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王雱要亲自赶马车,张氏道:“怎么不雇人赶车?”

王雱道:“还是自己来最好,还省钱。我跟您说,君子六艺乃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御就是赶车。所以想要当君子,赶车也是要精通的。”

张氏听王雱说得头头是道,便被他扶了上车。

一路上,王雱还继续给张氏搞科普:“这学赶车,古时还有许多讲究,比如有五驭之说,也就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和’、‘鸾’是挂在车上不同位置的两种铃铛,行车是让它们有节奏地响应和,是驾车的技巧之一。您看看我今儿租的这车,好像还真挂着两个铃铛!”

张氏坐了这么多年马车,还是头一次注意到这些事儿,不由笑道:“还是你懂得多。”

王雱一路给张氏讲完了“五驭”,马车也行到了家门口。烧烤架设在亭子边上,司马琰和吴氏已经备好炭火和一串串的肉类蔬菜,烧烤叉和烧烤架都是王雱在家时叫人打造的,量很足,两家人一起闹腾完全够用。

司马光脸色虽然不大好,但还是捋起袖子和王安石一起串鸡翅。这是王安石带的头,王安石照搬王雱的话:“吃烧烤的乐趣就在于大家一起动手。”

见王雱真把张氏带来了,司马光脸上还是臭臭的。王雱一点都不怕他,屁颠屁颠地跑去和他爹、他岳父一起忙活。月色正好,给一串串食材涂上蜂蜜,抹上调料,你一下我一下地翻动着烧烤叉,浓浓的烧烤香很快越过院墙飘散开。

外头有人经过时忍不住驻足,吸着鼻子嗅了嗅,暗骂:大晚上的,这王介甫怎地弄这么香的东西?!不知道别人闻到会馋的吗?!

两家人就着清淡的果酒吃着烧烤,连最为严肃的司马光也放松下来,感觉这样的日子着实愉快。

到散场时,王雱又亲自赶车送岳父岳母回家,路上遇上相熟的人他都乐呵呵地和人打招呼,一点都不觉得自己赶车有什么好害臊的。

到第二日司马光去谏院,人人都晓得司马光夫妻俩跑去亲家家里吃宵夜,还让女婿亲自赶车送回家!

哪怕谏院里的人都觉着王雱这小子需要密切关注,也羡慕别人家的女婿。

司马光夫妻俩只有那么一个女儿,嫁出去了家里难免会冷清,可有这么一个女婿的话,平日里怕是也不会寂寞——便是自己生的儿子,约莫也没人家王小状元这么孝顺!

官家昨日从司马光口里知晓王雱回京了,这天处理完公务便宣王雱入宫见面,君臣俩聊聊天散散步,转眼又到了晚膳时分。

饭桌上,王雱又兴致勃勃地和官家说起昨晚烧烤的事,他岳父的脸色是真的臭,这要不是他岳父,他就不哄着他啦!他这岳父什么都好,就是性情太严肃了!

官家想起司马光引经据典劝他早立王储时的模样,约莫能想象出司马光臭着脸时是怎么样的了。听王雱说司马光强忍着揍他的冲动肩负起刷蜂蜜的重责,官家乐得不行。

这大概也算一物克一物吧,司马光那个人太一板一眼、注重礼法,所以老天给他挑了这么个女婿。

说着说着,一顿饭也快吃完了。

王雱见没人再给官家送来丹药,心中稍安,起身陪着官家散步消食,和官家说起那近百监生堵着门找他茬,结果还没开始骂他就自己先哭了起来的事。

那画面,简直就像是某年高考考完数学的江苏考生,一走出考场直接哭成傻子。

王雱老气横秋地叹气:“这些年轻人呐,就是经的事太少了。”

官家乐道:“你自个儿才十六岁,还叫人年轻人。”

王雱道:“岁数不算,得按入门早晚来,我可是嘉祐二年开始给您当天子门生的!”

陪官家散步到夕阳西斜,王雱才出了宫。

这夜官家一夜好眠,精神前所未有地好。

第二日,审官院正式开始处理今年的磨勘文书。一般来说,如非特殊情况,各地的长官都不会把磨勘文书写差,所以往年这些文书都千变一律,没什么看头。

审官院的官员们把一个个上中差评价给记录下来,文书写得特别好的也分类摆到一边,回头这类人要重点考核,瞧瞧是真干得好还是假干得好。

文书看得多了,审官院内弥漫着一股子昏昏欲睡的气息。

没办法,这些文书着实太官方了,有时候涂掉人名改成另一个也不会觉得有哪里不对。往年有过磨勘经验的人甚至还能挑出好些个照搬前几年磨勘文书的抄袭懒货!

忽然,一道声音突兀地在审阅文书的直舍中响起:“你们快来看看这篇!”

