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笑了笑,觉得世事可真是奇妙。

待到酒足肉饱,唐灵钧拉着谢澹和韩采衣出去玩,韩玠便带着谢璇在院外散步。

这一带参差错落的都是许多别苑,平常少有人至,今儿难得热闹一回,不时就能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城外的雪显然比城内还要厚一些,路上的雪虽已被压实,毕竟无人铲雪,走路的时候便得格外当心。

谢璇靠在韩玠的肩头,身上披着象牙色斗纹锦上添花昭君兜,外头出了一圈极细的狐狸毛,随风软软的刷过脸颊。韩玠怕她受寒,又拿自己宽大的墨色鹤纹大氅将她裹着,慢慢走了几步,谢璇便指向远处,“那里是红梅么?”

“是一片梅林。”

那满山的梅花在皑皑白雪里格外显眼,从远处看,像是一团云浮在上头。

谢璇一时兴起,“咱们去剪些红梅,回去插瓶好不好?”

韩玠侧头,“府里也有梅花,你却更爱这野花?”

这揶揄的语气!谢璇哼了一声,“只说去不去?”

“听你的。”韩玠兴致不错。

谢璇便吩咐后头的随从去取剪刀插瓶等物,他和韩玠稍稍加快脚步的赏景过去,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也就到了。梅林边缘自然已经被踩踏得有些狠了,雪地上抖了许多的花瓣,如同泼开了胭脂,红白相映,星星点点。

越往里走,足迹就慢慢少了,梅花也开得好,幽香浮动,扑入心脾。

韩玠怕谢璇不慎摔着了,紧紧跟随在后,挑着好看的也会帮她折一支。也无需剪刀,手劲儿一使,那梅枝儿便齐生生的断了,连半片梅花都不碰落。

谢璇看得眼红,丢开那剪刀撒娇:“剪刀膈得手疼,你帮我折!”

苦练多年的功夫拿来折梅花,韩玠有点无奈,顺着谢璇的要求一支支折下来递到她怀里。那一身象牙色的披风几乎融入了雪地,只有上头的花样虽她的脚步漂浮,娇美的脸蛋嵌在柔软的狐狸毛中,乌压压的头发挽成发髻,散了一绺垂落下来,愈发显得肌肤腻白。

她抱着满怀的盛放红梅,笑生双靥,瞧着他的目光中尽是期待。

韩玠最后一支红梅递过去,目光笼罩着雪地里的娇妻,便再也挪不开了。要不是后头还跟着一大帮随从,恐怕就要忍不住揽她入怀,亲上那红润的嘴唇了——那一定比满怀的梅花更加清甜、香软。

谢璇无知无觉,回身将梅花递到芳洲手里,叫她派人好生带回去插瓶。

山间凉风拂动,掠起雪沫子,韩玠以手撑起披风,将谢璇护到怀里。

左侧有一段极美的梅花,韩玠只摘了三寸长的花枝,将那缀满的梅花嵌到谢璇的发髻里。巧手堆叠的宫花立时失色,那一段红梅映着珍珠乌发,天然装饰。

韩玠没忍住,趁着调整梅花的时候,迅速在谢璇额头亲了一下。

不远的地方,谢珺站在一树梅花下,微微一笑,“舅母你瞧,那是不是信王和璇璇?”

正在挑选花枝的高阳郡主随她所指瞧过去,如云的红梅绽放如火,墨色挺拔的身影在雪地中如古松站立,谢璇稍稍仰头倾靠在他怀里,乖顺的任由他将梅花簪在发间。雪地里一切都仿佛是静止的,只有他两人的亲昵自然流露,如眷侣自画中走出,于山间成精厮守。

那乍触即分的亲吻并没有逃过高阳郡主的眼睛。

她微微一笑,“信王待璇璇,真的是很好。”

后头谢珺也是一笑。

今日两家恰好都来这边赏雪狩猎,陶从时和许少留尚且在猎场里驰骋,她两人瞧见满坡红梅,便过来剪梅,未料机缘凑巧,碰见了他们。

远远的招了招手,谢璇尚未发觉,韩玠却是惯性的眼观六路,顺着动静瞧清了是高阳郡主和谢珺,便扶着谢璇在雪地慢行靠拢过去。

谢璇今儿很高兴,见到两个亲人就更高兴了,“舅母,姐姐!”她凑过去,看见高阳郡主怀里几枝姿态各异的梅花,“舅母选得真好看!”

