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苦旅 马伯庸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5-7-1

内容简介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由马伯庸带领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重走历史上知名的文化路线,如:诸葛亮北伐之路、三藏取经之路、丝绸之路等,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册,即为“文化不苦旅”系列书。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最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作家马伯庸主编,国内首部历史文化主题mook创刊号;

以史为由却并不深沉,文化之旅也能轻松愉悦;

一个三国痴、一个毒舌影评人、一个文化公司老总、一个大牛编剧,一场突发奇想的诸葛亮北伐自驾之旅。追寻丞相足迹,自成都一路北上,沿途美食美景、文化典故层见叠出,而四个吐槽大师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丧失殆尽……

作者简介

"马伯庸,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等,曾获银河奖、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斯库里,文学评论家、影视评论达人,出版作品有《北京镜鉴记》《生命》等。"

序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这首诗是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杜甫老爷子在成都武侯祠游玩之时,留下的七言佳作。诗文千载传颂,自然是脍炙人口,但个人认为,美中不足的就是这题目,为啥叫《蜀相》呢?人家刘备在武担山称帝的时候立的国号是“汉”,所以应该是三分汉、魏、吴,而诸葛亮应该是“汉丞相武乡侯”才对!由此可见,杜甫虽然崇拜诸葛亮,但绝非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我则不然,专注死迷孔明十五年!

上初中那会儿,在武术学校寄宿就读,每日上午修文,下午练武。可能是和武术有关,那时的我看三国,超级迷恋张飞张三爷的勇猛彪悍。横矛当阳桥,三战吕布,夜战马超,这些经典桥段烂熟于胸。

武术学校的陕西娃就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几乎每天晚自习的后操场都有约架的。我一来个小,二来胆小,所以基本避免各种单挑、群殴、肉搏、野战。每每有人开战,我就和校内为数不多的女生们坐在升国旗的高台上,客串“自由搏击解说员”。唯一的一次被卷入战争,那场我们人少,集体怯战情绪较高,在怯战情绪的蔓延下,大部分战友一直在服软、认错、求饶。本来对方也有退意,眼看要安全散场,我不知哪根筋不对,或许是晚上包子吃多了,猛地冲着对方十几个人怒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喧闹的操场瞬间安静下来,但只安静了大概五秒。这五秒,估计对方是在琢磨这二货怎么名字那么长,但后边那句“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是个人都明白啥意思。

五秒钟过后,安静的操场再次喧闹了起来,结果是我吐了一地的包子,还有烂得只能当抹布的校服。

打那以后,不太迷恋张飞了,开始转迷诸葛亮。当这个“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气质型男走入我的生命,我便觉得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偶像。中学毕业之后,阴差阳错地学了IT。再后来,在IT圈内跟着老板卖打印机。干了仨月,越干越不爽,于是炒了老板,带了四百块钱,花了五十五元买票,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成都,就在武侯祠里找了份保安的营生。

一、三国圣地初朝圣

2006年9月12日,怀着朝圣之心,我第一次来到成都武侯祠。刚到大门口,就被小小调戏了一下。武侯祠正大门高悬着的横匾,四个大字,“汉昭烈庙”!我晕,难道走错地方了?公交车站都叫“武侯祠”啊,门牌是“武侯祠大街231号”,没错啊!这是什么状况?找到工作人员一打听才明白,原来武侯祠和昭烈庙是在一起的。而且这里边不光有武侯祠,有汉昭烈庙,还有刘备的陵——惠陵!

据《三国志》记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重庆奉节白帝城永安宫,五月灵柩运回成都,八月下葬于惠陵,就埋葬在这里。按照汉代陵寝制度,“有陵必有庙”,刘备死后被追谥为汉昭烈皇帝,故在惠陵旁的刘备庙,就叫作汉昭烈庙了。要说这惠陵和汉昭烈庙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武侯祠博物馆内。按照汉制,这些都是诸葛亮当年一手给刘备操办的,以诸葛亮之谦抑、忠贞,他怎么也不可能在老板刘备旁边修建自己的专属祠堂,那现在的武侯祠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果不其然,查询资料之后得知,现今的武侯祠,是在大约南北朝时期,从少城那边搬迁过来的。搬过来之后,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个地方各自为政,彼此为邻。但老百姓显然更给诸葛亮面子,但凡有点假期,有点闲钱,都喜欢来武侯祠内给诸葛亮上香祭祀,没人理刘备。堂堂一代汉昭烈帝,却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这绝对是功高盖主啊!

