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雱:我们的目标是——走到哪,祸害到哪!

*

深夜更新啦!

突然发现,150章了,字数也突破60w大关,直奔70w!

为表庆祝,这章会在留言里随机发100个红包!!足足19点!!四舍五入就是一毛九!现在经济不景气,上哪里赚一毛九这样的巨款!今天!只要轻轻敲打你的键盘,点击你的鼠标,就有机会拥有!你还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

当然,不想要红包也可以留言的,比如“呸,我就是没钱上网,没钱继续订阅,也不会要你的一毛九!”之类的!

第一五一章 是个孩子

《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五一章

论起搞事情, 王雱是一点都不会推辞的, 下衙回家便跑回自己院子里捣腾。司马琰看完一批稿子, 见王雱在那奋笔疾书,不由好奇地问:“你又接到什么新差使?”

王雱当即把今天去武学溜达的事给司马琰说了, 还很讨人嫌地摇头叹息:“我跟你讲,这届武学生员不太行啊。”

司马琰觉得王雱完了, 继登上所有文科生仇恨名单之后, 他又该登上所有武学生员的仇恨名单了。你一个文状元, 跑去人家武学玩碾压, 得给人家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恐怕你前脚一走,后脚武学教头就该给武学生员们搞特训了!

司马琰道:“要是将来这些人都入仕了, 你可就成了满朝文武的公敌了。”

王雱道:“那是他们心理太脆弱。这种心理素质,怎么在朝堂上混出头?多亏老天仁慈呐, 先让他们遇上我, 打击打击他们弱小的心灵,将来再遇到挫折时就不会一蹶不振了。”

司马琰:“…”

司马琰决定不打扰王雱搞阅兵计划了。

王雱积极地规划路线图、安防方案、突出大宋精兵强将的特训计划。

没吃过猪肉, 那也见过猪跑不是?从后世看过的阅兵大典扒拉出框架,逆推各个环节的落实过程,再捯饬成符合大宋国情的模式,完美!

王雱连夜点灯在那捣鼓, 都没去烦他爹。王安石坐在房里看了会书, 眉头跳了跳,感觉自己儿子今天这么安分,好像有点不太对头。

吴氏从王雱祖母那边说完话回来, 见王安石若有所思地坐那儿皱眉,上前问道:“怎么了?”

王安石道:“没什么,就觉得那小子今天这么安分,莫不是又想弄点什么出格的事。”

吴氏道:“哪有你这么想儿子的?自从回京任职之后,雱儿可比以前稳重多了。”

王安石能说什么,只能脱了外袍与吴氏一同歇下。

第二日,王雱揣着写好框架的大阅兵计划回枢密院查资料。他职责比较特别,又得官家青眼,轻轻松松就拿到了最新存档,把自己计划里需要填充的地方填充完整。写完初版,他又觉得缺点什么,颠儿颠儿地跑去三馆和秘阁那边查资料。

虽说王雱才是六品小官,认得他的人可不少,瞅着他跑来跑去忙个不停,许多人都在心里嘀咕:这王小状元在捣鼓什么?

富弼正好撞见王雱来回跑,回到刚开始烧起炉子的暖阁中与韩琦说了此事,怪道:“他一个枢密承旨,跑三馆和秘阁那边做什么?”

韩琦也不晓得。王雱这小子的思维天马行空,等闲没人猜得出他的想法!

韩琦道:“他真要弄出什么大事来,总归是要让我们知道的。官家再宽纵他,事及朝政也不可能越过我们去。”

富弼点头,他也不是真担心,就是好奇而已。上回他回来和韩琦说文彦博弄出许多新鲜事,当时韩琦就和他提了句:“你怎么知道一定是宽夫弄的?”

富弼觉得如果文彦博是在给王雱背锅,那文彦博真的太惨了,惨得他一想起来就想大笑出声,哦不,想写信去宽慰宽慰可怜的文宽夫。

是以,发现王雱到处跑来跑去的时候,富弼很想知道他在忙活什么。

到快下衙时,富弼发现王雱正在外头探头探脑。见他望过去,王雱才屁颠屁颠跑过来和他问好:“富相公,我一直都很仰慕您呐。”

富弼心中警惕:“此话从何说起?”

王雱便落后富弼小半步,摆足晚辈的姿态和富弼一块往外走,口里则夸起富弼来回使辽的事,说自己若是再生个十几年,一定也要跟着富弼去辽国,绝不因为当时敌盛我衰而退缩。

漂亮话谁不爱听,富弼听王雱提起当初使辽之事,心里也颇为舒畅。当时满朝文武确实无人敢去,他领着人前往辽国谈和,既要面对辽人的留难,也要面对朝廷的诡谲风云,可谓是内外交迫。但,他还是把事情办成了。

王雱见富弼神色放松,还带着一丝丝愉悦,又趁机征询他许多问题。

富弼听王雱问的都是辽国风土人情以及大宋与契丹人、党项人的边争,倒都是他能答的,当下不隐瞒,一一替王雱解答。到牵马处,王雱又诚恳地问富弼:“下官还有许多问题想请教,不知明日能不能再找您?”

