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有人注意到台谏诸官都已出列,只剩一个人还没吭声:王雱。

不少人都暗暗看向王雱的方向。

知晓内情的人都知道王雱和韩琦走得很近,说是韩琦一系的人都不为过;但所有人更清清楚楚地记得,官家生前最后几年独独与王雱亲厚,两人几乎情同父子!

这次韩琦与新皇做出这样的事,王雱会不会隐而不发?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你说我发不发!!!

*

更新!!!

我们还有十章(含番外)就完结了!你们还有十一次用营养液浇灌小胖的机会!(不(应该)会有二更!

第213章 第二一三章 当场下旨

《玩宋》/春溪笛晓

第二一三章 当场下旨

王雱感受到其他人的注目, 并没有让他们失望。他向前一步, 举起朝笏向赵曙表示自己有话要说。

王雱这半年在台谏的表现堪称划水, 许多人一开始怕他喷自己, 后来没等来王雱的喷又觉得有点失望:以前王雱总和台谏杠,那应对多溜啊, 怎么去台谏后反而哑巴了?只要不喷到自己身上,大伙还是很乐意看王雱开口的!

没想到王雱头一次上阵, 竟是这样的大争议!

王雱没和同僚们一样开门见山地骂人, 而是开始列案例,他是和王安石一起搞过普法工作的, 对各种案件不要太熟悉。他今天列的是百姓之家常遇到的纠纷:过继后的财务问题和伦理问题。

每举一个案例, 王雱就问韩琦和欧阳修的意见,问问他们要如何断案才正确。

韩琦和欧阳修也不能睁着眼说瞎话,王雱能举出这些案例,可见最后判决肯定是依律判定的。

面对王雱直接点名的询问, 韩琦选择避而不答, 欧阳修却没韩琦那么稳得住,接连回了王雱几次问题,背后已渗出虚汗。

王雱也没专门为难欧阳修,举第五例的时候他把话锋转向赵曙, 询问赵曙这样的案子该怎么判。

这时韩琦不能再维持沉默了, 他开口阻止:“这些案子都已判定, 你何必再拿出来在朝会讨论?”

王雱道:“按照大宋律例,有争议的案件可以在朝会上众议解决。韩相公是觉得这些案子没有争议, 对吧?”

韩琦再次闭了嘴。

赵曙见韩琦和欧阳修都进退维艰,心生退意,想要宣布改日再议,王雱却没给他退场的机会。王雱紧接而上:“古语有云,‘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纣为帝王,足以乱天下!”

王雱这话一出,不少人都变了脸色:这是把新皇骂成殷纣王了吧?!

王雱娓娓而谈:“古往今来,上行下效之事从来不少。殷纣王初得一对象牙筷,其臣箕子就曾担忧无比:‘有了象牙筷,肯定不肯将就于瓦器,必定想要犀角碗、白玉杯;有了玉杯犀碗,哪能将就于粗茶淡饭,肯定要配美琼浆美酒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又哪里愿意穿粗布衣裳、住茅屋陋室?肯定还得穿华美衣裳、住那玉宇高楼。如此一来,倾一国之力,也不能供一人之需!’后商果然亡于殷纣之手!”王雱凛然道,“身为君王,自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岂能因一己私念,乱天下纲常!今日陛下能因私念称‘皇考’,明日就能因他事罔顾礼义,长此以往,何以统御百官、何以教化百姓!”

一众哑然。

王雱摆完道理,开始谈感情。

朝中大半官员全是进士,四舍五入都是天子门生,谁不了解官家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唐御史,追着官家骂了不知道多少回,即便被贬到岭南的英州去也没有放弃写折子继续骂。

人非圣贤,不可能无喜无怒,官家也生气,可再生气,回头还是把唐御史请了回来,因为他谨记太/祖的教诲,不能让言官因言获罪、再不敢开口!

王雱又说,当初官家私底下骂过的人可不少,但官家还是重用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身为帝王,不能让个人的喜怒与欲/望凌驾于纲常与律法之上!

所以他今天不是为官家说话,而是为官家四十年如一日、苦心维系的太平盛世说话!

为了证实“太平盛世”四个字,王雱又重展自己的数据分析技能,把这四十年前后的丁口增长曲线、战争发生次数逐一展示,同时数出四十年来出现的众多名臣贤者。

最后王雱拜托吕诲帮忙展开他手中一幅画卷:画中画的是当初城门送别的场景,那时官家对太子殷殷嘱托,百官与百姓无声落泪。

那一日,官家亲手将大宋江山交托到太子手上。

从那一刻起,官家已不再在意自己是否还在皇帝之位上,只希望太子能够撑起大宋的万里河山。

王雱的中心意思很简单:你们这样做,可对得起官家的嘱托,可对得起官家的信重!

