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长大之后,善工书画,博闻强识,脑子非常聪明。但是要谈到治国整军方面,确实难以和父亲一较长短。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直插蜀汉腹地。是时,姜维被钟会绊在剑门关,分身乏术,朝野束手无策,三十七岁的诸葛瞻临危受命,亲自率军阻击邓艾。由于战术布置有误,诸葛瞻军败战死,随之一起阵亡的,还有他的长子,即诸葛亮之长孙——诸葛尚。

军败之际,诸葛瞻父子把双足深深地埋在土里,誓死不让半寸大汉国土,因而双双阵亡。在现今成都周边的德阳,还有专门祭祀这父子二人的双忠祠。诸葛亮一门,也可为祖孙三代忠烈臣了。

六、三义齐聚喜神方

静远堂之后,香火鼎盛,透过袅袅轻烟,又一座祠庙若隐若现。拾阶而下,原来是专为纪念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的“三义庙”。从庙前石碑得知,这座三义庙原本是康熙初年修建于成都提督街,后因城市改建需要,故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现今祠庙建筑的一砖一瓦、匾额构建,全部采用原物。能够如此,也颇为难能可贵了。庙门正中的对联通俗易懂,倒也合辙押韵:“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走进庙内,大殿正中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塑像,与之前汉昭烈庙内刘、关、张“发达”后的造型不同,此处的三人均是一介布衣,显然符合结义的场景。

我在三尊像前的蒲团上毕恭毕敬地叩首行礼,过后退了出来。出门后又有惊奇发现,三义庙门左侧竟然有半株银杏树!正觉奇怪,回头一看庙门右侧,居然还有另外半棵银杏!这是什么情况?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四处打听,得知这两个“半株”的银杏树,原本是一棵完整的银杏树。在遭遇外力之后,被分为两半,至于是什么外力,不得而知,但神奇的是,这被分为两半的银杏树,居然没死,各自活得很好。也不知是否因庙内的“伽蓝菩萨”有好生之德,为之施了起死回生的法术?——至于个中缘由,恐怕只有植物学家能解释清楚哦。

三义庙旁有一块巨石,高两米有余,上有朱红色的三个大字“喜神方”。巨石旁,人们排着长队,轮流上前去摸那三个大字,这又是啥讲究呢?甭管了,入乡随俗嘛,随即前往排队。排在我前边的是一位当地的老大爷,老人家给我详细地介绍了这个巨石的名堂。

原来这块巨石是为了标明“喜神”所在的方位而立,故名“喜神方”。喜神,传说中能带来吉利、欢喜、智慧的神。早在古蜀王开明氏时期,蜀民就以南方为尊,这种观念与中原文化也相契合,毕竟南边是太阳升到最高的地方,美其名曰“如日中天”嘛。连当皇帝都要南面称孤,就是这个道理了。而成都人经过代代传承,逐渐定下了南方为吉利方位,也是“喜神”所在的方位。故而成都人大年初一清早,便会携家结友,出南门,游喜神。

而武侯祠的地理位置恰巧位于老成都的南门之外,老百姓一出南门就习惯性地来到这里。加之四川老百姓特别崇拜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大英雄,这些人有忠、有义、有财,还有智慧,真是“喜神”的不二“神”选。时至今日,诸葛亮在成都也就多了一个身份,就是最受欢迎的“喜神”。

说着话,聊着天,我跟着老大爷也就排到跟前了。老大爷精神爽朗地摸了摸最高处的“喜”字,笑嘻嘻地说:“好咯,下午打麻将不得输了!”

七、惠陵风雨过浮云

惠陵位于静远堂的西南。陵墓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在寝殿左侧写有“惠陵”二字,“惠陵”是刘备陵墓的法定称号。根据《史记正义·谥法解》:“爱民好与曰惠。”即仁惠爱民,乐善好施之意。刘备生前就是仁慈爱民的好皇帝,故得此名。

殿内高悬清末云南名将马维骐所书“千秋凛然”匾额,意思是:千秋百代,凛然如生。语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句。

寝殿正中楹联是:“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诚然,一千七百多年过去,刘备的惠陵还巍然伫立着,而铜雀台旁漳河水岸,哪里还寻见曹操的疑冢呢?三足鼎立之势也早已过去,只有神道两旁的石人石马令人想起当年蜀汉的朝廷礼仪。

