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卫青道,“只是听大郎的意思,匈奴再敢杀人掠物,他就亲自领兵打到匈奴王庭。”

刘彻瞥一眼卫青,心想,若不是他俩去年才十二岁,他俩可不会让你挂帅,“此事过几年再说。仲卿,先回去歇息吧。”

“喏。”为了早点回来,昨天晚上赶一夜路。并不是卫青让将士赶路,而是将士们归心似箭,不愿意睡觉。卫青昨晚没睡,早上还没吃,又困又饿,刘彻话音落下卫青就起身回去了。

卫青走后,太子就对刘彻说他想去看看大郎和三郎。此次大捷堪称刘彻登基以来最大一次胜利,损失千人,灭敌七万,还送一个匈奴单于,刘彻高兴得恨不得出去狂奔谢苍天祭后土,因太子在,他不好表露出来。

太子要走,刘彻摆手,赶紧走。太子走后,刘彻仰天大笑,笑了得有一炷香,黄门令都想去请三郎来给刘彻看病的时候,刘彻止住笑。

翌日上午,史瑶盯着大郎和三郎抹上面脂,才同意他俩和二郎、四郎出去。大郎走出长秋殿就拿汗巾擦脸,“我又不是女人,抹什么面脂啊。”

“母亲是见咱们的脸吹裂了,才让咱们涂抹。”三郎道,“你现在擦掉,晌午回来母亲看到你的脸干了,肯定会亲自给你抹。”

大郎手一顿“不会吧?”

“会的,会的。”四郎坐在二郎胳膊上,看看三郎又看看大郎,别提多高兴,“母亲早上还给我抹呢。”

二郎把他放在车上“是昨天早上,今天早上是我给你抹的。”

“嗯,昨天。”四郎不在意这些小事,“大兄,阿兄,二阿兄铺子里有好多好玩的,我带你们去。”

“今天哪也不能去。”

三郎扭头看去“父亲?不是去宣室吗?怎么又回来了?”

“快去换衣裳,随孤一起上朝。”太子道。

大郎“我们十三岁也可以参加朝会?”

“想多了。”太子道,“听你祖父的意思,今日会当着众封你们为王。”

二郎忙问“小弟呢?”

第135章太孙四郎

太子笑着说“应该是立四郎为太孙。”

“太孙是什么啊?父亲。”四郎很好奇。

大郎“太孙就是太孙。等你学会骑马就知道了。”

“骑马?”四郎突然想到,“大兄,我长高了,可以骑马吗?”

大郎“不行,你还没马高,忘了啊?”

四郎忘了,他想到昨天看到的那些高头大马,也知道自己没法骑,“大兄,我们去换衣裳吧。”

大郎不由自主地想起四郎昨天穿的红衣裳,笑道“四郎,今天也穿红衣戴红帽好不好?”

“大郎别闹。”太子道,“孤在这里等你们两炷香。”

三郎扯一下大郎,“走吧。”

兄弟四人昨日睡在永寿殿,史瑶的意思是在永寿殿歇两日再搬回去,宫女就把大郎和三郎的衣裳拿过来。兄弟四人进了永寿殿,三郎才说,“太孙的事早点定下来,父亲也好光明正大地给四郎择师。”

“还要择师?”二郎道,“你教他不就好了?”

三郎摇头“我不行。”

“为何?”诚如三郎所说,论治国大郎不如三郎。大郎虽不服气,他成了亡国之君是不争的事实,他以前也没亲自教过他儿子,“我记得母亲说过,你以前的那个很不错啊。”

二郎跟着点头,“对,母亲说我大侄子很厉害。”

“大侄子是什么?”四郎见三位兄长聊天不理他,不甘寂寞扯一下大郎的手。

大郎“你有没有见过曹宗表兄的儿子?”

“见过啊。”四郎道,“祖母宫里见的,一点也不厉害啊。”

大郎“别的大侄子厉害。我们先换衣服,父亲还在等咱们。四郎想穿什么样的?”

“我想穿,和大兄、二阿兄、三阿兄一样的。”小孩边想边说。

三郎一边开箱找衣裳一边说,“以后在四郎面前说话注意点。”

四郎转向三郎正想开口,大郎先一步说,“四郎,鞋要不要换?”

“不换!”四郎低头看看,和大郎的一模一样,说得时候都没犹豫。

二郎怕他继续问,跟着说“四郎,见到祖父不能跑,向祖父行礼时要把手套拿掉。”

“冻手。”四郎道。

大郎看他一眼,板着脸说“你现在连二郎的话也不听了?”