韩琦与欧阳修皆不再言语。

他们意识到从任由王雱站出来的那一刻起,这件事的结局就已经注定好了!

此时此刻被所有人注视着的王雱,已经不再是少时那个整日嬉皮笑脸的少年,他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锋利得让人不敢直视,更妄论与他兵戈相对!

看着王雱手中的画卷,赵曙想到当日城门送别的场景,眼眶也变得湿润起来。事实上他生父子女众多,并不看重他这个儿子,他在家中从来都不受重视。相比之下,反而是官家给予他的信任、给予他的教导更多一些!

此时有人通报:“太后到!”

不等众人反应,曹太后已经走入殿内,当庭斥问韩琦与欧阳修为何要撺掇赵曙追封生父。

韩琦与欧阳修辩驳不得,深知此事恐怕成不了了,提出要先结束朝议,改日再定。

赵曙当然求之不得。

事态发展至此,已经不是他能应对得了的了!

王雱却不能让事情拖到下次朝议,他当场拦住韩琦与欧阳修,趁着太后在场要赵曙立刻下旨:“难道陛下认为此事仍有疑议?”

赵曙否认:“自然不是…”

“那陛下为何不让人拟旨?”王雱淡淡地道,“大祀在即,如此重要的称谓岂能不尽快敲定?如今两制官员皆在,只要官家下旨,立刻可以拟诏让太常礼院准备大祀诸事,一点都不耽搁。”

赵曙看到韩琦在朝他使眼色,却不知该如何拒绝王雱。最终他只能不再看向韩琦与欧阳修,在王雱与太后的注视之下向王珪下了明旨:从此他称濮王赵允让为皇伯。

王珪领了旨意,朝会也结束了。

百官出了正殿便各自散去,他们大都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唯有王雱身边仿佛绝缘一般,没多少人走近。台谏诸官是不能结伴而行,以免有相互勾连之嫌;其他人是摄于王雱刚才直接与赵曙、韩琦他们对峙,感觉这个平日里很好说话的年轻人看着有点陌生。

此时天上飘起了细雨,远处阴云密布,看着接下来会是旷日持久的阴雨天气。王雱独自沿着长廊走出一段路,忽见苏轼他们候在前方,见他来了,苏轼扬起笑朝他招呼道:“可算过来了,我们等你老久了!今晚上元夜,看着天气不大好,你就莫陪你家娇妻娇儿出去了,我们几个好好聚一聚!”

王雱仔细看去,只见不仅苏轼在,沈括、张载、韩忠彦、吕希纯等等也都在,只要是这些年交好而又在朝中的,一个都没有少。他也笑了起来:“好,我们聚一聚。”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今天不说话!

*

更新辣!!!

二更!勤快!

忘了标注:

①贤不足以服不肖一句:出自《慎子》②象牙筷定律一段:出自冯梦龙

③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

第214章 完结章

《玩宋》/春溪笛晓

完结章

濮王之事定了下来, 开春的大祀也如期而至。赵顼被赵曙约束在宫中老长一段时间, 直至大祀当日才能悄悄溜去找王雱。

赵顼听说了朝会上的事, 他觉得赵曙做得不对, 但赵曙是他爹,他不能说他爹的不是, 只能偷偷摸摸跑到王雱身边巴巴地看着王雱,不知道该说什么。

王雱见这小子一脸犹豫地望着自己, 笑了笑, 说道:“都是当太子的人了,可别这么鬼鬼祟祟地跑来跑去了。”这小孩年纪还小, 该教的他会教, 不该由他去烦恼的事没必要让他去烦恼。

赵顼见王雱还是和以前一样跟自己说话,心里的忐忑瞬间烟消云散,兴致勃勃地和王雱说起自己最近学的东西。

在他心里,还是王雱给他讲解最有趣, 所以总攒着问题想问王雱。

赵曙发现赵顼不见了, 一转头,正好看到王雱在和赵顼交头接耳,两个人挨得老近,一副哥俩好的模样。韩琦站得离赵曙近, 顺着赵曙的目光看去, 同样看到了王雱和赵顼凑在一起。

