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儿奶声奶气的模样最是招人稀罕,沈英妹平日里再是嫌她烦,有时候也是对她这般模样爱得不行,抱起她,理了理她玩闹弄乱的小揪揪:“妹妹还看不见呢!等妹妹大一点了,才看得见。”

外头的人听这里头的声音也是挠心挠肺,沈老头:“老婆子抱出来别偶开开(给我看看)!”

沈老太:“晓得了晓得了。”

里头转了一圈,抱了出去。

小婴儿睁着眼睛,不哭也不闹,头转来转去,似乎是在声源。

沈老头看着这么小,没敢下得去手,沈三抱着都不敢用力,只敢轻轻地托着,这小东西软乎乎的,又这般的小,沈三也不知道如何上手。

“姆妈,还是奈来吧,个家伙忒细了,弗敢抱。”沈三想搁胆子。

沈老太瞪了他一眼,似是嫌他不识货,“小才好呢!小丫头就是要骨架子小一点,以后看上去才会纤细,粗枝大叶的多难看。”

沈老太又忍不住有些自得:“家里这几个丫头,也就这小蜜娘像我些。”

沈老太年轻的时候自诩村里一枝花,一直惋惜自己两个女儿都像她们的爹,没能继承到她的好相貌好身段。别瞧着她现在发福的身材,从沈三身上也能窥见一二,沈老太年轻时还真是一个美人。

但沈三看了看怀里红彤彤的整张脸都皱起来的闺女,再看看他姆妈???如果说像他闺女的娘,他还能信几分。

沈老头有其事地点点头,似是认同她的话,想摸出旱烟来抽一下,刚买到烟管子,又缩了回去,喉咙里痒痒的,咳了几声,“三儿啊,小丫头的大名想好了没有,想好了我回去报给族长。”

“要不叫梅雨吧,这四个时令都用完了,这正好不是梅雨嘛!”沈老太说道。

也许是被她阿耶抱得不舒服了,小蜜娘嘤嘤地哭了起来,沈三慌忙拍哄了起来。

沈老太利索地抱了过去,把沈三挤一边。

沈三看着她纤细的模样,怜爱万分:“就叫如蜜吧,惟愿她一生如蜜,安康顺遂。”

第4章 004

当天晚上,沈老头沈老太挨不住儿子小孙子一道儿挽留,在镇上住了下来,托人回去传了个口信。

村里头的亲戚也都知晓了,待小蜜娘出生后的第三日,都备好东西赶镇上来了。在南方地区,对洗三没有像北方那样看中,他们更注重百日酒。像洗三、满月,都只会请一些近亲,整治一桌就好了。

来的也就沈家三房,出嫁的两家女儿家,近一点的街坊倒是都来观礼了。

不过三日,刚出生的潮红就褪去了不少,五官也开了一些,眉眼间依稀可见沈三的影子。

沈老头沈老太打了一副金锁儿,江老夫人给了一块玉,美玉养人。大房打了一副银镯子,包了一个红包。二房是木镯子镶了金丝,还做了一套摇篮、玩具。沈二是木匠,木工很不错,也算是尽了心意。

其次便是沈英妹最为大方,打了一副银锁儿,只给了花生豆似的两粒银花生的沈琴妹笑容闪了闪,只道:“这两粒银花生儿在佛前供奉过了,阿弟可别嫌小,二姐没能耐。”

噫,这越解释,沈老太脸色越不好看,瞧那豆大的花生,里面还是空的。

沈英妹赶忙儿把这丢人现眼的货儿拉到一边。

沈英妹还没发问,沈琴妹已开始抱怨:“阿姐怎的这般大手笔,一出手就是银锁儿,也不告知我一声!”

沈英妹素知这妹妹的脾性,没好气地瞪她一眼:“当初愫愫的时候,阿弟和思娘给的可是实打实银镯子,奈家阿莲不也是银镯子。这回礼不求多好,奈好歹也比照着给!街坊扔响盆里的银角子都比那花生粒大,奈哪来的脸面哦!”

