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李白的——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某:“我,我这有陆游的——至今湖海夜,犹梦陇山青!”

我:“这简直太风雅了!那我也来——我从垄(陇)上走过,垄(陇)上一片秋色。这是张明敏的……”

另三人:“根本都不是一个字儿!”

关山这里的景致令人惊叹,两头都是狭窄的山谷,除开车道和一条小溪以外就是两侧高高的绝壁。但只要开过山谷,放眼望去竟是点缀着数座圆润丘陵的一片开阔草原!在草原上放养的数只奶牛在悠闲地踱步,要是只看这个景色,忽视地平线上具有村俗特色的蒙古包,再能点缀几名染了金发的杀马特,说是瑞士都得有人信!

关山这一段,是我们停下来拍照次数最多的一段路。也和孤寂的马超墓、雨中的祁山、凄美的木门道一起,是这次旅途中,值得我多次梦回的地方。

车过关山,迎面而来的就是多日不曾见的高速公路。由此我们一路畅通,直奔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

离开张家川之后辛苦跋涉的盘山公路。还有那绝美的关山,恍如梦幻一般。

在宝鸡住进酒店,也许是在将近一周的时间里都没有处在我们所熟悉的城市环境之下的缘故吧,几天来积累的疲乏一股脑地冒了出来。随便在酒店附近的小馆子吃了点东西之后,我们就睡死了过去。

10月25日 周六 宝鸡 晴 至 西安 晴

宝鸡的口味,和这片甘陕大地上的人民一样,朴实、呛辣、酸爽。

由于有“地头蛇”的引导,我们这顿饭吃得酣畅淋漓。

油饼卷辣子、老碗鱼和臊子排骨,以及各种臊子面!

先说油饼卷辣子,这个油饼无限接近我之前提过的脂油饼,相较那个要更薄,油更少,没有葱花香。但油润的味道不变,香脆的口感更胜一筹。挖一勺随饼端上来的碧绿的小尖辣椒炒肉末,卷进饼中扔进嘴,酥脆的口感如同个炮仗一样在口腔里炸开,每一次咀嚼都会弥漫出一股尖辣椒的浓香。

再说老碗鱼,昨天晚上就想尝尝这道菜,但我们去酒店旁的小馆子点它的时候,店家说已经卖完了。也许是天意,如果昨天在那家很随便的小饭馆点过它,那今天必然会错失这道经典的菜式。

辣、麻、咸、鲜。

老碗鱼的卖相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像水煮鱼,主料一般是鲶鱼。

鲶鱼的油脂重,肉块厚,没有刺,除了土腥味重一些和长得难看一点以外全无缺点,是最适合这种浓郁做法的鱼类——在我看来,贵价的黑鱼也无法超越它——用花椒和辣椒的味道掩盖掉腥味之后,每次从那个如脸盆一般的老碗中收回夹着厚实鱼肉的筷子,都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老碗鱼的汤汁比水煮鱼的味道更加丰富:先拌上干淀粉,再用油煎过的鲶鱼,鱼皮外面微微结上了一层硬壳,可以阻止汤汁更多地渗入鱼肉,这样在品味香辣的同时,也不会错失鲶鱼本身的香气。在那个碗里赤红的油汤之下,还埋藏着菜花、青笋、腐竹、豆腐、木耳等底料。这些配料以“脆”字为基础,和绵软鲜香的鲶鱼肉相映成趣,远超水煮鱼配的豆芽或者青笋。

最后怎能不提臊子面?

臊子面是因为陕中独有的肉臊子而得名,但也有说是“嫂子面”的转音误读,出自早年间某人嫂子的手艺。

宝鸡本就是岐山臊子面的原产地,这顿饭肯定也少不了臊子面。在“地头蛇”的推荐下,店家端上来数个小碗,每个碗都是不同口味,以及因掺了菠菜汁、胡萝卜汁等天然着色物而呈现出缤纷颜色的面。

这让我们一次尝尽了岐山面的“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

吃岐山臊子面,讲究的是“吃面不喝汤”,所以欲品汤汁的绝妙,就得配上那一盘和汤汁同味、入口即化、酸香可口的臊子排骨。

吃口面,夹块排骨,聊聊从成都到这里路上的囧闻,展望下午将要去的五丈原。

这一餐饭,庶几无悔!

后记:三国圣地三国梦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自此而后,弹指一瞬,便在这里晃过了八年寒暑。在祠堂内混饭,朝夕与先贤共处。春游海棠,夏赏荷花,秋有金银双桂,冬来蜡梅飘香。闲来无事,池塘喂喂锦鲤;繁忙劳作,权当松活筋骨。这倒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旁边的锦里古街,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小吃街里的美味让吃货们流连忘返,结义楼里偶尔听听川剧,看看变脸,再泡上一杯清淡苦香的竹叶青,也颇为悠然自得。酒吧一条街上有家煮酒坊,二楼阁窗边上,要一斤梅子酒,一斤桂花酒,一碟酱牛肉,一碟茴香豆,三五知己在清风雅静夜色中,看着熙熙攘攘的锦里人群,探讨着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哪四种写法,总在不知不觉中饮至微酣……

每每清晨,在各位英雄的塑像前溜达溜达,虽感觉历史离我们很远很远,但英雄却总离我们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