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是做不了丞相的,尤其是乱世时的丞相。许衍想着,便字斟句酌地说:“素波,你,还有叔父,都是真正的好人,只是,胶东王的事情你们不要再插手了。”

素波听出了许衍语气中的严肃,心里一沉,“是不是叔父的谏书写得不对呢?不过,他是为了我们好啊!”

“我知道,谏书已经写了就写了吧。我只是想说,以后有什么事都不要再管了,”许衍笑道:“我已经在外面买了一处宅子,正在修缮,等完工了就接你们过去,我们成亲也住在那里。”

素波第一次听到许衍买了房子的事,但也不奇怪,他对于成亲的事一直很用心的。素波自然相信许衍,他原来就对自己很好,现在她分明地感觉到因为前些日子他生病了,自己溜到了文澜阁去看他,还为他每日送清粥小菜这些小事之后而对自己更好了。

感受到他的心意,素波便用力点了点头。

“安心在相府里再住两个月,我就接你出去了。”

当年她和叔父因为走投无路才进了相府,从此之后因为担心出门遇到了邓相军的人,或者其它的麻烦,所以素波这里住了几年,连相府的大门都没出过。现在她突然觉得到外面生活也不错,离开胶东王,离开这些麻烦事,安安稳稳地生活。

素波便欢喜地应了一声,“好。”

“你回去睡吧,”许衍便道:“我看相爷一定会与叔父谈上一夜,我去一旁守着。”

“许衍,”素波却又叫住他,小声道:“你知道的,叔父身体不好,不能熬夜,你能不能别让他们说得太晚?”

“你呀,还真单纯!”许衍笑了,别人想与丞相说上一句话还不能得呢,可是素波却只想着叔父的身体,再想到她对自己也是一样关切,便暖到了心底里,笑道:“我想办法,你去睡吧!”

素波穿过小院,回了自己的北屋。家里有这么多的人,她自然不能睡,便无声地坐在榻上,在黑暗中侧耳倾听。

夏日的夜晚,远处的蛙闻,近处虫声,而隔壁叔父和丞相的声音更是清晰可闻,听着他们一直在讨论着胶东王的一切,修身、读书、就藩等等,大都涉及了朝政、庙堂等等。素波突然很后悔,她觉得自己应该拦着叔父不让他写谏书的。她隐隐地感觉到这些事情都不是自已和叔叔所能真正明白的。

素波在自己的小屋里听着,终于在一空隙间听到许衍温润的声音响了起来,“丞相,更深露重,还是回去暂寐片刻,寅时还要上朝。”

叔父被提醒了,也一再劝陆丞相回去休息“丞相不比我等闲散之人,国事繁重,勿要保重身体。”

陆丞相便笑道:“今日一番谈话,老夫受教极多,不能知先生之贤,是老夫之过,还望先生海涵。”

素波听着他们谦让的告别,赶紧重新整了整衣服出来相送,与许衍相视一笑,目送那簇光亮渐渐远去了,便扶着叔父道:“赶紧回去睡吧,明天又该咳嗽得重了。”

“咳!咳!”叔父现在就咳嗽起来,咳了半晌方停了,却笑道:“我这点咳嗽算什么,丞相年过花甲,只觉得我的谏书有道理就亲自过来,真是一代贤相啊!”

素波笑着答应,“正是,谁不说丞相是一代贤相呢?叔父还是先睡下吧,我也困极了!”说着将一直压抑了半个晚上的哈欠打了出来。

第24章 世态炎凉

一觉醒来,素波才知道一切都变了。

陈征事亲自带了几个人来到徐家小院,态度无比地谦恭,“徐师兄,先前我真是有眼不训识泰山啊!师兄的才学,丞相大力赞赏,先前竟被我不识贤愚埋没在文澜阁抄书之处了,该死该死!”

虽然在文澜阁住着,又曾去过陈征事府上送过几次礼,但素波还是第一次见到陈征事,这个先前曾眼高于顶,十分瞧不起自己,并且因为陈秋海而迁怒于叔父的人,如今满面春风与叔父说笑,神态间十分地谦恭,她不禁想起了一个词——世态炎凉。

但是素波想了想,还是端了一杯茶送了上去,“陈大人,请喝茶。”毕竟没有陈征事,自己和叔父不可能到了相府,所以自己对他还是应该维持着礼貌。

“啊!好,好!”陈征事迅速地上下打量了一眼素波,心里无比地悔恨,当时秋海要求娶徐小姐时自己怎么一定要反对呢?现在徐宁已经与许主薄约定了亲事,再不可能悔亲的,而现在看自己给秋海相看的亲事比起徐家实在差得太多了。但他八面玲珑惯了,自然不露出一点悔意,只笑着转向叔父说:“这就是素波吧?真不愧是徐家的女儿,我们家的敏儿望尘莫及!”