韩琦看到王雱就来气, 这小子辨赢了,逼着赵曙下了明旨, 每次见到他时还一副“我看错你了”“我不和你好了”的表情。见赵曙有些出神,韩琦道:“我让人去把太子殿下唤来。”

赵曙摆摆手,说道:“不必了,随他去吧。”大祀的程序走完了,剩下的就是赐宴和封赏,也不是非要赵顼跟在他身边不可。

那日被王雱逼着下旨,赵曙心中有愤怒、有羞恼、有不甘和厌恶。可夜深人静从梦中醒来,赵曙竟隐隐生出几分羡慕来。

一个人在世时若是做好了自己应做之事,即便去世了也有人为了他据理力争,而他虽有韩琦、欧阳修他们尽心辅佐,相较之下却仍是逊色许多。

也许终他这一生,也不会有这样的君臣之谊,但,他儿子可以拥有。

在许多人以为王雱会与韩琦、欧阳修交恶,为新皇所不喜的时候,王雱却还稳扎在谏院。而且兴许是因为已经把朝中最大的几个大佬得罪了,王雱开始对朝野上下各种大小事务指指点点,维持着一天一小谏三天一大谏的频率,天天往韩琦桌上扔弹劾折子,连欧阳修幞头带歪了他都要洋洋洒洒、上纲上线地写一千字弹劾说欧阳修“其身尚不能正,如何治国平天下”。

韩琦简直被他烦得要死了。

喷人上瘾的王小雱一点都没有自己很烦人的自觉,把朝中上下都弹劾到人人出门先检查幞头领子腰带,同时认真核查自家亲戚有没有作奸犯科、养着的外室有没有被发现的可能。

谏院同僚们眼睁睁看着划水半年的王雱只用了短短三个月,就荣登排行榜前列,直追前辈包拯!

谏院一把手吕诲见势不对,亲自找王雱去谈话,让王雱弹劾不要太频繁,偶尔也休息休息,留点业绩给其他人做。

王雱自然爽快答应,不找朝中同僚们的茬了。

正巧今年范纯粹高中,两家的婚事也该办起来了,王雱便暂且放下弹劾大业去筹备妹妹的婚事。

王安石才去了泉州小半年,正是忙碌的时候,王雱修书一封和他说了范纯粹高中之事,征得王安石同意,直接开始着手安排起来。

范仲淹年事已高,经不起折腾,也放手由范纯仁负责张罗。

两家本就亲如一家,中间自然没什么矛盾,就是王雱这厮准备了七七四十九难,准备一路拦范纯粹到家门前。

这绝不是开玩笑,王雱人脉甚广,托了人自妹妹房门一直到范家家门口都设了“关卡”,要范纯粹过关斩将才许把人接走!

小妹知晓王雱这准备,都快心疼起范纯粹来了。不过谁不希望自己未来夫婿出众些?小妹便没有插手,由着王雱安排去。

王雱把“七七四十九难”安排下去,美滋滋地和司马琰分享自己的想法:“男人这种生物,越是容易得手越是不珍惜,所以我们得让妹夫好好记住这一天!将来我们女儿长大了,我得来个九九八十一难!”

司马琰:“…”

司马琰觉得以后敢娶他们女儿的人可能不会很多!

这场闹哄哄的接亲引来无数人关注,见到范纯粹艰难地应对着大舅哥的刁难,不少人都同情不已。

同情归同情,热闹当然还是要看的,每每看范纯粹急得抓耳挠腮时还得齐齐起哄!

到婚宴开始时,王雱比范纯粹这个新郎还忙,不少人都寻机给他敬酒,暗暗说一句:“元泽啊,往后别盯着我了成不?”

在这大喜的日子,王雱自然点头答应:“成!”

韩琦也来了,他与范仲淹交情不浅,当然会过来。

见王雱端着酒杯溜达来溜达去地招呼客人,愣是略过自己这桌,韩琦觉得这真是个操蛋小子,实在太欠揍了!

再一看,跟在王雱后面那个尾巴不是太子又是谁?本该在宫中好好呆着的太子整天跑王雱那儿不说,王雱嫁给妹妹还积极地当送亲使,也不知王雱到底给他灌了什么迷药!

韩琦觉得不仅赵顼,连赵曙对待王雱的态度也很不一般。

自从那场朝议结束之后,韩琦能明显感觉出赵曙对他们的倚重少了几分,遇事不再仅仅听从他们的意见,更会询问富弼他们的看法。

相较起刚继位时的软弱,赵曙如今已渐渐有了点明君之相。韩琦对此自然也是高兴居多,年前王雱与他提起“君弱臣强”时并没有半分避讳,他自己也和台谏打了多年交道,怎么会不知道王雱所说的情况很可能成为现实?

