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龟速下去不行了。

同人卷 第二百四十章 有敌来袭(一)

第二百四十章 有敌来袭(一)

赵佑熙出战的时候,俞宛秋一般待在主帅大帐里。一来,这里本就是他们夫妇的营帐;二来,营里有什么事,将领们也习惯到主帐请示。太子不在,自然是太子妃拿主意,她头脑灵活,态度谦和,深得将领们的敬重。

她的几个丫头因此而自豪,说,“咱们家太子妃如此聪慧,他们有什么理由不敬重?”

俞宛秋但笑不语,她心里清楚,那些大男主义习气很重的将领们会对她唯唯诺诺,并非因为她有多聪明,而是太子对她够重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的地位是要靠男人给的。你再聪明,家里的男人不抬举你,其他人也不会把你当回事。

跟赵佑熙成亲一年多以来,两个人几乎没吵过架,别说旁人,连她自己都感到意外。以赵佑熙婚前的霸道与莽撞,婚后居然这么通情达理、温柔体贴——除了爱吃些无名醋,他真的是个很称职的丈夫。

总结自己的婚姻,俞宛秋得出的结论是:女人一定要嫁给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他爱你,才会体贴包容,凡事替你着想,在家庭纷争中站在你这边,做你坚强的后盾。

她和太后斗法到如今,太后只是表面强硬,其实从没赢过。她拒绝了太后给太子钦选的女人,赶跑了太后派到东宫的女官,也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儿子。所有这些,都与赵佑熙的鼎立支持分不开。“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只要赵佑熙跟她一条心,她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在宫斗中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战场上也一样!站在空落落的主帅大帐里,俞宛秋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也一定能替他守好后方营地。

她有预感,今夜不会平静。营里虽然留有三分之二的将士,但主将和精锐部队全部在外,对敌军来说,这是个突袭的大好时机——并非人数多就战斗力强,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很容易在惊慌之下变成一盘散沙。若弄到人人抢着逃跑的地步,人越多越难控制局面。

赵军扎营在一座小山脚下,山在南边,北边是平原。俞宛秋站在帐外的坡地上,看着夜色中那一片沉寂的原野,天上月暗星稀,能见度并不高,想必给爬山的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不远处传来了起更的梆子声,俞宛秋拉紧身上的披风,吩咐值守的周长龄:“如果有人来,就叫我一声。”

说完走进帐中,关上门帘,和衣躺在床上。她准备抓紧时间睡一会,战场上,睡眠也要见缝插针,要不然,一夜夜熬下去,又该病倒了。

也许是前几天招兵真的累了吧,沾枕没多久就睡着了。等醒来时,只见风灯在蓬顶下轻轻摇曳,周围悄然无声,一点喧哗都听不到。

赵军营地离衢州府有好几里,那里的喊杀声的确听不到,但营中随时都有巡逻兵,怎么说都该有脚步声和说话声吧,为什么这么安静?

俞宛秋害怕起来,试探着喊了一声:“长龄?”

周长龄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帐篷门口:“属下在,太子妃有何吩咐?”

俞宛秋定了定神,调匀了一下呼吸方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营中没什么异常吧?”

周长龄告诉她:“快到子时了,营里一切都很正常。”

“我居然睡了这么久!”俞宛秋轻喃,难怪安静的,人都睡下了嘛,“前线可有什么消息?”

周长龄回道:“听说殿下和几位将军在想办法架浮桥。”

“城上没放箭了吗?”

“还在放,所以很难接近。”

俞宛秋没问浮桥搭得怎样了,反正那不过是烟幕,为的是让对方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南门。

不过这也说明了一点,由陆满屯和张庭率领的两支队伍还没找到途径入城。如果他们在天亮之前仍没有进展,事情就麻烦了。

衢州守军只需要再拖一天,撑到西北军来,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援。那时候,想攻破衢州比现在更难。

傍晚的军情会议上,俞宛秋已经知道,西北军离衢州只有两百多里了。联系到孙恪靖当初的作战计划——自己带着几万精锐偷偷潜入宜安,让大部队在后面按正常速度行进以迷惑对手。若西北军首领陈致远也这么做,赵军营地可就危险了。梁瑾瑜能带着骑兵快马夜行一百多里袭击梁军营地,陈致远照样可以,这人是梁国最有名的将领,手下有一支在西北的草原和戈壁滩上驰骋了十几年的骑兵。