女儿比不了,便也意味着儿子也是配不上的,徐宁自然能听明白,心里虽然厌恶陈征事的为人,但是总不好冷面相对,特别是他身为长官却将如此低声下气的话都说出来了,与赔罪无异,因此也只得勉强虚与委蛇。

陈征事是何能长于人情事故,立即打蛇随棍上,与徐宁将先前同窗之谊一一回忆起来,说得声泪俱下,引得叔父也感慨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年少在江阴之时,眉眼飞扬,心神飘转。

以陈征事的为人,他此交过来自然不只是为了套套交情,而是奉丞相之命将徐先生请入文澜阁东边的精舍中居住。

其实素波觉得自己家的小院住得很好的,而且自己也就要成亲了,到那时自然要搬到许衍新买的宅子里,再将叔父带过去,在那里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所以现在根本没有搬家的必要。

但是,叔父也好,她也好,根本反对不了,很快地他们叔侄便被簇拥着到了文澜阁东边,东西自有人替他们搬,又有人送来了大堆的物件。

素波一面可惜着自己家原来的小院,又觉得与何老太太、赵婆子等人离得远了不方便,但真搬了家,她却还是开心起来。文澜阁之东的精舍与先前的房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谁不喜欢住在好的地方呢?

素波换了全套的新衣服在自己的新闺房内欢乐地转了一圈,案上鎏金的宝鼎中散着细细的香甜气息,弥漫在空中;八幅绣花屏风后面是镶了螺钿的床,上面还挂了淡粉色的轻纱帐,帐上绣着许多虫草花卉;窗下的榻上铺着雪白的席子;一旁梳妆台上摆着铜镜、脂粉…

徐叔父一直说自己是大家的小姐,但是素波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难民,至多是平民家的姑娘,今天才真正有了点小姐的感觉。

门外走进一个穿着青衣的小丫环,手里端着一个描花漆盘,上面放着一只盖碗,“小姐,喝点茶吧。”

素波坐了下来,接过茶,轻轻地喝了一口,这茶水很不错嘛——其实她是不大会品茶的,在前世时不喝茶,在这里没喝过好茶。但是嘛,她还是尝得出这茶的好来,清香宜人,口留余甘。

除了吃的好喝的好,她如今还有两个丫环服侍,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做了。

当然叔父也有几个小厮侍候,他们的院子里还有几个粗使的婆子…

新生活是很好的,万事有人,素波想要什么只要说一句就行了,有时候她还没来得及说,就有人看出来替她做了。

当然,有丫环服侍对素波是个新体验,明明有手有脚地人,什么都要别人帮,她是从人人平等的社会过来的,对于如此情形会觉得不大自在,而且还不是很适应。

但是,素波并没有拒绝,她为自己在心里辩解,既然到了这个时代,就要适应这里的规则。留下丫头帮自己做事,不是因为自己好吃懒做,而是顺应时势。但她心里其实也承认,自己也蛮好吃懒做的。

素波度过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却不等不于她喜欢吃苦:喝开水就要自己烧火,时常弄得一脸一头的灰;衣服脏了要自己到水边用手揉搓,虽然可以用杵来捣,但那样对她更难;每一件衣服都要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她手上的针眼就从没断过…

总之徐素波觉得有了两个小丫环真很好,当然她会好好对待她们的,不欺负她们,不打骂她们,不让她们太累,注意人文关怀,就行了吧。

而且,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她也会自己做些事的,素波就这样成了真正的小姐。

新家不好之外就是素波与叔父离得远了,因为这里是个两进的小院,她住在里面一进,徐叔父住在外面的一进,要去看他还要穿过长长的回廊,或者从庭院中间走过去。

“叔父,明天你穿这件袍子出门,别睡得太晚,还有睡前别忘记喝了梨水…”素波一件件地嘱咐,不免担心,以前她在自己屋子里就能听到叔父是不是咳嗽,是不是应该加衣。

徐叔父一笑,“素波,你把这些事交待给小厮就行了。”