审核文书时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这意味着有人发现了有趣的东西,可以提提神解解乏。此话一出,其他人齐齐围拢过去,好奇地问:“怎么了?你又发现了一个苏子瞻?”

那苏子瞻在蜀中养猪,养得那叫一个有声有色,宋祁给他写磨勘文书的时候也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生动。隔着纸张都能听到猪仔哞哞叫、闻到腊味处处香!

所有人都传看过苏轼的那份磨勘文书,觉得心情愉悦,看着就开怀,甚至还想托人代购几条蜀中火腿。

“到没有苏子瞻那份那么有趣,”喊人的审核官员道,“你们看看这文书,列个表格,给出各项指标,做了什么、成效如何,一目了然,若是所有人都写成这样倒是省了我们不少功夫,核实起来也方便。那些个写得似是而非试图蒙混过关的人,这么一整理的话可就无所遁形了。”

众人轮流看过那份磨勘文书,又把另一份“对照版”拿起来看。哪怕众人对王拱辰颇有微词,却也不得不承认王拱辰文采过人,这份磨勘文书写得非常精彩,完全能体现王雱是个德能勤绩全面发展的干才。

可是即便王拱辰已经写得这般好,还是比不过刚才那一目了然的版本。

有人眼尖地看见文书底下附着的一行小字:此文书写法乃是吾之签判王元泽所提,小试一番,恐不周全,故将原稿奉上。

看到王拱辰那句“吾之签判”,众人都觉着这老王有点占人家王小状元便宜。可仔细一想,这说法好像又没错出,王小状元今年确实在他手底下当签判来着。

这王小状元着实是人才啊,有想法,也敢提建议。

他要是提出拿别人开刀,肯定会引起众怒,指不定得被人套上麻袋打几顿,可他这是拿自己开刀!

审官院的官员们一致觉得,王小状元真乃清正刚直的栋梁之才!

而这王拱辰,当真是阴险狡诈之徒!看看,按照王小状元的建议给写了个新磨勘文书,还得在底下标注“意见是王家小子提的和我没关系”并把原稿也一并送来,生怕别人说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果然就是既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又不想担责任!

真小人也!

审官院诸官有志一同地唾弃着王拱辰,很是心疼王小状元:这半年王小状元在那王君贶手底下做事,也不知道有没有被他下绊子穿小鞋——毕竟,在王小状元三元及第之前,他才是大宋最年轻的状元郎!

第一四八章 天降横锅

《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四八章

闲着也是闲着, 审官院上下决定印刷个几百份模板, 把今年收到的磨勘文书给整理整理。他们准备上报这件事, 但是只与宰执他们提起建议是王雱出的,对外则宣称乃是从王拱辰送上的磨勘文书得来的灵感。

这话可没说说谎, 确实是王拱辰送上的没错。

韩琦那边收到审官院那边的反馈后,仔细拿出模板一看, 这量化考核表还真够直观, 一眼就能看出每个人都做了什么。真假也很容易查证, 拿着表下去调研一下便知道了。

再听审官院那边说明模板来源, 韩琦眉头直跳,又是王家那小子!

这量化考核是得罪人的事儿, 想想,许多关系户下基层只是为了混个资历, 哪会真正去办事?有很多都是挂个职领个俸禄, 自己天天吃喝玩乐!

虽然这做法没范仲淹当初那么凶残,可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范仲淹当初那种选官制度的变种。果真是范仲淹的学生、王安石的儿子啊, 胆子就是大,偷偷摸摸地想改变选官流程。

韩琦当初也是庆历新政的中坚力量,但他手段圆融,做事周全, 没像范仲淹那样得罪一大批人, 是以现在也被起复为相。对这种有利于朝廷的改革,韩琦还是支持的。

听到审官院明示暗示“不如我们让王拱辰背锅”,韩琦非常赞同, 愉快地和审官院一把手说道:“王学士果真见识广博,竟能想出如此良法。若能推而广之,贤愚良庸一目了然,着实高明啊!”

审官院一把手听了也大点其头,跟着夸起了王拱辰。

磨勘选官除却顶头上司的评价之外,还需要参加审官院的考试,到时官家甚至会亲自到场出题考核这些真正的国之栋梁,因而王雱他们都积极筹备着这一轮的考试。

谁都没想到,今年审官院的考试有点特别:他们先给每个“考生”发一张量化考核模板让他们自己填写;填写完毕之后,审查员评审团会根据表格上填写的内容给他们提相关问题。

这就等同于让考生自己给自己出题了,你要写些自己根本没干过、不精通的事,评审团一个问题把你问懵逼,你这次选官就考砸了,坐冷板凳去!