沈琴妹搅着衣袖,咬着唇,委屈地说:“我哪里比得上阿姐家,更晓港(更别说)三儿了。三儿那娶了金凤凰,瞧瞧这住的。我这日子奈们又弗是弗晓得,上头年年要供奉钱,下头还有三个,家里就四牛一个人可以干活,阿姐在镇上住宅子有婆子洗衣服做饭的,不晓得我的苦。要是我当初嫁到镇上来,哪里用得着过这苦哈哈的日子,也犯不着拖奈们后腿被奈们嫌弃……”

沈英妹一听她说话头就大,她这个妹子,没出嫁前也就是扭捏了一些,怎的嫁出去之后竟是老捏着这些老本头不放了,倒成了所有人欠了她。起初听她哭诉,也是心疼她,到现在翻来覆去这几句话说了几年,她也木了。

“奈还好意思提,丢死老娘的脸了!老娘怎就生了你这么一个不长进的东西!”沈老太上来就朝着沈琴美身上扇了两掌子,扇得沈琴妹哭爹喊娘,四处躲闪。

“奈以为老娘不想让你嫁得好啊!奈也不看看奈这破身子,好些人家一听一个药罐子转身就走,整天哭丧着脸,奈姆妈阿耶没死呢!我咋就生出奈这样一个女儿,造孽哦!日子还不好好过,奈在孙家既不下地,又不干啥的,就洗洗衣服做做饭的,还想咋地,做官太太啊也不看看有没有这个命!”沈老太喷了沈琴妹一脸口水。

沈琴妹打小身子就不怎的好,是个药罐子,沈老太不怎喜欢这个苦瓜脸闺女,但还是买药给她养着,打小没下过地,沈英妹是个利索人,家里头的活也都是她做的,沈英妹模样好,脾性佳,到了年纪就被刘家老太太相中做儿媳了。留下个沈琴妹,沈老太一看,苦瓜脸、身子还不好,不会下地,家里的活也干不利索,也否管嫁的好不好了,嫁出去就心满意足了。

冲着她这身子,沈老头沈老太还拿出了一块地做陪嫁,镇上的好人家一看她这苦瓜脸,觉得晦气,乡下人也不想要这事事不会干的媳妇儿。孙家老头和沈老头年轻的时候有交情,孙家儿子多地少不够分,孙老头就做主给四儿子娶了沈琴妹,两家说好了,沈琴妹嫁过去也不需要下地,就在家里做做活儿。

沈老太原以为这块心结也就这样完事了,谁知沈琴妹嫁人之后,和公婆、兄嫂关系都不睦,自个儿日子不好好过,总眼热娘家。沈老太无数次后悔怎就生了这样一个。

沈琴妹嘤嘤地摸起眼泪。

沈英妹和沈老太对视一眼,都感到疲倦,次次来这么一回,两个人也说不下去了,只想着结束了赶紧把她送走吧。

洗三之后,沈老太和沈老太也跟着沈大沈二回去了,在镇上住了三天,可这心里头挂念的还是家里的地。

自从这小蜜娘出生以后,这天气就一天比一天好,雨总算是停了,水位也下去了,如果不再下雨,今年反而是个丰收年。

喜得沈老头沈老太越发相信那小蜜娘是个小福星。

小蜜娘刚出生时红彤彤的,一个月一过,白皙的肤色立即就显现出来了,五官也舒展开来,眼睛活像沈三,脸盘像思娘,鹅蛋脸,尽挑着父母两的好地方长,但瞧着五官,定是像沈三无疑了。

沈三一回来就要抱抱他的小蜜娘,疼爱得紧。

小蜜娘并不难带,吃饱喝足屁屁下是干的,就不吵闹。夜里也很少醒来,江思娘这月子做的很安稳。

沈兴淮每天早上去私塾前、私塾回来后去江氏的屋里看小蜜娘,他似乎是有些理解朋友圈里那些晒娃狂魔,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起来,真的是个很神奇的过程,你就是这么地忍不住想要和所有人炫耀。

