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想法,李薇往鱼塘那边儿跑得愈发勤了,那水坑中的鱼喂蚯蚓也有十来天功夫了,李薇十分想让吴旭现在就往大塘里投混合食料,但又怕小水坑里的鱼试验的时间太短,有什么副作用还没显露出来,便只好耐着性子再等。

日子缓缓流淌,转眼儿又到佟氏的祭日,一家人满心盼着佟永年这个日子会来祭拜下他娘,结果等到半晌却只来了几个贺府的下人,其中领头的那位,就是那天在茶楼里见过的,不断提醒佟永年走的那人。

几人到了李家门外,也不进院,问了佟氏的坟莹所在地,又递过来一个青布小包,说是二少爷让人捎来的。然后便扬长而去。

这些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十分不爽,李薇朝他们离去的背影狠狠的啐了几口,才跟着何氏回院中去看那小包。何氏解开包裹,李薇一眼扫见那里面的东西,登时欢乐起来,把何氏的手扒开,里面赫然是三本书。

扫过第一本《证类本草》,很好,单看这个名字应该是与那本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一类的书,有医方也有美容古方。又有一本《事林广记》…

李薇举着书兴奋的奔到东屋,叫着,“四姐,四姐。”

春杏正为年哥儿这么重要的日子居然不回来,而心头不痛快,听见梨花在外面大叫,有些不高兴,沉着脸儿出了东屋,“什么事?”

李薇不理会她的黑脸儿,把手里的书在她眼前晃了晃,笑着,“年哥儿捎来四姐要的书了。”

春杏瞧了瞧她手中的书,这才露出点笑意,伸手取过一本,胡乱翻着,“这就是你说的那个什么能做面脂胭脂的书吗?”

李薇嘿嘿笑着,抱着她的胳膊,拉着往西屋走,“是呀,不过,四姐,你得先认得字儿才行呀。”

春兰在东屋隔窗瞧见,放下手中的针线,回头嗔气呼呼的春柳,“你还三姐呢,连梨花都不如。他不回来肯定是回不来,又不是不知道他在那府的样子。”

春柳气呼呼去取针钱箩筐,拿出纳了一半儿的鞋底子,发泄似的用力纳着,道,“知道回去不自在还要回去,他活该”

春兰笑笑,没说话。

立秋过后,田里又忙了起来,虽说家里现在不缺田里那点收成,可李海歆与何氏都是种惯了地的人,从未想过把地佃给旁人种,再者北地这两年被她们家养的逐渐壮了起来,一时也舍不得佃给旁人。

李薇也指望着那点田给她做试验呢,自然也不会去劝她爹娘。秋天渐忙,吴旭又要照料小鱼塘,虽然能偶尔过来帮帮忙,可是再往前鱼塘里出了鱼可是面临着要卖鱼的问题,莫说他抽不出身来帮忙,便是抽出身来,何氏与李海歆也舍不得占他的空子,让他自己多挣钱些儿才是正事儿。

于是李家雇长工的事儿,又再一次摆在面前儿。两人左思右想,左挑右选的,最后挑中本村北头那户人家的一对夫妇。这家也是因为分家的时候,被婆婆净身出了户,出的得比何氏与李海歆还干净,一家五六张嘴,竟只给了两亩薄田,这家的男人就带着女人去开荒地,两人开了五六亩的荒地,村子里正看他们过得可怜,过去调停了几回,那家的婆婆更是个表里都不要的人,撒泼耍赖,把里正气得也没了脾气。只好先帮这小两口瞒下开荒地的事儿,没往黄册上登录,给他们省下个税粮。

即使这样,他家的四个孩子,个个长得豆芽儿菜一般,衣裳也是东家送一件,西家给一件的这么凑合着过日子。

这对夫妇,男的三十岁,女的有二十八九,在村子里口碑也好,也肯干的很。

定下请了他们,李海歆便去了他们家一趟,两人高兴得很,也很感激,那男人说,原先也动过去他们家问问要不要长工的心思,一是没怎么接触过,不好意思开口,二来他话头的意思,是李海歆家又是举人又是秀才又有钱的,门户高了,不敢上门。

李海歆连连摆手,什么门户高不高的,还不是一样?

