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遥将绣鞋从水洼中抬起,若无其事地说道:“已经湿了。”

项桓只好无奈地抿抿唇,“我等下来背你。”

亲兵:“……”

他手里还捏着一把金银首饰不得空,左右一环顾,棺材盖正好打开,于是决定先将东西物归原主。

亲兵手里还摁着那短腿男,见状啧啧叹道:“你盗了墓还敢任凭棺盖这么敞着,真是不怕它诈尸啊?”

对方颇为委屈:“我就是怕才不敢去碰的……”

棺椁是木质,底下铸了一圈坚硬的石框,外表还涂了药酒,以防水土和虫蚁的侵蚀。

但不论怎么看,这墓穴从构造到用料,都粗糙简陋得像是闹着玩,难以想象墓主人的身边会有这样富足的陪葬。

项桓这样的人,年少便在战场上开了杀戒,向来百无禁忌,无所畏惧。

他行至棺盖之外,大喇喇地举着火把往里面一照。

昏暗跳动的光芒下,是一具早已化作白骨的骷髅,空洞的双目平视前方,他往骨骸所穿的衣着上一瞥,漫不经心地说道:“原来是具女尸。”

骷髅头的两侧明显空了出来,项桓抓着一把钗环正要放进去,不远处听到他的亲兵狐疑出声:“这墙边还长了蘑菇……”

他喃喃自语着,忽然举目一扫,立时惊呆,“怎么有这么多的蘑菇!”

作者有话要说:大概刚刚路过了一个提莫吧,嗯【。

又来刷古墓的副本啦

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棺材梗(连着三本都写过,我发誓下本再也不写了……

今天也是走剧情的一天~

第104章

那些蘑菇贴墙长了一圈, 外观在不甚明朗的光线下隐约泛着红色,看着只是正常菇类的模样。

亲兵正弯下腰准备伸手去碰, 宛遥却突然变了脸色, “别动!”

他闻言一愣,大概是被她这一声搞得有些不明所以, 又没来由的感到一丝未知的恐惧,姿势便硬生生的僵在了那里, 不上不下。

宛遥飞快取下项桓掌中的火把跑过去。

有灯火照明, 眼前蘑菇的颜色变得更加清晰,鲜红的外表艳丽如血, 伞状的脑袋上还覆盖着细而密的白色斑点。

越看越不详。

宛遥取下帕子在蘑菇上一擦, 一种浓稠的液体藕断丝连地粘在其中。

她皱起眉:“有毒。”

亲兵惊愕:“有毒?!”

将火把往上一举, 众人才看见, 不止是墙角,整个墓室的四壁都密密麻麻的长满了这样艳红的蘑菇。那些血淋淋的花伞挨挨挤挤地开在周围,像是无数双安静的眼睛, 从四面八方悄然凝视着。

宛遥还没说什么,那短腿男先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若非亲兵拽着他衣襟,只怕早就一屁股坐了下去。他之前进门匆忙, 又不敢多瞧, 此时此刻才留意到这墓中的情景,打了一个后怕的冷战。

项桓已经从棺木前走了过来,倒是很淡定, “我们上次经过时还没有这些,应该是石室内浸了水,太潮湿才长出来的。”

亲兵瞧着头皮发麻:“靠尸气滋养而生的东西,也难怪有毒了。”

宛遥举火把沿着墓室打量了一圈,甚至还找到了当年他们在白石寨密道中踩空的某个大洞。

看样子,墓中积水也有大半是从上面流下来的。

“此处是在水源的上游,附近说不定有暗河,这般数量的毒物流入溪中,哪怕被水冲淡了,作用也不可小觑。”

项桓跟在她身后,“你的意思是,军中士兵中毒的原因,就是这里的毒蘑菇?”

