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一时气恼, 转霎便控制了心境,“你们都坐吧。我不过在你们面前随意些, 说几名心里话罢了。”

张宗躬身一礼方才坐下, 也道:“无怪岳父生气,文澜阁是岳父费了多少心血才建成,如今有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高的影响力,竟让胶东王一声不吭地算计了去。且他又得寸进尺,还要岳父的府第,我在朝堂上听着亦觉得可恨!”

陆相的长子陆子腾便道:“父亲和舅兄且宽心,纵是丞相府做了太学, 皇上定然另给相府赏一处好宅子。”

张宗就说:“子腾, 你原不在京城, 此事的来龙去脉并不大清楚。岳父岂是在意这一处宅子?便是皇上不赏下新宅, 岳父还真能风餐露宿了?丞相生气的是胶东王算计了他, 非但占尽了好处, 还让皇上和天下人以为他的上奏是陆相的主意——偏偏陆相还没有办法反驳。”

“说到这里,我其实也有一事不大明白,胶东王到底是不真傻了?”当初胶东王住在陆府时, 陆子腾一直在司州任职,并没有亲眼见过这个外甥,但此次回朝见了几面,觉得胶东王虽然好静少语,但完全是一副贤王的举止,“该不会大家弄错了吧。”

“再不可能弄错的,”张慎行站起来道:“胶东王出宫后在相府住了整整一年,白天与我们在一处读书,晚上回到内宅,相府这么多人都看在眼里,他就是个傻子!”想了想又补充道:“今日辰弟没来,他与胶东王在一起的时日更多,比我还清楚。”

虽然是亲儿子,可是陆子腾倒还知道陆辰是个什么样的,便斥道:“辰儿的话哪里可信!他整日说别人是傻子,我看他才是个傻子呢!”张慎行也不过比陆辰大上一两岁,家里有大事已经让他参与了,而陆辰还不知道家里有这间密室。

许衍见张慎行不好再说话,便赶紧起身道:“大人,张公子所言并不错。先前我曾陪胶东王读书,见他虽然看起来相貌出众、举止不凡,又有过目不忘的读书天分,但用膳、言谈、起居等等都与常人不同,都要靠身边的内侍提点。”

陆子腾就道:“胶东王生长在深宫内院,不会打理日常琐事,皆要内传服侍倒也没有什么。”

“也不只是不会打理日常琐事,”许衍就将胶东王日常的一些怪诞行为讲了出来,又道:“虽然胶东王能过目成诵,但其实他并不懂得其中的深意,就似鹦鹉学舌一般。”

张宗也说:“我们也曾在宫里打听,原来胶东王小时候极聪颖的,后来生病后就变成了这样,只是静妃娘娘一直极力掩饰,因此皇上才没有发现。”

提到了静妃,陆子腾心里颇不是滋味儿,他一向与大妹妹情分极好。当年父亲若是能施以援手,也许自己的妹妹就不会这样早就香消玉殒了,而她的几个孩子也不会落得现在的结果。但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陆子腾轻轻地摇了摇头,“不管怎么样,胶东王总是我们家的外孙,如今他接手了文澜阁总算是落到自己人手中,将来太学建成,我们陆家也一样跟着荣耀,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我们先前答应了赵家,要将文澜阁交给长沙王。当日皇上命胶东王接手文澜阁后,长沙王就将岳父召到宫里责问了一回。”张宗又说:“近来长沙王妃的日子也不好过,赵美人频频传了她进宫服侍,其实还不是不满意此事?待她知道了胶东王还要建太学,一定会让她的兄弟征西将军来向我们施压。”

征西将军赵无敌,原本籍籍无名,甚至他的本名都被人忘记了,还是因为赵美人才入了仕,还在新朝未立时皇上派他将几千兵马经略西北。那时的西北早已经乱了上百年,皇上力量不足实在顾不上,本意只要稳住西北不牵制中原就好,谁想他竟在西北打下一片天地,也成了天下闻名的赵无敌。

但若非赵无敌在西北雄厚的兵力牵制邓太尉,邓家还会更嚣张,而陆家的日子也会更难过,是以父亲最终还是决定舍弃有陆家血统的胶东王,与赵家结盟,共同举荐长沙王。想到这里陆子腾也叹了一声气,朝中局势便是如此,许多时候并不由人,便说:“赵无敌就算不满,可我们也没有办法,毕竟哪个皇子接文澜阁总要皇上点头的。”可是他毕竟懂得,胶东王是陆家的外孙,任凭谁都会以为陆家为胶东王的后盾,因此就问:“给胶东王出主意的是薛大儒?”