回到家中之后,他却喜孜孜的与何氏把这话又学了一遍儿。何氏看他兴头样儿,嗔了他两句,自己也绷不住的笑了。

解决家里兔子舍那边的人手问题,李家的活计又轻松了不少,何氏整日在家里做饭洗衣逗弄儿子。春兰和春柳除了照顾菜园子之外,也不再下地干活儿。

李薇与春杏得了那两本书,更是吃完了饭,诸事儿不管,两人钻到西屋去看书,李薇大多时候是看农书,春杏则抱着那《证类本草》不撒手。刚开始时她可不自己看,专等李薇了后给她讲,李薇自然不干,让她想知道自己看去。春杏磨了她几回,她都不应,发了一通小脾气,也没改变什么。只好乖乖的自己去看,遇到不认得的字儿就去问李薇。

李薇这么些年,可算是在李家除了出出主意之外,大部分的时候都在读书认字儿,再加上前世的底子,这些字儿自然不在话下。春杏看得认真,她也教得认真。

春杏见问她什么字儿,她都随口说出,还能给出释义,十分诧异,“梨花,你怎么认得这么多字儿?”

李薇从书中抬起头来,笑嘻嘻的伸出一根手指,“我一岁就开始学认字了呀。”

春杏瞪她一眼,又撇撇嘴儿,不服气的又埋头去看书。

有一天吃晚饭时,春杏说起梨花的认好多字儿的事来,何氏与李海歆也很诧异,梨花是爱看书,可不成想还不到八岁的孩子,竟认得这样多的字儿。

两人因这个又想到春兰和春柳来,便商议着,让春兰春柳也跟着学认字儿,反正家里人手足了,不用她们下地劳作。

李薇自然很高兴,说实话,她早就想着让姐姐也认字儿呢,可是以前家里头忙,她们好象也没什么心思,便作罢了。现在倒正好。

先前儿春杏一个人学,有些无聊,现在两个姐姐也跟着学,而且还没她认字儿多,她便有些乐呵,偶尔李薇去吴旭鱼塘里查看兼闲逛时,她便自告奋勇充当小老师。

李家近一段日子过得很是顺溜,吴旭那边儿鱼塘的情况也很不错,先前在水坑里单独用拌入蚯蚓的混合食料投喂的鱼,长得确实比大塘里的快,而且个个鲜活的很,没有出现李薇担心的副作用。

她便与吴旭商量着,开始往大塘里添加混合食料,比例仍按十比一的份量拌食儿。

吴旭听了她的话,当即去准备。李薇突然感觉压力好大,被完全无条件信任的前提,是她任何时候都得做百分百正确的决定。

《秀色田园》第九十四章赶集卖鱼

七月里虎子过了百天儿,李家又热闹了一回。年哥儿仍旧未来,这次只托佟维安府上的人把百天礼儿送到,除了小虎子的金银小手脚链儿,长命锁等,还有一些做得很致的木头小玩艺儿,象可以浮在水面儿的木质小鸭子,雕得很精致,染得也很漂亮,嫩黄的小身子,鲜红的嘴儿,难得是放在水中不会掉色。另有拨浪鼓、边缘修整得很圆滑的小木剑等等。

春桃儿子与小虎子只差四天儿,他也给备了一模一样的礼。

除了给小虎子和小石子儿的,给李家一家人每人也备了礼,李海歆与何氏的各一套象是成衣铺子里购置的锦缎新衣,给春兰春柳的是几匹布,其中有一匹大红妆花过肩云蟒缎分外显眼儿,李薇瞧了眼礼单,上面写明是专给春兰的。怕这是他送来给二姐做嫁衣穿的。

