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是自己人,遗玉不妨将李泰的指示同他说了,言明自己不能归京。

孙雷便早一步在路上安排了歇脚之处,方便他们拖延时间。

第一天他们赶路的速度还算正常,到了第二天,白日里走走停停,看看风景,晚上住到城镇店家,护队露宿在城外,天白大亮再继续赶路。

等到第三天下午,遗玉半路上声称身体不适,一行人便在河南道地界停下,住进了河阳城中,孙雷事先安排好的一间客栈里。

到了傍晚,还派了于通出去抓药,把戏做的十足。

要说这戏是做给谁看的,无非是给戚刘二妇,遗玉还是在收到圣旨被召回京之后,才明白过来皇上派这两个老妇到安阳的意图。

那摆明了是在回来的路上做个眼线,好正大光明地监视她的动作。

遗玉装着病,忍着没把孩子抱在身边,给秦琳带着,在河阳停留了两日,戚刘二人总算按捺不住,寻了由头到遗玉面前问候,但见遗玉一副病怏怏的模样,也不好张口劝她尽快往回返。

遗玉就让屋里看诊的李太医告诉她们,自己产后厌症犯了,不可赶路,顺理成章地请她们先一步回京,为不能及时折返,向宫里请罪。

戚刘二人犹犹豫豫不肯答应,最后相互打了眼色,竟是提出要先带着小郡主走。

卢氏当时就拉下脸,拍了桌子骂道:

“说什么胡话,小郡主不足三月,怎能离了生母,要是路上有个差池,你们可有命赔?”

遗玉倒是不气,猛咳了几声,隔着半道帘子,有气无力地对着被卢氏骂的脸红的两人道:

“让你们先带小郡主往回走,也不是不行,只是我这女儿乃是王爷的嫡长女,又被皇上先赐过名,金贵非常,路上出了岔子,别说是你们,就连我都得担罪。你们看不行就立两份字状下来,到时候出了意外,也好证明是你们强要带走了我的女儿,这要杀头要诛族,你们都得给我担着。”

话到这份上,戚刘二人哪还敢强求,赔着笑脸告了罪,便灰头土脸地回去收拾行李,准备明天一早上路。

第314章通缉

送走了戚刘二妇,遗玉立马就让秦琳把还没睡醒的孩子抱了过来,抱着又亲又搂好一阵子,直到小雨点被折腾醒,抗议地尿了她一身,才舍得放在床上亲手给换尿布。

秦琳看了,道:“奴婢早年伺候宫里的贵人,也没见哪个妃子这般亲养孩子的。”

换尿片子的都没有,更别说是亲自喂奶的了,哪个不是生下来就赶紧找太医开了方子断了奶水,整日变着法子修身养颜,只让奶娘同下人们把小主子伺候好了,想起来才会抱到跟前看一看,再不就是皇上来的时候,装一回贤良。

遗玉没在后宫待过,自是没有秦琳的感慨,不以为然道:

“姑姑说的是宫里头,这外面自己看孩子的多了去了,我便是娘亲手养大的。”

卢氏坐在窗边喝茶,闻言抬头瞅她:

月子病了一场,她这身条倒是瘦的快,沾了一个肤白的光,就是人圆润了许些,也还是个文文静静的漂亮样。

罢,左右魏王打仗还没回来,不必操心房事这层,也省了个添人铺床暖被的麻烦,她爱带孩子就给她带去。

遗玉不晓得卢氏心里计较,给小雨点换好了兜兜小裤,哄的女儿高兴了,又凑上去亲一口,笑眯眯地递给秦琳抱,扭头对卢氏道:

“娘去收拾收拾,待会儿咱们上街上走走去,难得出来一回,这河阳城可得逛一逛。”

卢氏两眼一瞪,“你这不是还要装病呢么?”

遗玉摆手让平彤去取衣裳,笑道:“王爷还不知何时回朝,这回京的路上有的要拖,哪能总耗在屋里,娘放心,咱们又不是通缉犯,城里没贴画像,带一层纱幂,谁认得出来。”

“什么通缉犯,成天胡说八道,”卢氏被她说动,但看了一眼小雨点,又迟疑道,“那小雨点呢,总不能抱到接上去。”

遗玉上前挽住她,“咱们少说要在这里住上十天半个月,客栈里不方便,我让孙典军赁了一间小院,咱们先过去瞅瞅,小雨点就给秦姑姑看着,又不会丢了。”

“...好吧,出去走走,让人叫上你韩叔,这河阳城他来过。”

