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乱起来,帝王就会成为诸多官员心里的笑柄,甚至于,会成为孤家寡人。

这不是辞官。

这是最委婉最阴狠最让帝王胆寒的威胁。

太让人心寒了。

皇帝很想大发雷霆,想指着他们的鼻子数落一通。

但是,不值当。跟这样的两个人,发火都是埋汰自己。

皇帝又开始来来回回地踱步,撵动着佛珠的动作明显快了一些。

景鸿翼与杨阁老又迅速地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有了几分轻松。

皇帝不敢答应他们辞官。绝对不敢。

一夕之间,没了岳父、首辅扶持的帝王,隐患太多。只要皇帝同意,明日他们的亲人、党羽便会齐齐上折子反对,朝堂会乱成一锅粥。

皇帝脚步停下来,再一次凝望二人,片刻后,语气温和地说:“你二人入官场数十年,如今年岁真的不小了。老来致仕赋闲,种花养草度日,未尝不是好事。既然你们有意赋闲,态度又这般坚决,那么,朕准了。”

景鸿翼与杨阁老身形一震,做不得声。

“但有一点,”皇帝语气更为和气,“两广贪墨案未了,你们二人亦是诸多官员猜忌、弹劾之人。忽然间辞官,落在官员、百姓眼里,必然是做贼心虚,借致仕逃脱律法的惩戒。是以,此事朕应下是一回事,暂不外传是一回事。”

杨阁老先前僵住的身形有些发抖了。

景鸿翼面如土色。

“但是,你们放心,朕一定会让你们如愿。说到底,你们都是先帝认可的人,退一万步讲,就算罪大恶极,朕与臣子亦要看在先帝的情面上,准你们安度余生。”皇帝见两人这般模样,心情转好,“再一点,听锦衣卫说,近日京城不安生。你们二位举足轻重,万一出了闪失,朕如何对得起先帝?此刻起,朕会派专人时刻保护二位,直到你们离开官场。”

杨阁老与景鸿翼走出养心殿的时候,步履蹒跚,像是忽然间苍老了不止十岁。

皇帝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吩咐刘允:“把柳阁老、程阁老请进宫中。”

刘允知道程清远正病着,但在此刻,看出皇帝心绪恶劣至极,不敢提醒,应声后疾步出门。

第67章 朝中措

067 朝中措 3

柳阁老和程清远到了养心殿外,皇帝才想起程清远现今已成了病秧子。

最早, 他曾怀疑次辅装病躲避风波, 后来亲自问过太医、看过方子, 方知病倒一事属实。

皇帝吩咐道:“朕要先跟程先生说说话, 把柳先生请到偏殿用茶点。”

内侍称是而去。

程清远迈步走进空旷亦富丽堂皇的殿堂, 上前行礼。

皇帝侧身坐在龙椅上,面容透着疲惫。他看一眼明显消瘦、带着病容的程清远,“免礼。”随即吩咐刘允赐座。

程清远谢恩, 半坐在椅子上。

“程先生在病中,仍请你进宫, 是要跟你说几句要紧的话。”皇帝见程清远要起身,摆一摆手, “别拘礼。若把你累的病情加重, 朕成什么了?”

程清远拱手谢恩。

皇帝按了按眉心,发觉指尖冰冷。自己都没料到,会被气到这地步。他喝了一口茶,梳理一下思绪, 把景鸿翼、杨阁老的事情言简意赅地说了。

“…”程清远震惊得做不得声。景鸿翼、杨阁老请求致仕,在他预料之中, 震惊的是皇帝的抉择。

“方才,朕已亲笔写好恩准二人致仕的旨意, 到合适的时候, 昭告天下。”皇帝望着程清远, “程先生, 你怎么看?”

程清远心念数转,慎重地道:“为臣者,功过都该由君主评判。两广一案,景部堂、杨阁老及至整个内阁,失察之过是根本。至于二人辞官一事,臣委实觉着…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的其实是他应允了。皇帝对此再明白不过,笑一笑,道:“动辄就要撂挑子不干的朝臣,朕真不稀罕。只是,此二人的分量,先生身为次辅,再清楚不过。他们可以走,但若不防患于未然,朝廷定要风波不断。”

程清远站起身来,沉吟片刻,躬身道:“臣身为次辅,杨阁老有多少行差踏错之处,便等于臣有多少行差踏错之处。只是,贪墨案未了,臣唯有等候皇上降罪。在那之前,若有可能,愿为皇上分忧。”这是早就打过腹稿的话,此刻只需稍加调整。

皇帝笑了,“你尚在病中,不宜如常劳累。若真有心,便单独递折子进宫,能给朕拟出些章程的话,再好不过。”

程清远恭敬领旨。

当夜,继程清远、柳阁老被召见之后,黎兆先、唐栩先以及锦衣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先后进宫面圣。

.