沈兴淮把手放到她小手的边上,她摸索摸索就攥住了他的食指,拽动着,她还不能认人,视力也没长全,却能从气味和感触中辨别人了。

江老夫人坐在边上做针线活,时不时抬头看看兄妹两个:“淮哥,你妹妹可比你好带多了,你刚出生的时候啊,也不知道招了什么邪,不愿意吃奶,也不吭声,吓得都以为你有毛病……”

他的真实年龄也足以做一个父亲。在上一世,也许他算不得什么好人,父母毫无感情地结合,后来各玩各的,各有各自喜爱的孩子,他是个多余的累赘,让他们离不掉,相看两厌。他年幼时为了夺得他们的关注做过很多可笑的事情,后来才懂得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是被期待的。纨绔、暴戾,成了他的标签,他茫然、空虚地度过了二十六年,也厌烦了家中无休止的纷争,正打算放弃继承权的时候,车祸穿越到这个时代。

刚穿来的时候,他很厌烦,为什么还要再让他再活一次,他不愿意喝奶,不哭不叫。所有人都替他着急,他阿耶又是恼火又是无力,拎起来想打他,江氏夺过他眼泪直流的那一瞬间,他认命似的哭了起了……

现在,沈兴淮勾了勾她的小手,认命了,渐渐地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与上一世的全然不同,他慢慢地适应了这边,适应了这边的吴侬软语。他知道他奶不喜欢他娘,他就努力地讨好他奶奶,成为两个人之间的润滑油。

五年过去了,他还多了这么一个同他血脉相连的小东西。

小蜜娘突然嘤嘤地哭了起来,腿不安分地蹬着。

沈兴淮知应是尿了,托了托她的下面,打算揭开尿布给她换。

江老夫人轻轻地推开他,嗔怪:“居然还想给阿妹换尿布,倒也是不嫌弃。”

“这有什么,她是我阿妹。”沈兴淮脸有些烧,却也理直气壮。

江老夫人解开小蜜娘的尿布,果然湿了,把尿布换掉,拿块干净的布给她擦拭几下,换上干的尿布,那小家伙舒服了以后,就呀呀地停止了哭闹,一个人在那里吃手。

江老夫人不轻不重地拍了拍她的小屁股,晕开了笑意:“这小娘精好带。”

沈兴淮心想,那是自然的,蜜娘可不是刘愫那个爱哭鬼。

江老夫人又看看摇篮边上的沈兴淮,摸了摸他的头,“淮哥,你要你阿妹好,以后要做你阿妹的靠山知道不。你姆妈一辈子就缺在没个兄弟,蜜蜜还有你可以靠着,你要出息。”

古代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但若是没个男丁,家里头就是绝户,绝户人家的女子出嫁了也没个兄弟可以依靠,只能盼着丈夫是个好的,儿子是个出息的。

沈兴淮隐隐叹息一声,目光落在毫无知觉的蜜娘身上,又有些怜惜,在这个时代,做男人永远比做女人容易。

小蜜娘五月份出生,虽不用受寒冬的苦,但这酷暑也不好受,孩子小,不能用冰块,身上肉一节一节的,咯吱窝里面团着,一到夏天就容易长痱子。难受得小蜜娘哭闹不止,一家子都心疼。

江氏和江老夫人每隔几个小时就给她擦擦。在乡下的沈老头沈老太知道后,捉了一条蛇,按照土方子让沈英妹做了点药膏,涂了之后,没过几天就消退了。

小蜜娘惹人爱,像江氏一身白嫩的皮肤,五官遗传了沈三,尽挑着父母好地方长,两个月的时候会笑了,笑得时候两个小梨涡真当是不辜负了她这个名字,甜蜜得很,抱出去也不认生,谁抱都冲着笑。