遗玉从善如流地应了一声,让人去请韩厉,出去看院子是其次,难得有空闲,她就是想带卢氏出去走走。

想想遗玉就内疚,从她怀孕到生了小雨点,她娘怕还没有一天散心的时候,她是疼爱自己新生的女儿,但也不会因此就忽略了她娘的辛苦。

说要住下,遗玉还真就在河阳暂住了下来,且这一住,就是直到了九月。

孙雷办事很妥,在西街巷子里赁了一间干净清静的院落,家具摆设简单又齐全,有街坊邻居打听,只说是主人家路上病了,停留下来休养。

虽是没有泄露身份,孙雷也没忽视安全,将带来的精兵分成几班排布在小院周围暗中保护,日夜轮替,遗玉临走前,把李泰事前给她存到安阳私库的现钱都提了出来,扣去女儿办满月酒用掉的,还有用在灾民身上的,剩下的足足还有三大箱子铜钱,足够路上养活这么些人口。

河阳城比安阳要小上一圈,但贩卖的经商的却不少,人口多,没有长安城横条竖框地规制,白天街上往往很热闹,点心吃食,工艺布染,书文俗曲,在韩厉的导游下,遗玉和卢氏着实见识了不少新鲜。

白天,遗玉有时就跟着韩厉出去溜达,品味当地的风土,收集一些可以带回去送人的小玩意儿,并且以此为乐,有时就留在家里,抱着女儿躺在床上,逗一天也不嫌闷。

后来,卢氏会悄悄跟着韩厉两个人出去走走,到了吃饭时候就会准时回来,遗玉看在眼里,只装作不知情。

这两位长辈,活了大半辈子,才能走到一起,奈何前半世的纠葛,注定他们不能正大光明地嫁娶,甚至朝夕不能在一起,这本该是一个遗憾,可遗玉看着他们相处时温若清茶的点滴,却由衷地感到羡慕。

等到了他们那个年纪,还有一个人值得守候,还有一个人懂得珍惜,焉非幸事。

确认李泰平安之后,遗玉表面上豁然开朗,每天哄哄孩子,看看书写写字,好像是没有什么烦心的事,而隐藏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的,是她对李泰一日更胜一日的思念。

看着小雨点一天一个模样,她是如此清晰地感到时间的流逝,逆着时光细数着同李泰有关的回忆,从九个月前他离开的那个清晨开始,到他们在扬州的日子,大婚的那天,在普沙罗城的自在,在大蟒山里的冒险......

数着数着,记忆便会突然模糊起来,偶尔忘却了一两个细节,都会使她烦躁不安,慢慢的,她甚至开始臆测,是否只有她一个人这样思念着,觉得日子难熬,而那个志在千里的男人,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琢磨这些风花雪月。

她不想承认,这大半年的分离,让她有些担忧,时间会消磨了他对她的喜爱,日子长了,当这感情平淡如水,他是否会待她如昔。

想着想着,她又觉得自己有些无聊了,与其担心这些个有的没的,还不如多考虑一下眼下时局,比方说,李泰为何不要她回长安?

难道说长安城会有什么危险?

即便是皇上挑了她的小雨点当靶子使,可也没人敢明目张胆地害她吧,魏王府又不是吃素的,李泰到底在顾忌什么?

她想不通,因而心里就会不安,总觉得要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

“唉,我要是生了大哥的脑子,那该多好,再不用愁这些个阴谋诡计的,”遗玉叹口气,摸了摸女儿睡熟的小脸,看看外头天色已暗,卢氏还没回来,便对正在床边摆弄花瓶的平卉道:

“有些饿了,让厨娘先烧菜吧,待会儿老夫人回来,正好能吃饭。”

“是,奴婢这就去。”

平卉听话走出去,又过了小半刻,遗玉听见门外一阵骚动,有人说话声,卢氏回来了。

卢氏进门,就先撵了平云出去,韩厉从她身后走进屋,卢氏把门关上,遗玉见到卢氏忧心忡忡的模样,便知有事发生,拍了拍半睡半醒的小雨点,又把她放回床上。

“娘,韩叔,怎么了?”

韩厉就站在门口没动,卢氏快步走到床边坐下,面色凝重地看着她:

“你韩叔接到消息,京里出事了,咱们不继续留在河阳,现在就得走。”

遗玉心里“咯噔”了一下,“出什么事这么急?”

卢氏扭头看了一眼韩厉,韩厉走上前解释,脸色少有地露出严肃:

“西边传来战报,侯君集带兵灭了西昌,他派信疾传入京,在捷报之外,又重重参奏了魏王,指认他同突厥人私通,以致三万精兵折损于碛口。恰中秋节后,皇上着了风寒,一病不起,搬到大明宫中休养,下诏要太子监国,交付了国印,不问朝事。几日前,太子接到前方捷报和侯君集的上奏,当朝痛斥了魏王,说他勾结突厥人,意图谋逆,不顾朝中反对声,强行下诏传往西昌,要侯君集派兵押解魏王归朝,又派人查抄了魏王府,眼下正有大量兵马分两路赶往河阳,预备捉拿你们回京扣押,等待同魏王一起发落。”