发下模板之后,审官院的官员还煞有介事地和即将面临转岗考试的考生们感慨:“此法乃是知河南府、西京留守王学士所提,不愧是状元之才,思虑果真周全至极。”

被审官院这一手砸晕了的考生们听到这话,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天杀的王拱辰!!!

王雱也有点措手不及,没想到王拱辰还真把这量化考核表弄出来往开封送。这下好了,这一届的转岗考生都知道你干的好事了!

王雱顺顺当当地把试考完了,跑回家和他爹说了这事,摇头感慨说:“可见人心胸不宽是会出事儿的!”

王安石听完王雱都干了什么,一下子明白审官院那边是决定把锅往王拱辰身上推。不过庆历新政牵扯到不少人的利益,王拱辰是非常反对新政的,为此还一力喷走了不少“君子党”,瓦解了范仲淹的新政班子——现在王雱干的事让他背背锅,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把这样一项新法挂到王拱辰名下,不知会不会有人觉得讽刺!

王安石道:“你也管管你的嘴巴,别什么话都往外说。”

王雱一口应下:“我晓得的。”他可是从不乱坑人的,每次都得等接触过后有了充分了解,才把精挑细选的锅扣到他们身上!

而且这事,他原也没想着往王拱辰身上推,将来让他爹或者他自己去推行也是可以的,当时和王拱辰提那么一嘴完全是因为觉着那磨勘评价不实用!规规整整做成量化考核表多好,直观,明了!

王安石道:“我猜不用等到明年开制策试,今年审官院就会给你在京中挑个职位。”

这件事王雱其实已经心中有数,他还查阅了自己有资格争取的官职,悄悄走了个后门,找韩琦韩大佬暗示自己想要某某官职。那天韩大佬狠骂他一顿,把他赶走了,按照王雱丰富的走后门经验,这事十有八/九能成。

六品官儿适合的差遣就那么几个,王雱相中的是都水使者。顾名思义,管水的,可以统筹规划大宋各项水利工程,这职位和他专业对口啊!王雱带着他的测绘本本,带着他的团队名单,不要脸地去和韩琦讨这职位。

安排一个六品小官,韩琦还是有资格的。

新差遣还没下来,王雱每天在家逍遥自在,要么和媳妇儿腻着,要么出去和好友们聚会,日子过得很快乐。

没过几天,选官结果下来了,王雱原本觉得十拿九稳的都水使者居然没到手,反而给封了个枢密承旨!承旨的意思是,官家有个什么旨意你得帮忙转达,官家要接见大臣搞大阅兵你得陪在左右。

这是个仿佛为天子近臣量身订造的职位。

可问题是,枢密承旨一般都选武官来当,没听说会选文官的啊!

王雱接到旨意时有点懵,心里大骂韩琦不厚道,堂堂宰相连个都水使者都不给他争取!

王雱这人典型的你越宽纵他他越蹬鼻子上脸,压根不想想他和韩琦非亲非故,韩琦根本没义务替他争取什么。

这厮毫不反省自己的得寸进尺,反而越想越气愤,当场写了封信去控诉韩大佬的冷酷无情,一点都不关爱自己看着长大的晚辈,您还记得您当年曾对我的谆谆教诲以及送我一方端砚祝愿我将来君子端方大展宏图吗!

韩琦收到王雱让人送来的谴责信,鼻子都险些气歪了。

这小子打小就狡猾得很,不要脸地讨走了他最喜欢的端砚,后来还逢人就说他教了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现在见走后门不成了,居然很好意思地和他提这个!

韩琦回信把王雱骂得狗血淋头,最后才和王雱透露这事不是他决定的,是官家亲自改的。左右都是六品官,这么改也没犯什么忌讳,完全没问题。

至于文官武官,那也是不必拘泥的,没见枢密使都是文官多吗?只有狄青一个异端!

王雱收到回信,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官家是想经常留他蹭饭啊!当真是仁爱之君!

见韩琦提到狄青,王雱也想起这位将军来了,听说熬过一场大病之后,狄青的腿脚就不好了,弓马再不像从前那样出色。去年他被接回京城筹备武学,今年武学已经正式开始招生。

狄咏去了南边后,狄青便修修兵书教教兵法,日子过得还挺充实。

王雱琢磨着去枢密院也好,偶尔也能去武学看看狄青,见识见识这时代的军校。

接受了自己的新差遣,王雱马上要走马上任,去当官家身边的承旨了。说是枢密承旨,他才去枢密院报了个到,上头就打发他去官家身边当值。

值得庆幸的是,王雱现在才六品,还没资格早朝,不必和朝官一样在朔望日早早起来去上朝。而且枢密承旨不止一个,他们还可以轮值,不必天天拘在御前,自由空间还挺大。

王雱很快适应自己的新差遣,在御前时绝对的贴身小棉袄,官家需要什么他都能第一时间奉上。感觉累了,他还和官家求了张椅子坐到旁边看官家处理政务,看久了,他还拉官家出去散步放松眼睛,一边走一边磕叨:“您每天都要看这么多折子,真累人啊!”

