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夫人刚落座,就问道:“家中其他人为何不在。”

谢宛给她舀了玉米排骨汤。听她问起这事,笑道:“我娘和小姑子平日里都不爱出门,喜欢在后院用膳,夫君在衙门里,所以今日只有徒儿陪着师父用膳了。”

“哦,”司马夫人眸子一闪,装作不经意道:“方才我们见着的那位小姐儿,怎么也不见,我见她机灵可爱,若是能一块用膳也好。”

“她晌午后还要上学,刚刚已经早早的用了,现在正在午睡呢。师父若是相见,我让人去唤她来便是。”

“罢了。”司马夫人摇了摇头,便未在多说了。

谢宛见她终于不问了,心里才放下心来。幸好她刚刚已经吩咐了小鱼把两孩子弄到里间吃饭了,要是再让自己这师父看到了,若是真的看出个名堂来,可就完了。她觉得以司马夫人这个为国为民的样子,若是真的知道是叛贼的孩子,肯定不会包庇的。

饭桌之上,何宵和司马夫人都已经习惯了食不言寝不语,所以整场午饭下来,三人都没有说话,只在后面吃完饭用茶的时候,司马夫人才笑着赞赏了这农家美食。

“果然别有风味。若是天下百姓都能吃到这样的吃食,才是天下大安。”

“光农事生产还不够,若想天下百姓过得好,税收也是关键之举。”

“你是说见面赋税?”

谢宛轻轻点头。“天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百姓收上来十成收成,有四成上交,剩下的,只怕难以支撑一年之用。”

司马夫人脸上也严肃起来,“税收之事,也是朝中大事,本朝也只有当初先祖登基之时,准浚县减免赋税,其他各地,均为有此例。”

谢宛想了想,觉得这点确实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毕竟在自己那个世界,国家都是有专门的粮食生产基地的,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所以农民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可是在这个世界,统治阶级,也只能从百姓身上剥削了。她忙笑道:“徒儿只是说笑而已,师父可莫要当真了。”

“是不是说笑,为师自然明白。此事我回去后,会和丞相商量。只是只怕亦是难有结果。”

她暗自垂眸喝了一口清茶。

后面,谢宛就没有谈论这些事情了。找了一些农家的乐事缓解了一些气氛。

司马夫人的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直接坐到日头越来越下的时候,他们才起身准备回城了。

临行前,司马夫人又嘱咐了谢宛一番,“日后若是有了好的法子,让何宵传去京都就可了。你的那份功劳,为师也不会短了你的。”

“那我就先在此拜谢师傅了。”

上马车的时候,司马夫人回头看了一眼宅子的大门,然后转身直接踏上了马车。

待车子要开的时候,她又掀起帘子,向谢宛招了招手。

谢宛见状,赶紧走了过去。

“师父,还有什么事情要交代我去办?”

“不是。”司马夫人笑着道:“你家中孩子机灵可爱,日后若是有何妙事,也让我知晓,我也算她的长辈了。”

谢宛微微一愣,又连忙点头应了。

等车子走远后,谢宛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到底自己这便宜师父是不是真的认识福姐儿呢?

如果认识,为何没有直说。如果不认识,这些动作也未免太奇怪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奉上哦,亲们猜猜司马夫人有没有认出福姐儿来呢?

第六十四章

司马夫人靠坐在马车中,眼睛眯着闭目养神。

她想着之前的那些事情,心里不禁有些翻江倒海。那个孩子太像了…若是没有血缘关系,怎么会有这么会长的这般相像。

若是当初那个孩子还在,也该是这个年纪了。

她突然睁开了眼睛,看着旁边正瞄着外面的何宵。

“辞度,王家二娘子那孩子果然是她亲生的?”

何宵没想到她问这事,先是一愣,继而道:“不是,据王池说是在人牙子手里买的,家里原先也是好人家,后来家里没落了,就只剩下这两孩子。正好王家一时没有孩子就迎回家里了。”

“两孩子,还有一个?”司马夫人面露惊讶。难道后来阿罗是带着生育逃出去的?

“是啊,还有一个三岁的男童。”

“还有一个男童?”司马夫人面上又惊又喜,原来那位竟然还留下了血脉吗?