“比不上信王眼光独到。”高阳郡主一笑,众人各自见礼。

谢璇没明白话里的意思,谢珺却是抿唇而笑,“璇璇还要再挑几枝么?”

“我都挑好了。”谢璇又接过剪刀,“舅母喜欢哪枝?我来剪。”

“好,咱们去那边瞧瞧。”高阳郡主性子平和,同谢璇姐妹俩往更深处走,韩玠只能退后半步。

*

自梅林出来,天色已近有些晚了。

冬日里天气短,日头落得早,不过申时三刻,太阳便被云层遮掩住,山里就起了凉飕飕的风,裹挟着扬起的雪渣落在脸上,触肌冰凉。

成群的人家开始回城,谢璇这里一日尽兴,也是各自回府。

马车在雪地里慢慢晃着,谢璇抱着手炉子,垫了个软枕在背后,瞧着旁边的韩玠,“刚才舅母提起了表姐,平王侧妃——”她像是有些感慨,“说如今平王府里争夺得越来越厉害,她不想让表姐送死。”

“送死?”韩玠挑眉,“她还怎么说?”

“表姐现在已经听不进去劝了,一心跟着端亲王妃,要留住孩子,就连舅母劝说了几句,她还指责舅母没有心肝。舅母很为难,很伤心,也很担忧——”谢璇凑到韩玠身边,想起刚才高阳郡主的话来,觉得脊背都凉飕飕的,“皇上他,真的会像舅母担心的那样,除掉表姐吗?”

“如果端亲王再不加收敛,很有可能。”

谢璇声音微颤,“可是就算端亲王有野心,表姐也只是想留住孩子,又怎至于…”

“端亲王看得出皇上对思安的器重,却忘了他对庸郡王的忌惮。庸郡王辅佐越王,想要重回朝堂的事情,只有极少的人知情。以父皇的性子,既然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难道不会疑心端亲王也是相似的心思,借幼弱的思安染指朝政?——庸郡王那是他心头最深的疤,任何人跟他有了联系,都难逃一死。”

谢璇五指微缩,“那么以皇上的性子,必定会下狠手斩断其中勾连。”

韩玠点头道:“皇上动不了端亲王,动一个平王侧妃却是轻而易举,也算杀鸡儆猴。”他握住谢璇的手,“你舅母今天,是不是想让咱们救你表姐?”

他的手掌坚实而温暖,是此生最可信任的熨帖。

谢璇沉默着点了点头。

第119章

马车晃晃悠悠的上了官道,积雪甚厚,车马又多,便走得有些缓慢。唐灵钧和谢澹、韩采衣骑马而行,此时已经去得远了。四野像是起了风,呼呼的叫嚣着,卷起侧帘,灌入冷风。

谢璇将上头卷着的竹帘放下来,压住那飘动的软锦。

脊背上的寒冷依旧在慢慢往上爬,像是窜上了头顶,她下意识的抱紧了手炉子,“先前舅母说的时候我还不信,觉得她可能是多虑了。如果皇上真的要杀表姐,既然舅母开口,我必然得想法子。只是不知道皇上会用什么手段。”

“为彻底斩断端亲王和思安的关联,恐怕他会嫁祸于端亲王。”

“如果我空口白牙去跟表姐说,她必定不会相信——她如今就连舅母的话都听不进去。可若不叫她亲眼见到,表姐就不会撒手,等真的见到,就又晚了。”谢璇沉吟,“要救这么个执迷的人,可真棘手。”

路边全是行人或者车马,未必不会隔墙有耳。

谢璇念叨完了,便陷入沉思。

韩玠伸手将她揽到怀里,也在沉默思索——这事必然格外棘手,否则高阳郡主也不至于放下脸面求到谢璇的头上来。而谢璇于朝堂上的事又能知道多少?高阳郡主所指望的,无非是他这个信王而已。

可要瞒着皇上、瞒着端亲王、瞒着所有人救下陶妩,又谈何容易?