官家道:“算不得辛苦,早习惯了。”

王雱知晓官家十一二岁就登基,一开始虽然是垂帘听政,但该学的还是会有人逼着他学,所以等同于他十来岁就当了童工,一份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王雱是个喜欢变化的人,从前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个“残废”,他也不愿像个被人同情的废物一样龟缩起来,该争取的他会毫不犹豫地去争取。

只可惜皇帝这工作,除非死亡来临,否则一般是不能换个工种的。王雱很同情官家,陪在御前十分尽心,陪散步给弹琴玩微服私访,他都干得兴致勃勃。

这君臣二人越相处越亲近,有时候连翰林学士的工作都给王雱给揽了去,比方说以前都是欧阳修给官家读《国风》,如今王雱成了“王承旨”,官家便爱听他讲,毕竟王雱不仅读文章,还洋洋洒洒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闻让官家听了觉得大开眼界。

虽然当了大半辈子的皇帝,但他去得最远的地方竟只是西京洛阳,所见所闻的也不过是大臣们在折子里写的内容而已,连杂书都不允许多看。

王雱得知官家这空白的面之后,见天儿悄然夹带一些闲书杂书给官家看,还贴心地给它们贴上折子封面,这样一来其他人就不会知道到官家在看什么!

要是左右人少,又都信得过,王雱还会直接帮官家把内容念出来,免得他一天到晚看字,那太伤眼了。

而即便不是特别精彩的话本或者游记,每每经王雱一讲也会变得趣味盎然,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一般有趣而真实。

官家年过半百,还是头一回偷偷摸摸地干这种坏事,感觉,感觉很刺激,很不坏。

王雱这边教唆官家偷闲,另一边的王拱辰终于也知晓了选官考试那天发生的一切。

回到家后,王拱辰心口还是阵阵发闷,堵着堵着的,就感觉这小子都走了,怎么还有锅扣到他身上来!

早知如此,他就不该写第二份磨勘文书!

作者有话要说:王小雱:这事可不能怪我,是韩大佬干的!

*

更新辣!!

三更完成!

晚安么么哒

第一四九章 巡幸武学

《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四九章

王雱给官家夹带杂书、讲风土人情故事的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都没人发现, 因为官家处理公务的效率不仅没降低, 还因为劳逸结合而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直至一个月后的某天,王雱带着糊好的“折子”先去枢密院那边签个到, 迎面遇上顶头上司、枢密使宋庠。

宋庠与王雱也算有些渊源,小时候王雱还救过他弟弟宋祁的儿子, 长大后又和他侄子宋佑国的同窗。现在他俩算是同一个部门的同僚, 王雱遇上了自然得上前见礼, 和上司套套近乎。

结果好巧不巧, 他没藏好的、厚厚的“折子”掉了出来。

宋庠一瞧,觉着这大小、厚度不太对, 叫王雱拿给他瞧瞧。王雱这边心知不妙,一时没想出如何搪塞过去, 当机立断地指着一个方向说:“咦?韩相公怎么到这边来了?”

宋庠转头看去, 只见那边空荡荡的,没见到半个人影。再回过头来, 王雱已经揣着他的“折子”溜之大吉。

今儿王雱似乎流年不利,他刚从宋庠那边逃出生天,一转弯又直直撞上个陌生官员,这回是结结实实地把人撞上了, 对方年纪还不小, 瞧着差不多都六十几岁了,可把王雱吓了一跳,忙乖巧地扶着对方问:“我没撞到您?您有没有哪儿不舒服?”

这时又是啪地一声, 那本“折子”又掉到了地上。

这回王雱没来得及把它及时捡起来,反倒是被他撞上的年老官员弯身将它拿到手里。

这官员神色沉稳,看着是个寡言之人,面相有点凶凶的。他慢腾腾回了王雱的话:“我没事。”然后他在王雱心虚的目光中翻开了那本“折子”,轻轻松松看见里面是如何别有洞天的:折子封皮一打开,里头便是一篇序文!

序文这东西,一般会概括了此书讲了什么故事,这本薄薄的书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年迈的白须老员外娶了个别人府里出来的小夫人,小夫人却恋上了店中年轻主管,年轻主管为避嫌辞工而去,小夫人郁郁而终,变成鬼都不忘去找年轻主管…

王雱在撒腿就跑和等会再跑之间犹豫不决。

这话本字数不多,王雱是看过的,内容还挺符合大宋士林价值观,男主角张胜意志坚定,完全没有被美色腐蚀。但是既然有美色,那自然有一点点的风月描写,对的,就是一点点,远远没有《金瓶梅》那么丰富。

就是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在哪个岗位工作的,作风严不严肃,痛不痛恨涉黄书籍。

眼见自己的《张主管志诚脱奇祸》还在对方手上,王雱决定先试探试探:“您也是枢密院的吗?我怎么没见过您啊?”

