在糕点上移不开了,王蘅无奈的摇摇头,递了一块给她,道:“从今天开始,你在我这儿住一阵子,我要教你念书,若是不好好学,可是要挨饿的。”

王莹一听挨饿两个字,顿时点头如捣蒜,她对王蘅还是有些畏惧的。

阿顺坐在一旁,看到来了一个陌生人,冲王莹直挥手里的拨浪鼓,王莹顿时就被阿顺给吸引了,跑过去站在炕边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阿顺。

王蘅笑道:“这是你小外甥,叫阿顺。”

又对阿顺道:“阿顺,这是小姨,你叫一声小姨。”

阿顺:“…姨!”

他还不会说小这个字呢,王蘅忍不住笑了,转头对王莹道:“在我这儿想吃想玩都容易,但首先要守我的规矩,以后常妈妈带着你,每天何时起床,何时吃饭,何时吃点心,何时念书写字,何时休息,常妈妈都会提醒你,你要听常妈妈的话,对她尊敬客气一些,知道了吗?”

王莹懵懵懂懂的点头,之前因为战乱,彭氏也没有用心思教养他,后来王澜又是一味的溺爱纵容,如今有王蘅这么管着,倒是破天荒头一次。

王莹被常妈妈带了下去,王蘅看着她圆滚滚的身材,虽说是很可爱,但若是长大了还是这副身材。那可怎么办啊!

晚上给王莹接风,王蘅特地命人做了一桌子菜,大部分都是素菜。她本来以为王莹是爱吃肉才会这么胖的,所以吃饭的时候就吩咐丫头多给她夹点素菜。

可没想到王莹是一点也不挑食,荤的也吃,素的也吃,甚至就着那盘子香菇青菜吃了两大碗米饭,王蘅看得都愣住了,赶紧给拦住了:“晚上吃多了容易积食。若是饿了,一会再吃点点心。”

王莹意犹未尽的放下筷子。还使劲盯着那道小炒菜瞧,王蘅哭笑不得,吃过饭带着她去给曹氏请安,权当是散步消食了。

曹氏对王莹很是喜欢。一点也没觉得她胖,搂在怀里温声细语的问了好几个问题。

王莹虽然吃得多,但总算规矩学的不错,本来大人对孩子的要求就低,见她一本正经偏偏又显得很笨拙的行礼,就被逗笑了,再加上她童言无忌的话语,更让曹氏开怀大笑,最后除了给了一对小金镯做礼物外。还额外赏了她一个金质的九连环。

从第二日开始,王蘅每日除了打点院子里的琐事便是看着王莹识字读书,王莹很聪明。有些字学上两次就记住了,学规矩的时候也很乖,唯一让王蘅操心的就是吃饭的问题。

如今她已经尽量在饭桌上都吃素菜,然后经常带着王莹出去踢毽子,让丫头带着她玩荡秋千,可她的体重一点也没往下降。反而更加面色红润,一张笑脸红扑扑的惹得谁见了都要捏一捏。

一转眼到了阿顺的周岁。王澜带着彭氏和罗姨娘过来了,周家也齐聚一堂,看阿顺抓周。

这次的事只是自家人热闹热闹,一个客人都没有请,王澜来的时候特意把给周家的年礼给带了过来,他知道爵位没了,周家的日子肯定艰难,他不希望王蘅拿自己的嫁妆往里贴补,却愿意由他出面换个法子资助,因此今年预备的年礼足足比往年丰厚了一倍,除了些衣料药材外,大部分都是田庄上产出的各色肉类和干果子。

王澜笑道:“这是今年庄子上送来的,我们家人少,只怕吃到元宵节也吃不完的,挑了些好的送来,大家一块尝尝鲜。”

别人犹可,曹氏和周伯清,甚至岳氏和周经略也都看出来这是王澜的一番好意,患难见真情,雪中送炭的最是难得,因此周伯清也没有矫情,只道谢收下了。

酒席已经摆好,单等着阿顺抓周后就能入席了,在大花厅里早就抬了一张黄花梨木长案来,上面铺着大红色的猩猩毡,摆着用来抓周的各种东西,不管是笔墨纸砚还是其他,都做的极为小巧别致。