春兰拂着那匹光华流转鲜艳喜庆的暗花缎子,又笑又叹,“庄户人家哪用得上这样金贵的东西”

再有给李薇和春杏是两匹明绿和鹅黄的素绢并几本书,有游记传记以及地方志,另有两本农书。

原先佟永年离开李家的消息一传开,李家村里有不少人私底下还是幸灾乐祸的,毕竟李家这几年的日子实在让人眼红眼气的很,这么一档子事儿一出来,也让别的村民平平了心气,背着李家人议论了不少时日。可小虎子百天年哥儿送来的这些东西,让那些人登时又不是滋味儿起来。

何氏与李海歆自是知道村人们的脾性,愈发把小虎子的百天儿大办起来。赵石头此时已在何文轩的照拂下去州府学堂,准备明年的春闱。石头娘爹娘与小姑子小玉和春桃一道儿前来。

小石子儿出生时与小虎子差不多重,现在舅甥两个,更是一个赛过一个的白胖,今儿走亲戚,石头娘特意把他百天儿时的新衣裳也穿了上,早上风凉,他的小脑袋上还扣了个小小的绛红色绸缎瓜皮小帽,帽子正中间儿镶了颗褐色透亮的天然琥珀,一双极似春桃的大眼睛,滴溜溜的转着,可爱得紧。

春桃下了车,把小石子儿交给春柳,闲话顾不得多叙,回从包袱里掏出另外一顶一模一样的小帽子,扣在小虎子头上,在他的小胖脸儿上狠狠的亲一口,笑着,“这是你姐夫特意寻了两颗一模一样的琥珀,让给你和小外甥做帽子呢。瞧你多有福”

春柳叫小玉过来,把她推在抱着小虎子的春杏身边,两个大小差不多高的女娃儿,抱着两个几乎一样胖乎的小奶娃儿,更有那两小顶一模一样的小帽子,小虎子和小石子儿似是一对双生子一般,若得在场的人都齐声笑。

见完了礼,大人们去堂屋坐着说话,春桃与春兰在外面张罗着虎子的百天儿宴。

小舅甥两个便被大人用被子围坐在当院木塌子上,好让来恭贺的亲戚瞧瞧。李薇春杏和小玉三个坐在塌边儿,一边儿看孩子,一边说着话。

说话间小玉听春杏说起来,她们天天在家里学认字儿,还学着自己做胭脂水粉,眼中有掩饰不住的羡慕。李薇想了想便说,“小玉姐,你要不跟你母亲说说,在我家住几天呗,我们一块玩儿”为了大姐不和她娘一样受夹心气,友好的对待大姐的小姑子是非常必要的。

小玉沉默了一下,摇头,“不行呢,往前儿家里要收秋,我得做饭呢。”

李薇点头,这也是实情,孩子占手,不管是大姐做饭还是她做饭,总得两个人替着手。

便笑嘻嘻的拍着她的道,“没事儿,你要喜欢胭脂,回头我和四姐做好给送你过去。”说着又想起年哥儿这次捎来一盒子绢花儿,他能顾着自己家人,怕是小玉这茬儿事肯定想不起来。

想了个由头扯春杏到一旁,悄悄把话说了,春杏点下她的额头,“光会送我的东西,你自己的呢?”

李薇扯着她的胳膊往东屋走,笑嘻嘻的说道,“我的挑出三支送她,四姐也挑三支来。”

春杏这才收了声,两人进屋开了自己装头饰的小匣子,春杏挑了五支出来,转头对她说,“你也挑五支吧,你整天都不戴,白放着可惜了。”

李薇连连点头。两人手里拿着花儿进院子,刚好梨花姥娘一家都过来了,大妗妗家有个女儿,现年也七岁了,二妗家也有个小女儿也有三岁多。

春杏一眼儿瞧见,转身回了屋,又从自己的绢花匣子里拿了两只来,这才扯着李薇过去,“这三个一人给四支算了。”