程清远回到程府的时候,夜已深沉。

寒风刮在脸上,无形的刀子似的,让人脸颊生疼。

这夜色,怎么会这么黑?黑的让他心头压抑。

站在垂花门内,程清远抬眼望去。天色阴沉,不见一点星光。

程询的话,又一次应验了,并且是这样迅速地应验了。

病倒之前,父子二人连续几日夜间长谈,针对的都是当今帝王、权臣及两广诸事。

饶是如此,他仍旧对程询的断言半信半疑,直到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那年轻帝王的决绝、强势,才不得不认可程询对于庙堂、帝王、重臣的眼光绝佳——简直到了让他深觉恐怖的地步。

程询对他说过:“如果皇上决意整治杨阁老、景部堂,那么,您该做的是安排相宜的官员,揭露两广境内诸多罪案。届时您若无异议,我可以帮你们写上奏的折子。”

真就到了这一天。

他默默地在风中站立良久。

程夫人带着丫鬟迎出来的时候,他看到灯笼光影,回过神来,举步前行。

程夫人担忧地看着他。

他笑了笑,“没事。回房说。”

程夫人颔首说好,与他相形回到正房,帮他换了家常穿戴,唤丫鬟端来汤药、羹汤。

坐在临窗的大炕上,服了汤药,喝了一盏羹汤,程清远的心绪平静下来,斟酌良久,把皇帝发落杨阁老、景鸿翼的事情跟妻子说了。

程夫人惊诧不已,脸色都有些发白了。

“日后,杨家、景家的一举一动,都有锦衣卫明里暗里看着,但凡有甚为不妥的行径,恐怕会…”恐怕会当即落个暴毙或入天牢的下场。

程夫人一点儿也不关心那两家,只担心自家人的安危,轻声问道:“皇上召见你,是为何故?”

“只是唤我过去,让我表明立场。”程清远苦笑,将这一节也原原本本地与她说了。

“哦…”程夫人拍着心口,“这就好,这就好。你没被牵连就好。”

程清远说道:“明日你见着知行,把这些事跟他念叨念叨。”

“…?”程夫人不解,用眼神表达着情绪。

“他听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有什么要交给我的东西,会让下人送到我手里。”

“…”换在平时,程夫人一定会冷嘲热讽一番:都什么时候了?还跟儿子置气!可眼下不行,眼下他老人家病着呢,一认真的着急上火,头疼病就会发作。

“好。我知道了。”她说,“小厨房给你备了几样小菜,过一阵,好歹吃一些。”他需要在饭前服药。

程清远颔首。知道她心里不高兴,但是…到了今时今日,他又怎么能够如常面对程询?

急怒交加那么久,结果却是程询变相地保住了他,没沦落到景、杨二人的现状。

最重要的是,这一场朝堂风雨,刚刚开始,他要低头的日子还长着。面对面听凭儿子吩咐的情形,能免则免吧。

.

得到亲人已经进京的消息,皇后欢喜不已,满心盼望着与亲人团聚的时刻。

父亲进宫面圣的事情,她听说了。在当时以为,皇帝总该让他们父女见上一面,叙谈片刻。但是没有。

转过天来,她自早间等到下午,还是没等来恩旨,便吩咐心腹出宫去景家在京城的府邸,总要问问亲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是,心腹没走出宫门就被侍卫赶回来。

她心慌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气恼,当即去往御书房。

虽然皇帝有言在先,但不论哪个宫人,都不敢出面阻拦皇后。

皇后到了御书房外,唤内侍通禀。

内侍进去通禀,折回来之后,满脸难色地道:“禀皇后娘娘,皇上正在批阅奏折,让您回正宫。”其实皇帝的原话是,让她滚回正宫凉快着去。他哪里敢照实回话。

皇后目光一冷,语气倒还算温和:“皇上朝政繁忙,本宫晓得。此刻不得闲,无妨,本宫等着便是了。”

内侍赔着笑,给皇后搬来一把椅子。皇后等待期间,他先后几次进到御书房,悄声告知服侍在皇帝身侧的刘允。

到了今时今日,刘允已经料定景家的下场,对那位他本就满腹牢骚的皇后,便没有了惯有的做样子的恭敬礼遇,想着还是先让皇上心平气和地批阅奏折为好,皇后若等得起,只管等着。

皇后并没落座,一直站在殿门外,时不时缓缓地来回踱步。

天气分外阴冷,天空灰蒙蒙的,日头被乌云遮住,凛冽的风一阵猛过一阵。

捧着的小手炉的那点儿热度,根本敌不过这样的天气,不消多久,就觉得浑身发冷。

可她只能等着。

夜幕降临时,皇帝放下朱笔,伸了个懒腰,“传膳。”

刘允称是,吩咐下去之后,道:“皇上,皇后娘娘一直在外面等着。”

皇帝挑了挑眉,“等朕用膳之后再叫她进来。”

“是。”

皇后站在夜间的寒风之中,看着宫女、太监捧着美味佳肴鱼贯而入、退出。

她凄然一笑,心里明白,这一次,皇帝是下定决心针对景家。不然的话,他不会当着这么多宫人的面儿给她难堪。

几年了,竟走到了这样的境地。

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她说不清,甚至于,是否与他有过举案齐眉的时日,都不记得了。太多的争执、对峙,太久的相敬如冰,早已让她从心底开始厌烦这个男人。

没错,虽然他是九五之尊,她如今看到、想起,只有厌烦。

她想通过他得到的,只剩了无上的荣华。

他从没给过她温和、耐心,却想要她对他温柔、顺从。

他对她和娘家,从无半点感激之情。这么久了,她和娘家难道就没做过对他有益的事么?从来都是,一次的错,就能抹杀过往所有的对。

知道景家与首辅过从甚密之后,他险些跳脚,不想让首辅和岳父分权。那倒是奇了,不论怎样的帝王,都不可能做到事事亲力亲为,朝堂之中必然有一两个权倾天下的重臣——权益不给景家、杨家,要给谁?