遗玉脑子一懵,头一个反应是韩厉在说谎,毕竟他前科累累,事关紧急,她无法顾及卢氏的立场,冷着脸反问道:

“这朝中的事,韩叔又是如何知道的这么详细。”

卢氏怎听不出她话里的质疑,不由急道,“玉儿你——”

韩厉走上前,轻拍了卢氏的肩膀,坦然对遗玉道:

“两年前,我韩厉便曾立下誓言,不会再做半件让你娘伤心的事,如今事关你娘安危,我现在必须要带你们离开河阳,躲避追兵,不管你信与不信,愿不愿意同我们一起走,都由不得你。”

这是遗玉第一次直面韩厉的强势,这种容不得她选择的态度,让她瞬间变了脸色,两人互不相让地对视了片刻。

韩厉道:“我不知眼下西北局势如何,但追兵在即,你若被抓,李泰必成被动,因你受制于人,想想他为何要告诫你不可归京。”

想到李泰信中叮嘱,遗玉心中一沉,看了一眼满面焦急的卢氏,默不作声地转开视线,弯腰给睡醒了正在打哈欠的小雨点裹着襁褓。

“一凝,速去城北找孙典军回来。”

“是。”窗外,一抹人影飞闪而逝。

“娘,您去让下人们收拾东西吧。”

“诶,娘这就去。”

卢氏歉然地看了韩厉一眼,为女儿方才的失礼,见韩厉不在意地摇头冲她笑笑,才匆匆出门去使唤丫鬟收拾行囊,韩厉则是留在屋中,倒了一杯温水慢饮。

“你可真是不忘提防我。”

“您也时刻不忘在我娘面前充好人。”

“哈。”

九月十八日夜,遗玉母女一行轻装简行,悄悄离开了河阳城,为尽可能地避免暴露行踪,孙雷只在五十精兵当中挑选了二十名死士跟随,其余人皆被遣回安阳,带着两车行礼,一车钱两,还有几名奴仆。

就在他们离开不久,当夜,便有一队兵马最先抵达河阳,叩开了城门,挨家挨户地搜查他们的行踪。

第二日,天一亮,安阳城中便如飙风过境般迅速传开了一道震惊全城的消息:

魏王勾结突厥人意图谋逆,太子下令捉拿魏王在逃亲眷归案,凡有上报其行踪,经查实者,重赏。

第315章我要回长安

就在遗玉一行躲避朝中追兵抓捕时,长安城可是乱了套。

九月十六日,京中有捷报传来,唐军打了胜仗,高昌降唐,这本该是举国欢庆的一件大喜事,却全被魏王谋逆一事盖过风头。

接到西北战报,太子当日早朝便以雷霆之势,发诏令传往高昌,革除魏王大督军一职,责令侯君集押解魏王归京发落,查抄魏王府,查封文学馆,幽禁魏王府六品以上给事,数十人入狱,通缉魏王在逃亲眷,这一系列举动,引起朝中轩然大波,反对声无数。

河间王李孝恭,太子少师房乔,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户部尚书唐俭等一干重臣,当朝劝谏,以为此事需得明察,请令择缓,奈何太子一意孤行,国印在手,连发诏令,一朝之间,便将荣宠无数的魏王李泰光环去尽,变成叛臣贼子。

眼下,长安城中到处张贴榜文,将魏王李泰私通突厥人,致使我朝三万大军覆没的详实昭示众人,以致短短几日,便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

长安城上一片阴云笼罩,城中人心惶惶,又闻皇上病重,以为将要变天,百姓夜不出户,言行蹈矩,竟无胜仗之后的欢庆之喜。

九月十八日一早,朝中三品大员十一人,齐在大明宫前求见面圣,请示魏王一事,得宫中传话,皇上龙体欠安,卧病静养,一切朝事交由太子处理,未有传见众人。

这风声一传出去,朝中众臣私以为太子要打落魏王下马,是有皇上在背后属意,仅有坚持帮魏王讲情的几人,都被太子责令回家思过,不许上朝。

李孝恭,房乔等人无奈,干脆称病在家。

很快,朝中反对声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勾结突厥人企图谋反的魏王的一片指责和骂声。

九月十九日,秘书丞裴善,于早朝时,上书一篇《讨魏王檄文》,全篇细数李泰生平罪状十六则,有理有据,得太子李承乾大赞,升其为谏议大夫。

一时间,朝中掀起一阵揭举魏王不轨行状的风潮。

至此,魏王府再不见曾经的风光无限,被封禁的府邸,向人昭示其而今的落魄。

遗玉不知长安天变,离开河阳之后,便在韩厉的指引下,躲避追兵。

一天一夜的赶路,他们并未向南方逃离,而是绕了半个圈子,躲开朝廷兵马,继续朝西边行进。

在抵达下一座城镇之前,遗玉先见之明,派孙雷前去探路,众人停留城外等候消息。

孙雷往返用了一个上午,带回来了一张新鲜的榜文交到遗玉手上,还有城中茶馆听来的风声。

遗玉在看过那张通缉魏王亲眷的榜文之后,总算是清楚了他们眼下处境,有关魏王勾结突厥人“谋逆”的罪行,榜文上是写的一清二楚。

前一刻还在优哉游哉地赶路,一夕之间变成逃犯,不愧一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讽刺难解。

“这上头都胡说八道什么,”卢氏气愤地将榜文拍在车中的茶案上,“什么狼子野心,图谋不轨,我看太子这么急着抓人,才是心中有鬼!”