李薇笑呵呵的点头,心想小四姐真是长大了。

欢乐的吃过虎子的百天宴,即将秋收农忙,本家们说了会闲话就散了。梨花姥娘一家与石头娘几个又与何氏说笑了半天儿,到半下午的时候,也要家去。

用过午饭,那两个小家伙都睡了后,李薇和春杏便领着小玉还有舅舅家的小女娃儿进了西屋,小的摆弄着虎子的玩具,大的便听春杏在那里显摆她新学的字儿,还有书上写的制面脂胭脂的方子。

小玉听得满脸向往之色,临家去时,她眼睛闪啊闪的,不想走的样子。

石头娘便笑着跟李薇与春杏说,“你们两个今儿跟我们家去吧。也陪陪你大姐。”

李薇看看大姐,心里真想去,自她出嫁之的后,总没有好好的聚过。可是又一想吴旭的鱼塘,最后十分为难的摇摇头,“旭哥鱼塘里的鱼该卖了呢。”

一圈子人都哈哈大笑,直说她把何氏的操心劲儿全学了去。

李薇有些内疚的看着大姐,可是眼下吴旭这鱼塘还是最重要的。便抱着春桃一通撒娇,送她们家去。

吴旭这鱼塘里的鱼苗放进去也有四个多月了,后来天气渐暖,有大点的鱼出来活动,他又陆续从溪里头捞了些掌长大的鱼苗投进去。现在大的略有斤把重,小的也有半斤重。

李薇这些天天去看,发现鱼塘里草鱼和鲫鱼占多数。草鱼出塘早了不划算,估计要明年五月里才能长到两三斤的样子,但是鲫鱼一般都不食用太大的,斤把重的正好,再小些也可以。这些天再喂喂,到中秋节前后上市,正好能卖个好价钱。

与春兰悄悄把她的打算说了,又催春兰去跟李海歆说,早些可着牛车车厢大小打一个大桶来,到时候好装水装活鱼。

春兰应了声,李薇又笑嘻嘻的让春兰把今天宴客的菜饭,煮多了没动的,给她挑两碗来,春兰知道这又是给吴旭送去,好笑的瞪她一眼,去厨房装好塞给她,李薇这才拎着小篮子,踏着夕阳的余辉向鱼塘走去。

吴旭娘今儿也给小虎子庆百天儿,从何氏家出来,她来到鱼塘与儿子说话,母子两二人正说着今年鱼塘里的鱼能卖多少钱,远远瞧见她来了,便收了声。

李薇拎着食篮子走近,甜甜笑着,“婶子也在啊。”

吴旭娘应了声,看见她拎着的篮子,就说,“晌午你母亲刚让送来两大碗呢,他都没吃完。”一边将她手中的篮子接过来。

李薇笑嘻嘻的编了一通何氏怕吴旭饿着,非让送来的话。又立在岸边看了会儿鱼,便要回家去,临去时留吴旭娘,“婶子今儿就别走了呗。晚上还跟我娘一块儿热闹热闹。”

吴旭娘扑扑衣裳笑着,“我可不是想住一天,家里有鸡有猪呢。”又谢李薇给出的这个养鱼的好主意,她笑着往二姐和爹娘身上推。

进入八月里,李家老三仍帮忙杀兔子,让吴旭抽空过来硝制皮毛。李家老三家里这些年也喂也鸡,养了兔子,虽然没老大家的多,现也小有规模,两家的鸡蛋是合在一处卖的,兔子肉兔子皮毛走的也是老大家的门路,省了他们不少的事儿,也跟着赚了不少的钱儿,老三与王喜梅对老大家愈发的亲近起来。

吴旭这些日子一边硝制皮毛,一面在李海歆与老三家的帮助下,捞鱼的物件儿都准备齐全,单等八月初六镇上有集,捞第一批鱼来去卖钱儿。

春杏这些日子见天儿看年哥儿捎来的书,入迷的很。无奈有些方子一时找不到原料,倒是其中有一项叫做“米粉”的妆粉,原料简单,是用上好的大米做成的,另有一些工具,也不算太难寻,便早早盼着八月初六跟着去集上,置办这些物件儿。