到那时候,他总不能真的和王雱说的一样反咬台谏一口吧?所以如果赵曙能立起来,韩琦也是乐见其成的,省得有人说他挟建储之功独揽朝纲。

韩琦见王雱还是那副“我绝对不和你好了”的姿态,转头和今天给儿子娶儿媳的范仲淹抱怨:“你这学生真是了不起。”

范仲淹装作不晓得他们之间发生的事,顺势夸道:“是很了不起。”

韩琦一听就知道范仲淹不会给他当和事佬了,只能叹息一声,没再多言。

夏日里的热闹过去,转眼到了秋天,王雱已经顺利爬到他一手创立的排行榜榜首。这时候司马光觉得自己在御史台没什么活可干(事情都被王雱干了),取出自己编纂的《周纪》、《秦纪》、《汉纪》等书呈给赵曙,向赵曙表示自己想辞去谏职修书去。

赵曙那边还没读完书稿、批复意见,司马光想去修书的事情已经在朝中传开了,不少人走门路疯狂暗示韩琦和欧阳修:大好的机会,不如趁机把王雱也打包去修书!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王雱和韩琦不是一伙的了,甚至觉得王雱这小子隐隐有成为清流新领袖的资质,看着就想敬而远之!

而且,论修书,王雱专业也对口啊,没见他给他爹搞的书卖得多好,给宋祁出的文集多完美!

王雱也听说了这件事,拉了足够多的仇恨之后,他觉得自己这谏职也干得差不多了,跑去和他岳父表示要去帮忙修书。

司马光以前总觉得王雱的许多想法和他相背违,现在他不觉得了,出去聚会也能光明正大地夸王雱了:论谏职,谁能做得比他女婿好!

唯一让司马光比较担忧的是,王雱短短一年就把朝中上下全得罪光了,以后怕是会被人嫉恨!

听王雱主动要来帮忙,司马光欣然答应,可免不了又有些担心谏院没了王雱,会不会没现在这种威慑力了?

王雱像是看出了司马光的担忧,很是骄傲地掏出一份文稿,封皮上写着《台谏经验》四个大字。

这是王雱祸害谏院后得来的心得,上面有着丰富的弹劾速成教程,三天包会,童叟无欺,想弹劾谁就弹劾谁!

王雱还和司马光说:“您放心吧,我已经和吕知谏说好了,要是新人不顶用,我可以和您一起回去开个讲座,手把手教会他们怎么履行台谏职责!”

一个喷手改行去编书,千千万万个喷手站起来,只要有人敢干坏事,台谏永远不会静默!

司马光:“…”

司马光看完王雱带来的那份《台谏经验》,只能说:“不错,你想得很周全。”

历朝历代对史书的编纂修整都很重视,赵曙看完司马光呈上的文稿之后认为写得很好,亲自下旨划了个书局给司马光,让司马光可以自行挑选人选一起修这套史书,并定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赵顼听闻此事,积极报名表示要和王雱一起跟着司马光修书!

赵顼强行参与,司马康他们自然也跟着跑来了。原本修史是件严肃正经的事,加了个王雱之后忽然变味了,司马光写得好好的,王雱偏在旁边挑刺:“这里缺少细节,看着太无趣!”“这里写得太夸张了,您是不是又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您这里简直是强行总结,不好不好!”

司马光非常后悔答应让王雱加入,还不如留王雱在谏院继续祸害别人!

不过有王雱在,修史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主要是王雱这些年来读的书非常多,别人要查阅半天的资料他随口就能报出来。司马光被他挑了几回刺,不干了,直接划分了一段时期给王雱自个儿写去,还不许王雱和他待一起,让王雱自己带着赵顼他们另外分了一间静室。

王雱虽然觉得司马光的嫌弃让他很受伤,但还是就着史料边修史边给赵顼他们开讲。以史为鉴不是白说的,王雱旁征博引给赵顼他们讲课,经常听得赵顼两眼放光,刷刷刷地做笔记,时不时还抱着笔记回去给他爹也讲一遍!

