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婴毕竟只是滕王,又不是太子,他会提上一句还是因为觉得李元婴够聪明,怕浪费了李元婴的好天资。

孔颖达这边与李二陛下谈论着李元婴的学习问题,另一边李元婴却跑到孙思邈身边献殷勤,他要开始学辨认药材,每天亦步亦趋地跟在孙思邈身后走访长安各大药堂。

比起别人学习识辨药材的艰辛,李元婴可就轻松多了,他只要把孙思邈讲的药性记下,再摸摸现成的药材,便能在脑海中得到它的全株情况:它长多高、草本还是灌木、叶子是什么形状、开花时是怎么样的、果子又长什么样。

这些东西系统都能即时展现给李元婴看,帮助李元婴理解和辨认。

孙思邈起初还怕李元婴记不住,每天只教李元婴认几种,后来发现李元婴这极其惊人的学习能力便不再收着,只按平日里的挑药习惯直接给李元婴过一遍。

只消短短数日,李元婴便把常用的药材全认了个遍,自己去药堂给人抓药都不用犹豫!

这时李德謇找了过来,面色焦急地求李元婴帮忙请孙思邈过府替他母亲看看。

李元婴在骊山行宫时早答应过李德謇帮他请孙思邈,前段时间他忙着学药理都给忘了!

李元婴应下李德謇的请托,去寻孙思邈问他愿不愿意去李靖府上一趟。怕孙思邈不答应,李元婴又给孙思邈吹起了李靖的厉害之处。

李靖早些年和他父皇同为隋朝官员,他父皇想发兵当皇帝,李靖装作囚犯潜出去要往京城告密,差点让他父皇出师未捷身先死!后来,他父皇举兵了也没舍得杀他这个牛逼人才,而是把他安排到他皇兄的□□上。自那以后李靖就立了不少大功,这些年也打了突厥打吐谷浑,多厉害啊!他皇兄还曾经让现在领队去伐高昌的侯君集跟他学兵法!

李元婴最喜欢的还是李靖身上各种传奇故事,比如“红拂女慧眼识英才”之类的。

听说李靖打仗时奇计百出,当初还想过一个特别损的法子,说是有种鸟喜欢立在别人茅檐底下歇息,他便往鸟腿上绑了带火星的东西让鸟飞出去找茅檐,呼啦啦地把人家的房子烧了一大片!这可真是太厉害了,弄得李元婴一度很想跟李靖出去打仗!

李元婴说得眉飞色舞,孙思邈都仔细听了,最后自然是答应去一趟卫国公府走一趟。

李元婴早不把自己当外人,与李德謇那边说好时间,隔天便屁颠屁颠跟着孙思邈一块去卫国公府。

李靖这几年得了足疾,经常闭门不出,也不爱接待客人,做事谨慎得很。他与妻子红拂感情甚笃,开春红拂生病之后他更是告病回家,边编写兵书边守在妻子身边。

听人说李元婴和孙思邈到了,李靖亲自出来相迎,引李元婴两人入内。

换成别的勋贵府上规矩可能很多,李靖却没那么多讲究,他心里惦念着妻子的病情,寒暄过后便提出让孙思邈去给红拂诊诊脉。

红拂今年已是六十耳顺之年,这个年纪最生不得病,哪怕染个风寒都比别人好得慢。

孙思邈替红拂把完脉,又问了她近来的进食情况,发现情况不太理想。他思量片刻,给红拂开了几个适合的方子,叫李靖循序渐进地用,好好地把身体调理调理,绝不能用虎狼之药。

李靖坐到塌边紧握着红拂的手,另一只手轻轻拍拍红拂的手背,对红拂说:“怕是要你多受些苦,多陪我几年。”

红拂朝他一笑,哪怕面色憔悴、气息虚弱,她的笑容依稀还是能看出当年的美丽。

李元婴在一旁懵懵懂懂地看着,夫妻的事、感情的事,李元婴还不太懂。

他母亲生下他时不到二十岁,他父皇已经六十出头了,他母亲在他父皇面前恭顺得很,连句话都不敢多说,怎么都不像夫妻,仅是主从而已。后来看到皇兄和皇嫂的相处方式,他便认为寻常夫妻应当是那种相互帮扶、相敬如宾的模样。

可现在看李靖和红拂这样相处,他又觉得像这样好像更好,没那么多要顾忌、没那么多要讲究的,亲亲密密地相伴到老!