对于这么个好学的后辈,富弼瞧着觉得很不错。尤其这后辈还会说话,夸人总能搔到痒处,富弼更是感觉不能拒绝这么点小请求。

接下来几日,王雱除了陪侍御前和官家看看闲书、聊聊推演,就是去查资料、去找富弼请教问题。

一开始只是富弼,后来曾经担任过枢密使的韩琦、正在担任枢密使的宋庠也没逃过王雱的魔爪,每天上衙和下衙那段时间总会轮番遭到王雱的追堵,问一些军中的问题。

次数多了,众人也觉出点异样来:这王小状元怎么每天往几位相公跟前凑?难道他得了官家青眼还不够,还想抱宰执大腿?还是说,几位相公有什么差使要让王小状元去做?

韩琦最了解王雱是什么尿性,与王雱并骑回家的路上直截了当问他:“你小子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王雱一脸正直:“绝对不是鬼主意。”

韩琦道:“那你这几天鬼鬼祟祟地在捣鼓什么?”

王雱一听,这韩大佬显然对他有偏见,这又是鬼主意又是鬼鬼祟祟的,都什么话啊!他一点都不怕韩大佬翻脸,笑眯眯地卖起了关子:“过几天你就知道了!”

韩琦觉得在自己眼皮底下王雱总不可能翻了天去,便也不再追问,在路口与王雱分道扬镳,各自归家去。

王雱忙活了几天,可算把图文并茂的大阅兵章程给整理出来了,他兴冲冲地拿去给官家看,一点都没贪功:“多亏了韩相公他们告诉我许多东西,要不然我可做不到这么详尽。韩相公他们果真是博闻广识啊!”

官家看着眼前摊开的长折子,上头详细地写着大阅兵的章程,看着十分周全,某些复杂的地方还用图表展示出来。相信但凡看了这道折子的,没有人会拒绝这么一场耗费不大、却能弘扬国威的阅兵大典。

官家看完之后,让人去请宰执过来商量。韩琦几人过来后见王雱乖乖巧巧站在一边,心里打了个突。

官家和煦地给他们赐座,而后让他们传看一下王雱递上的折子。韩琦看到“阅兵”二字,当即明白这折子出自谁的手笔,也明白了王雱这几天到底在捣鼓什么。

等韩琦把折子看完,面色平静地将折子递给了旁边的富弼。见几位宰执陆陆续续把折子看了一遍,官家才开口:“诸卿觉得如何?”

韩琦、富弼对视一眼,对此都表示赞同。没看见官家眼里的期待都快溢出来了吗?他们齐齐看向宋庠,等着宋庠这个枢相发表意见,毕竟如果要加班加点干活,首先得忙活起来的就是枢密院那边。

宋庠也是个状元,不过他向来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不太爱领头做什么,前几年就曾被包拯以“毫无建树”为由参掉了相位。再次官至枢密使,宋庠做事依然谨慎。见所有人齐刷刷地望向自己,宋庠道:“臣的意见与韩相公、富相公相同。”

官家见宰执诸公一致同意了,当即便往折子上盖了个戳,让他们再去商量一下这章程可有要改动之处,若没有,尽早传话下去让人准备,免得时间太过仓促。

韩琦应了下来,起身之后又停顿下来,开口提了个要求,让官家把始作俑者借他们用用。

王雱乖巧地跟着韩琦他们回了宰执办公的暖阁之中,眨巴一下眼,奇怪地问韩琦:“您把我喊来做什么呢?”

韩琦道:“你以为你动动嘴皮子出个主意,然后就能轻轻松松坐在一边看别人忙活?”他冷笑起来,“别做梦了,该你干的,你得给我好好干。”

王雱唉声叹气:“我还是个孩子,您想想,我才十六岁啊,您千万别让我干太难办的事,要不然我办砸了、被发配去琼州喝海风还是其次,让您担上个识人不明的名声就不好啦。”

富弼听得直乐。

只要这小孩不是对着自己耍赖,瞧着还是挺逗趣的。

韩琦没理会王雱张口就来的胡话,让王雱在一边罚站,听他们讨论阅兵各项事宜。即便王雱的方案已经非常周全,但一些涉及到人员调配的地方并不是他一个六品小官能考虑清楚的,所以整个方案还得进一步调整。

王雱一开始还乖乖站着旁听,后来见韩琦没注意,自己悄悄搬了张椅子凑韩琦身边坐下。

韩琦横了他一眼,终归还是没训斥他,继续和宋庠他们商量如何安排人手。

见韩琦对王雱这般纵容,俨然把王雱当自家子侄来对待,宋庠顿时知晓这小孩除了深得圣心之外,与韩琦也走得很近!于是对于韩琦把一些事情交给王雱去办的决定,宋庠没有反对,几乎没提出过半个自己的意见。

商量了大半天后,王雱光荣地获得了第一个任务:去禁军各营地中宣讲阅兵事宜,必须把阅兵的主旨、阅兵的章程传达到每一个营地中,不容有半点疏失!