李海歆不放心吴旭第一次卖鱼,也要跟着去招呼招呼,顺带送兔子肉过去,并问问胡掌柜小酒楼里鱼的用量。

象这样的新鲜事物初始时,总少不了李薇这个爱凑热闹的,她自是也要跟着去。

八月初五傍晚,李海歆李家老三还有李家的三个帮工,都去鱼塘那边儿帮着吴旭捞鱼。

小鱼塘里放着一条李海歆请李家村那位做水车的老匠做的小船儿,船身刷了铜油,黄黄新木色小船衬着秋日斜阳的余辉,静静的飘在水面儿上。

吴旭整张脸儿上笑意盈盈的,透着李薇从没见过的喜悦之意。

男人们撑着小船下鱼塘去撒网捞鱼,李薇和春杏春柳何氏几个立在岸边儿看,另有不少街坊闻讯而来,立在岸边儿看热闹稀罕,一向清冷的小水库这会是人头攒动,热闹得很。

许氏扯着莲花与大娘娘家大儿媳夹在人群里往里面张望着。

下鱼网前先投了食,鱼儿刹时往小船四周靠拢,李海歆与李家老三只见过人家撒鱼网,自己却没撒过,两人一扔之下,却把鱼网扔得打成一团结,若得岸上的人哄笑起来。

船上的几人也笑。好在,再试一回的时候,两人终于撒出个漂亮的抛物线,岸上看热闹的男人们有几个起哄的,齐起叫好。

李薇看看立在岸边儿直盯小船上两人动作的吴旭,凑过去,笑道,“旭哥,你以后没事儿的时候,多练练的那撒网子呗。”

吴旭点头应了声。

那边李海歆与李家老三已开始慢慢收网,小六子划着小船一点点的往岸边儿靠。

李薇看见那鱼网鱼鳞闪闪,鱼儿活蹦乱跳,喜得一手抓住立在一旁春杏的胳膊,伸长脖子往前面儿张望,笑咯咯的。

何氏在一旁也直笑,“旭哥儿这鱼养的是下功夫了呢。”

吴旭回头,脸上喜气洋洋的,指着李薇说,“都是梨花的功劳呢。”

许氏这会挤过来,看着刚捞出的一大网子鱼,眼睛几乎冒了火。

小船靠了岸边儿,李海歆大声叫吴旭,“旭哥儿,快来挑鱼了。”

吴旭忙拿起小鱼网子,李薇与春杏春柳几个也拿桶的拿桶,拿盆的拿盆,凑了过去。

这次卖鱼,吴旭听从李薇的意见,先挑鲫鱼和两斤左右的草鱼卖。草鱼得三斤靠上才有吃头,太小了根本不出肉。

吴旭把几个小鱼网子也递过船上的人,几人开始在大鱼网里挑大鱼,挑出的鱼捞到李薇几个端的小盆子里,再去倒进早就做好的高深大木桶中。

一盆盆鲜活的鱼儿捞出,李薇笑咯咯的忙得格外起劲儿。她最最喜欢的就是这丰收的时刻,这是在其他时候都体会不到的幸福感。

挑完第一网鱼,大木桶中已经快装满了,因是第一次卖,也不知道能卖多少,再者鱼多了,也怕闷气挤死。李海歆便住了手。

春杏扒着大木桶看着里面的鱼儿翻着水花,也是满脸笑意,问李薇,“梨花,这鱼能卖多少钱儿?”

李海歆在边儿上听见,笑呵呵的说道,“刚才捞的时候,我数着呢,总有一百来条。这些呀,差不多能卖二吊到二吊半。”

李薇在心底盘算着,这块鱼塘他们最初投鱼苗时,总投够得有一千多尾吧?后来还有吴旭趁空捞着往里面投的呢。

那么会有两千尾?