那是皇上想要处置的人,没有人知道他会在何时何地下手。最棘手的是陶妩,假若她像当年的晋王一样配合,那还好办一点,可陶妩如今不见棺材不掉泪,要稳稳当当的救下她,那可真是为难人了。

想来高阳郡主也是走投无路。

一路沉默着回到信王府,谢璇后来有点累,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进府后吩咐摆上晚膳,夫妻俩用完了,因为外头天寒不能再散步消食,便到书房里铺开笔墨练字。

然而终究是心神不宁。

谢璇想了一路,也没想出个救陶妩的法子来,写完两幅字后跟韩玠提了提,韩玠也觉得这事儿无从着手——就算猜到了元靖帝可能对陶妩下手,但是这边既不知道他会在何时、何地下手,也不知道他会用什么手段下手,根本无从防备。要说等事情发生时再挽救,那可就是做梦!

谢璇愁得眉头都快皱到一块儿去了。

韩玠瞧着心疼,一面命木叶做了些精致的糕点来给谢璇当宵夜,一面也拿笔写写画画的想了半天,依旧了无头绪。

为此,谢璇很惆怅。

她很清楚陶从时和高阳郡主的性子,这回高阳郡主会开口,那必然是已经走到了绝路。只是——她们夫妻就怎么那么确信呢?假如他们已经确信此事,那么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法…一个大胆的念头猛然浮现在脑海,她险些从床榻上坐起来。

*

第二天一大早,谢璇便随便找了个由头,派人去请陶从时和高阳郡主。

那两位来得飞快,客客气气的在厅上见礼完了,被韩玠带到内室的时候,夫妻俩竟自齐齐向韩玠跪下,“这回的事情,我们夫妻自知是千难万难,束手无策之下,才敢来打搅信王殿下。我们也只这是难为人,若信王殿下无能为力,也请不必勉强。”

“舅舅请起。”韩玠竟随了谢璇的称呼,将陶从时扶起。

谢璇自然也搀着高阳郡主站起来,请他们入座详谈。

韩玠一开口,抛出的就是最根本的疑问,“昨日听到璇璇的转述,我所猜测的倒是跟郡主不谋而合。只是这终究只是揣测推断,若此事为真,自当筹谋,可若不是如此,怕会弄巧成拙。”

“这事不是随意推断。”陶从时脸上不见了平时的从容,显然十分焦灼,“我们得到的消息,是皇上确实有杀害阿妩、震慑端亲王之心,而且心意坚定。”

这样隐秘的事情,他们是如何得知?

这是韩玠和谢璇同时冒出的疑问。

京城里的高门贵户,多多少少都有打听宫廷秘辛的门路,别看有些人家不起眼,沾亲带故、七弯八拐的关系伸进去,打听消息的本事并不比任何人差。只是这些毕竟是人家最隐秘的事情,不便打探罢了。

高阳郡主似是看出了两人的疑惑,微微犹豫之后,便开诚布公,“这件事我既然求到了信王头上,信王既然肯过问,那便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我也不该隐瞒,这消息来自宫里最懂圣心的人,婉贵妃。”