宣传工作这事儿王雱可擅长了,兴致勃勃地领了旨去。

大宋其实也有类似阅兵的活动,不过那是由军头司筹备的“百戏”——指各种炫技的杂耍表演。只要上头一声令下,各地就会接送各种奇人异士入京接受考核、为官家表演。所有接到旨意的人,往往都会以此为荣,积极地进行准备。

禁军乃是举国最为精锐的士兵,这些人俸禄高、待遇好,训练也起来也很拼命,平日里这些表演的事自然不会由他们去做。一听是所有禁军里挑人展示大宋雄风,不必王雱多言,他们已经站得笔挺表示一定会全力争取入选。

这让王雱原先备好的说辞白费了。

早该想到这时代的人尤其敬慕君王,只要提一句“官家到时将要亲自阅兵”,他们自然会全力以赴去抢破头!

王雱一连跑了几个营地,结果都一样,没用他费什么口舌,只需要给他们解说一下流程就成了。而且他宣讲的时候,一个两个都用求知若渴的目光望着他,像是要从他这里听到什么大学问似的!

这工作,干着没意思啊!

王雱忙活完了,又跑去官家面前告韩琦叼状:“他一定是知道这事儿这么无趣才叫我去干,他知道我最讨厌这种无聊的事儿啦!您是不知道,我还没给他们说为什么要搞阅兵,他们已经抢着说‘你就给我们说说要怎么做’!您说这事儿是不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太没劲了!”

官家还是头一次听有人这样告状的,给你轻松的工作你还嫌弃,人家该往哪说理去?

到王雱不在时,官家便与韩琦说起这事。他发现背着人说点“小话”确实很有趣味,尤其是看到韩琦那一言难尽却还是要强作平静的表情后更是暗乐在心。

官家兴味盎然地说完了,又假惺惺地补上一句:“他还小,不知道你这是爱护他。”

韩琦心道,我这还真不是爱护他,就想让他多往外面跑跑,省得又捣鼓出别的事儿来。

韩琦下衙回到家,又写了封信让人送去王雱家里,很是臭骂了他一顿,小小年纪的,学什么不好,学人告叼状!还有,再往官家跟前凑、给官家瞎出主意,小心台谏扒了你的皮!别忘了你落了什么东西在赵御史手里!

王雱收到这信,登时怒了,和他媳妇儿讨伐韩大佬的不厚道:“你看看,他果然和赵御史是一伙的,还拿那本话本威胁我!我是那种怕威胁的人吗?我才不怕!大不了到时候我死不认账!”他讨伐完韩琦,又讨伐官家,说他更不厚道,把他们私下里说的悄悄话都给韩琦说了。

司马琰提醒他:“上回你还说是悄悄告诉官家‘朱砂伤肾’,结果官家还不是一转头就让太医局去做实验。太医正还给《医学问答录》投了稿,弄得整个杏林都晓得了。你在官家面前还是收敛些好,可别闹过头了。”

王雱凑过去往司马琰脸上亲了一口,道:“我晓得的,媳妇儿你不用担心。”哪怕官家对他好得过了头,王雱也不会真正干什么踩线的事。他在官家面前无所不谈,从不拘束,但无论是黑他爹、他岳父,还是告韩琦他们的状,都不是当真以引起官家对他们的不满而开的口,更不会试图干扰官家在朝政大事上的决策。

感情这事儿,太远容易疏离,太近容易生厌。寻常往来如此,君臣之间更是如此。

夫妻俩又说了一会儿话,吹了灯烛一起歇下。

第二日又逢上朝会,官家让人宣告了阅兵之事。早前已有风声传出,众人听了也并不十分惊讶,甚至连台谏都没有弹劾的冲动。毕竟到时候乃是年节,热闹热闹似乎也无不可。

要知道这旨意处处从大义出发,句句戳人痛处,什么岁贡什么边祸什么百姓受灾受难必须扬我国威,听得所有人都感觉谁出言阻止简直是千古罪人!

这时王雱已经忙完跑腿活儿了,他天生闲不住,又抽空跑去和义海和尚商量怎么给配个声势浩大的曲子,决定要合写一首《禁军进行曲》给钧容直。

钧容直是禁军里头专门搞军乐的部门,钧容直的成员们负责皇家出行时的仪仗工作,一路吹吹打打着骑行,相当于现成的大宋禁军军乐团。眼看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年了,他得赶紧把曲子弄出去,去客串几天军乐团指挥把阅兵当天的背景音乐给捣鼓出来啊!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小胖很忙!

*

更新辣!

今天只有一更,但是足足四千六!