对方睨他一眼,淡淡道:“御史中丞赵概。”

王雱:“…”

接着赵御史说出另一句更令王雱绝望的话:“我认得你,王小状元。”

但凡在台谏的人就没有不认得王雱的,这小子着实太招眼了,谁想忽视他都不行。谁家这么个半大小子,能见天儿在官家身边晃悠,一个月里头有一半时间陪在御前的?

这种属于“近臣”类别的年轻人,台谏一向盯得很紧,免得他唆使官家干点什么。

王雱一手扶着赵御史,一手试图拿回自己的“折子”,口里乖乖认错:“我知道错了,不该把闲书带来当值,赵爷爷您能不能当没看见?”

听王雱张嘴一个“赵爷爷”,赵概都给他惊到了,他可没这么个能闹腾的孙子!赵御史道:“我先收着,你自做你的事去。”

王雱见赵御史看着严肃得很,又是御史中丞,不敢再求情,灰溜溜地跑了。

赵概把王雱的“折子”收了起来,往前转了个弯,迎面碰上宋庠。赵概一向不多言语,颔首算是打过招呼,径自回了御史台。

王雱跑去官家身边当值,忧心忡忡地和官家说起自己被赵御史收缴杂书的事,担忧地问官家:“您知道这赵御史吗?他过两天上朝时会不会骂我啊?我觉得他看起来有点凶,和我们胡先生差不多。”

官家回忆了一下赵概的为人,说道:“应当不妨事。”官家对赵概最深的印象就是据传欧阳修与赵概有点矛盾,但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只有赵概站出来替他辩驳,请求朝廷让欧阳修官复原职。

赵概这人公是公,私是私,刚正不阿,很适合在御史台任职。

王雱听完官家的话,更加担心了:“那他岂不是十有**会弹劾我啊?”

官家乐道:“反正你被弹劾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就没见王雱真正害怕过。

这小孩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事都敢干、什么话都敢说。

即便台谏当真弹劾此事,那主要也不是找王雱麻烦,而是追着他劝谏。对此官家也很习惯了,有王雱这小孩陪着一起被喷他还挺乐意的。

王雱提心吊胆地等了两天,发现朝会时没什么动静,弹劾折子也没送到官家面前,顿时放宽了心,又开始偷偷摸摸地给官家捎书了,君臣两人每天愉快地讨论着话本剧情或者某地的风土人情。

到休沐日,王雱偷偷摸摸溜去赵御史家拜访。帖子递进去后没多久,门房便出来引他入内。初冬天气还不算太冷,赵概坐在凉亭里看书,听到有人进院子的动静,搁下书看向被门房引着进来的王雱。

这王小状元长得着实出众,随着年岁渐长,越发地俊秀不凡了,难怪许多人都把他当自家子侄一样喜爱。

王雱谢过门房,上前向赵概问好。他余光往桌上一扫,惊了一下,这不是他被没收的那本“折子”吗?难道赵御史是想仔细看完了,尽职尽责地挑出违禁内容再上书弹劾他?

赵概见王雱瞅着桌上那本“折子”,向来严肃的脸庞上带上点笑意:“坐。”

王雱坐下,见旁边有个煮水的炉子,顺手便盛了一壶水去烧着,准备给赵概冲一杯茶缓和缓和气氛。

赵概看着他忙活,等他把水架到了炉子上才开口:“好好的休沐日,不去与你友人们聚会,来我这做什么?你可知道朝官不能随意和台谏诸官往来?”

王雱理直气壮:“我还不算朝官,朝官至少得五品!我这样的只能叫京官,而且就六品小官,每天只负责跑跑腿传传话而已。”别看王雱年纪小,他可是熟读律法和各种官场规则以及潜规则的。王雱道,“我这几天吃不香,睡不好,天天怕您弹劾我!所以要是不来一趟,我肯定得瘦个十斤八斤了。”

赵概知晓王雱的狡辩能力,开口道:“这书我先放着,不会和别人说起,往后你少干这样的事。”

王雱听了,顿时安心了,虽然还是觉得被人拿了个把柄,不过没有献不出的殷勤,只有不够狗腿的人!他麻溜地给赵概煮了杯热腾腾的茶,兴致勃勃地和赵概品评起他家香喷喷的茶来。

赵概喝完王雱送上的茶,感觉喝着也比平时香,也不知是因为王雱泡得好还是因为王雱夸的好。他留了王雱两盏茶,便赶王雱回去了。

不管京官朝官,与台谏往来过密都不好。

王雱回到家,和他媳妇儿感慨:“赵御史,好人呐。乍一看我觉得他长得有点凶,现在我感觉他慈眉善目得很。”

司马琰帮王雱分析:“这位赵御史与韩相公他们好像是同年。”韩琦那一年科举也老厉害,王雱祸害过的吴育、文彦博都是同年,这位御史中丞赵概也是。

这事王雱也记得,仔细一琢磨,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韩琦韩大佬他们可能背后偷偷说他小话,指不定几个人聚会时都说“这小子怎么怎么难搞”,这才让赵御史决定包庇他!