最后三个字吐出,高阳郡主看了谢璇一眼,分明瞧见她脸上满满的惊讶。

就连韩玠都有些吃惊。

高阳郡主苦笑了一下,“陶府虽然在朝堂上不出风头,然而毕竟是跟端亲王府和当年的东宫有关系。阿妩想要在东宫站稳脚跟,想要博得太子的器重,就得有不亚于傅氏的本事和靠山——婉贵妃在宫里打点需要银钱,而我们也需要知道圣心所向,以保无虞。”

这样银钱与消息的交易,是宫里最常见的。

只是没想到高阳郡主平常默不作声的,攀着的竟是婉贵妃这尊大佛。

那位是皇上如今最宠爱的女人,同段贵妃一起代掌六宫之事,虽不能说位同副后,却也是后宫中无人能及的了。

——段贵妃家世出众,兄弟是为皇帝守护西南边境、拒强敌于外的猛将,膝下养着二公主,还曾生育过两个早夭的皇子,早年更是对皇帝有过舍身相救之举,格外得元靖帝敬重,当年傅皇后还未禁足的时候,也是不敢招惹她的。相比起来,婉贵妃的娘家却是百无一用的恒国公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那些年声名狼藉的时候,还险些带累了后宫里的她。

这般劣势之下,婉贵妃能凭借一个公主走到如今的地位,甚至排在段贵妃之前,不止是靠了那张出众的脸,更是其揣摩圣心的功夫。

高阳郡主瞧着韩玠,叹了口气。

——为着一个执迷的陶妩,透露了跟婉贵妃的隐秘来往,又拿跟谢璇的情分求到韩玠的头上,这是一向守信又自律的高阳郡主最不愿意做的。然而为了女儿,又能有什么办法?

韩玠已经信了七八成,剩下的两三成,还需他亲自去确认。

不过在谋划的时候,有这七八成的把握已经够了。

他今早已经听谢璇说了构想,觉得挺有道理,此时便直接说了,“父皇的打算属实,然而没人知道他会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动手。仅这一点,就已斩断了几乎所有的路,若是陶侧妃本人,或许还能时时提防、谨慎小心,我们却不能代她如此——何况陶侧妃未必会相信此事。”

陶从时点了点头,有些微尴尬,“这是最棘手的,我们束手无策。没办法阻止阿妩她们,也没办法改变皇上的心意,就只能寄希望于救出阿妩。能捡回一条性命,就已是万幸。”

“舅舅和郡主找上我,或许是想让我打探消息,好让你们及早安排应对?”韩玠看向高阳郡主,对面愁眉苦脸的雍容妇人点了点头。

“这是不可能的。”韩玠说得直截了当。

这句话对于陶从时和高阳郡主而言,几乎就是斩断了所有的希望。

他们齐齐抬起头来,眼中有失望与焦灼,却并不能说什么。

韩玠像是解释,“不是我不愿,而是我不能。皇上身边的人自越王之事后已然换了许多,我也早已不在青衣卫,没法从中探到半点消息。何况皇上做这种事,会安排青衣卫还是内监,甚至是我们不知来路的人,这都没人知道。”

这是实情,陶从时夫妇都是理智的人,自然已经分析了出来。

些微的希望幻灭,夫妻俩连日来的焦心愈发明显的露在了脸上。

谢璇咬了咬唇,只觉得心里一阵阵的难受。纵观整个京城,她最羡慕的就是舅舅和舅母,为其琴瑟和谐、恩爱情浓,也为其平淡无争、随分安时。直到这一日,他们为了陶妩而跪在韩玠面前——

为人父母,到底要为子女卑微到什么地步?

“舅舅,舅母,既然这条路行不通,咱们就只能换个思路。”谢璇缓缓开口,将新冲的热茶给他们斟满,“我们无法探知皇上的安排,但既然必定会有此事,我们何不冒个险,抢先一步?”

“什么意思?”高阳郡主下意识的问。

“皇上要的,就是杀了表姐,震慑端亲王。我们抢在他前面做了此事,他还去害谁呢?”谢璇微微挑起笑意,尝试缓解他们的焦虑,“皇上要斩断端亲王和思安的联系,咱们就在端亲王府‘害死’表姐——当然不是真的害死,皇上得偿所愿,自会偃旗息鼓。”

陶从时恍然大悟,“你是说,假死?”