“想来一定是他,自他做了胶东王的太傅,胶东王的名声便一点点地转了过来,现在他更是要把胶东王推成了一代贤王。”张宗无奈地道:“原本薛大儒是岳父请来在文澜阁主持修书的,后来教习胶东王、慎行、辰儿他们读书,由此又成了胶东王太傅,胶东王的所作所为难不成能与他脱了关系?”

原来是这样。初得知胶东王出宫到了陆府时,自己还当父亲一定会为他用心谋划,现在才清楚相府与胶东王其实已经分道扬镳了,倒是薛太傅一心帮胶东王。陆子腾心里发酸,便道:“父亲,胶东王毕竟是妹妹唯一的儿子了。”

陆相就道:“谁说我们不支持胶东王了。”却望向张慎行道:“你如今成了亲也应该出来做官了。正好胶东王要建大学,不如我举荐你在太学里任太学录。”

太学录是太学里管记录、缮写的小官,虽然官职不大,但是太学的重要性谁也没有陆相看得清楚,且如今太学初建,将来大有前程,更重要的是太学录在胶东王手下,正能表明一种立场。

张慎行赶紧上前答应:“是,丞相!”

“我们从来也是支持胶东王的,”陆丞相就向大家说:“毕竟是陆家的外孙,如果说我们不支持他,又有谁会信?”

大家都默默地点了点头,此时便是陆子腾也明白了,父亲虽然选中了长沙王,但却不想让薛大儒一个人将胶东王霸占了去,因此也不肯完全放手。想来这也是无奈之举,为的正是陆家,他也不能反对。

唯有张慎行毕竟城府还是浅了些,便问:“那长沙王怎么办?”

他的父亲光禄勋张宗就提点他道:“长沙王我们当然更要支持,毕竟赵家在西北的力量不能小瞧。但是胶东王既然是陆家的外孙,大家又都以为陆家支持他,我们也不一定非要与他撇清关系,尤其是他现在名声正好的时候。”

张慎行对胶东王始终有些心结的,过去陆辰欺负胶东王时他也有参与,后来又有胶东王落水之事,更是得罪了他。原以为胶东王一辈子也就浑浑噩噩地做个傻子王爷,与自己完全无关,但现在自己竟然要到他的手下做一个小官,让他心里异常不自在,便又问:“其实我们还是不支持他,对吗?”

陆相就笑了,“慎行,你还是小了些,竟过于拘泥了。若是胶东王与常人无异,我们抛弃过他自然会被他记在心上,恨之入骨。但是胶东王本就有些痴傻,所以他眼下能有如此进境全是因为薛大儒,他当然是不懂得恨不恨的。邓家是我们必然要拉下来的,那么胶东王能更进一步岂不比长沙王要好?赵家才是长沙王真正的外家呢!”

张宗也笑道:“薛大儒其实也是与胶东王一样的傻子,胶东王初到文澜阁,他只当自己是伯乐,发现一匹千里马,用尽心血教导胶东王,被封为胶东王太傅还十分荣幸,现在干脆与薛家闹翻,搬到胶东王府一心一意地辅佐他的贤王去了。但他不懂,胶东王不成功他们师徒二人是拴在一起的,而胶东王若成事了,他不过是师傅,怎么也比不了丞相这个外祖父啊!”

张慎行便不担心了,的确,胶东王懂什么?“就算他当了皇上,还不是要听丞相的?这样说倒要比长沙王还要对我们有利呢。如今这形势,倒似那一石二鸟,将两位王爷都一网打尽了。”

“正是这样,你竟才明白,比起许主薄差得远了。”张宗便又教导儿子,“丞相荐你去做太学录,正是要提携你。你想太学是多重要的地方?将来的太学生们都要到朝中做官的!”

张慎行心里的那点担忧也就没了,他本又是自许极有智谋的人,此时心思一车便向陆相躬身道:“孙婿谢过!且孙婿到了太学,还能盯着胶东王和薛大儒,一旦他们有什么举动正可以回来禀报。”

陆子腾虽不敢反驳父亲,此时听张慎行此言心中十分不悦,便冷笑道:“胶东王再不好也是皇子凤孙,你不过一个太学的小官,竟然想去窥伺王爷和太傅,若是被王府的侍卫们发现了,小心一顿打是少不了的。”

陆相瞧瞧大儿子,知他一向心软,总为静妃的事情内疚,当初听了胶东王到文澜阁读书的消息还特别写信回来请自己多多照应外孙,想斥责他在司州刺史任上一直十分平庸,自己竟无法将他调回京城做个帮手。但转念一想,却又压了下去,叹了一声道:“慎行亦不是恶意,不过是担心胶东王多关注一些而已。”便吩咐道:“你既然就要回司州了,就去看看外甥,再带着你媳妇,毕竟是一家人,还是要多走动的。”