“没有。”四郎慌忙反驳。

三郎“见了祖父,我们就领你出去。过几日天暖和,我们带你去打猎,你和大兄骑一匹马,高兴不?”

四郎笑了,“我拿掉了。”举起小手给三郎看。

“不急。”三郎拿着衣裳走过来,摸摸他的小脑袋,就给他穿衣裳。

卫青已是万户侯,无法再封,而这次大捷多亏三郎的药包,刘彻便赏卫青黄金两千斤。没赏大郎和三郎,封大郎为代王,封地在代郡。二郎为九江王,封地在九江郡。三郎为胶西王,封地在山东。

圣旨一出,王侯将相懵了,三个大皇孙都封王,谁为皇孙?没容士大夫问出疑惑,黄门令又拿起一道圣旨,立四皇孙宣为太孙。

众人齐刷刷看向四郎。大郎、二郎和三郎从未教过四郎什么是怕,四郎见众人都看他,眨一下眼就跑到刘彻面前谢恩。

来的路上三郎交代四郎,听到他的名和“皇孙”二字就要谢谢祖父,四郎不懂为何要谢,想到听话能去骑马打猎,也就没问为什么。

刘彻一直认为四郎害羞腼腆,当着文武百官,四郎蹬蹬来到他跟前,刘彻很是意外——小孩不怕人?刘彻让四郎起来,四郎转身跑回太子身边,好像根本不知道太孙是什么。

四郎确实不知,不慌不忙,不悲不喜,一脸坦荡,任由众人打量。众人却把目光转向大郎和三郎,两人也不意外,众臣顿时确定天家祖孙几人商量好了。

此时自然没人上前说四郎年幼,不是嫡长子等等。心中没少犯嘀咕,大皇孙不傻啊?为何把太孙之位让给四皇孙?

大皇孙可是想当皇孙,他当三郎就跟他抢。他俩抢起来,一准谁都甭想当,最后还是立四郎。到那时也会弄得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完全没必要。

话又说回来,四郎年龄小,又是立他为太孙,不是太子,赶得又急,也就没有册封仪式。册文宣读结束,四郎扯一下大郎,大郎起身问刘彻他们能不能先行告退。

按理说是不行,刘彻抬眼望去,二郎和三郎都眼巴巴看着他,感觉几个小孙子有事,刘彻就让他们退下。

兄弟四人从宣室出去已巳时两刻,到东市就晌午了,也就没出去,转身回长秋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史瑶。

史瑶一直认为听到三个大儿子封王,小儿子被立为太孙时,她会很兴奋。然而,今天真听到,史瑶反而有一种“终于有结果”的感觉。不过,也为几个儿子高兴。

史瑶把四个儿子叫到身边,就说“大郎,二郎,三郎,你们现在封王了,可以出宫建府邸,打算何时起府邸?”

“孩儿有封地,在长安建府肯定得自己建。”三郎道,“以前出过‘七王之乱’,祖父疼孩儿,给孩儿的封地也不会太大,过两年封地的税收上来,孩儿有了钱再建府吧。”

二郎“我有钱。”

“你那点钱只够买两间铺子。”三郎笑道,“阿兄,你还是好好收着吧。”

四郎点头“对的,阿兄,你还是好好收着吧。”

“你知道我说什么?就跟着学。”三郎好笑,“母亲,孩儿和大兄不在宫里这些天没出什么事吧?”

史瑶“大事没有,小事不断。别人的事改日再说,李禹撞你们的车,你们不声不响把人赶出博望苑,不像你们的作风啊?”

“让三郎说,孩儿不清楚那一段。”大郎道。

三郎先说历史上李禹胆子大,只是东宫家臣就敢得罪刘彻身边的人,随后才说“李禹有个妹妹,母亲知道孩儿什么意思了吗?”

史瑶明白了,好笑道“你们啊,这么多年还不信你父亲?”

“不是不信父亲,是不信外人。”三郎道。

四郎突然开口“我没听懂啊。”

“我们说的都是我们这么大的人才懂的事。”三郎站起来,“四郎,我比你高多少?”

四郎嘟着小脸哼一声,转身扑向史瑶。史瑶连忙抓住他的胳膊,“你现在是太孙,不能再这般孩子气。”

四郎不甚胖,他肉结实,有一次朝史瑶扑过去,撞的史瑶胸口痛,太子就不准四郎往史瑶怀里扑。每次和他说,小孩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还小。母亲没看到吗?我比阿兄矮好多好多。”

“都没你有理。”史瑶捏捏他的小脸,“三郎,以后没事多教教他礼仪。”

三郎“孩儿知道。母亲说的小事是何事?”