还好功高“盖”主,不是功高“震”主。中国的文化,一字之差就能甩出八条街。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各国使者一到齐国首先问候的是管仲,一则仲父,二则仲父,齐桓公遂霸诸侯。后来孙策称雄江南之际,江北宾客到访大多问候首辅大臣张昭,没人把这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孙郎放在眼里,不过孙策只是一笑了之。思来想去,对于一个老板来讲,要是有个大总管,帮自己操持所有的大小事务,自己光当法定代表人签签字、剪剪彩,何乐而不为呢?这功高“盖主”倒无所谓,只要别功高“震”主就行。

因此跟大多数老百姓一样,诗圣杜甫先生来到这里,也仅仅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只字未提汉昭烈庙的事情。但关于百姓敬臣不奉君的特殊状况,也终归会有人看不下去。

明代初年,朱元璋将他的第十一个儿子——朱椿,封到四川当蜀献王,朱椿到成都之后,眼睁睁瞧着武侯祠的生意比刘备庙的买卖好得多,估计作为皇室宗族的人是很难接受的。故朱椿先是将汉昭烈庙扩大地盘,修葺一新;然后又公告大众,君臣宜为一体,便将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以内。自此而后,君臣合祀的格局算是板上钉钉了。同时,也免去了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的古柏之叹。这样的格局至少对于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当事人来说,绝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毕竟二人乃“鱼水君臣”嘛!

话说回来,且不论朱椿的内心到底是在为刘备鸣不平,还是真的理解诸葛亮,但君臣合祀这个举动,多多少少有点“捆绑消费”的意思。以后老百姓如果再想要拜谒诸葛亮,恐怕得先买昭烈庙的门票,拜过刘备再说。

明代末,张献忠盘踞巴蜀长达二十余年。张献忠是个没文化的土匪头子,对文化遗产什么的根本没概念,导致武侯祠年久失修、荒芜不堪。清军入川之后,于1668年开始翻修此地,至1672年落成,造就了现如今前殿为君昭烈庙、后殿奉臣武侯祠的建筑格局。而惠陵依旧在原址上伫立了近一千八百年风雨不改。

初到武侯祠当天,不及细细游览。先学习了工作规章制度,定了宿舍,归置好个人行李,当晚及其亢奋地参与了神圣的武侯祠保安巡夜工作。第二天清早,就像打了鸡血,根本没补觉,下了班就开始仔仔细细地浏览武侯祠的每个角落。

二、三绝唐碑话孔明

大门与二门之间,有通传说中的“三绝碑”,名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是成都市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地面文物。该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所立,距今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了。碑文由唐代中兴名相裴度撰写。裴度开门见山地对诸葛亮作了极高评价:“(裴)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裴度认为,诸葛亮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卓绝的创业才能,又有严格的立身原则、高超的理民才干。在裴度的笔下,他就是这样一位四者兼备的完人。的确如此,诸葛亮祖孙三代为国尽忠,可谓有“事君之节”;高卧隆中,便规划出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并且一语中的,可谓有“开国之才”;其人本身廉洁奉公、洁身自好,死之日家无余财,可谓有“立身之道”;而言传身教之下,蜀汉官吏穷其一朝,很少出现贪官污吏,邓芝死之日家无余财,费祎等布衣简从,使举国上下欣欣向荣,可谓有“治人之术”。此碑首句一语中的,且极为朗朗上口,我喜欢。