又向张慎行和许衍道:“你们既然以后在胶东王手下,让家里的女眷也常去拜访拜访王妃。”

第113章 不大开窍

素波自成了胶东王妃之后社交生活比过去丰富多了, 每月固定要进宫两次请安问好,又有皇家的活动要参加;同样她也会差不多每月回徐家两次陪叔父和何老太太等人说说话;再偶尔出门逛逛;另外她还有自己的朋友严懿和薛清时常在一处玩乐。

她还养着胶东王和留福两只——那两只吃货简直一天也离不开她,无论她做了什么吃的都捧场地吃得极欢, 连她要在外面住上一夜都不肯放人的。

因此,素波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充实了。

是以, 当胶东王府不断地增加新访客,素波就觉得繁忙不堪, 她不大会应酬客人, 每天摆出一张笑脸听着寒暄客气、吹捧赞扬的官话,又要想法子接上两句,还真很累呀!

而且,这些人中还有许多是自己不喜欢的。

每次见了客人,她还要仔细地讲给留福,内宅的风向与外面的公务一定是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这个道理她懂,“今天大舅母、二舅母来了, 带着张夫人、张少夫人, 还有许衍的新婚夫人, 也就是陈征事的女儿。”

“她们一直在府里坐到快午时才走, 我想了要不要留饭, ”素波为难地一皱眉, “可虽然有长辈,毕竟不大熟,而且我想到的时候已经过了巳时, 再备菜来不急了,若是留了饭吃得太过简单,只怕她们回去后又传我们府上的笑话。还有,王爷和你也就回来了,我还要打点你们的午膳呢。”

在素波看来,自己和胶东王、留福吃的极不错,又营养又美味。但是在这个时代,以王府地位,其实他们的膳食非常寒酸。宫里自不必提,素波也曾去过东宫、长沙王府,每逢摆宴,一道道山珍海味绝对有如流水一般地送上,半点也不夸张。听说他们还经常宴客,就是平日里,各府用膳也相差无多。

胶东王府若是想那么吃,还真吃不起!宗正寺每日都送食料不错,可那是有数的,多半是一些猪肉、鸡鸭,高档的食材很少的,胶东王府虽然有皇上的赏赐,有胶东王和王妃的俸禄,但也要养着一大群的人,有着许多固定的花销,因此也只能说是略有富余,想要与另外几个王府一个水准,很快就要破产。

便是这样的结果,还是亏了素波当初拼着撕破脸与宗正寺闹翻了才得到的呢,否则宗正寺的那群吸血鬼早将胶东王府吸干了。

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营养学知识的胶东王妃从心里认为每餐几十甚至上百个菜完全没有必要,那只是摆给外人看的,真正想吃好四菜一汤已经足矣,有的时候还可以简略成两三道家常菜。只要这几道菜搭配得好,不论是从口感还是营养就全部能满足用餐者了。

现成的例子就是胶东王。胶东王生长在皇宫里,后来在陆府,每餐怕不都要有几十个菜,结果长成了什么样?就是一根小豆芽菜嘛!与自己成亲时还没有自己高呢。吃自己做的菜只半年,他竟然一下窜了起来,成了小男子汉,就是那个什么的,也都有了——虽然素波有时会在心里吐嘈胶东王还是没有那个什么的好,自己就可以像过去一样只把他当成可爱的乖宝宝逗着玩儿,当然她现在也免不了会捏捏他的脸。

当然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留福,他最初也长了得不错,由一根枯竹竿变成了正常人,但接着就向反方向发展了,现在是一个肉球,白白胖胖的肉球,以至于素波已经下了决心强硬地限制他的饮食逼他减肥。

总之,因为以上的原因,所以一向最注重吃的胶东王妃并没有随时在府里宴客的能力,而她竟然没有发现,现在她就在反思,“我恐怕不是合格的王妃吧?”

其实还真不是。

但是胶东王需要的本来就不是寻常的合格王妃,他就想要胶东王妃这样的,留福也是一样,所以他急忙道:“谁敢说我们王妃不合格的?老奴要与他拼命!”

人越是长得胖,身上就越容易有一种老实温和的气质,所以看着像一个白面馒头一样的留福摆出架式要与人拼命,素波就先笑翻了。就看留福的体型,很容易被人一脚就踢回来,还是用一种特别圆润的方式回来。

所以素波就道:“留福,你要与人拼命,得先减肥!”

无论什么事,王妃都能绕到减肥上。留福缩了缩肚子,挺了挺腰,“老奴胖了之后比过去有力气,拼个命什么的不在话下!”

王妃笑得越发欢了。

胶东王瞧瞧花枝乱颤般的王妃,再看看总是抢话的留福的蠢相,轻轻地拉着王妃袖子摇了摇,“我不要别人与我们一起吃午饭,我讨厌她们!”