今年秋天即便是卖上五六百条,也够二姐行大茶礼时给的礼金。明年开春再卖,鱼又长大了不少,还能至少卖这么多钱儿,吴旭家盖间新屋的钱和办喜宴的钱儿都有了。

想到这儿她呵呵呵的笑了。惹得春柳真笑她财迷,听见钱儿就笑没了眼睛。

八月初六一大早儿,春兰起来做饭,一家人吃过早饭,日头才刚升起。李海歆套了自家的牛车,又去套李家老三的牛车。刚套好,吴旭便过来了。

李薇和春杏连忙上了车,跟着他去小鱼塘里拉装鱼的大桶。

大桶装上车后,李海歆顺手扯了几大把水草扔进去,防着水往外溅。

李薇看看吴旭,今儿收拾得齐头齐脸儿的,笑眯眯的样子。便问他,“旭哥,你以前卖过东西没有?”

吴旭一边赶着牛车往外走,一边说,“卖过几回。不过那会儿东西少,也不愁,今儿拉这么多鱼,怕卖不掉呢。”

李海歆回头笑着,“旭哥儿,不怕,临近中秋,镇上热闹着呢,人也多。今儿卖不完也不怕,没集的时候,瓦市上人也多得很。”

吴旭响亮的应了一声。

因今儿拉的鱼,牛车不敢跑快,等他们到镇上时,也与往常出发晚时差不多,好的位置是没有了,不过好在今儿的人真是多,便是有些偏的小道上,也是三五成群的人。

李海歆帮吴旭找了个位置安顿好,先去胡掌柜那里送兔子肉,顺拎了几条鱼过去。

李海歆一起,吴旭忙把称盘子,杀鱼刀,以及小木盆子等都取了下来,并在小木盆里注了水,捉了几条又大又鲜活的鱼放进去,刚放好鱼,便有几个买主凑了上来。

李薇甜甜笑着,“几位姐姐婶子大娘是要买吗?我家的鱼刚从鱼塘里捞出来,新鲜着呢。”说着扭着小木盆里的鱼,笑着,“你看这鱼游得多欢实。”

其中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妇人笑道,“哎哟,这小丫头的嘴儿真甜真是个做生意的好材料儿。”

又问多少钱一斤。

李薇嘻嘻笑着道谢,“二十文一斤。这会儿呀我们才刚开张,给几位姐姐婶子大娘算十八文一斤。”

又向那年青妇人殷切的道,“我给婶子挑最鲜活最大的,婶子你是要两条还是三条呀。”

剩下的几个人都笑起来,都说她鬼得很。

那年青妇人也笑了,“好,本来打算买一条的,冲你这小嘴巴,婶子就买两条。”

吴旭在边儿上听见,已利索的捉了两条鲜活的大鱼,称了重,两条鱼一共是三斤多出一两,吴旭又把一两的零头抹了去。共三斤五十四个大钱儿。

那妇人也利索得很,立马付了钱,把鱼接过来。

这边李薇谢过那青年妇人,又开始招乎其它几个人,春杏也过来凑趣儿,与李薇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那几人看这鱼在水里游得欢实,这姐妹俩头脸干净,俏生生的,又满脸儿带笑,极惹人爱。又笑了几声,各自挑起来,有挑一条的,也有挑两三条的。

等这拨客人走后,李薇抹了下忙出的细汗,看向吴旭,“旭哥,刚才一共卖了多少钱?”