“你走后卫长公主病了。”史瑶道,“我领着二郎和四郎探望你祖母,你祖母见着我就说,早知道就拦着你祖父,不让随军出征。”

大郎嗤一声“留下来给卫长姑母看病啊?她怎么想的啊。”

“她也是随口一说。”史瑶笑道,“早年你祖父把卫长许给栾大,你祖母都不敢找你祖父,出征此等大事,她更不敢插手。你不想去,让她帮你求你祖父,她也不过是拐弯抹角询问一下。”

三郎笑道“孩儿知道。卫长姑母还没四十岁,怎么总是生病?孩儿出征前,她好像就病过两次。”

“富贵病吧。”史瑶道,“当初我帮她对付栾大,她转身给你父亲送人,我再也没搭理过她。逢年过节碰到,也只是打声招呼。你祖母说起她的事,我也是听听不接茬。”

四郎扭头看向史瑶“母亲,栾大是谁啊?”

“你不认识。”史瑶道,“他早就不在这个长安了。”

二郎夹开一个核桃,挑出核桃仁递给四郎,“母亲当初不应该管她。”

“当时你祖母的眼睛都肿了,卫长哭得眼睛里面全是血丝啊。”史瑶道,“那时卫长二十出头,栾大也不是什么好人,我又想为你祖母分忧,一时也没想那么多。”

二郎“母亲就是太善良。”

“母亲不善,也不会成为咱们母亲。”三郎道。

这一点大郎赞同,“母亲,孩儿一直好奇母亲怎么来这边的。母亲介意说说吗?”

“我怕吓着你们。”史瑶道,“从十丈高的楼上摔下来,摔地上只感觉身体不是我的,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大郎“十丈高?”

“是呀。”史瑶道,“改日我画给你们看。”

四郎吐掉嘴里的核桃,把剩下的塞史瑶嘴里,“母亲,这个不好吃。”

“坏了?”三郎问。

二郎“母亲用蜂蜜给他做几次核桃仁,自打吃过蜂蜜核桃再也不愿意吃这种了。你呀,以后也是跟祖父一样奢侈无度。”

“我和祖父不一样。”四郎很大声说道。

太子甫一进长秋殿就听到这句,“又说你祖父什么呢?”

“我没讲。”四郎忙说,“是阿兄说的。”指着二郎。

太子看到是二郎,肯定道“一准是你不听话了。”

“我没有。”四郎道,“母亲,我没有不听话。”

史瑶笑道“挑食呢。”

太子进屋看到地上的东西,捏捏四郎的小脸,“二郎,夹开自己吃,别给他吃。对了,大郎,三郎,你祖父宣你们过去。”

史瑶“父皇找他们俩?”

“是呀。”太子道,“估计又有什么事瞒着你我。”

三郎想说没有,突然想到昨天晚上四郎从他衣裳里翻出的东西,撇嘴笑笑“没有。是祖父小心眼。”

作者有话要说月半今天晚上卡文,就去搞新文大纲,最迟二月十四发文,名字就叫《小媳妇》了,故事开始于七十年代

第136章归还虎符

太子笑睨着他“这话你自己信吗?”

“母亲,孩儿晌午在宣室用饭。”三郎道,“父亲,孩儿告退。”不待太子开口,拽着大郎出去。

太子“二郎,他俩有没有跟你说过,你祖父找他们何事?”

“好像没有。”二郎道,“昨天吃过晌午饭,大兄和阿弟就在睡觉,被四郎闹醒了,和四郎玩一会儿天就黑了。吃过晚饭回去,本来想聊天,他俩躺在榻上又睡着了。”

史瑶“还没来得及说吧。或者怕四郎听见告诉咱们,没想过告诉二郎。”

“有可能。”二郎道,“有四郎个小学话精在,是孩儿也不说。”

四郎瞪着眼睛看着二郎,“我才不是。阿兄再讲我,我不和你好了。”

“大兄和三郎回来,有人和你玩,我不说你,你也敢和我翻脸。”二郎捏捏他的小脸,“小没良心的。”

四郎拨开他的手,就找史瑶告状,“阿兄天天欺负我。”

“我怎么没看到。”史瑶故意说。

四郎“阿兄不让母亲看到。”

“那你以前为何不告诉我?”史瑶问。

四郎卡住了。二郎以前没欺负过他,怎么说啊?