“我不好给你一个肯定的答复,得把这些东西带回去试一试毒性才知道。”宛遥转头,“但八九不离十。”

“明白了。”他打了个响指,招呼亲兵挑拣几只新鲜的蘑菇带走。

“眼下还不知道毒性的强烈。”宛遥见对方跃跃欲试,忙在旁叮嘱,“要当心点,尽量别碰到。”

不能用手去摘,这倒是件费事的事情,亲兵自没有女人家随身携带绢帕的习惯,当然也不太敢找宛遥借,左右环顾片刻,最后落到了旁边的短腿男身上,目光简单直白地看着对方那件厚实的外袍。

后者被他视线盯得发毛,不自觉抱起胳膊。

半晌之后,亲兵手中拖着一件半旧不新的布衫,隔着衣料去摘墙壁上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放在旧衣里包着。背后的矮小男子瑟瑟发抖地搓着自己单薄的深衣,颇为忌惮地望向他。

墓室内尚在滴水,那是一种很安静的声音,好似连空气的流动都变得清晰起来。尽管里面正站着四个不速之客,这般鬼气重重的地方也一样阴森得吓人。

宛遥正在端详那具白骨,见惯了尸首,如今情绪稳定多了,项桓倒不担心她害怕,只在四周观察细节。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转悠了一阵回来,发现她竟还站在那口棺木前,一副凝神思索的模样。

回想这一路上宛遥表现出的对陪葬品不同寻常的兴趣,项桓略一迟疑,于是举步上台阶,也跟着往棺椁中看了看。

白骨如旧,并无异样之处。

“在瞧什么?”

宛遥的眉头是皱着的,她扶着冷冰冰的棺椁,不由自主地缓缓摇头:“你有没有发现,这只木棺的陈设有种诡异的违和感,它太单调了……”

他问道:“你指的是,墓室简陋,但是陪葬品很丰厚?”

宛遥不置可否地向他示意墓主人的衣物,“这位先人下葬时的服饰是苏杭织锦,如此提花的布样连我都不曾见过,只怕得是向宫中进贡的珍品,她肯定不是普通人。”

三两句话,让项桓原本轻松的态度也不自觉地收敛沉淀,开始隐约领会到她所要表达的意思。

“莫非是前朝哪位妃嫔的陵寝?”

说完又觉得不对,即便是不受宠的后妃,也不至于葬得这般草率。

“你再看看这个。”宛遥拈起女尸耳畔的一支纯金发簪在光下打转,“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这是宫里的样式,能用上如此规制的钗环,至少证明她绝对不是普通的妃嫔。”

也是怕对逝者不敬,她很快放回原处,若有所思地抬起头,“我有一个想法……”

项桓正转眸时,宛遥开了口:“你还记不记得,大将军曾经跟我们讲过的,有关敬德太后的传说?”

“他说……”

——宣宗皇帝在前线节节败退之下,带领一帮大臣仓皇逃至蜀地。

——况且还有一件有趣的事。茹姬死后被匆匆安葬在了蜀中,京师一收复,宣宗皇帝便派人回去迁葬,找了一年多却没寻到尸首。

时间,地点和人物,若细细探究,不是没有吻合之处。

项桓眼中带着怀疑,语气是显而易见的惊讶,“你认为她就是敬德太后?”

“有这个可能。”宛遥将视线再次投向棺椁内静静躺着的白骨,喃喃自语,“不知到底是何人把她葬在了此处……”

又或者是她自己的遗愿想要留在这里的呢?

远离故土,遥遥千里,纵然长眠在粗糙逼仄的墓穴里,也不愿被当初深爱过的人找到合葬,生生世世,恩怨相对。这样一个曾经心怀天下的女人,临死前应该是有怨愤的吧……

说话间,亲兵已经采好了一袋的毒蘑菇,很是谨慎的用短腿男的外袍包裹好,因为知晓军中瘟疫的来源,他连脚下的积水也戒备起来,走在其中姿势怎么看怎么别扭。

“回去吧。”项桓看了一眼行将燃尽的火把,“到时候找人把这墓修一修,将洞补上,免得再让毒水漏出来。”

亲兵刚应了声,宛遥却不知看见了什么,忽然道:“等等——”

她摁住了项桓正抚着棺盖的手,阻止他盖上棺木。

少年一脸不解,“怎么了?”

宛遥往棺中瞅了片刻,“你把棺盖往后再推一点。”

项桓狐疑地看了她一眼,虽不甚明白,还是依言照做。

“再推一点。”

沉沉的摩擦声回荡在阴暗的石室内,那短腿男瑟缩地打了个冷战,忙朝他们这边挪了挪,以求个心理宽慰。

此时此刻,他不得不感慨这群人的胆子着实够大,连一个小姑娘都能这样的面不改色。

微弱的火光照亮了白骨的后半身,由于没了血肉,精致的服饰松松铺在里面,而腹部的位置十分明显的能瞧见有块凸起之物。

项桓伸手一探,却从骨架中摸出一块沉甸甸的四角金锭。他拿到宛遥眼前,两人四目一对,各自都未发一语。

“金子……”宛遥沉默了片刻,金锭沉在小腹之中,若不是死后有人放在这里,那就意味着金子是墓主人生前吞进去的。

宛遥怀疑地喃喃自语,“莫非她是吞金而亡?”