素波听了也笑,她倒忘记了,原来徐叔父先前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所以他要比自己适应得多呢。

很快,许衍来看他们,在叔父那边说了一会儿话,又来见素波,却看她已经换了一件月白的短襦,一条云英紫留仙裙,腰间系着月白色的丝带,两端各留出一段飘在身侧,与原来穿着旧衣的人就似变了一个,形容越发秀美,那留仙裙原本是因赵飞燕差一点被风走升仙而形成的,眼下便衬得素波亦有飘飘升仙之态,整个人竟然一下子滞住了,半晌方道:“这里与文澜阁是通的,以后来往倒方便了,我无事便过来看你。”

素波亦知道现在所处的新环境,就好比她先前住的是贫民区,现在便到了中产阶级的区域,所以以前去文澜阁千难万难,现在却能自由来往。但却笑道:“若无事,我便不过去看你了,还是你来吧。”

许衍亦懂素波之意,也喜她一向谨慎自重,便点头笑了,“再过些日子就能天天见面了。”

素波听他每一次都提起成亲后的生活,显然是极盼着的,过去的她尚且对亲事有些反感,但经了上一次的惊吓,她却越发相信许衍,依赖许衍,过去的反感也不知不觉消失了大半,看着眼前神采奕奕的人,低头一笑。

“我还要告诉你一件事,”许衍看着乖巧的素波道:“这里虽好,却也有一桩不好的事,陆相的孙辈们时常会到文澜阁读书,男子中行三的陆辰最为顽劣,也极好色,女子中行二的小姐性格最为跋扈,这两个人一定不要惹上。”

素波便也想起先前许衍说过陆辰打伤薛大儒,二小姐差一点被胶东王坏了名节,然后恨胶东王入骨的事,再想起这两个人,连胶东王都敢欺负,自己又算什么,便赶紧道:“我会小心的。”又不免好奇,“他们与胶东王是怎么一回事?”

“你既然住到了这儿,免不了会与陆相家人遇上,”许衍便告诉素波,“陆相与毕老夫人只生了二子二女,长女便是静妃,次女嫁给同乡张宗,张宗亦是最早随皇上起兵之人,现为光禄勋,九卿之一,掌管皇上出行时随侍人众,上一次丞相寿辰时他亦在座,只是你可能没注意。”

素波当然没注意,那时她哪里还顾得上别的?

许衍便又道:“丞相两子如今都在外放,长子陆子腾任司州刺史,次子陆子飞任兖州山阳郡郡守,长孙陆曙任太仆丞,次孙陆雨任京兆尹主薄,三孙就是我刚说的陆辰,先前也曾出仕,后来因殴打上官被解职,现在府中读书,另外几个年龄尚小。”

“丞相的长孙女性子和善,已经许配张家的长子,婚期与我们差不多,次孙女相貌出众,但一向飞扬跋扈,与陆辰都是长房嫡出,现在尚未许亲。听说先前胶东王便是懵懂间闯了她的闺房。”

素波听了,不由道:“胶东王什么也不懂,就是进了闺房也不要紧,更何况这样的事怎么没有瞒住,倒传了出来?”

“本来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是有一天陆辰与胶东王生气,不小心说出了口,我才听了几句。”

“与胶东王生气?还将妹妹的事情说了出来?这个陆辰是不是比胶东王还傻呀?”

许衍也被素波的话逗笑了,“他就是一个没脑子的人。若是只我听到了也没什么,可当时还有薛大儒。后来薛大儒便一直劝丞相将二小姐许给胶东王,陆辰得知之后就更生气了,打伤了薛大儒正是为此。”

原来这里还有如此的隐情。

第25章 请旨就藩

许衍暗地里告戒素波,相府里的许多事情都隐含着外人所不知道的内情,她就越发不愿意出门,只怕相府的乱事卷了进去。

好在,自己在这里不会住太久的,这样想着,素波低垂了头,突然发现许衍的深衣下摆有一个破洞,便指了问:“怎么弄的?”