保护王妃固然不错,但暗地里保护就好了,在王妃面前就是要显出自己的可爱可怜,这样王妃才会更加关切自己。聪明如胶东王,早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只轻轻地一句话就把事情拨了过去。

素波果然抬手捏了胶东王的脸,笑道:“我就是想着王爷回来没人管,所以熬到了最后也没留她们吃饭!”

而且她还从胶东王这句话里听出了另一重意思,“王爷讨厌大舅母她们,是不是因为在相府时被欺负过?”

留福向王妃表示了半晌的决心,结果完全被无视,倒是王爷一句话,不仅将王妃的心紧紧地拉了过去,还引得王妃开始关注王爷与陆府的关系,真是高明啊!留福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是他就顺着王爷的话道:“相府其实对王爷并不好,不过是面子情,唯有司州刺史还念着些舅甥情份,可是他离得太远,纵是想帮也帮不了什么。”

素波也曾听许衍透露过一些,重新捏捏胶东王,“真是小可怜儿!”

留福瞧着那么大个的小可怜儿,还有小可怜眼里透出来得意的光彩,不禁气结,王妃要是知道王爷的手段还会这样想吗?还有自己可是真心维护王妃的,怎么总不被待见呢?

可是身为王爷身边的内侍之首,有些话还是要他来说的,“眼下王爷在文澜阁掌事,又要办太学,家里来的人自然比过去多了,王妃不必个个都见的,若是乏了只管打发薛女官替王妃陪她们说说话,再不喜欢的就直接回绝。”

“文澜阁和太学不是修书和读书的地方吗?那些人只管好好修书读书,到王府来做什么?”素波嘀咕着,又道:“但上门就是客,直接回绝太过了吧,把事情都推给薛姐姐也不大好。不如我立个规矩每周,噢不,每旬见两天访客,其余的时间就一概谢绝。”

“这个法子好,”留福就赞道:“王妃就是聪明!”

其实素波也是借鉴别人的办法啦,她就顺势发挥下去,“我请薛姐姐替我做好预约,把相熟的人尽量排在一天,这样大家在一起说话容易,免得尴尬…就是请客,我其实也可以一旬里宴请一次客人的,只要提前备好就是了…对了,王爷要不要请客?”

留福有时候觉得王妃有那么一点蠢,但又会有许多时候觉得王妃还是极聪明的。就比如现在,王妃不但将她会客的事情安排得如此得当,而且又想到了王爷。而这一系列的变化竟在上午王妃刚刚很不成功地接待了相府女眷们之后,变化之快着实另人吃惊,也无怪王爷对于王妃有些时候的建议特别重视。

仿佛有神助一般。

王妃的提议很是合常理,但是胶东王府并不是寻常的王府,因此留福就道:“王爷一向不大喜欢与外人打交道的,因此王妃只管请女眷就好了。”

“那么我也不请了,既然是一个府的,两个人就要步调一致。”素波做了决定,事情也这样安排下去了。

因此,胶东王府门庭若市之后,还是保持着与过去一样的低调。胶东王每日到文澜阁上衙,定期上朝,每旬沐休之日在府里读书不见客;胶东王妃除外进宫问安很少出府,每旬有两日见来访的女客,午时前必然送客。

先前在公正无私的胶东王面前碰过钉子,想迂回到王妃面前送礼求情的个个都失望而回,光禄勋张宗的夫人去了几次回来不禁抱怨道:“我瞧着胶东王妃其实也是不大开窍的,与胶东王那傻子倒真是一对儿。我好歹也是胶东王的亲姨母,又送了厚礼,不过就是想给慎为谋一个太学生的位子而已,她却说什么也不肯点头,只说太学是读书的地方,要凭本事考进去才成——这不是傻是什么?世禄世卿,再就是察举、征辟,就没听过有谁是考试才能到太学,将来才能当官的!”

张宗听说二儿慎为的太学生还是没有谋到,心里也是不快,就冷笑道:“太学初建,原应由各州郡举荐才子入学,不想薛大儒竟撺掇胶东王考试,我们就看看他怎么考?到时候大家会不会服气!”

因为胶东王的痴傻,这样的大事张宗定然认为是薛大儒出的主意,事实上他只猜对了一半。考试这个办法的确不是胶东王想出来的,但也不是薛大儒的主意,而是胶东王妃无意间提起,而胶东王听到后立即就相信了又打算实施。

眼下胶东王妃正尽力把自己肚子里关于科举的货都搜出来告诉胶东王,“开科取士可比让大家举荐靠谱得多,你想谁不推荐自己家的亲戚朋友呀,毕竟人都是自私的嘛。而那些出身寒门的人就是再有才能也一辈子不能出头,这就是浪费人才。你既然开办太学,就要给天下人一个公平的机会,让他们凭着自己本事考进来,将来这些人当了官,总要比袭职、或者一家子相互举荐当官的强吧。”说了一大段又问:“你可都记住了?”