阿顺带着虎头帽,脚上蹬着虎头鞋,一声大红色刻丝的小棉袄,脖子上还挂着金灿灿的平安锁,宛如观音座下的金童。

王蘅把他放到了桌子上哄着:“阿顺乖,去挑一件喜欢的来。”

大家团团围在四周,都是阿顺熟悉的人,阿顺刚开始跟不好意思似的,只坐在那儿低着头摆弄自己的手指头,也不动,王蘅极了,拿起来拨浪鼓摇了摇,阿顺听到声音,身子往前一扑,开始朝着王蘅的方向往前爬。

他现在已经会走了,但还是爬着的时候更多,他对于桌子上摆着的笔墨纸砚,小算盘,小金印好像都不感兴趣,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就是没有拿起来,到最后反而一撅嘴哭了起来。

大家哄堂大笑,王蘅赶忙把他怀里哄着,也是十分无奈。

正在这时,外面有人进来通报,小心翼翼附在周伯清耳边说了什么,周伯清的脸色一下子变了,大家看在眼里,也都面面相觑,心里想着的都不是什么好事。

周伯清挥手示意报信的人下去,沉声道:“皇上过来了。”

大家一愣,这才反应过来周伯清说的皇上是指赵凌,不由越发疑惑,周伯清道:“因为是微服出巡,倒是没人知道,咱们也不必声张,不过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现在你们跟我去前头跪迎圣驾吧。”

周经略忍不住道:“如果我们跪迎圣驾,那就意味着承认了…”

周伯清暗自叹息,是啊,这一次低头了,就意味着以后都要低头,可是如今这个情况,不低头又能如何呢?总不能为了赌气就看着一大家子连日子都过不下去吧?

周伯清没有说话,大家也不再吭声,只跟着周伯清往前院去,可刚才的喜悦气氛却荡然无存。

赵凌一声竹青色的常服,只带了两个侍卫,看着不像是皇帝,倒像是哪家的少爷,他微笑着看着周伯清率领家人远远地迎过来,下跪磕头,称呼万岁,这才亲自把周伯清扶了起来:“周先生不必如此。”

周伯清却低着头道:“皇上亲自前来,草民不胜惶恐,不知皇上大驾光临有何贵干?”

赵凌一眼从人群里找到了王蘅,很是随意道:“我知道今天是阿顺满周岁,特地过来瞧瞧,外头风大,咱们还是进去说话吧。”

大家听了这话,更是无比惊讶,都把目光投向了王蘅和周旭。

王蘅和周旭也没想到,让阿顺认赵凌为义父的事两个人谁都没说,也难怪大家讶异。

一群人又回到了花厅,赵凌坐在主位,周伯清和曹氏左右相陪,其余人也只有站着的份。

赵凌把阿顺抱在怀里仔细端详了一番,笑道:“这孩子长得可真是精神。”

看见抓周的长案和上面摆着的东西,问道:“阿顺抓了个什么?”

周伯清笑道:“小儿懵懂,什么都没有抓,反而哭了起来。”

赵凌摇摇头,从侍卫手里拿出了自己的礼物,是一把赤金的匕首,刀鞘上镶嵌了一颗硕大的红宝石,整把匕首都金灿灿的,十分惹眼。

赵凌把匕首往阿顺面前一递,阿顺眼前一亮,立刻就伸手过去,他的手小,还拿不住匕首,只抱在怀里,偏偏他还知道该怎么做,还用一只手去拔刀。

王蘅吓了一跳,赶忙过去把匕首给拿开,阿顺却不高兴了,委屈的看着王蘅,王蘅无奈,暗暗瞪了赵凌一眼,赵凌却很是得意:“我看这孩子是个有出息的,将来必定是个大将军!”