许衍还不知道,现在拎起衣襟一看,怔了一下便明白过来了,“最近丞相令胶东王学习剑术,我每天都要陪他练上一两个时辰,可能是不小心刺破的吧。”

“胶东王还能学会剑术?”素波还真有些不信呢,胶东王虽然过目不忘,但他毕竟是个问题儿童,练剑于他一定是十分难的。

“皇子是一定要习武的,”许衍看素波不解的目光,便又笑道:“其实胶东王习的就是个花架子,总共才二十四式的剑术,一般人练几次就会了,可是胶东王每次学过第二天又全部忘记,每一招都要练几百次才能勉强练出来。”

素波叹道:“你做胶东王的陪读还真不容易啊!”

许衍却笑道:“不过,他现在能在众人面前舞剑了,看起来还很不错。只是我每日都要再陪他练上几回,免得再忘记了。”

“可是,对于胶东王来说学剑术有什么用呢?”素波越发地奇怪,“丞相为什么一定要如此用心地培养胶东王?”

许衍怔了一下,然后便笑道:“丞相可能是希望胶东王与别的皇子看起来一样吧。”又轻轻拍拍素波的头,“不是说让你和叔父不要再管胶东王的事了吗?”

“你以为我喜欢管,不过就是好奇问问而已。”素波确实不关心胶东王,但却果真很好奇,胶东王那样的人很难不引起人家的好奇嘛。当然,她觉得许衍说得很对,胶东王的事少问为妙,便又笑道:“我只是随意打听而已,你去前面叔父那里换件袍子,我帮你补好再送回去。”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破洞,但是补起来却很费思量。如今许衍的衣袍都是名贵锦缎所制,因此不能随便缝上就罢了,而要小心地按原来锦缎的花纹修补出来,达到不细看分辩不出的效果。素波并没有假手于别人,而是自己用心地做了。

一则她跟着何老太太学会做各种针线活儿,便是这样极难的也能上手。再则如今她没有别的事情,多的就是时间。

就在徐家叔侄享受着在精舍中的生活时,外面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大事。

陆丞相在读过徐先生的谏书后,夤夜来访请救,第二日便在朝堂上奏请皇上令胶东王就藩。

陆相在朝中深刻自省,“老臣因思念女儿,爱及外孙,便生妇人之仁,如昔日赵媪之爱幼子一般,将胶东王接入在文澜阁中读书习武,又见胶东王聪颖,喜不自禁,四处相告。却不知此等小慧,决非朝堂之才,且藩王在京,终非正道,特来请旨,请皇上命胶东王就藩。”

皇上听到丞相提起了静妃,亦感慨良多,“吾微贱之时,娶于陆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静妃雅性宽仁、贤淑多才,却中年遽然而逝,只留胶东一子,病弱非常,如今得丞相教导,方渐长成,且孝且慧,现若令其出藩,固为大义,但父子深情一时难以别离,陆相且退。”

陆相一次未能求得,次日又求,朝中大臣附议者良多,尤其是光禄勋张宗,流涕上奏,“皇上爱胶东王,更要为胶东王长远计,送胶东王早日就藩。”

诸臣之意汹汹,皇上终于只得应允。

于是,皇上令宗正为胶东王准备就藩一应事项,丞相府亦紧锣密鼓地为胶东王打点行装。

素波听叔父告诉自己这个消息,又笑着说:“藩王出京,并非小事,总要准备半年一年的,到时候你们已经成了亲,路上也方便。”

素波听了就觉得不对,“叔父不是也与我们一同去吗?”

没想到徐叔父摇头道:“我当然不去。”

“什么?”素波急了,在这个时代,出门是非常难的事,先前她与徐叔父从江阴到京城就走了几个月,现在胶东王出藩,她和许衍随着同去,想再回来至少要好几年,甚至还可能一辈子再回不来了,叔父身体并不好,她哪里能放心呢?“我不能把叔父一个人留在京城!”

“傻孩子,你嫁到许家,就是许家妇了,我是徐家人,怎么能跟你们一起走呢。”

“什么徐家许家的,要是结亲了就是一家了,你是我的叔父,自然也是许衍的叔父!”素波一急,便将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前世的时候家家都是独生子女,自然会对双方的父母都一样的。

“素波,你怎么能这样想呢!”徐叔父也急了起来,“女子成亲又称归家,就是因为夫家才是你真正的家,而娘家只是你未嫁前所居之处…”

素波见徐叔父长篇大论地讲下去,想到他连印刷术都不能接受,便明白自己根本不可能向他讲通男女平等的道理,而且,在这个农耕的冷兵器时代,讲什么男女平等也确定不合时宜,便一嘟嘴、一跺脚道:“我不管,反正我就是要和叔父在一起!”