胶东王认真地点了点头,王妃的见识应该不只是她一个人的,而是因为有了更多的经历和见闻,自己一定要用心听取。

素波早知胶东王记下一大段话一向很轻松,就又接着告诉他,“回头皇上或者薛太傅问起时,一定不许说是我告诉你的,要说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王妃已经嘱咐好几次了,留福听得都急了,王爷岂能不知,就插话道:“王爷岂能连这一点小事都记不住?王妃只管接着讲吧。”

素波就瞪了他一眼,“我这不是担心不能在王府安安静静地做一个美少女了吗?”人贵有自知之明,素波从来不想,也没本事参与到天下大事去,因此她穿越过来之后,除了“发明”些美食,也只给叔父提供了一份不大成熟的印刷术,现在为了胶东王,她再一次帮忙了,但愿不要将自己暴露太多。

第114章 天纵奇才

胶东王并不是王妃那样对朝政一无所知的菜鸟, 他听着科举取士的种种便立即意识到如此一来,并不只是把天下的人才都搜罗到朝廷之中,而且还能朝廷完全掌握了官员的任命, 这才是帝王最需要的手段。

帝王君临天下,表面上所有官员的任命都是由朝廷下达的, 但其实并非如此。三皇五帝时开始的世禄世卿制还在延续,前朝可以说就是亡在了世家手中。新朝虽然大大地打击了前朝的世家, 但是在建立新朝之中又形成了新的世家。

眼下朝中最大的两个世家就是邓家和陆家。邓家号称邓半朝, 整个朝中差不多有一半的官员都出身于邓家;接着就是陆家,先前的势力要弱于邓家,但是现在一点点地赶上来了,子弟姻亲故交满天下;又有光禄勋张家、宗正寺卿吴家、西北赵家等等都形成了不小的力量;再往下各州郡之中,还有着数不清的小世家。

这些世家每家都有数人或者十几人甚至数十上百人出仕,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就比如太学生的推荐,如果真交给他们, 一定如王妃所说的推荐的都是他们的亲朋好友的子弟。朝中的官职一直把握在他们的手中, 就连皇上有些时候也要向他们屈从。

如果改成科举取士, 慢慢就能将这些占据了大量官职的世家子弟们一点点地替换下去, 而新任命的官员不会再需要感谢推荐他们的人, 而只要效忠朝廷就行了, 因为是朝廷给了他们上进的机会,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这样的建议父皇听到一定会非常赞同的,眼下他正面临着邓家、陆家等等大家族对皇权的掣肘。自己要击败邓家, 更是可以从中借力。

因此胶东王也是急的,连留福都不用,直接问对面安安静静的美少女,“那王妃见过开科取士吗?”

当然见过,素波可是高考过的!回想那个暗无天日的时候——但其实对于自己来说也没有那么暗无天日了,素波一向不是多刻苦的学生,因此现在她并不了解历史上科举的种种优点缺点,就含糊地道:“反正就是许多人一起答一样的题,然后有专门的人批卷子,最后选出答得最好的。”

突然又想起一个故事,据说雍正时有一个“维民所止”的科举试题,曾经出过文字狱的,于是就道:“比如出一个题就叫‘维民所止’让大家各写一篇文章。”

对素波来说,科举并没有什么,不过是出题考试而已。但是从没听过开科取士的胶东王的确完全是迷茫的,怎么出题?怎么考试?再怎么取士?现在听了素波所说的一个“维民所止”竟一下子醍醐灌顶,“我懂了,就考‘维民所止’!”

素波便吓了一跳,“我就是随便说的,不好,王爷还是请薛太傅另出一个题目吧。”说到底,维世所止到底是什么意思她还不大清楚呢。

胶东王看出来,便吟道:“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留福却也懂得些,“真是好题目啊!”