李元婴随孙思邈在李靖家中用了顿饭,饭后还不愿意走,溜达去看李靖在家中养的鸟儿和兽类。

李靖早年就是驯养鸟兽的高手,老来不爱出门更是养了不少,见李元婴感兴趣,李靖便亲自引着他去看,逐一给他介绍了一番。

溜达到李靖府中驯养鸟兽的园子里,李元婴才发现李靖竟还养着头大象,据说他去岭南安抚山民时南边的人送给他的。

大象体格大,长着对蒲扇那么大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有些地方会训练大象驮运东西,甚至会搞“象军”来打仗!

李元婴想象着几千头大象齐齐驮着士卒出战,感觉那踏步声可能会和天降惊雷一样大,地上还会掀起滚滚尘浪!

李元婴两眼发亮,也不害怕眼前那庞然大物,很不怕死地问李靖:“我可以骑大象吗?”

李靖早知道李元婴胆子大,只是没想到居然这么大。他最喜欢这样的小孩,竟也不拦着李元婴,点点头招来平日里负责照料那头大象的仆从,命那仆从小心地把李元婴送到象背上。

李元婴兴奋得不得了,在仆从的帮助下顺利爬到了象背上。他年纪小,个头和大大的大象一对比还不及人家一条腿粗,但他一点都不害怕,还叫那仆从指挥大象东走走西走走。

随行的内侍瞧见李元婴稳稳当当坐在象背上朝李靖和孙思邈招手,吓得腿都软了,恨不得上前去把李元婴拉下来。若是李元婴摔伤了,他们也讨不了好!

李元婴无所畏惧,骑在象背上玩了个够本,很快对大象失去兴趣,高高兴兴地跟着孙思邈和李靖道别。

回宫之后,李元婴又去找小伙伴们玩耍,和小伙伴们吹嘘大象骑起来多好玩。

那大象腿粗耳大鼻子长,背上老宽老宽的,和马背完全不一样,稳当得很!他还现学现卖,把从李靖那边听来的象军给小伙伴们讲了。反正,特别好玩特别刺激就是了!

兕子她们还好,她们不爱刺激的,听着只觉得好玩。高阳不一样,高阳从小爱玩爱闹,早早学会了骑马,马球打得老好,她那些个皇兄们都爱带她一起玩。

高阳听李元婴说完便想去李靖府上玩,偏李二陛下下过令、不许李元婴再带她们出宫,李元婴没法带她去。

对小孩子来说越是不能做的她就越想做,高阳越想越心痒,最后寻了个时机跑去找李二陛下撒了一通娇,表示幺叔去卫国公府骑大象了,自己也要去骑大象!

李二陛下一听,这还得了?这混账小子自己玩刺激就算了,竟还教唆高阳一块去玩!

就他俩的小身板,不够大象踩一脚的!

李二陛下马上叫人去把李元婴找来臭骂一顿,勒令他继续把上次没抄完的《诗经》重抄一遍,一个字都不能少!高阳也得和他一起抄,不抄完谁都不许出门,他会让人寸步不离地盯着他们!

罚完两个小的,李二陛下还是气不顺,又叫人去卫国公府走了一趟,叫李靖以后不许让李元婴登门,他再上门就把他轰出去。

李元婴和高阳一起被押送回去抄书。

李元婴对高阳干的好事埋怨不已:“你是不是傻的,直接去叫你父皇让你骑,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他不会许你去的好不好?还白白把我捅出去!”

高阳才觉得自己冤枉:“谁叫你说得那么好玩!我又没骑成又要跟你一起抄书,不比你更惨?!”

两个人唉声叹气地回到平日里读书的地方,不情不愿地分坐两边动手抄书。

第 42 章

好歹是《诗三百》, 足足三百多首诗,一天两天是抄不完的, 何况李元婴不可能安安分分一口气抄完,他和高阳写写停停, 变相禁足了好些天。

李元婴抄完《诗经》交差那天, 董小乙赶巧回宫一趟,告诉李元婴葵园那边来了不少人, 本来只有骊山山脚下遇到的那一批,谁想到沿途有人听说能去滕王手底下谋生后纷纷跟上,寻到葵园时前前后后加在一起竟来了三百余人,翻了足足十倍!