“嗯,有种药叫做龟息丸,不知道舅舅听过么?常人服了她,会没有脉息呼吸,看起来像是死人一般,可事实上她还活着。咱们也让表姐用这个,回头催着办完丧礼,再偷偷的救走,远离京城,届时只要舅舅和舅母能说服表姐,这事就此化解。只是毕竟要不吃不喝的躺七八天,回头挖出来,也是要受些罪,得好生照看的。”

这法子其实并不难。

只是陶从时夫妇关心则乱,先前囿于在元靖帝下手时救下陶妩的死胡同里,才没能拐弯。如今听谢璇这么一说,同时拍手称妙,“这个可以!这个可以!受点罪没什么,只要阿妩能活命,皇上不会追究,就已是大幸了!可以!”

他们的激动令谢璇舒了口气,展颜而笑——

“那么现在,咱们就合计一下,将这事情做得更加□□无缝,更加贴合皇上的心意!”

*

陶从时夫妇离开之后,韩玠为了那两三分的不确信,特地进宫一趟,探了探元靖帝的口风,结果跟婉贵妃所说的相差无几。他还特地往高诚那里走了一趟,探问皇上对于端亲王的态度,也是如出一辙。

那么,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

龟息丸在民间并不好找,然而韩玠毕竟曾身处青衣卫中,且前世游历了许多地方,见多识广,找起来不算太困难。

等到十一月底的时候,一切准备停当。

那一日天气晴好,冬日的风萧萧掠过地面,除了房屋院墙的漆雕彩绘,满目都是苍白。

听说端亲王妃因风寒抱恙,高阳郡主前往平王府中,携了陶妩同去探望。母女俩自上回的口角之后,很是不愉快了几天,往端亲王府走的时候同乘一车,却言谈寥寥。

到得端亲王府上,探望过了老王妃,那两位自然又说起了思安的事情。高阳郡主从前不太参与此事,如今被两头裹挟劝说,也只做出个顺水推舟的姿态。一个是生她养她教导她的母亲,另一个是她疼爱的女儿,如今这样的处境,着实有些尴尬。高阳郡主看着陶妩的目光里,总有一些悲悯,抱着最后一点希冀,她问道:——

“阿妩,皇上都已经摆明了态度,咱们拗不过他。其实咱们退而求其次,答应把思安记在傅氏名下,养在你身边,对孩子也未必就是坏事。只是咱们吃亏些,等思安长大了一切自有分晓,总比惹怒了皇上好吧?”

“惹怒皇上?”端亲王妃冷冷的看了女儿一眼,“那把老骨头有什么可忌惮的?你父亲前两回进宫,已经说得他有些意动,怎么就不一鼓作气?思安那是阿妩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平白给了傅氏那个贱人,你就高兴了?”

“母亲!”高阳郡主低声提醒。

元靖帝这些年日渐昏聩,是许多人看在眼里的。先有废太子之事,而后有越王逼宫,迫得皇上竟不顾脸面把宗亲召入宫中见证逆乱,足见这个皇帝有多无能,老王妃就是这么想的。

——她并不知道廊西暗藏的玄机,更不知道重阳那一日的危机。如果没有众宗亲在宫里,一旦元靖帝围剿越王、清理叛贼失败,反而被他占了上风,当着众亲族的面,越王至少没胆子当众弑君。否则越王关起门来弑君杀父,回头凭借他和庸郡王在宫里的多年经营,封锁消息掌控大局后堂而皇之的登基为帝,元靖帝还能有什么法子?