平时叔父见素波撒娇时总会心软,可是今天他却叹起了气,“都是我的错啊,平日没有好好地教导你。好在还有些时间,我给你讲一讲女德…”一着急又咳嗽起来。

素波便不敢再与他争了,叔父请了名医又吃了许久的药,咳疾也不过略缓,依旧没有痊愈,是生不得气的,因此只得闭嘴听着他苦口婆心的劝导。

但是,她想着,自己可以去劝许衍,只要许衍同意了,帮着自己劝叔父,或者为叔父在胶东王身边谋得一个小小的职位,大家一起离开京城不就行了吗?

反正自己一定不离开叔父的!

既然有了打算,素波便不住地点头,“叔父,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你果真明白了?”

“果真明白!”素波肯定地答应着,又笑道,“我刚刚是因为舍不得离开叔父,现在想通道理自然就懂了。”

徐宁点了点头,转身回了房,独自坐在桌前落下了泪。他其实也一样不舍素波,这几年他们相依为命,一日不曾分开,素波若是要嫁了,比剜了他的心头肉还痛。但是,他还是要将素波亲手嫁出去,为她安排好前路,让她有一个永久的依靠。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子,恐怕撑不了太久了。

素波便盼着许衍再来看自己,好在如今住在精舍中来往方便,没几日他就又来了,素波将茶递过去便急着问道:“我们既然要跟着胶东王就藩,那就只剩下叔父一人在京城了,他身子不好,我实在不放心,你能不能想办法劝他与我们一起去呢?”

许衍瞧瞧素波却问:“你愿意离开京城吗?”

素波到了这里之后就是从江阴逃到京城的,一路上经过所有的州郡比起京城都差得多了,以她一个初来者的眼光都看得出京城之外各处不论城市、道路、人口、环境、经济等种种方面皆非常落后贫穷,且新朝初定,四处尚且不够平稳,反叛、民乱还时有发生,她当然不愿意离开富足而安全的京城。

“不想。”不素波老老实实地说:“不过,你既然要去,我自然也跟你一起去了。”

许衍笑了,素波的回答的其实一点也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她是个心思纯正的姑娘,虽然留连京城的繁华但还是会陪着自己出京,就如在自己重病的时候一点也没有嫌弃,反倒每日为自己精心打点饮食一般。

这样的人,是能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正堪为妻室。

只是素波还是太小了,心性又太过直接简单,有很多事情看不懂,就比如现在,她根本没有听懂自己的意思。

不料素波却沉下脸,原来她见许衍颇有些不以为然,便以为他不愿意带着叔父,急切地问:“你是不愿意吗?”

当初许衍说起买了宅子的时候说过我们一起去住,在素波的心中,就认为包括了叔父的,难道是自己领会错了吗?如果许衍不能接受叔父,素波便不愿意嫁他了。

她出嫁,根本不是想嫁,而是因为不愿意违逆叔父的心意。

许衍本意真没想将他们一同接出,毕竟没有那个道理,娶了妻子还要把对方的长辈带过来。但是如果徐家叔侄都愿意,倒也没有什么,家里不过多一个人而已,又不是供养不起。再看素波将一张俏丽的小脸绷了起来,整个人都紧张不已,便觉得好笑,“这算什么,只要你们都愿意就行。”

素波松了一口气,许衍性子平和,倒不是十分难以相处的人,又与叔父相得,果然答应了。却又嘟了嘴道:“就是叔父不肯,我才要你想办法。”

许衍便被她如此可爱的神情弄得心痒痒的,本想说恐怕素波是一厢情愿了,徐先生这样的一个人,再固执迂腐,坚守礼节不过的,怎么也不会住到侄女婿的家中。但是话到口边,却变成了,“好,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

他不忍心让素波难过。

素波便开心地笑了,“谢谢你!”

第26章 淑女薛清

许衍也笑了,眼中满是暖意,他从见了素波第一面就喜欢上了她,美丽可爱的世家女,懂事聪明,却又善良天真,宜室宜家,知道徐先生要将侄女许人便请何老先生帮忙提亲。在等待回音的时侯,许衍每一想到自己居无定所、身无长物就觉得根本没有希望,素波这样的女子只凭着她的美貌便能嫁入高门过上奢华的生活,怎么能嫁给一个穷小子呢?