这是三百个人, 不是三百个鸡鸭鹅,不能等闲对待,董小乙叫人带他们在几处田庄上堪堪安顿下来,赶紧入宫寻李元婴禀报此事。

李元婴早料到人会挺多, 听说是三百多人不仅不惊讶, 竟还觉得挺少。他自觉已经和李二陛下通过气, 和董小乙了解了那三百人的具体情况便去寻大侄子说话。

正是三月初,东宫花木处处含香吐蕊,李元婴溜达过去时太子妃正带着李想在庭院中玩耍。

远远见到李元婴,皇孙李象乌溜溜的眼睛倏地一亮,迈开小短腿跑过去, 跑过去奶声奶气地喊人:“幺幺!”

李象还小,记不住太复杂的关系, 因着李元婴和李治他们年纪差不多,李治他们又喊李元婴“幺叔”,李象就化繁为简喊李元婴“幺幺”。

至于李元婴从辈分上来说得算他叔爷爷这种事,李象是压根理解不了的,他只知道李元婴总给他带好吃的好玩的!

李元婴见李象颠儿颠儿地朝自己跑来,半蹲下张手把人抱起来掂了掂,夸道:“重了!”

李象高兴地咯咯笑。

李元婴摸出一小布包的爆米花,给李象解馋。

太子妃知道李元婴和李承乾关系不错,来找李承乾兴许是有事,便给李元婴指了方向,说李承乾在前堂听于志宁讲学。

李元婴一听,马上表示自己先不去了,再陪李象玩玩。

这于志宁在李元婴这里是上了黑名单的人,当然了,于志宁看他也是横看竖看看不顺眼的!

前些天他们从骊山行宫回来,于志宁就干了件事儿:他把规劝李承乾的话写成厚厚二十卷书,名为《谏苑》,趁着李二陛下回来的机会直接呈给李二陛下!

那可是整整二十卷,大到李承乾游猎废学,小到李承乾一根头发丝乱了,全都给写成劝谏的文章整理成书!

这真是太可怕了,平时骂骂还不够,还要写文章来骂,骂完了还要送到家长手里。家长能怎么办,当然是表示老师您辛苦了,然后回头揍儿子啊!

李元婴越琢磨,越觉得他大侄子真是太惨了,太子真是不好当啊。李元婴叫人去盯着讲学之处,等于志宁走了他再过去,接着便兴致勃勃地带皇孙玩耍。

过了半晌,派出去的人跑回来说讲学结束了,李元婴才把玩得满头汗珠子、脸蛋红扑扑的皇孙还给太子妃,自个儿跑去找他大侄子!

李元婴明摆着想避开于志宁,偏就不凑巧得很,于志宁刚好从他选的那条路迎面走来。

这老头儿就是那种一根头发丝都不允许自己弄乱的人,连脸上的皱纹都是算着来长的,齐齐整整,纹丝不乱。

李元婴一看到他就想躲,转头溜到一半又觉得自己做啥要躲,于志宁又骂不到自己头上!这样一想,李元婴不躲了,大大方方迎着人走上去。

于志宁前段时间献了本《谏苑》,李二陛下特意任命他兼任太子詹事,李元婴赶巧记住了他的新官职,大摇大摆地迎上去喊人:“于詹事给承乾讲完学了?”

于志宁对李元婴这大名鼎鼎的混世小魔王很有印象,尤其是他那些“光辉事迹”。

相逢不如偶遇,于志宁捋着须叹息一声,开始对李元婴进行劝诫:“古语有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殿下乃千金之躯,怎么能学那蛮人骑上象背,若是出了意外如何是好?”

接着于志宁针对这一事件开始对李元婴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

首先是如果你受伤了,你的亲朋好友全都会为你伤心,他们对你如此关心、如此爱重,你怎么能让他们为你担心?