想到这里,俞宛秋小声吩咐周长龄:“把最里面的营帐收拾一个出来,我等会带着小郡王过去。”

“是”,周长龄转身就要去办,俞宛秋又交代:“除了我和太子的近身护卫,不要再让其他人知道。”

周长岭走后,她回到帐中,换上一身偏中性的短打扮。这次在潞州府中休养时,她让人做了好几套劲装短衫,本意是为了让夫君教她学武功。被封为将军后,练武的心更强烈了, 她要对得起这个称号。

在夜色和暗卫的掩护下,俞宛秋带着儿子悄悄换了个地方,住进了靠近营地边缘一座不起眼的小帐篷里。尧儿只睁开眼睛看了一下,就窝在娘亲的怀里继续睡大觉,一声都没吭。在军营呆久了,他对睡眠环境要求很低,只要不把他提起来打屁股,就能不受影响,不负“睡神”美名。

这次跟到前线的只有乳娘、兰姨和茗香,乳娘和兰姨的任务自然是带孩子,茗香则是过来侍候饮食的。

兰姨带点惊惶地问:“是不是今晚会有什么事,要我们半夜挪窝?”

俞宛秋安抚道:“你别慌,没什么事,我这是以防万一。”

她让周长龄选的帐篷在山边上,一旦有敌军来犯,可以快速躲进树林里。

在树林边缘扎营,有利有弊。益处是便于遁逃;弊端是,如果有人在树林里放火,容易蔓烧到营地。

她更看重前者,因为她永远记得,梁军营地被梁瑾瑜率领的靖军突袭后,不仅粮草被烧,里面所有的人都没杀戮殆尽。梁军营地并非帐篷,而是一片平原地区的住房,周围没有山林,据说跑出来的人都被乱箭射死了。

周长龄想让人抬张行军床过来,俞宛秋拒绝了,她坚持要打地铺。

一手轻拍儿子的背,同时耳朵紧贴地面。俞宛秋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紧张,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虽然心里很警惕,在儿子均匀的呼吸声中,她还是慢慢迷糊起来。

她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和赵佑熙共乘一匹马,在夜风里奔驰,涉过山,涉过水,前路依然无涯。风有点冷,她缩进夫君的怀里,耳朵里听着马蹄的踢踏声。

再仔细听,不是一匹马,而是很多很多马。

这样也对,他们是太子和太子妃,身边肯定有许多护卫随行。

就是马蹄声听起来有点远,而且正由远及近,朝他们所在的位置扑来。

朝他们扑来?

俞宛秋猛地从地铺上坐起,把尧儿交给兰姨,果断地下令:“长生,你带五十名侍卫护着小郡王进山,不管这边情况如何都不要出来。如果营地守不住,你们就装成百姓,把小郡王带回南都去。”

到了这时候她才发现,她没办法让尧儿随自己一起面对危险。她可以为夫殉情,却舍不得年幼的儿子也如此。

——————————分隔线

上一章应该是二百三十九,所以这章是二百四十,汗,数学不好。

同人卷 第二百四十一章 有敌来袭(二)

第二百四十一章 有敌来袭(二)

送走儿子,俞宛秋急忙回到主帅大帐。让传令兵招来驻守营地的几位将领议事。

她忧心如焚,等不及人到齐就发话道:“有一支骑兵正朝大营而来,你们打算怎么办?”

将领们居然面面相觑,然后由职衔最高的定远将军赵真提问:“太子妃是怎么知道的呢?”

俞宛秋也觉得奇怪,她听到了马蹄声,别人也该听得到才对,为什么她回到大帐后,没人找她商议,非得她派人去请才来?

所以她看向将领们的眼神是迷惑的、纳闷的:“贴着地面听,就能听见马蹄声啊,难道你们都听不见?”