这样的日子过得很轻松,王雱除却聚众修史讲史之外就是去幼儿园兼职启蒙老师。

自从朝中百官知道幼儿园的存在,不少人托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想把家中子侄塞进去,王雱把人数咬得很死,说是要搞小班教育,不能太多太杂。

已经把小孩塞进幼儿园的人也表示赞同,还发明了原始摇号方法,让符合入园资格的孩子家长摇号争取余下的名额。

进是进不去了,勋贵那边首先行动起来,以刘高明为首的纨绔爹照抄王雱那一套筹办起他们勋贵专属幼儿园来。

不少人见幼儿园可以让小孩子认识同龄玩伴、早早结交有益处的朋友,便积极地把孩子送去。

勋贵也分三六五等,头等的凑一起了,不爱带别人玩,余下那些塞不进去的又得另开一家——如此循环,幼儿园产业顿时遍地开花!

这样一闹腾,女校的生员们竟变得异常受欢迎:在耐心与细心方面,女孩子有着男孩难以企及的天赋!照料自家孩子,自然还是由女校生员来比较放心!

随着幼儿园中女性启蒙先生的普及,蒙学之中女教谕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众人也逐渐开始以自家女儿读了书、当了教谕为荣。

哪怕这只是很小的改变,女孩子们脸上也渐渐绽放出自由又轻快的笑容。

许多人都开始意识到,能自力更生,能掌握家中的经济大权,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将会大大地上升。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南方传来急报,说交趾遭遇敌袭,事况紧急,王韶直接率“大宋仁义之师”前去帮忙解救交趾身陷苦难之中的百姓们。交趾百姓感动涕零,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热情的招待,大开城门迎他们入内并主动为他们补给粮草军械,最终他们成功帮助交趾战胜了敌人。

交趾百姓们依依不舍地挽留他们,一个个泪落如雨,就连交趾国主也表示有大宋这仁义之师在,他们才有安全感!

所以王韶派人送急报入京询问朝廷的意见:我们要不要接纳交趾为交州,派军队驻扎在交州境内呢?交趾君臣与百姓看着真是弱小可怜又无助,他们实在不忍心就此离去啊!万一他们害怕到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可怎么办才好?

这急报不仅赵曙看得目瞪口呆,朝中百官也看得目瞪口呆。韩琦的目光往王雱那边瞟了一眼,总感觉,这口吻无耻得很熟悉啊,越看越觉得不要脸!

王雱一脸“你们看我做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是个弱小可怜又无辜的奶爸”的表情。

朝廷能有什么意见?朝廷自然是热烈欢迎交趾变交州,还开始点选适合前往交州搞文教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人选。

由于现在升官捷径被堵住了不少,想升迁得专业对口以及攒资历,所以像这种以前许多人避而远之的偏远地方在被王雱传销式的洗脑教育之下成为了抢手位置,许多人都想去大展身手!

王韶刚来了场大捷却一点都不居功,他把战功都分给了手底下的人,上书表示南边没什么事了不如调我去西线!

他还在折子中表示,根据他观察,大理境内很乱,很有可能会被吐蕃袭击;吐蕃境内也很乱,几股势力时常你打我我打你,吐蕃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希望朝廷能派他去西边观察观察,说不定能弄几片大草原来养养马,虽说青海马不如蒙古马高大,但有总比没有好!

所有人都可耻地心动了。

赵曙心中火热,假模假样地下旨允了此事——开疆拓土从来都是每一个帝王必不可少的梦想,没有例外!

诸事顺遂,《资治通鉴》也有条不紊地修着。

中途司马光和王雱交换文稿来看,看完之后再看自己写的,总觉得语言不够生动,道理不够深刻!

司马光也是个轻微的强迫症患者,虽然口中不承认王雱挑的刺,私底下却召集学生们一起翻修稿件,务必要做到比原来的更上一层楼,否则绝不刊行!

如此又过了一年,韩琦终归还是被弹劾下来,毕竟他已经当了许多年的宰相,轮也该轮到别人。富弼比他退得还早些,是自己请退的,因为腿脚不好。这些人闲着没事,扎堆凑到书局要一起修史,顺便抽空给赵顼讲讲课。

王雱还是对韩琦不太理睬,反而整天跑去请教富弼问题,气得韩琦见了他也转头就走。

日子每天都过得热闹又安详。

不曾想《资治通鉴》还没修好,赵曙就病重了。这时候王安石刚带着海船开辟了新航线的消息回朝,朝中都欢欣鼓舞着呢,一时间被这噩耗打得措手不及。

赵曙临终前单独见了王雱一面,问王雱:“你会像待先皇一样待顼儿吗?”