然后于志宁又全面地阐述李元婴这样干的社会影响,如果人人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田地谁去耕作,器物谁去锻造,敌人当前谁去拼杀?身为皇室宗亲,你理应以身作则,绝不为玩乐嬉闹让自己身处险境!

李元婴听得瞠目结舌。

这老头儿年过半百,说话却中气十足,不疾不徐地劝谏一通,竟连气都不用喘!

听到最后,李元婴都头皮发麻了,忙不迭地应声:“我都知道啦,您给承乾讲学也累了,还是先去歇息!”

于志宁满意颔首,翩然离去。

李元婴去寻到他大侄子,一屁股坐下,把左右端上来的水一口气喝到底,惊魂未定地和李承乾说:“承乾啊,你真是太辛苦了。”

李承乾只在李元婴从骊山回来后见过他一回,知晓孙思邈已经给李二陛下看过了,结果却谁都不知道。接着李元婴就去李靖府上骑大象,被李二陛下罚了。

李承乾见他一脸的心有余悸,不由问道:“怎么了?”

李元婴把自己撞上于志宁的事和李承乾说了,同情无比地望着自家大侄子:“真不知道你平时过得都是什么日子啊!”一个于志宁就是这种功力,再加上孔颖达和张玄素,那真是想想就可怕。

李承乾最近惦记着李二陛下的身体情况,消停了不少,被骂的次数倒是少了,顶多只是被李二陛下兜头扔来二十卷《谏苑》让他有点受不了。李承乾问:“卫国公家里的大象比宫里的还大吗?”

宫中也饲养了一些珍禽异兽供李二陛下赏玩,他们想看的话也能去瞧瞧,只是没谁会胆大包天地爬到象背上去。

一聊到自己骑大象的事,李元婴又来了精神,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给李承乾说了一通。他对只能耳闻不能亲睹的象军十分向往,和李承乾感慨:“我觉得南边的事情好玩,北边的事情也好玩;东边的事情好玩,西边的事情也好玩!可惜都太远了,我根本去不了!”

李承乾本只觉得李元婴说得活灵活现、非常有趣,听李元婴这么一提,也觉得很遗憾。他说道:“这也容易,改天我寻些人来陪你玩便是。”

李承乾又给李元婴分享自己的玩乐经验,他喜欢和突/厥人一起玩,觉得他们性情豪迈,做什么都很自在,与他们一起游猎让他有种置身大草原的感觉。有时他觉得东宫太过寂寞,便叫他们来陪着玩,篝火升腾,载歌载舞,想多热闹就多热闹。

李承乾说:“若是你当真感兴趣,我回头叫人去弄一批大象过来,让骑象的南人和骑马的突厥人演练一番。只不过这么大的动静不好在东宫弄,得去外头!”

李元婴一听就来了劲头,眼睛亮得不得了:“真的吗?”

李承乾道:“当然。”他说完才想起李元婴上回随口把他卖掉的事,免不了叮嘱李元婴,“你嘴巴严实一点,不能在父皇面前走漏风声,要不然就玩不成了。”

听到可能玩不成,李元婴立刻保证:“我绝对不会告诉皇兄的!”

李承乾这才问起李元婴来找他做什么。

李元婴把自己收留流民的事和李承乾说了。上回李元婴已经和李承乾提过此事,李承乾也答应若是李元婴那几个庄子容不下那么多人可以由他找地方安顿。

听说一次来了三百人,李承乾有些吃惊。别看三百人不算多,搁在底下也能成个有近百户人家的村子了。

李承乾道:“没想到近在京畿竟也有这么多无家可归之人。”

李元婴道:“现在他们有家可归了,我的几个田庄还能安置过来。”他把基本情况和李承乾说了,“正当青壮年的劳力和女子到哪能活,大多不至于流落他乡。我叫董小乙一一统计过,他们这些人老的老,小的小,能干的活不多。我本来也不太缺干苦活的人,所以老人家的话意思意思让他们做做饭之类的就好,至于那些小孩,我倒有个新想法。”

李承乾问:“什么想法?”