卢氏倒不是有多相信李泰不会谋反,她是相信自己闺女,她将这一对小夫妻的热乎劲看的清楚,那李泰真要准备这个时候谋反,她就不信遗玉没听到半点耳风。

“王爷不会做出这等事,”遗玉比卢氏要冷静,坐在徐徐远离城市的马车上,对车中并座的韩厉和孙雷解释:

“三万大军覆没,这数目应该有虚头,死伤必是真事,但要说是王爷勾结突厥人所为,实在是牵强,说句不当讲的,王爷真要谋反,也不会挑在这个时候,军功未立,便先图反,人心倾覆,成事不过一九。”

李泰向来不做没把握的事,又怎会去犯傻冒这种险。

孙雷点头道:“王爷是肯定不会谋反的,那便是西北传来的战报有误,可这么大的事,候将军又怎会误传?”

“就是误传又如何?”韩厉倒了一杯热茶递到气愤不已的卢氏手中,微微冷笑道:

“圣上卧病在床,不理朝政,太子当权,只要死拧了魏王谋反之罪,趁着京中无人坐镇,打压魏王一党,损伤既成,等到魏王归京,往好了想,即便是给他洗了清白,又能如何?高昌一战,侯君集立下汗马功劳,大不了功过相抵,吃亏的还是魏王。最糟糕的,便是证明不了魏王的清白,那你们被抓回去,等待的只有死路一条。”

一席话,令车中几人面色发紧,卢氏不安地看了遗玉一眼,扭头道:

“那你说,咱们现在该怎么办?这长安城肯定是不能回了,再往西走,临近京兆,城镇上贴有榜文,不能进城,难道我们就要一直这么躲下去,等王爷被遣送回京?”

韩厉摇头,见她忧恐,声音柔和下来,“我带你们到南诏去住上一段时日,等候京中安定了,再做打算。”

孙雷一听,立刻衬道:“韩先生若在南诏有安身之所,不妨就先带王妃和老夫人去躲避一阵,属下召集王府死士,埋伏在京城四周,随机应变,王妃以为如何?”

他扭头去询问遗玉意见,却对上一双冷眼,心中不由一突。

“我以为不如何,”遗玉知道孙雷是在为自己安全着想,可依旧忍不住想要发火,什么叫“等京中安定了再作打算”,什么叫“随机应变”?

通通都是在叫她明哲保身,这和大难临头各自飞的鸟儿有什么区别。

“到了前面,我们休整一番,兵分两路,韩叔带着娘先找个地方躲一躲。”

卢氏闻言,忙抓了遗玉的手急声道:“那你呢?”

“我要到洛阳去。”

“你去洛阳做什么?”

遗玉沉下目光,“我去找平阳公主,请她同我一齐回长安。”

“回长安?”卢氏拔高了嗓音,失声道,“你这孩子,是傻了不成,他们正在抓人,你这是打算自投罗网?你韩叔不是说了,你现在回去是给魏王添乱,他信上不是说过,要你无论如何不能回去,你就是不听娘的话,总该听他的劝吧?”

卢氏不提李泰的信还好,一提起来,遗玉的火气就蹭蹭地往上蹿,李泰显然已经料到京中会有此一变,故而在信上叮嘱她不许回长安,说好听些,是为了她的安全着想,说难听些,就是没把她当一回事。

她不是头一回发现李泰出了事喜欢把她往高处放,打个比方,通常人家里着了火,最先救的肯定是最宝贵和最值钱的东西,李泰现在就是在这么做,可关键在于她不是一件物品,不是一箱金银,是一个有头有脑的大活人。

搁在平时,被他小心保护着,她会高兴,会窃喜,但不是在他逢难的时候,更不是在他身涉险境的时候。

同甘苦,共患难,这是夫妻最基本的要求,连这点都做不到,她还求什么一心一意,干脆一个人老死得了!

“我现在回长安,有平阳公主作伴,太子最多将我幽禁,他们还敢害我不成?”遗玉冷笑,“皇上是卧病不起,他们忘了这朝中还有位三公主呢。”

平阳公主手上握有兵权,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朝中老一辈的人物从骨子里敬畏这个女人,有平阳公主做盾,无异于是捧了一份丹书铁劵,她就不信,谁敢动她。

韩厉嗤笑一声,“平阳为何要卖你这么大的面子?”