太子笑出声,道“二郎,去庖厨看看你们想吃什么,让厨子给你们做。”说话时冲四郎努努嘴。

二郎明白,放下核桃和核桃夹,“四郎,和不和我一起去?”

太子没特意提到四郎,四郎也就没想到太子故意支开他,下意识想拉二郎的手,小手伸到一半想起自己前一刻还告状,拔腿就往外面跑,不和二郎一起。

二郎无语,怕他跑太快摔倒,也就没敢追,慢慢跟过去。

“有事?”两个儿子走远,史瑶才问。

太子“原本昨天想跟你说,还没来得及讲大郎和三郎就回来了。刚才忽然想起来,今天不讲我怕又忘了。”

“何事啊?”史瑶好奇。

太子“诸邑公主想和我们结亲。”

“仲姊的女儿多大了?”史瑶道,“妾身记得比四郎大好几岁,难不成妾身记错了。”

太子笑道“你没记错。诸邑公主向孤提的时候不知父皇会立四郎,她看上的是二郎。”

“二郎?!”史瑶惊呼,“不是大郎?”

太子“我当时也以为听错了,二郎不占长不占幼,她怎么会看上大郎。那时她可能认为父皇会立大郎,诸邑就说大郎和父皇很像。”

“怕她女儿是下一个陈废后?”史瑶接道。

太子“是呀。大郎杀江充一剑毙命,若不是我看着他长大,知道他自小气性大,也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凶狠。你意下如何?”

“不如何。”史瑶想也没想,“妾身不同意。”

太子不解“为何?”

“妾身并不是不喜欢公主和外甥女。”皇后生了三个公主,除了卫长,另外两个十分安分,虽然和史瑶是点头之交,也从未给史瑶添过堵。人家不惹她,史瑶闲着没事也不会招惹人家。史瑶怕太子误会,先同他解释近亲结婚的可怕之处,末了才说,“不止是诸邑公主,其他公主和想我们结亲,妾身也不同意。”

太子“你说的这些有依据吗?”

“有依据。”史瑶道,“其实不用妾身讲,殿下仔细想想也能发现,陈废后和父皇在一块多年,别说生了,都没怀上。隆虑姑母嫁给陈嬌,调养许多年才生下昭平君。女兄嫁到曹家,虽然很快生下曹宗,但曹宗小时候身体弱,长到四五岁才好一点,这是真事吧?”

太子“兴许是巧合。”

“夷安嫁给昭平君好几年,直到昭平君犯事被处死,夷安也没能怀上孩子,这也是巧合?”史瑶盯着太子问。

太子揉揉额角,“……巧合有点多啊。”

“是有点多。”史瑶笑看着太子。

太子被她看得有些赧然,“孤不知啊。”

“妾身没怪殿下。”史瑶道,“殿下没答应公主吧?”

太子“没有。跟大郎、三郎相比,二郎性子有点软,胆子小,也不是没脾气的,这么大的事自然是得和他商议。他不愿意,孤也不会勉强。又不是孤有求于公主,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送出去联姻。”

“说起娶妻,三弟二十多了还没娶妻,听说府中是个妾打理,父皇都不催一下?”史瑶对这一点真好奇。

太子“父皇从不管子女屋里事。你以前是良娣,如果不是生三个,而是只生一个,父皇不提出封你为太子妃,孤也不提,你有可能到现在还是良娣。”

史瑶想起来了,历史上的史良娣的确到死都是良娣,“三弟一直不娶妻,父皇也不会数落他?”

“不会。除非有人在父皇面前嚼舌根。”太子道,“早年馆陶大长公主在府里养面首,父皇知道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有人捅到父皇面前,父皇才插手。”

史瑶“这么说来大郎、二郎和三郎一直不娶妻,父皇也不会插手。”

太子笑着说“你不插手没人插手。别看孤,以后和他们过一辈子的人不是孤,孤给他们挑个不喜欢的女子,他们不会心存感激,还会和孤生分。为了一个外人,孤犯得着吗?”

“犯不着。”史瑶笑道,“难怪以前没人在母后面前提起,母后也不管殿下房里事。”

太子睨了她一眼“你今天才知道?”

“妾身一直认为母后深明大义,通情达理,没想到殿下和父皇也是这样想的。”史瑶道。

太子“改日见到诸邑,孤就说二郎不同意?”

