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行,我一直在做全程微博直播,希望能和所有的三国同好们一起完成这段旅程。我希望能跟他们有更多互动,因此在出发前搞了一次名叫“我给丞相烧句话”的活动。让大家在我的微博下留言,写下自己想对诸葛丞相说的话,我会在去勉县前打印出来,然后烧在诸葛亮墓前。这样丞相地下有灵,一定能听到,千百年后仍有这么多人在惦记他,还有那么多话要对他说。

这么重要的事,我应该在汉中就打印出来,谁料到竟然差点忘了。如果我食言,我猜他们不会放过我……

于是我们调头返回汉中,在一个中学的旁边找了一家打印店。打印店里没什么人,一个老板百无聊赖地在电脑前玩着游戏。我们说明来意,老板接过U盘打开文档,然后若有所思地看着屏幕上的字,憋了半天问了一句:“你们是当老师的吗?”我们不想过多解释,简单地点点头。老板在我们四个人之间狐疑地来回扫视,大概觉得我们谁也不像吧。

打印出来的留言是简体字横排版,实在没时间转繁体排竖排了。诸葛丞相智慧通天,相信区区简繁横竖对他来说不是难事。我们收好打印件,准备离开。老板忽然在背后悠悠地来了一句:“勉县诸葛墓和武侯祠关门早,你们要去得尽快。”

我脚下猛地一个踉跄。老板你是神仙还是武侯附体啊?我惊恐地回头望去,老板已经坐回去继续玩游戏了,留下一个高深莫测的背影。

在去勉县之前,我们还有一站要停,那就是位于汉中市北十五公里、秦岭南麓的石门栈道。

我之前路过的一系列考察地点,只和北伐有间接的关系。而石门栈道这里,则与北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在古代有另外一个名字——褒斜道。

秦岭号称有七十二峪,其实就是七十二条贯穿秦岭南北的山谷。对古人来说,秦岭山势是不可征服的,只能沿山中谷道穿行。小路不算,适合军队通行的大路只有四条:子午道、骆傥道、褒斜道和散关故道。还有祁山大道,但严格来说不属秦岭范围。其中最接近汉中市的这条路,就是褒斜道。

褒斜道的南边正对汉中,因为有褒河流经,所以称褒谷。然后这条路沿马道镇北上,并在武关驿分成东西两条。西道是连云道,可以经留坝连通散关故道;东道为褒斜正道,经太白县抵达秦岭的北部出口——眉县斜峪关口,这里有斜水,所以古称斜谷。到了这里,就算走出秦岭,来到关中了。现在可以走G316转S210,全程249公里,恰好合古代五百里之数。

褒斜道在秦岭诸道里资格最老,距离最短。早在秦代就已经开凿栈道,用来运兵。后来到了汉代,开发程度更高,几乎成为沟通关中和汉中乃至巴蜀的主干道。《读史方舆纪要》有记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可惜到了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把这条路给断绝了。

诸葛亮北伐时,对褒斜道非常重视。第一次北伐之时,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同时派遣了赵云、邓芝从褒谷进军,一路修栈道修到斜谷。这是非常漂亮的疑兵之计,因为褒斜道是主干道,所以当敌人来袭时,守军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主攻方向。果不其然,赵云的疑兵成功地把曹真的主力吸引过来,在斜谷对峙。可惜诸葛亮的进攻因为街亭丢失而功败垂成,而赵云也因为寡不敌众,从这里撤回汉中。而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干脆亲自率军从这里北上,杀出斜谷,屯兵五丈原。

褒斜道为何如此重要呢?

第一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特别好。南边的褒谷口正对南郑,不过三十里地,非常容易把整个汉中的部队集结过来;北边的斜谷,正好绕过陈仓城的东侧,可以东去长安——五丈原正是在这条路上。诸葛亮从这里进兵,正好打在曹魏防御体系的间隙上,攻敌所必救,战略上占据主动。

第二,褒斜道有一个别道所不能比拟的优点——漕运。南边有沔水可以连通褒水,直通谷内;北边有斜水,直接连通渭水。这四条河流构成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可以带给蜀汉军团更多的运力。据专家研究,所谓的流马,其实就是一种可以拆卸式的快船。这条路因为山高岭陡,水路落差很大,部分路段不能直航,所以需要漕运一段,然后把船拆卸翻山走一段,再重新组装入水。现在这条谷道里有提供漂流娱乐的路线,与古河流向基本一致。