“是啊。”何宵笑着点头,“王池和王家二娘子都是心善之人,做事光明磊落,对这孩子亦是犹如亲生。这两孩子能入了王家,也是福气。”

“是啊,是福气。”司马夫人眼睛突然红了。

何宵本面色带笑,忽然见她面露伤心,心里一惊,忙道:“师姐,你这是怎么了?”他想着今日师姐这神色似乎不对劲,貌似和那王家收养的两个孩子有关,“师姐,莫不是这孩子有什么问题,明日我让人查查。”

“莫要查!”司马夫人突然厉声阻止。见何宵面色惊讶,她缓和了神情,“辞度,这事情你莫要再查,也莫要让人去惊动他们。日后就让他们这样过日子吧。”

“师姐…”

“没事。”司马夫人摇了摇头,她认真的看着何宵,“你答应我,日后不要去查他们,只要暗中照拂他们就好。”

在何宵的记忆中,师姐从未有过这样的神色,更何况还带着几分托付的意味。一时间他哪里还敢有丝毫的想法,坚定的点头。

“好,我答应你。”

司马夫人抿着唇笑了起来。她掀起帘子看着车窗外满眼葱绿,远处山丘绵延,绿水长天。

“阿罗,你曾说想要寄情于山水。如今你的儿女们就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成长,你也该安心了。”

司马夫人对于福姐儿的态度实在太过怪异,谢宛心里不踏实,等晚吃从衙门里回的来后,她偷偷和王池说了这件事情。

“到底福姐儿是不是张英将军的孩子?难道张英将军和师父认识?”

王池摇了摇头,“当然恩公只是来得及将他的两个孩子托付于我,其余的并未多说。”

“这样说来,有可能京中还有其他人认识福姐儿他们呢。”谢宛心里不免有些担心,“二郎,既然如此,日后我们就不要去京城了,咱们就在青城这边,若是又京城来人了,我们也能躲就躲,不要让人看见孩子们了。”

“也只能如此了,这些日子也不要让孩子们出门了,等司马夫人回去了,再说吧。”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池心里也有些没有底气了。毕竟当初张将军并没有说这两孩子是否他亲生的,若是这孩子并不是他的,那会是何人的?

罢了罢了,既然认了,如今就只当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来护着了。

自从夫妻二人商定之后,福姐儿和康哥儿就被禁止出门了。直到司马夫人离开青城前往京都了,两孩子才彻底自由了。

如今没人闹事,家里的生意也是一帆风顺。再加上谢宛成了司马夫人的嫡传弟子,身份不比以往,一些大户商家也有意结交,平日里的生意上也会照顾几分,家里的养殖场的生意是一日比一日的好。

如今家中的稻田又开始种植稻子了,秧苗儿比之前的那一季长的还要葱绿。

村子里的人自从见识到王池家的大丰收之后,现在是有样学样。见他们家里施了什么肥料,他们也跟着学习配置肥料撒在田里。眼见着自家的秧苗长的一日胜过一日的,心里乐的不得了。今年这一季度下去,可比往年的收成多了几倍。后面冬天来了,他们也不用担心了。总算是能过个温饱年了。

谢宛如今清闲无事,心里起了玩闹的心思了。她家中离着山近,再加上这里风景宜人,便邀着王池一起,领着孩子们出去溜达溜达,当是放风了。

王池平日里忙于公务,对于家中也甚少插手,心里也念着谢宛辛苦。如今谢宛提出这样的要求,哪里还有不应的道理,当即就同意了,只等着去衙门里告了假就带着媳妇孩子们出去玩。

福姐儿和康哥儿知道后,乐的围着屋子蹦蹦跳跳的。

“哦,出去玩了,出去玩了。”

青州城和乐安宁,京都城却颇有些风起云涌的气势。

司马夫人回到京都后,就将这早稻和晚稻种植的法子呈给了萧丞相了。

萧丞相看着司马夫人带回来的种植法子和肥料配方,心里一阵的激动。“莫如,你去看着那青城的水稻果然比别处长的好?”

“我一路从京都去青城,只到了青城,才见到那青城有收割过的痕迹,可见青城果然有收成过的。我去看过王家的粮仓,确实黄谷满仓。”

“这真是我大丰之福。莫如,明日我便在朝堂之上与内阁商议。务必将此法宣扬天下。”