素波见两个人真心觉得自己的提议很好,心道他们毕竟还是不够通,反正皇上和太傅他们都不会同意的,这样的大事,一定会出一个非常高大上的题目。

但事实上,“维民所止”四个字一写出来,薛太傅就称赞不已,皇上看过立即点头同意。然后素波查了查书,原来此句出自《诗经》,大意是京城周围数千里的地方,住的都是皇上的臣民。怪不得皇上喜欢呢。

从此以后,胶东王便越来越忙了。素波听说陆相一家已经搬出了相府,将整处宅子交了出来,文澜阁重新扩了几个院子,修书分成了几处,有修史书的,有修经义的,有修山川地理农田医书的,不一而足。而先前的相府内宅则改成了太学,请了薛太傅、徐宁、何老先生等十个才学出众的人做“博士”,预备教导太学生。

素波才知道原来博士并非前世的名词,在前朝时太学里就有博士,意思是博学之士,相当于太学的老师,心里暗笑了许久。

这时第一批太学生已经经过考试到太学读书了。原来此时天下一京十三州,朝廷实际掌控的有一京十州,各州路途远近不一,实难一并抵达京城一同考试,因此便先在京城及附近几州开考,取三十名太学生进太学读书,其余州待过些时日再考。

原来还可以这样?素波不禁佩服他们的灵活机动,因地因时制宜。便问胶东王和留福,“谁出的主意,还满不错的呢?”

当然是王爷了。留福却没说,只看着王爷,最近王爷特别爱与自己抢话,好像自己与王妃多说了几句他都会不开心似的。

胶东王就答:“众人所议。”却又问王妃,“下一次考试出什么题呢?”

“我不知道。”素波摇了摇头,“就连“维民所止”我也是听别人无意间说的,再多的我真不知道了。”

先前的“维民所止”实在很好,题目之下尽可论策,胶东王想再写出一个相差不多的题目竟然不能。现在见王妃摇了摇头,知道自己太过强求,王妃固然听到见到过许多,但显然从没有用心学习,许多都是道听途说来的一星半点,根本经不住细究。于是他就又赶紧道:“我饿了,我们吃什么?”倒是又将留福平时的话抢了。

素波却被胶东王眼里一霎间闪过的那丝黯然所打动,心里很是羞愧,书中的穿越女个个有经天纬地之才,而自己呢,连个题目也想不出来,连问题儿童的忙也帮不了,就内疚地道:“等下吃过了饭我翻翻书,也许能找到一个呢。”

说着转身端出来一笼包子,“我突然想到灌汤包,就做了等你们回来。”

半透明的薄皮包子里面包着一兜汤水,胶东王和留福从没见过,心思立即被吸引过来。素波见了他们的表情,早将刚刚的事情都忘记了,升起了满满的自豪,“这包子可不是随便吃的,你们先看看我怎么用,免得烫到。”纤手拿起筷子挟住包子,低头在上面轻轻咬破一处,慢慢将里面的汤吮着喝掉然后才吃了包子皮。

噢!原来是这样,胶东王赶紧吃上一个,真是鲜呀!

留福坐在下面小凳子上吃了整整一笼,才抚着肚子问:“王妃,这汤是怎么包到包子里的呢?”

其实汤是不可能直接包到面皮里的,素波就笑道:“这可是我的绝技哟,再不能传给第二个人的!”

留福就再三赞叹,突然想到,如果王妃不是把灌汤包当成绝技,一定会记住考题是什么的。现在显然,她的心思都用在了庖厨之事上,所以只记得一个“维民所止”了。

但是,假使让自己选择,自己想要一个会做灌汤包还有许许多多千奇百怪吃食的王妃呢,还是一个懂得考题的王妃呢?留福的答案是很明确的。考题是王爷应该想的,王妃能做灌汤包就好。于是他殷勤地将一本《诗经》拿过来呈给了王爷。

胶东王完全明白留福的心思,他也没认为王妃会帮自己找到题目,她只会《诗经》里不多的几篇,而且整本书都读不下来,因为有好多不认识的字。可是胶东王没有一点看不起王妃的意思,如果没有王妃,哪里有现在的他?更无论执掌太学了。何况刚刚的一顿灌汤包,不只让他的肚子里饱饱的,浑身上下愉悦不已,还惊醒了他的头脑,包子显然不可能直接把汤水包进去,王妃一定是用了别的方法,那么自己出题也不能完全被维民所止困住,一定要找到更多的思路。

《诗经》胶东王本不需要看的,全都在心里。但是出题却又不同,总觉得那一句都不那么合适,除了维民所止以外,是以他就打开了,一字一句地找下去。

素波看到《诗经》才想起来刚刚自己的许诺,便站在胶东王身侧一同瞧着上面的文章,只是不知道,“挑哪一个好呢?”考试这种东东此时原没有,是自己告诉胶东王的,他倒是胆子很大就用了起来,现在遇到考题为难了。也是,从没见过的东东,让他怎么能想得出来呢?更何况他还是一个问题儿童?

看王妃皱着眉头,胶东王便转头一笑,将案上的果盘递了过去,“吃点水果吧。”

素波就在对面坐下,顺手用牙签扎了一块水果喂他,然后就向留福道:“你不是自夸才学不错吗?赶紧拿了什么《论语》、《大学》的来找题目!”