金银不会腐朽,因此哪怕数十年的光阴让骨肉化为尸水,这些珠宝首饰也依然完好无损。

而吞金,自古都是一种奢靡却痛苦的死法。

金属入口即刻会划破咽喉,坠进腹中后又会因其过沉的重量撕裂肺腑,最后大出血而死。

但得出这个答案,她又感到哪里不对——按大将军的说法,敬德太后应该是死于奸人的毒杀。

吞金则代表着自尽,毒杀自然是为人所害,如果真相是太后自戕,那所谓的“毒杀”到底是为了掩饰家丑,还是……连当时的人们也并不知情呢?

假设是后者,那个被处死的奸人,岂不是白白丢了一条命?

返程的路上,宛遥就一直心不在焉。

说不出是什么缘由,自打看见了这座有可能是茹姬埋骨之处的墓穴后,长久以来圣母在她心中博爱无私的印象莫名散了个七七八八,反而从这四面透风的陵寝里感受到一个女人临死前天大的委屈与怨念。

回去再途径那间破败的圣母庙时,四周荒草丛生,她远远望着太后端庄慈祥的雕像,竟无端打了个冷战。

脑中甚至萌生出一个很可怕的猜想。

但迎面朝她堆来的事情还有很多,菌子的毒性还需要与几位大夫商量,病情不等人,配出相应的药方迫在眉睫,一回到军营,两个人便立刻忙开了。

几位老军医跟着宛遥紧赶慢赶的调制解毒药剂,项桓和余飞则带着人去补当年年少无知捅下的漏洞,以防毒水继续蔓延。

也就唯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才能抽出些许空闲想一想这总是萦绕在心里的不解之谜。

项桓晚上帮着她推药碾子,宛遥则坐在桌边,捧着一个药臼,发呆似的捣动。

少年原本嘴上没停地扯着淡,半天没听见人应声,抬头看她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遂伸出手在其眼下打了个响指。

女孩子回神的动作非常标准,茫然了良久迷迷糊糊地望向他。

也许是被她这个表情取悦到了,项桓心情很好似的,碾药碾得越发得劲,“那个墓我已经让人修好了,你没必要那么担心,兴许再过两三天,军中的疫情就能稳定住。”

宛遥捧着药臼摇了摇头,“我并非担心这个……”

“那你这魂不守舍的,想什么呢?”

她像是不知该从何讲起,辗转犹豫,“我总感觉事情有些蹊跷。”

项桓漫不经心地应道:“嗯?”

宛遥极隐晦地问了一句:“你看,敬德太后死在蜀地,紫斑的瘟疫也来自蜀地,这二者之间有没有可能……不是巧合呢?”

他碾药的动作一顿,眼底的神态登时变得有些微妙,“你想说什么?”

“当年的长安瘟疫结束之后,我就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偏偏太后无意中给我娘吃的补药,恰好便是方子里最关键的部分,世上真的有那么凑巧的事?”

项桓的眉峰微微一拧,从这只言片语间明白她话里的意思:“你怀疑……这场紫斑疫病是那个太后一手策划的?”

“我也只是猜测……”宛遥深吸了口气,“还得再去问一问我娘。”

毕竟眼下得知太后生前细节的人,就只剩下她母亲谢氏了。

据宛遥自己了解的信息,因为敬德太后早些年女儿不幸夭折,故而对于她的娘亲似乎是格外的喜爱,那说不定会为了让她避开瘟疫,特地安排了那道养生的药方呢?