马上有人现场做实验,然后爬起来,笑着摇摇头。

俞宛秋不信邪,莫非刚刚只是梦境?她跑到帐后,自己亲自实验了一回,的确是马蹄声,不是梦境,不是幻听。虽然她没本事根据声音测出这支骑兵离赵军营地有多远,但她可以肯定,绝对是朝营地的方向而来,而且越来越近了。

几个将领轮番趴在地上。还是什么都听不到。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安全准则再次发挥了作用,俞宛秋要求他们:“今晚你们姑且信我一回,赶紧下去做准备,如果今晚没有敌军来袭,说明我的听觉有误,我也会吸取教训,以后不会再瞎指挥了。但今晚,你们一定要听我的!”

将领们躬身道:“太子妃说哪里话,我等一切听从太子妃调遣。”

于是迅速合计了一下,然后分头去部署。

为了不造成紧张和慌乱,没有敲响战鼓,由各级将领从上到下口头传达指令。因为前方正在作战,随时可能需要增援,士兵们“枕戈待旦”,本就没有脱衣服,大约一顿饭功夫后,各处传来“准备就绪”的信号。

俞宛秋站在帐外的高坡上,几位幕僚陪在两侧。谢又安趴在地上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站起来时,他的脸色变了,陈学愚低声问:“是不是听到了?”

谢又安惊疑未定,根本说不出话,只是朝另外几位幕僚点了点头。

本来抱着怀疑态度的文官们这下慌了,几个声音同时催着:“快派人去通知太子殿下,请殿下回来住持大局。”

“不用”,俞宛秋摆手制止:“如果我想派人去叫他。早就派了。衢州那边正是关键时刻,殿下根本走不开。”即使他只是一个人回来,也可能影响整个战局,主帅在,主心骨在,将士们才会勇气倍增。主帅突然离开,会引起许多猜疑,让整支作战部队失去凝聚力。

陈学愚算比较沉得住气的,点头附和道:“还是太子妃考虑得周详。殿下的人马守在南门,除了要拖住衢州守军之外,也是为了跟另外两支队伍里应外合。要不然,就算陆二将军和张将军攻进了衢州府,趁乱打开了南门,我方士气不振,打开城门有什么用?衢州守军有五六万,殿下带去的也只有五万人,在人数上本就不占优势。要是我们这边不仅没人增援,反而把殿下拖住,光靠那五万人,未必吃得下衢州府。”

俞宛秋接过话头道:“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

西北军和衢州守将肯定互通消息。知道此时赵太子正带兵攻打衢州,所以才袭击营地,想让他两头无法兼顾。

俞宛秋静立在风灯下。若是寻常的日子,为了让士兵好好入睡,这些灯隔一段距离才会点亮一盏,今天,她要求全部点燃。尤其正中央的一排,一定要透亮,其余的地方,则一盏不留。从外面看起来,整座军营里只有一排风灯。

不久,赵真手下的副将林栋过来禀告:“太子妃,赵将军也听到了马蹄声,他估计敌方骑兵离我们不到十里。”

“好,转告你家将军,让他不要急躁,务必等梁军进到…”说到这里,转头问一旁的随从:“一共有多少盏风灯?”

周长龄脱口道:“四十九盏。”

护卫营小头目刘长青纠正:“是总共四十九盏,连主帅大帐的一盏,两边各二十四盏。”

赵军营地的选址,营帐的数量和方位都是牟翊决定的,每次扎营前,都可见到这位军师拿着送给尧儿的通天镜照来照去,同时掐着手指,口里念念有词。“风水”看好后,牟翊会让人先搭好帅帐,然后从帅帐的位置往外搭其他帐篷,有时是放射状,有时是圆形。有时是正方形、长方形。像这次,营地的布局就是个长方形,长的这一排,有四十九盏灯,宽的,可能只有四十二盏。

确定了灯盏的数目后,俞宛秋便对林栋说:“等梁军进到第十二风灯的时候再开始放箭。”

马蹄声越近了,俞宛秋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不少将士过来劝:“太子妃,请您撤到安全地带。”周长龄和几个护卫营的头目更是长跪不起,苦苦哀求。

俞宛秋轻叹着拒绝:“只有打跑了来犯的敌军,我才是安全的。如果你们抵抗不利,让这里重新被梁军占领,我到哪里都不安全。

护卫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那您至少回帅帐去。”

俞宛秋一动不动:“我就站在这里。”