李元婴说:“我到封地后要弄个大书院,那不得要很多识字的人吗?便是整理一下各种书卷,不识字也不行的。这三百人里有一小半都是十岁以下的小孩,我先给他们弄个小学堂给他们开蒙,学个一两年应当把识字和算数都学完了,有能耐的可以继续往下学,没能耐的往后便在我手底下打打下手,他们有手有脚,将来又有屋有田,日子总不至于过得太差。”

李承乾道:“这想法很不错。”

李元婴一脸腼腆地说:“问题就是,我又不认得几个读书人,我去请人给这些小孩开蒙他们怕是会把我轰出门。我想着承乾你可是太子,肯定认识很多读书人,你和他们说道说道,他们一定会答应推荐些适合的人过来!”他紧紧拉着李承乾的手,语气殷切,“皇兄说这事该我们一起干的,承乾你可不能不出力!”

李承乾本想说“我也不认得几个读书人”,可对上李元婴亮亮的眼睛又说不出这种话。

他身为太子,怎么能连几个读书人都凑不出来?

李承乾点头应下了李元婴交托的任务。

李元婴没急着走,他刚才从于志宁连篇累牍的劝诫得到了极大的启发,拉着李承乾讨论招募夫子的说辞。

这说辞不能往小里说,让人觉得去给那些大字不识的乞儿开蒙太埋汰人,所以他们要有多大说多大,先是痛惜大唐虽强盛却仍有这么多百姓受苦受难,接着要夸他们此行此举将垂范天下,他们的一小步,大唐的一大步,就连后世子孙也会记住他们的姓名!

李元婴洋洋洒洒地说完自己的构想,又殷殷地望着李承乾:“承乾你读书比我多,肯定已经会写文章了,你赶紧按着这意思写一篇出来,一定要写得那些个读书人一读就痛哭流涕、感动不已,不要钱都抢着来干!”

李元婴这样满含期望地看过来,李承乾能说自己也不爱写文章吗?

那当然是不能的,李承乾只能在李元婴的注视下叫人研了墨,挥毫按照李元婴的意思写起文章来。

文章李元婴不会写,不过李元婴会看,李承乾写一段他就在旁边念一段,积极地给李承乾鼓劲,马屁拍起来简直不要钱,一个劲地说什么“哇这一段写得真是精妙绝伦”“承乾你真是妙笔生花,写得好极了”“对对对就是这样写,太棒了”。

李承乾听得一阵默然,若不是知道李元婴是什么水平,他都快觉得自己是文曲星下凡了!

第43章 第 43 章

不知是不是被李元婴胡吹海吹吹得有些膨胀, 李承乾等李元婴走后把整篇文章重读一遍,竟也觉得这文章写得酣畅淋漓, 全然不见往日下笔时的瘀滞。

这是他近年来头一次没把写文章当烦人的任务看待,如今停下笔来还有点回味刚才那种感觉, 尤其是想起李元婴那番话他就乐。

李元婴说, 这是他从于志宁劝诫他的话里得来的灵感, 觉着这种一套大道理砸下来把你砸蒙的劝人方法很棒, 任谁听了都会被说服!说服就好办了!这好看的高帽子你想戴上,多少得干点实事才行, 要不然我就用夸你的话来骂死你!

这话说得有点糙, 不过话糙理不糙,李承乾越琢磨越觉得是这个理。

平日里, 于志宁他们不就是这样要求他的吗?先说他是太子,然后要求他这要求他那,若是他做不到就喷得他狗血淋头,顺便去父皇面前告他一状!

现在他要和李元婴干正事,他只消把这篇完全符合他们观念的文章呈给孔颖达他们,孔颖达他们不得给他推一批读书人出来把这件事办妥?

李承乾以前最不耐烦这些事, 学不来文人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 不想经李元婴这么一闹腾, 眼前反倒豁然一片,全没了往日那束手束脚的感觉。

李承乾说干就干, 收拾好文稿, 整了整衣冠, 径直去寻孔颖达说话。

要说如今谁门下的读书人最多,自然是孔颖达无疑,毕竟他不仅门生众多,还管着李二陛下颇为看重的国子监。

李承乾把李二陛下让他与李元婴一起安顿流民的事与孔颖达说了,人肯定能找地方安置下去,只是要怎么让他们往后能靠自己生活下去、成长成于大唐有用处的人还得费些功夫。接着李承乾便把他在李元婴一路鼓吹下写出的文章取给孔颖达看,等待孔颖达的答复。

孔颖达没想到李承乾还会主动写文章。与爱好文学的李泰不一样,李承乾对文治方面不太感冒,只爱上马弯弓,平日里要他多看点书、多写些文章他都不愿听,如非迫不得已他决计不会把笔拿起来!