在恩阳营地待了小半个月,等疫情处理妥当,宛遥二人便迅速折返回了成都。

已经是二月初春,城内过节的花灯撤去十之八/九,暖风拂面,山花烂漫,郊外踏青的人络绎不绝。

宛遥到府时,宛夫人也正同宛延从外回来,老夫妻大概玩得挺乐呵,鬓角还带着些微的薄汗。她让两个年轻人先去花园的石亭内等候,自己则去梳洗了一番,换了身干净的衣裳。

“不是到恩阳帮忙了吗?怎么这么突然就回来了。”

宛夫人在石凳上坐下。

怕母亲忧虑,瘟疫的事宛遥没敢提,只找借口说是那边缺人,过去顶两天。

“……忙完了,所以就回来了。”她敷衍了几句,试探性的开口,“娘,我和项桓今日来,是想听你讲讲茹太后当年的事情。”

“太后娘娘?”宛夫人笑道,“小时候我不是同你讲了很多么?怎么,还没听够?”

宛遥半带撒娇半带谨慎地说:“你讲的那些都是在凤口里兵变之前的,我都能背下来了,我就是好奇……南下蜀中的事。”

听到“南下蜀中”,宛夫人的表情便没有先前那般轻松写意了。

太后对她而言是有恩的,她能惦记小半辈子,于是年轻时的许多过往能不提便不提,但想到如今早已并非魏民,给自己女儿讲这些倒也不犯什么忌讳。

她叹了口气:“其实我到几年前都还在想,倘若当初石应坤不曾兵变,大魏不曾离乱,太后和这整个魏国也就不至于到今天这步田地。

“不过现在看来,国运气数有时尽,那日不乱,也必有再乱之日,这是命,躲不掉的。”

底下的丫鬟奉上几杯热腾腾的香茶,宛夫人摸索着杯身,怅然道:“太后娘娘大概便是运气不好,生在大魏行将日薄西山的节骨眼上。”

她饮了一口清茶,嗓音忽然渺远起来,“她年轻时就长得很美,十六岁便初露锋芒,聪慧、善良、端庄贤淑,更有着高超的医术,有幸一睹其芳容的才子学者,写了大把的诗词歌赋来称赞。正是因为名声在外,后来不知怎的落入宣宗皇帝耳中,便被一道圣旨召入了宫内,获得了常人无法比拟的殊荣和宠爱。

“茹太后待人是很温和的,纵然后来被晋为贵妃,也依旧没有什么架子。她甚至给宫里人出体己钱度过难关,随宣宗视察灾情,为百姓治病,这辈子我都不曾见她与谁红过脸。”

宛夫人的眸中多了几分怀念与向往,“那时的长安,才真正的长安……到处花团锦簇,到处人声鼎沸。东西市里聚集着大江南北的商客,你走出家门,能看到许多没有过的奇异容貌来来往往,金发碧眼的高大胡人和操着外乡口音的东瀛人在集市上讨价还价,他们带着本国盛产的各色新奇物品穿梭在街头巷尾,可惜我彼时太年幼,许多东西已记不清晰……”

她的唇边浮起笑容。

宛遥的脑海里,便满是她口中那个繁华似锦的大魏盛世,再想想而今支离破碎的江山,难免感到一丝遗憾。

“事情出在兵变南下的途中……”

只听她娘十分惋惜地摇头,“我那会儿约莫也就六七岁,其实什么也不懂,叛军兵临城下前,被我母亲——你姥姥抱上马车,稀里糊涂朝南边赶。

“我们家当时还算富足,能跟随皇帝的御驾。但不管怎么说,哪怕御驾也是在逃命,一帮人路上奔波劳累,天黑前到什么地方便住什么地方。

“我是在那个时候,觉察出异样的。”

宛夫人言至此处,竟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悲戚,“离帝都城破大概过了十来日,守在附近护卫的侍卫,以及随行伺候的内侍、宫女,所有人都在底下窃窃相传,说是因为贵妃‘祸国’才导致家国离散,长安沦陷,她是给大魏带来不祥之人。

“谣言在逃往的途中不断升级恶化,我那时没把这些言论放在心上,然而有一次,被母亲带去陪太后说话时,看她神情间已常常飘忽发怔,想来也并非没有被流言蜚语所影响。”

“母亲与太后私交甚好,不欲她消沉难过,得空便过去开导劝慰,然而等到了陪都,情况还是愈演愈烈了。”

作者有话要说:[圣母:没错,其实我黑了]

惊不惊喜!

中秋节快乐呀大宝贝们=3=3=3=3=3=3=

既然写到了圣母太后这个人设,必须安利两部我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

一开始的灵感就是来自于《妖猫传》,被贵妃秒杀到体无完肤,所以就想设定一个全程当背景板但又无处不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