诸葛亮对打仗不头疼,对粮草也不头疼,唯独头疼运力。在整个北伐战争中,真正制约蜀军行动的瓶颈就是运力。所以如果仔细研究诸葛亮的路线,会发现他的军事行动都紧密围绕着河流来进行,漕运到哪,兵锋到哪。褒河、斜河的这个优势,是他选择褒斜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向北没开多久,就路过一条大河,这就是著名的褒河了。可惜不知是季节不对还是别的什么缘故,褒河的河水看起来并不丰沛,有气无力,有大片河床裸露出来。在桥梁旁边,立起一块硕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褒姒故里”,旁边还画了一个千娇百媚的美女。

我愣了一下,怎么?这里是褒姒的故里?再仔细一想,还真是。褒姒出身褒国,而褒国的范围,恰好就是现在的汉中、勉县和留坝。如此说来,这地方还真是不得了,褒姒烽火戏了诸侯,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西周和西汉两大王朝,一灭一生,都和这里有着密切关系。

开过褒河,我们沿着一条路况不算太好的路,很快抵达石门。石门在秦岭南麓的群山之间,正在褒斜道的褒谷入口处。这里有一个石门栈道风景区,整个景区沿褒河河岸修成一条文化走廊,伸入秦岭,尽头就是石门水库。

我们进入景区之后,第一眼就被雷了一下。在一条干涸的人造瀑布下,一个恶俗的美女雕像在恶俗地弹着琴,旁边还有几头恶俗的仙鹤当听众。瀑布旁有一个山洞,上书“情人洞”三字,说是钻进去的游客会得到爱情眷顾啥的,这就恶俗得没边了。对面一群石人石马,十来条精壮大兵眼巴巴看着,也不知褒姒是否真有心思弹琴。

再往前走,又看到一组雕像,这回看着顺眼多了。雕像栩栩如生,正中是一位高官怒目戟指,旁边一位文官被士兵押着双臂,面如死灰。在汉中这个地方,又是这种杀头的倒霉事,不用猜,一定是曹操和杨修。

杨修这人挺可惜,门第高,能力强,结果流传后世最有名的却是鸡肋的故事。顺便一说,曹操杀他可不是因为嫉妒他才高——曹魏人才海了去了,曹操真要嫉妒起来,抡起格虎大戟一排排扎过去,第一排未必能轮着他——纯粹是这人抖机灵不分场合。夏侯渊战死定军山,折伤一股,曹操的心里本来就在滴血,还面临要不要放弃汉中的抉择,正是一身低气压。领导都郁闷成这样了,你居然提前打包袱准备回家,不杀你杀谁啊……

再往前走,是诸葛亮北伐群像,颇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风格,神采飞扬,意气风发。仰望着雕像,脑内会不由自主地唱起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祁山乡;讨曹魏,打长安,就是复汉疆。蜀汉好儿女,齐心团结紧,北伐中原打败曹野心狼。”

前后三组雕像一比照,有没有文化立刻就能体现出来。汉中这里的历史典故多不胜数,真没必要硬造出什么情人洞之类的恶俗东西。

因为前头景区的路很长,我们搭乘了一辆电瓶车,沿岸徐行,清风徐来,午后的日头暖暖地照射下来,很是舒服惬意。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路途中,我们的右边是褒河,左边是连续不断的三国小模型——这些模型都是分隔在一个个小橱窗里,每个橱窗组成一个故事,什么火烧赤壁、舌战群儒、草堂问对之类的,什么都有,做工一般,但挺有意思,也算是匠心独运吧。

再往前走,是个文化雕像广场,内容开始五花八门起来了,有大禹治水的六扇屏壁画,有刘邦、萧何、韩信、张良、曹参、周勃的浮雕,有四大美人雕像,还有历代名人的雕像(从曹操、刘备到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孙中山、毛泽东一应俱全),还有各种城市宣传标语。其中最好玩的一个雕像是一本石书,书页翻开,左右都有一个思考者镶嵌在书页里。因为那个书本的纹路特别像是一堵墙,我们都猜测这个雕像的意思是“被墙掉的思考者”。