王雱沉默片刻,认真而郑重地回道:“殿下如何待我,我自当如何待殿下。”

赵曙缓声道:“…那便好。”

王雱看着赵曙两鬓早生的华发,心中叹惋,将赵顼唤了进来。

赵曙一去,朝中顿时忙碌起来。太子早已立下,倒不至于生出什么乱子,赵顼顺顺遂遂地登上了帝位。

坐上那高高的宝座之后,赵顼一瞬间明白官家去世那天晚上他为何觉得前方又黑又冷。独在高处,虽然能将所有人一览无遗,心中却也免不了会紧张和害怕。

赵顼往下看去,看到了站在百官之中的王雱。

他的心一下子安定下来。

这一场即位大典中,不仅赵顼从太子变为天子,王雱也以年轻至极的二十余岁之龄紫袍加身,与五十岁的王安石一起位列三品!

许多人望向王雱父子俩的目光有羡慕、有嫉妒、有热切,王雱对此泰然处之。他下衙之后与王安石分开走,绕道去接他媳妇儿。回家的路上,司马琰有些担忧地问王雱:“新皇继位,爹是不是要开始变法了?”

王雱笑眯眯:“变法?什么变法?”该干的不该干的,这些年他都忽悠人去干了,他爹就算还想变法,也得找找还有哪里能变才行!

有那功夫,还不如多开辟几条新航线,或者考虑怎么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司马琰听王雱这么一说,心中稍安,与王雱一道回了家。这天幼儿园放假,小孩子们都在家玩耍。王雱与司马琰走回自家院子时,听到女儿软乎乎的声音:“哥哥,怎么办呀?六叔和七叔下不来啦!”

儿子的声音随之传来,听着有点老成,活像他岳父:“他们非要上去,下不来活该!”

王雱走进院子,只见两小孩站在树下拧着小眉头往上看,都一脸地纠结。他放轻脚步走过去,顺着他们的视线往上看,只见他两个傻弟弟一人抱着一边树干,可怜兮兮地趴在上面不敢动!

两小孩注意到王雱回来了,又惊又喜地喊:“爹!”

树上两弟弟也惊喜地喊:“哥!”

四张嘴巴七嘴八舌地解释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他两傻弟弟闲着没事比赛谁先爬上去,结果上去后往下一看,老高老高的,谁都不敢下去了!这是干了坏事啊,所以他们都没敢喊人,只能干着急,两个大的紧抱着树身不敢动弹,两个小的在树下忧心忡忡地看着。

王雱听完只觉得,两弟弟这么傻可怎么办才好哟!

发愁归发愁,王雱还是逐个把弟弟从树上弄下来。四个小孩再次“团聚”,高高兴兴地凑过去往王雱脸颊上啾啾啾啾地亲了好几口,央着他陪他们做游戏。

夕阳西斜,金黄色的余晖从稀疏的枝叶间洒落,照耀在热热闹闹的庭院之中。

司马琰看着王雱带着四个小孩满院子跑起来,脸上随着他们的欢闹染上了笑意。

-全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正文完结了!!!!!

第215章 番外:王雱嫁女

《玩宋》/春溪笛晓

番外:王雱嫁女

“韩老贼!韩师朴!你俩给我出来!”

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早, 四十出头的王参政杀进韩家, 对着韩琦紧闭的书房门怒吼。

韩琦正和儿子韩忠彦说话, 脸上的笑容掩都掩不住。韩忠彦见韩琦脸上带着久违的开怀笑意, 心里虽觉得对不起朋友,却也忍不住跟着笑了。

韩忠彦认识王雱三十年, 一直相交莫逆,亲眼看着王雱一步步走向高位。早在几年前王雱已经升上参知政事之位, 若不是他年纪太轻, 又死活不肯更进一步,赵顼怕是早把宰相之位塞给他了!

这厮明明能在朝中翻云覆雨, 却沉溺于带孩子的快乐之中, 早些年讨了个到各地监察的职务,整天寻机便利带着一串小孩到处游玩,去就去了,还要来信和他们炫耀:今儿我们玩得真啊真高兴!

别人不知道, 韩忠彦是知晓苏轼他们很想打死这家伙!

还是这两年朝中一直在与辽国谈判, 事关要紧,王雱才稍稍收了心,专心与辽国那边扯皮。当然,王雱的想法是很简单粗暴的, 他表示只要把他的好友曹立、曹评、王韶调到北线一溜排开, 再让狄咏带着海船将辽国上京围住, 结果很快就会出来!