王雱和他媳妇讨伐完韩大佬他们还不够,第二天当值时又和官家讨伐了一遍,说他们都是堂堂一二三品官儿,怎么能背后说人小话!他还说想到三四岁的时候曾蒙受韩琦教导,所以选官时想去韩琦那讨个官儿,结果韩琦把他骂得狗血淋头,真是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这些话若是换别人来说,官家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你这是在告发韩琦他们结党,还是在自爆自己走过后门?

可这些话是王雱说的,官家便觉得这小孩直率可爱,什么话都愿意和他说。韩琦和赵概这些人官家还是信得过的,即便他们平时会聚个会聊聊天什么的,那也是同年间的正常交流,也没见他们真正铁板一块地争夺什么权势利益。

至于王雱走后门这事儿,官家好奇地问:“你想要什么官儿?”

王雱一听官家这么问,立刻警醒地道:“我跟您说,昨天赵御史偷偷告诉我,我已经被台谏盯上了!您千万不要问我这样的话,然后给我换个官做,要不然他们一准会联合起来骂我们的!”

官家向他保证:“我不会给你换个官做,你只管说,我就是好奇,你也偷偷告诉我好了。”和王雱处久了,官家在他面前直接就是你我相称,从不拘束。

王雱于是就直说了:“我一开始是想当都水使者的。”他从一旁扯过一张白纸,熟门熟路地在上头画出一张大宋水势图,和官家夸耀,“您看看,我做了可多功夫了,不看舆图都能把大宋所有的大江大河全部画出来!”

官家见王雱果真轻松勾勒出大宋疆域内的所有河流,顿时信了王雱的话,点头道:“那朝廷当你当枢密承旨,岂不是浪费了你的准备?”

王雱道:“准备怎么会浪费,眼下用不上,往后可能会用上。”他胆大包天地大放厥词,“说不定等我再长大一点,连黄河都要乖乖听话!”

官家乐道:“那行,我等你长大去把黄河驯服。”

王雱又和官家夸起现在这份差遣,虽说不能到处跑,但也很长见识,什么朝臣御前扯皮啦各国使者朝见啦每个季度大阅兵啦,都有趣得很。

王雱还颇为期待地说:“我听说这两年朝廷开了武学,不知道您什么时候会去看一看。您要是想去的话,可千万不要在我轮休的时候去,一定得带上我才行!要不然,我就不给您捎书看了,我可是冒着被赵御史弹劾的风险给您带书进来的啊!”

官家听他还威胁起自己来了,笑着答应:“好,过两天我带你去武学看看。”

两人约定好了,隔天再到王雱当值时官家便早早处理完公务,领着王雱去武学那边溜达。

武学那边接到通知,都振奋不已,上至教头下至生员都翘首以盼等着官家到来。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什么角度的叼状,我都告得了!随时随地说告就告,没有心理负担!

*

更新辣!

第二更会晚一点~大家还是可以明天起来再看的!

第一五零章 自动请缨

《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五零章

搞军校这事儿, 王雱还真没多少经验, 当初给曹立传授的东西也只是入门级别, 后续搞成什么样全靠曹立自己发挥。因此他对这次武学参观非常期待,早早就精神奕奕地跑去和官家会合。

既然是正儿八经的巡幸, 那么随行的起居院官员自然不能少。

大宋挺注重修史,起居注由起居院的人负责。

只不过因为修起居注的官员一般会兼任他职, 所以往往不会时刻随驾左右。

还有一点比较绝的是, 起居注往往“先进御, 再送史馆”。也就是说负责人记录完了, 要先送到官家面前让官家看完确定没问题了,再送去史馆那边存档~

这表明, 修起居注这事儿虽然时常能陪伴君前,同样能算是“天子近臣”, 但有时其实有点憋屈。

这也是史官共同的憋屈。

苏轼他爹因为在蜀中搞文教工作搞得声名大振, 被朝廷征召入京授了个官,让他修史书去, 结果带他的前辈们告诉他这不能写那不能写,要保留光明美好的一面,负面内容那是过不了审的~

苏轼他爹回到家就挥笔写了篇文章,大意是“写史书怎么能只写好的一面, 不写坏的一面呢?这工作干得不得劲啊不得劲, 我想回去搞我们的月刊”。

苏轼私底下把这文章念给王雱听了,还和王雱嘀咕:“换成我,我也不乐意去修史。”

这次随行的修起居注刚上任没几天, 名为刘瑾,乃是刘沆之子。

刘沆刘相公,王雱还是挺佩服的,当初他和柳永在开封搞事时,刘沆就在当开封知府,心胸宽广得很啊!