“嗯。”司马夫人面上带着鼓励的笑容。

第二日,萧丞相就在朝堂之上商议将稻谷种植之法传于百姓了。

内阁几位大臣本来还有些反对,担心若是不成功便引起民愤。萧丞相下军令状,若是不成,便以己身向天下百姓谢罪。

丞相立下军令状,其他人也不敢再多说了,有些人甚至有些落井下石的心思,等着稻谷种植失败,将萧丞相赶出朝堂。

此举在朝堂之上通过后,司农官就开始指派官员去各地教授当地的百姓种植早稻和晚稻了。

如今时节种植早稻不成了,正巧可以赶上晚稻。

朝中选取了京都周边的良田为种植之地,实验晚稻。

将谷种播种在秧田里后,萧丞相每日里都领着亲信亲自前去查看,直到月余之后,仲夏之际,秧田里的秧苗果然长的粗壮了。他才算是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秧苗成功了,说明晚稻是可信的,接下来就派人开始插秧了。

秋天来临的时候,满天满地金黄色遍布了整个大丰都城附近的良田之中。皇家的御用司农官亲自带着人前去将这大丰第一季的晚稻从稻田里收割出来。

有了这样成功的例子,朝中上下再没有人敢提出质疑之声音了。

皇帝听说是千古唯一的功绩,也难得的上了一次早朝,对有功之人进行封赏。更是亲自下旨,广传稻谷种植之法。

谢宛的早稻和稻谷种植的法子传遍了整个大丰。如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直到百姓们种植了。朝廷为了表彰谢宛的功绩,特意赐了忠义之家的牌匾从京都而来。另外又将赐了五百亩土地给谢宛。

何宵带着牌匾一路敲锣打鼓的来到了王家村的时候,谢宛正在家里抱着福姐儿认字。听着外面热热闹闹的声音,还没有起身,就见德叔满脸激动的大门外跑进了中堂。

“夫人,何大人来了,说是京城那边圣人赐了牌匾。”

“啊——”谢宛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谢宛生活了两辈子,上辈子接触过最大的官就是某省长。如今接触到的最大的官就是司马夫人。但是没想到她这辈子还能得到皇帝的赏赐。

不得不说,谢宛觉得自己心里激动了。

毕竟在这个皇权集中的封建社会,皇帝也是被神化的存在了。能得到这么一件赏赐,她估计以后也要被自己儿孙们崇拜了。当然,这里说的儿孙自然是日后福姐儿和康哥儿他们了。

谢宛领着一家子人听了圣旨,迎了牌匾挂入了中堂之上,带着全家人对着牌匾又三跪九叩,这才算是完事。

为了表示庆祝,她赶紧让人去取了一些家中产的特产让何县令和特使大人带回去。

特使大人有些看不上这些东西,心道果然还是乡野农妇,送的东西也这般粗鄙不堪。

等随行的人迎着特使大人回了府衙后,何宵带着县丞留了下来。他让县丞拿出了青城县的土地登记册子,让谢宛自己选那五百亩的土地。

“如今皇恩浩荡,一下子有了五百亩良田,日后王家二娘子可要好好务农,来年大丰收了,好传入京都去让圣人也高兴。”

“民妇听命。”谢宛心里早已乐开了花了。之前为了这两百亩地,一家子累死累活的挣钱,如今这一下子就有了五百亩了。这以后该厂子搞农场,真是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谢宛自己在县丞提供的几个地方选了一番,一眼就瞧中了自家这附近的田地了。

那县城如今对王家虽然有些嫉妒,但是心里也明白王家不同往日了,心里有些巴结之心,见谢宛选的地皮都不是良田,忍不住劝道:“王夫人,不瞒你说,这些田地可不是良田,先前有好些人家种了粮食都颗粒无收。”

何宵在一旁闻言,忙走了过去,见那册子上果然记载了“恶田”二字。点了点头,“这里确实不佳,你虽然有些农桑本事,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是选些好地方为好。”

“这地方甚合我意啊。”谢宛忍不住有些想哀嚎。谁说她要田地就是种田了,她这些地方可还有别的用处呢。如今家里的田地高产,她们吃都吃不完,又不准备卖,哪里还需要五百亩去种植粮食。

“何大人,这五百亩地离着家中这地方近,日后好打理。”

“原来如此。”何宵见她坚持,也不再多说,转身对着县丞道:“先记录在册,回去后就过户,再派人将地契送过来。”

县丞忙道:“是,大人。”