韩厉同卢氏一样,是平阳从小的玩伴,三人关系极好,当初韩厉背井离乡,就是卢氏和平阳一同筹集了银两助他东山再起,哪想那钱被他做生意赔了一大半,自此走上西北商路的匪道,做了山大王。

他了解皇室子女的身不由己,不认为遗玉可以请到她帮忙。

“我救过她一命,公主承诺还我一份人情。”

遗玉抿起干涩的嘴唇,平阳中毒,危在旦夕,是她同姚晃换了一张解药的方子,被姚晃索去小半瓶血,这事连李泰都是一知半解,她更没有对卢氏提过。

韩厉愕然,扭头去看卢氏,见她也是惊讶,便信了遗玉不是在说谎。

“即便平阳能陪你回长安,可你现在回去有什么用?”韩厉想带走卢氏,可他知道卢氏放不下女儿,便只能劝说遗玉同行。

孙雷也不愿让遗玉涉险,便配合道:“是啊,王妃,您现在回去也无济于事,不如同老夫人一起躲上一阵。”

“我回长安许是没用,”遗玉沉下声音,熠熠的目光里,是毅然决然的坚持:

“可是谁都能躲,只有我不能。”

她相信李泰不会勾结突厥人谋反,就像她相信他会平安归来一样,既然他没有做,那她就必须死死地站在他这一边。

作为李泰唯一的女人,她要做的不是乖乖地待在最安全的地方等他来接她回去,而是站在最显眼的地方,迎接他归来。

更何况,谁说她回长安没用,托韩厉的福,早在安阳城,她便明白,她能做的很多。

看出她已下定了决心,最先出声的,不是韩厉,而是卢氏:

“娘不去南诏,就同你韩叔先四处躲一躲,等京中安定了,再回去。孩子你带着,娘相信你们母女会平安。”

“娘,”遗玉看着卢氏宽容的眼神,理解她这份体贴和尊重,不止一次庆幸自己是她的女儿。

卢氏开口,韩厉松了口气,自是不会再强求遗玉一起,至于孙雷,他没多说什么,只是心情复杂地看了遗玉一眼,对卢氏拱手道:

“老夫人放心,下官定会护好王妃和小郡主的周全。”

“有劳孙典军了。”

事已定计,众人便不再多耽搁,出了树林,便隔道分开,一个往北去,一个往西走。

有道是,前途未卜,不得而知。

第316章人生总有高低时

“真是烦死本宫了!要粮的、要钱的、要免赋的,当这国库是天上下银子冲的吗,不准!东涝北旱,天灾人事,什么都要问本宫,这是哪省的官员,简直是一群饭桶!”

李承乾在奏折上胡乱画了几笔,心情烦躁到了极点,猛地将手中看了一半的奏本甩在御案上,不偏不倚地砸倒了案上厚厚一摞公文,哗哗啦啦散落在地上,内侍连忙跪地拾取,却没一个敢出声劝慰。“钟照南呢!传钟照南进殿,让他来见本宫,抓个人也要这么多日,真是白升了他做北衙的统军!”

李承乾本就不耐处理公事,奈何皇上病卧大明宫,不光交给了他监国之权,还有每日阅不完的公文和裁不完的奏本。

为了不让谏议大夫找茬,借着这一次难得的机会巩固手中实权,自从掌握了监国大权,他每日除了上朝,便强迫自己闷在御书房里,一开始还算过得去,但他生性躁动,怎耐得住这般单调又枯燥的日子。

他想念夜夜笙歌的生活,可在这之前,必须先捏住李泰的脉门才行。

“回太子殿下的话,钟都尉在外求见。”

“让他进来!”

新晋的北衙禁军统军钟照南躬着身,进到殿中,小意地瞄了一眼太子脸色,恭声拜道:“参见太子殿下。”

“钟照南,本宫原以为你是个应事的,才破格提拔你,但你连本宫交派的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实在让本宫失望。”

钟照南诚惶诚恐地跪下求情:“太子殿下息怒,是下臣办事不利还请殿下宽容几日,下臣已追缉到魏王亲眷下落,不日便能将其带回京城,定不负您信任。”

李承乾玲有一声,脸色稍有好转,正打算让他下去,打殿外进来一名内侍,却是东宫的内侍总管胡德,匆匆忙忙小跑进殿内也不通报,直接凑到龙案后,附在李承乾耳边低语了一阵。

钟照南见他密语,便低下头去,隐约听到有“平阳公主”的字样,正揣摩着是有什么事端,忽觉迎面一股风来,他闪避不及,被一本奏折正砸到了面门上。

“废物!要你有何用,滚出去!”