因为昨天两点才睡,所以一整天精神不振,今天决定吸取教训早点睡qaq

上章的随机红包发放啦,虽然发了几百个,但还是有很多小可爱没有发到,早上发红包就戳了我一个小时qaq甜甜春也没想到!说发红包居然有足足一千多个留言!平时只有一两百的!

说,你们是不是只爱我的钱!╭(╯^╰)╮

第一五二章 招待使者

《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五二章

王雱顶着个枢密承旨的差遣精力旺盛到处跑, 官家过了好些天才后知后觉地察觉韩琦是在“调虎离山”, 不过看到王雱时不时兴冲冲地跑来汇报进展, 官家也很开心,没拦着往外溜。

王雱和钧容直那边的人打成一片、联手琢磨阅兵配乐之际, 他的顶头上司宋庠遇上了大麻烦。

宋庠性格永远是“多一事不如一事”,是以对手下的人颇为宽纵, 该处置的没处置, 该发落的没发落。这次又被人拿住了把柄, 列了一串名单说这些人早该挪位置你却没安排, 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简直是尸位素餐!还有一桩就是, 宋庠私结宦官,把手都伸到宫里去了!

于是宋庠荣获台谏弹劾大礼包。

王雱到傍晚才晓得这事。他这份差遣大半时间都在官家跟前待着, 与宋庠这个顶头上司没太多交集, 回到枢密院时却还是能感受到气氛不对,同僚们都眼观鼻鼻观心, 不相互搭理。

这次弹劾没王雱什么事,他这年秋天才经磨勘调回京城,能和他有什么干系?

所以王雱知道宋庠被弹劾也没法做什么。哪怕身在相位,一旦台谏动用“群起而攻之”技能, 官家也得考虑把你外放出去冷却冷却台谏的愤怒。

朝议结果很快出来了, 官家给宋庠封了个节度使,让他外放郑州当省长去。临行那天,王雱与好友宋佑国去城外驿亭中等候宋庠出城。

这位曾经名冠京城的宋状元两鬓华发已生, 身姿却依然能看出年轻时的秀逸。

见王雱和侄儿一起来给自己送行,宋庠与他对视片刻,心中隐隐有些明悟:这小孩之所以会讨那么多人喜欢,约莫就是因为这份至诚。

宋庠去了郑州,枢密使换了个人当,这人叫曾公亮。曾公亮是个实干型人才,不管是搞水利搞内政还是编书都很有一套,武学现用教材之一是《武经总要》,贼厚一本兵书,就是当初曾公亮和另一个叫丁度的大佬合编的。可见这位曾相公当枢密使专业还挺对口。

王雱请了小半天假出来送人,回去销假时正好碰上新上任的枢密使曾公亮。

两人此前是见过面的,毕竟当时王雱把他们这几个宰执问了一圈,雨露均沾,没落下任何一个。

王雱远远见着了,乖乖巧巧地上前和曾公亮见礼。

曾公亮年约六十,两鬓微白,瞧着很是慈眉善目。他笑呵呵地让王雱跟着走,好好说说那阅兵之事。

王雱试探来试探去,没试探出曾公亮到底是什么个态度来,只能老老实实问什么答什么,不敢瞎闹腾。

傍晚回到家,王雱去寻王安石,和他问起曾公亮的事。

王安石冷笑一声,没理他。

王雱一下子想起来了,他爹还在和他冷战呢,觉着他自己悄悄捣腾个阅兵大典出来。

眼下他爹的差遣在三司,这地方是大宋最高财政机关,据他爹说三司上下天天给他冷眼,因为他搞出这么个大仗势说是说不怎么费钱,但最终还是得朝廷放点血的!

王雱上去给他爹捏肩膀,口里振振有词:“爹啊,这您可不怨我,你不合群又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就赖到我头上来?”

王安石骂道:“…闭嘴!”他就知道,但凡他儿子背着他们埋头瞎捣鼓,肯定是偷偷摸摸想干点什么。

王雱乖乖地闭嘴,巴巴地帮王安石揉着肩,等王安石给他点启示。

王安石到底扛不过儿子的小意卖乖,开口说道:“曾公自然是为人宽厚、多谋善虑之人,你在他手底下做事多用点心,多学着点,日后定然受用无穷。”

王雱明白了,这是个好人呐。

王安石又给王雱提了一事,那就是曾公亮初任参知政事时辽国那边的人时不时越过界河搞点小动作,于是他举荐了一个叫赵滋的将领。

这赵滋是天生的好战分子,管理军队很有一套,热爱挑事,守边关时没事就把在过境抢掠边缘疯狂试探的党项人或契丹人狠揍一顿。

赵滋在边关时,西夏和辽国都挺怕他,后来朝廷里许多人表示“人家不过是过来捞几条鱼,砍几棵树,你发个文件谴责他们几句就成了,怎么能说动手就动手”。

于是赵滋换了几个地方,都因为爱搞事情而被文官喷得待不下去,现在回京当了个禁军都指挥使。

就这件事情来说,王安石觉得这个老曾对他胃口,毕竟人都到家门口疯狂试探了,不打他一顿人家还以为你欢迎他们过来抢劫!他和王雱说起另一边事:“你岳父对这赵滋也是很有意见的,觉得边关不安宁就是因为在两国交好期间他抓着点小事妄动兵戈。但曾公说得对,这样的事若不防微杜渐,日后指不定会酿成大祸。”