前几年,刘沆还当过宰相。他在相位时干了挺多事,首先就是捅了台谏马蜂窝,他觉着台谏整天挟人阴私来攻讦百官,若是有个歹心怕是会严重干扰朝政,就定了个规矩“台谏喷个两年就得外调,不能连续喷人”;其次又去捅了权贵马蜂窝,和范仲淹一样大力清除关系户;接着他还捅了一个天大的马蜂窝,表示“有的人啊,应该去贫困荒芜的地方发光发热,却走后门求近地;还有的更过分,求了近地又求入京,每年都一窝蜂抢馆职名额,简直不要脸”。

这可就把朝中大部分官员给得罪光了,有多少人求官当真是为国为民?能在就近的富裕地方当官,谁愿意去鸟不拉屎的地方?

所以刘沆宰相没当几年就被人疯狂弹劾,各方人士连上十几道折子开喷:“这人卑鄙无耻阴险狡诈不能继续当宰相,要是不弄走他那换我们走!”

当时狄青被贬陈州,刘沆上书说“这些家伙把陛下的将相都弄走了,削陛下爪牙,也不知他们想干什么”。这话又得罪了一大波人,他的官职被一削再削,狄青被调回来办武学时,他已接棒被贬去了陈州。

范仲淹是这样的结果,刘沆是这样的结果,前世历史中的王安石也是这样的结果。

哪怕王雱再不愿承认,也得面对这个事实:要把一棵歪得盘根错节的大树掰正,比重新种一棵树更难。因为每一根歪曲的枝干都吸收了足够多的养分,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会为了让这棵树往上长而甘愿被剥夺手里的东西。

这也是所有王朝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面临的局面:世上并没有真正完美的社会制度,每种社会制度都会有它的弊端;而这些弊端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各阶级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剧烈,最终导致王朝内外交困、彻底崩溃。

即便是千年后的未来,所有国家也仍在摸索中前进。

王雱并不是搞政治的,他也不知道哪一个方向才是真正正确的方向,他只知道谁要是拿起刀当那砍树干、剪旁枝的人,必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既然不能砍,那就只能…想办法拉他们入伙了。

王雱抛开种种思绪,前往武学途中抽空档和刘瑾搭话,问他刘相公身体如何。

刘瑾道:“身体还算康健。”他也认得王雱,知晓他是当初提议创办《国风》的人,便多说了几句,“每个月都让我买了《国风》让人送过去,洛阳那边出的文刊也没落下过。”

王雱没想到刘沆还是这些刊物的忠实读者,非常感动,拉着刘瑾的手表示自己也想写信跟刘相公讨教讨教,不知方不方便留个地址或者帮忙转带。

自父亲被贬官后,刘瑾也算尝遍了人情冷暖,闻言自是一口应承下来,让王雱傍晚或明日把信送来,他正好要让人给父亲送《国风》。

圣驾抵达武学时,武学众教头已经列队相迎,禁军先在前开道,王雱很自觉地跑到官家身边,屁颠屁颠地跟着官家入内。

一老一少走一块,知道的人看了会说王小状元真得圣心,不知道的人可能会犯嘀咕:难道官家有这么个儿子了?

毕竟这不是没有先例的事,据说从前官家就曾被送出宫养了好些年才被带回去,以免在幼年被害。

当然,幸好武学这边大多是武人,有这种想法也没可能跑王安石面前去说,否则王安石肯定要捋起袖子和他们急了:你们什么意思,难道我这么多年是在给别人养儿子?!

狄青好歹当过两三年枢密使,有充足的面圣经验,见了官家并不紧张。哪怕一条腿行走起来有些不便,他仍是从容不迫地接驾,并领着官家一行人去检阅武学诸生。

王雱跟着官家上了主席台,便见一个方队自左手边喊着口号行来,步伐整齐,气势昂然。官家精神一振,看着那些个穿着统一服装的武学生员,转头问狄青:“这黄绿混杂的衣裤很是特别,有什么讲究吗?”