又笑呵呵的把阿顺抱在怀里亲了好几下,这才交还给了王蘅:“你要好好教导他。”

王蘅点头,抱着阿顺退了下去,赵凌状似无意对周伯清道:“今天似是唐突了,不过我作为阿顺的义父,他过周岁自然要来瞧一瞧,如今礼也送了,我也该回去了。”说着就站直了身子。

周伯清一听到义父两个字就呆住了,他猛地回头去看王蘅和周旭,却发现了两个人躲避的目光,便知道这是真的,不由有些气恼,面上还要端着,客客气气把赵凌给送走了。

等回过头来,大家就把王蘅和周旭给围住了,问这义父的事,周旭怕王蘅受责备,就把这事揽到了自己的身上,道:“当时我觉得情况不好,一心想着和周家共存亡了,可总不能看着阿顺跟我们一样,正好他出生在府衙,皇上还挺喜欢的,我就顺势提了出来,也没想到皇上会答应。”

周伯清没有说话,二夫人和三夫人却七嘴八舌的十分羡慕:“哎呀,阿顺成了皇上的义子啊,这将来还用愁么?难怪皇上没有处置周家呢,说不定就是看在阿顺的面上呢。”

能成为当今皇上的义子,这的确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即便这个皇上让大家心里都疙疙瘩瘩的,还不怎么愿意承认,但也只是在心里暗自别扭罢了,可一旦阿顺成为皇上的义子,那好处可是实实在在的。

第一百一十三章

赵凌来了短短一会,却抛下了这个大雷,惹得大家都兴奋起来,越发的夸阿顺有福气,倒让王蘅怀疑起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对还是错了。

酒宴过去第二日,王蘅正在教王莹识字呢,偏偏阿顺在一旁捣乱,非得要赵凌送给他的匕首,王蘅看那匕首好看是好看,却锋利的很,自然不能给他,只得妥协,把之前周旭刻的木刀木剑拿了出来,让奶娘和丫头盯着他玩。

阿顺有些不大高兴,不过最后还是撅着嘴不再闹了。

这时,二夫人过来了。

二夫人还是头一次来呢,王蘅赶忙叫人把王莹带了下去,又命人上茶,二夫人也颇为爽快,先是夸赞了阿顺几句,就说明了来意:“你也知道,老三早就该成亲了,小五比他还小两岁呢,这阿顺都满周岁了,我现在瞧着老三在外头晃荡就头疼,也给他说了几户人家,可你也知道,以前有侯府的名头在,多得是人家想嫁过来,如今这爵位没了,狗眼看人低的可不少,说了好几户人家,都嫌弃老三不是长房,不能继承家业,我这心里不知道有多难受。”

王蘅已经明白了二夫人的来意,只怕是昨日知道了阿顺是赵凌义子的事,想借这个光给周硕说一门显贵的亲事罢了。

若是原本说好的亲事,王蘅不介意锦上添花,可如今摆明了是利用阿顺,说的难听些就是狐假虎威。王蘅心里就不怎么舒服,不过她也知道这是人之常情,设身处地的替二夫人想一想。她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这拒绝的话就说不出口了。

王蘅想了想道:“二婶的意思我也明白,如果旁人知道阿顺是皇上的义子,说不定就能高看咱们周家一眼,三哥也能说一门好的亲事。”

二夫人笑着点头,心想王蘅到底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

王蘅紧接着道:“二婶对我说这个话就是看得起我。又是为了三哥的终身大事,我是怎么着也不能推辞的。不过有一件事我想问问二婶,我也知道三哥一直不愿意成亲,倘若二婶给他说了一门好亲,可偏偏三哥不愿意。到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夫人提起这个就头痛:“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管也不管不住,别人家的还是都防着孩子沉迷女色,可他却一副要做和尚的样子,之前还为了这个跟我吵架呢。”

王蘅笑道:“您瞧瞧,三哥不愿意,到时候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我若是替二婶出面保了媒,到时候若是弄得两边下不来台。到时候不光咱们周家的名声不好,我也跟着没脸啊,您不妨先回去好好劝劝三哥。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好,先把三哥给说通了,咱们齐心协力给三哥说一门好亲事,到时候我也跟着沾光啊。”

二夫人听得出王蘅的推脱之意,不过也知道这的确是个问题。万一王蘅真的给周硕说了门好亲事,周硕一撂挑子。不领情,王蘅又是何必呢?