与司马光往来多了,王安石隐隐察觉自己和这好友兼亲家之间的三观有点不太一样,是以他还得费心给他宝贝儿子洗洗脑,免得儿子给亲家带歪了。就这事,你要是不赶早揍他们一顿,他们会觉得你们软弱可欺,今天能越境捞鱼砍树,明天就能越境烧杀抢掠,到时苦的可是边境百姓!

王雱听了也一阵沉默。

以德服人这事儿不是行不通,但是得讲究方法:首先你得将对方殴打服气求饶,然后你再发个公文强烈谴责对方这种恶劣行为,表示自己无法容忍如此无耻的行径才会出手。

公文可以这么写:你知道一条鱼要长到那么大有多难吗?你说捞就捞,无耻呐!本来百姓捕一条鱼卖掉,可以换几天的吃用,攒一攒说不定还能买件冬衣好过冬,你们这样一捞,就是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熬不过凛凛严冬!你捞走一条鱼,就断送了一个百姓的性命,你们真的无耻呐,我大宋,以民为本,官家爱民如子,哪能容忍你们这样的行为?

这样一来,自然就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了!哪怕是传到邻国百姓那边,他们也会由衷夸赞:“大宋,实乃仁义之师啊!”

王雱组织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给王安石讲了一遍。

王安石听完就觉得儿子很棒,不需要自己费心洗脑,这不是长得挺好的吗?这个思路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王安石顿时忘了这段时间对儿子的不满,又给王雱讲了一些关于曾公亮的事。

王雱听完后直点头,得出一个结论:这位曾相公,好人呐,心胸开阔,思想进步,手法多变,在他手底下做事只管可着劲作,曾相公能兜得住。

离开王安石书房,王雱回了自己院子,又拉着司马琰说话。王雱道:“不知道曹立他们现在安顿好没有,毕竟不管西边还是北边都挺远的,又入冬了,边关可不安宁。”冬天河水结冰,西夏和辽国里头那些逐水而居、靠天吃饭的好战部族肯定会率部众过来抢掠。

司马琰回忆起与曹立相见时的情境,说道:“倘若边关安宁了,他们怕是更不得劲。”王雱挑的朋友不管从文还是从武、脾气温和还是脾气暴烈,内心其实都挺不安分,压根不怕遇上什么事,就怕啥事没有!

王雱一想也对,便不再缠着司马琰说话,改为去给曹立他们写信,不写别的,就写他刚才与王安石探讨出来的“以德服人”理论。

简而言之,大义武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自己先把能哔哔的抢先哔哔了,坚决不给别人哔哔的机会!

自从顶头上司变成曾公亮,王安石有实名认证说这位曾相公很不错,王雱逮着空便往曾公亮身边凑。

到年底,他还与曾公亮一块去看禁军排练,大规模的排练自然不可能干,但是各个营地内部入选的、候选的凑成队,勉勉强强也能模拟一下到时的场景。王雱建议,得把钧容直一块带过去彩排,没有军乐的阅兵大典是没有灵魂的,这个绝对不能少!

曾公亮允了,带着王雱和钧容直去主持彩排。

曾公亮头一次听到钧容直准备的配乐时也被震住了,这些曲子既有大乐的庄严,又激昂慷慨、雄壮巍峨,连他们这些五六十岁的老家伙都听得热血沸腾!

当时他们邀官家一道听了,官家也觉得不管开场曲、进行曲还是结束曲都很棒,再没有比这些更适合的了,当即敲定配乐并嘉奖了献上曲子的王雱、义海以及钧容直诸官。

曾公亮与其他人分头看过排练之后,都对年后的阅兵大典充满期待。最好的兵,最好的武器,最好的战马,绝对能把百姓与来使们震慑住!

过年期间,官家接见百官和使者的次数比较多,王雱便又恢复原有差遣,乖乖站官家身边看他与各方政要谈话。与他一道的还有翰林学士那边的承旨宋祁。

哥哥宋庠走了,宋祁便被调回京任职,这回他兼任翰林学士承旨和工部尚书,不少人都因他那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称他一声“红杏尚书”。

宋祁年纪比宋庠年轻一些,身体却不大好,王雱当值完与他一并往外走,很是关切地说:“天冷了,辅之说您腿脚不好,您可得戴个护膝再出门。”辅之是宋佑国的字。

宋祁笑道:“我有戴着,还有你早些年教给辅之的内裤制法,我也让府里做针线的学了,如今府上都穿着。”

王雱:“…”