沈老头沈老太也是对这小孙女惦记得紧,隔三差五就到镇上来带点东西。

满三个月就要办百日酒,宴请亲朋好友,沈兴淮出生的时候还住在村里头,都是在村里办的,沈三也是想着回村里头办百日的,一来亲戚都在村里,二来也让沈老头沈老太高兴高兴,在村里住上一段日子。

第5章 005

一家子是八月底回来了,哨了个信让帮忙打扫了一下屋子。沈老头沈老太是清楚人,年轻时勤勤恳恳做事情攒家业,等三个儿子大了,分别给一块地,各自建房子,等沈三成婚之后,直接分家了。

沈家也算是村里头排的上名的富足、清明人家了,两老这公平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底下的儿媳也都没得话说,村里头的媳妇们谁不是暗自羡慕沈家的儿媳,不和公婆住一块儿,不知道省了多少心思。就算住一块儿,两老也是明事理的人,从不让儿媳立规矩什么的,当真是好人家。

三个儿子还个个出息,老大做里长,老二是木匠,手艺好,谁家打个东西都找他。老三更别说了,镇上一栋大宅子还开了书局。

回来的时候有人都开始在田里收割,江淮地区一年两到三熟,像水稻一年至少能种两回,主要看什么时候插秧,九月份是晚稻收割的时候。(注:古代是农历,现代应该是十月份)

之前雨停以后,稻谷就进入了生长成熟期,今年因为雨水丰富,阳光也充足,反而是丰收年,有些人家八月底就开始收割了。

沈家的地不少,但劳动力不多,沈大家还有两个小子,大儿子已经可以干不少活了,二房却只有沈二一个壮丁。沈家女人家都是不下田的,沈老爷子这么多年来就算再辛苦,也没得让沈老太插秧收稻。沈家这个时候都是会花钱请几个短工来帮忙收稻子的。

沈三不住村里,便把地佃出去了,倒是省心省事。

沈老头沈老太知道沈三一家要回来住一段时辰,这几日心情都非常的好,逢人说不过三五句就要绕到小儿子身上。沈老太隔三差五地去沈三的房子里看看干净没有,她的小蜜娘还小,屋子里这么久没住指不定有啥不干净的。

黄氏夜里哄小女冬至睡下后,躺下后睡不着,戳了戳旁边的丈夫,“振文,振邦要回来住多久啊?”

沈大也是累了一天,眼睛眯着,声音有气没力:“不知道,没多久吧,他还有书局。”

黄氏:“么得住几时(不住多久),奈姆妈日日去那房子里打扫,家里啥也否顾的。”

沈大不耐她这点事儿也要计较:“三儿家还有小囡,小孩子娇贵。啥叫奈姆妈,不是奈姆妈啊!我跟你讲,你少点小心眼子。别人家儿媳妇还下地种田,奈也就在家里烧烧饭带带孩子,姆妈平常啊是对奈太好了,让奈连这个也计较。要是我否似(不是)老大,姆妈否跟我一道住,奈还否似都要自己做。”

黄氏垭口,看着沈大翻了个身侧睡,她张了张嘴,气得胸口一起一伏,她这丈夫说得好听点就是正直心眼子正,不好听就是太一板一眼了,也正是亏他这个性子,也不觉得他阿耶姆妈偏心。

沈三一家回来的那一天,沈老头一大早起来负着手踱步到村的东边,到渔船上买了一盆子鲜虾和一条大青鱼。

沈老太带着两个儿媳妇整治了两桌好酒好菜后,沈三一家的马车终于到了,听到马蹄子的声音就知道了是沈三,这村里头连牛都不是谁家都有的,更别提只能用来拉人的马了,牛还可以用来耕地,马却只能用来拉人拉东西,对于农户,当然是牛更实在。

沈三有两匹马,一匹专门用来运送书什么的,一匹是家里人出行用的。这会儿两匹马都来了,大人们可以不讲究什么,小蜜娘却是什么都要带全了,零零碎碎地就拉了一马车。

村子里的人都出来瞧这两匹马,端着饭碗拖着孩子。

江河把马停下,跳下马,看着周围围了这么多人,拍了拍袖子上的灰,挺了挺胸膛,见到沈老太沈老头出来了,笑着喊道:“老太爷、老夫人!”