按《新唐书》的记载,裴度其人也好生了得,他一生侍奉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个皇帝,在《新唐书》中是可以和汾阳王郭子仪平起平坐的辅弼良臣。想来这位四朝名相,对诸葛亮这个两朝老臣颇有些惺惺相惜。全文以粗重的笔墨勾勒出诸葛亮的重大功业如南征北伐、联吴抗魏,等等。同时以生动的人物评价,来烘托诸葛亮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知人善任的刘备,倚仗他如“鱼之有水”;奸人之雄的司马懿,称赞他为“天下奇才”。所以说诸葛亮的英雄气质,不仅赢得了君王和国民的信任,同时连对手也为其折腰。这也为后世铁杆亮迷花痴,埋下了颗难以抗拒偶像魅力的种子。

当然,裴度还是很圆滑的,把诸葛亮一通猛夸之后,话锋一转:“则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这句话当中的“相国”,指的是自己顶头上司——相国临淮公武元衡是也。夸完诸葛亮,紧跟着说自己的领导的政绩和诸葛亮当年的政绩,异曲同工。这温柔的小马屁拍得还真是恰到好处!

总览通篇,以骈句行文,文辞大妙,诵读起来颇为上口,特此摘录以飨同好:

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公本系载在简策,大名盖天地,不复以云。当汉祚衰陵,人心竞逐,取威定霸者,求贤如不及;藏器在身者,择主而后动。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诗》曰:“潜虽伏矣,亦孔之炤。”故州平心与元直神交,洎乎三顾而许以驱驰,一言而定其机势。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刑政达于荒外,道化行乎域中。谁谓阻深?殷为强国;谁谓遳脆?励为劲兵。则知地无常形,人无常性,自我而作,若金在镕。故九州之地,魏有其七,我无其一,由僻陋而启雄图,出封疆以延大敌。财用足而不曰浚我以生,干戈动而不曰残人以逞。其底定南方也,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震叠诸夏也,不敢角其胜负,而止候其存亡。法加于人也,虽死徒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弈叶而见思。此所谓精义入神,自诚而明者矣。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倾。而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崔浩之说,又诘其成功。此皆以变诈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欤?夫委弃荆州,不能遂有三郡,此乃务增德以吞宇宙,不黩武以争寻常。及出斜谷,据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与敌对垒,待可胜之期。杂乎居人,如适虚邑,彼则丧气,我方养威。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主之志,不难矣。且权倾一国,声震八纮,而上下无异词,始终无愧色。苟非运膺五百,道冠生知,曷以臻于此乎?故玄德知人之明者,倚杖曰“鱼之有水”;仲达奸人之雄者,嗟称曰“天下奇才”。

度每迹其行事,度其远心,愿奋短札,以排群议,而文字蚩鄙,志愿未果。元和二年冬十月,圣上以西南奥区,寇乱余烈,罢甿未息,污俗未清,辍我股肱,为之父母。乃诏诏相国临淮公,由秉钧之重,乘推毂之寄。戎轩乃降,藩服乃理。将明帝道,陬落绥怀;溥畅仁风,闾阎滋殖,府中无留事,宇下无弃才,人知向方,我有余地。则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度谬以庸薄,获参管记,随旌旄而爰止,望祠宇而修谒,有仪可象,以赫厥灵,虽徽烈不忘,而碑表未立。古者或拳拳一善,或师表一城,尚流斯文,以示来裔。况如仁之叹,终古不绝,其可阙乎?乃刻贞石,庶此都之人,存必拜之感云尔。

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义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服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堕。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揔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于嗟严立,咸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繇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徒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沈沈。不殄堙祀,以迄于今。靡不骏奔,若有昭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如公德音。

三、昭烈庙内论英雄

看过唐碑,溜达进二门,就是刘备的地盘——汉昭烈庙了。远远看去,丹陛之上正中供奉的就是汉昭烈皇帝刘备的贴金塑像。环顾左右,有十四尊文臣在东,十四尊武将在西,如朝廷礼仪,还真有文东武西、列立两厢那么点上朝的意思。