作者有话要说:亲们,终于回归了,你们还在看吗?作者君会加油写的,后面慢慢的还有别的事情哦。

第六十五章

自从谢宛的早稻种植和晚稻种植都传播出去之后,天下百姓的收成都比往年多了几倍了。

各州县将税收报上来之后,朝廷上下又惊有喜,纷纷对皇帝歌功颂德。

皇帝如今求仙问道,听着这些好事连连,也深以为是天神庇佑,离他得道之日不远了。心里一痛快,就给谢宛家又赏赐了五百金。

先前有地,如今又有了银钱,谢宛富裕等级一下子就提升了几个档次了。

为了好好的经营好家中的生意,她又陆陆续续的请了一些伙计。家中而已添置了两个烧火的丫头,帮着德婶一起做饭,顺便做工人们的饭菜。

此时正值秋冬收成之际,谢宛去田地里转了一圈之后,就回来吩咐德婶他们加菜的事情了。现在田地里的工作量大了,谢宛对于这些荤菜都是很舍得的。

德婶子不能说话,只能一个劲儿的点头,好拍了拍心口,意思是让谢宛放心。

谢宛笑着道:“行,你老这手艺可是被大伙念着呢。”

看着德婶他们又忙活起来了,谢宛也不多待着了,转身就去了后院找谢刘氏他们。现在马上要过冬了,今年在大房子里过冬,谢宛想和他们商量一下在家里装地暖的事情。

谢刘氏此时正在和如意一起绣着衣服的花边儿,谢宛进来的时候,谢刘氏真指导如意怎样将衣服的边收的整齐细致。

福姐儿和康哥儿则在一边看着小人书。见谢宛进屋了,福姐儿立马起来跑过去抱着谢宛的大腿,“娘。”

“真乖。”谢宛摸了摸她的额发,“今天写过字了没有,夫子教的可曾学完了?”

“都学完了,刚刚还给弟弟念了呢,他可爱听了。”福姐儿还不忘了给弟弟说点好话。

果然,谢宛一听康哥儿也有懂事了,笑眯眯的看着康哥儿。走过去把康哥儿抱了起来,“康哥儿可真是好孩子,先跟着姐姐学字,明年也给康哥儿请个夫子来。”

“娘,不能让弟弟和我一起学吗?另外请人,又得多花银钱了。”福姐儿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肉疼。

谢宛见状,笑道:“咱们可不能心疼这点银子,关键是你们学好才是。你和康哥儿学的进度不一样,到时候师父肯定得偏向一边的,这偏向哪一边可都不合适。至于银钱的事情,你可不要担心,只管好好学就是了,左右还有我和你爹呢。”

福姐儿闻言,忙点头,“娘放心,我和弟弟肯定会努力的。”

康哥儿睁着圆鼓溜丢的眼睛看着谢宛,然后点头,笑的一脸开怀,“我也要好好学。”

“哎哟,我的乖宝。”谢宛一高兴,将两孩子搂入了怀中。

母子三人在一块儿腻腻歪歪的说了些话,谢宛就打发他们出去自己玩了。自己搬了个圆凳儿这到谢刘氏身边坐着,看着她和如意绣花。

谢刘氏见她过来了,边绣花,边笑道:“孩子们倒是乖巧聪慧,倒是比你和谢安都强。”说完这话后,她脸色又有些惋惜,“可惜不是你亲生的,若你也能得个一男半女的,那就好了。”

对于谢宛一直迟迟没有怀孕这件事情,谢刘氏心里似乎也猜到了几分了。不过这件事情她谁都不敢说,情愿是自己猜错了,也不敢让他人知道,就担心别人知道了,到时候自己闺女就要被女婿嫌弃了。

毕竟无子可是七出之一。

谢宛对于自己的这件事也看开了,眼下谢刘氏提起,她也装作没听见一般,反而扯着话题道:“娘你该教如意绣嫁衣了。”

她这话刚说出来,如意就脸红通通的偏过了头了。

如意如今也是到了十六岁了,正是待嫁的好年纪,再晚一些,可就是大姑娘了。谢宛心里觉得这个年纪还是太小,可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她也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就耽误了如意未来的日子。

这个年纪,在人家家里,只怕早就出门了。

谢宛之前看着如意还小,总是也不急,如今这突然此想起来了小姑子要嫁人的事。谢宛心里不免一时有些急了。

出了谢刘氏的门后,她也还在琢磨着给如意找婆家的事情看。

这是原本不想起来还好,如今想起来了,这件事情就一直缠绕着谢宛了。对于这个唯一的贴心小姑子,谢宛是准备卯足了劲儿的要给她找个好人家的。

晚上王池回来后,她有给王池说了这件事情了。“一定要有品貌,家里简简单单的,人要勤劳…得知冷知热。”谢宛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标准。

王池作为兄长,对于妹妹的婚事也是关心。但是他却不大好说的这么直白,憋了半天,才憋出了一句话,“找个好人家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