孔颖达老怀大慰,接过文章仔细一读,发现文章条理分明,主题突出,句句都在情在理,写得动人至极。他看完了,也觉得天子脚下竟有这么多人无家可归,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着实让人痛心!

而太子与滕王所求的,不过是寻几个读书人给这些无人抚育的孩子开蒙,叫他们识字做人,将来也能成为有用之人!

这样拳拳的爱民之心,孔颖达读完自是动容不已,当即应了下来,少有地夸了李承乾许多句,给李承乾打包票:“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尽快办妥此事,过几日便让人去葵园那边。”

李承乾听孔颖达一口应承,心里也高兴,难得主动留下与孔颖达多谈了一会才离去。

孔颖达虽是刻板严苛,却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见李承乾有此转变心中大慰。待李承乾走后孔颖达起身在直舍内踱步两圈,决定去求见李二陛下,与李二陛下提一提此事。

李二陛下还不知道李元婴当真收留了三百余人,听孔颖达说完才晓得李元婴还真把人安置下去了。

孔颖达对此有些疑虑:“滕王还小,如此多流民安置在他的田庄上怕是会出乱子。”

不说这些流民之中是否有居心叵测之人,光是给他们吃的住的也得费不少钱!更别说原来在田庄上谋生的人与这些外来者也会生出矛盾,无论治国治事向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人一多,必然要分走原来已经分好的东西,谁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匀出来给别人?给谁多给谁少都不可能让人满意!

滕王到底才十岁,如何应对得了这些事情?

换成以前,孔颖达肯定不会关心李元婴能不能搞定,可李元婴拉着李承乾出面,孔颖达就不得不替李承乾考虑了。毕竟李元婴丢了名声没什么要紧,太子若是行差踏错问题可就大了,一不小心可能会动摇国本!

李二陛下看出孔颖达的心思,笑道:“元婴还小,不是还有承乾吗?承乾身边有孔卿你们在,莫说三百人,便是三万人也是能安置好的。朕将承乾交托给你们,就是想让你们把他教导成遇事能决、遇难能解的储君,朕相信孔卿你们一定不会让朕失望。”

孔颖达得了李二陛下这番话,心中大定,取出李承乾写的文章给李二陛下过目。

李承乾的文章写得不如李泰有文采,但胜在言语中正,句句切理,读来流利酣畅,绝没有半句矫揉造作之言!

李二陛下戎马半生,即位后反而对文治尤为看重,看完孔颖达呈上来的文章自是心中大悦,派人去给东宫送了许多好东西作为嘉奖。他每日所想的不过是如何把这大好河山治理好,以及如何让大唐世世代代都能长治久安,太子能有所转变,不再耽于游猎完了,于他而言自然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另一边,李承乾正命人去给李元婴凑“象军”,不想竟有人从李二陛下那边送东西过来。

东宫什么都不缺,可李二陛下赐下的东西和自己弄来的哪能一样?这些东西里有的是给他的,有的是给他儿子李象的,李承乾拿到跟前看了,心里百味杂陈,一时竟想不起他父皇上一次对他表示满意是什么时候。

李元婴可不知道李二陛下父子间的事,他听李承乾遣人过来说夫子的事孔颖达应下了,便不再担忧。

老孔这人烦是烦了点,言而有信还是能做到的,图书馆不就是他回国子监动员一番、出人又出书吗?

开学堂的事有了着落,李元婴命董小乙回葵园好好准备,不能让人家夫子到了连个像样的学堂都看不到,赶紧挑几处窗明几净的地方拾掇拾掇腾出来用。

至于该添置什么、该改动哪里,董小乙自己看着办便是了,事事都要他操心的话还要董小乙他们做什么?