“昭烈”是刘备的谥号,按照《史记正义·谥法解》当中的说法,“昭德有劳谓之曰昭,有功安民谓之曰烈”。昭德,是说刘备以德服人;有劳,是说此人颇为辛苦。刘备这个皇帝确实当得比曹操、孙权辛苦得多。曹操是个官二代,孙权是个富二代。曹操出道时,他爸爸在朝当太尉,他爷爷为官中常侍大长秋。所以曹操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就敢打死当朝权贵小黄门蹇硕的叔叔。要换一般人,早被整死了,而曹操,没事儿,归根结底,是朝中有人罩着他。孙权出道的时候,他爸和他哥哥给他留了六郡八十一州的大盘子,出来就是老总。刘备呢,虽说是“汉孝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但刘胜一共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一支一支分下来,想来刘备也落不到几毛钱,只能靠自己编草席、卖草鞋聊以度日。刘备幸亏有苏双、张世平两个大老板给他投资,才勉强拉起了一支队伍。黄巾起义的时候,他带着这支队伍,转战南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熬了三十多年之后,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称帝那年,刘备已经六十岁了,这位奔波了一辈子的马上皇帝,是符合“昭德有劳”的。

“有功安民”就更是当之无愧了。汉末纷争,群雄割据,所有人的手段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翻阅《三国志》,曹操屠彭城、雍丘,孙权屠皖城,孙策屠东冶。只有刘备转战南北,从无屠城记录,单从这一点看,刘玄德确实是仁德之君。兵败新野之际,有十万老百姓扶老携幼相随,愿意跟着他奔小康,足见其得民心如此。当简雍劝说刘备抛弃百姓,轻军先取江陵之时,刘备更是大义凛然道:“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别管他是真心实意的,还是装模作样的,刘备的所作所为,都对得起“有功安民”这四个字了。

刘备作为昭烈圣君,自然当之无愧。但正如唐代刘禹锡《蜀先主庙》中的诗句那样:“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姬,来舞魏宫前。”刘备的基因遗传,实在不敢恭维,儿子刘禅,懦弱无能,四十年后屈膝投降曹魏政权,并且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故而昭烈庙内刘禅的塑像,早在北宋就被拆毁。取而代之的,则是陪侍在刘备东侧的刘禅之子——刘谌。

刘谌,刘禅第五子,封爵北地王。当年邓艾攻蜀之际,刘谌便劝说父亲:“父子君臣,背城一战!”但刘禅却拒谏投降,刘谌闻讯,便杀妻斩子,哭诉祖庙,自刎殉国。故而后人因其忠贞刚烈的秉性,以他取代了刘禅,陪侍刘备,共享后祀。

顺便说一句,个人看来,刘谌还算得上是罗贯中的大恩人。罗贯中全本《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结果刘禅却乐不思蜀,若非刘谌杀家告庙的忠烈,让刘家人保全颜面,恐怕罗老师在全书收尾的时候,会很尴尬。

除刘谌之外,昭烈庙内的丹陛之上,还有关羽、张飞陪侍在东西两个偏殿。按《昭烈庙志》的记载,康熙初年,关羽、张飞塑像,都是夹杂在殿下左右的文臣武将两廊当中。直至乾隆年间翻修祠庙时,大家觉得这俩人不适合跟其他文臣武将同住“集体宿舍”,于是把关羽、张飞请到丹陛之上,每人分了“套房”,形成刘、关、张并祀的格局。

而东偏殿的关羽更是坐拥“总统套房”。殿内关云长不是我们所常见的青袍赤面长髯读《春秋》,亦或手持青龙刀的POSS,而是冠冕黄袍加身的“关帝爷”造型。在大明朝万历年间,神宗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也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关帝”。其实加封他的,也绝非万历一朝、神宗一人而已。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曾加封他为义勇武安王;清朝,关羽取代以往武圣姜太公、岳飞,成为新科武圣;而佛教中也有他的尊号,称曰伽蓝菩萨。武庙中一副对联说得好:“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越,真所谓荡乎难名。”这关二爷还真是三教九流通吃的大腕。再看近、现代,香港的古惑仔,入香堂之前要拜关公;四川的袍哥文化,也备极崇拜二爷……