三公主每年回京总要有那么一群人事先打听到消息,好准备上门巴结,但这一回,平阳回来的却是有些突然,事先半点风声不露,只在抵达公主府后,才派人到宫里送了信。

昭华府平阳换好了一身宫装来到安置遗玉主仆的偏院对遗玉嘱咐道:“本宫已让人送信到宫中,同太子说明你在本宫这里,至于追捕你们的榜文,本宫先去大明宫探望皇上,明日就进宫去见太子,要他撤销缉拿。不用担心你娘,你且安心在公主府住下,若要出门,还需几日,不然那榜文未揭,难保你走在街上不会被哪个不开眼的阻拦。”

遗玉行了一拜,带着七分感激三分歉然道:“多谢公主相助,有劳您走一趟。”

四天前她几次险险躲过追兵,赶到洛阳城外,派孙雷进城给平阳公主送信,很是顺利地见到了平阳。

“皇上龙体欠安,便是不陪你,本宫早晚也要到长安探望,不必过多言谢。”

在见到平阳之前,她原本还有一丝忐忑,担心平阳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卖人情给她,哪想平阳不但亲自领了她回长安,还执意要让太子撤销对他们的追捕,尽管平阳言明这是报答她当日救命之恩,但遗玉还是多承了她一份情。

平阳轻描淡写了她对遗玉的帮助,扭头看见秦琳抱着孩子站在一旁,便走过去伸了手,秦琳会意地将哈欠连连的小雨点抱给她。

小雨点这一路上没少给平阳抱,见到她并不认生,撅起湿乎乎的小嘴,吐出个口水泡泡,这是她惯来自娱自乐的方式之一。

平阳素来严肃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就抱着小雨点多留了一会儿,才起身出门。

平阳走后,遗玉给宝贝女儿喂了奶,心疼小家伙连日来跟着自己颠簸赶路,故而亲自哄了她睡下,才简单洗漱了一番,上床去休息。

躺在下净整洁的床铺上,没有熟悉的香薰,没有嘘寒问暖的奴仆,遗玉也没有认床的毛病,累了多日,总算有个落脚的地方,只是唏嘘了一下今非昔比,半个多月前她怎么都没想过会有“寄人篱下”的一日,后来裹严实被子,一眯眼就睡了过去。

反正现在她也出不去,正好养精蓄锐,先把气存足了再说。

魏王妃跟着平阳公主回京的事,很快便在长安城上流圈子里传开。

要说魏王妃以前是一个招女人眼红的位置,那么现在已成了众女茶余饭后讥酸讽刺的笑料,毕竟魏王府风光不再,即便她是同平阳公主一起回京,也掩饰不了她背后的狼狈。

同遗玉有过节的人,自然是乐得看她落魄,等着落井下石的时机,而同遗玉有亲的人,一部分选择了回避风头,剩下的则是真正担心她处境的亲友。

程小凤在遗玉回京后的第三天,就闻风找到公主府,平阳知会过府中下人,不避魏王妃的客人,于是她才得以轻松进了平常人挣破头都难入一回的大门。

闺友相见,分外“眼红”,话没说上两句,看着遗玉略显洁瘦的脸蛋,程小凤便先落下泪来:“我就知道魏王是被冤枉的,怎么会说谋反就谋反了呢,可怜了你,我那会儿听说宫里派兵抓你们,是快担心死了,若非是齐大头也被这事牵扯了进去,天儿还小,宅里又有几个跳脱的,离不开人,我肯定一早带人出去找你,哪让你吃这些苦,我真恨我不够义气。”

说着说着,她便伸手去捶打自己,遗壬吓得连忙抓住她手腕,笑骂道:“竟说胡话,你要真是放着家里夫婿孩子不管,跑出去找我,那才是脑壳跌坏了。别哭,我还好些话要问你,你要是哭哑了嗓子,我找谁问去。”

程中凤抿住哭声,蹭了蹭眼泪,反握住她的手,道:“我知道你要问什么,来时候雅婷都同我交待过了,墨莹文社还好,因入社的姐妹当初都是精挑细选的,没哪个透露出去是你在当家。你不知那无双社眼下就惦记咱们的勤文阁,巴不得我们同你扯上关系,好借机挑事,故而知道你回来,大家虽都担心的很,商量后,怕都过来探望太扎眼,恐被人瞧出什么,我便一个人来了。”

程小凤这番括,其实是有虚头,在朝堂上揭出李泰“谋逆”一事后,墨莹文社便冒出了两三个不安分的人物,挑唆着社里的夫人小姐们退出,又几次偷偷摸摸想在勤文阁找账本,被史莲发现后,几个掌事的当即拿了主意,软硬兼施,愣是要那几个人闭紧了嘴巴,灰溜溜地撵出了社里,又自掏腰包发下一笔红利,稳定了众女的情绪。