狄青道:“这叫迷彩服。”他停顿下来,不着痕迹地瞅了王雱一眼,据实以告,“当初在广南之地山林众多,臣麾下的曹立提出可穿这种衣裤迷惑叛党。所谓的迷彩,去的是迷惑敌人之意。这黄绿交杂一则应了土地、枝干之色,一则应了木叶之色,正适合林地作战。若是要到沙漠之中去,迷彩服则应当做成土褐色。”

宋朝染色技术已经很高超,当初方洪让人召集一批专业人士捣腾了一段时间便把迷彩服染了出来,样式也和现在的服饰有着极大的不同,无限趋近于后世军装。

军装的好处就是能衬得背挺、腰直、腿长,这么一群年轻帅气的军校生齐刷刷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主席台前走过,差点让王雱想去弹一曲《检阅进行曲》或者《义勇军进行曲》之类的当配乐!

几个方队走完之后,军校生们又给官家表演起搏击、障碍跑和骑射等等项目,很是热闹。

王雱在一边看得兴起,最后按捺不住自动请缨表示要下场去玩玩骑射。

官家对王雱一向纵容,挥挥手让他好好玩去。

王雱下场和人比试了几轮,武学生员毕竟比不上狄咏,比的又是骑射,王雱最在行了,一口气赢了个遍,特别得瑟地跑去官家面前自吹自擂:“官家您看,我要是弃文从武,那也是能得个武状元的!”

众武学生员见他顶着那小身板儿说这种话,都气得不轻,纷纷叫喊起来:“不服,再战!”

王雱一点都不觉得累,又和他们闹腾了几场,屁颠屁颠地带着全胜战果回官家身边继续炫耀:“这届武学生不行呐,看来武状元还是我的。”

教头们看向自己学生的目光顿时变得不善起来。虽说这王小状元说的话很不中听,可人家确实碾压全场,你们敢喊不服倒是赢一场啊,丢人!必须加强训练!

官家见王雱满头细汗,便也不再校场里多留,又去参观摆着大沙盘的推演室。

推演这事,王雱也爱啊,亲自领兵打仗是不成的,对着沙盘指手画脚谁不会?王雱就能拍着胸脯保证,论指手画脚胡搞瞎搞的本领绝对没有人比得过他!

王雱又,又自动请缨。

官家见教头们脸都绿了,觉得自家状元郎特别厉害,乐呵呵地应了王雱的提议,让他和武学那边推选出来的优秀生员对着沙盘推演对战起来。

比骑射都不怕,比动脑子王雱自然更不虚,他战术狡猾,诡计多端,三下并两下就直捣人家家门口,轻轻松松连下数城!眼看那几个优秀生员额头都要冒出冷汗了,狄青站出来喊停:“到这里胜负已分,没必要再推演下去了。”

王雱恋恋不舍地说:“这个好玩。”多大的沙盘,多真实的作战模具啊,简直是无数男孩子梦寐以求的全套兵人模型——还是带场景的那种!

一干武学生员都要哭了。

官家这不是带着王小状元过来巡幸的,而是带着王小状元出来砸场子的!

人见人烦王小雱一点都没有自己特别讨人嫌的自觉,还和官家说:“官家您以后可得多带我过来玩儿,您多看几次,也可以一起来玩推演啦。到时您就和我一组,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这么多人欺负我一个!”

武学生员:“…”

到底是谁欺负谁啊!!!!!

官家对上王雱永远滤镜奇厚,回想一下武学这边确实整天用车轮战和王雱比,太欺负人了,于是点头应了王雱的话。

王雱在武学祸害了一番,很是愉悦,陪着官家一起回了宫,还被官家留下吃了红烧蹄髈。

官家说他刚才玩骑射那么久,得吃点蹄髈补补爪子。

王雱欣然在宫里蹭饭,吃完了又和官家说起新灵感:“武学到底人少,检阅起来不够过瘾,要是能让各处禁军这样训练一个冬天,选些英俊出挑的凑成一个个方队接受您的检阅,那得多壮观啊!到那时,您就站在城墙上搞检阅,一个个方队从宽大的街道前整整齐齐地走过,亮出他们的长刀□□和弓马,威风凛凛,百姓看了一定觉着我们大宋的将士们威武非凡!”

官家一听,也有些心动。

宰执们严防死守不让他搞封禅搞大祀,可这让禁军将士到城楼下走一遭似乎没什么问题?

王雱积极游说:“我看啊,最好是过年时搞,我听说过年时会有很多使者过来,倒是您把他们都带到检阅的地方,让他们看看我们大宋的军队多么强盛。”王雱还颇是失望地感慨,“要是我的三个好友在就好了!我的三个好友您都见过的,就是曹评、曹立和狄咏,他们三个都长得贼俊,骑着马儿往前头一走,包准满街的小娘子都看花眼,不知道喜欢哪个才好!而且他们的箭术都很了得,让他们在使者面前玩一把骑射,那些使者绝对害怕得瑟瑟发抖!”

官家听得笑了,当即对王雱说:“主意是你出的,你给拿个章程出来,回头我与韩相公他们商量商量看他们答应不答应。”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