走到文化雕像广场尽头,电瓶车忽然停下来了,司机说开到头了。我们一下车,眼前是一座横跨褒河的大桥,大桥边上还有几栋建筑——不像景区,倒像是什么电力设施。再一抬头,恍然大悟,原来大桥的前方是一座巨大的水坝。

这是一幅相当令人震撼的景象:两侧山势挺拔陡峭,中间流过褒河,褒河之上镇坐着一座弓形大坝,紧紧挤压着两侧的山体,一丝空隙不留,宛如凭空飞来雄关一道——这应该就是石门水库了。这个水库1969年开始建,1979年竣工。竣工以后水位上升,淹没了褒河南口两岸。曹操的“衮雪”真迹和其他一大堆摩崖石刻在淹没之前被抢救出来,运送到了汉中博物馆。

站在大坝底下的桥上往回望,褒河蜿蜒伸出,岸边隐约能看到栈道的断烂残痕——可惜这也不是古董,而是老景区的栈道年久失修。两侧的山是真陡,几乎垂直于江面。山顶上是G316,各种大货车轰轰开过,好像无数轰炸机在头顶飞过。只要一个不慎,大车就可能跌落山崖,落入河中,站在那看,真替那些司机捏一把汗。

G316是后来才修通的道路,在这之前,古人只能沿这条褒水两侧峭壁上的栈道前行。关于褒斜道的栈道有多难修,其实有不少故事可讲。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远远地发配到了汉中。他听从张良的计策,把故秦栈道一股脑全数烧毁,以示无心北上。项羽听说以后,彻底放心,认为刘邦再也回不来了。没过多久,刘邦派了樊哙率人在褒斜谷里重修栈道,而且大摇大摆从不避人。雍王章邯哈哈大笑,说褒斜五百里,他们得修到哪年去了,于是根本不做防备。结果刘邦的大军早就偷偷走了散关故道,杀到陈仓城下,顺利回归关中。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固然有张良、韩信的奇计,但从章邯的话中也能知道,重修五百里褒斜栈道是一件极其艰巨的工作,只能用来欺敌,不能用来通行。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为了赶时间,率大军匆匆忙忙穿越褒斜道杀进来,然后悻悻退走。一代枭雄曹操为此抱怨道:“南郑直为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其路难行,可想而知。

别说曹操了,就连诸葛亮都写信给诸葛瑾抱怨:“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以诸葛亮的谨慎和坚忍,都忍不住要发发牢骚,可见这栈道有多难修。

赵云也吃过这个苦头。他和邓芝本来在褒斜谷里的赤崖屯田,有一次赶上发大水,把赤崖南边的栈道全数重毁,两人一个在崖口,一个在崖上,愣是无法会合,只能以声相闻。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一路狂跑回汉中。魏延抢占大道,边走边烧,把栈道全部焚毁。全靠姜维发现一条小路,这才提前绕回汉中。

总之褒斜谷里的这条栈道真是命运多舛,修了烧,烧了修,修好了淹,淹坏了再修,没个消停时候。

我站在大坝前,感受着两边秦岭那磅礴的气势,想象着古人们在栈道上艰辛难走的险境。正如郦道元路过此地时所描述的那样:“径涉者,浮梁振动,无不遥心眩目也。”我眼前似乎看到,无数蜀汉士兵踏上吱呀作响的栈道,汇成一条长龙,悄无声息地向北方开去。每个人都面无表情,埋头赶路,沙沙的脚步声被褒河的激荡掩盖。在队伍中有一个不算高大的身影,显得异常疲惫,却挺得笔直。

是啊,就是这里,我忽然想大喊。

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丞相就从这里率军最后一次北上,一去不回。如果他在此处回眸,将最后一次将蜀汉江山映入眼帘。

正在此时,忽然背后传来一声巨响,一下子把我给震醒了。我们惊恐地回头望去,看到远处河道旁边的山壁突兀地炸起一片烟尘。我一边惊呼一边连拍了好几张。评书经常说一声炮声,两边杀出伏兵,难道我们是曹魏细作的秘密被人发现了?我们几个惊恐地东张西望,旁边小卖店老板倒是淡定得很。他告诉我们,“这里正在炸山修路”,然后钻回到屋子里。