史莲她们同程小凤一样,之所以会这么做,并非全是因为对遗玉有着一份情谊在,毕竟涉及谋反,谁敢胡乱沾惹,但勤文阁的利益是她们明眼见过的,几个月前捐出去的几千贯红利不是假的,院子里锁起来的客人名册更不是虚的,她们衡量利弊,也是为了自己,才要护住墨莹。

这其实也是遗玉当初想要的,团结是什么,有了共同的利益,才能牢牢地捆在一起。

“我二嫂是不是回了娘家?”遗玉问起晋潞安的现状,这也是卢氏路上最担心的,太子虽然迫于压力,只是下令捉拿魏王府亲眷,但难保不会私下为难他们卢家的人。

“你放心,潞安是我娘亲自送到晋府去的,”程中凤问一答三,“你姨母一家也还好,有我爹力保,并未牵扯牢狱。”

“那就好,”遗玉舒了口气,最后才问道,“我路上听说魏王府和文学馆都查封了?”

程小凤忿忿道:“是啊,你那大宅子,现在怕都被搜得乱成破庙了,还有芙蓉园,也被太子收了回来,成了女馆那群人的玩乐之处。

文学馆被封了以后,《坤元录》也停撰了,齐大头找不到事做,整日闷在家里读死书,我看着他就烦。”

早知道《坤元录》的进度会被影响,比起宅院,遗玉更担心李泰的心血,她暗皱了眉头,便反过来去安慰程小凤:“要说王爷勾结突厥人,我是一百个不信,就不知这当中有什么误会,还需等那西征的将士们回京再说,你且别担急这个,齐大人日子也不好过,你少同他倔气。”

劝了一会儿,见程小凤有听没进,遗玉便不再说教,让丫鬟去叫秦琳抱了小雨点来,给程小凤看。

“哎哟哟,可叫我见着你那宝贝了,”程小凤从秦琳手里搂过小雨点,整个人立马雨过天晴,“瞧瞧这眼睛鼻子,长大了是得有多俊呀,唉,看看你这娃儿,再看看我家那个,天儿生了他爹一样的大脑袋,丑坏了。”

听着程小凤抱怨,遗玉不以为真,齐铮不丑,程小凤俊俏,生出来的孩子怎么也不会丑了。

小雨点早先吃过奶,睡得呼呼的,被程小凤摸摸鼻子拉拉手,也不见半点醒来的迹象,稀奇的程小凤又去拿她家整日不睡觉的齐小天比较,对遗玉有这么个省心的女儿,羡慕十分。

时别将近一年,两人才得见一面,说不完的话,直到天快黑,遗玉才催了程小凤回去,临走前,塞了一只装信的竹筒给她,千叮万嘱道:“你帮我个忙,到西市南大街上,有一间毛皮铺子,去找一个姓裴的掌柜,把这信交给他。”

程小凤想必也知道遗玉交待给她的不是小事,便好好将竹筒收进怀里,道:“我省的,过两日再来看你。”

第317章东奔西走

平阳办事极快,她说要太子取消对魏王府亲眷的通缉,不过几日,城里城外张贴的皇榜便被撕换下来,于是重金悬赏魏王府亲眷一事,就这么在平阳的干预下,不了了之。

到现在,人尽皆知,平阳公主明目张胆地把魏王妃安置在自己府上,摆明了是要偏袒,却没哪个敢乱嚼舌根,拿“谋逆”的高帽子往她头上戴。

遗玉安安生生地在公主府住了几日,得平阳批准,才带着平彤两个人出门,于通驾车,未免不必要的麻烦,换了不打眼的衣裳,带了纱幂。

她早有预料会有人盯着自己,果然一出公主府就被探子给跟上了,她没让一凝一华出手打发,由着这些盯梢的跟着。

遗玉这些天头一趟出门,既没去探望晋璐安,也没有去程小凤那里,而是先去了魏王府。

马车停在王府前面对角的街上,遗玉撩了窗帘盯着被打了封条的王府大门,那冷冷清清的门前,哪里还有她去年离开时的轩敞。

她看了好一会儿,才让于通拐到文学馆去。

从程小凤口中,遗玉得知,太子派人在魏王府搜查了三日,除了地下的库房铁门打不开外,这院子里屋里头,能翻的都被翻了个底朝天,那几日街上还有不少围观的,亲眼见人抬了一口口半人高的实木箱子进去,再抬出来,不用想,王府里能拿的东西,必然也是被拿了个干净。

金银珠宝遗玉不可惜,她心疼的是书房里许多没有收起来的书籍和字稿,她倒是不多担心会被太子搜出来李泰什么秘密。

重要的信笺和账本,去年李泰同她离京之前,便让人转移到了秘库里,连她都不知具体在哪,更何况太子真要是搜出了什么,还不得一早昭告天下,哪用得着四处抓捕魏王府亲眷,企图从她嘴里撬东西。