但君臣之道是不敢废的。昭烈庙已经有昭烈皇帝作为君王,故而工匠在关帝老爷的身上稍稍做了点手脚,把关帝手中的道具换成了白色的象笏。笏,俗称象牙板子,是臣子上朝的记录板。带上这个东西,就是说关老爷腕儿再大,在刘备跟前也只能作为一个臣子。而刘备手中的,则是镌刻着帝星紫微的朝天玉圭,帝王身份一目了然。

刘备殿西偏殿供奉的自然就是三爷张飞了。起初看《三国演义》时,觉得整个三国只有张飞敢跟吕布一而再,再而三地单挑,甚至吕布也对张飞有所畏惧。张飞是我心目中绝对的三国战神,没有之一。此处张飞的塑像怒目圆睁,面似黑铁。一看塑像的大黑脸,瞬间想起他为刘备背起的“大黑锅”。话说刘备当年为安喜县尉之时,中央特派专员督邮前来视察工作,刘备求见上差,估计想汇报下工作什么的,不想督邮摆谱不接见,惹得刘备无名火起,“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后来罗贯中老师写《三国演义》时,觉得这事过于刚烈,不像是仁人君子刘备干的。找个顶罪的吧,环顾左右,只有张飞最适合干这种事,于是妙笔一挥,改为“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就这样,张三爷的“大黑锅”一背就是好几百年。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后主刘禅当皇后,如此来说,张飞还是国丈呢。

刘、关、张以下,左手十四尊武将,以赵云为首;右手十四尊文臣以庞统为首。至于是否刻意效仿光武帝当年的云台二十八将,就不得而知了。环绕一周下来,发现武将廊中缺少魏延、李严等名将,文臣廊中也并没有刘巴、法正等能臣。细细思索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清朝塑造这些塑像时,经历了严格的思想品德审查啊。但凡道德上不纯洁的人,就全部不准入列。值得庆幸,看来武侯祠内的文臣武将都是忠臣、纯臣。这也符合了中国历来选贤任能的标准,必然是“德才兼备”(德在先而才在后,很少有说“才德兼备”的)。正如清初名臣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中所言:“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君子小人共之,而且小人胜焉。”由此可见,小人之有才无德,更可为患。

四、出师两表垂后世

文武两廊末尾,连接北墙,壁内两边镌刻着岳飞手抄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岳飞手抄诸葛亮《出师表》,是的,你没看错。至少书法末尾落款是岳飞,以及有其“岳飞私印”“少保”等印款。虽然有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但个人更愿意相信此为岳飞手抄。岳飞的一生实在是和诸葛亮有颇多相似之处:其一,同为北伐忠臣,一个北伐抗金,一个北伐曹魏;其二,后主刘禅和高宗赵构都是偏安之君,致使二人的北伐大业步履维艰;其三,诸葛亮和岳飞在死后都被追谥为“忠武”。前有诸葛忠武撰文上表,后有岳忠武挥毫泼墨,这难道不是一段异代而同尘的佳话么?