但是没想到的是徐先生竟很快就应允了。

好像真是素波带给自己的运气呢,从定亲不久,自己的境遇就慢慢变好了,而且还借着素波弄出的竹简想到了印书的主意,得到了陆相的青睐。有人看出自己前途不错,又觉得徐家已经没落了,劝自己重新与家势正好的女子定亲,许衍心动过,但最后还是全部拒绝了。

特别是在素波探病的那一瞬间,他彻底下了决心,他不会放弃素波的。现在看着笑得似一朵鲜花般的素波,他的笑意越来越大,终于哈哈大笑起来。

素波便觉出些什么,歪着脑袋问:“怎么了?”

许衍很久才收了笑,“我们根本不用着急,因为几年之内,胶东王都不可能离京。”

素波大吃一惊,“皇上都已经答应了,胶东王怎么能不走呢?”

胶东王怎么能离京?那样丞相和自己,还有许多人的心思都白费了。但是许衍自然不会告诉素波,只道:“你想,皇后所出的河间王、江都王都比胶东王年长,便是赵美人所出的长沙王亦与胶东王年相若,他们都没有出京,胶东王自然也不能走。”

事实上,现在朝中已经如丞相所预料的,很多人在最初被陆丞相坚持要送胶东王出藩感动后,又想到了河间王、江都王和长沙王还留在京城,比起病弱的胶东王,他们更应该率先出藩。

可是皇子们就没有愿意就藩的。

是以这些天,丞相府上表面大张旗鼓地准备行装,但是许衍这个胶东王的陪读却不动如山。丞相和他早算好了的,所谓上书要求就藩其实不过是做出个姿态给天下人看的,他们将胶东王自宫里接出来,并不是为了送他到藩地去,那样对陆家有什么好处?

结果,胶东王自然没有出藩。在议定胶东王出藩后,又有朝臣们上书谏言河间王、江都王和长沙王出藩,这两位王爷也毫无疑问地被决定离开京城,然后出藩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却一直没有完成,最后哪一个藩王也没走。

这时素波早适应了文澜阁东边的精舍。有过先前的经历,眼下的日子实在好得太多了,她慢慢地与薛大儒的孙女薛清熟识,又与拨给她的两个小丫头福儿和寿儿打成了一片——当然这两个俗气无比的名字也是她取的,毕竟一时间让从没有给人取过名的素波定下两个名子来,她还真是很为难,可是又不想露怯,就指了白胖些的那个叫福儿,黑瘦些的叫寿儿,随口起了两个名字。

叔父和许衍第一次听了这两个名子都笑了,虽然他们没有说什么,但是素波完全品出他们的意思,便立即反驳道:“你们笑什么,我倒觉得这两个名字很好呢!若是想要雅致的,我也不是不能,像晴雯、麝月之类的又有什么用?不如实实在丰的福寿双全!”

其实当初起名的时候,素波仓促间哪里想到了红楼,眼下便拿这里的名字来表示自己不是不读书没才华的,果然将叔父和许衍都被唬住了,“晴雯、麝月,果然不错!”又都笑道:“原来素波不是不能,而是不屑!”

素波见了福儿和寿儿也有些心虚,毕竟薛清的丫头叫青砚、玉书,要高大上得多,便背了悄悄问她们,“若是嫌这个名不好,想改名也不难,想叫什么只管告诉我,我都答应。”

不想福儿和寿儿倒都笑嘻嘻的,“这名字怎么不好?我们俩一个有福有一个有寿,一辈子跟着小姐,小姐就又有福又有寿了.”

素波就笑了,“瞧你们嘴巧得的!”福儿寿儿都不大,也就刚过十岁,都是这两年相府从外面买来的丫头,教导了几年,一等的自然都挑到内院了,但她们也不过是仅次一等的,嘴上手上都来得,一向将素波照顾得十人舒服,因此她便真心保证,“只要你们以诚心待我,我不会亏待你们的!”

“那我们就跟定小姐一辈子了!”