在其后的阙坊正中嵌有墓碑。碑上镌有“汉昭烈皇帝之陵”楷体大字。“汉”是刘备的政权称号,“昭烈”则是刘备死后的谥号。此碑是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三月上浣所立。

惠陵封土高12米,外围周长180米。可以看出施行的是简葬、薄葬。汉制,帝王陵寝必是由丞相在帝王登基的次年修建,因此惠陵应当是诸葛亮的杰作。封建统治王朝,修建皇帝宫殿和陵墓属于头等大事,绝对的“面子工程”。此陵如此简葬,一来当是诸葛亮躬行节俭;二来可能与三国时期盗墓之风盛行有关。在三国时期两个盗墓大户董卓、曹操的带领下,汉朝王贵之坟十墓九空,所以三国时期颇为提倡简葬。不光这座惠陵较为节俭,曹操、诸葛亮、郝昭等的坟墓也属简葬。

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最南面。惠陵的具体位置由诸葛亮亲自选定。西汉、东汉帝陵均在都城附近,刘备葬于成都附近,是其继承汉制的必然结果。据史书记载,惠陵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还葬有先后去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

甘夫人为后主刘禅的亲生母亲,在刘备困守荆州时,甘夫人病故,葬于南郡(今天湖北江陵)。刘备入蜀称帝后,对甘夫人非常怀念,追谥她为“皇思夫人”,并下令将甘夫人的灵柩迁葬于成都。然而,在迁葬途中,刘备病逝。诸葛亮奏请后主刘禅,认为应将甘夫人与刘备合葬,他在奏表中说道:“皇思夫人善良仁慈,谨慎自律,先帝生前对她情深义重。”《礼记》中说:“行仁爱应从父母开始,这是教百姓孝顺;尚恭敬从长子做起,这是教百姓恭顺。不忘记父母,因为父母生下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奏请,刘禅表示同意,并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同时合葬惠陵。

而另外一位夫人——吴夫人,则大有来头。其人乃是蜀地宿将吴懿的妹子,从小长得特别好。当时刘焉在益州割据,有看相的说吴夫人有大富大贵之相,野心勃勃的刘焉就为三子刘瑁纳了吴夫人。结果刘瑁不知什么原因,竟然狂疾过世。后值刘备入蜀,由于甘夫人过世,孙夫人回娘家,刘备在四川处于“单身钻石王老五”的状态,法正等人于是就做了红娘,让刘备迎娶了吴夫人为妻。刘备称汉中王,吴夫人为王后;刘备称帝,吴夫人被封为皇后,这果然应了算命先生的话。刘备所有夫人当中,也只有这位吴夫人在活着的时候享受到了皇后级别的待遇。她在刘备去世二十二年后薨,被追谥为穆皇后,也葬于惠陵。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惠陵保存非常完好,一千七百九十余年来从未被发掘和被盗。一直以来有很多关于惠陵的传说故事,唐代著名学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陵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与人对弈,十名武士侍立一旁。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琼浆和玉带,贼人喝下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然而,琼浆却变成漆粘住了口,玉带则变成蛇缠住了腰。这个故事一看就属于伪科学,但这个荒诞故事的诞生,给打刘备墓主意的盗墓贼们敲了个警钟。我们还是要感谢一下段成式为刘备墓的完好无损做出的杰出贡献。

拜谒过刘备陵墓,出寝殿走神道,两边银杏一雌一雄,落叶翩翩,随秋风舞动。没过几天地上就铺了厚厚一层的银杏树叶,巡逻值班的时候踩在上边软绵绵的,远远看去,如同:卫护先主千秋墓,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为什么要重走北伐路

我为什么要重走北伐路?

曾经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三国里哪一段?我反问道,这得看我多大年纪?