这个想法遭到了朝中上下的反对,因为大宋的军队, 那可是仁义之师啊!

甭管占了多少地,反正,就是要仁义,这种威胁别人的事哪能做呢?尤其是,辽国太子耶律浚,还跑来大宋向王雱求学,赖着不肯离开,赶都赶不走!人家连太子都放心交给你,你好意思那么对别人吗?

王雱拗不过他岳父,只能捏着鼻子和辽国有那边慢慢谈。既然要文雅地谈判,那就不能只要会燕云十六州了,还要有更多的贸易条款要一一沟通。

这一讨论,就是将近两年!眼看双方快要谈妥了,庆功宴都准备好了,负责去接手燕云的守将与官员也选好了,谁都没想到,在这节骨眼上竟横生变故!

这个变故,特别大。

韩忠彦的儿子韩治早已踏入仕途,这次被安排到燕云去负责完成燕云十六州归宋的前期治理!

这小孩算是王雱看着长大的,从小到大也没少受王雱的教导,入仕后也一直向王雱执弟子礼。

就在今天,韩治向祖父韩琦、父亲韩忠彦坦白了一件事:他,之所以一直扛着没成亲,是因为他心仪师妹!师妹比他小几岁,他从小把她当妹妹一样爱护,中间他出去干了几年基层,一直在和师妹书信往来,许多事情都会与师妹商量。师妹聪明灵慧,为他出过很多主意,后来再相见,师妹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他自然也动了心,积极追求师妹。如今他们已互许终身,所以,他准备在去燕云之前向老师求娶师妹!

于是,韩治就去了!

王雱的女儿自然也是韩琦和韩忠彦看着长大的。那孩子聪慧又美丽,又才名在外,不知是洛阳多少青年俊彦的梦中人! 别的不说,光是和她一起长大的那一群小孩,哪个不喜欢她的!谁曾想到,他们家的老实孩子居然暗中撬动了她的心!

韩治出门前韩琦和韩忠彦还绷着脸给他分析搞定王雱有多难,韩治一出门,他俩就都乐开了花。

能不乐嘛,他们家的孩子要是能娶到王雱他闺女,那真是能笑上一辈子!

听王雱在外头连“韩老贼”都喊上了,韩琦一点都不恼,脸上的笑容根本收不住。王雱这小子忒记仇,连英宗皇帝都入山陵那么多年了,他还老明里暗里地刺他,经常故意给富弼他们送好东西,独独略过他不送!现在好了,他孙子争气啊!

韩琦老怀大开,让韩忠彦去把门打开,放王雱进书房说话。

韩忠彦最清楚父亲与王雱那点事儿,见此情景也只能稍稍敛起笑去开门。

王雱怒气冲冲地入内,韩琦也已收了笑,从容自若地请王雱坐下,假模假样地询问:“什么风把我们王参政吹来了啊?你不是说再不进我这门了吗?”

王雱一拍桌子:“少装模作样!!!说,是不是你叫韩治那小子来和我求娶我女儿的?!!”

韩琦道:“你不是总说,儿女的婚姻大事应该放手让儿女去选择,父母长辈不该过多干涉吗?我一向听你的,治儿不想娶妻,我们没给他说亲;他想去求娶他师妹,我们怎么能拦着?说起来,他当初不想娶妻,还是你说通师朴他们夫妻俩的。”

王雱看到韩琦脸上那藏不住的笑就想打人,这老东西!!!

要是当初知道韩治打他女儿主意,他就该说服韩忠彦给他说十户八户人家!!!

韩忠彦拉王雱坐下,说道:“你先别急着生气,这还得看你们家小幺的意思,你不是说若是小幺不喜欢,谁来都不嫁吗?”

王雱只生了一双儿女,后面再没生其他孩子,亲近的人都跟着王雱喊他女儿小幺。

韩忠彦的话,就是王雱生气的原因啊!他听韩治说完就想揍韩治那小子一顿,结果韩治不躲不闪,由着他打!当时他就觉得,这发展很熟悉!他骂走韩治去和司马琰说起这事,司马琰说:“这不就是你当年的招数?”

王雱这人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仍是对韩治痛骂不已!骂完了,他还是得忍着肝疼去问女儿的意见,结果,女儿说她愿意嫁韩治!她愿意嫁韩治那老实孩子!

他辛辛苦苦养大的宝贝女儿,被人拐跑了!