文学馆一样被贴了封条,门外还把守有禁军,遗玉同样在门前停了一阵,便直接让于通驾车往杜楚客府上去了。

身为魏王府长史,李泰犯了事,杜楚客不能幸免,被太子停职查办,既不用上朝,也不用去衙门,整日待在家里等候大理寺问话。

杜楚客见到遗玉,并不意外,自打听说了她同平阳一道回京,便料到她会来找,因而没有多此一举派人送信去公主府问候。

“现京里不太平,王妃不该带着小郡主回来。”

小雨点被李世民亲自赐名李令雨,并破例封了郡主,当时很是在京中引起一阵波澜,杜楚客虽遗憾遗玉没能给李泰添子嗣,但对这魏王嫡长女,却无轻视之意。

“与其被抓,不如我自己回来,我来找杜大人,是有事相问。”

杜楚客就是嘴上不讨好的那种人,遗玉不在意他的指责,开门见山地问起魏王府和文学馆下属官员的情况。

杜楚客没急着答她,而是反问道:“王妃打听这些做什么?”

遗玉道:“杜大人难道愿意坐以待毙?”

杜楚客沉默了半晌,亲手给她倒了一杯茶推到她手边,缓缓叙来:

“太子派人封查王府和文学馆那天,带头阻拦的给事和学士们,包括萧着作在内都已被抓,现收押在大理寺牢狱。后来几天,刑部又陆陆续续抓了文学馆十几个人去提审,都被关禁起来,我连同几名大学士到宫中求情未果,被太子暂停了职务,勒令在家。一开始,河间王、房大人还有唐大人都反对在魏王回京之前给他冠罪,太子掌持朝政,不听他们劝阻,皇上卧病大明宫,不闻朝政,杜某是束手无策,不知王妃有何高见?”

杜楚客知道的比程小凤要详细的多,不但将魏王府下属官员被抓被关的情况告诉了她,还提供了朝中局势。

遗玉道:“高见谈不上,我现在就去拜访几位大人,先想办法将被关起来的人放出来再说,请杜大人同行。”

杜楚客摇摇头,“能求的,杜某已经都求过了,然太子一意孤行,为明哲保身,谁都不愿淌这滩浑水,王妃还是省省力气吧。”

“杜大人去请许不能行,但我同你一起去,就不一样了。”

听这话,杜楚客不高兴了,怎么地他一个混迹官场的老人,还没有一个女子面子大?

“王妃这话是什么意思?”

遗玉知道他误会,却没多做解释,“有劳杜大人陪我走一趟,成与不成事后再说。”

见她态度坚决,杜楚客也知现在不是同她计较的时候,想了想,便起身正了衣装道:

“好,杜某就陪王妃一行。”

他且要看看,她的面子有多大。

接连两日,杜楚客陪着遗玉,从河间王府起,分别拜访了李孝恭、刘徳威、唐俭、尉迟敬德、程咬金几位中立之态的重臣。

遗玉对这些人的说辞并不新鲜,甚至比杜楚客当日去求助时候更要直白一些。

“王爷不会勾结突厥人,他也没有谋反,这当中定是有什么隐情,才会让侯大将军误会,错呈了罪状回京,从高昌到长安,通信不便,事情还没有弄清楚之前,仅凭着一面之词便让许多同魏王府有系的官吏受了牵连,我心实难安。闻几位大人同样不赞同太子举措,故而一一登门拜见,是想请大人在太子面前说个情,先将那些被押牢狱的无辜者放出来,哪怕是禁闭在家中,也好过牢狱之灾。”

让杜楚客惊讶的不光是这些人都亲自面见了遗玉,更让他意外的是听了遗玉这番说辞,对方的回答不是拒绝,而是异口同调般地询问她还请了谁帮忙。

遗玉如实以告,那些先前婉拒了杜楚客的大臣们,竟是软和下来,让她先回去安排,等找齐了人,再来通知他们。

从程府上离开,杜楚客还有些晕晕乎乎的,程咬金比前面那几位都要好说话,遗玉一开口,他便应承下来,还提议在天霭阁设宴,明日将人聚在一起商讨如何进宫求这个情,把发帖约请的事宜自动包揽下来。

“杜大人、杜大人?”

遗玉几声唤,把杜楚客叫回了神,“哦、王妃,咱们还要去哪里?”

“不用了,若是这几位大人都答应帮忙,应该没什么问题。天色已暗,我借住在公主府上,不便迟归,劳累了杜大人一天,你还请早些回去。”

“啊,那杜某送您,王妃慢走。”

杜楚客心里揣着老大一个疑问,为何今日拜访的这些人都成了好说话的,他有心向遗玉求解,但又因先前不信,不好意思张口,见遗玉没有主动解释的意思,最终还是揣着糊涂目送遗玉登车离开。

遗玉将杜楚客的欲言又止看在眼里,却不点破,其实这事说起来也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