吴旭把装钱儿的坛子拿给她看,也是满脸的笑意,“卖了八条,有二百个钱儿呢。”

最后五天求粉红票子。另,向水印mm道歉,那个,偶回复贴子的时候,真的没有显示粉值,某点的系统坑我。已按你的建议改过了,感谢提出来的宝贵意见。

《秀色田园》第九十五章再遇武睿(继续求粉)(辒)

送走第一拨客人,接下来便没那么顺了,接连来了几人,有要草鱼的,却嫌她们鱼太小,有想要鲫鱼的又嫌价儿太高。不过,开张顺利,几人倒没那么急惶了,一边等买主一边儿说闲话。

突见小道口转来三四个衣着光鲜,年约十五六的少年,正向摆摊的人说着什么,没说两句话,有两个身形略胖的少年便去摊主的衣襟,另一只手还扬起拳头,要揍的人模样。

李薇愣住,看这架式很象前世收占道费的。

摊主旁边一人赶忙过去,递上几枚大钱儿,那两个少年便松了他的衣襟。示威似的向这边儿张望了一眼,走过来。

所到之处,有摊主儿纷纷递上钱儿。春杏第一次见,好奇的问吴旭,“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旁边儿一个卖簸箕扫帚的老汉接话说道,“是收摊费的。”说着叹了口气儿,与左邻的人说道,“原来的地保虽也收钱,可一个摊只收一个大钱儿。换了这个张地保呀,一个摊儿至少要五个大钱儿”

旁边那人看吴旭三个睁大眼睛听着,也悄悄的说道,“这个张地保家,是镇上有名的黑心户,张地保的弟弟开的那个聚得德堂,四里八乡的,哪个村儿都有几个被他黑去钱的。”

李薇听到“聚德堂”三个字儿,一下子便想起当年她爹娘带她去那家医馆看病的那个晚上,果然是黑心肝,弟弟哥哥都黑心肝儿。正想着,旁边那人又说,“为首那两个,一个是张地保的儿子,一个就是那张大夫的儿子了。”

她立刻又在心中加了一句,儿子也是黑心肝儿

眼瞧着那几人已快走到跟前儿,李薇看了下吴旭,他已把五个大钱儿拿在手中,心中虽有不甘,可谁让人家势大呢。

便埋下头去,眼不见心不烦。

那几人走到跟前儿,吴旭不待他们说话,便把五个大钱儿奉上,为首的少年笑哈哈的,“你倒是个识趣儿的。”语气颇些有些轻飘。

李薇心中厌恶,直想他们快点走,这时,突然头顶传来一个调笑的声音,“哟,这小姑娘长得可真标致”

李薇豁然抬头,却见一个面容白净长着三角眼的少年,手中拿着把扇子在手中一点点的,满脸轻挑之色,盯着春杏直看。

春杏脸色霎时暴红,登时站起身子,气势汹汹的骂道,“哪家的狗在这里乱叫”

“哟,你个小娘子,还是个有脾气的。”那少年不怒反笑,一副轻挑模样。

吴旭忙把春杏拉在身后,脸儿沉着,“摊费收过了,你们快走吧”

“咦,你说让我们走就走啊,今儿大爷我还不走了呢。”身后有个小胖子晃过来,一脚踩在吴旭摆在地上的木盆上,指着后面的牛车道,“你们占了这么大片地方,再交五文钱来”

吴旭额上有青筋隆起,虽然也知道他们是故意找茬儿,可这钱儿他也不能不交,他自己一个人倒没什么,带着梨花和春杏,万一起了冲突,伤着哪一个,他可没办法交待。

探入怀中,又拿了五个大钱儿出来。

春杏从吴旭身后,探出头来,怒气冲冲的叫着,“旭哥,别给他们。一群污泥烂狗的东西”

为首那少年脸儿沉了沉,却又笑起来,看看春杏看看吴旭,眼神猥琐致极,“哟,这小娘子一个口一个旭哥的叫着,他是你情郎呀…”

一语未完突然身后有人暴喝一声,“闭上你的臭嘴”

随即一条鞭子破空而来,正抽在那少年头上,他立时痛呼起来,哇哇大叫着跳转过身子,“哪个不想活的敢打小爷?”