原来题目不是一定要在《诗经》中找出来的!胶东王和留福这才明白过来,留福就笑了,“果真还是王妃聪明,我们竟没有想到从别的书中找题目。无怪能想出办法做成灌汤包。”

“我也只是一般聪明吧,”素波点点头,就又说:“灌汤包算什么呀!我还会拨丝冰块

呢!”

“拨丝冰块?”留福就小心翼翼地问:“是用上次那样拨丝的法子把冰块放在里面吗?”

素波就扬着头一笑,“那是当然了。”

“那冰下到了油锅里岂不是化了吗?”

“既然叫拨丝冰块,那么下了油锅之后里面还是有冰块的。”素波说着就见胶东王早抬起了头用景仰的目光看着自己,越发开心,“好了,哪一天姐姐心情大好,就给你们做拨丝冰块开开眼!”

王妃既然能将冰块用油锅滚过,那么自己出几道试题又算什么?胶东王立即想起王妃曾说过烹小鲜如治大国那样的豪言壮语,便奋发图强,将书都推到一旁,立即叫留福拿了纸笔想出几条写下。

素波看他如此神速,不禁瞠目问留福,“王爷不是只会背书吗?”

谁说王爷只会背书?留福挺起胸膛,“王妃,会认字就会读书,会读书就会背书,会背书就会讲书,会讲书就精通书中要义了。我们王爷有什么不会的?”

是的吗?素波不懂了,她看看小美男,已经将先前的题目全抹了,重新写了几条试题,原来此时胶东王又想通一事,谁说一定要自书中选题目?完全可以自己写呀!

他一向多思少语,的确深通书中要义,从一个“维民所止”起,此后太学开科取士之题皆由胶东王所出,而且在太学成立之初,他还包揽了所有考试的题目,题目的内容有的像鸡蛋饼一般的简单朴实;有的像肉松饼一般的内涵丰富;有的像福寿全一般的高端大气;有的像炖乳鸽一般营养补身;有的像灌汤包一般惊艳动人;有的像拨丝冰块一般匪夷所思…王妃下厨就是这样天马行空,他将主诣领会得十分到位,将太学生们个个考得七荤八素。

第一批的太学生们是仕途最好的,他们是胶东王一个个选入太学,在太学里有幸跟着薛大儒、何博士、徐博士等有才华有名望的先生学习,出了太学就入仕,无论走到哪里都颇受重视,许多人就此一步步走上高位。但不管当了多大的官,每每回想起在太学的生涯时,还会被那些题目惊得出上一身冷汗,三两昔时同窗相聚喝上一杯小酒后也免不了要提到当年的题目,再道一声,“今上果然是天纵奇才呀!”

第115章 贵女心机

随着当今朝廷制下的一京十州的学子们考试完毕, 太学共收了一百三十名太学生,而胶东王的名声如日中天一般的响亮了起来。

素波这时早已经明白胶东王在读书上的天份,他执掌文澜阁和太学正是人尽其材, 又有薛太傅、叔父、何老夫子等当世大儒学者们从旁辅佐,当然会成功了。然后她也被鼓励了, 胶东王能成功,那么自己爱烹饪, 又有了胶东王府这样一处好的练习场所, 厨艺日渐提高,一代厨神又算什么!

先前由胶东王妃指导的冷月庵玫瑰饼如今已经成了京城名点,因为又好吃又养颜,皇后、妃嫔、还有几位皇子妃都十分喜爱;权贵人家的女眷们不摆上玫瑰饼都不好意思宴客;官吏富商们趋之若鹜;就是小门小户人家,但凡日子过得去的,也都要想法子去买上几个玫瑰饼尝一尝,起码与邻居们在一处有谈资呀!

冷月庵赚了多少钱素波大致是有数的,想来慧心师太一定很开心。当然素波也开心, 她那几百亩种了玫瑰花的山地出息竟然比水田都高, 而且地价也涨了许多。

唯有薛清有些不平, “玫瑰饼是王妃传给冷月庵的, 现在慧心师太靠着这饼将善堂全部修缮了一回, 前些日子又在宫里宫外化了许多钱帛去, 竟没到胶东王府向王妃道一声谢。”

素波也是有些不爽,自己不但传了冷月庵玫瑰饼的秘法,还优先将花田里的玫瑰花卖给冷月庵, 在慧心师太化缘时又捐了许多财物,结果慧心师太竟然理也没理过自己,倒是与河间王妃依旧打得火热,还攀上了皇后和太子妃,时常在皇宫里流连。

但是,她又转念一想,虽然自己传了玫瑰饼,但也在冷月庵学了豆腐皮包子呀!如此一来,其实自己也没有太多的功劳,毕竟论起所捐财物,以胶东王府的实力自己怎么也比不了皇后、太子妃和河间王妃的。而慧心师太满心为的都是善堂,就是冷落一些自己也没什么,也许她忙得忘记了呢。因此素波就道:“算了,只要我们自己问心无愧就行。”