王雱万万没想到,几个室友学会内裤制法这么久了,竟还有人会提这一着。宋祁不愧是行事不拘一格的人!王雱边和宋祁走往车马所在的地方,边和宋祁八卦他是不是真的靠一首集句词和官家讨了个宫女。

宋祁风流过人,常年耽于酒色,女人孩子都不少,提到自己的风流韵事他也不隐瞒,给王雱讲了当时的情景:当时他下衙回家时正好遇到皇家马车,有个宫女掀起车帘惊异地看着他,还喊了声“小宋”。他抬头看去,只见美人如花,美不胜言,回到家后仍念念不忘,集了李商隐之句写了首《鹧鸪天》表达爱慕。此事被官家知晓后,官家便让人查出当日的宫女是谁,将那宫女许给了他。

王雱听完杏花上书的风流事,也看见了自己的马儿。他与宋祁话别,骑着马回家去了。

宋祁看着那年少的背影,心道,如今这小孩走出去,也不知会有多少人掀帘看他,又会有多少人惊叹一声“王小状元”。不过,听说这小孩岳父是谏院新秀,引经据典喷起人来能把你吓死,教出来的女儿也很是凶残,据说还发明了跪搓衣板的狠法子!

宋祁摇头感慨,王小状元真是可怜啊。

不知不觉年关已至,过年肯定是要跑亲戚的,王家由于祖母在此,长兄王安仁也留京,倒不用到处跑,反而是王安国他们前来走动。王雱下衙后除了接待家中客人之外,还得与司马琰一起准备去给岳父拜年。

遇上年节,司马光待王雱这个女婿还是很心平气和的,没等王雱开口讨要就给了王雱一个大大的红封,让他新的一年里好好当差、不要瞎搞。

岳父痛痛快快给红包,王雱自然欢喜无比,又是给司马光布菜又是给司马光倒酒的,要多狗腿有多狗腿。

要知道自打他回京,岳父永远都一脸“我要骂你了”“我马上就要骂你了”“你等着我已经准备好要骂你了”“别以为你狡辩我就不骂你总有一天我要骂得你狗血淋头”,难得岳父给他好脸,他开心!

司马光不知道别家女婿是怎么样的,反正他看着自己的女婿就觉得操心,他千选万选,怎么选了这么个没脸没皮的家伙?哪怕是父子之间,该有的规矩还是得有,该保持的距离还是得保持,有你这么给点好脸色就一个劲凑上来的吗?

等王雱和司马琰走了,司马光和张氏说道:“这小子真是没点规矩,这要不是大过年的,我肯定得把他赶出去!”

张氏笑着应和他的话:“那是,你一定会把他赶出去,绝不留他。”

司马光总觉得张氏话里有话。敢情他还会舍不得赶那小子?!他做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允了这两小孩从小通信!

而这会儿,王雱已经完全忘记他在外头随口说了什么跪搓衣板,每天欢欢喜喜地和人讨红包去,压根没有已经成家立业的自觉。

结果年节期间走动多,年后没过几天,司马琰就从别人那知晓了自己的凶悍形象,连吴氏都委婉地劝说司马琰说王雱还小,不懂事,能不罚就不罚。

司马琰听得气结,回到院子等着王雱下衙回家找他算账。

官家过年不怎么休息,王雱自然也不能翘班,他跟着官家接待了几波使臣,竟迅速学了几句呜哩哇啦的外邦话,很是臭屁地和官家摆显:“再多接待几趟,我就能给您当翻译啦!”

官家乐道:“行,往后有你在我就不必配翻译了。”

王雱得意洋洋地下衙回家,正要给他媳妇儿学几句契丹话,结果仔细一瞧,发现他媳妇儿好像在生气,当即凑上去哄了起来。甭管媳妇儿因为什么生气,先哄就对了!

司马琰也扛不住王雱一套接一套的哄人招数,绷着脸把外头的传言给说了。

王雱道:“这不是劝酒的人多嘛,要是不这样说,他们一准要把我灌醉。你想想,被人灌醉了多麻烦,还得你伺候个醉汉。说不定我酒后还来个兽/性大发之类的,那可怎么办才好哟,醉酒后生下来的儿子会很笨。”

司马琰听他一通歪理,气得掐了他一下,以专业的生理学水平反驳:“一般来说,喝醉后海绵体供血不足,想要乱/性不太容易。”

王雱唉声叹气:“媳妇儿太聪明也不行,不好骗啊。”

司马琰推他:“那你找个好骗的去。”

王雱笑眯眯:“我就喜欢不好骗的。”

少年夫妻永远没有真正闹别扭的时候,闹腾了一会儿便又和好如初。

而这天夜里官家宿在皇后那儿,夫妻俩都不算年轻了,只说了会话便躺下歇息。官家想到王雱提及过曹评,免不了遗憾地和曹皇后说了这事:“元泽说得有理,若是公正他没去北边,正好让他也参与这阅兵大典。听元泽说北边特别清苦,也不知他能不能习惯。”