老王妃的态度显然也鼓舞了陶妩,她先前就埋怨高阳郡主的劝阻,此时更是变本加厉,“母亲这些年安逸惯了,恐怕不知道握住思安有多重要。就像从前说的,皇上有意立思安为太孙,等将来孩子登了帝位,难道就让傅氏那个贱人捡了便宜?外公贵为亲王,她傅氏算个什么东西,也敢来抢我的孩子!”

和从前一模一样的说辞,让高阳郡主说不出话来。

人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强烈的*与无比的自信交杂,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

她默默的叹了口气,“罢了,随你们吧,兴许是我太胆小。”

屋内有老嬷嬷添茶,这是老王妃跟前的人,高阳郡主总是高看几分,取了陶妩的茶杯递过去,拿回来时却像是听得出神,顿了会儿才放在陶妩跟前。

一杯茶喝尽又添了一杯,过了半柱香的功夫,陶妩起身要到端亲王妃跟前去的时候,忽然一阵晕眩,跌倒在地。

高阳郡主惊了一跳,叫着“阿妩”过去搀扶,忙叫人去请太医。

不过片刻太医到来,摸着陶妩那尚且温热的身体和已然没了任何跳动的脉搏,缓缓跪在老王妃和郡主跟前呈上哀讯。端亲王妃又惊又怒,颤颤巍巍的腿脚抬起来,竟将那太医踹翻在地,命人查陶妩用过的器物,均无异常,从陶妩这里,也没诊出是个什么由头。

消息报到元靖帝跟前,老皇帝沉默了许久,下令厚葬陶妩。

而陶妩的死亡,也被归结为突发心疾。有些人表面上看着无病无痛,有时候却会猝然死去,身上没有伤也没有毒,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

陶妩被迎回了平王府以厚礼送丧,没有人去深查这件事情——

在元靖帝眼里,陶妩骤然死在端亲王府,没在平王府留下半点踪迹,倒像是傅氏的手笔,他本就有杀了陶妩的意思,自然不会深究。于端亲王而言,陶妩之死固然令人哀痛万分,然而人是死在他府上的,那一日端茶递水的都是端亲王妃跟前的人,总归陶妩一死,他的挟帝自重之路已彻底断送,没必要再深究死因惹祸上身。而于傅氏而言,只要陶妩死了,她便拍手称快,管她为何而死呢!

一场丧礼风风光光,极尽哀荣,丧音响彻整个平王府。

谢璇跟着韩玠去祭奠的时候,傅氏以姐妹之礼服丧,既然陶妩已死,她也不介意让思安披麻戴孝,以显其宽仁之德。那些哀戚的声音或真或假,只有思安不懂事,抱在乳母的怀里,好奇的打量那座灵堂和哀哀哭泣的人群。

细算下来,只有这个孩子是最可怜的。

谢璇祭奠完了,对着思安出神许久。

丧礼的第五天,在高阳郡主悲痛的坚持下,陶妩的灵柩送殡入土。

隔日,小皇孙思安便被抱到了皇宫之中,由元靖帝亲自派人照料。随后,宗人府也在皇上和平王妃等几个亲近之人的见证下,将陈思安记在了傅氏名下。

端亲王那里偃旗息鼓,平王妃这里心满意足,元靖帝于是开始安排后面的事情——端亲王已然被踢出了局势,作为皇帝的兄弟,除了本本分分的享受尊荣之外,他再难有什么权力,甚至因为在元靖帝的试探中频频露出野心,被暗着敲打重罚了一番。

朝堂之上,傅家的人渐渐有了起色,韩玠也在元靖帝的授意之下,重归朝堂。

*

自打入了腊月,天气愈发寒冷,过了腊八、赶上小年,京城各处过年的喜庆气氛便愈来愈浓烈。

这是谢璇在信王府第一次过年,又是跟韩玠在一起,便着意筹备。她这个信王妃的位子在府中自然是稳稳当当的——以韩玠那样天天把她捧在手心里,不时就要抱着来去的做派,信王府的下人们谁还不知道这王妃在信王心里的位子?