通篇碑文,字体兼行兼草,行云流水,气势磅礴,展现出的书法水准奇高。当然也有很多朋友认为岳飞是武将,不应该或者不可能拥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准。但其实细细想想,也未必然。大家别忘了,宋朝是整个中华历史当中文艺青年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朝代。从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就定下了以文治国的主基调,所以终其一朝,以苏黄米蔡四大家领衔的文艺青年不胜枚举,甚至连宋徽宗赵佶,当着好好的皇帝,还偏偏要追寻艺术造诣,中国书法当中颇为著名的瘦金体就是他老人家创造的。就连咱们今天用电脑打字时,最主流的字体都是宋体。可见宋代书法水准之高,不让任何一朝。那岳飞手抄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书法水准比较高超其实也是不足为奇的。文天祥也曾评价岳飞道:“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仔仔细细地品味了岳抄的前后《出师表》,作为诸葛亮“脑残粉”的我,对两“表”内容早已烂熟于胸。而透过岳少保龙腾虎跃的笔法,仿佛又让我们看到陇西秋风当中,那位羽扇纶巾的智者,淡定地指挥千军万马。一出祁山,他摧枯拉朽,诈曹真,收姜维。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雍凉二州的曹魏势力几乎土崩瓦解。诸葛亮完全打了曹叡一个措手不及。但由于马谡不听军令,丢失了街亭,白白断送了兴复汉室的大好机会。为了蜀汉那些仅有的资本,诸葛亮只能当机立断,退还汉中。可以想象,当时,那位神一样的人物,在退军之后,心情是何等沮丧。陆游的那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也许就是那时孔明最真实的写照。

沮丧的心情一定会有,但他不会就此退缩,因为他肩膀上担负着的,是大汉基业!在炎汉四百年国祚面前,连刘备的知遇之恩都显得无足轻重了。诸葛亮用苍老的双手再次铺开了北伐地图,他将不甘心的目光从陇右祁山缓缓离开,平静地注视着当年高祖刘邦兴汉时走过的陈仓道,最后将目光死死地盯在了武都、阴平。良久,他执笔挥毫,向后主刘禅二次上表出师。然而经历过一出祁山的诸葛亮显然更清楚,在遭到自己的痛击之后,曹魏集团必然会惊醒,严加防范,此后的北伐之路也必将更加艰难。因之,在《后出师表》的结尾,并没有《前出师表》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豪迈之气,取而代之的,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无奈和诚恳。

五、丞相祠堂凭吊古

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欣赏完这件文章与书法并绝的瑰宝。转身来到昭烈庙后的过厅,而过厅之后就是武侯祠堂所在了。

传统的中国建筑,一般来说,是“前殿为辅,后殿为主”的,理应越往后走越高。但毕竟昭烈庙是君王庙,武侯祠是臣子祠堂,故要从昭烈庙走下十一级台阶,才能到达武侯祠。祠堂的地基建制,自然不能和君王庙平起平坐了。至于那十一级阶梯,是否寓意着诸葛亮在刘备驾崩之后,曾走过十一个呕心沥血的春秋呢?

过厅横匾所书“武侯祠”三个大字,是1964年郭沫若先生亲笔所提。紧随其后,董必武、舒同、徐悲鸿、冯玉祥等名流手笔琳琅满目,整个过厅雕梁画栋。驻足细细浏览之后,观望着二十米外的孔明正殿,竟久久不敢举步。

殿内孔明塑像羽扇纶巾,正襟危坐。而殿外正中金匾上的四个大字“名垂宇宙”更是熠熠生辉。正应了少陵野老《咏怀古迹》之名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走近仔细一看,居然是康熙帝十七阿哥,果亲王爱新觉罗·胤礼所书。观其字笔态遒劲,颇有皇家富贵之气派。就是不知道“嬛嬛”当时是否在侧?一笑而过……

“名垂宇宙”横匾两边,悬挂着一幅由赵藩所书的对联,名曰“攻心联”,我在西安时就曾听过此联的大名。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的核心就是“攻心”,因而得名“攻心联”。

“攻心”二字,跟诸葛亮最直接的关系,就是南征平叛。当年孟获造反边陲,诸葛亮兴兵南征,马谡谏言道:“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如此来看,马谡这个老小子也算得上一个有见识的高材生。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击溃叛军,巧妙地运用攻心之道。生擒孟获之后,诸葛亮不打不骂,不审不问,反而非常友好地带领孟获一起参观自己的军营。

两军交战,对方让你堂而皇之地参观军事布防,就好比俩人打牌,对手把全部手牌让你一张一张看,看完再打。这对于孟获而言,就是赤裸裸的羞辱啊!