“说吧。”史瑶道,“如果说二郎还小,诸邑会让两个孩子先定下来,过几年再成婚。”说着,忽然发现不对,“二郎和四郎还在庖厨?”

太子望外看,看到院里连个人影也没有,“可能在偏殿。”话音刚落,听到一声惊呼,太子霍然起身,史瑶跟上去。

夫妻二人到庖厨门口,就看到四郎手里捏一条鱼,“四郎,你在干什么?”

“父亲,晌午吃炸鱼。”四郎举起小鱼给太子看,“我要吃它。”

太子看着寸长的小鱼,心下奇怪,“这鱼怎么这么小?”

“尹婕妤喜欢吃炸小鱼,太官令每日都会为尹婕妤准备一些小鱼。”年龄较大的厨子道,“奴婢想着冬天没什么可吃的,昨日就擅作主张找太官令说四位皇孙也想吃,今日准备炸一点给四位皇孙当零嘴。”

史瑶记得他,三个大儿子刚出生,他就在长秋殿当厨子,大郎和三郎这次走小半年,不怪厨子想给他俩做些好吃的,“你有心了。这些小鱼都收拾好了?”

“厨子正在收拾,四郎见了也要帮厨子杀鱼。”二郎道。

史瑶“四郎是想玩鱼吧?”

“没有。”四郎道,“我想吃鱼。”

史瑶“闻闻你手上腥不腥。”

“腥?”四郎不懂什么是腥,把小手放到鼻子边,眉头紧皱,“好臭啊。”

史瑶瞪他一眼“臭还不把鱼放下?”

四郎抬手把鱼丢在水盆里。太子“二郎,领着他去洗手。”随后小声说,“大郎和三郎晌午在宣室吃,你们给他俩留一碗,晚上再做。”

几个厨子见太子没怪他们,慌忙点头称喏。

大郎和三郎到宣室,宣室内除了刘彻,便是宫女和宦者,文臣武将皆不在。兄弟俩相视一眼,三郎无声地说,特意等咱们呢。

“有什么话不能说出来?”刘彻看到三郎的表情高声问。

三郎拱手道“孙儿拜见祖父。”

刘彻摆摆手,示意他少整这些虚礼,“东西是不是该还给朕了?”

“当然。”三郎一边走向刘彻一边掏虎符,“孙儿昨日就想给祖父,祖父忙,孙儿一直没找到机会。”

刘彻气笑了,“你们昨日上午回来,下午半天干什么去了?”

“睡着了,忘了。”三郎把虎符放在案几上。

刘彻立刻拿起来,打量一番“这是朕给你的那一半吧?”

“不然呢?”三郎反问。

大郎忍着笑说“祖父怕你让二郎雕个赝品给祖父,把真的自己留着。”

“假作真时真亦假。”三郎道。

大郎楞了一下,随即一想,可不是么。

刘彻也没想到三郎是这样想的,挺意外,“你是真聪明啊。”

“多谢祖父夸奖。”三郎道,“祖父找孙儿和大兄过来,不会就为了虎符吧?”

刘彻“三郎,人太聪明了,有时候挺可怕的,你知道吗?”

“孙儿不如四郎聪慧。”三郎道。

刘彻扶额“当朕没说。说正事,吾昨日听仲卿说,你让术士做的那个炸药包挺厉害,吾打算让术士多做一些。不过,仲卿说刚做好的没什么威力是怎么回事?”

“匈奴此时正乱,这两年都无暇来犯,祖父做药包搁哪儿用?”三郎问出来,心中忽然一动,福至心灵,“祖父不会想用药包开疆辟土吧?”

刘彻忍不住感慨“三郎,你真的很聪明。”

“孙儿不同意。”三郎道。

大郎跟着说“孙儿也不赞同。”

“为何?”刘彻不解。

三郎“祖父,铁剑用久了也会断,何况是人。出兵匈奴是逼不得已,开疆辟土对于现在的朝廷来说真没必要。缓个几年,让将士们好好歇歇,到那时有人侵扰大汉边塞,朝廷不发兵,也会有将士主动请缨。将士一鼓作气势如虎,才能打胜仗。否则……”

“否则又得像早几年一样,屡战屡败。”大郎接道。

刘彻上下打量他俩一番“你们教朕如何治国?”

第137章三郎发火

三郎正色道“不敢。孙儿只是提醒祖父凡事过犹不及。”

“朕就不应该问你。”刘彻生气道。

三郎眉头一皱,也有些不大高兴,“那祖父就当孙儿什么也没说。孙儿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