邻里人家就有人学着江河,用官话捏着腔子:“老太爷、老夫人……”

周围一圈哄笑,沈老太也瞪眼瞧过去,“咋的了,老婆子当不起啊!小六子奈这嘴巴碎的。”

小六子嘻嘻一笑,“不敢不敢哩!”

沈三从马车上跳下来,把踩凳放地上,然后环视周围邻居,笑着作揖:“刘伯伯,刘伯母,王叔,王婶子,这是小五吧,这么多年不见,都这么大了……”

“小五小时候老是跟着奈身后跑来跑去,一口一个“三哥”“振邦哥”。奈个小子,见到人了就成了闷葫芦。”王婶子推了推王小五,王小五不好意思,身子一直往后缩,王婶子瞪了一眼,转头又笑着说:“个小子现在大了越来越否好意思的。”

说话间,江老夫人踩着凳子先下来了,沈兴淮探出身子来,江河抱着他下来,沈老头和沈老太就笑得比谁都灿烂,“淮哥!”

“淮哥都这般大了!模样真好。”

“三儿,奈小奴恩(小女儿)呢?否似生了个小奴恩嘛,别我们开开呀(给我们看看呀)!”

江氏抱着小蜜娘弯腰出来,江老夫人抱过小蜜娘,沈三扶着江氏下来。

沈老太走上来,先是抱着沈兴淮亲昵了一会下,放下沈兴淮,又去抱小蜜娘,“噫睡着了呀,诺,奈们看一看,像我们家三儿,好看得紧。”

邻里都围了上来,围在沈老太边上看新生儿,评头论足。

“白皮肉,好模样!”

“尖下巴,面盘子好!否晓得眼睛像谁。”

“像谁都好看,三儿和他媳妇都是好模样,不过,奴恩(女儿)像阿耶有福气。”

冬至从黄氏手臂上挣脱,跑出来,抱住沈三的腿:“小叔叔,我要骑大马!”

沈兴杰瞧妹妹跑过来了,眼热许久,也不顾什么脸面了,跑过来:“小叔叔,我也要!”

沈三笑着摸了摸冬至脑袋,抱起小冬至,把她放马上,然后再教沈兴杰如何上马,“杰哥,你踩着这个,然后我拉住这个,我推你上去。”

沈家门前热热闹闹地吸引了不少人,江思娘瞧着被围观的小蜜娘,蹙眉,并不喜这一番围观,孩子本就小,耳朵敏感,若是吵醒了看到这么多人吓着了如何是好。

但又不好打扰沈老太这般炫耀欢喜之心。

沈大咳嗽两声:“姆妈,外头热,咱还没开饭。”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也不知是几台戏,沈大那点声音还传不入沈老太的耳中。

江氏扬声道:“姆妈,蜜蜜怕热,奈摸摸她脖子里阿有出汗?”

沈老太伸手进去摸了摸,一股潮湿的汗水,“好了好了,看完了,进去了进去了,乖囡快热坏了,可别吵醒她哩!奈们下午再来看吧,我们切饭了。”

人稀稀拉拉地散去了。

到了屋里头,沈老太先那根筷子沾了点汤,在小蜜娘的嘴边蹭了蹭,“小蜜娘来且点糖,甜滋滋点。”

(注:当地习俗,新客人第一次上门,要喝甜茶,有两种,一种是甜蛋汤,就是敲一个蛋放水里煮,煮熟了,同水一块儿捞起来,撒点糖进去。还有一种叫蛋底汤,其实我不知道古代有没有,是我们现在新年里常泡的。虽然叫蛋底汤,但我感觉不是蛋做的,像是米做的,一种薄薄碎饼外面买回来的很大一袋,遇水会软化成像米糊糊一样的东西,放一勺糖。不管第一种第二种,你们要知道糖对苏州人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哈哈哈哈。小孩子不能喝甜茶就吃点糖算是过个仪式。)