外头诸事自有长史司打理,里头也有女官照应安排,只是许多事还要谢璇亲自来拍板定案,光是为各府筹备礼物的事情,就将谢璇忙了个头晕脑胀。她从前没有主事过,哪怕从前嫁入靖宁侯府,凡事也都由韩夫人和大嫂打点,她几乎是帮不上什么忙的。没有吃过猪肉,只见过猪跑,把握分寸的时候难免犹疑不定。

韩玠瞧在眼里,只是道:“费这么多神思做什么,愿意亲近的也不在乎这点,不愿意的,把王府全都给他,也是那样。”

话是这么说,可毕竟是一座王府,元靖帝膝下唯一一个活着的儿子,即便是半路认祖归宗的,也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谢璇不能帮他在外面的朝堂起伏里出太多力气,至少也不能拖后腿,这些事上还是要尽力做得漂亮些,于是埋着头继续啃。

木叶如今技艺愈发精进,每日变着花样儿的给谢璇做好吃的,冬日里活动得少,连着吃了几个月,近来又变本加厉,韩玠将她抱在怀里的时候,便发现了不同,低声感叹,“嗯,丰满了不少,回头我得重赏木叶。”

被谢璇踩着脚尖,狠狠揉了揉。

韩玠仿佛不曾有半点痛感似的,也用力将她抱进怀里揉了揉,逗得谢璇飞红满面。

腊月二十九那天,廊西那边传来战报,说山匪顽抗、深雪之中易守难攻,前去征缴山匪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却终究未能克敌。

元靖帝看过奏报之后拍案大怒,立时召韩玠入宫。

第120章

韩玠从宫里回来的时候,脸色不大好看。

谢璇倒一杯温热的茶给他,慢慢的帮他揉着双鬓,“皇上又为难你了?”

“也不算为难。”韩玠的声音有点紧绷,“只是廊西兵败,皇上打算调派雁鸣关内的兵,开春后协助廊西守军征缴山匪。”

既然是涉及雁鸣关,恐怕就又触及韩遂父子了。谢璇软暖的指尖在他双鬓慢慢揉着,声音也是温暖的,“那他召你做什么?”

“想利用我剿匪,又怕我染指军权后威胁他的帝位。璇璇,”韩玠的眉心被她揉得舒展开,伸臂将谢璇拉进怀里,哂笑,“世上怎会有如此可笑之人。”

谢璇晓得韩玠的苦闷,便环住他的脖颈,微微笑道:“那是因为玉玠哥哥太厉害了,那几年你在青衣卫的时候,皇上那样擢拔你,可不止是因为马术吧?看着儿子比自己能干,太子和越王又相继翻船,廊西这阵子正闹着山匪,他会有忌惮也是能理解的。不过说起来,我也觉得奇怪,皇上他就算昏聩,这一年里你却始终守着本分,没有任何染指皇权和军伍的意思,怎么他还是防得这样紧。你不觉得这很奇怪?”

“奇怪?”

“从早年你进了青衣卫,就渐渐的离皇上越来越近,也揣摩得出他对臣子的态度。你仔细想想,那时候他对别人,也是这样么?忌惮臣下权位过高,又拉又防,不少帝王做过这样的事情,可皇上对于你,却做得太过了。”她靠着韩玠的胸膛,随手拿剥好的核桃来吃,“闲着的时候我也琢磨过,皇上对你的提防固然像他的脾气,却未免太深——倒像是有人一直在他跟前提醒你和韩将军的关系,挑拨皇上似的。”

韩玠皱了皱眉。

他平常于朝堂上花过不少的心思,只是自越王逼宫失败之后,便少了围绕皇权的机谋,而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正经事上——譬如天下最重的民生,以及目下兵部及各处军队里的弊病。

前世驻守雁鸣关外,见过百姓生存之艰难,也清楚军伍里许多流弊,只是那时无能为力,此时既然有了王爷的身份,还是不愿放任下去,想出些力。就算不能对军伍说什么,关系民生的事情上,却是着实花了心思的。

这样一来,自然就少了时间琢磨这些细枝末节,反不如谢璇看得明白。

“说说看。”他瞧向谢璇,眼里如有亮光。

“朝堂上关于你身世的那些传闻我理不清楚,不过皇上新近提拔的那个掌印太监,你有注意过他么?”