女儿还说,像他和苏轼这样的,太过风流,她不喜欢!她就喜欢韩治那样踏踏实实的!

这可就很让王雱受伤了,当场怒气腾腾地来韩家找韩琦他们算账:你明明也是个千年老狐狸,咋就教出个那样的孙子!而且,他也不风流啊!他对媳妇儿一心一意,日月可鉴的那种!别人喜欢他是别人的事,和他有什么关系?!

韩琦让人送了酒来,让王雱边跟韩忠彦喝酒边骂,他老了,就不喝了。

王雱和韩忠彦喝到半醉,看了眼坐在那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的韩琦,免不了想起前几年故去的范仲淹。他饮尽杯里的酒,说道:“燕云十六州马上要回来了,老师他们应该会高兴的吧?”

韩忠彦见王雱有了点醉意,接话道:“自然会高兴。”

王雱感觉鼻子酸酸的,眼眶也微微泛热:“那我也高兴。”他拉着韩忠彦,“来,再喝!”

王雱是醉着被送回家的,原本韩琦让人替他备了间房,让他直接睡在韩家,王雱却说不行,坚决不再外面睡觉,非要回去,韩琦只能让人好好地把王雱送回去。

韩忠彦酒量比王雱要好一些,喝得也少点儿,没太醉。送走王雱后,韩忠彦和韩琦感慨:“感觉元泽这么多年都没变过。”

韩琦道:“那小子就算老了,那也是老小子。”今天上门来张口就喊他韩老贼,也是没谁了!

韩治要去燕云那边,一去可能要好几年,既然两家谈妥了(骂妥了),索性开始着手筹备起婚事来。

王雱要嫁女的消息一传开,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洛阳城到处都是年轻人心碎的声音!不少人更是主动去和王雱他儿子拉关系,捋起袖子表示自己可以帮忙在迎亲路上拦截韩治,绝对不能让韩治轻轻松松抱得美人归!

明明只是一场普通的嫁娶,洛阳城内外都动了起来,王雱的门生旧故们得了信之后更是纷纷赶了回来。此时辽国使团还没离京,看到大宋都城一天比一天热闹,顿时都被吓住了:这就是那位王参政的影响力吗?

而现在,大宋派去接管燕云十六州的人要当那位王参政的女婿了啊!

在这个风声传出来之初,辽国的人就派人快马加鞭传讯回去,让一些准备在归还燕云十六州之前搞点事情的家伙赶紧收手。

不想这个消息一传到上京,耶律浚就坐不住了,算了算日子,上书和他爹说:“我要去送师妹出嫁!”

耶律洪基早管束不住这儿子了,当初他差点相信耶律乙辛的构陷杀了萧皇后,儿子对他一直很有意见,寻机偷偷跑去宋人那儿拜王雱为师!听耶律浚要去给王雱女儿送嫁,耶律洪基也只能由着他带着使团快马加鞭出发!

像耶律浚这样赶赴洛阳的人不算少,到王雱嫁女那天,洛阳城人满为患,大大小小的旅舍都已住满了人,鸿胪寺招待外宾的地方也不够住了,许多外宾不得不挤在一间房。

没办法,近年来不管海上贸易还是陆上贸易都蓬勃发展,王家父子俩对于航海事业尤其热衷,沿途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向往大宋繁盛的小国更是主动归附。这些大国小国的使臣凑到一起能不热闹吗?

有人见此盛景,不由忧心忡忡地向赵顼谏言说王雱父子俩权势过盛,不得不警惕。

赵顼道:“你信不信我说一句把他革职,他能直接跑没影!”赵顼最不担心的就是王雱觊觎帝位这种事了,要不是有个职位套着他,王雱一准天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去!

赵顼打发走劝谏他的人,兴致勃勃地开始准备贺礼,听说耶律浚那小子又要跑来玩,他的贺礼可不能被那小子比下去!!!

转眼间到了王雱嫁女当天,这天街上车如流水人如潮涌,人人都想一睹王雱的风采,也想看看王雱会把女儿嫁给什么样的人!

画师郭熙拿着画笔站在望江楼西面上,看着远处桥上桥下行人如织。

等接亲队伍行来,郭熙落笔画下这值得纪念的一幕。

这一年,王家女儿出嫁不到半月,便随丈夫韩治一同前往北边,从辽国手中接手燕云十六州。

公元一零八五年,大宋建国一百二十五年,无数人到死都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终于重回大宋怀抱。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一转眼!就老了!

番外:千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