我们不明白他的举动,站在大桥上继续指指点点,觉得这趟真是幸运,不光看到了奇景,还赶上了炸山。这么刺激的场景,可不是每一个游客都能遇见的。

我们一直兴奋异常,直到漫天的黄沙和烟尘飘过来把整个大桥笼罩……

第七站 沉睡的诸葛墓

我们离开褒斜道石门栈道后,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向东去,那边有张骞墓,有诸葛亮筑的城固城,在骆傥古道上还有著名的野生动物研究基地佛坪,再过去是名闻遐迩的子午谷南端出口。一路风光非常好。

第二个选择是向西走,先去勉县,然后走略阳往祁山方向去。

这里就涉及我做路线规划的痛苦。诸葛亮北伐不是唐僧取经,走的不是一条线,而是好几条线。他先后五次北伐,秦岭五条路一共走过三条。如果完全依照诸葛亮的北伐路一圈圈转下来,要往返秦岭好几次,重复浪费不说,时间精力也不允许。

经过痛苦的权衡,我最终还是决定向西去。这一次既然是重走诸葛亮北伐路,那么祁山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去,何况那边接近陇西,是诸葛丞相第一、第四次北伐的主战场,著名事件太多。相比之下,东线风景虽好,毕竟三国相关的地方不如西线丰富,游山玩水可不是这一次的重点。

于是我们洒泪割爱,义无反顾地朝着西边去了。

离开褒斜道后,我们沿着G108一直向西开去。右边是巍峨的秦岭南麓,绵绵不断的大山有如绿黑色的高墙,没有间断,阻绝一切视线和雄心;汹涌澎湃的汉水在我们的左侧,从西向东奔流而去。如果把汉水在这一段看成是一条曲线的话,那么G108恰好是它的上端切线。所以汉水的河道离我们时远时近,近的时候可以听见哗哗的水声,远的时候根本看不见。

车子大约开了二十公里,我们抵达了一个叫黄家庄的地方。在这里有一条叫Y107的岔道,一路向南不出五公里,就会抵达一个在汉水旁边的镇子,叫作黄沙镇。

黄沙镇的地理位置很有意思。汉水流经此处,从东向变成东北向,然后突然又变为东南向,流成一个“几”字。这么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耳熟?黄河也有这么一段“几”字形的流域,号称河套——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同样的,汉水在黄沙这里的这个小套,也是个风水宝地,地理位置优良,适宜种植。诸葛亮当年就亲自在黄沙劝农休士,把东到陈家田、西到老道寺的狭长汉水流域改造成了屯田区,黄沙即是中心。这对于蜀汉的北伐有相当大的战略意义。

1978年,在老道寺镇沙家庄村曾发现了一批古汉墓,在墓穴内发现了不少比如陶陂池、冬水田模型等随葬品,都和农业有着密切关系,时间差不多可以推定在蜀汉治国时期。里面有个细节特别有趣:当时还出土了三件陶俑,手里都拿着锸——就是古代的铁锹。这些陶俑分为两种,一种是灰陶锸俑,在汉墓里经常能见到;还有一种是红陶锸俑,衣襟燕尾,下部呈圆筒状,和灰陶锸俑的喇叭状不一样。前一种造型是普通农民,后一种造型则是士兵,而且灰俑有一件,红俑有两件,说明当时在黄沙屯田的主力是蜀汉军队,也就是所谓的军屯。军民比例2:1。

从这一个细节,能感觉到蜀汉在汉中的经营非常有深度,可以说没浪费一点闲地。同时也能看出来,蜀汉的人力资源相当窘迫,诸葛亮必须要殚精竭虑,挖掘出每一分潜力才行,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开过黄沙不远,即看到一处城镇,依汉水而立。河上数座大桥。南北山峦起伏。北方的山势宏大连绵,南边的山势高耸奇崛。北边的山,叫作天荡山;南边的山更有名气,叫作定军山。而在两山之间、汉水河畔的这座城市,就是勉县县城。

此地即是诸葛丞相埋骨之地。

这个地方叫勉县,可是又不叫勉县,叫沔阳。

汉水流经汉中的这一段,叫作沔水。沔水这名字,年头可不短。早在《诗经》的年代,就已经有了记载:“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古代山之南、水之北曰阳,所以建在沔水北岸的这座城市,就叫作沔阳。后来改称沔县。后来考虑到“沔”字太生僻,1964年这里改名成了勉县,一直沿用至今。汉水下游的湖北有一座城市也叫沔阳,不过那是南梁时候改的名字,比这个要晚。当然,后来那个“沔阳”也没保住,1986年的时候改成了仙桃市。