她这么想也是人之常情,二夫人叹道:“如今云儿有了身孕,我也放了心,就剩下老三这个孽障了,唉,也好,我想回去劝劝,等他一松口,咱们再说别的事,你诚心诚意的要帮忙,我也不能叫你没脸啊。”

王蘅笑道:“到底是二婶,深明大义,既如此,我就等着二婶的好消息了。”

晚上王蘅带着阿顺和王莹去给曹氏请安,曹氏也正在跟岳氏说周静的亲事呢:“我知道不是你肚子里出来的,你不免有几分不上心,但好歹你是她母亲,她素日也对你恭敬孝顺,你如今给她找个终身的依靠,将来她也只有真心孝敬你的,更何况一个女婿半个儿,老大老二和小五也相当于多了个兄弟。”

岳氏道:“让娘替我操心这事,是我的不是,我也不是没把静儿的婚事放在心上,只是如今是多事之秋,咱们家现在的境况,要想找个合心意的女婿也难,我也是怕委屈了她,想着与其匆匆嫁了,不如等尘埃落定后找个好的,要不然今天说不准明天的事,岂不是害了她?”

曹氏笑道:“我就知道你自有一番道理,既如此也就罢了,如今你先给她瞧着吧,若是合适的,也不拘什么门第,只要孩子好,有上进心,会心疼人就成了。”

岳氏应了,王蘅一直只听着没插嘴,见岳氏告辞,她也就告辞了。

人都走后,曹氏把藏在里间的周静叫了出来:“你都知道了吧?你母亲不是那等冷心冷面的,她看着对你漠不关心,其实心里也是在为你打算呢,你以后千万别再胡思乱想了。”

周静羞惭的垂下头:“是,都是孙女不好。”

曹氏笑道:“你的心思我也明白,如今咱们家正直风雨飘摇之际,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该相互体谅,你是周家的女儿,若是心存怨气,即便将来出嫁,这有娘家和没有娘家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周静道:“孙女受教了。”

自打这事后,倒给曹氏提了个醒,她跟周伯清说了这件事:“总不能为了家里的事把她们的终身都耽误了,四姑娘也不小了,该说亲事了,不然姑娘大了,留来留去反倒成了愁。”

周伯清倒有不少门生故旧,只是经历了前一段的战乱,有的升官发财,有的抄家下狱,境遇不一,一时间要周伯清做媒,还真是没什么头绪。

等过了两日,忽然有人登门拜访,乃是赵凌原来的幕僚,如今官至吏部尚书的段青山,段青山来后与周伯清关在书房说了好一会的话,待到段青山走了,周伯清便把王蘅和周旭叫了来:“段大人过来的意思是,皇上想把阿顺接进宫住一段日子。”

王蘅愣住了,急急道:“这哪成啊,阿顺根本离不开我。”

周伯清道:“我也是这个意思,但是静慈道姑回到宫中探望小公主,到时候宫里可能会有宴会,皇上的意思是借此机会把阿顺是他的义子这件事公布天下。”

周旭道:“这件事早晚会被人知道,如此处置我们倒是没意见,只是阿顺到底还小呢,把他一个人送去宫里,我是万万不能放心的。”

周伯清道:“既如此,这件事也就罢了,还有一件事与你们有关,你们当初去江南,路上是不是遇到了恪公主和芙蓉县主?”