她占的地方,乃是营地最高处,相信梁国骑兵一进营就能看到。如果他们因此不敢前行,那也好,因为她并没有把握能打退来犯者,他们能知难而退,危险马上解除;如果他们明知营中已有准备还敢进来,那就只好硬碰硬了。

想了想,她对周长龄说:“你们留一半人在这里,另外二十五人。我想派他们去做别的事,要轻功好,身手快的。”

周长龄犹豫着不肯答应,但太子妃很坚持,他没办法,只好选出了二十五人,但他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肯走,因为,“属下的职责是保护太子妃的安全。”如果太子妃在混乱中出了什么差错,他们只能以死谢罪。

冬夜的风,一阵冷似一阵。不惯寒冷的南方士兵缩着脖子躲在黑暗中,听着敌方的骑兵靠近营地,然后在营外停住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十万人的军营,四周一片窒息般的宁静。

俞宛秋穿着翠色羽缎风衣站在那里,隔着二十四盏风灯,看着帐外的骑兵。双方互相观望,互相用眼神打探——其实根本看不清对方的长相,只是凭感觉揣摩对方的神情而已。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有片刻,俞宛秋让护卫摘下一盏风灯,自己提在手里朝帐外的敌军骑兵摇了几下,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内奸,正在打暗号,让骑兵冲进营来。

事实上,他们也真地冲了,却不是朝亮灯的地方,而是朝没有灯光的黑暗处。俞宛秋的嘴角绽出了淡淡的笑纹。

埋伏在暗处的弓箭手没用上,但牵的那些绊马索派上用场了。

她本来就有两套方案:如果梁军朝有灯光的地方,或者说,朝她站的位置扑来,走到第十二盏风灯下,弓箭手会万箭齐发;如果他们不走中间,跑去袭击别的地方,幽暗的夜色中,随处都有绊马索等着他们。

来人不肯暴露在灯光下,说明他比较谨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肯放弃这次突袭,乖乖地领着队伍回去呢?如果他们自动撤退,她不会派人追击。营地守军多为步兵,深夜追击精骑兵,别说根本追不上,追上了更危险。

——————————^___^

今天还是2更,欠的1更我会补上的。

看来龟速手只能慢慢提速。

晚安!

同人卷 第二百四十二章 深夜驰援(一)

第二百四十二章 深夜驰援(一)

这一晚,俞宛秋一直站在主帅大帐外,听着从四方八面传来的马嘶声、惨叫声、刀剑相击声。如果不是夜幕掩盖,应该还可以看到喷溅而出的鲜血。

自随军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么接近杀戮与死亡,第一次听到濒死之人近在耳畔的呼喊,那么痛,那么惨烈,让她冷彻入骨,整个人像浸在冰水里,一次又一次裹紧身上的披风。

几个陪侍在侧的文官也面色如土,其中有两个,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紧张,袖子都在微微抖动。他们平时总是留守营地,也是第一次置身这森罗地狱般的战场。不论谁胜谁负,都一样地令人胆颤。

周长龄带着一帮护卫,如临大敌地站在太子妃附近。他没有再劝太子妃进帐躲避,而是随时准备和几个轻功好的手下在危险来临之前裹挟着她撤离。今夜突袭之敌人数之多超过了他们的想象,若非事先布下埋伏,这十万人的大营很可能会彻底折损在数万骑兵的铁蹄下。

想到这点,所有的人都用敬佩的目光看向太子妃,虽然她只是个毫无武功底子的弱女子,却有着灵敏的耳力、临危不惧的魄力以及缜密果敢的指挥能力,使得他们可以用最小的代价痛击来犯之敌。

约摸一两时辰后,刀剑相击声明显减弱,代之而起的是赵军的吆喝声:“老实点,往这边走,再捣乱就一刀劈了你!”

或是开心的咋呼:“死了这么多马,这下我们天天有肉吃了,天气冷,可以腌成腊货,一直吃到明年,哈哈。”

周长龄长出了一口气,手从刀鞘边移开,拱手向太子妃提议:“快五更了,双方斗到现在,胜负已定,剩下的就是收拾战场了,外面冷,您还是进帐去歇一会儿吧。”

这回俞宛秋没有拒绝,在寒风里站了半夜,腿都快麻木了,她点点头说:“也好。天亮后你去把小郡王他们接回来。”转身的同时,朝衢州府的方向投去担忧的一瞥,喃喃道:“太子殿下那边也不知道怎样了。”

话音方落,耳朵里又听到了隐隐的马蹄声,俞宛秋立住脚,心里一阵激动:难道是赵佑熙带着骑兵凯旋归来了?