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长坂坡》,白袍赵子龙七进七出,豪气冲天,帅到没朋友。十七八岁的时候,正是最中二的时代,喜欢的是舌战群儒的潇洒、千里走单骑的惊险、横槊赋诗的霸气,还有从来不好意思承认的董卓戏貂蝉、曹操戏邹氏……到了二十多岁,读正史的时间多过读演义,兴趣点逐渐转移到了更细节的东西,更痴迷于各种似是而非的阴谋论:曹氏兄弟和甄妃的桃色八卦、宛城之战背后的惊天大阴谋、白帝城托孤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问我最喜欢三国哪一段,我会郑重地告诉他,是诸葛亮北伐中原。

诸葛亮在演义里六出祁山,正史里五伐中原,是三国最精彩也是最后一场大戏。国人心目中的三国,在五丈原随着丞相归天就已经结束了。每次研究这一段,我都能找到不同理由去喜欢它。

一开始,看的是空城计,是失街亭,是神奇的木牛流马和更神奇的禳星续命,满眼全是传奇。然后再看,关注的是军阵厮杀、奇谋对决,陶醉于波澜壮阔的史诗对决。慢慢地,演义的衣衫被剥落,露出历史真实的素颜,却依旧无损它的魅力——围绕秦岭地形的战略博弈、苦心孤诣的粮草攻略、殚精竭虑的军政布局……了解得越多,越能感觉其中萦绕着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然而,我现在再去审视这段历史,用这些关键词去形容都显得不那么合适。说传奇则失之轻薄,说悲壮则失之滥情,讲忠义过于迂腐,谈军略又太细碎。种种言说,都未能切中腠理。最终所有词汇都逐渐淡出,沉淀下来的,只有两个字:责任。

这是一个关于责任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去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为了一个事业着迷。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他殚精竭虑,穷尽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世人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文眼,我倒觉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才是真正读懂了诸葛亮的用心。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当初读《出师表》,读出的是颐指气使的权臣味道。后来有了孩子,他重读《出师表》,才发觉这根本是一位即将出远门的父亲对自己儿子的絮絮叨叨,在絮叨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种精神,是真正贯穿整个北伐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让诸葛亮超越同时代所有人、名成千古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份偏爱,我一直对这段往事念兹在兹。我的第一篇三国小说,就是以《街亭》为题。第二篇三国小说,起名叫《风起陇西》,讲的是北伐期间蜀汉内部发生的故事。我不是诸葛粉,有时候还会黑一下,但在内心深处,我始终对那个人在这个地方做的这些事情无比痴迷。

2013年,一个朋友去了秦岭褒斜道,在微博上晒出照片,说这里真美,丞相当年就是在这里走过的。那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诸葛亮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当年走过的道路,如今还在。到了今年,我的一个朋友邵雪城搞了一次环中国自驾游,从四川进藏的时候发来照片,我忽然心中一动:我为什么不能去秦岭看看呢?

和人间世事不同,大自然是不会轻易变化的。秦岭之间的地势通路,区区千年时间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动。如果我现在去的话,大体和诸葛亮所看到的景色差不多。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的始终没有直观印象,还是要亲身用脚去丈量一下,才会有真实的感觉。围绕北伐的种种分析和疑问,在你真正置身其中时,说不定便可迎刃而解。即使解不了,也没关系。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站在秦岭之中,想象着诸葛丞相和蜀军在千年之前,就在我身立之处默默开过,朝着长安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我们同样闻着山林的味道,感受着陇西吹来的风,这是何等让人激动的体验。

这个念头从萌发时起,就越发强烈,无法抑制,于是一贯懒散的我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行动力,总算赶在秦岭落雪之前,规划好了计划。

是的,我要出发了,我要重走一次丞相的北伐路线,请允许我用一串惊叹号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目前大概的规划是这样:我将于2014年10月20日从成都驾车出发,然后沿广汉、德阳、绵竹、江油、广元一路到汉中,拜祭过勉县诸葛墓、游过汉中城后,转向西北,走康县、西和县、礼县开到天水。北上街亭,自陇县南下宝鸡,下探褒斜道,再折回至五丈原,继续东行至子午谷北口,抵达西安。

当然,这是个粗略规划。北伐路线涵盖太广了,一次根本走不完,所以走到哪算哪。比如路过江油的时候,说不定一高兴就去阴平小道转转。总之随走随看,不搞得像工作安排那么精确赶人。沿途我会在微博上做直播,晚上在微信上有比较详细的游记,期待大家如果知道当地有什么特别好吃的美食和隐秘的三国小景点,能偷偷告诉我。