早两年,曹皇后就听说官家颇是爱重那王小状元,如今听官家憋不住在房中提起王小状元,曹皇后才知晓官家对他的喜爱比之传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官家愿意起用公正是他的福分,岂有怕吃苦的道理。”曹评乃是曹皇后的侄子,她也是很关心的,不过男儿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贪图享乐,当那好逸恶劳之辈!曹皇后道,“至于那阅兵大典,今年没参与,还有明年、后年,官家春秋正盛,他年纪也还小,总有他回来参与的机会。”

官家一想,也是这个理,曹评还小,总有归来的机会。只不过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怕是当不得“春秋正盛”这话了。正是新年,官家没说着不吉利的事,与曹皇后一同歇下。

各国前来朝贺的使者们陆陆续续到齐之后,王雱与鸿胪寺的官员一块去给他们宣讲阅兵大典的事,热情地表示给他们留了观礼席,请他们务必要留到阅兵之日看完热闹再回去。

宋朝占据中原沃地,地理优势很足,各种产出都非常丰富,可惜西有西夏、吐蕃,北有辽国,汉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截断,极大地限制了陆上通商。

鸿胪寺下设置的礼宾院,为的就是和这些邻国商谈互市之事。

王雱蹭着鸿胪寺配给的翻译与各国使者扯淡,从他们口里套取各国的现状,顺便修正着脑海里的当代疆域地图。比起后世雄赳赳气昂昂的雄鸡,大宋现在就是块鸡胸肉,特别可怜,特别无助,还香喷喷地引诱着别人来啃上一口。

这可怎么办才好哟。

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王雱觉得这个现状让人很不开心!

缺了脑袋、缺了背脊,还缺了个屁股,这还能算是地图吗?再想想不久的将来可能还要被人啃掉一大块,王雱就浑身难受。

难受归难受,接待工作还是得积极地搞。王雱从这些使者口里掏出了点新近的消息,比如今年冬天实在太冷了,辽主秘密命令女真人去西夏那边抢烧刀子。女真有个特别有勇有谋的首领,名叫完颜劾里钵,带着人潜入西夏狠狠抢了一波。

当然,这些消息不是从辽人口里掏出来的,是从愤怒的西夏人口里说出来的。酒到酣处,他们纷纷痛骂那个狡猾的劾里鉢,说这人才二十出头就这么阴险狡诈,将来也不知会干出什么事来!

王雱和他们一起痛骂了一番,第二天却在辽国使团里见到了西夏人痛恨不已的完颜劾里鉢。这人果真很年轻,广目高鼻,长得很有草原人的味道。

完颜劾里鉢是完颜部年轻的头领继承者,久闻大宋都城繁荣得很,此次便自请随使团而来。

见王雱年纪虽轻,在大宋负责接待使者的诸官中却挺有话语权,完颜劾里鉢遍注意上他了。虽说听不懂汉话,但他细观之下便注意到王雱虽是文官,手上却有常年习箭磨出的薄茧,行走时身形也挺直如松,竟像是精于弓马之人。

大宋竟有如此人物!

完颜劾里鉢寻了个机会,让随行翻译向王雱提出去试试骑射。

王雱没想到这年轻使者居然会提这样的要求,这一刻他就格外想念他的几个好朋友,随便放一个狄咏,绝对能碾压他们整个使团!不过人家都找上门了,王雱怎么能让他们失望?他当即应了下来,与完颜劾里鉢一块去了邻近的校场。

王雱让人取了自己的弓箭来,朝完颜劾里鉢一笑,语言不通,便也不多言语。他与完颜劾里鉢年纪都不大,上马时身姿轻快,俱是流露出年轻人独有的潇洒与肆意。王雱让鸿胪寺的翻译问:“开始了吗?”

完颜劾里鉢拉起马缰,颔首表示可以开始了。

王雱一夹马腹,与完颜劾里鉢齐齐进入校场之中。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请叫我文武双修王小雱!

*

更新了!

这章字数足足六千字!凌晨不一定有更新哦,可以明天再看看有木有~~

第一五三章 亲如父子

《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五三章

君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 射正是其中一项, 当初王雱在国子监时也是满分通过的, 只是从力气上来说总归还有点缺陷。所以,单纯比射箭, 王雱可能会输,可要是换成比骑射, 那就不一样了。

连狄咏都说比骑射, 他俩完全五五分, 谁胜谁负全看运气。这靠的是反应灵敏、耳尖目锐的天赋, 别人羡慕不来。

两人入了场,各方使者与鸿胪寺诸官都齐齐来到校场外观战。这王小状元, 听说十四岁便三元及第成了宋朝最年轻的状元郎,众人只听说他的才名, 鲜少听说他的骑射功夫有多出众。

鸿胪寺卿倒是有听到些传闻, 说当初王小状元在御前与狄青之子比试,输得老惨, 没脸没皮地和所有人表示“狄咏这人不行,这么厉害怎么能不让着我,太坏了”。

见过输得惨的,没见过输得惨还这么不要脸的, 反正官家没给狄咏这个获胜者多少奖励, 反倒给这王小状元赐了把弓。

完颜劾里鉢刚提议比骑射时,鸿胪寺卿是很反对的,毕竟上回王小状元输成什么样大伙都是晓得的, 这要是再惨输给辽国使者可怎么办才好?