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对,因为就在半个时辰前,赵佑熙还派了人过来禀报,衢州府那边仍处在胶着状态,最让人着急的是,两支进山的队伍都没有音讯。

即使在那之后情势有变,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攻下了衢州,因为衢州的几万守军一直龟缩在城内,进城之后,免不了一场恶战,没几个时辰不能肃清残余。

俞宛秋想到了一个词:“巷道战”。这种战法,身处主战场的军队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熟悉地形,可以打伏击,客场军队要付出几倍的兵力才能平衡这种劣势。

本来,她准备等营地的将士休息两三个时辰后,半夜再点一批人马去增援,谁知遭到了数万骑兵突袭,只能戮力自保,再也顾不上其他。但愿那两支进山的前哨部队都能如愿地潜入城中,三支队伍互相配合,方可确保赵军顺利攻占衢州府。

收回为夫君担忧的心,俞宛秋站在帐篷门口,紧张地听着越来越近的马蹄声。如果这个时候梁军再派来一支军队前来攻营,大营只怕很难保住。激战了几个时辰,将士们又疲又困,作战能力比平时低了得多。

幸亏前面一场已接近尾声,可以抽调出一批人手迅速布防,赵真亲自领着几个部将过来安抚:“太子妃别担心,弓箭手已经各就各位,绊马索根本还没撤下,他们要来送死,我们巴不得。”

俞宛秋尽量让自己显得镇定自如,笑着回话:“赵将军辛苦了!各位将军辛苦了,等太子殿下回来后,一定会向朝廷上书,为你们请功。”

几位将领一起躬身抱拳:“末将何功之有,今夜能击溃来犯之敌,全因太子妃早察敌情,调动有度,要不然,我等只怕已做了梁军马蹄下的亡魂。”

几个文官也低低俯首:“下臣们都是太子妃救的。”

俞宛秋不好意思地轻咳两声,原来听人歌功颂德是这么地难为情,忙岔开道:“前面那支骑兵到底有多少人马?”

赵真回道:“三万有余。”

俞宛秋轻叹着摇头:“看来西北军的陈致远打定了主意要先端掉我们的大营,据说他亲自训练的精骑营统共才五万人,往这里就派来了一大半。刚才隔远了,没看清领头的将领,但凭感觉,似乎不是陈致远本人。”作为三十万西北军的统帅,梁国最有名的镇远大将军,应该有些威势才对,来人却不具备这种气场。

关于这一点,赵真早已从俘虏口中问出来了,遂说道:“不是,这次的主将叫陈致和,是陈致远的堂弟。”

谢又安道:“陈致远不敢来的,他还有二十几万的队伍在后面,靖军也有二十万,早就严阵以待,两军最迟明天下午就会交锋,他自然要留在大部队里。”

陈学愚越想越糊涂:“既然如此,现在正朝我们而来的这支骑兵又是怎么回事?如果陈致远让五万精骑营全部做先锋攻打赵军,应该一次派来才对,怎么会先来三万,过几个时辰再派两万?”

赵真侧耳听了一回,语气肯定地说:“再来的这支没有两万,只有几千人。”

俞宛秋心里一动,急忙交代说:“让弓箭手按兵不动,先别忙着放箭,这支未必是梁军。”

几个文官也听出了端倪:“您的意思,这是靖军?”

俞宛秋只能说:“有可能。”

因为梁军实在没必要把骑兵分拆成几股,那样只会削弱战斗力,像要印证她的话,很快就有人上来通报:“太子妃殿下,来的是靖国骑兵,是来支援我们的,由靖国皇帝亲自率领。他听说我们已经打了胜仗,就让部下在营外等候,他只带几个亲随进来问候太子妃。”

就算不提两国的同盟之谊,以一国皇帝之尊,在大战来临之前,亲率骑兵深夜驰援,单凭这点,也值得迎出营外致谢。

于是俞宛秋说:“我这就出去见他。”