这时李薇已看见来人,武睿气势汹汹的立在马车前辕上,手中拿的正是赶车小厮的马鞭。

他一个纵身从车上跳下来,扬手又抽过去一鞭子,吊梢大眼死死瞪着他,“本少爷打的就是你”

那少年跳将起来,边躲边气恼大叫,“武睿,你发什么疯”旁边三个少年立在一旁儿,想帮不敢帮的样子。

李薇一看这阵式,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拉春杏出来观战。这几个人可见还是忌惮武睿的。

吴旭悄悄问,“梨花后来的这个小少爷是哪家的?”

李薇笑嘻嘻的看了眼春杏,回道,“是镇上武府的小少爷。先前儿咱爹卖簸箕时认得的。”

旁边儿那三个少年,立了一会儿,赶快上前去劝架,趁乱把武睿手中的鞭子夺了过去,他暴跳着,端起地上的那水朝几个泼了过去,被其中一人伸手一挡,连鱼带水登时反了方向,向着李薇和春杏兜头头而来,两人避不及,被水淋个透湿,鱼掉到地下,用尾巴拍着地面,发出“啪啪啪”的声音。

“你…”春杏抹了把脸上的水,眼睛睁得溜圆,冲着武睿气呼呼的大声喊道,“你笨死了”

武睿本正呆立着,听见这话,立时跳脚,大眼儿也狠狠的盯着春杏,透着“我帮你打架你还怪我”的恼怒。

春杏撇了撇嘴,率先收回目光,一手指着那四人,气势汹汹的喊着,“给我揍他们”

武睿象是等待战斗的战士,得了攻城命令一般,立时扭头向那四人冲去,却被急慌下车的武府小厮拦住,哀求,“少爷,不能打架。老爷知道了该不高兴”

那四人显然不愿和武睿起冲突,气哼哼的往这边儿瞪了几眼,悻悻的走了。

人一走,武睿瞄了李薇几个一眼,哼一声,显然他又不自起来了。李薇暗笑,这孩子的性子到现在她也分不出他到底是个顺毛驴儿,还是逆毛驴儿。

武睿哼哼两声,从怀里掏出一条帕子,一副恩赐模样扔过来,正巧盖在春杏头上,春杏气得又要跳脚。李薇忙把帕子扯过来,塞在她手中,“四姐,先擦擦吧。”

这时吴旭也把肩上搭着的帕子递过来,李薇接过自顾自的擦起头脸身上的水来,只是鱼水中那股子鱼腥味儿熏得简直要人命。

再看春杏也是苦脸儿皱眉的样子。

头脸上的水擦干,可身上的衣衫皆半湿,中秋的天儿还是很冷滴。武睿大眼斜了斜姐妹二人,头脸儿望天儿,很别扭的说道,“我…去给你们买两身衣裳?”

春杏看他这样就有气儿,把手中帕子扔还给他,“谁稀罕”

武睿大眼儿又瞪了起来,不过却不再象小时候那般跳脚儿加惊天动地的吼叫了,春杏见他瞪,也瞪过去。两个人斗鸡般的互瞪了一会儿。武睿突然把头撇开,哈了声,笑着,“你不稀罕,我非去买”

说着叫那车夫小厮过来,从怀里掏出个小钱袋子扔给他,指了指李薇和春杏,“去比着身儿挑两件衣服来。”

说话间儿还用眼神挑衅的撇着春杏。

春杏还要跳脚,李薇忙扯住她,这会儿冷得要死,吴旭才刚卖了二百个钱儿,估计也没钱给她们买衣裳,反正这小子也算是老相识,穿他身儿衣裳,回头再还他嘛。

便抢在春杏发飚之前,笑着道谢,“谢谢你啊睿哥儿。回头让我爹还你钱”

武睿干笑着哈哈了两声,便赶那个小厮走,自己拎起袍子角,跨过摆在地上的一溜东西,自顾自的走到牛车旁,看了一眼,有些吃惊的问道,“哪里来的这么多鱼?”

吴旭已把木盆收了回来,又便新舀上水,将武睿弄到地上的鱼儿清洗之后,放进大木桶里,重新挑了几只鲜活又大的鱼放到木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