“慧心师太曾在我面前赞王妃好心性,”薛清就一笑道:“还说我不如王妃呢。”

“不是的,”素波赶紧笑道:“薛姐姐之所以不平,其实都是为我。如果我们换上一下,我也一定为薛姐姐不平的。”

薛清自冷月庵回来后想了许多,如今真心诚意地道:“王妃还真是好心性!”又说:“不管慧心师太赚了多少钱,化了多少财物,她自己从来都只穿一件旧麻衣,只喝一碗清粥,因此我又是生她的气,又是敬仰她。”

“慧心师太已经修炼到了与佛祖差不多的境界了,她的心思我们懂不了的。”素波真不能理解慧心师太近乎自虐般的修行,叹了半晌又安慰薛清,“想想在我我指导下玫瑰饼才如此成功,我心里特别开心。”还在前世,素波并没有来得及开一家自己的小店,现在也算冷月庵替她试了水,也是难得的经验。

如今素波十分肯定,如果现在自己离开了胶东王府,完全能凭着厨艺开一家小店,很好地运营,让食客们喜欢店里的佳肴,并为自己带来收益。

虽然眼下在胶东王府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素波还是很看重自己独立的能力,要知道女人永远要保留着养活自己的本事!

回想初到这里的凄惶,素波觉得自己的进步真大,未免就有些飘飘然,一张俏脸上就绽放出由衷的笑容,立下了一个宏伟的志向,“我应该创造几样新菜!”

薛清是知道王妃的,无论说到什么,很快就绕到了吃上,于是就笑道:“王妃可有什么新法子?我也跟着学一学。”先前她还会觉得淑女应当与君子一样远庖厨,现在却觉得偶尔下厨其实很不错。

新菜式哪里那样容易创造出来的?那可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知识底蕴、思考和实践的。素波见薛清竟对厨艺有了兴趣,自然不会拒绝,“创造新菜特别需要复合型知识,你的才华在庖厨之间一定不会被埋没的!”

尽管薛清不知道自己的才华怎么能在厨艺中发扬光大,但是她越来越被王妃的热情所感染,觉得自己好像变小了,又回到过去无忧无虑的时代。

其实到了胶东王府,参与了皇权的争斗是不可能真正无忧无虑的。中秋前夕,薛清正与王妃品尝做的月饼,评论着新馅心新样式,琢磨着明日再改版最后再做一批,就听玉书回禀道:“太傅说落下了几处节礼,请奉仪再备上几份。”

节礼的事都是薛清打点的,因此她便在王妃面前告了罪回房,才要拿出册子录下,玉书便道:“其实奴婢在外面听了一个消息,先前还不信,打听一番才知道不假,不敢先在王妃面前不顾头不顾尾地说出来,才拿节礼做借口的。”接着才说:“太子妃、长沙王妃都要于中秋节起在京城施粥。”

薛清立即就问:“你能确定吗?”

“确定,”玉书可是当年薛家鼎盛时挑出来的最机灵的丫环,与京城中许多权贵人家的下人都相熟,“这是从京城几位大粮商家里出来的消息。”

薛清赶紧又问:“太子妃和长沙王妃可是一起施粥?”

玉书就答道:“并不是。听说施粥的主意原是长沙王妃想出来的,陆老夫人一力支持,又联络了京城许多官员的内眷,各出粮米,准备在中秋节那一日在朱雀大街开设粥棚,为青州的流民施粥。可消息不知道怎么走漏了,太子妃便也要施粥,于是皇后娘娘带领后宫的妃嫔并河间王妃、清河公主及邓家等许多官宦人家的女眷们拿出脂粉钱,凑了许多粮米,要在京城四门附近各设一个粥棚…”

往年京城都会有贵女们办粥棚,但是都在入冬之后,因此饶是薛清对京城诸般事情都很熟悉的人也没有想到此时就把施粥的事情提出来,不想就被漏下了。

说起此事,长沙王妃的确过分,施粥原是善事,既然有心,怎么能不与皇后、太子妃等人商量一同行善?偏要一个人提前施粥,结果倒被邓家那边探听到底细,反而用更强的实力对抗。

邓陆两家一向不断地打擂台,如今比着施粥这些乱事薛清管不着。但是此番胶东王府被两边一同置之度外,情形着实有些尴尬。薛清十分为难,想了想便吩咐玉书,“你立即去文澜阁,将这消息悄悄告诉留福,请他传给王爷。”

玉书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便急忙跑了出去,没一会儿又跑回来,悄悄说:“王爷吩咐如果有人来邀王妃加入施粥,请薛女官都替王妃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