睡着了的小蜜娘感觉到嘴巴上的东西,蠕动嘴巴,似是尝到了甜甜的滋味,一个劲地舔嘴巴。

几个妯娌都笑了。

花氏笑着说:“当真是不辜负她的名字,小蜜娘。”

花氏和黄氏满月之后就没怎么见到过小蜜娘,小孩子就是这么容易招人喜爱,两个人轮流抱了一会儿,才还给江氏。

堂屋里撒了水,后面的小角门一开,凉飕飕的风就吹了进来。

江氏给她脖子里擦了擦汗,解开褓襁,把她放摇篮里,帐子一围上,也不怕蚊虫了,摇篮下面是两个弯弯的脚,动一下就自个儿摇晃起来,是沈二做的。

“二哥手艺真好,这摇篮外面都买不着这么精巧的,上次苏家太太来看我,直说她生了,也要找二哥打这么个摇篮。”

话是对花氏说的,花氏喜笑颜开:“上次有个大户人家要振武按着图纸做这个摇篮,振武瞧着好看就记下了,小蜜娘还没出身,振武就开始做了。”

沈二是个闷性子,只懂得闷头干活,花氏也不是口舌灵巧之人,都是实在人。三个兄弟里,沈大性子正直有担当,两个老的器重他,沈三是小儿子,两老偏爱一点。就是沈二,夹在中间就有点可怜了。

好在沈老头沈老太在大事上都是一碗水平端的,性格又是极为厚道公正,每个儿子都送去读过书,不求有什么功名,能够明事理就好。兄弟几个从未因为家产什么事情脸红过。

江氏感激地说:“谢谢二哥了,这小丫头恰好赶上了。”

花氏笑得很开心,好似是自个儿得到了称赞。

吃饭的时候,男人一桌,女人一桌,沈家人丁不算兴旺,两桌就够坐了,大房只有沈兴志、沈兴杰两兄弟,二房还没有男丁,三房就是沈兴淮了。

女桌上,黄氏要照顾小冬至,花氏要照顾小秋分,沈秋分比冬至大上几个月,相比于小冬至调皮,小秋分安静很多,跪坐在自个儿姆妈边上,拿着小碗,用勺子挖着吃,她阿姐夏至时不时照看她,倒不用花氏操心。

黄氏被小冬至闹腾得沉下脸,当着沈老太和江老夫人的面却是不好发作,若是没得旁人,黄氏早捞起她狠狠打几下屁股了。

沈家的闺女是按照春夏秋冬的节气来的,原本黄氏还有一个大女,春分,没养活,未满一周岁就走了。花氏两闺女,夏至和秋分,夏至已经七岁了,很是懂事,

沈老太和江老夫人喝起小酒,聊着老太太们的话题。

这儿靠着湖,都是湖鲜,靠水吃水,有时候肉还没有鱼虾吃得多,男人们吃虾懒得吐壳,女人们一只虾进去,几秒钟一个完整的虾壳就出来了。味儿重的爱油爆,味淡的煮一煮加点盐就可以吃了。

江氏吃了一会儿,听得后边啊啊两声,赶紧放下筷子,转身撩开摇篮上的纱,那小蜜娘正睁着大眼睛咬手指,不哭不闹的,看到江氏,还露出小梨涡。

可把江氏甜的,笑着把她的手从嘴里拿出来,用边上的小帕子擦了擦,然后把她抱出来。

“呀,蜜蜜醒了呀!蜜蜜,蜜蜜,啊认得好婆呀?”沈老太用声音逗弄小蜜娘。

小蜜娘头转过来,脑袋晃悠晃悠,细细地看了沈老太一会儿,小嘴巴裂开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