王蘅一愣,点点头,周伯清拿出一张帖子:“这是芙蓉县主给小五媳妇的,请你过去做客,她马上就要大婚,成为皇后了。”

王蘅好半天没回过神来,周旭也略微有些诧异。

等回到院子里,王蘅把那请帖翻来覆去看了,只觉得万般滋味都有,同样是长公主,恪公主却逃过一劫,顾莲甚至要做皇后了,可其余两位却被贬为庶民,是恪公主她们太幸运,还是她们一开始就投靠了赵凌!

王蘅一直觉得顾莲是那种红颜薄命的女子,因此很是怜惜,没想到人家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难道她们一点也不在乎亲人被赵凌杀害的仇恨么?

周旭看王蘅坐在那儿发呆,也能理解她的感受:“想来当初恪公主提出去福建也是一个早就布好的局罢了,只是不知道我们遇上她们是不是也在算计之内。”

王蘅喃喃道:“我不想见她。”周旭却欣然应允:“那就装病好了,我也不想让你去见这样的女人,简直太可怕了,她们肯定很早以前就投靠了皇上,不然顾莲也不会做皇后了。”

王蘅却是想起当初顾莲所说过的话,恪公主原本打算让顾莲进宫,后来这个法子不管用了,就又给顾家找了个依靠,难道这个所谓的依靠就是赵凌么?

赵凌为什么答应做她们的依靠?而她们又帮助赵凌做了些什么?

王蘅就按周旭所说的在家装病,什么人也不见,整天或是逗阿顺玩儿,或是教导王莹。

而顾莲那边接到信儿,说王蘅病了不肯过来,顾莲就沉默了,问来人:“五少奶奶病了?那小少爷是谁在照顾?”来人一脸迷惑:“这个倒是没有听说。”

顾莲叹道:“若是真的病了,肯定会怕过了病气给孩子,断不会留在身边的,只怕这是装病,不肯过来见我呢。”

王蘅不肯见顾莲,顾莲倒也没有强求,她很快就要进宫了,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对于嫁给赵凌这件事,其实完全是利益交换,她也知道虽然自己很美,但在赵凌眼里可能只是一副白骨罢了,赵凌不是那种看重美色的人,她几乎可以预见,自己进宫后的命运了。

可那又能如何呢?她肩上背负着母亲的荣耀,哪怕再艰难,她也要走下去,只是对于王蘅这个好不容易拥有的朋友,她有几分舍不得罢了。

很快,顾莲即将成为皇后的消息就传遍了京城,有人骂她不知羞耻,有人骂她是狐狸精,毕竟她属于燕氏皇族的皇亲国戚,如今却要嫁给灭了燕氏皇族的人,不免让人瞧不起。

第一百一十四章

年关将至,周家也有了一丝喜庆的气氛,周静的亲事也定下来了,岳氏把她说给了自己娘家的一个族侄岳翎,要说这岳翎也是真的倒霉,赵凌起兵前,他正好帮着一个朋友跑腿,走了一趟岭南,本想回来就成亲的,谁知赵凌起兵,四处战乱,他也不敢乱走,就在岭南耽误了两年,谁知他的家人迟迟没有他的音讯,只当他死了,他的未婚妻也另外找了门亲事出嫁了,谁知他又突然回来了,家里人自然喜出望外,但婚事却坏了,只能另外再寻。

岳氏之前也没想过结亲的事,只是听娘家嫂子当做稀罕说了这件事,后来琢磨周静的婚事,就想到了这个岳翎。

岳翎比周静大一岁,人长得极为俊朗,身手也不错,想在军营里谋个出身的,家里又没有兄弟分夺家产,只有两个姐姐,还都出嫁了,虽然门第小些,但只要人知道上进,将来的日子也不用愁。

岳氏先和周经略一提,周经略只得两个女儿,周玉是嫡出,又早早出嫁了,只剩下一个周静,素日也得他的欢心,因此对她的婚事也十分上心,还特地去瞧了瞧岳翎,见他人品才貌都配得上周静,这才放下了心。

岳氏见周经略也答应,就正式跟曹氏说了这件事,曹氏如今已经没有精神操心孙女的婚事了,就全权交给了岳氏负责,只把给周静添妆的两千两银子给了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