“仓促间新上来的人,以前没在御前当过大差事,不如冯英和薛保老练。”

“仅此而已?”谢璇挑眉一笑,“你就没发现,刚进青衣卫的时候,首辅郭舍、掌印太监冯英相交甚密,还意图把青衣卫的都指挥使蔡宗拉过去,也都与越王有往来。后来三个官职都换了人,卫忠敏跟你抱负相同,高诚与你脾气相投,就只有司礼监——从冯英、到薛保、再到如今这个刘…”

“刘德。”

“对,刘德,他们三个竟然万分一致的不喜欢你。薛保投靠了越王,宫变事败后被处置,这个刘德呢,也似乎对你只有恭敬吧?我瞧他对思安,都比对你上心。这不奇怪么?”

韩玠瞧着她煞有介事的分析,从恒国公府的六姑娘到如今的信王妃,她主理着府中事务,潜移默化之中,渐渐也有份从容的气度。这样的谢璇比之从前的懵懂小姑娘更加迷人,韩玠揽过来在脸上亲了亲,“如此说来,确实奇怪。”

“平常你总说司礼监权柄过重,不该凌驾在内阁之上,可司礼监不会这么觉得,他们只会想牢牢握住权力。吃到嘴里的肉,谁愿意被人拿开?就算你没有宣之于口,然而既然心存此念,做事时总会泄露一二,旁人未必不会察觉。兴许他们是怕你当权后真的裁减了司礼监的权力,所以才百般做梗,叫皇上时时疑你。皇上宁可培植思安这个体弱又不懂事的婴儿,想用你的才华又处处提防,未尝不是因为谗言。”

这也不无道理。

掌印太监伺候着皇上的日常起居,比起正襟危坐时的君臣对答,这些人无意中的言语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元靖帝的判断。从薛保到刘德,谗言说得多了,自然会给元靖帝种下疑影。且他对元靖帝始终有恭敬而无亲近,会被人钻空子,也是难免。

韩玠想了片刻,“确实该听你的建议,适当的跟皇上服软。”

“这叫以退为进!”谢璇顺口得意。

韩玠喃喃道:“以退为进?”他瞧着那双近在咫尺、黑白分明的眼睛,鼻端尽是隐约的香气。这样的紧密相拥,她软软的坐在他腿上,说话时不经意间挪动,她能够心无杂念,他却不能。自上回用力太过,被谢璇委屈的下了三个月的禁房事令,中间虽骗到过两次,到底不敢尽兴,甜头只尝到一小半,此时难免绮念丛生,遂揽着谢璇的腰肢往怀里一收,“这样吗?”

一声娇呼脱口而出,谢璇连忙收住声音,横眉控诉,“就不能正经点!”

韩玠明目张胆,“对着媳妇儿,为何要正经?”

*

今年的除夕夜宴虽然少了个越王,却比去年热闹了些——思安已经一岁多,能够牙牙学语,这段时间一直养在皇宫里,始终不离元靖帝左右,祖孙俩的感情愈来愈深,夜宴的时候也赖在元靖帝的怀里不肯出来。他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一举一动都牵动众人视线,嗔笑喜怒全都让人怜爱,为夜宴添了不少笑声。

底下南平长公主瞧着那粉嘟嘟的模样便心生喜爱,想要抱过来逗逗,思安却扭股糖一般抱紧了元靖帝的胳膊,只拿笑脸儿往祖父跟前凑,半点都不肯去旁人怀里。

平王妃瞧着,抿唇笑道:“思安还是最喜欢父皇,他可从来不这样跟我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