李元婴把话说得很明白,要是董小乙办不好,他就换能办的人去办。

董小乙知道宫中想往上爬的人多得是,丝毫不敢松懈,卯足劲把回宫前日思夜想琢磨出来的章程和李元婴报备一番,预支了对应的钱款便火急火燎地出宫办事去。

事情都交待下去,李元婴就不操心了,继续跟着孙思邈学药理。他还撺掇孙思邈和李淳风见上了面,这两个人都是道士出身,很快便熟悉起来,商量起《千金方》要怎么设计排版才能尽量把孙思邈想表达的东西都塞进去。

李元婴优哉游哉地搞东搞西到月中,董小乙才再次回宫禀报李元婴学堂清整出来了,按着他的意思男的女的都去学堂报到。

这批小孩全是穷出身,都没讲究什么男女之别,知道能有书读个个都积极得很。

起初孔颖达派过去的夫子还对男女混坐有异议,后来发现那些个女娃娃比男孩子学得还用心,对待师长殷勤恭敬,习字认真踏实,没比外头那些皮上天的男孩子差到哪里去,便也默认了此事,全给一并教了。

另外,葵园中的向日葵也都发芽了,没出现死苗现象。玉米、花生也挑了适合的地方陆续种下,挑拣了一批细心的老人专门看护着,这些老人和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个什么长虫缺肥的迹象准能第一时间发现。

听董小乙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李元婴非常满意,嘉许地点点头,说道:“过几日我叫上承乾他们过去一趟,看看玉米花生,也看看那些老人孩子。具体哪天去还不知道,你不必叫人特意准备,我们就是要看看平时葵园是什么样的。”

董小乙欣然领命,出宫回了葵园。

李元婴正要去找李承乾说这事,李承乾那边赶巧派人找了过来,说是叫他过去一趟。

李元婴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就听李承乾说周围的村子有头耕牛不巧摔断了腿,养不好了,不能再犁地了,昨日主人家已经和官府报备过。他手底下的人抢先把牛买下来养着了,这几天他们可以挑个空出去吃李元婴心心念念的烤全牛!

上回说好要凑“象军”玩,李承乾已经寻了好几头大象,偷偷驯养在秘密基地那边,这次他们叔侄俩正好去一睹为快。

李元婴听了自然兴奋不已,就是有点遗憾只能两个人偷偷去!想到他原本是要邀李治他们一起去葵园的,李元婴凑过去怂恿他大侄子:“我们带上雉奴和兕子她们!人多,热闹!”

李承乾虽觉得人多不保险,但听李元婴说有葵园那边打掩护,便点头应了下来。都是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一起去玩确实热闹点。

叔侄俩商量好瞒天过海的小计划,李元婴交托给李承乾另一个重要任务:既是要去葵园看看那些孩子们,李承乾身为太子怎么能不对他们讲讲话呢?

李元婴让李承乾准备准备,到时候要好生勉励那些孩子一番,比照着李二陛下释奠时激励国子监监生时的话来讲就好,不过不要像李二陛下那样讲得文绉绉,听着有点打瞌睡,小孩子肯定是听不懂的!

李承乾一口应承下来,心里暗道,他们幺叔这话要是叫父皇听到了,肯定又被气得不轻。

李元婴可不觉得自己的话有什么不妥,他觉得自己说的都是大实话。和大侄子把正事坏事都商量好了,李元婴高高兴兴地来,高高兴兴地回,嘴里甚至还哼哼着小曲。

回到住处,李元婴与柳宝林说了自己过两日要出宫玩一天的事。柳宝林拉着李元婴的手嘱咐:“出去玩可以,可不能再爬到象背上去。”上回李二陛下一罚李元婴,李元婴去卫国公府骑大象的事就人尽皆知了,柳宝林这几天都后怕不已。

柳宝林说话,李元婴还是愿意听的,乖乖答应,满嘴保证绝对不会再骑象:“我都骑过啦,再骑就没意思了。”他只是和大侄子他们去看看骑马的和骑象的哪边比较厉害而已,才不会再亲自上阵!

柳宝林可不知道李元婴一颗心早飞到烤全牛和象马大战去了,听李元婴这么一说便放下心来,由着李元婴请人去给唯一在宫外的小伙伴魏姝传话,说到时接上她一起去葵园玩。

自从上次和李元婴闹出过上“花楼”的荒唐事,魏姝被魏征禁足了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