怎么说呢,有点可惜,沔阳是个多么富有韵味的名字啊。

勉县的县城不是很大,从楼房的高矮和密集程度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城市核心地带的位置。城区整体看起来有些脏,空气中带着淡淡的粉尘味道,天色略显昏黄——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我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

勉县这个地方,在蜀汉的位置非常独特。它的行政级别不高,只是汉中郡下的一个县,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这里却是整个蜀汉的心脏。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丞相在这里。诸葛亮在建兴五年进入汉中,正式开始经营北伐大计,史书记载“遂行,屯于沔阳”,而且连他的行辕位置都记录下来了:“南山下原上”,即今天定军山下的武侯坪。

也就是说,诸葛亮把首相办公室和军队大本营设在了勉县。

前面游记里说了,南郑(今汉中市)位于汉中盆地正中,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蜀汉前后历代均以此为治所。为什么诸葛亮要这么特别,放在了勉县呢?

这是由他的北伐方略所决定的。

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他认为曹魏太过强大,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克复中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蜀汉如果只把眼光局限在秦岭,将会面临很大困境。秦岭天险是进攻方的敌人,而曹魏强大的国力可以磨光蜀汉最后一点精力。所以他认为,必须找到除汉中之外的另外一个战略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陇西。陇西地区远离曹魏统治核心,又有羌、氐等少数民族盘踞。如果拿下陇西,既可以得到粮秣和兵源的补充,增强蜀汉国力,也能占据地利之优,和汉中形成一对铁钳,然后就好打了。

诸葛亮的整个北伐思路,是围绕着如何夺取陇西地区来筹备的(严格来说,是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战略思路)。要拿下陇西,必须要先控制祁山。要控制祁山,必须要拿下从略阳到礼县之间的嘉陵道。因为嘉陵道有西汉水,可利漕运,可以弥补蜀军在运力上的短板。

在这种思路的主导下,诸葛亮为了确保北伐顺利开展,必须要把出发基地尽量靠西。勉县位于汉中盆地西侧,再往西走,出了阳平关就是略阳,一只脚就踏上嘉陵道了。所以诸葛亮会把行辕设在这里,为此还特意修建了一座城池,叫汉城。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一举一动,无不以北伐为第一要务。

我们的车开进勉县不远,就左转从大桥渡过汉水,擦着城区边缘向南边的定军山方向开去。很快周围都恢复成了郊区风景,农田成片,绿树成行,有农用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过。汉水的岸边应该刚刚整修过,铺设着平整的青石路面,远方还有一座斜拉式的大桥。我们原本在车里谈笑风生,一过汉水,就很有默契地安静下来。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我感觉四周的景象都变得特别奇妙,似乎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不,不是模糊,而是像粼粼的水纹一样,当你用眼神去触动时,两者的边界会泛起涟漪。这种感觉,很难用言语去描述。

这可以理解,毕竟我们眼前的目的地,是武侯真墓啊。

全国的武侯祠有很多,但埋葬着诸葛丞相真身的地方,就只有一个。勉县的武侯真墓,是我们与丞相物理距离最近的地方。

我们的车往前继续开去,远远已经望见定军山的峥嵘面貌。诸葛亮死后,临终叮嘱葬在定军山下。后来这个细节也被写进了《三国演义》里。我小时候看演义这段,一直不明白为啥诸葛亮要葬在这里,定军山不是夏侯渊死的地方吗?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说这里有前后九岗八溪环抱若佛手,墓前山势叠浪,天然而成三台书案,少祖山正脉如龙,跌宕起伏,前新月,后眠弓,中有平地三百亩正是武侯墓,实在是天造地设的好风水,唯武侯一人独享——吹得没边了。

我觉得说诸葛亮因为风水吉壤才选这里,实在是把丞相给想蠢了。诸葛亮遗命归葬定军山,原因只有一个:勉县是北伐的中枢,也是他日夜操劳的相府行辕所在。诸葛亮即使死去,也依然挂念着北伐大计,希望能够望着自己生前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如此方能心安。

这就是一位老人对自己事业最后的眷恋,如此而已。

我拿出了打印好的稿子,上面都是网友们留给诸葛亮的话。在此时此地读这样的文字,更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