可惜没等他们阻拦,王雱已经爽快地答应了,还兴致勃勃地叫人去给他取弓来,说是最近天天吃这个酒赴那个宴,很久没活动筋骨了。

要拦也拦不住了,能怎么办?

为了给自家状元郎留点余地,鸿胪寺卿一边把这事儿往上报,一边让负责翻译的同僚们努力给使者们科普:王小状元,他是个文科生呐,主要精力都摆在政史地科目的学习上,要他来比骑射,专业完全不对口!

而且,过了年王小状元才堪堪满十七,眼下上元节都没过,说是十六也成的,你们这使者挑他来比试,根本是在欺负人!

辽国使团那边老神在在,虽说完颜劾里鉢的要求有些突然,但看大宋的鸿胪寺卿这么维护这个王小状元就晓得他对大宋而言必然很重要。

“年轻人嘛,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下场比比有什么。”辽国使者哈哈一笑,“两个小孩之间的比试而已,难道你们害怕别人说成是你们宋人输给我们大辽?”

鸿胪寺卿闭了嘴。

在他看来,王雱输是必然的,毕竟他一个文状元,怎么可能比得过常年与弓马打交道的草原人。别的不说,光看身量就有差距,身量又决定了他们的力气。

正焦急着不忍往场下看,他忽听身边的下属惊呼:“参连!”

众人都被这声惊呼吸引了,齐齐往场上看去,只见王雱已连发四矢,一矢在前,后三矢接连而上,急追前矢,宛如连珠。

一旁的完颜劾里鉢刚发完一矢,见状停了下来,全神贯注地看向王雱那连发的四矢。

王雱骑着马儿慢腾腾地往前走了一小段,才停下来回马看向箭靶那边。第一矢最先贯穿靶心,随后三矢紧随而至,直接破开前矢没入靶心。

完颜劾里鉢那边虽也正中靶心,却远没有王雱这种炫技的玩法来得让人震撼。至少完颜劾里鉢就不敢置信地绕到箭靶那边亲自检查,赫然发现王雱最后一根箭直接洞破靶心,箭靶另一边露出了它白森森的箭头。

至于另外三矢,都被从正中破开两半,瞧着精准无比。

完颜劾里鉢有些心惊。

他不是有勇无谋之人,正相反,他想得比族人们要多,要不然他也不会注意到王雱的特殊之处。可王雱这一手,着实把他震住了。

他常年与弓马打交道,很清楚要做到这种程度需要多高明的箭术与骑术:不管是角度、速度还是力道,都必须要控制到最精准的程度才能在短短几瞬功夫中四矢连发、四矢全中!

完颜劾里鉢颇失魂落魄地看着眼前被洞穿的箭靶,心里想的是“这样的少年怎么会生为宋人,若是生在我大草原,假以时日必然雄极一方”。

其他人见两人似乎没打算再比下去,其他人齐齐涌入校场,都想看看“参连”的结果。

古时射箭有五技,首先是“襄尺”,这是避让君王一尺的礼仪,自不必提。而后则是剡注、参连、井仪、白矢。

剡注,瞄准得快,上箭即发。

参连,四箭连发,矢矢相追。

井仪,四矢连贯,正中目标。

白矢,矢穿箭靶,矢尖发白。

鸿胪寺卿绕着箭靶看完后激动不已,何止是参连,这是样样都符合啊!这还不是单纯的射箭,而是骑射!

如此精妙的箭术便是这些常年与弓马打交道的草原人,又有几个能做到?看完颜劾里鉢失魂落魄的表情,就知道这在草原之中也属罕见!

王雱等他们震惊完了,才让鸿胪寺的人给翻译一下自己手上这弓的来由,大意是:上回我和禁军的狄咏比试,输得老惨了,陛下为了勉励我,特意把这弓赐给我。唉,比起我的朋友狄咏他们,我的箭术完全上不了台面,只能对着圣人古训照本宣科的练习练习,一点都不灵活,一点都不会变通,完全拿不出手。这种场合里拿出来班门弄斧,真是惭愧啊惭愧,太惭愧了。

众使者听完这番话,脸色都变了。

鸿胪寺卿听得脸都憋得发红,很想笑,又怕笑出外交事件来。

这王小状元,果真神人呐。

鸿胪寺卿到底是鸿胪寺卿,王雱可以刺激刺激一些目中无人的使者,他得搞好外交任务。他轻咳一声,让王雱把御赐之物带回家好生收好,今天的接待任务差不多该告一段落,这里不需要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