孟获是个属驴的,他一心求战,厚着脸皮说道:“诸葛大哥啊,俺之前不知道你到底有多大能耐,现在我参观了你的军营,我觉得你也不过如此。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打败你。”

《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不单给了孟获一次机会,而是给了七次。对孟获的七擒七纵,让孟获彻底明白了诸葛亮是不可战胜的。打也打不过,跑又跑不了,孟获对诸葛亮是彻底服了。平了孟获之后,诸葛亮又专门向夷人百姓传授汉人的科技,教他们分清天地日月、父母尊卑,帮助他们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这是真真正正的“送科技下乡”。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算是把思想工作做透了,所以结局是“反侧自消”。历史提醒我们“从古知兵非好战”,这与《孙子兵法》主张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但话说回来,世事无常,八九不如人意。古来军争高手,往往受时势所限,很难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拿七擒七纵来说,诸葛亮也只是对孟获如此而已,假设诸葛亮抓住了曹操,想必是杀之而后快,决不提做思想工作的“攻心”之事了。所以下联相应地提出了要“审时度势”,如果不懂得审时度势,那么就很难明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道理。

“攻心联”的作者赵藩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二十二岁中举,但从1875年开始,赵藩六次进京参加会试,结果全部挂科留级。但如果一个人连续留级六年,那对于该年级的教材,恐怕没有人比他更熟的!的确,赵藩对中国的诸子百家可谓了如指掌。其书法造诣也不同俗流,昆明大观楼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长联”,也是赵藩手书。

专祀诸葛亮的殿宇宏大敞亮,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殿前有檐柱八根,上有雕花撑弓,明间檐柱内侧,安有六扇蛛网花纹格门,门槛稍高,增加了殿堂的肃穆感。屋顶为歇山式,盖筒瓦,采用重脊和飞檐翘角,并嵌瓷片碎瓦,塑动物花草,工艺精制。室内采用“砌上明造”做法,即不用天花、藻井,也不施彩绘装饰,使建筑显得高朗、明快而简朴。大殿门前,放置一口明代飞天纹双人耳四足铁炉,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两个小童子的臀部,也早已被络绎不绝的祭拜者摸得锃光瓦亮、萌态可掬。

迈步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诸葛亮殿。正中神龛,自然是诸葛亮的尊位。塑像全身贴金,目光深邃,神态儒雅,颇有一代贤相的风范。

神龛正上方的横匾写有“静远堂”三个大字。诸葛亮曾经在给自己儿子的《诫子书》中训诫:“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来“静远堂”当是由此得名。这句至理名言,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淮南子·主术训》也有类似阐述,语曰:“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话说得多好听啊,可这位淮南王刘安,后来却因造反未遂,被汉武帝剁了。言行不一,您就别装了。所以大家更倾向于“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而大殿正中的顶梁上,也刻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八字,要是不主动抬头仰视的话,倒与这暗藏的玄机擦肩而过了。

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身死之日,家中仅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而其人之所以淡泊名利,全是为了“明志”,即中兴汉统;在隆中“宁静”修身,恬淡寡欲,故而能“致远”,未出茅庐先定三分。诸葛亮身兼“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功成名就。他也将这个“法宝”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以及后人,至于后人能否做到,能做到几成,那就看各人的修为与造化了。

诸葛亮殿的两边,左侧有诸葛亮之长子诸葛瞻陪侍,右侧有诸葛亮之长孙诸葛尚陪侍,祖孙三代遵家庭礼仪。

诸葛瞻是诸葛亮四十七岁时才有的儿子。老来得子,诸葛亮对之寄托了颇多心血。除《诫子书》之外,最后一次兵临祁山之际,诸葛亮在给自己的大哥诸葛瑾的信中,特地提到过年方八岁的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顺便说一句,诸葛亮还是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在培养孩子方面的独到见解是“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诚然,历史上的神童们,大多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名垂千古的《伤仲永》就不必提了。说到三国,那个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之后不也挺窝囊的么?今天的一些家长,高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口号,早已忘却了大俗话——先赢不算赢,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