素波过上了比过去高大上的生活,唯有一点觉得不如过去,那就是如今的她不好去厨房里蹭吃蹭吃了。文澜阁东边的精舍专门有一处小厨房,每日备的饭菜远比先前好得多

送饭的婆子也要比赵婆子勤勉得多,想额外点些什么菜更是容易得多…但是,素波却再不

能与她们像先前一样融洽地相处在一处了。

虽然素波对她们还是一样的亲切和善,但是她却也明白,一道鸿沟已经将自己和她们分了开来。她重新恢复了江阴徐家小姐的身份,在这个世界便不能再与下人们一同坐在厨房的灶间说着闲话吃着体已菜。

按说新住处的厨房比先前要好得多,每日里的吃食花样百出,但素波还是遗憾的,再高档的饭菜吃多了也就尔尔,总与自己亲自在厨房里将食材放入锅里做熟了有一线差别。

可是,素波却没有张罗着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一个小厨房,毕竟新来乍到的,不好提出特别的要求,而她已经侦察过了,薛大儒家里都没有小厨房,自家肯定不能设啊!

一时之间没有什么事可做,就是自己想喝杯茶都有人拦到前面泡好送来,素波就努力与薛清看齐,每日绣绣花、看看书,将日子过得优雅起来。精舍这边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想看书方便得多了,徐家院子里有一处书房,而薛清的书就更多。

对于素波来说,看这些竖板、繁体字又是古文的书是很累的,但她知道自己总要适应,因此每日就是捏着鼻子也要看上一段,她终于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了,但却已经来不及在前世补充了,现在多读些书也为时未晚,毕竟她才十三岁呢!

一阵清风吹来,带着馥郁的香气,素波不由自主地放下书,几步到了院子里看那株桂花树,不知什么时候树上的花已经开了许多。

如果自己现在还住在文澜阁西边,眼下应该正在厨房里做桂花糕吧?当然或者是桂花糖藕、桂花糖粥什么的吧。桂花独特而浓郁的香气一向是素波喜欢的,她接着就进入了沉思,除了做常见的点心,也许可以将桂花放到更多的食物中?

可是眼下却没法试一试。

一丝遗憾之后,素波便想到现在虽然做不了那些好吃的,但是自己完全可以腌些糖桂花,将桂花的香气保存起来,将来做什么不成?

对,就这样,请云哥儿帮忙买些糖,明天就做。

正想着,却被人在肩上拍了一下,抬眼一看,却是薛清,“想什么这样入神?”

素波便笑了,“我见这桂花已经开了,觉得不能辜负了它们。”

“我见你看着树上的桂花,就知道我们想到一处去了。”

到了精舍这边,素波便与薛大儒的孙女薛清时常在一处。薛清要比素波大十岁许,却一直没有嫁过人,父母又早已经离世,一直跟在祖父身边,除了薛家不似徐家那般没落,她亦没有吃过什么苦之外,与素波的情形倒有几分相似。

薛清是真正的淑女和才女,虽然有点傲气,但与好相处的素波脾气却很投合,眼下就笑着说:“方才我在屋内,忽闻桂子飘香,就想起小时候做的桂花茶了,特来邀你一起做。”

比起自己的糖桂花,薛清的桂花茶似乎更加高雅一些。但是殊途同归,素波用力点头赞同,“好呀,那我们就试试。”

先采桂花,薛清的要求是很高的,桂花要从树上打下来的新鲜花朵,却又不能落在地上,于是青砚用一根竹竿在树上打桂花儿,玉书带着福儿和寿儿张着一张轻罗在下面接着,打下足够多的桂花后回了屋子又细细地挑拣一回,花开败的或者未开的,再或是有任何一点瑕疵的都拣出去,只留下开得正好的小花朵。

再将所有的花朵都用清水漂洗几次,再用轻纱沥去水份,这时才能做桂花茶。

雪白的轻罗上一朵朵浅黄色的花朵,放在水上轻轻地荡了几荡,素波的心不禁雀跃起来,有心接过罗纱去玩水和花,可却又忍住了。要知道大家闺秀是不用亲自动手做事的,而叔父早吩咐她要跟着薛清学习仪容举止,薛家可是比徐家还要有名望的世家,从前朝到本朝一直声名不坠,薛清从小受到家里极好的教养,正堪为缺乏长辈女眷的素波的楷模。因此素波便模仿着薛清意态娴雅地站在一旁,瞧着丫头们做事,又随手拈起一朵香花放在鼻端轻嗅。

“呀,你们采了这么多桂花要做什么呀?”陈敏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笑着向她们说:“怎么不叫我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