总是说,杨家、景家一再瞒着他玩弄权术、营私舞弊。这说辞就更奇怪了。有不善玩弄权术的重臣么?有真正的独善其身的官员么?

说来说去,不过就是看不上她,瞧不起景家。

皇帝用过晚膳,宴席撤下,刘允出来请皇后入内。

皇后冷得厉害,进门时脚步缓慢,仪态有些僵硬。

皇帝换了身玄色深衣,盘膝坐在临窗的大炕上,手里一盏浓茶,待她行礼后,也不说话。

自寒冷的环境走进暖如春日的室内,身体反倒有些受不住,若不是强忍着,定要簌簌发抖。

缓了一阵子,皇后欠身道:“皇上,臣妾听说亲人昨日进京,心里很是挂念,也真的太久没见过他们了。为此,想求一道恩旨,与亲人团聚一时半刻。”

皇帝闲闲地问:“既然这样舍不下亲人,你又何苦嫁入帝王家?”

一张嘴就没人话。皇后站直身形,对上他笑微微的面容,“皇上这样说,便有些强词夺理了吧?终身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何况,臣妾嫁入皇室,是先帝赐婚。”

皇帝从容地道:“既然已经嫁入帝王家,便该知道,与亲人数年不见一面,都属寻常事。”

“臣妾明白。亲人若远在几千里之外,臣妾自是不敢奢望,眼下他们已经进京,焉能不盼着团圆?”

皇帝呷了一口茶,把茶盏放到黑漆雕花小几上,取下这几年每日戴在腕上的佛珠,轻轻撵动,“你在外等了那么久,见到朕,求的是与亲人团圆。说实话,朕没料到。”语毕,望向她,目光含着不容忽视的轻蔑。

皇后咬了咬唇,“那么,臣妾该求的是什么?”

“求朕给你父亲一条生路,更为妥当。”皇帝眯了眯眼睛,“你看,你一向是这样,愚蠢、迟钝而不自知,总是自说自话。”

站在不远处的刘允听了,后退小半步,头垂得更低。这种话,他其实不该听到,偏生皇帝近来真是豁出去了,不定何时就让他一个下人听到这种话。

皇帝留意到刘允的反应,轻轻一笑,“刘允,你下去吧。朕与皇后说说体己话。”

刘允如蒙大赦,称是退出。

单独相对,皇后懒得再维持给宫人看的场面功夫,目光沉沉地望着皇帝:“家父怎样了?”

皇帝语气松散:“没怎样。只是让锦衣卫好生照顾他,省得他什么人都见,什么话都说,什么地方都去。”

皇后追问:“因何而起?”

皇帝也没瞒她,把景鸿翼辞官的事情告诉了她。

父亲和杨阁老要辞官,而他居然答应了。起初,皇后望着他的眼神,是匪夷所思。

皇帝笑了笑,“若他没有滔天的罪行,致仕离京之前,你可以去见见亲人。若他自恃皇亲国戚为所欲为,我不会心慈手软,至多是通融你去天牢送他上路。”

“…”皇后踉跄着后退两步,手不可控制地颤抖起来。

“景鸿翼不似杨阁老。”皇帝道,“杨阁老再怎样,不论出于什么缘故,利国利民的事情没少办,门生亲戚不给他长脸,也不是他有意纵容的。他的可恨之处,不外乎是在内阁的日子久了,过于贪恋权势,因此倒是做了不少糊涂事。”

“你,心意已决?”皇后轻声问他。

皇帝扬了扬眉,“不然呢?我总不至于闲的编排这种事。”

皇后似是而非地笑了笑,“也好。那我呢?你何时废后?”

“这是最无关紧要的事。”他说。

“这样说就不对了。”皇后凝视着他,唇畔居然逸出了柔美的笑容,心头的厌烦嫌弃则到了眼底,“不再做你的皇后,偶尔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以往为着娘家,为了想与寻常女子一样生儿育女,忍一忍也罢了。到了如今这地步,你不如让我早日解脱。”

皇帝没忽略她的眼神,以往也早就见过很多次了,并不在意,轻笑道:“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都没听说过?”

“…”他已不再是当初会与她争吵很久的少年了,如今的他口才了得,说出的话像刀子,专门往人心口上捅。

“请我废后的奏疏,你不会写。自行落发、自戕的事,我料你也不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