顺便说一句,朋友听完我的计划,说你这不是诸葛亮北伐路线,那到五丈原就结束了。你最后回了西安,严格来说是刘禅路线,所以还得去趟洛阳……

好啦好啦,一提到这个我就收不住话,换个话题。

这次自驾游,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文化不苦旅”。因为它没那么深沉悲悯,也没那么高大上的文明尺度思考,更不是专业考古勘察,就当是一次脑残粉的朝圣之旅吧,开开心心地走走偶像走过的路,对我来说就足够了。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旅行的意义,还是肤浅一点好。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诸葛亮的一句话作为收尾: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月20日,北伐再动。

叹息之壁:浅说诸葛亮的北伐策略

这次文化不苦旅的主题是诸葛亮北伐自驾游,先简单地说说北伐中原的地理要素,算是个前置说明吧。

从蜀汉建兴六年开始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口号,对曹魏发动北伐。对诸葛亮来说,曹魏的兵马不是最大的麻烦,最麻烦的是横亘在汉中和长安之间的秦岭。

幸运的是,这面叹息之壁并不是完全密不透风,还留出了一些通道。这么多年来,秦岭山势未有改变,这些通道也依然存在,即使是现代公路,也不得不依当年的小路走向修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指引标记。

从西到东,秦岭一共有五条和北伐相关的通道。

最东边是子午道,大致走向和现在的G210类似,但不完全贴合。这是从汉中到长安最近的一条路,南口在石泉,北侧出口就在西安子午镇附近。

子午谷以西,是傥骆道,也叫骆谷道。南口在洋县,北口在周至县,与现在的G108走向接近,相隔不过百里。

傥骆道以西,是褒斜道。南口在汉中褒城,北口在宝鸡附近。与现在的G316-S210有所差距,但差别不大。

褒斜道以西,是故道。南口在汉中凤县,东北至散关到宝鸡,与现在的G316-S210走向接近。

故道以西,就到了秦岭西侧,从略阳、康县至礼县、天水,此即陇西大道。所谓六出祁山,其实指的就是这里,不过正史里只出了两次。

欲跨秦岭,必须走这五条通道中的一条,没得商量。于是这一场战争,不再是面对面,而是点对点,甚至可以说变成了一场猜心游戏。诸葛亮的整个北伐战略,可以简单归纳为:“猜猜看我从五条通道中的哪一条穿秦岭?”而曹魏的防御策略,也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如何堵住这五条通道?”

谁能猜到对方主力的主攻方向,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第一次,诸葛亮派赵云从褒斜道走,曹魏一看蜀军冒头,曹真连忙过去堵口,结果诸葛亮主力却从陇西大道上去,一口气占领了三郡。如果没有马谡的失误,说不定就拿下来。后来诸葛亮二次北伐,走散关故道,结果在陈仓被郝昭堵住了口,只好退兵。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进占眉县。当时司马懿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如果我们看了地形,再结合当时形势,就能明白司马懿这句话的用意何在。

A处是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褒斜道;在它的东边是武功县,武功南边正对着骆谷道,西边是宝鸡,也就是当年的陈仓城。

如果诸葛亮从骆谷道出来攻打武功,离东边的长安不足两百里,等于戳到了曹魏的心尖儿。战局到了那个地步,不考虑军事因素,光是后方的政治压力,就会逼迫司马懿跟诸葛亮决战。到时候狭路相逢勇者胜,胜败在五五之数。就算诸葛亮肯,司马懿还不干呢。

如果诸葛亮从斜谷出来,驻扎五丈原,那他就是打算渡过渭水,打下岐山。岐山以北是崇山峻岭,诸葛亮一旦攻拔这里,等于掐断了陇西和关中的联系,战略意图和当年守街亭相仿。

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堵口,死死堵住。你不打我也不打,你打我也不打。反正把你堵住就行。对史书里这段记载也就理解透彻了: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所以司马懿那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结合地理来看,实是一句略带着点后怕的庆幸之语,庆幸自己猜对了诸葛亮选择的通道。

北伐路上的小美好

这次重走诸葛亮北伐路线,一路故事很多,在游记里我会慢慢讲给你们听。不过在旅途中有三件很小的、几乎都不能称之为故事的小事,值得在跟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